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治法就是益气化浊,柔肝养筋?

  (一)、注重阳气
  颜老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特别强调“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观点。大气者,阳气也,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仲景在《水气篇》中所说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说的就是胃中之阳不布,水饮阴邪凝聚,损其胸阳,故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 缊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用附子之属以振胸中阳气。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义。我常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症,多有良效。如肺心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心衰、呼衰等。附子禀雄壮之质,有退阴回阳之力,超死回生之功,其通行十二经脉,专能振奋阳气,祛逐阴寒,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如辨卒仆,着重于阳气的亏虚。阳虚不甚挟痰火诸邪,而为阳中之闭证,则宜开关通窍,若真阳离绝而为阴中之脱证者,惟宜急救回阳,以复其真元之气,开通诸品,万不能轻试。因此在中风卒倒,喉多痰声,脉多沉伏,或脉随气奔,脉洪盛者,认为无不本之阳虚,若阳气未至十分脱绝者,尚可救援,若真阳离绝即感束手。中风的临床,大率仆击偏枯每相连而至,为治之初,亦先顺气,次辨风火痰虚,《内经》论偏枯皆主心与胃二经,盖心是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乃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胸膈间膻中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中下外,无不周遍,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所以偏枯的治疗之方,以黄芪为君,补养血气,使宗气健旺,急灌其末枯者,使已枯者可通气而复营。其次,还有气行血行之义,对中风的预防也据此立法选方。
  (二)、瘀血乃一身之大敌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脉络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既是其他病因(如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邪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导致疾病很多,心脑血管病变表现的头痛、心胸疼痛、痴呆、癫狂、中风等证均为瘀血而引起,其致病的证候特点和特异体征是瘀血辨证的主要依据。“脉者血之府”,血管为血液循环的道路,心脑血管病变与血液运行正常与否有关。用瘀血学说统帅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文献早有“胸痹”、“真心痛”的记载,其表现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气滞血瘀是引起这些病证的原因,这一观点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是由于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造成微循环障碍,影响心肌的供血供氧的原理颇为雷同,证实其病理确与瘀血相似。因此活血化瘀疗法已广泛运用于冠心、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绞痛等。经对活血化瘀药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其确有畅血、通塞、止痛的作用。能改善缺血、抗血栓、出血、血凝等病变,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同时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从而起到缓解心绞痛,防止斑块形成或促使其消退。
  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施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时,应注意辨证。如气虚加补气药,气滞加行气药等。配伍归经也颇讲究,如常用菖蒲引经,缓解症状迅速。在辨病用药上,琥珀有纠正心律、镇静催眠作用。对冠心病、心肌炎频发早搏者,本品与人参粉、珍珠粉和匀吞服,效果满意。生山楂配决明子可降血脂,黄芪配党参可增强心肌能力、恢复心肌功能,均为经验之谈,堪可效法。
  祖国医学早有瘀血与精神状态有关的记载,不论是脑出血可脑缺血,其主要病理机制皆属瘀血为患,故临床用药勿忘化瘀,在中风昏迷促苏醒中倡化瘀之蒲黄与开窍引经之菖蒲同用,血管瘤的治疗用破血行瘀之水蛭与软坚散结之牡蛎同用,脑动脉硬化和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病理改变以大脑的萎缩和变性为主,通过临床实践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脂血症、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肺心病等。本系统疾病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即阴阳、气血虚损是其本,血瘀、痰浊、气滞是其标。颜老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法有如下几种:
  1、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运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方法。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皆具有血瘀表现。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主导,凡情志所伤,气机郁结,气滞日久,血流不畅则脉络瘀滞,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均可发为此病。证见胸痛阵作,或刺痛不休,或疼痛如绞,脉涩舌紫。凡见此证当活血化瘀、宣畅气机、升清降浊为其首务。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最为合拍,惟剂量与一般用法恒有不同,其中柴胡、枳壳、川芎量都加大,有人谓柴胡其性升,多舍之不用。实则柴胡配生地,即监制生地之滋腻又抑柴胡之升散。常喜加入蒲黄一味,且多生用。若心痛剧烈,可加血竭粉与三七粉和匀吞服,每次1.5次,一日三次,效果显著。或加乳香、没药、麝香粉以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血瘀较轻者可用丹参饮、手拈散等。活血化瘀方药有畅通血脉、缓解疼痛作用。近代药理发现,这些方药大多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等作用。如毛冬青、参三七、山查、失笑散、降香、赤芍等实验和临床观察提示:对冠心病心绞痛确有效果,丹参还有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心肌梗塞的修复过程。活血化瘀药物还有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毛冬青、红花、川芎、水蛭、虻虫、三棱、地必虫能使血小板凝聚时间延长,丹参、红花、赤芍、降香组成的复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这对预防心肌梗塞有利。脂质代谢紊乱,其中b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增加,血清粘度和红细胞电泳减慢成正比,姜黄、红花、郁金、丹参、山查、当归等都有改善脂质代谢的效果。在运用活血代瘀法时,当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地配以其他药物,则可大大扩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范围。例如,配以补气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等,疗效往往优于单用活血药。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同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效果优于西药。活血化瘀药与平肝潜阳药用同治疗高血压病,较单纯用平肝潜阳法好。临床发现活血化瘀治疗心律失常,如对早搏、房颤、房速等,用量不宜大,因其激发功能,而对病窦、传导阻滞等属心率慢者,用量又可加大。
  2、回阳救逆法
  心体阴而用阳,心阳衰弱即心的正常功能衰退,往往出现虚寒证候。强调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尤其对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病,更不可忽视温运阳气的必要性。习用《伤寒论》少阴病方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心病或肺心合并心力衰竭。本方原治少阴感寒证,取麻黄发汗解寒,附子温寒补阳,细辛发散温经,三味组方,补散兼施,虽发微汗,但无损阳气,历代医学称之为温经散寒之神剂。麻黄作用在肺,其效甚暂,必与附子同用,振奋心肾之阳。麻黄、附子并施,内外衔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精得藏而阳不扰。细辛功能温肺定喘,用量宜大,习用4.5克-9克,虽辛散有余,但配以附子则平喘降逆,效如桴鼓。还有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以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芍药和营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功。晚近治疗冠心病,多崇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之说,或理气,或逐瘀,或祛痰,或通痹,虽取效于一时,但每易反复。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颜老体会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引起的胸痛,其实质多为阳虚阴凝。阳虚为本,阴凝为标,立法用药以温阳为主,解凝为辅,以附子汤加减,不仅止痛效果明显,且疗效巩固持久。
  通脉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历代医家对本方能起下焦之元阳,续欲绝之脉极为赏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昏厥等证范畴,其脉均表现为沉、迟、涩等。临床以阳虚、气虚多见,选用通脉四逆汤每能奏效。对无脉症、低血压、肢端青紫症等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救回阳汤治三衰有很好效果。“急救回阳汤”渊出王清任《医林改错》,原为吐泻后转筋,身凉汗出而设,内容为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功能回阳救逆,促使气通血活,化险为夷。“三衰”多发生于久病及老年病人,而多有血瘀之基础。治厥逆急症,颇为应手。附子是回阳救逆的主药,在使用时既要大胆,又要适当配伍,制其有余,调其不足,则可扩大附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3、扶正补益法
