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和丙型肝炎有什么区别?

慢性病毒性肝炎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慢性病毒性肝炎声明百度百科公开招募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医师或医学博士,加入国家卫生计生委“”,撰写医学词条。
常见发病部位肝常见病因感染的病原类型、治疗不当、营养不良、同时又患其它传染病、饮酒、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以及因素等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炎慢性化的因素:感染的病原类型、治疗不当、营养不良、同时又患其它传染病、饮酒、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以及因素等。根据炎症、坏死、纤维化程度,将慢性肝炎分为下述三型:
(1) 轻度慢性肝炎: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界板无破坏,小叶结构清楚。
(2) 慢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较明显,中度碎片状坏死,出现特征性的。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 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的碎片状坏死与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结构。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肝炎的发病率降低,硒―心脏的守护神: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硒水平的降低,会导致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造成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压升高、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速度变慢,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的发病率升高,然而科学补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较好的作用。保护肝细胞;对改善肝炎及肝硬化腹水有显著疗效,伊分子养肝胶囊中含有硒。[1]1、滥用药物和注射毒品是目前引起丙肝传播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是好多人共用一个注射器,被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类人要想彻底预防丙肝传染就必须戒毒或者使用个人的注射器或针头。
2、输血也是引起丙肝传播的重大因素之一,如果被输入的血液没有经过严格的筛查,输血者感染丙肝的就会就会大大增加,容易引起丙肝传染。
3、长期做透析的人也容易感染丙肝病毒,主要是使用了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肾透析机而感染丙肝病毒,属于医源性传播的一种。
4、母婴传播是引起丙肝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感染了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这就需要母亲在分娩前后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降低孩子感染病毒的机会。
5、不洁性交、公用某些私人物品(如牙刷或剃须刀等)也会造成丙肝的传播。红薯薏米粥:红薯与米、面配合食用,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营养价值。红薯中含有的黏蛋白等多糖类物质可提高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防止动脉硬化,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需要食材红薯100g,薏米30g,大米50g,冰糖40g。
做法:准备好红薯、薏米、大米,薏米用冷水提前泡发,红薯洗净、切小块备用,大米洗净,倒入砂煲;加入适量冷水;大火煮开,倒入薏米同煮20分钟,加入红薯再煮10分钟。加入冰糖,盛入碗中,温热食用。
杞菊排骨汤:它是冬季预防感冒发热的保健汤。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寒冷的季节最适当多喝一些汤汤水水,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更能够有效预防感冒。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则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之功,可防治伤风感冒、生疮发热、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食材需要小排骨100g,枸杞15g,贡菊5g,姜5片。
做法:菊花用温水浸泡几分钟;枸杞用温水浸泡,洗净;姜切细丝;锅中烧水,水沸后放入洗净、切小块的排骨,焯烫去血水;排骨捞出,用清水冲去浮沫待用;排骨及姜丝放入汤煲中;加入800ml左右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半小时左右;半小时后,加入菊花和枸杞,继续小火煲10分钟;关火后加入少许盐;加少许鸡粉调味。[2]书 名: 慢性病毒性肝炎
作 者: 丛书: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开本: 16开
定价: 37元《慢性病毒性肝炎》共分13章,系统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重点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自然病程,详细介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辅助和替代治疗,特别是近年来最新的一些诊疗指南,包括作者本人的某些体会,还介绍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调养和预防。
全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反映了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供广大临床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尤其是传染病专科医师阅读参考。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认识和防治历程
第三节 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病原学
第一节 病毒种系
第二节 病毒形态结构与理化特征
第三节 病毒基因组
第四节 病毒复制
第五节 编码蛋白
第六节 病毒变异与基因分型
第七节 病毒培养与实验感染模型
第一节 传染源
第二节 传播途径
第三节 流行特征
第一节 基本病理改变
第三节 慢性丙型肝炎
第四节 丁型肝炎
第五章 发病机制
第一节 病毒的直接作用
第二节 免疫发病机制
第三节 慢性化机制
第四节 肝纤维化机制
第五节 肝癌诱发机制
第六节 病理生理
第六章 临床表现
第一节 常见症状和体征
第二节 临床类型
第三节 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四节 肝外损害
第五节 混合感染
第六节 并发症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第一节 病原学检测
第二节 肝功能实验
第四节 超声波检查
第五节 其他检查
第六节 相关问题讨论
第八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
第二节 病原学诊断
第三节 病理学诊断
第四节 确立诊断
第五节 鉴别诊断
第六节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第七节 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研究
第八节 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概况
第九章 自然病程及预后因素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
第二节 肝移植后肝炎复发的自然病程
第三节 影响转归的因素
第十章 抗病毒治疗
第一节 治疗目标
第二节 治疗药物
第三节 治疗方案
第四节 治疗程序
第五节 疗效评价
第六节 病毒动力学应用
第七节 治疗相关问题
第八节 :有待推进的新疗法
第十一章 辅助和替代治疗
第一节 适应症和治疗原则
第二节 免疫调节治疗
第三节 护肝治疗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五节 抑制肝癌前病变
第六节 辨证论治
