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室内设计空间功能划分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第1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日照分析须由规划设计甲、乙级资质或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正版分析软件,根据国家标准和各地方法规对有日照要求的拟建、在建、改建或已建的建筑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大寒日或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计算其相关的量化指标。通俗地讲,是建设单位为了确定拟建建筑对自身和对相邻居住区建筑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进行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日照分析是为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阳光”的科学工具。决定居住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所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二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需要更长的日照时间。以沈阳为例,沈阳属高纬度严寒气候地区,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日照时数,在有效日照时间带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
二.日照分析报告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当前,应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日照分析科学手段,对居住区日照进行分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享受“阳光”的多少备受广大居民关注,也是衡量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1日照分析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提供科学直观的数据,在政府出让地块前,通过日照分析预评估可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证新项目对周边在居住小区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要点是不大于4.0的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毫无疑问,满足这样的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方案应是33层或以上的高层住宅。由于整个地块呈东西带状型,用地红线的东西向长约1000米,地块的东面最窄处为55米,无论怎样的规划设计方案都会对周边居住小区有影响。使得原有规划在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退让的前提下,采用一字排开的规划布局。虽然规划方案形成满足规划设计要点和《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但对于周边居住小区的影响考虑,它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即使是按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日照挡光补偿,也得不到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日照成为此项目的难点,被挡光的居民或是向部门、规划主管部门投诉,或是通过媒体上曝光,为自身“阳光权”展开拉锯战,形成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博弈局面,因此,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应作一个日照分析预评估,给出一个“日照满足”的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2.2在日照分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分析,不断论证,得出一个合理的“日照满足”的优选规划设计方案。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后,建设单位委托设计院按规划设计要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而在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对拟建的居住区有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邀请专家,规划局和设计院等多方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满足日照要求,并作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受地块的限制,由于日照问题未能解决,项目处于停工状态,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经历2年多的漫长协商。经过反复分析和论证,政府同意降低容积率,把容积率调整为3.3。将原有规划设计方案中33层的高层住宅调整为5层、15层、20层、28层和32层的建筑组合,重新选型建筑单体,尽可能做小标准层面积,通过日照分析报告,给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一个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方的沟通协调,日照挡光赔偿标准在《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基础上提高几个档次给挡光户的群众,并对有损光户的群众给予一定的一次性采暖补贴,由此,得到周边的居住小区的广大群众较高满意度,规划设计方案也得到群众、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认可。
2.3相关部门的职责
2.3.1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划设计要点,和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日照分析作为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直观的报告数据,优先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2群众、法院日照维权过程中,被挡光的群众往往会提出日照分析报告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但又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大多数情况需要借助于第三方法院,通过实测来判定,唯一的判定方法是大寒日(冬至日)的有效日照时间,但这又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时效性。而科学的先进计算机日照分析可以高效、客观、公正得出结论,同时也平衡了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等多方利益。
2.3.3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扮演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引擎,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缩短开发周期,大多数拿地半年开工,一年内销售。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日照分析和论证得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不是在没有论证前,凭丰富的经验来主观判断。进行日照分析论证,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保障了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
三.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利于日照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实例,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改变单纯按日照间距和规划退让,选择南北向行列式(并列式)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日照质量。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建筑单体选型上尽可能选择板式住宅,比较优的建筑体系型系数,减少建筑自身遮挡;(2)建筑单体上下或左右错开布置;(3)规划布局采用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相结合;(4)南偏东的最佳日照角度的规划布局布置建筑单体;(5)在同一栋建筑中将对其他建筑有遮挡部分,局部考虑经济性减少层数;(6)在同一居住区里规划几种不同层高的建筑,如南低北高规划布局,周边围合式规划布局,混合式规划布局等。
四.结语第2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
1 研究背景和范围
1.1 研究背景
在芜湖已编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确定控制指标的现象,地块的指标确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控制指标之间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设计单位容易将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混淆,指标选择缺乏针对性、刚性和弹性。已编成果中相同性质地块多采取相同指标,实际上,因交通、区位、地块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地块的合理开发强度应有明显的差异。
1.2 研究的范围
研究的范围为芜湖市居住用地,重点对开发强度控制核心指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影响土地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有:用地性质、城市土地级差、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要求、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控规主要指标的确定可采取以下方法:形体布局模拟、经验归纳统计、现状调查分析对比、环境容量推算和典型实验法等。
基于芜湖市实际情况,拟采用经验归纳统计与形体布局模拟两种方法为主,结合其它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2 技术路线
以研究并提供科学合理的核心控制指标为目的,首先以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指标为基础,分析规范指标存在问题,其次采用经验归纳统计与形体布局模拟两种方法进行不同规模用地的指标测算,同时借鉴周边城市相关技术经验,对指标研究进行汇总与分析,最后推荐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3 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解读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重点对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进行控制,芜湖市属中国建筑气候区划Ⅲ类地区,其住宅面积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分别为:低层1.20、多层1.80、高层3.50。根据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规定,住宅用地占居住区用地的比例分别为:小区55~65%、组团60~75%。同时依据该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表与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可推算出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为:小区0.15~0.20万m2,组团0.08~0.12万m2,进而得出小区与组团容积率最大值控制指标:低层小区为0.93,组团为0.98;多层小区为1.32,组团为1.43;高层小区为2.48,组团为2.75。
