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领域市场诊疗领域有哪些大会值得关注?


把握前沿进展,求索诊疗之道,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五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三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8-2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血栓与止血疾病
血液肿瘤疾病
夏色收于云天,秋声动之木叶,由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五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三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2022年8月20日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围绕“血栓与止血疾病及血液肿瘤疾病与免疫的诊治进展”主题,深入讨论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疾病最新诊疗模式和血液肿瘤与免疫的前沿科学问题,为我国血液领域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医脉通特整理大会精彩内容,以飨读者。开场致辞会议伊始,张晓辉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将就血液肿瘤及免疫、血栓及止血等的基础和临床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张晓辉教授的主持下,黄晓军教授、周道斌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邵宗鸿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波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场致辞。张晓辉教授主持黄晓军教授表示,本系列会议已走过五个年头,其间又历经疫情的“洗礼”,就像一团光、一团火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我国血液领域从业者实现跨界合作的平台,产生新思想,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更大贡献。黄晓军教授作开场致辞周道斌教授致辞道,作为血液学领域的“品牌”会议,本次大会能够顺利在线上线下同时顺利召开令人欣慰,会议将围绕血液肿瘤、血栓与止血等的热门话题和最新进展进行深入讨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周道斌教授作开场致辞邵宗鸿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中外大咖云集,相信学术的碰撞会为我们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收获。邵宗鸿教授作开场致辞黄波教授致辞道,血液肿瘤与免疫密切相关,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占据重要地位,是治疗血液肿瘤的关键手段,其机制及治疗理念是永远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黄波教授作开场致辞何去何从?从前沿动态来看免疫治疗的进展与挑战在黄晓军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就免疫治疗领域的进展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CAR)-T、肿瘤疫苗、免疫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SABR)是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的四大进展,而肿瘤耐药性、基因编程细胞的可控性、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制备和自身免疫则是免疫治疗面临的四大挑战。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包括治疗的复杂性、“双刃剑”作用、不同阶段的免疫效应不同等,吴玉章教授最后介绍了其中心在免疫靶点、肿瘤疫苗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吴玉章教授作精彩报告独特视角,T白血病细胞利用T细胞抵御自我杀伤机制逃逸免疫攻击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刘开彦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黄波教授以“T白血病细胞利用T细胞抵御自我杀伤机制逃逸免疫攻击”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免疫治疗在T白血病细胞中的应用不甚理想,这与其共有的正常T细胞特征有关。细胞柔软性抵御穿孔素对T细胞的自我杀伤,而T白血病细胞同样利用柔软性逃逸细胞毒性T细胞(CTL)攻击。TCR-ZAP70-YAP1-FLNA通路能够调控T细胞的柔软度。低剂量YAP抑制剂不改变T细胞柔软性,但增强T白血病细胞的硬度,有望成为新型T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黄波教授作精彩报告关注罕见亚型,探索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进行淋巴瘤诊治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周道斌教授针对罕见亚型淋巴瘤的诊治探索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罕见亚型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包括高炎症状态、水肿、典型皮疹、肺间质病变、不形成瘤体、PET/CT显示弥漫性高摄取等,外周血白介素(IL)-10升高对于提示IVLBCL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含利妥昔单抗、蒽环类药物、甲氨蝶呤(MTX)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含BTKi的新药联合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周道斌教授作精彩报告追本溯源,基于免疫异常改变探究MDS治疗“正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副院长王建祥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刘霆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邵宗鸿教授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免疫异常话题进行了详实地阐述。MDS患者的免疫改变通常继发于恶性克隆之后,其免疫异常包括炎性损伤正常造血和抗肿瘤免疫不足。抗肿瘤免疫的不足会导致MDS进展,因此增强免疫是治疗MDS的“正道”。最后邵宗鸿教授结合课题组的多项研究成果分享了自己对MDS免疫异常改变的认识。邵宗鸿教授作精彩报告前景广阔,从最新成果看CAR-T在血液肿瘤的应用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王建祥教授主要根据中心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分享了对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思考。体外杀伤实验证明,相比串联结构,CD19LoopTriTE(CD19scFv-CD80-CD3scFv,环形结构)能够很好地介导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发挥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体内实验证实CD19LoopTriTE能够显著延长Nalm6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生存期。临床结果表明中心研发的具有独特结合表位的CD19 CAR-T在治疗睾丸白血病方面效果良好,同时CD19/CD22双靶点CAR-T、CD7 CAR-T、CD123 CAR-T、IL-10 CAR-T也有一定的进展。王建祥教授作精彩报告当前时代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与防治少见病毒感染的思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杨仁池教授的共同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峰教授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与少见病毒感染的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在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中,应促进或尽可能减轻负性影响(与GVHD、本病治疗的权衡等)。