第七节 外治疗法
第八节 中药应用问题
第十二章 护理与调养
第一节 重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做到劳逸结合
第三节 注意饮食调养
第四节 加强心理护理
第五节 提高生活质量
第十三章 预防
第一节 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施
第二节 疫苗研制的进展
第三节 年全国规划
……1.血清病样综合征:①皮肤黏膜病变:可发生多种病变,其中以多形性皮疹、荨麻疹最多见。其次为红斑、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皮肤、黏膜淤点和淤斑。②关节肌肉病变:关节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伴有皮疹。受累的关节一般无红肿,以指、腕、肘、膝关节多见,无剧烈疼痛,与“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颇相似。
2.肾脏病变:较多见,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甚至出现管型尿等。也可表现为肾小管性酸中度或严重低血钾等症状。
3.血液系统:可有白细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甚至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消化系统:可以合并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性结肠炎,常并发非细菌性胆囊炎、胆管炎。个别患者还可累及胰腺,表现为水肿性或出血性胰腺炎。
5.心血管系统:①可出现结节性动脉炎、血栓性动脉炎、肢端小血管无茵性坏死等。②还可并发心肌炎、心包炎及伴有其他血管病变。
6.内分泌系统:①甲状腺功能改变: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前者更为多见。②糖代谢障碍:常表现为低血糖,但更多见肝源性糖尿病。
7.神经精神改变:可并发脑膜炎、横断性、肝性脊髓病等;还可出现精神改变如易怒、失眠、烦躁等。
8.干燥综合征:常累及涎腺和泪腺,表现为口腔干燥、干性角膜、结膜炎等。[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兰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效果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乙肝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乙肝分布十分广泛,在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乙肝的流行不仅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也是我国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兰州市全人群HBV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客观评价我市目前的乙肝流行趋势,分析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策略后,全人群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全人群血清HBV感染流行特征的变化,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订乙肝的防治措施,降低乙肝发病率和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兰州市乙肝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样本的采集。调查问卷内...&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目的研究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证特异表达的microRNAs谱,探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及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证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修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及《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及四川省中医院2012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肝病门诊病人中收集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症状患者(10例)、轻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脾胃湿热证患者(10例)为观察组,以健康志愿者5例为对照组。采取其外周血10ml经离心分离血浆后,用冻存管分装、标记并置于-80℃冻箱中保存。及时并严格按标本保存要求空运至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样品RNA质检合格后提取总RNA,借助Agilent Human miRNA8×60k微阵列芯片技术经过一系的样品标记、杂交、芯片洗涤、芯片扫描及芯片数据提...&
(本文共69页)
权威出处:
第一部分HBV相关严重急性加重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短期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背景与目的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诊治指南》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等指南指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提倡尽早、积极抗病毒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大量研究显示长期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能有效降低肝硬化、肝癌和肝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但也有文献报道,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严重急性加重期的HBV感染者虽然会取得较好的病毒学应答,但也会增加该类患者的短期死亡率。由于HBV相关严重急性加重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尚存在争议,而相关研究报道有限,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HBV相关严重急性加重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短期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认识该类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及制定抗病毒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
(本文共64页)
权威出处: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多年以来乙肝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项目为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二批课题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基线报告的一部分。报告主要对项目启动前章丘市和寿光市两个乙肝综合防治试点地区的医疗机构诊治现状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并与市级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山东省乙肝诊治水平较高的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下乙型病毒性肝肝炎三种病程患者平均住院床日数、住院费用等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将来医改中进一步平衡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的待遇差距提供依据。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济南市、潍坊市两地区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平均住院床日数、抗病毒治疗、住院费用及报销情况,研究不同的病种乙肝患者住院床日数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本文共92页)