4 已建用地指标调查分析
由规划管理部门信息档案管理中心提供了芜湖市区近五年共计三十六例规划与建设案例,规划进行研究与分析。
4.1 多层住宅用地
用地容积率最大值为1.82,最小值为1.13。根据实际调研分析可知:多层住宅的容积率应控制在1.60以下;当规模超过2公顷时,应控制在1.50以下;达到小区级规模时,其数值应进一步下调,其合理数值将采取其它方法进行测算。
4.2 高层住宅用地
容积率最大值为5.26,最小值为2.49。根据实际日照效果分析可知:当用地面积大于2公顷时,合理案例的容积率可达到2.40~2.80,当用地面积小于2公顷时,容积率可以适当提高,但合理值应控制在4.0以下为宜。
4.3 混合住宅用地
混合住宅用地的开发强度参照前两种类型住宅的合理开发强度确定:当高层住宅所占比例大时,其开发强度应略低于高层住宅用地指标;当高层住宅所占比例小时,其开发强度应略高于多层住宅用地指标。
5 模拟布局研究
规划通过规划模拟布局,研究不同用地合适的空间容量,反推控制指标。为了更好提高模拟方案结论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研究组选取四种不同规模用地,公共建筑的配置均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
根据以上原则,抽取有相关经验的设计人员按照不同的规划风格进行模拟布局,并在指标计算前组织专家进行方案优化,最终得出模拟布局研究结论。
6 相关技术经验借鉴
规划搜集了与芜湖在同一建筑气候区的上海、长沙、深圳的技术规定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上三市确定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内容各有不同,上海市较为强调地段差异,并创新了小地块(三公顷以下)根据面积折减的办法,而长沙与深圳则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结合紧密,根据小区和组团来进行区分,我们认为后者参照意义较大,但上海的很多控制指标可作参考。
7 指标研究结论
从模拟布局研究及经验归纳统计结果中分析可知,当用地面积小于2ha时,其容积率值会相应偏大,如果取较高值将失去指导其它规模组团级居住用地的意义,所以按照小区、组团(>2.0ha)、组团(≤2.0ha)三种规模推荐指标。将多层组团建筑密度指标由≤32%细化调整为:大于2.0ha的组团≤30%,小于2.0ha的组团≤35%;高层组团指标由≤22%细化调整为:大于2.0ha的组团≤22%,小于2.0ha的组团≤28%。
推荐芜湖市居住用地核心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如下表:
注:①各种住宅类型混合的居住小区和组团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②本表中高层指标适于28层以下住宅,住宅超过28层时指标需适当调整;
③公建配套标准应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若配套设施单独划地块设置,应对用地开发强度进行适当调整。
8 研究体会与建议
8.1 近实远虚,适应时展潮流
控规应从严控制和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对近期需要开发与建设的地块规划应具体、深入,体现规划的刚性与指导性;对于远期开发与建设的地块规划则应留有弹性空间,不必将指标按照目前的开发模式和技术水平确定得过低。
8.2 建立数据库,定期分析与总结
建立电子化数据库,将各项目的主要指标录入,尤其以开发强度核心指标为重点,以此为基础作定期的分析与总结。对于近期已建居住小区,应在大寒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日照调查,以便于掌握最为科学的技术数据。
作者简介:第3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 总平面设计;规划建设;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TU2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69-03
总平面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开端与门户,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与灵魂,即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局或城、镇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用地范围内,根据上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把建设物、构筑物、交通运输、各种场地、绿化设施等,在平面图上进行合理、协调地规划、设计与布置,使一个工程的各个项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满足人民生活、休闲、政治等需求。成功的规划设计也是城市面貌的绝佳的体现。
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从报批流程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总图规划及单体方案设计,此阶段是规划部门对于开发项目的整体把控,经审批后规划部门会批复此项目的规划意见复函,设计可以进行单体建筑深化设计。第二阶段是复函批复后进行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规划总平图的深化设计。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总平面消防的报批阶段。第四阶段规划许可证总平图。
第一阶段的规划方案报审需设计提供规划总平面图及单体建筑方案图。规划方案总图设计中的基地总平面设计是总平面初期设计较重要部分,也是规划总平面设计的开端,应以城市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为依据。设计中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定节地、节约、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空间,并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在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以当地规划部门编制规划意见书为设计依据,意见书中会对建设用地,规划单体设计要求、环境设计,绿化设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要求。
1 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即对拟建规划用地概况的要求,主要包括,建筑用地位置,范围、使用性质,总用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城市公共用地等。
建筑用地位置及范围、是由规划部门提供的各种界限范围,其中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其中北京常用的为前四种。
用地红线内规划部门还会对建筑的基底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做出明确要求,即建筑控制线。设计中常常会对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及建筑控制线的概念混淆不清,用地红线是对建设单位可建设使用的用地范围的限制,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使用范围,有时用地红线就是道路红线,而建筑控制线既是用地红线内可建设建筑单体的基底范围控制线。北京建筑设计细则中对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用地红线上空的做出相应规定,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层以上出挑是否可以突出建筑控制线并未做明确规定,各地规划部门可能把握尺度不同,建议当遇到特殊情况请设计单位建议建设单位及时进行规划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规划总用地面积以规划钉桩图面积为准,其中包括总建筑用地面积、城市公共用地(道路及绿化),为保证城市绿化景观需要,规划部门会在用地面积内划分一部分城市绿化带,此区域不属于建设用地范围,不允许建设单位新建建筑物,可以允许地块内必要管线通过,一般此区域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施工。开始规划总图绘制时,一定严格按照钉桩坐标点输入,绘出建筑用地红线、道路及绿化范围,并插入现状地形图,核对用地范围内是否存在其他市政不可拆改的建筑及道路,如非拆改的公交车站等特殊建筑,及时提醒建设单位与规划沟通处理,以免对规划方案及建设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 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
拟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主要是对地块内建筑单体的使用性质及使用年限的约束,不同使用性质相应使用年限是不同的,国家规定居住用地性质为居住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出让最高年限70年,商务办公、工业、科、教、文、卫、体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50年、商业金融、娱乐、旅游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40年,规划区域内可存在多种使用性质,每种使用性质地块应分别独立设置,地块以区域红线划分存在,每个地块都具有独立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要求,不可混合使用,例如商业金融、办公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可出现居住使用性质的建筑等。
3 总平面规划建筑设计要求
主要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单体在用地总体规划中位置及布局的控制,其中包括地块容积率、建筑限高、空地率、绿化率、首层退线、道路交通及机动车出入口、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层数等,现以北京市居住区为例将以上控制指标部分总体考虑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3.1 竖向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建筑限高是规划部门依据地区总体规划对建设地块建筑物竖向高度的控制,不同地区建筑高度计算也不同,设计经常使用计算规则:平屋顶建筑按建筑外墙散水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一般以屋面下檐口计算建筑高度。屋顶坡度大于30°时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楼梯间、电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25%,不计入建筑高度内。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净空高度限制也有相应的规定。
3.2 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主要受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的影响与制约,设计中主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3.2.1 防火间距。建筑必须满足的消防间距,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算起,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注意规范中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注解,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类似情况,很好利用会解决很多规划设计中的难题。
3.2.2 日照间距及建筑间距系数。主要是保障一些需要较好日照要求用房的日照标准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用房、小学、中学的普通教师、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老年人的居住建筑、托老所的居室都为有日照要求的等,规划总平面设计中需要对以上性质建筑位置择优考虑,进行平立面进行日照分析,满足相应的日照时限要求,并须在规划方案报批时提供该地块及相邻受影响地块的日照分析报告,以满足区域内生活质量要求。
