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硬病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特效药能治愈吗?

【疾病名】硬皮病【英文名】scleroderma


【疾病名】硬皮病 【英文名】scleroderma 【缩写】 【别名】硬皮症;痹症;胶原沉着病;皮痹;系统性硬化症;血痹;diffuse systemic sclerosis;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进行性全身性硬化 症;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漫性系统硬化;全身性系统性硬化病 【ICD 号】M34.9 【概述】 硬皮病 (sclerodelma)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一种结缔组 织病。弥漫型硬皮病的皮肤损害仅是系统性疾病(包括血管、肌肉、肺、消化 道、肾和心脏等)的表现之一。因此多数学者采用 “系统性硬化症”名称。 本病与中医痹症、皮痹、血痹相似。《素问 ·痹论》: “痹在于骨则重,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巢氏 《诸病源侯论》“痹者……其状肌肉顽厚,或肌肉酸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可全身体手足不随。”如宋 《使信适用方》方中记载:“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日 渐瘦恶。”赵炳南教授称本病为 “皮痹疽”。 分类:按累及范围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SSC)。前者除皮肤改 外多无内脏受累,而后者常有内脏累及。按皮损形态二者又进一步分为: 1.局限性硬皮病 ①斑状硬斑病;②带状硬皮病;③点滴状硬斑病;④泛 发性硬斑病。 2.系统性硬皮病 (SSC) ①肢端硬皮病;②弥漫性硬皮病。 【流行病学】 硬皮病男女之比为 3∶1,20~40岁为高发年龄,10岁以下约占 15%。SSC 发病率地区差异很大,美国的调查年发病率为 2~14/100万人,患病率为 4~ 290/100万人,男女之比为 1∶3~6,发病年龄最小者为 10 个月,最大者为 89 岁,但 85%在20~60 岁之间。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不明,可能与遗传、性别和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 在SSC的亲属中,有SSC或其他结缔组织显著高于无 SSC者,其 亲属中ANA 阳性率也高于对照人群 。HLA 相关研究中,与SSC有关的HLA-DR 、 B 、DR 、DR 、CA QO 均有报道,但尚有分歧 。抗着丝点抗体(ACA)与 HLA- DQBI 0501、 0301及 0402 关系密切,而Scl-70 抗体(抗局部异构酶 I 抗体)与 0301相关联。 HLA DQB 2.性别 本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多见,推测雌激素可能参与其发病。 3.环境 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感染病史,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鼻窦 炎等。电子显微镜发现硬皮病的横纹肌和肾脏有病毒包涵体存在,但未获得公 认 。流行病学发现SSC发病率在金矿、煤矿及硅酸盐矿工中较多。但临床上绝 大部分 SSC患者并无此类职业史 。 【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关键的一步,发生肿胀、增生,继之血 栓形成管腔狭窄,组织缺血,此外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在胶原纤维凝 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他血浆蛋白升高引起血黏度升高使血流减少,内皮细 胞缺氧后被激活 。内皮细胞能分泌:①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 血小板激活因子、G-CSF 等;②细胞外基质和黏附蛋白:如Ⅲ、Ⅳ、Ⅴ型胶 原、纤维连结蛋白及黏附因子等;③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蛋白 S 等; ④血管活性蛋白:如内皮松弛 因子、内皮依赖血管收缩因子、前列环素 (PGI )、前列腺素 E2 等。SSC患者由于内皮细胞被活化,上述因子合成异常, 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 。 2.胶原过程异常 已知 PIGF、非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IL-1、FGF-β 均 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此外SSC血清 的反应能使正常人成纤维细胞过度 增殖,说明 SSC血清 中有异常的因子 。真皮深部成纤维细胞自身活性的增强可 能是胶原合成增多的另一个机制,例如从 SSC患者皮肤分离的成纤维细胞体外 培养,合成胶原、糖蛋白及纤维蛋白增多,甚至在传代 15 代后,合成的胶原纤 维仍多于正常。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间质性肺炎特效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