权威出处:
[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其病情迁延反复,病程长,又无特效治疗的药物,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比如入学、就业等方面受到很多歧视.乙型病毒性肝炎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大约有60%的人群有乙肝感染史,9.8%的人群呈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大约每年有263000人死于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癌或肝硬化,占全球乙肝死亡的37%-50%。经过两次全国性的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地区。我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91.42/10万,仅次于肺结核,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第2位;死亡率为0.09/10万,仅次于艾滋病、狂犬病和肺结核,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第4位。2006年1月卫生部下发了《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其目标是采取免疫预防为主...&
(本文共81页)
权威出处: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全球大约有3.5亿人为HBV携带者。我国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度流行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为9300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感染增加患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15%-25%的患者最终将死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CSID)、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MA)、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ChineseSociety of Hepatology,CSH)联合发布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抗病毒治疗是mxin治疗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在中国,由于新的诊疗技术和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被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本文共5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现在的位置: &
(别名:肝炎,乙肝,甲肝,丙肝)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小儿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感受外邪
  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或感染了&疫毒&之气,从表入里,郁于体内,阻滞在中焦脾胃,使脾胃的运化失常,湿热不能祛除,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于肌肤、膀胱,出现身目小便俱黄。
  2、饮食所伤
  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节制,或暴饮暴食,或嗜食油腻甘肥之品,损伤了脾胃,使脾胃的功能失职,湿浊就会在体内产生,郁久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流,外溢肌肤发黄。
  3、脾胃虚寒
  小儿素体阳虚,或喜食冷饮,感受寒湿,或过用苦寒药物损伤了脾胃阳气,湿邪化为寒湿,阻滞在中焦,胆汁被阻而外流,致面目发黄而晦暗。
  此外,正气不足,湿邪留于体内而不化,阻塞气机,不能畅达运行,而致气滞血瘀;湿困于体内日久,化为热邪,灼伤津液,可致肝肾阴亏之证。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常见发热、黄疽,呈急性经过,罕见迁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并复制,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叠感染。
  各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临床表现为:
  一、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 ferase, 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 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二、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天)。患者常有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体检有扑翼样震颤。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出血倾向明显(鼻衄、瘀斑、呕血、便血等)。肝脏迅速缩小。亦出现浮肿。腹水及肾功不全。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升达&171.0&mol/L(10mg/dl),常有肝臭,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肝脏缩小或无明显缩小。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经救治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四、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或胆汁瘀积型肝炎。起病及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黄胆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较轻而黄疸重且持久,有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肝脏肿大。大便色浅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等梗阻指标升高。ALT多为中度升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并发症与后遗症
  1、神经、精神系统:颅神经受累、脑膜脑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一过性精神改变等。
  2、心脏损害: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等。
  3、血液系统: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等。
  4、消化系统:胆管炎、胆囊炎、肝炎后脂肪肝等。
  5、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BV及(或)HCV慢性感染是发生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阅读: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 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 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脓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谷氨酰转肽酶(&-GT)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分子量为60000,半衰期1.9天,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应予注意。