国内监测仍普遍停留在免疫检查、核酸检测等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对部分患者可采取普遍及高危预防,进行抢先治疗,同时应注意积极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过继性免疫治疗如中和抗体等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陈峰教授作精彩报告从最新进展来看淋巴瘤治疗趋势在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崔丽娟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美国纽约医学院Pro. Delong Liu以“novel agents and regimens for lymphoma”为题进行了阐述。目前国际主流的CD19 CAR-T不适合所有的DLBCL患者,临床患者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快速进展且高危的DLBCL患者而言,CAR-T并不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更优。一线治疗是否应排除ASCT仍需要更多临床探索,CAR-T的高额费用及随访期较短是其临床应用受限的关键因素。值得关注的是,BiTE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快速进展也为淋巴瘤的治疗带来更多信心。Pro. Delong Liu作精彩报告TKI时代如何进行CML患者停药和妊娠管理?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共同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分享了对TKI时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停药和妊娠管理的思考。河南省CML联盟依据临床实践制定了CML患者尝试停药流程,对CML患者停药进行了规范化说明。二代TKI一线治疗CML患者有利于实现无治疗缓解(TFR),一代TKI未达到早期分子学缓解(EMR)时应尽早转换为二代TKI治疗。尝试TFR时,必须督促患者坚持规范检测,并迅速、正确解读分子学结果,指导患者及时重启治疗。意外怀孕后,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尤其妊娠前3个月)和停药对母亲疾病的不利影响,立即停服TKI药物,严密监测母亲疾病情况。宋永平教授作精彩报告上下求索,联合及精准治疗或引领ITP未来治疗趋势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侯明教授就ITP联合治疗新探索的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IT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异质性较强,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关于其治疗方式,临床上进行了诸多探索。结合近期的临床研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可以考虑地塞米松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进行一线治疗;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则推荐全口服方案(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全反式维甲酸等)。未来临床应继续研究ITP发病机制,积极探索在机制引导下的精准联合治疗模式,造福更多ITP患者。侯明教授作精彩报告从基础和临床来看近期危重出血性疾病的新机制及新方法工作进展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薇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刘利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张晓辉教授介绍了危重出血性疾病的新机制及新方法近期的工作进展。出凝血领域需构建危重出血预测体系来减少初学并发症的发生,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可能会为临床带来一定的启示。妊娠合并ITP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合理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ITP妊娠患者的结局。对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而言,肝病大出血治疗新技术的提出意义重大,有望为其带来福音。未来临床应加大力度探索ITP新机制,来完善治疗、突破耐药/复发ITP的治疗瓶颈。张晓辉教授作精彩报告会议总结聚焦临床疑难问题,解读临床前沿进展,经过众多大咖的精彩分享后,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最后,张晓辉教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及线上观众表达了感谢,并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再次相约,共享学术盛宴。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019-09-19 21:36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2019年9月19日,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在风光旖旎的厦门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3万余位临床肿瘤学专家欢聚一堂,共襄盛举。
开幕式
江泽飞教授
本次大会在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中拉开帷幕,为我们展现了CSCO发展、壮大、开拓、创新的历程。开幕式由CSCO秘书长江泽飞教授担任大会主持,江教授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出席本次大会的嘉宾,他们是CSCO荣誉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廖美琳教授、特邀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瑛院士以及CSCO理事会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的主要领导。
大会伊始,孙燕院士发表了视频贺词,他表示,CSCO 成立22年以来,我们秉承传承与创新的宗旨,为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在2019 CSCO年会上,中国创新临床研究获得高度关注,智慧医疗领域创新不断,原研药物研发得以不断更新,特别是本次大会还资助了偏远地区的专家到厦门参会,为健康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国内临床肿瘤学家的迅速成长积极贡献力量。
李进教授
随后,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感言,“回顾CSCO理事会这两年的工作,我感恩于能为广大CSCO会员服务,为CSCO的不断成长贡献力量。能够为学会工作是我们所有正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荣耀。”在CSCO理事会所有领导与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 CSCO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中国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学术舞台展示出中国的科研实力和临床经验。然而,CSCO要成为领先国际的肿瘤学术团体仍有很长的距离,需要一届一届的传承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2019年,CSCO新成立了4个二级学会,二级学会总数达到了41个,其中,为促进医患沟通,传播先进医学理念和医学方法,特别成立了CSCO患者教育委员会;为促进肿瘤临床诊疗的规范性,从2017年开始,CSCO就制订了立足中国国情、以中国患者群体为对象的各大癌种诊疗指南;同时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重点关注青年医生和基层肿瘤医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善肿瘤诊治水平的地域差异。
