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动症患儿的共患病有哪些?

  所谓“共存病”又称“共患病”,与并发症不同,同根生之意。即在遗传学上有共同的家族易感性,与多发性抽动症同时并存。而日常表现为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常常容易混淆而难以分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只要出现共存病,尤其是发病越早,则多发性抽动症变为复杂而又难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须以治疗共存病为主,多发性抽动症才能好转。所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共存病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多见的共存病有以下几种: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IID):表现为以注意力涣散及(或)多动、冲动为主的,俗称小儿多动症。  2.强迫症( OCD):包括单独或同时出现的各种强迫观念与行为持续反复地出现于思想和行动中,明知不对,却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可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杀念头,对此务必予以高度警惕,防止发生意外。  3.品行障碍(Cn)及对立违抗性障碍(ODD):顾名思义,二者都有反社会倾向,不可忽视,不少家长常误认为这此表现不是病态,特别是对于ODD,以为只是孩子脾气倔犟而加以打骂压制,结果病情反而加重。  4.学习障碍(LD):是认知功能受损,主要是阅读障碍和数学困难,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5.情绪障碍(MD): 主要是抑郁症及心境恶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症也可在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关系尚不明确。  6.焦虑(AD):主要是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乃至每天都为将来前途担忧、惶惶不安等。  7.孤独症及相关疾病:包括语言障碍及与孤独症相同的Aspergre综合征。
中医儿科杨晓:儿童抽动症的原因、症状和危害有哪些?如何预防?在儿科门诊,常有家长问“医生,我小孩经常频繁眨眼睛、耸鼻子、挤眉毛,清嗓子、干咳,到底是啥问题?”随着抽动症近年发病率逐年攀升,已经引起了广大家长的重视。抽动症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诸多哪些不利影响。今天,我们在这里聊聊儿童抽动症。一、什么是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侯群。特征是患儿频繁挤眉、弄眼、皱鼻子、撅嘴、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似清嗓子或干咳声,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症状轻重常有波动,感冒发烧或精神紧张可诱发和加重,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严重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以4-7岁发病者最多见,12-16岁仍有发作,发病比例男多于女,约为3:1-4:1.根据临床观察,女孩发病比男孩早 ,治疗见效较男孩慢。儿童抽动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渐加重,症状可延续至成人,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需及时治疗。二、儿童抽动症典型症状:1、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喉部肌肉抽动,当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抽动时就会发出声音,简单的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声音。2、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出来就是眨眼、蹙额、噘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3、秽语性抽动:控制不了的骂人吐口水,或学动物叫等。三、引起儿童抽动症的因素: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病史的,会使孩子发病的几率明显增高,而且男孩比女孩的患病率高。2、孕期因素母亲在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特别是精神状况、用药、难产、早产导致的缺血缺氧,容易造成儿童抽动症。3、疾病因素如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脑部的轻微损伤、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影响大脑发育、神经递质分泌,病情造成锥体外系运动子神经发生失调。4、家庭因素家长的关系紧张或者离异、经常训斥或者打骂孩子,对小孩管教过严,家庭环境不良,儿童抽动症与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还有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父母训斥等因素。四、儿童抽动症的危害1、学习困难。不自觉的抽搐和发声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紊乱,无法集中学习,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使孩子更不喜欢学习,从而逃学,厌学。时间久了还会影响记忆力。2、人格培养。被外界嘲笑往往会让孩子难以建立自尊和健全的人格,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有些孩子在青春期会发展成品行障碍。3、社交障碍。研究发现,患有抽动症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怯懦,影响了他们与同学、同伴的交流,造成社交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等问题。4、品行问题。约四分之一的抽动症儿童有猥亵行为和猥亵言语。调查显示,大多数抽动症患者会有撒谎、逃学、偷窃、伤害动物、自残、破坏财产、伤害他人等行为。5、导致各种共患病。因发病机理相似,不少抽动儿童都会共患多动症、强迫症、品行障碍等,导致孩子的抽动问题更加复杂,难以调理。6、可能行为冲动。患有长期慢性抽动症的孩子可能行事冲动,做事不经大脑考虑, 更甚者可能会做出一些危险举动。7、影响外貌形象。因抽动症表现为经常挤眉弄眼,歪嘴扭脖子,若长期频繁发作,会影响孩子外貌。