  检测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5、血清前胶原Ⅲ (PⅢP)测定 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内有纤维化将形成可能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31.4%,特异性为75.0%。PⅢP正常值为&175&g/L。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试管内特异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链反应,在几小时内能合成百万个同一种DNA,大大增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病毒性肝炎时,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检测方法尚不够灵敏,易造成漏诊。而PCR能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时亦能呈阳性反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PCR最初应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对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检测而确诊。
  免疫复合物(IC)、补体(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体(抗-LSP、抗-LMA等)测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四、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关阅读:
  一、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IFN&)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治疗剂量每日不应低于100万U,皮下或肌注每日1次,亦有隔日注射1次者。疗程3~6个月。可使约1/3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HbeAg阳性转为抗-Hbe阳性,HBV DNA聚合酶活力下降,HCV RNA转阴,但停药后部分病例以上血清指标又逆转。早期,大剂量,长疗程干扰素治疗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发热、低血压、恶心、腹泻、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疗初期出现,亦可发生暂时性脱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2、干扰素诱导剂 聚肌苷酸:聚肌苷酸(聚肌胞。Peoly I:C)在体内可通过诱生干扰素而阻断病毒复制,但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较低。一般用量为2~4mg肌注,每周2次,3~6个月为一疗程;亦有采用大剂量(每次10~40)静泳滴注,每周2次者。对HbeAg近期转阴率似有一定作用。无副作用。近又合成新药Ampligen(Poly I:C&12U)是一种作用较聚肌胞强大的干扰素诱生剂。
  3、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阿糖腺苷(Ara-AMP)主要能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及核苷酸还原酶活力,从而阻断HBV的复制,抗病毒作用较强但较短暂,停药后有反跳。Ara-A不溶于水,常用剂量为每日10~15mg/公斤,稀释于葡萄液1000ml内,缓慢静脉滴注12小时,连用2~8周,副作用为发热、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全身肌肉及关节痛、血粘板减少等。
  单磷酸阿糖腺苷易溶于水,常用剂量为每日5~10mg/公斤,分为2次肌注,连续3~5周,或每日5mg/公斤,分2次肌注,连续8周。可使血清HBv DAN转阴,DNA聚合酶转阴,HBsAg滴度下降,HbeAg转为抗-Hbe。本品亦可能脉滴注。大剂量可产生发热、不适、下肢肌肉痉痛、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
  4、无环鸟苷(Acyclovir)及6-脱氧无环鸟苷选择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动,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剂量为每日10~45mg/公斤静泳滴注,7~14日为1疗程。有部分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大剂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静脉炎、嗜睡、谵妄、皮疹、ALT增高等。
  6-脱氧无环鸟苷口服吸收良好,可长期服用。
  5、其它抗病毒药物 三氮唑核苷(ribavirin)膦甲酸盐、替诺福韦等,均在试用中。
  6、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 如&-干扰素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使用,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可增疗效,但毒性亦增大,&-干扰素与无环鸟苷、胶氧无环鸟苷、或与r-干扰素联合应用,均可增强疗效。
  7、&-干扰素加强地松冲击疗法 在干扰素治疗前,先给予短程(6周)强的松,可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敏感性,从而增强疗效。但在突然撤停强地松时,有激发严重肝坏死的危险。
  8、核苷类的药物,拉米夫定(贺普丁),阿德福韦酯(贺维力,代丁,名正,阿甘定,阿迪仙,优贺丁),恩替卡韦(博路定),素比伏(替比夫定)
  二、免疫调节疗法,可选用以下制剂。
  1、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 能传递特异性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剂量为2~4mg每周2次,注射于上臂内侧或腹股沟淋巴结远侧皮下,3~6个月为1疗程。
  2、特异性转因子 能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剂量为每次2~4单位,每周2~3次,注射部位同上。
  3、普通转移因子 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剂量及注射部位与特异性转移因子相同。
  4、胸腺素(肽)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剂量每次10mg,每周2~3次,注射部位同上。
  5、其它 右旋儿茶素(四羟基黄烷醇)、左旋咪唑、中药人参、黄芪、灵芝、香菇等均可酌情采用。
  三、免疫抑制疗法:用于自身免疫指标阳性或有肝外系统表现,而HBsAg阴性,且经其它治疗无效的慢性活动型肝炎。可用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硫唑嘌呤等。
  相关阅读:
  一、管理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 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和管理 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二、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非必要时不输血或血液制品。漱洗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病人后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护婴儿切断母婴传播是预防重点,对HBsAg阳性尤以HBeAg亦呈阳性的产妇所产婴儿,出生后须迅即注射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及(或)乙型肝炎疫苗。
  三、保护易感从群
  1、甲型肝炎及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剂量每斤体重0.02~0.05ml,注射时间愈早愈好,不得迟于接触后7~14天。甲肝活疫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不久即用于甲肝预防。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2)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前S2、前S1与S基因联合的基因工程疫苗亦已研制成功。
  相关阅读:&
评分:10.0
职称:主任医师
评分:10.0
职称:副主任医师
评分:10.0
职称:主任医师
职称:主任医师
职称:副主任医师
健康公开课
太平洋亲子网“自诊小工具”,帮你看看得了什么病,快试试看!
您浏览过的疾病
您暂时没有浏览任何疾病或COOKIE未正确使用
·您还没有通行证,请先使用通行证登录
如果还没有太平洋网络通行证,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毒性肝炎预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