谁都不会疯为

加花瓣为微信好友手机扫描二维码,把小组装进口袋
第三方登录:时针,分针,秒针,都不会为谁而停?情感_百度知道
时针,分针,秒针,都不会为谁而停?情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时间不会为任何人而停。你爱或不爱,时针,分针,秒针都不会为你而停。你的心可以停止爱甚至停止跳动,时针,分针,秒针都不会为你而停止跳动。爱无论变成结婚或变成回忆或变成伤害,都是一种你想要的或不想要的发展过程,但都不是停止。在时间的面前,爱是如此的渺小,所以,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呢?为什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因为它们没有交集,所以不会为谁停。情感的事情靠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强求不得。世界这么大,总有一个缘的陪伴终身。
嗯,表坏了,自然就停了
爱也不会为谁而停,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己~~~~~~~~~~~~~~~~~~~~~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的位置:
& 滚动新闻 & 正文
解读香港: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救治
日16:20  
  “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救治”,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对市民的郑重承诺,也是贯穿香港医疗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让这一原则得到实现的是香港的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里,不分年龄、贫富,所有患者都能得到精心救治。有经济能力者,看一次普通门诊收费45港元,急诊一次收费100港元,住院一天所有花费包括吃饭在内最高收费100港元。最低生活保障领取者免交所有费用。经济确实有困难者,只要有合理说法,费用一般也可以免除。
  香港的医疗机构在市民心目中有很高的信誉,一项由国际著名调查机构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公营机构和政府部门当中,香港市民对香港的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
  香港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医生的职业操守格外受到重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内地虽然还不能像香港那样实现免费医疗,但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可申请减免所有医疗费用
  每年政府“埋单”近300亿
  香港虽称不上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福利社会,但很多措施都是救助性的。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是令香港人最为自豪的一项制度。
  日前,上午10时许,香港铜锣湾东院道东华东院糖尿病专科门诊。78岁的李老伯安静地坐在候诊区等候就诊。当记者走过去和他聊天时,李老伯打开了话匣子。
  一年前,李老伯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后,就一直在东华东院治疗,这是香港一家著名的慈善医院,门诊费可免交。现在每两个月复诊一次。记者问每次看诊需要花费多少呢?李老伯的回答是:只需要50港元!记者的惊讶让李老伯笑了起来,他说:“我每次取3种药,每种10港元,药量够我2个月用。看诊是不用钱的。所以每次来复诊,我其实只花了30港元。而另外的20港元是我来回的车费。”
  在香港,和李老伯一样,享受廉价而优质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市民有多少呢?记者了解到,香港医院管理局(以下简称医管局)辖下有41间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47间专科门诊诊所及74间普通科门诊诊所。而医管局提供的;2006年度数据表明,这些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人次是1650多万!
  记者了解到,由于医疗费用大部分由政府“埋单”,补贴额高达97%以上,每年政府“埋单”额为近300亿港元,所以患者需要负担的医疗费用极低。根据现行收费标准,香港患者到公立医院看一次急诊需要100港元;而只要交100港元,住院的患者就可以包吃、包注包治疗(护理、药物及必要的检查)。而在香港,非香港居民住院一天的市场价最少需要3300港元!看专科、普通科门诊,只象征性收费,如药费,每种药10港元,而药量最多可拿16周够用的药!在此基础上,如果经济有困难的患者,还可以申请减免所有医疗费用。
  普通患者的医疗费低廉,那么重症患者的收费会不会比较高呢?看看一名乳腺癌术后接受继续治疗的患者的医疗费就可知道——该患者照一次胸片,再取回两个月量的药,才花费80港元;接受6次化疗才用了约500港元;而接受31次放疗,才用了2480港元!这样低廉的收费,即使是患重症,也无需担忧因费用问题治不起玻
  医管局为市民提供多项社区医疗服务
  患者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癌症病人化疗放疗不住院只在门诊进行,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但在香港却很正常。200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香港公立医院的病床数是27742张,其中普通科(急症与康复)病床为20225张,其他为精神科、智障科、营养科病床。而由于费用便宜,住院需求比较多,导致住院病人轮候时间过长。而各种门诊服务也是如此。
  为分流病人,将更多医院资源让给最需要的患者,也让患者更好地就近接受医疗服务,香港近年来致力于加强社区医疗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医管局为市民提供社康专职医疗服务、社康护理服务等9项社区医疗服务,使许多患者从医院出院后,治疗护理能延续到病人家中。