北京地区对日照标准做了如下规定:①住宅每套至少有1个居室、4居室套型至少有2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规划部门通常还会同时要求以上房间还必须同时满足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的要求,根据以往日照分析经验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比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更难满足)。②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老年人及残疾人住宅的主要起居室和卧室、医院及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等建筑日照要求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中都做了相应规定。
日照标准需要利用日照软件进行日照分析来实现,计算时应注意如下:日照标准日定为大寒日及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大寒日采用8:00~16:00,冬至日采用8:00~16:00(真太阳时),计算大寒日时,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为5分钟,冬至日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30分钟,扫掠角12度,日照时间计算起点指距室内地坪0.9米高的外墙位置(含保温层及装修层),计算过程中时间精度和输出结果精度应该为分,输出结果应将真太阳时转换成北京时间,通过计算结果来判定拟规划居住建筑是否满足日照要求,对于特殊部分可进行立面日照分析,更准确直观一些。
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主要包括板式、塔式及多塔建筑及多塔建筑群等;板式建筑指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2倍以上的建筑;当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正南正北时,建筑间距最小系数1.7:塔式建筑指长高比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的各朝向均为长边。单栋塔式建筑遮挡建筑(两侧无其他遮挡建筑时)对日照比较有利,遮挡面积较小,与北侧居住建筑的建筑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0,不会对被遮挡建筑造成遮挡。
相邻多栋塔式建筑如果之间间距等于或大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间距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2。相反塔式间距小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塔式居住建筑长高比的长度,应按各塔式居住建筑的长度和建筑之和计算,也就是多栋塔式建筑遮挡效果以等同于板式建筑的遮挡效果,根据群体不同的长宽比,采用的间距系数也不同,长宽比1.0以下,等同于单栋塔式建筑,间距系数为1.0,长宽比1.0~2.0时,间距系数1.2,长宽比,2.0~2.5时,间距系数1.5,长宽比2.5时,相当于板式建筑,间距系数1.7。
北京规划部门一般规定居住区日照必须同时满足住宅居室及公共服务项目居室部分日照标准及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
3.2.3 卫生间距。即居住建筑相对两可视面(窗口距离)大于等于18米,如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有效遮挡措施避免对视,总图标示出来规划部门也是认可的。
3.3 居住区内综合技术指标:综合技术指标是规划总图设计中非常重要部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3.3.1 综合技术总指标。包含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配套设施用地,通常情况下总指标中只体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其余用地面积在地块分指标中体现。总指标还包括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和地下要单独统计)、住宅建筑面积、公建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总户数、居住总人数、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机动车停车数量及非机动车停车数量等。
3.3.2 建筑容积率。指建筑用地内建筑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应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来确定,在具体设计中计算容积率一般都是用地上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来计算,也就是规划部门对于地下建筑面积不予与明确的约束,可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使用需要及投资情况来确定地下面积的数值。
3.3.3 建筑密度。指用地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建筑密度是反映建设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3.3.4 绿地率:。指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用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地下设施顶板上部至室外地坪覆土厚度达3米(含3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1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覆土厚度达1.5米(含1.5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2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绿地面积计算时建筑首层外墙1.5m范围内、道路路缘石外1m范围内不计入绿地范围,对其它围墙、院墙绿地范围可算到墙脚、汽车坡道出地面部分算至坡道挡墙外1m处、覆土绿地部分要注意其与实行覆土绿地接壤的部分,不被建、构筑物围合(其开放边长应不小于总边长的1/3)。道路小于4m的可以不退线1m,按道路边缘计算绿地面积,人行道及硬铺休闲广场不计入绿地面积,符合公园规范要求的游憩小路可计入绿地面积。
以上为规划方案设计中的一些主要的限定性指标,满足以上各种规划要求做出项目的规划方案阶段的总平面建筑布置图及方案报批图纸,北京地区规划方案报审要求总平面提供如下表格内容:用地指标表、用地平衡表、区位图、技术经济指标表、建筑单体一览表、图例及设计说明等。
用地指标表:主要是表示项目用地范围内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绿地等面积,此部分数值由规划部门在选址意见书中提供。用地平衡表: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指标数值,包括建筑占地面积、绿化面积、道路广场面积及其它面积的数值及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以用来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用地的平衡关系,规划可根据此数据来控制整片地域的城市整体形象。区位图就是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总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面积、地下面积)地上面积可由容积率来控制,地下可根据使用及车位需要由建设单位把控,如有特殊使用功能还需注明面积数(主要用于支付土地使用转让金需要)、建筑单体的栋数、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机动车停车位(其中地上、地下分开统计)、非机动车停车位等、如居住建筑还有住宅总户数、住宅总人口、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等,建筑单体一览表:包括各建筑单体建筑使用性质(地上、地下分开)、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地上面积、地下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还有户数)。
规划总图报审图纸部分中需要标注及标示部分主要是建筑单置(坐标点定位),楼号、层数、正负零标高、建筑高度、建筑外轮廓尺寸(一般标注保温外皮)等、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城市道路开口位置、并注明道路及开口宽度、绿化部分需填充并区分覆土绿化及实图绿化,此阶段需保证规划绿化率要求、建筑间距、住宅还需注明日照间距的系数等。
此阶段因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单体设计还未深化,面积指标还不准确,规划方案报批时地上面积经常会按照容积率计算的最大面积来控制、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率也会按照最低要求数值来报审,待进行绿化、交通报批时再进一步深化设计,前提是规划方案图中必须保证各种指标的可实施性。
项目总平图设计的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属于难度及技术含量较高阶段,也是依据规划条件方案创造的过程,是整个项目设计前期及精髓。第二阶段的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项目规划使用要求可实现性的把控,此阶段是在规划复函总图基础上对人防、绿化、交通的使用功能的拆分,以保证规划复函上各个指标的可实现性,是一个分布细化过程。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消防的报批阶段、此阶段总平面应注意建筑单体消防车道及消防扑救面的设计(一般情况此部分在规划方案阶段就应该按规范要求设计好),是消防部门对此部分的审批与核对,以保证园区内消防车的顺利扑救。第四阶段规证总平图,既是规划复函方案后经过人防、交通、绿化、消防等部门审批后及单体建筑施工图完成后的终版总平面图,此阶段总平面很重要,图纸中每个数据都将作为实际施工中的验线及规划验收依据,在实际施工时不可以更改(允许范围内的施工误差除外)。图纸指标中使用功能同样会作为建设单位支付土地使用出让金的重要依据,所以此阶段总图一定要慎重对待,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第4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工作;概念设计;理论分析;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当前时期人们自身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萌生,设计人员要想使其设计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新的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具体设计,而概念设计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大优势设计理念,其在我国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而近年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开始将其引入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并且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而本文也是以这种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相关的概念设计理论,然后又对其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以求推动其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
