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动症患儿的共患病有哪些?

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高琛琛)孩子挤眉弄眼、摇头耸肩,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故意“搞怪”。但实情是,孩子很可能患上了抽动障碍,无法控制自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抽动障碍,关爱抽动障碍儿童,6月1日,由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组长、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刘智胜教授主编,孙丹教授等十余位权威专家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儿童抽动障碍科普书《孩子,我们慢慢来——抽动障碍儿童家长必读》,与读者正式见面。30年磨一剑他成为儿童抽动障碍领域“开拓者”本书主编,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专家刘智胜介绍,抽动障碍患病率为2.5%,按照目前我国20%以上人群处于18岁以下年龄段来估算,儿童抽动障碍患者人数近1000万。1993年,年轻的刘智胜将儿童抽动障碍作为博士课题,加以深入研究;此后工作中,更是将儿童抽动障碍的规范诊疗、科学研究和健康科普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方向。30年来,他已成为国内儿童抽动障碍研究领域的开拓者。2002年,刘智胜编著、出版了国内首部儿童抽动障碍专业书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历史、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治疗、护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儿童抽动障碍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三个类型,一半以上患儿伴有共患病,部分患儿还可能延续至成年,需要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呵护。2013年,刘智胜牵头制定了中国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在2015年再版时,他“刷新”了这些研究进展,并将书更名为《儿童抽动障碍》。目前,刘智胜正在编撰第三版《儿童抽动障碍》。这次,除了新的研究进展,他还准备加入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增加了“抽动障碍的中医诊治”部分,编者也增加到21位。家长与抽动障碍“相见不相识”他萌生写科普书的念头9岁女孩蓝蓝(化名)从小乖巧可爱,父母虽然对她十分疼爱,但平时管教也很严厉。从上小学开始,蓝蓝偶尔会做眨眼、挑眉毛的“怪相”,家长以为只是孩子顽皮。到了三年级,蓝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课堂上也不时发出“嗬嗬”“呼哧”的怪声,还说脏话。妈妈在老师的提醒下,带蓝蓝到武汉儿童医院神经中心求诊。“孩子进了诊室,我就基本可以判断,她患有抽动障碍,而且病情不轻。这样的患儿,在我的门诊里并不少见。”刘智胜说,患抽动障碍的孩子不少,但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表现。家长越是严格喝止,孩子在心理压力刺激下,抽动障碍症状反而更加严重。当家长得知孩子患上抽动障碍后,会经常焦虑地发出各种疑问:为什么是我的孩子得了这种病?这种病能不能治好?将来会不会影响孩子找工作和结婚,孩子能不能开车?曾有一位男孩家长苦恼地说:“刘教授,孩子得了病,我们也想多了解怎么教养孩子,可是我们买了您的学术书籍,却看不太懂。”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刘智胜心里。刘智胜其实一直是一位科普达人。他不仅多次为《健康报》等专业媒体撰稿,也曾在湖北电视台等大众媒体讲授儿童抽动障碍科普知识。2022年,武汉医学会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组织武汉地区多家医疗机构的知名院士和专家,共同编写了一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籍《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向社会大众普及健康知识。其中一章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科普话题,就是由刘智胜负责撰写。刘智胜多年来对抽动障碍儿童健康科普工作充满热爱,加上他在门诊中,常关注到家长们的需求,当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编辑刘彬主动找他约稿,希望能出版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儿童抽动障碍的科普书籍时,他们一拍即合。“孩子,我们慢慢来”各方努力给患儿全生命周期关爱在刘智胜的组织下,来自武汉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的12位专家参与编写。经过一年的撰写和反复修改,最终敲定科普内容,全书以问答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对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诠释,涵盖了对抽动障碍的详细介绍、病因、临床表现、共患病、诊断、鉴别,对孩子的治疗、护理、教育、预后等家长关心的内容。书名最后确定为《孩子,我们慢慢来——抽动障碍儿童家长必读》。刘智胜说,家长越焦虑、对孩子要求越严格,对孩子的疾病康复反而越不利。他在与家长交流治疗方案时频繁提到“别着急,给孩子多留点空间,让孩子慢慢来,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关爱。”刘智胜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他希望通过这本科普书籍,不仅向患儿家长及社会各界普及儿童抽动障碍相关知识,引起全社会对这类儿童的理解和关注,同时也想传达出这样的理念:家长、学校、社会一同给孩子打造一个包容的空间,给孩子全生命周期的呵护,让孩子慢慢康复,顺利回归校园和社会。
