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动症发病与什么样的精神刺激有关?


什么是抽动症呢?或许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这种疾病,为了能更加了解这种疾病,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绍,下面从抽动症的概念、病因、治疗、饮食、危害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一)抽动症有哪些危害呢?
1、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2、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
(二)抽动症容易误诊
1、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所导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皱眉误诊为眼结膜炎;动鼻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2、家长对此症的不认同。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当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后延。
3、病人对症状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当轻患者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4、某些医生认为抽动-秽语综合症必须具备秽语,但实际上只有1/3患者在发病几年后才出现秽语现象。
(三)儿童抽动症是怎么样引起的?
以下列出的一些主要因素可引起儿童抽动症,这些因素是:
1、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
5、其他:如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四)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钮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能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对指试验阳性。
抽动—秽语综合征则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五)治疗
1、西医: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药理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2、中医:中医按整体观及辩证论原则对本病进行病因、病理及症候分型,参照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舌脉象等制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耳穴、经络疗法等。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祛除病因,如忧郁所致的患儿应辅以舒肝解郁法,使患儿的性格变得开朗,做到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治疗过程当中根据病情变化随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症状控制后可用扶正因本法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总之,中医治疗抽动症无毒副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医整体优势,通过调整阴阳,增强体质,标本兼治,减少复发,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明天。
另外由于有很多因素可以造成病情复发和加重,所以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刺激,如病毒感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惊吓、忧伤、看惊险恐怖鬼怪电影、小说及动画片、学习和情绪紧张,心理压力过大等。作为家长不要责备、训斥或打骂孩子,除发作频繁时不要参加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外,应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社会交往,与周围人融洽相处,鼓励患儿多交朋友,发挥特长,表现自我,保持充足睡眠,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孩子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告诉学校老师应尽量照顾患儿,不要训斥、批评,对能坚持上课而对课堂纪律影响不大的勒令休学,并提醒同学不要哄笑、讥讽、看不起、孤立患儿,要主动与患儿接触,从各方面帮助患儿。
(六)心理治疗方法:
1.家长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
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
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
(七)抽动症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不喝饮料。饮料内含大量防腐剂、色素及添加剂等,易损脾气。
第二:不食生、寒、凉冷食品:生食品如水果等,寒食品如螃蟹、苦瓜、菊花、金银花等,还包括一切凉茶,凉冷食品如冷饭等。这些食品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
第三:肥甘厚味:如油条等油腻香甜的食物易生痰浊。
第四:煎炸类食品:不宜食煎炸类食品如方便面、涮羊肉、烤鸡腿、烤羊肉串等,煎炸类食品干燥,燥则伤津,使本已虚之阴津再耗,对本病非常不利。以上所言,对抽动症患儿重要,对正常孩子保养身体来讲也是非常重要。
抽动症的治疗是家长们很头疼的问题,有些家长会病急乱投医,进入治疗的误区,导致孩子的病情总是不见好转,那么抽动症的治疗要怎么办呢?孩子抽动症的发病因素有哪些?第一:遗传因素。遗传是导致孩子抽动症的重要原因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家族中患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病率为10%-66%。第二:器质性因素。研究提示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器质性疾病,约50%-6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第三:神经生化因素。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所致,儿童抽动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孩子脑神经递质发育不足。第四:社会心理因素。抽动-秽语综合征起因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车祸受惊吓、挨打骂受刺激、学习压力大等。
发表人:刘英发表时间: 2015-11-18 10:41:13
孩子总是频眨眼、吸鼻子家长开始并不在意,认为是孩子太过顽皮所致,时间长了,才发现有问题。多发性抽动症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头部、躯干、上下肢体抽动,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字句说不清楚或讲出骂人的话。有人认为主要是脑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人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多发性抽动症约90%以上发生于2—15岁,男女比例为3:1。孩子患了多发性抽动症的表现如下:
1.不自主的突发的多发性抽动为本临床特点之一。首发症状从面、颈部开始,并自上向下蔓延。
2.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不自主运动均有突然、短暂、似冲动强制、闪电式的特点 且往往多为各部位同时拍动。
3.另一个特点是在抽动手的同时,可能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表现为喉呜声、吼叫声。以后转变为突发的刻板的谩骂,陈述的污秽词句。有些病人在不自主拍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
4.部分病人还可出现模仿言语、模仿表情等行为。不自主喉鸣或秽语一般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6—7年后出现。
5.多发性抽动症的另一个特点是病情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可缓解,可恶化,滑动部位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
抽动症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如果忽视治疗,可以伴随终身。儿童抽动症通常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
诱发抽动症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看看抽动症的病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
3.体质因素: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要求水准高,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
4.情绪因素: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
5.药源性因素: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
温馨提示:抽动症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家长朋友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文章评价:有帮助(0)无帮助(0)去评价声明:该内容由医生提供,医护网是信息发布平台,健康之路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