  据医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对很多严重或长期病患者及其家人来说,出院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确保病患者出院后回到社区,仍能得到连贯性的医疗服务,医管局于2001年开始在其属下的明爱医院等5间医院试办社区专职医疗服务先导计划。社区专职医疗服务队员包括有营养师、医务社工、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他们通过上门探访为出院患者提供治疗、护理服务。
  一年前因中风导致下肢瘫痪的何阿婆就是一个社区专职医疗服务的受益者。在她出院后,明爱医院将其转介到医院的社区专职医疗服务,而社康物理治疗队员除了为她进行家具环境评估和家居改装,确保她在家中活动的安全和方便外,还定期上门探访为她理疗。
  为配合社区安老政策,各大医院除了上门为患者服务外,还为各安老服务机构提供定期诊疗服务,让老人不需前往医院,在长者地区中心、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以及安老院舍便可获得医疗服务。
  到公立医院看病按病情轻重缓急轮候就诊
  患急病救护车10分钟到家门口
  在东华东院,记者还遇到了患者孙小姐。她告诉记者,她当天来看眼科医生,是早在一年前就预约好了的。而她去年下半年做过一次妇科检查,预约下一次的检查时间则为2008年上半年。这些都属于一般的常规检查,普通市民都懂得提前做好有关的约定。
  香港公立医院虽然收费低廉,但资源是有限的。在香港,到公立医院看医生,并非随到随看,而是必须提前预约或者现场轮筹(排号)。如患者要看专科门诊,必须由普通科门诊或私家医生转介,并预约看诊时间。而医院相关专科的医生将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定下预约时间。记者了解到,如果是一般的专科病症,目前香港各医院的轮候时间约为3-4个星期,非紧急的检查、手术则需要更长时间,如孙小姐的妇科检查需轮候半年。
  普通科门诊过去是采用现场轮筹,拿到筹,才可以看医生。如果没拿到,那么对不起,明天请早!从2006年10月起,医管局辖下的普通科门诊诊所全部推行电话预约,现在,患者可24小时预约未来24小时最早能提供诊症的时段。这就大大改善了市民清晨大排长龙拿筹的情况,市民可在家中等候,至预约时间前15分钟到达并确认、候诊便可。为了方便老人就诊,各普通科门诊诊所还为65岁以上偶发疾病长者预留电话预约名额。
  此外,如果没有电话预约又突发疾病,那么可以到普通科门诊诊所看是否仍有剩余的筹——诊所的墙上会挂着每日上下午除电话预约名额外的派筹名额及剩余名额。如果能拿到筹,那么就可按顺序就诊。而如果筹已派完,而又想当天看病,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到急症室看急诊。但不要以为,到了急症室就可立即看病,只有真正的急症才可以立即得到救治。如果是一般疾病,仍须按病情轻重缓急轮候。因此,想要通过“Call白车”(在家中叫救护车)而达到立即就诊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当然,市民只要真是得了急症,一打电话,10多分钟内就保证有救护车开到你家门口。如果住得远,情况又特殊,甚至可以出动直升飞机接载患者。
  每家医院设一名病人联络主任处理患者投诉
  医生违规轻者警告重者除牌
  记者在与香港朋友——一名从医20多年的脑科医生Dr.Wong聊天时,曾提到过前段时间内地陆续出现的“医闹”事件,Dr.Wong对此十分惊讶。他告诉记者,在香港,从未听说过有“医闹”的出现。记者在医院看到,所有医生和病人交谈时都是轻声细语,十分耐心。
  Dr.Wong告诉记者,在香港,医生的地位、声望很高,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医生也十分自觉地维护这种声誉,再有医疗行业的行业操守也非常健全和严格,如果出现严重违规的情况,医生就有可能被拒之于行业门外。由于医疗过程往往涉及高风险,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获得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公立医院的患者,对医疗服务或者质量等方面有不满,可以向院方投诉。每家医院或诊所都有一名病人联络主任,处理口头或书面的投诉,并会有专人进行调查和跟进。同时,院方会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进行答复。如果患者不满意答复,可再向公共投诉委员会投诉、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医管局辖下的公共投诉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医管局董事局成员及其他社会人士。公立医院的投诉如果院方未能解决,便会被转介该委员会。该委员会也直接接受病人的投诉。同时还定期举行“晚间茶叙”等活动收集投诉意见。委员会分别听取投诉人及医生的证供和其他专业意见,决定投诉是否成立,并予以解决。一旦有医生被患者就专业水准和纪律投诉,那么这个由24名经委任及选出的医生及4名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组成的法定组织就会进行审查。如有关医生被裁定有专业不当,处罚由最轻获警告信至最重者除牌(取消执业资格)。
  Dr.Wong表示,通过各种投诉渠道,患者的意见得到聆听,问题得到解决,而医生也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恪守职责,更加尽心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医疗成本上升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趋紧
  医疗体制仍需改革完善