【责任编辑:刘建维】
2021年08月16日 03:07--浏览 ·
--喜欢 ·
--评论在胡氏儿科的门诊中,我们发现很多抽动症患儿会出现共患病的情况。共患病进一步加强了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给患儿的管理带来诸多的困难,需要引起我们家长的格外重视。1、合并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抽动症最常见的一种共患病,儿童的共患病发病率为25%~60%。这在胡波医生的门诊中经常可以遇到,除了前面我们讲到的阳阳,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孩子睿睿。睿睿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不停的眨眼睛、噘嘴,当时家长认为不影响学习就没必要管。半年后来医馆就诊的时候,不仅抽动的频率很高,而且由面部抽动蔓延到全身,出现甩手、鼓腹,同时还出现了多动症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坐不住,趁老师不注意,就离开座位到处走动,课后还喜欢跟同学打闹,因为情绪易失控,多次中伤同学等。老师经常找孩子做思想教育,但他依旧“屡教不改”,父母因此收到几次学校劝退的通知,急得家长在诊室里大哭。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共患多动症的抽动症患儿除了有运动或发声抽动以外,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问题,有一些多动症症状也会出现在抽动之前。这些孩子会被发现很难安坐,更加不受控制,也难以维持注意力来学习,还有一些会因为学校的纪律和课程要求导致学习困难。2、合并自闭症谱系障碍国外的一项调查发现抽动症共患自闭症的共患率为22%。这些共患了自闭症的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并且抽动的严重程度与认知损害程度有相关性。3、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对立违抗障碍主要表现为不配合、对立、不合作、易激惹或挑衅等行为特征,这些症状也容易发生在抽动症孩子身上。在门诊中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老是爱顶嘴,经常和父母、老师对着干。很多人误以为孩子进入/提前进入了叛逆期,把一切反常的行为都让“叛逆期”背了锅,其实是不对的。严重的对立违抗障碍还会引发暴躁行为或破坏行为,具有更强的侵犯性,引起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安全问题等。4、合并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对立违抗障碍的升级版,会出现持续的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抢劫等。以及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在门诊中发现,有部分的抽动症患儿会出现一些品行障碍的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打架、反复说谎、破坏同学的物品等。有些是患儿感觉和正常人群不一样,经常受到歧视或不公对待,于是对他人和社会进行报复。还有是家长或者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粗暴的教育方式,从而引起患儿的逆反心理。5、合并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精神性疾病,焦虑、抑郁、恐惧、狂躁等强迫观念和行为往往伴随其左右。抽动症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抽动,而强迫症主要在于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从而导致自己的行为失控。临床上也会见到一些抽动症的孩子,出现强迫症的症状,比如门诊上碰见一个小朋友,喜欢反复洗手,每次都要洗半个小时,不停反复地洗啊洗,搞得父母不胜其烦。合并强迫症的表现,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无法摆脱,有的时候还会很痛苦,有时还会出现自残行为。所以针对这类患儿,家长务必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共患病都不是家长自行“对号入座”的,需要医生来确诊。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将一些抽动症以外的情况反馈给医生,便于医生全面了解孩子,并定制整体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疗效不好的时候,家长也要观察孩子是否存在共患病的情况。如果有的话,也需要及时反馈医生,以便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最后,当孩子出现共患病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家长需要付出几倍于普通孩子的耐心和爱心。希望家长能够和我们的医生保持沟通和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如果你在育儿或疑难疾病治疗中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欢迎和我们一起交流和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发性抽搐症会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