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采用祛湿养血止汗汤配方有效果吗?


止汗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生黄芪 15 克,麻黄根、当归各 10 克,生地、熟地各 15 克,炒黄柏 6 克,炒黄连 3 克,炒黄芩
10 克,煅龙牡粉各 15 克,浮小麦 60 克,甘草 10 克,大枣 7 枚(煨黑打碎)。
【用法】水煎服。两日 1 剂,分 4 次服,每日早晚各服 1 次。5 日为度。汗止停药。
【功用】泻火滋阴,扶阳固表。
【方解】气为阳,血为阴,阳虚则自汗出,阴虚则盗汗出。自汗盗汗并见,为阴阳俱虚,气血两亏。故用
《证治准绳》之当归六黄汤,以当归养血和气;生熟地补肾滋阴;黄芩补阳气、泻阴火、固表止汗;黄芪
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火泻则阴血自安。又加止汗甚捷,效如桴鼓之麻黄根;涩能固
脱、秘精止汗之龙骨、牡蛎;养心、补虚、止自汗、盗汗有显效的浮小麦;性味甘温,补中益气、能协和
诸药之甘草、大枣。诸药配伍,共奏泻火滋阴、益气固表之功,故能使自汗盗汗皆止。
【主治】有时日间动则全身汗出、静则不出;有时夜间睡中出汗,醒则自止。
【加减】若自汗盗汗重者,可配用外治方:煅五倍子 60 克,煅枯白矾 30 克。共研细末,备用,于每晚临
睡前,用鸡蛋清或唾液调药末如小荸荠大,干湿适宜,取药丸贴在肚脐上按平,外用布带束缚,不令移动。
当夜即能止汗,每日换药 1 次,7 日为度。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疏渎固表汤
【来源】聂天义,《四川中医》(7)1986 年
【组成】杏仁、茯苓各 15 克,泽泻、黄芪各 18 克,防风 8 克,白术 15 克,仙鹤草 24 克,煅牡蛎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
【功用】益气固表、宣肺止汗。
【方解】三焦水道不畅,表虚腠理不固,津液势必外泄而为汗证。汗与血同源异流,有深浅层次不同,但
能濡血,血可泌津,初汗在津,久汗及血。故止汗药与收敛止血药同用,其止汗之效弥彰。方用杏仁宣肺
降气,启上源以通水道;茯苓健脾化湿以运中;泽泻开下闸以利下,更似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仙
鹤草、煅牡蛎专肆止汗;加肉桂、淫羊藿者,以助肾行“主水”之令。迨表固截断津液外泄之路,三焦决渎
有权,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水液无妄溢之势,致多汗之证可除。
【主治】顽固性多汗症。
【加减】若肾阳虚者,加肉桂、淫羊藿;肾阴虚者,加山萸肉、山药;湿热盛者,去白术,增泽泻之量,
并加桂枝、滑石。
【疗效】临床屡用,每能应手取效。
黄芪龙牡汤
【来源】陈达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 30 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20 克,浮小麦 18 克,五味子 9 克,地骨皮 20 克,炒白芍 1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3 次。
【功用】益气敛阴,和营止汗。
【方解】方用黄芪、芍药敛阴和营;地骨皮清虚热、除烦;五味子收敛心气;龙骨、牡蛎、浮小麦潜阳敛
液。诸药相伍,共奏益气敛阴、和营止汗之功。
【主治】盗汗。
【加减】气虚重者,加党参 30 克或北沙参 30 克;舌红、热象明显者,加生地 15 克,知母 12 克,黄芩 9
克;便秘,苔黄腻者,加大黄 6 克,茯苓 12 克;肢体麻木者,加鸡血藤 30 克。
【疗效】治疗 60 例,痊愈 44 例,好转 16 例,服药最多为 22 剂,最少为 4 剂。
五郁散
【来源】程爵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广郁金 30 克,五倍子 9 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本散 10~15 克,用蜂蜜调和成稠膏状(以不流动为度),做成两药
饼,贴敷于两乳头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 1 次。
【功用】疏肝解郁,收敛止汗。
【方解】自汗之因虽多,但主要是肝失调节、营卫失和所致。方用广郁金,疏肝气,散血瘀,故尤以疏解
气血之郁见长,气舒则复,卫气司体表开合之功;入五倍子收敛止汗,汗止以防津液外泄之弊。且药外敷
乳头,而两乳为肝胃二经之经脉循行之地,俾药力直达病所,入肝以复气机调节之用;入胃以助卫气生化
之源。药仅两味,力专效宏,共奏疏肝解郁,收敛止汗之功。
【主治】自汗,症见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动则自汗加重,或日久不愈,或伴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
昏头痛等症。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以一次总结用本方外敷治疗自汗 45 例资料为例,其中痊愈 41
例,有效 4 例,总有效率达 100%。一般用药 1 次,最多 15 次即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凡自汗,日久不愈,与情绪变化有关的,用之无不立验。若连续用药 5 次,汗减而
未止者,可调整各药量,广郁金 15 克,五倍子 30 克,如上法继续外敷,自汗必止。
养阴止汗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生地 15~25 克,炒酸枣仁 9 克,大红枣 6~12 枚、陈浮小麦、生牡蛎(先煎 30 分钟)各 15~30
克。或加霜桑叶 9 克。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服,日服 3 次,其中临睡前服 1 次。
【功用】养阴敛汗,镇静安神。
【方解】古谓:“汗为心液,本乎于阴”。人入睡则汗,汗为心肺所藏,若邪不干扰则静而不动,扰之则动
而外泄。阳为阴守,阴为阳之宅,故盗汗者,发于阴而出于阳是也。盖阴中之营气、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
也。营卫调和,何汗之有?寐则卫气入于阴、阴虚则阳失所守,阳必凑之,阳蒸阴分,则血热而致津液外泄,
此盗汗之所由起矣。笔者认为,盗汗属阴虚者居多,此亦因阴虚火旺所致也。然阴虚日久必损及阳,故前
人云:“……灼而不已,阳能久存而不破损乎。是阳虚亦可致盗汗,不独阴虚也。”治宜养阴敛汗,镇静安
神。方中君以生地凉血清热养阴以拒动汗之源;臣以浮小麦、生牡蛎、酸枣仁,养阴潜阳敛汗,镇静安神;
佐以红枣益气健脾生津、并能协调诸药之性,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养阴敛汗、镇静安神之功。
【主治】盗汗。症见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或心烦不寐,多梦纷纭、头晕、神疲乏力等。
【加减】若阴虚偏甚者,加银柴胡、白薇、北沙参、麦冬各 9 克;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各 9 克;
畏寒肢冷者加黄芪 9 克,制附子 6 克;兼湿热者,加茵陈、川黄柏各 9 克;若盗汗重、日久不止者,配用
止汗散(自拟方)外敷,方用五倍子 30 克,枯矾、煅牡蛎各 9 克,共研细末。每取 10 克,用人乳汁(适量)
调和成软膏状,搓成药饼,贴敷肚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隔 3~5 日换药 1 次。或用本散干
扑之(汗出部位),每日 3 次。
【疗效】总结用本方加减治疗盗汗 195 例资料,其中 133 例单纯性盗汗均获痊愈,兼宿疾(如肺结核、神
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等)盗汗 62 例中,痊愈36 例,显效 19 例,有效 5 例,无效2 例。总有效
率为 98.8%。
【附记】临床观察,本方止盗汗效果确切,无论阴虚或阳虚盗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能辅以外治,则
奏效尤捷。本方是治疗盗汗的有效良方。若宿疾兼盗汗,必须更方治疗宿疾,方能根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止汗汤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