一、概念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当前比较新颖设计理念,概念设计几乎在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建筑设计对于此种理念的应用尤为众多。近年来,为了使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地满足业主对于设计的需求,建筑设计人员大力地开展了对于此种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对概念设计进行一下理论分析:
首先,就概念设计相关的含义来讲,它是指设计人员在对其所要设计的目标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为设计工作制定了适当的设计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及途径的构想,接着从这些构想中将最能与预想的目标相匹配的表现形式挑选出来,并以这种形式为基础来构筑多种设计方案,同时经过对比、分析、评价从中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其次,就概念设计相关的优势来看,这种设计既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从整体上对于设计工作的可行性,又非常关注优化的概念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具有设计工作的优化思路,还能够充分地使设计工作体现出方案的整体框架性、内容上的概念性、性质方面的研究性、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等特点,全面地推动着设计对规模、形态、环境、结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满足。
再者,就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来讲,它是在设计人员对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整体的住宅市场进行了合理定位之后,再具体地结合住户对于其居住的区域各种规划要求,从而为居住区制定出全面符合现代规划要求及住宅形态规划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延伸到对于居住区域的各种后续工程的设计,比如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总之,这种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良好的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居住区设计实现对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二者的双向达成。然而,这种概念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其各种作用的实现。本文就从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两个方面对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1、居住区规划对于概念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于一种层面化的状态,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即设计人员对于这种设计理念的认知过于肤浅。一方面,设计人员将概念设计简单地归为设计的理念,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实施深入全面的居住需求研究以及居住市场调研,根本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方案达到对于设计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错误地将概念设计等同于地产的概念,即在设计中利用智能小区、生态小区等作为设计的概念,这种概念只是一种整体的策划设想而非真正的指导设计工作的概念。
其次,当前概念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以及先进的方法支持。一方面,概念设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它主要是由策划阶段的策划人提出某种设计要求或整体理念,而专业人员只是借助于这种既成的概念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保证概念设计工作从全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整体落实。另一方面,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许多设计公司仍然不能做到利用优化的设计方面具体的开展设计。而且,诸多的公司在设计方面从始至终都未能对概念设计进行利用,这就导致了概念设计的失效。
2、居住区规划优化应用概念设计理念的策略
第一,切实抓住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概念设计。一方面,概念设计必须达到对于居住区域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迎合,并且充分地考虑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趋势的依托以及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必须以居住者的全部需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设计,并且在设计中积极地对居住市场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定位,然后使其与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再一方面,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使概念设计达到对于人本理念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充分地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之后,再以这种结合结果作为土壤来实施设计。
第二,规划设计人员在使概念设计工作充分地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整体市场定位及基本设计条件之后,还要从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全部环节来对居住区进行住宅、设施、道路及景观等的设计。即从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具体表达与设计完成这样四个阶段来推动概念设计落实,首先必须做好对于环境、需求、场地等的具体全面分析,接着要确定理念并构思设计且提炼出具体概念,然后要从结构、功能、途径、方法等方面评判概念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设计。
三、结语
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域的规划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推动这种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妥善应用,除了要全面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具体解决之外,还必须为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使概念设计在体制的规范下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 建筑科学, 2009(04)
[2]武晓璠. 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材, 2007(05)
[3]吴焱,王楠.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概念设计[J]. 企业导报, 2011(09)第5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容积率日照标准 日照间距系数 居住区布局形式
1. 引言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5度45分地区,属于北方寒地城市。为了贯彻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哈尔滨市按照现行国家规范的要求,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应满足大寒日两小时,住宅间距应为房高的2.15倍,明显高于目前执行的新区住宅日照间距为房高的1.8倍,旧区住宅日照间距为房高的1.5倍的规定。哈尔滨市规划局对日照问题展开多项研究,并先后两次在大寒日对不同区位的居住建筑进行实测,对实测结果也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日照标准对容积率指标的控制、居住用地规模的确定等诸多方面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其总结分析,以此探讨观点、沟通经验,从而达到完善规划管理、服务城市建设的目的。
2. 问题剖析
2.1 日照现行标准与国家规范要求存在冲突
哈尔滨市现行的新区1.8倍和旧区1.5倍的日照间距系数不能满足国家的日照标准要求,从实际日照的结果来看,1―3层住房基本不能得到日照,还存在U型、L型住宅日照自遮挡严重等情况。
2.2 两种住宅间距控制方法没有很好的衔接
住宅间距控制方法主要有日照间距系数法、日照软件分析法两种方法。随着高层的广泛出现以及非南北向相邻项目的相互影响日益明显,以日照标准的尺度来处理以间距系数为基础的现状住宅会暴露和产生诸多问题,出现了大量的规划管理“难题”和“怪圈”:高层建筑的审批涉及周边众多“雷区”, 拟建项目满足相邻建筑的日照要求却不能满足不相邻的建筑日照要求… …,许多拟建项目因此而“卡壳”。
2.3 住宅形式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引导
住宅形式、体量是影响日照、容积率的重要因素,多照面的住宅形式虽然可以充分利用侧面日照有效地加大建筑量,提高地块容积率,但显而易见增加了日照关系的复杂程度。如果对住宅形式控制和引导缺失,会导致更多日照问题的产生,侵犯相邻地块的权益,引发日照纠纷。
3. 日照标准约束下的容积率
3.1. 容积率确定的方法
本文重点对规划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比较多、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具体地段进行研究。在城市开发实践中,针对具体的基地周边条件,以容积率的上限和日照标准的下限作为问题的核心,大致估算基地自身的建筑布局、建筑面积,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规划部门的要求。借鉴以往经验,容积率确定方法大致有三种:相似基地参照法、设计方案试做法和最大容积率估算法。
3.2.1 相似基地参照法
选择若干情况相近、已经开发的基地,对容积率、日照、建筑布局进行评价,获得经验性的结论,作为新基地规划设计条件的参照。此方法适用于新区成片开发,因为周边限制条件少、基地大,基地自身建筑布局对容积率的高低起主要作用。
3.3.2 设计方案试做法
试做基地的建筑布局方案,对日照、容积率检验,得出可行的容积率指标。此方法适用于城市重要地段,有充足的人力、时间、经费,周边建筑对日照的要求可以事先确定,基地内部建筑物的开发顺序、建筑布局可以有效控制。
3.4.3 最大容积率估算法
在满足标准规范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开发适用软件估算最大容积率,再根据经验进行调整。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条件,特别是小基地,适应性、灵活性强,但是目前技术还不成熟。
实际操作中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常常根据需要对三种方法进行组合应用。国内已有提出用仿生学的人工智能计算方法产生近似最优解,并且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验证,为计算机辅助容积率估算找出了一条大致可行的技术途径。
3.3. 容积率与日照标准、居住区布局形式的关系
本文主要运用相似基地参照法和设计方案试做法,重点研究不同日照标准要求下,居住区布局形式对容积率确定的影响作用。研究的对象以居住小区为主、兼顾居住区,研究的布局形式以行列式、周边式为主、兼顾混合式。
3.3.1 符合地方条例日照要求建筑布局的指标分析
案例选择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两级,选取的居住区一般居住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用地规模为0.8―1.5平方公里,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河松居住区、松北世纪花园居住区等;选取的居住小区一般居住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规模为30万平方米左右,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淮河小区、药六嘉园等。