  现行的香港医疗体制已经运行了20多年,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个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问题显露出来,比如医疗费用开支过大,出现浪费的情况,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今后政府的支出会不断加大,政府有可能不堪重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市民协商解决。早在1997年,香港政府就委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香港现行医疗体制,并提出改革建议。研究于1999年完成,并发表了名为《香港医疗改革——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的报告书,指出香港医疗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香港政府未雨绸缪,全方位检讨了香港医疗体制的利弊,并提出5套解决方案。
  目前,香港人口有11.9%为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个比率到2019年会增至15%,而到2029年,更会增至20%。长者罹患慢性病和残疾的机会较高,对医疗和康复服务的需求亦相应增加。此外,现今科技日新月异,
  一些从前无法根治的疾病和残疾如今都能医治;加上市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日高,使医疗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面对这一挑战,香港卫生部门实施减轻成本,提高生产力,改革公营医护服务的收费制度,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等改革措施,其主要做法是:
  减低成本。重整服务网络,尽量避免服务重叠;善用医疗科技,确保符合成本效益;制定指引和工作常规,使病人接受的检验和服务均切合需求。
  改革公营医护服务的收费制度。适度调整收费和引入部分收费项目,调整市民过度使用公共医疗服务的行为和倾向,让公立医院可以集中资源,使投入公营医护服务的资源能完全用于最有需要的服务或市民身上,减轻公共医护服务的财政负担。
  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每名市民从40岁开始,直至64岁,必须把大约1至2%的收入存入个人户口,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将来的医疗开支,通过医疗储蓄开辟医疗经费来源。
  记者手记
  医患和谐需多方努力
  在香港中学生的心目中,医生被排在最受尊重职业的首位。医生也应该是最值得依赖的人,因为患者把自己的性命都交给了医生来看护。
  病有所医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但各地条件不同,保障程度也不同。从香港的经验看,政府的大量投入是让患者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前提。年度,香港政府为医疗费用“埋单”预算为286亿港元。内地目前还不可能像香港那样,由政府承担所有医疗负担。但是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立医院诊疗条件,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让更多患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仍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采访香港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和谐也让记者十分感慨。香港医生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比较高,因而得到患者的信赖。在这里,虽然很多检查、诊疗需要排期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患者却认为很正常,因为医疗资源有限。据统计,去年香港医管局受理的投诉仅为2000余宗!而在内地,不知从何时起,没完没了的医疗纠纷,影响了我们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和公信力。
  记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医疗机构应先检查自己的医疗质量是不是过硬,服务态度是不是够好。不难想像,病痛中的患者是真正的弱者,他们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医生哪怕表现出一丝冷漠或不专业,都会摧毁患者脆弱的神经,引起激烈的医患冲突。只有在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上做到最好,才能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从而双方实现良好的互动。
  在香港,对医院的投诉渠道畅通,投诉后的处理公平公正都让患者满意。记者认为,建立一个超脱于医院系统的投诉处理机构,让患者的投诉能得到及时处理,那么“医闹”事件将大大减少。
  医患和谐,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观念的改变。香港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链接
  “三级转诊”运转自如 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香港的公立医院之所以能高效地运转,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有赖于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的公立医院分两类:第一类属政府机构,由卫生署直接领导,经费由政府直接拨付;第二类由10多个不同的宗教、慈善团体举办。当时由于公立医院有着不同管理架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医疗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服务协调和运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医院管理缺乏专业化,对病人服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都不会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