  《内经》云:“涩则心痛。”《金匮》则以胸阳痹阻而立胸痹之名,涩者血脉不畅,痹者郁阻不通,历代医家多以“不通则痛”解释胸痹心痛的病机。我通过临床,认为“不通则痛”仅是胸痹心痛病机的一个方面,而虚则不荣,心失所养亦可产生心痛,即“不荣亦痛”,即使是瘀血、痰浊、气滞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但瘀血、痰浊、气滞等,多因脏腑虚损,功能减弱而产生。因此心血管疾病多为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心气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均为标。“心主血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如环无端。”心具有推动血液循环之功能,此功能主要靠心气来实现。心气包括心阴、心阳,心阴是心之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心血及其他一切营养物质,起着濡养心及血脉的作用,心居膈上,为阳中之阳脏,心阳具有温煦心脉的作用,心阴、心阳化合而产生心气,使心具有推动血脉循行等功能。心阴、心阳需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无论心阴、心阳,其虚损不足均可致心脏功能减弱,虚弱邪干之,寒邪、瘀血、痰浊、气滞等乘心脉虚衰而侵之痹阻心脉,而作心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胸痹心痛产生的根源在于心气不足,扶正补益法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各种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个脏腑器官的协调。颜老在强调心气不足是胸痹心痛产生的根源同时,又指出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心,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心肾为水火之脏,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肾虚则心失濡养温煦。肝主疏泄,心之运血,靠肝疏泄之助等。所以扶正补益涉及范围甚广。自拟“益心汤”,功能益气化瘀,活血通脉,用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多能较快地缓解症状,尤其对老年患者及心肌炎后遗症,凡属气虚血瘀者用之皆效。正如张锡纯所言:“气血同虚不能流通而作痛者,则以补虚通络为宜,不可唯事开破。”此外常以健脾益气养血之归脾汤加琥珀,治疗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补养脾胃调治心病须循序渐进,补中寓疏,因人因时制宜,尤以夏月之际,常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疗效亦佳。方中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合生脉散益气复脉,佐黄柏、苍术清暑化湿。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芪、甘草,令人气力涌出。”可见此方之奥义。还有以温养气血的“炙甘草汤”治心动过缓;以滋养阴血的“三甲复脉汤”治心动过速;以补气益阴的生脉散加减治慢性心衰、冠心病、心肌炎等。
  4、通阳化浊法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诸阳受气于胸中。故凡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致胸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痰浊阻滞,饮凝胸中,阳气失于斡旋,则痹阻心脉、胸痹心痛之证遂作。临床证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胸闷苔腻等痰浊症状者,乃病情发作的先兆,通阳化浊法有利于缓解病情,此法为治疗胸痹心痛常用方法。故凡见胸膺痞闷、或心痛彻背甚则背部恶寒、舌淡苔白而润,遵《内经》“心病宜食薤”及“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之旨,法宗仲景,以瓜蒌薤白通阳为主,选加半夏、茯苓、桔皮、枳壳、桔梗、菖蒲、郁金等。菖蒲引药入心,缓解症状迅速,半夏常以生用,选煎入药,常用量为10克,以加强化饮散结之力。
  饮为阴邪,得温则化,得寒则凝,欲求宣痹化饮,温通心阳,附子在所必用,也可加干姜,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此外从脏腑相关理论出发,临床见到不少血管疾病患者以餐后痛剧、餐后发作各种心律紊乱,从“心胃同治”着手,用调理脾胃之桔枳姜汤,清化痰热之温胆汤等针对痞满食滞、肝胃不和及湿热中阻之心胸作痛、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者,效果也好。
  5、芳香开窍法
  芳香开窍又称为芳香温通法,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缓解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疗效迅速,故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期。此法适用于心胸疼痛属寒邪凝滞型的心血管疾病,其源出之“寒则凝、温则通”的理论。常用药物有麝香、冰片、细辛、苏合香、良姜等。功能宣通阳气,疏通阳气,疏通血脉。
  临床凡见心血管疾病以寒凝气滞而成心绞痛急性发作者,以破滞为主,麝香保心丸为首选,冠心苏合丸,苏合香丸常用外,亦可取用六神丸。此外,云南白药中红丸,俗称保险子,镇痛力颇强,亦可用治心痛,但其性烈而猛,只宜痛时暂用,每次不超过二粒。芳香开窍方药辛散走窜,易耗气伤阴,仅适合于急救,不宜久用,故急性发作期后当转入剿抚兼施,固本清源。
  四、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颜老认为在昏仆期以辨别闭证、脱证为关键,昏仆期后可辨证地选用补益、清热、熄风、化痰、活血等法。临床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1、豁痰开窍法
