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障碍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七大类疾病递质有关吗?

主持人:欢迎收看由仲景宛西制药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联合播出的【仲景名医对话】节目。孩子的健康是家长非常关心的话题,而社会上有一些孩子喜欢频繁眨眼,噘嘴点头发怪声,甚至频繁说脏话,不仅自己难受,还影响其他人。有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调皮,做鬼脸,缺乏管教,有的大夫认为是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但用药了却不见好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当孩子出现这些所谓的坏毛病时,家长要警惕抽动障碍,抽动障碍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抽动症,那么抽动症主要有哪些表现?孩子有抽动症了应该怎么办?针对这些家长关心的话题,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河南省中医院儿科神经行为发育障碍专业的专家们,他们分别是张涛副主任医师、任玉梅副教授、王晓利主治医师、袁飞主治医师,一起来给大家讲解有关抽动障碍的知识。

问题一:请问张主任,什么是抽动障碍呢?

张涛:谢谢主持人,其实抽动障碍啊,也就是咱们医学上说的抽动症,它是起病于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呢,以不自主的,反复发作的,快速的,无节律性的一个或者是多个部位的运动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按病程分,分为病程小于一年的,称其为短暂性抽动,大于一年的属于慢性抽动。按症状划分呢,分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所以在临床上呢,他们的症状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运动性抽动症主要以肌肉不自主抽动而引起的各种异常症状。而发声性抽动障碍,主要是指异常的怪叫声为主。随着人们饮食的多元化,生活节奏以及家庭环境等等的改变,这个病近几年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家长朋友的关注。

问题二:请问王医生,抽动症这个病在临床上是不是很多见呢?

王晓利:主持人好,抽动症这个病呢,近年来呈现一个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一个趋势,现在研究显示,从发病年龄上来看,抽动症的发病年龄起病年龄多是在2到12岁之间,以5到10岁最为常见,其中10到12岁之间症状最为典型,按性别来划分的话,这个疾病的男女比例约为3-4 : 1。从疾病的分类上来说,病程短于一年的,我们称之为短暂性抽动,它的发病率在4%-20%之间,而大于一年的慢性抽动障碍,我国的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约为1%-2%,整体患病率呢,约是在1%-3%,那么也就是说,每100个孩子里面呢,大约有三个孩子会发病的。

主持人:抽动症还是比较多见的,随着人们对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它的诊断率在提高。

问题三:请问任主任,抽动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任玉梅:好的,谢谢主持人,临床上无论是从大夫的角度还是从家长的角度均反映说这个病非常的怪异,怪症状非常多,那么它的症状呢,表现非常的多样,从头到脚它都可能会有,最早期呢,它主要是以面部症状为主,继而发展到颈肩部,最后逐渐累及躯干、四肢等部位的抽动,那么面部肌肉抽动呢,常表现为眨眼、斜眼、皱眉、咧嘴、吸鼻子、皱眉脸、吐舌头等等,那么面部抽动呢?往往是抽动症的一个首发症状啊,据统计啊,约有80%的抽动症患儿都是以眨眼、吸鼻子、咧嘴为最早期的一个症状,接着呢就是头颈部的一个肌肉抽动,那么它常见什么呢?常见就是点头、摇头、扭头、伸脖子、耸肩等等这些怪异的症状,引起躯干部的抽动呢?主要表现为挺胸、扭腰、吸腹、提臀。而上肢的抽动呢,我们常见的有弹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等这些症状,还有下肢的抽动,常见的抽动症状是抖腿、踢腿、点脚儿,甚至步态的异常,有的孩子呢,踮着脚走路,走一下,蹦两下儿。除此以外呢,发声性抽动,我们喉部肌肉的抽动,导致了一个发生的异常发声,非常的多啊,有鸡鸣样的发声,最常见的有干咳,孩子一直在清嗓子。吼叫,吭吭,以及或者是孩子不自主的一个吐吐沫,或者不自主的一个骂人等等这些症状,那么临床上呢,抽搐症状啊,最常见,最早出现的往往就是面部的一个抽动,这些症状,尤其是眨眼,吸鼻子、清嗓子等症状呢,他早出现了,早期呢,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呀,孩子眨眼是不是过敏性结膜炎,还是吸鼻子可能是鼻炎等常常误诊甚至漏诊。

主持人:听您这么介绍,抽动症的确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怪症。

问题四:请问王医生,孩子为什么容易患抽动症呢?

王晓利:谢谢主持人,虽然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确,但临床上认为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和抽动症相关,但遗传方式尚未明确。通过家族调查发现有近六成的患者存在阳性家族史,双生子的研究也证明了单卵双生子共同患病的几率远高于异卵双生子。另外在对寄养子进行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寄养亲属的抽动障碍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血缘亲属。所以临床上部分家长也出现频繁眨眼睛,挤眉毛。

2.神经生化异常因素:多名学者认为抽动症障碍可能是由于患者存在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等导致的,较大部分学者认为抽动障碍的出现与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过度有关,同时多巴胺假说也是该病病因学的重要假说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抽动障碍也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对于人体系统功能亢进,内源性阿片肽有一定的影响。

3.脑结构或者功能异常因素:已经有研究证实抽动障碍的发生与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结构的功能异常有关。通过结构MRI发现儿童与成人抽动障碍患者的位于基底节部位的尾状核体积有明显的减小的情况出现,而且伴随着左侧海马的局部灰质体积增大。对发声功能进行功能MRI研究也发现了抽动障碍的患者的下丘脑区域有激活异常的情况出现,从而推测发声抽动的出现可能与皮层下神经回路的活动调节异常有一定关联。

4.心理因素:有一定的研究支持了如果儿童曾经在学校,家庭或社会其他环境遇到过心理因素,或者引起过紧张,焦虑都有可能对抽动症状出现诱发的情况,或者可能会使抽动症状变得剧烈、

5.免疫因素:临床上有研究显示患者的发病率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反应有一定关系,也有部分患者对于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是有疗效的。

好的,谢谢王医生,也就是说抽动障碍不是单一的某一个因素的原因,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一个疾病,的确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社会的普遍关注,心理环境因素呢,是家长一定要注意的,一定要注意改善教育方法,改变对孩子的关注方式、方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王晓利:确实是这样,现在孩子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或者说承载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压力,这有可能是现在抽动症发病率增高的一部分原因。

问题五:袁大夫您好,请教您一个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抽动症能治好吗?