居住小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符合地方条例日照要求的居住小区,基本上都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日照时数。从居住建筑布局上进行比较,行列式布局明显优于周边式布局。
3.3.2符合国家规范日照要求建筑布局的指标分析
运用设计方案试做法,既有在理想状态下的研究,又有通过选择哈尔滨市实际基地为例进行校验,从而保证结论科学合理。根据国家规范对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的容积率。
(1)居住区
a. 多层行列式
典型案例中力争土地最为集约利用,主次干道间距与建筑日照间距相互匹配,用地规模控制在1.0平方公里以上(详见右图),进行实际案例校验,确定容积率应控制为1.03。
b. 高层周边式
通过与多层行列式研究范围、规模一致的典型案例研究(详见左下表),进行实际案例校验,确定容积率应控制为2.0。
(2)居住小区
根据布局形式,主要对多层行列式、多层周边式、高层行列式、多高层混合行列式和多高层混合周边式进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满足日照大寒日两小时的日照时数,日照间距应在2.15倍房高以上。
3.4. 容积率与日照标准的关系
3.4.1 照标准满足“地方条例”
(1)指标控制
旧区居住区住宅日照间距系数多层取1.5―1.8,建筑层数为多层、中高层、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6左右。居住小区以多层为主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8左右,多、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2.5左右,高层容积率一般控制在3.5左右。
新区居住区住宅日照间距系数多层取1.8―2.0,建筑层数为多层、中高层、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3左右。居住小区以多层为主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5左右,多、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2.3左右,高层容积率一般控制在3.0左右。
(2)日照状况
通过众智日照分析软件(建设部鉴定并认证)对多项实例进行数据分析可知,住宅南立面基本均不满足大寒日2小时日照时数,周边式布局住宅转角单元有自挡。
3.4.2 日照标准满足“国家规范”
(1)指标控制
居住区建筑层数为多层、中高层、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3左右。居住小区以多层为主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3左右,多、高层混合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8左右,高层容积率一般控制在2.5左右。
(2)日照状况
考虑相对于正南北朝向的不同方位日照间距系数应有折减,住宅南立面基本满足大寒日2小时日照时数,周边式布局住宅转角单元有自挡。
4. 结语
本文对容积率宏观层次的形成、中观层次的调节、微观层次的修正三个层次的确定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容积率相似基地参照法、设计方案试做法和最大容积率估算法三种确定方法进行了阐释。研究中以上述内容、方法作为研究问题的手段,从符合地方条例、国家规范的不同日照标准要求出发对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布局形式的居住区进行指标分析、日照状况研究,对哈尔滨市容积率的确定提出一个建议参考值,希望在保证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既关注城市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提高,又保证土地的优化利用与日照间距系数的真正实施,进而推动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与居住水平的提高。第6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山地建筑;居住环境;立体空间利用;竖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新形式。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区别,乃材料环境所形成。对于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山的省份,建筑的地域性更显突出。将有形之宅应用到无形之居中,更增加了它的难度和高度。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山地居住区开发模式,以适应未来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是适应改造自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山地居住区就是其中之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山地居住区是泛指位于山城城镇中的居住空间实体形态。而狭义的山地居住区则专指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居住区。本文所述为第二种。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步骤分析亲身设计的“北宸御景”小区,意在探索一条适宜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通用手法。
一、观山相水,选择坡向。古代建城造房,必先相土尝水,查看龙脉。随着科学的发展,相土尝水的大师们已被地勘公司所取代,但看山形定坐向却依旧是首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住宅采暖透光,居民身心健康。从地理经纬上看,我国大部领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墨江县,太阳发出的光能与热量从赤道地带往两极减弱,选择坡向应避免西北和北。这些地带古代被称为阴面(山之北、水之南),不宜居住。此通用惯例,但也有特殊做法,位于云南元江的土掌房自然村落就有为数不少选择北向山坡。究其原因:第一,元江地区地处低海拔河谷地带,属夏热冬暖气候区,年均气温均在30°以上,北向坡利于避暑。第二,该地区时常干旱少雨,北向坡利于减少水分蒸发。加之山顶保留森林古木,中部建村落,下部开发梯田,除利于耕作外,无意中创造了天然氧吧和水泊,提供了一个温湿恰当,空气清新的宜居格局。按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文山属温和地区中区,选择北向坡并不适宜,但土掌房因地制宜的原理和宜居格局优势是可以借鉴的。通过计算机搭建3D模型可知,用地中多数坡朝南、西,局部朝西北不利坡,应将不利区转化为有利区。为后期方案增取最佳朝向,避免自身遮挡,创造良好的日照、卫生等有利条件。
二、化山为坡,分台营造。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里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中国古代建筑思想中也十分强调山物共融。想要营造良好的山地人居环境,前提就是对原有环境进行充分融合,对地方历史文脉进行科学传承。传统的土掌房村落虽然宛自天成,居住方便。但是基于特有的山地农耕文化背景,其见山切坡的方式并不适宜现代生活。结合本案具体山型,其东、北背山,西、南面路,隔路望水。至高点为东侧高登自然村,高程在1302.39m左右。最低处在西南角,高程在1257.70m左右,最大高差44.69m,可谓山高潭深。若全依山而建,车流和消防规划难度较大。好在缓坡居多而陡坡集中,最宜分台。将山顶缓坡段划为1#台地,高程1295.56~1301.77之间。山间陡坡段依山就势为2#平台区,高程1271.75~1298.82之间。靠西面从北至南依次分为3#(1266.71~1268.52)、4#(1259.31~1265.48)、5#(1258.16~1259.29)三个平台。其余沿规划路归纳为6#平台,高程设计铺面部分结合规划道路标高,居住部分结合小区内道路高程,具体单体建筑具体分析设计。至此,整个规划场地大致分为6个台地,中部自然形成三角形中心绿核,其余零星闲散用地按照就近原则灵活处理。
对各台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3#、4#、5#台地其高差约在3.0m左右。2#台地坡度较陡,其自身高差约23.0m。1#台地与最低处5#台地相对高差为40.0m。1#台地与3#台地相对高20.0m。因图中水域是因市政道路提高标高建设而致,地势低洼,水无来源,不考虑保留利用,以免地基塌陷。自此,各平台自成组团。
三、阡陌交通 台台相连。云南村落中利用坡地的成功案例不少,皆因基于牛耕人作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考虑机动车行驶,可一气呵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优势已演变成阻碍农耕现代化的拌脚石。因此在当代山地居住区的建设中,须着眼未来,在认清整改坡向
和分清台地以后,必相互相连,人车合理分流。竖向设计是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道路设计和竖向设计需要同时考虑,坡度太陡则改道路的连接方式,车行不通则改人行系统。总之,道路与竖向设计应遵循“交通便捷,满足消防,人车分流,服务居民”的原则。结合本案实际情况,分别将6块台地以<8%纵坡的道路相连,小区主干道三纵三横,皆为7.0m宽。各台地自成一个小组团,由伸进组团的主干道结合户型需要再派生出小区支路,支路皆为5.0m宽。支路完后看各组团是否满足消防需求,在尽端式道路的3、5及2组团处布置R>12.0的消防回车场。(8.0.5.5规定: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主干道与外部道路的连接与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同等重要。因西面40m主干道车流量较大,不宜设置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固而将小区主入口设置于南面25m宽城市次干道上,在西临干道及北面干道上设置次要出入口,其余根据消防要求增设4m×4m消防专用通道。
道路的竖向设计是一个多方案比较,不断修改与筛选矫正的过程,在本案道路竖向设计中,1#台地与3#台地的连接难度最大,考虑消防因素,将1#台地整体标高降低,将3#台地提高,缩小其相对高差,将道路坡度控制在8%以内。在竖向设计中,采用平进式停车的方式,结合台地之间的高差,共规划了四个架空停车库,分别位于1#、3#、4#、5#组团下面。3个机动车库,1个非机动车库。而5#台地碰巧位于积水区域上部,其原始高程1257.70与已建市政道路高程1262.42相对高差约5.0m,为减小填土方量,特将大地下停车库及人防建设安排于此,使其剖面设计形成地下库与架空车库垂直跌加的形式,减小竖向6.0m高的垂直填土方量。(图1)场地断面图
整个居住区共建地下库建筑面积12884.79㎡,半地下库9476.04㎡。机动车泊车共计661辆,非机动车泊车共计2356辆。
此外,本案中采用“适宜技术”,英国建筑师福特斯的广义理解是: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研究云南民居的杨大禹教授也说:云南山地地区传统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与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本土材料、文化习俗、建筑技术和创造理念是分不开的。本案“适宜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架空车库的设计。台地形成的自然高差结合文山壮族杆栏建筑的做法,设计了4个架空车库,即解决了停车,又将高差处理与民族做法相融合。达到了“节地”的目的。(2)形体的退台处理。山地建筑少不了退台,在多层建筑范围内单体本身就在依地基高差而错落;争取远眺山河的同时,更利于避开日照遮挡,减少能耗。使之成为会呼吸的“节能”建筑。(3)1#台地的高层规划。在古代的山水园林中,往往会在高处选址,营建高塔或阁楼, “把酒临风、凭栏远眺”。将山地的借景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案中的1#台地规划三栋高层,也是启发以此。足不出户也可尽赏文山佳景。(4)2#台地的挡土墙处理。2#台地为陡坡集中段,单纯采用依山退台的手法还不能解决大量的挡土问题。设计中采用了吊脚楼设计和石基础挡土墙边坡稳定技术。一层采用吊脚楼模式,使剖面形成倒“L”型,形成停车空间,减少取土。挡土墙部位加以细化,使建之成为筑立面的组成部分。外立面结合石材设计,给人石出于山,屋出于石的意境感受。