  内风暴动,气血走于上,颠仆痰涌、昏迷痉厥,证有闭脱之分,形状相同,则治法大有区别。闭者是痰气之窒塞,脱者是正气之散亡,闭者宜开,脱者宜固,开关固脱,为治疗中风猝仆一实一虚两大法门。证情复杂,当审因论治,理法步骤,不可紊乱。症见目瞪口呆、牙关紧闭、喉中曳锯、鼻鼾气粗、两手握固、苔腻脉洪,此属闭证,亟以开其闭塞为急务。闭证首分阴阳,阳闭多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鼻饲。牙关不开者,用乌梅肉擦其牙,取其酸能抑木、摄纳肝阳、化刚为柔之功,而紧闭自启。再用姜汤送服三蛇胆陈皮末,继予中风牛黄丸灌服,中风牛黄丸乃家传方。也可静脉滴注“醒脑净”以醒神开窍。阴闭则用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灌服,不论阴闭阳闭,均可用石菖蒲根开窍,以振奋清阳,荡涤垢浊,鲜者四两──半斤捣汁调猴枣散灌服,干品60—90克水煎服,或与生半夏同煎也可。因痰塞而脉沉无热为寒痰上壅,其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蔽塞不通,非燥烈大温之药,不能开泄,还可配合羚羊粉鼻饲。危急时羚羊粉量宜大,宜其效专力宏,苏醒后则宜选用清热化痰、平肝潜阳辅以活血之剂。
  2、扶正固脱法
  猝暴痉厥,由肝阳上升,热痰壅塞,多属闭证,然亦有真阳虚竭于下,致无根之火,仓猝飞腾,气涌痰奔,上蒙清窍,忽然痉厥,而出现目合、手撒、冷汗淋漓、二便自遗、气息俱微之脱证。多见于中风之病情危笃时,以阳气虚脱为多,也有阴阳俱脱者,当予扶正固脱法。阳气虚脱以独参汤或参附汤,因阳气暴脱,非人参大力,不能救危于俄顷,阴脱于里,阳亡于外,独参犹恐不及,故必合气雄性烈之附子,方克有济。如其阳未尽越,肢冷未甚,可用炮制之附子,若其阳气暴绝,冷汗淋漓,则又非生用不可。汗出不止者或参附汤合生脉散。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出现脱证时,往往表现虚实相夹、内闭外脱。因此治疗时既要救脱,又须开闭,在使用上述方药时,还必须配以羚羊角、竹沥、姜汁、导痰汤、至宝丹等平肝潜阳、豁痰开窍。
  3、泄热通腑法
  临床所见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痰、火为主,恢复期则重风、痰、瘀。由于突然发病,胃肠满实,风、痰、火主要在身上部,釜底抽薪,上病取下,通其腑气,实为救治中风之要诀,此类症候阳闭者多见。由此可知,腑气不通与病情轻重、转归及预后均有密切关系,根据脏病“以腑为出路”的原则,取通腑泻下,清热化瘀之剂以祛邪安正,利于缓解病情。大黄为救治中风之圣药,应根据病情而加减。如痰火炽盛,温胆汤加大黄;兼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大黄、芒硝。但需注意的是,泻下不宜过猛,以免过耗正气,同时泻下过频,多次搬动,有可能加重病情,而且体弱者应予轻剂,或攻补兼施,方为妥贴。
  4、滋阴潜阳法
  猝暴昏仆之证,无论或闭或脱,其所以致此猝然之变者,皆木火猖狂,煽风上激,扰乱清空之窍,或龙雷奔迅、激越飞扬,而离安全之乡。盖木焰之鸱张,龙雷之暴动,无论为肝为肾,皆相火不安于窟穴,故滋阴潜阳为急要之良图。运用本法可使阴液得复,肝肾得养,火降风熄。常用方剂为“地黄饮子”或“风引汤”等。对风引汤的运用颇有心得,清热泻火,潜阳息风确有奇功。具体用药多以潜镇之介石类为主。珍珠母、玳瑁、石决明之属皆潜阳妙剂。石类中磁石、龙骨具有吸引力者,功用亦同,再加柔肝抑木、引热下行之山羊角、牛膝、元参、蒲黄等以驾驭其方张之势焰,抑遏其奋迅之波澜,对肝阳上亢而致肝风内动诸症皆有良效。中风乃虚实并存、本虚标实之病,在投滋阴潜阳剂时也需伍以他药,兼血瘀加丹参、桃仁;兼痰热加栝蒌、半夏;热甚加黄芩、连翘;阴虚及阳,加肉苁蓉、巴戟天等。
  5、搜风通络法
  中风的治疗,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趋于治内因为主,祛风剂的使用,日益减少。但“风为百病之长”,“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大凡头痛剧烈或肢体偏废、拘急、肌肤不仁等风邪入络型的脑血管疾病可运用本法,此治法仍具有实用价值。常用方剂有九味羌活汤、大秦艽汤,小续命汤等。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血包括养血和活血,风邪外中,必因正气先虚,或脏腑阴阳失调始得之,故血虚络空者,搜风兼养血清热:血脉痹阻者,搜风辅活血通络;气机壅塞者,搜风宜调畅气机。临床喜用川芎,以其能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配以羌活、石楠叶、桃仁、红花、僵蚕等。治头痛剧烈之脑血管病甚为应手,对颅内血肿、脑血管畸形也以此法加水蛭等品颇有效验。
  中风后遗症期,多见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及刺痛瘫痪,此乃气血上苑,心脑被其扰乱而失其功用,经络隧道为痰瘀阻塞,气机已滞,血脉不灵,也可予此法。活血通络以疗瘫痪,应掌握时机,旬月以后,大势已平,即可使用,若其不遂已久,机械固已锈蚀,虽有神丹,也难强起。此外需注意部位用药,上肢宜加桑枝,下肢宜加牛膝,疼痛较剧者,全蝎、蜈蚣之属也可加入,因虫类善搜剔经络血瘀之故。
  6、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疗法在脑血管疾病的运用中尤为突出。基于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机里为瘀血阻于脉络,故活血化瘀可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从“血无止法”这一观点出发,离经之血也是瘀,瘀血清除,心脑方可恢复清灵之用。在出血性中风运用此法已获得成功经验,其经验是:水蛭破血,逐瘀利水,药理成分含有水蛭素,功能抗凝,并有扩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和增加血流量等多种作用,无论出血性与缺血性均可运用,水蛭生用粉剂吞服效果尤佳。以羚羊粉配犀角粉灌服,可防治颅内出血,以犀角地黄汤加大黄、土牛膝清热泻火,凉血散瘀,多有验者。但需强调的是:活血化瘀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用法,出血时当以丹皮、桃仁、赤芍、生三七之属,其中竹节三七止血效果最佳,云南白药也可选用。还可配合外治法,附子粉敷涌泉穴或生大黄末调鸡蛋清敷太阳穴以引火下行,临床还特别推崇童便止血,可提倡运用。