回首过去的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临床肿瘤学的发展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们的老前辈,CSCO荣誉主席,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廖美琳教授、管忠震教授,为我国的临床肿瘤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铺路奠基;四位前任理事长,储大同教授、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和吴一龙教授,为CSCO的今天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肿瘤治疗从化疗时代发展到靶向时代,现在又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新的课题、技术有待我们去开发、新的困难我们要去克服,新的科学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
CSCO作为全国领先的肿瘤学术组织,一定会继续作为医学科学前沿的弄潮儿,引领肿瘤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李进教授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体参会代表、会员和团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与精诚合作,2019年的CSCO年会必将是又一场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肿瘤学盛会。”
年度成就奖
廖美琳与管忠震教授颁发年度成就奖
颁奖典礼是每年全体大会最值得期待的重磅环节,其中年度成就奖的揭晓更是备受瞩目。本次年度成就奖颁发给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六年前,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全国12个中心,设计并开展了“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同期放化疗前,吉西他滨+顺铂诱导化疗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荣幸地被选为2019年“Best of ASCO”,研究内容也同时在线发表于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
马骏教授
马骏教授在获奖感言中,对年轻医生进行科研工作分享了个人经验。马教授建议,年轻医生一定要植根临床,只有真正潜心临床工作,才能在病患的接触中,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对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的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这一治疗方案,就是在临床诊治患者中发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马教授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继而才有了 2012 年 《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的一篇研究成果,最终改写了指南。指南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资料,包括美国的 NCCN指南,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还有中国的指南等。年轻医生初次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指南是最好的教材,应该通读指南,不但要读懂,还要读透。一部指南,涵括了某一领域发展的脉络和当下最重要的结论,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学习指南,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 上,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年轻医生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计划。做科研时,切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得陇望蜀。同时,做科研也是在搭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就像写文章一样,要有起承转合,有头有尾。
最后,马教授强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入或者搭建有效的科研团队,科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要根据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科研伙伴。例如,团队中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可能还需要影像、病理专家以及统计方面的人才,分工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全体大会报道
在9月19日上午的全体大会上,备受瞩目的大会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叔逵教授和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的马军教授主持。
樊嘉院士
秦叔逵教授
马军教授
大会首个报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带来,他报告的题目是“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贺院士指出,肿瘤存在异质性,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够发现新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标,助力精准医学未来发展。他以肝癌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蛋白组学判断肝癌的不同阶段、类型及预后,实现良恶性的区分。他指出,基础医学的发展是肿瘤防治事业进步的奠基石,蛋白组学基础与转化研究在肿瘤的诊断、分型及预后中存在重要价值,SOAT1有望在多癌肿中成为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成为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贺福初院士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大中型城市人口死亡的第一杀手,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带来了“中国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质控体系建设”,他在报告中分别从中国肿瘤诊疗现状与需求,中国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中国肿瘤诊疗的质量控制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质控平台建设进行阐述。他指出,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的建设对中国肿瘤防控事业意义重大,其重要任务包括,牵头修订肿瘤诊疗规范、指南和临床路径;统一常见的规范化诊疗质控指标和标准;构建和完善质控平台、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收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肿瘤相关诊治信息,并及时整理、统计、分析评价;定期出具全国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报告。赫院士强调,健康中国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的群众的多方协作,共同努力。
赫捷院士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源动力,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带来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国的创新之路”,他从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历史概览,药物研发面对的困境,未来如何应对抗肿瘤药物研发三部分进行了风趣幽默地介绍。李教授指出,随着我国医疗发展和科研实力的进步,中国迎来了创新药的春天,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创新药物研究与国外还存在一定距离。他强调,中国不能等待跨国药企来解决我国的多发肿瘤,而要更多的依靠国内的药物创新,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李进教授
会场撷英
2019
CSCO
今天,国内外肿瘤领域专家学者相聚于厦门,交流临床经验,碰撞科研火花,分享学术成果,共享这一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肿瘤学盛会。让我们继续期待后续精彩报道!
编辑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肿瘤领域市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