四、因台制宜 设计户型。住宅为适应不同的环境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户型更会随着生活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和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设计好户型,需研究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人对住宅的精神需求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学,研究家庭的生活行为涉及到经济的社会经济学等。但住宅户型设计终属于应用工程学,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和政策。本案设计中除考虑户代际数外,按不同的群体类型,规划了不同的居住模式。(1)沿街高层户型以“家务型”为设计对象。此人群大多年龄不大,收入不高,小孩处于成长阶段,以家务为家庭生活行为的主要特征:炊事、洗衣、育儿等。面积控制在90㎡,共享空间大,居住空间相对小,以满足家务活动要求。(2)多层底层为“休养型”居室。人口的老龄化已日趋紧迫,退休人员的增加,平均寿命延长,使得孤寡老人日益增多,这类家庭既需要安静的修养环境,又需要联系方便的交往环境。设计中均采用一跃二的组合方式,无障碍通道可直通室内,底层设内院,可享受温暖的阳光。二层是为子女回家看望时短期居住而设计,面积控制在200㎡。配有室等。(3)多层顶层为“交际型”居室,该群体如文艺工作者、企业家、干部、个体户等由于职业的需要,社交活动多,其生活行为特征是待客交友、品茶闲聊、打牌弈棋等。他们对户型的需求往往是较大的起居活动空间,独立的起居厅等。六跃七(带露台)的户型设计就是量身定做。200㎡的跃层空间内,配有健身、、书房等。起居厅和客厅的独立将私密和公开的交际空间分开,露台集品茶待客、打牌弈棋于一体。(4)其余为“文化型”居室。在社会人群中,毕竟从事科教、文教、卫生等职业的上班族居多,弹性工作制的出现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部分人在家工作学习进修的时间越来越长,在设计中单独考虑了带阳台的书房,或是带书房的卧室,面积控制在130㎡。总之,家庭生活行为模式是以社会文化模式所赋予的共性和家庭生活方式的个性所决定的。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空间环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总结后实践。
以上四步,山地的居住开发已从无形到有形,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空间形态。完整的设计施工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过程。从场地分析到户型敲定,其主体构架已成型。品质提升之路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我们会再接再励。
结语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房屋的建筑史也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史。人对于环境产生的情感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倾向。由于人们的民族、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习惯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也不同。从的“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不断探索。居住空间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中的有形之物,具有不变性,这就是“宅”。居住生活是社会文化共性和家庭生活个性的结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共性和个性都在发展变化之中,这就是“居”。或亲水而居,或傍山而住,或自然成村,或设郡置县。让有形之宅实现无形之居是我们探索的永恒话题。本文试通过对北宸御景小区案例的分析总结,探析一种山居载体对城居生活的适应性,从而为山地利用和山城建设探索一条适用之道,以求在发展中生存,在生存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3]《云南民居》,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杨大禹,朱良文.第7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
1.居住区室外环境地形的设计
按照居住区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应规划停车位置。对于大型的居住区来说,如果按要求设计了地面停车,就很少有或没有景观的绿化用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多数大型居住区都设置地下停车库的原因。但地下室的营建,对于景观规划来讲,有着诸多的限制因素,覆土就是其中最为限制的。
2.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呼应设计
不少景观规划设计没有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图纸上不能详尽地表述建筑底层与室外环境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建筑底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上存在设计的盲区。诸如建筑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建筑入口花坛等,建筑设计认为应由景观设计负责,而景观规划设计师认为这些是建筑的一部分应由建筑设计完成,最后造成在设计上的不协调。笔者认为,先由建筑师提出设想方案,组织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专题会议协调沟通,再由景观设计师深化,并出施工图,这样有利于住宅出入口与室外环境的结合。
不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消防车道的设计施工交由景观设计完成,在设计上建筑设计规划了道路的定位,但景观设计时,往往只满足与消防车通行的功能,对于结构是否满足没有深化。特别是一些景观规划设计中,过于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对消防车道采用隐形车道推崇备至。4m 的消防车道,一半设计成硬质车道,另一半设计成绿地,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采用消防车道应有的结构形式,这对于今后的使用存在着安全隐患。
景观设计对地面停车数量不应有较大的增减,特别注意目前规划中的残疾停车位的要求。在居住区的地面停车场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所规划的停车一般不考虑景观环境中如何布局,只按方便使用的原则设计,如不少建筑规划设计中一个停车场多达20余辆,严重影响小区的景观品质。原因是建筑设计是先于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的,常常占用了室外最为理想的景观用地,而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该停车场规划已向政府备案,直接导致景观规划设计时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案应在政府备案前完成,在保证地面停车数量和方便使用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规划,合理的设置停车场的位置和大小。
景观道路设计应以建筑规划道路为基础,可以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景观布置,优化调整时应考虑建筑排水及配套管网的布局走向。但在居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中,景观道路的设计一般都是按建筑规划提供的路网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很少对建筑的道路或停车场设计提出优化建议,特别是一些衔接的道路(没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区内满足通行要求的道路),建筑设计只考虑道路的通行和方便功能,不太考虑道路对于区内景观绿地的分割,及对整个景观规划的影响,这就要求景观规划时与建筑设计协调,加强道路系统的规划,更好地满足景观营造和功能的需求。
在地下室出入口疏散梯处理时,景观设计应特别注意出入口的开门方向,由于建筑设计提供的总图在该建筑上体现得不详细,疏散梯的开门位置往往与单体图不匹配,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建筑设计提供地下室疏散梯及排风井的单体图,并提供疏散梯的开门方向,以便景观方案规划设计道路与之衔接。并清楚地了解该建筑的立面、高度、地面标高等数据,为景观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只有对建筑的一层平面、地下车库图纸、通风口、采光井、人行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水、电、煤等各类市政配套井的位置、配电房、电箱、垃圾收集等等做到充分地了解,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景观的适用性。
3.建筑小品的设计
建筑小品是景观环境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及方便居民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普及,主要是因为它凭借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为现代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景观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能够美化环境和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散心的场所,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设计是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同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的景观小品受到诸多的限制因素,不少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常常出现些问题。
(1)各建筑小品应有独立的基础,且基础应处在相同的断面上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有限,一般是在有地下室的绿地上进行设计建设的,这就产生一个基础沉降问题,要求景观小品的基础设计应尽量在同一断面基础上,否则不均匀沉降将会对小品建筑产生破坏,影响景观效果,产生安全隐患。尤其是水池的基础,如果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水池开裂渗漏,将是无法弥补的。
(2)小品的风格应协调,同时又能统领该小品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
居住区景观规划别喜欢选用一些设计主题,一般都是通过小品建筑或植物种植来点题。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主题设计因为多,所以乱。相互间又不相呼应连贯,甚至产生冲突。特别是目前不少别墅建筑都爱用西班牙风格或地中海风格等国外的建筑风貌,景观设计也力图向这一方面靠,但由于缺乏对欧式或境外景观的深刻认识,设计出来的景观又套上了中式园林的烙印,不能不说是败笔。
4.水景规划设计
在居住区,规划水景,首先,由于其可以调节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从而使人们产生舒服的感觉。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跌水瀑布、喷泉或与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增加居住环境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1)居住区水景设计应合理,关注水景的可持续使用
目前,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多多多少少的会涉及到水景,或自然、或人工,都是景观造景的有利手段。但由于运营管理的差距,不少水景一旦交付物业管理后,出于成本考虑,物业方经常运行少,使得水景的水质富氧化,变得黑臭,反而影响了居住区的环境。久而久之,不少小区的水池干脆填土种植了绿化。这就要求景观规划设计时合理的设计,解决水景的自净、流动等防腐防氧化的功效。
(2)应注意水池的安全问题