  脑出血病人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无弊,且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因此对急性出血性中风除重症昏迷宜用平肝、豁痰、开窍法外,凡有瘀血症状者,均可用活血化瘀法,这样既有利于止血,又能加速血肿的吸收和解除脑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中风的预防为: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慎起居即为生活要有规律,并参加保健锻炼。节饮食指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过饥过饱。膳食合理搭配,定时、定量,并宜清淡、戒烟酒。调情志是指避免情绪激动,安定的日常生活,调和阴阳刚柔。另外还要做到早期发现中风先兆,如偶而一阵头晕;头部无故一阵发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等等,当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中风预防选用化瘀之生蒲黄、利于药物吸收之苍术、引经之川芎、被补气之黄芪,药止四味,力量较厚,定名为预防一号。对中风的防治,已具效验。
  对脑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也是与瘀血有关,倡用活血化瘀方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颜老认为,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六腑清阳之气,五藏精华之血,皆聚会于头。根据“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的病机,清灵之府因瘀而不能与脏气相接,脑失其养,遂致“杂者钝”。此病忌补,应疏通脉道,推陈致新,常用癫狂梦醒汤或益气聪明汤,或黄连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辅以川芎、通天草轻清上逸,善行气血,引药入脑则疗效更佳。
  五、急性脑血管病论治经验举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突然产生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而言,临床上常出现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症状和偏瘫、失语。发病往往在一瞬间,数分钟、数小时,至多在1~2内天,对人的损害达到高峰。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指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与中医学中的“中风”病类似。因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得名。临床上本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 僻不遂为主的一种疾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而成。
  闭脱二证是中风之重证,宜急救之。一般认为,闭证宜开窍醒神,阳闭治以辛凉,阴闭施以辛温,脱证则宜回阳救脱。中风猝然昏仆,神志不清,初期多为闭证,若救治不及或用药不当,或邪盛正衰遂使病情加转为脱症,可见四肢厥冷,手撒遗尿,大汗淋漓,病至重危,故救治闭证乃是能否使中风重症转危为安的关键。中风闭证虽有阳闭、阴闭之分,但临床以风阳暴升而致阳闭多见。曾治束某,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固握,痰鸣鼻鼾,目合,遗尿,口角流涎,手足抽搐,汗出如珠,便结面赤,脉弦大无伦,肝风挟痰热内闭,急以鼻饲至宝丹、苏合香丸各一粒,继用汤剂:羚羊角尖(磨冲)1.5克,明天麻4.5克,双勾 (后下)12克,生石决(先煎)60克,杭菊花9克,天竺黄6克,陈胆星6克,生牡蛎(先煎)30克,杭白芍12克,药后大府畅通,神志初清,牙关已开,有粘痰吐出,大汗已收,抽搐亦稀,面赤大减,脉弦大也平,舌本仍蹇涩,舌苔腻黄。机窍初启,痰热逗留,肝风犹未平。当平肝息风,化痰通络。改用:羚羊尖(磨冲)1.5克,明天麻4.5克,双勾 (后下)12克,僵蚕9克,冬桑叶9克,生石决(先煎)15克,杭菊花12克,磁石(先煎)18克,白夕利12克,云苓神各9克,生蒲黄15克(包)。竹沥夏6克,陈皮4.5克,九节蒲6克,炙远志9克,渐思谷食,舌苔腻黄将化,脉细滑数。风阳初潜,肾阴暗耗,痰热未楚,转为育阴养胃,兼化痰热。药用川石斛12克,麦冬9克,珍珠母9先煎18克,决明子12克,海蛤粉12克,桔络4.5克,川贝母6克,生白芍12克,杭菊花6克,料豆衣12克,冬瓜子12克,竹沥夏6克,生蒲黄15克(包)。待饮食日增,渐能行动,原方加入别直参须4.5克,丝瓜络9克,调理善后。
发布日期:2023-04-19 17:45:50
阅读量:2471“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古代解释即所谓“雨生百谷”,故此得名。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谷雨之日,萍水始相逢;第二候鸣鸠拂其羽,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布谷鸟;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戴胜”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民间在谷雨节气,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吃春”,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赏牡丹,“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观赏游玩。喝谷雨茶、走谷雨、谷雨贴、祭海等习俗。谷雨至,春已晚,万物生长渐旺,天气尚未尽热,而湿气已至。此时节养生当以“柔肝、健脾、去湿”为要,以助肝气升发,安然入夏。一、防“湿邪”伤身潮湿多雨是此时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易伤脾胃。