儿童抽动症对儿童的成长危害极大,因此要及时干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健康。五、儿童抽动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对此病的最早认识见于儿科“疳积”范畴,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以“目劄”命名。本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多为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本病表现为多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治疗上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一)、辨证论治1、从肝论治:《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宜养阴平肝、涤痰通络、镇静祛风。2、从脾论治: 《内经》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升降失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治宜健脾、化痰、熄风为主。3、从肾论治:“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失内藏镇守,则阳浮于外而行为乖戾。本病病机是脏腑阴阳失调,即阴静不足,阳动有余,以虚证为主,但虚中有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滋阴潜阳、柔肝滋肾。4、从心论治:《灵枢》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治宜补益心脾。(二)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是通过人体的经络腧穴纠正患儿脏腑阴阳偏胜偏衰的功能,从而起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效用,如针灸、推拿、 耳穴压豆等。(三)饮食疗法(仅供参考)1、牡蛎生地粥:牡蛎10个,生地10g,大米50克,将牡蛎煲1小时,取汤和生地、大米同煮成粥,每日早餐服1次,适用于阴虚阳亢型患儿。2、猪心莲子汤:猪心1个,莲子(不去芯)50克,桂圆肉10g,上料共放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两小时,调味使用,适用于脾虚心热型患儿。3、抽动患儿平素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且富于营养的食物(蒸煮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应禁止食用含添加剂的小食品及饮料。六、如何避免儿童抽动症?1、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改善。几乎所有病人在精神有压力时症状都会加重,因而一般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社会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与抽动症状的减轻或恶化有一定关系。因此,家长要尊重患儿,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批评和指责。2、电子产品的使用要适度我们目前处于一个高度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办公还是学习都逐步无纸化,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因新冠疫情影响,过去陌生的线上教育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孩子在学习上大大加剧了对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的依赖。让本就有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更加沉迷。在沉迷过程中,会由于专注过度,造成精神的紧张而引发抽动症的发作。因此,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列出时间规划表,做到学习、放松和健康不产生对立。3、合理的作息时间由于现在课业的加重,孩子在完成日常的作业后还需要预习和巩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晚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因为课业繁重,导致深夜还无法上床睡觉,造成第二天无法正常起床。长此以往,作息规律紊乱,造成身体疲劳且引发和加剧抽动症。因此希望孩子在无论日常还是假期均需保持规律作息,不要透支健康,过度疲劳。4、合理搭配饮食日常生活中,因饮食的癖好,可能存在些许不规范现象。而有抽动症的孩子一般为热性体质,诱发上火或者过度刺激和辛辣的食品是不适宜过多食用的,做好相应的饮食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牛、羊肉等热性肉类的食用需适当,而像花生瓜子这类坚果食品以及巧克力等糖果类的食物也要少吃。除此之外,市面上的一些功能性饮料也需谨慎食用。同时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切忌暴饮暴食。5、避免会导致抽动症加重的因素比如感冒、感染性疾病、不良的情绪、压力过大、受到惊吓、过度疲劳、看刺激性的电视片或者打游戏时间太长等等,这些都是会导致抽动症加重的因素,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免。6、规范治疗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越大治疗难度也越高,所以家长应该在早期积极帮助孩子治疗。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让医生了解清楚孩子的情况,然后才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吩咐给孩子服药,不要随意减药或者停药。注意:抽动症的治疗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家长除了要带孩子接受正规的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也是很重要的,家长不要责骂嘲笑孩子,也不要给孩子过大的精神压力,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充足的睡眠。同时也要积极和学校的老师沟通,不要让老师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疾病的治疗。中医儿科杨晓:儿童抽动症的原因、症状和危害有哪些?如何预防?版权所有,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及出处,侵权必究,中医儿科杨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