按规范要求, 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 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但目前不少景观规划设计师一方面追求水池景观自净的功能(水景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自净的效果),一方面又追求景观效果,对安全考虑不周,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事故,这种教训不少。
在工程实例中还是有解决的方案,如种植植物或局部挖深都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多花时间,仔细应对。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应结合流量进行泵坑设计,经常出现设计泵坑中放不下水泵的工程案例。水景设计中,一些喷泉水景的设计泵坑因受地下室影响,深度一般在600~800cm左右,只能安放卧式水泵。由于喷泉设计是由专业设计进行的,期间存在前泵坑中水泵的选择问题,在喷泉设计中如果一个水景由多个水泵提供,要求景观配合水泵泵坑大小的设计,否则在施工中就会出现放不下水泵的尴尬。第8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住宅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筑业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随着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住宅区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不仅要求品位高,质量优,更要求环境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双重家园的要求,这对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在前进中创新,创造宜人、舒适、美好的住宅区,体现 “以人为本”,追求“人本生活乐土” 理念。本文针对住宅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设计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2、住宅区规划设计
高水平的住宅区规划一般遵循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结合,打造最佳居住条件,创造最佳居住环境为宗旨,使住宅区达到社会功能、环境功能以及企业目标功能的要求,建造最宜人的居住区的原则。因此,在规划初期一般都要开展市场调查,准确定位项目,通过招标式规划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反复研讨,最终定案,这样才能选出高水准、高定位的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住宅区要具备优秀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景观、优良的功能质量、上乘的人居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等条件。
住宅区规划设计要以人为主体来进行规划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后住宅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实用型特别是舒适型发展,从人的需求出发,注重满足享受、发展以及陶冶功能,重视设计细节部分,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心理、交往、安全等需求,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住宅区规划不能局限于眼前,要从通风、日照、环境、节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重视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空间布置要科学化、合理化,层次得当。以居住为主体,附以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以及交通、园林等功能,合理布置,完善设施,方便居民使用。在规划设计居住群体时,提高院落功能,满往空间的需求,采用群落式丰富建筑空间,优化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锻炼。也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在山坡地区,可依山建设,提高建筑群体的梯度,但须注意群落功能。
3、住宅区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3.1住宅空间与功能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住宅逐渐从从主要强调生存功能向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这就要求住宅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空间,还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因此,住宅需要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此外还有提供人们文化学习、艺术培养、健身锻炼等的空间以及满足人们舒适、视觉享受以及感觉享受的条件和设施。
1)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打造舒适宜人的住宅空间。住宅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空间的设计上要反映人体的活动特点,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量化尺度要求。由于人体的活动尺度在各个空间有比例的体现,在住宅设计规范上关于这一点有专门的要求,反映在设计上就要达到各个空间的恰当设计,从而使住宅空间具备更高的舒适性,保证居住空间既宽敞又不空旷,同时还具备亲和力。
2)住宅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对住宅舒适度有较高的要求。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就是住宅,它是人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人们对住宅舒适度有着很高的需求。在最近阶段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跟随国家环保节能的脚步,充分使用新工艺、新材料,落实节能环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住宅舒适度。
3)从平面空间转向三维空间设计是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设计住宅,设计者可科学合理的设计复式、跃式、错层、跃复式合体以及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并且使居住空间更加灵活。
3.2住宅套型设计
以前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住宅的套型设计过于简单,与人口结构脱钩,缺乏对应性。目前,住宅设计已经摒弃老套、陈旧的设计手法,普遍开展深入市场调查,对不同类型的住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贯彻新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优化住宅套型设计,更多的应用新型科技成果,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住宅套型设计的功能。为满足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住宅设计要具备超前性和弹性,在严格按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的同时,需要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在空间上可以预留可供改造和调整的余地。住宅还可根据居住者的需要对室内布局、分隔等进行灵活调整并可以实现两套合一套,或者三套变两套等要求。
3.3住宅外观设计
现代住宅建筑基本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呈现,给建筑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在建筑设计工程中要从大局出发,保证住宅外观与周边建筑与环境达到相互辉映、协调的效果,使住宅建筑更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应充分体现住宅小区的主题,确保建筑色彩与住宅小区的主题保持协调一致,使平面、立面布局都具备文化、艺术感。在满足通风、采光等要求的前提下,住宅建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
3.4住宅区环境设计
住宅小区的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设计住宅,营造温馨、舒适、宜人的住宅环境。
1)住宅小区要考虑到出行交通的便利性问题。目前住宅小区通过将住宅组团作为交通的终端,来达到交通的有效组织,合理解决人车分离的问题,这也是住宅小区交通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实现人车分离的目的,可充分利用绿化、景观以及设施等。也可在住宅组团等设置停车场,这样人车距离不至于太远,同时能保证人们享受外部景观环境,还能达到出行方便、交通安全的目的。
2)住宅小区要考虑到人们社交活动的要求。目前住宅多以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形式呈现,这样同一楼层同一单元的的两户或者多户的住户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交单元,不仅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还有一定的开放性,满足人们之间的交往需求。这种单元式的住宅模式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设置了更多的障碍,约束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住宅小区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到人们交往的需求,努力去降低这种空间上造成的分隔、障碍。在外面交往环境上采用丰富、多层次的手法,构建有序交通流向,合理引导人们进行交往活动,营造良好的邻里交往氛围。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住宅设计的要求不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理生活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趋向于精神层面。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小区的全方位要求,住宅设计者要从不同层次居住者的精神层面出发,追求文化、物质以及环境相统一,达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相协调,力求住宅小区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小静.浅谈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住宅小区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2.第9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本文以南北湖W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小区建设背景、自然条件、周边现状条件和区位特征的分析,从规划角度对小区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绿化、交通流线、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
关键词: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南北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第一章 绪论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关键问题。为扩大城镇规模,无论是旧区改造还是开辟新区,都不可避免地给原住居民带来拆迁安置问题。于是“安置房”便应运而生。