由于谷雨节气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因此需防“湿邪”侵袭伤身。如人们的饮食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湿邪,出现食欲不佳、便溏腹泻、身体困重、关节肌肉酸痛不适等脾虚湿困症状。因此,健脾除湿、助脾运化是谷雨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在日常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黄帝内经》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谷雨节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养生除了养肝护肝外,还需要注意健运脾胃,因为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夏天即将来临,夏天以炎热潮湿天气为主,此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多吃健脾胃、祛湿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为入夏打基础。春茶清湿热:此时适当饮用谷雨茶(特别是绿茶),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畅通人体气机,一扫疲乏困倦症状。二、注意保暖勿着凉起居环境方面,谷雨节气过后,气温会逐渐升高,雨量开始增多,但是也要注意保暖,早晚最好加件衣。话说“谷雨寒死老鼠”,“很多人像夏天一样穿衣服,其实季节还没有到,湿气、寒气很容易从裸露的部位进入体内,导致感冒。注意开窗通风、加强保暖,不要着凉,多晒太阳,适当运动。夜卧早起,好睡眠。中医认为,春季的睡眠原则为“夜卧早起”。不过这里的夜卧指的是相对秋冬的作息时间可稍晚一点,但也要尽量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早起以6点左右为宜。要预防“春困”,除了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不宜吃得过饱外,还可以多进行户外运动。通过锻炼改善生理机能,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春困”也会得以缓解。三、忌忧愁焦虑,柔肝疏肝谷雨节气中,在精神情志养生方面,还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以防肝火亢动。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春属木,与肝相应。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谷雨时节达到最旺。此时如果七情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柔肝疏肝,调畅情志也是这一节气的养护重点。四、运动调养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日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时野外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游,这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扩大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郁滞疏散,祛湿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五、避免接触过敏源风大沙多是这一节气的显著特点,应尽量避免在浮尘天气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尽可能选择浮尘较轻的时段,并戴口罩或用纱巾蒙头,多喝水,适当多吃些清肺、润肺食物。此外,谷雨前后,杨花柳絮随风舞,很容易引起鼻痒、鼻塞、咳嗽和皮肤过敏等症状,所以如果进行户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护。专家名片赵丽,治未病科主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委会理事。陕西省保健学会中医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宝鸡市中医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1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治未病工作;跟从全国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经典理论,为第十五批龙砂医学流派后备传承人。2021年于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参与省级科研1项,参与提出的国家级《腰椎早衰状态人群治未病调理方案》,已成为国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第二批特定健康状态人群调理方案,荣获宝鸡市第16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发表论文6篇。多次获得"优秀带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精通中医传统理论,擅长针药结合,熟练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颈肩腰腿疼者、失眠者、带状疱疹、面瘫、跟痛症、情志疾患等患者人群及亚健康状态人群,为其提供体质辨识及相应的个性化调养方案,以中医传统特色外治法为干预手段,疗效甚佳。门诊时间: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六上午门诊地点:国医馆40424小时在线就诊咨询电话:联系电话:17789272251(来源:宝鸡市中医医院)编辑:贺雅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帕金森如何治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