安置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类住宅,它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并对其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给予限定的住房。安置房与普通商品房有很多不同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拆迁居民的生活习惯问题,考虑其同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建造风格要与周围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还要具备自身的特色和内涵。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将建筑的品质和居住的环境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但是,作为拆迁安置小区,往往由于其资金有限,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建筑平立面设计呆板、景观小品布置单一、节能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同时,由于其地域选择的郊区化,势必会造成公共配套设施配备不齐全、被居住空间的边缘化、社区居民依存感与社区归属感缺失等问题。
本文将以南北湖W拆迁安置小区为例,探讨宜居南北湖背景下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1项目建设背景
2.2项目建设条件
2.2.1自然条件
(1)水文条件
项目区域水文特征主要受降雨量支配,存在旱期流量小,汛期及雨季流量大,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洪汛期间的特点。因此,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尽量避开洪汛期。
(2)地质条件
经调查,项目所在地无影响稳定性的地质构造,建设用地地质条件较好,有利于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建设。
项目所在地建筑材料较丰富、道路通畅、运输便捷,对项目建设较有利。同时,项目建设地址紧邻海盐县城区,有建筑材料购买方便、运距短等优点。
2.1.3工程用水及用电
水源丰富,工程用水便利。施工用电,须与澉浦镇电力部门协调就近解决或自备发电机组,以满足工程用电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项目拥有良好的水文和地质条件,且周边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十分有利于项目建设。
第三章 W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根据前文所述,本项目的设计除需要考虑当地的建设条件外,重中之重是必须符合南北湖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打造寓居住与旅游为一体的完美休闲生活空间。鉴于此,对W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如下设计理念:
3.1定位恰当,整体协调
拆迁安置小区由于其居住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面对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时,总会选择使自己受益最大的方案。即便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必然是在特定条件下符合其意愿的最佳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面积大小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忽视进退有序的空间序列对建筑平立面布局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做到的是综合他们意向及有限的资金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对项目进行恰当的定位及整体协调,以避免拆迁安置小区平立面设计呆板的状况发生。
3.2借景入园,里应外合
本项目毗邻南北湖风景区,本身就具备相对丰富成熟的景观绿化。一方面,设计要合理利用外部已有环境资源,通过借景入园,达到提升居住者视觉感受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小区内部景观小品的规划布局,通过对其细节上的斟酌,打造出有利于居民交流的私密、半私密,开放、半开放的公共空间。
3.3文化深蕴,空间灵动
南北湖由湖塘、山林、滨海、古城四大景区组成,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南北湖四周保存至今的人文景观,三国、唐、宋、元、明、清都有,比如吴越王庙、西涧草堂、谭仙岭石城、载青别墅等。因此,本项目设计要注重体现南北湖“大好湖山,醒人爱邦爱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空间的进退关系营造出“人行其中如度历史长河”的人文氛围。
3.4节能环保,科学发展
在以往的小区设计中,由于节能建筑要投入相对较多的建设成本,而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会采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非节能型材料进行房屋建设,这势必是不利于我们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但基于我国发展节能建筑相对落后的现状,以及有限的建设资金,我们必须要提倡运用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相对简单的节能技术,通过优选建材来及科学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实现节能目标。 3.5以人为本,完善公共配套功能
拆迁安置小区因其在城镇周边的区位特性,使其在无形之中成为落单之孤。同时,由于周边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服务设施的相对欠缺,安置居民无法体会到城镇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周边已有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完善公共配套功能,以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文体等客观需求。
第四章 W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方案
4.1区位特征
本项目西侧紧邻山海湖大道,东侧、南侧及北侧为规划道路。用地西面及西北面住宅小区均已落成,北面是小学,南面是河道,东面是农田。用地南面及北面为16米宽的规划道路,西面为48米宽的山海湖大道,东面为19米宽的规划道路。
4.2空间形态特征
4.2.1总体布局
整个小区的建筑采用南北向、平行规整的行列式布局,造就中轴对称的气派格局,和贯穿南北的景观中轴线相呼应。轴线周围建筑总图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结合,为小区主要景观带的设置创造了可能。在设计中,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手法,保证住宅间距的均好性,使整个居住区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上,赋有整体感。空间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空间尺度。通过建筑平面体形的组合变化、建筑体块之间的错位排列,形成区域感强、尺度适宜的组团空间,使环境景观和住宅建筑和谐共生。在各幢住宅建筑间,尺度适宜的公共绿地布满整个小区,把环境绿化景观分散设计至家家户户,做到每幢住宅都能窗前见景,出门入园,形成颇具亲和力的生态居住环境。视觉的延伸在活动场地、游憩小路、绿化草坪间相跳跃,形成多层次、多变化的景观效果。
4.2.2功能分区
小区由两个出入口和交通环线将基地分成三个区:中央景观区、东区和西区。用地的西北面属于城镇相对繁华的区域,因此将配套用房等布置在基地的西北边;地块南面是河道,将基地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地块的南边,联系整个中央景观带,使得城镇水系和小区景观相互渗透交融。在总图设计中,我们将大户型尽量设置在景观资源丰富的中央景观区,小户型考虑布置在相对普通的位置。设计中力求通过交通组织和景观设置消除地块内的死角,尽可能使每次住宅都能拥有良好环境景观条件,提高空间的价值与潜力。
4.2.3交通流线
(1)出入口关系
基地四面均临城市道路,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在南侧规划道路上开有地块开设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在北侧规划道路上开有地块开设小区的次要出入口。
(2)小区内部设置环形车道,以联系各组团
小区内部设有 6 米宽的双向车行环道,环道沿中央组团延伸,可方便到达每栋建筑。随着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加,静态交通规划也是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规范要求,按比例配置设置地面停车位。
(3)非机动车停车位,利用多层底层的自行储藏室设置。
4.2.4景观绿化
根据总体规划,小区拥有贯穿南北的中央景观带。景观绿化设计力求多层次、组团化,追求移步异景,达到曲径通幽,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意境。
设计以草坪和树木为主要开放空间,沿承中心花园典雅的艺术风格,通过在小巧而精致的庭院中设置花架、景墙、植物绿篱、休憩庭廊等多种景观小品,来联系宅间及组团绿地,以此形成鲜明的视线走廊,为居住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空间。
4.2.5配套设施
小区周边已建有小学和其他住宅区,商铺、菜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雏形。本案根据周边情况和实际需要,又额外增加了会所、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第五章 拆迁安置小区设计方向研究
通过对拆迁安置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归纳分析,以及对W拆迁安置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拆迁安置小区这一特殊居住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改进和提高。
5.1节能生态技术与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住宅小区设计中要依托科技进步,加大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节能生态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运用,达到节约用地、节省材料、节约能源的效果,创造出既经济又实惠的安置房产品。
5.2增强居住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拆迁安置小区的多数居民在迁移前都居住在同一街道或同一村庄,他们对邻里交往的潜在需求十分强烈。但由于对新住区缺乏归属与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住区规划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住区内不同居民交往方式的差别,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增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5.3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周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安置小区的设立,往往会因为其周边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导致居住其中的人们社区归属感的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对安置小区周边的投资力度,使其从医疗、教育、休闲、娱乐各方面得以完善,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惠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设计空间功能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