袁飞:好的,谢谢主持人,在临床中呢,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面部抽动啊,具体的抽动症状的时候,家长往往是非常焦虑,甚至有些家长会联想到我孩子以后上学怎么办呢,以后能不能成家立业等等,这些一连串的问题都导致家长呢,非常的焦虑,就诊时候这个病能不能治好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其实呢,研究结果显示在儿童早期,抽动症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80%以上的抽动患儿症状都能够完全消失,仅有19.4%左右的患儿到青春期仍会存有症状,所以说呢,绝大部分抽动症呢,经早期规范治疗,是能够完全控制,预后良好,部分治疗不及时或者是治疗不规范停止治疗的儿童,会延续到成人。部分孩子有共患病或者是有一些精神神经性疾病的家族史的,预后稍微差一些,但是总的来说,轻中度的抽动症,经过早期规范化的治疗,大多数都能够临床治愈,即使对一些难治性的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咱们经过辨证论治治疗后呢,仍可以有效的控制抽动症的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能力,重拾生活的自信。

主持人:谢谢袁医生的讲解,使患儿及其家长能够重拾信心,抽动症虽然症状怪异,但绝大部分都是能够治疗的,因此如果孩子不幸的患有抽动症,还是建议家长尽早的找专业大夫就诊。

问题六:那么张主任,您再给我们聊一聊临床上是怎么诊断抽动症的吧?

张涛:好的,主持人。抽动症呢,他这个诊断呢,在临床上咱们主要依据的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的标准来进行。我们采用的是症状加评估加排它性的一个诊断的模式,这个病的诊断首先呢,咱们要根据孩子的一个临床症状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我们刚才所讲的一个从头到脚可能存在的一些运动性抽动,或者发生性抽动的一个临床症状,如果有就属于症状学符合,第二步呢,咱们要采取评估啊,这评估只要涉及到耶鲁评分,我们会给孩子一个评分量表来总和评估。第三步呢?排除其他的疾病,大家都知道抽动障碍呢,抽动、眨眼等等这些症状呢,它是一个症状,它既可以见于抽动障碍,也可以见于其他类型的疾病,所以说呢,我们这一个病是一个排它性诊断,我们在临床上呢,往往对孩子进行详细的一个问诊,以及简单的神经系统查体,然后做出一个排他性的一个诊断,必要的时候查一个脑电图,来排除癫痫。

主持人:好的,谢谢张主任,这个病的诊断需要慎重,如果孩子出现了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作出正确的评估与诊断。

问题七:那么任主任,哪些疾病会出现抽动表现呢?如何鉴别诊断呢?

任玉梅:抽动症的鉴别诊断呢,其实临床上也非常的重要,大部分孩子来就诊,往往是一个单纯的一个抽动症,而有些孩子呢,抽动是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一个症状。那么这些症状呢,在有些疾病也可能会出现抽动这些症状,如孩子眨眼睛,肌肉不自主的抽抖动等等,咱们需要进行一个鉴别,避免出现误诊。除了需要排除结膜炎、咽喉炎、鼻炎,最常见的需要鉴别诊断的一个病是癫痫,癫痫也可能会出现肌肉的一抽动,因此呢,咱们需要做一个脑电图来检查,来排除孩子是否有大脑的异常放电,来排除癫痫的一个症状。还有就是咱们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风湿性舞蹈病,风湿性舞蹈病这些孩子呢,会出现四肢舞蹈肢体舞蹈样的动作,它与四肢、躯干部的一个抽动症状非常的类似,因此呢,我们往往要做风湿三项的检查来排除风湿性舞蹈病的一个可能。其次,就是一个神经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疾病,这个疾病的产生呢,主要是体内铜代谢异常导致的,也会导致咱们脑部的一个损伤,它是往往累积神经系统的时候呢,会出现抽动的一个症状,咱们专业一点的,出现椎体外泄的一些反应,所以说呢,我们要做同蓝蛋白的检查,以排除这类疾病。再者有心因性抽动,与短暂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只有排除这些疾病之后呢,才能最终确诊是抽动症。假如孩子频繁扭脖子,需要排除是否是颈椎不适,所以说呢,孩子是否是抽动症呢?家长不要轻易的下结论,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然后再进行系统的一个治疗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人:任主任说的非常详细,相信很多家长呢如果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或发声,一定会到专科医院就诊。

问题八:那么请问王医生,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抽动正该如何来治疗。

王晓利:好的,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家长非常的关心,在临床上呢,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家长,除了口服用药,还询问说:不知道抽动症,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呢?并且在用药治疗上,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些家长呢,用西药啊,孩子症状减轻了,就随意减药,随意停药等等,那么今天呢,就依据专家共识,我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抽动症的临床治疗问题。轻度的一个抽动症,主要采取心理疏导,行为疗法或者中药治疗为主,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呢,轻度的抽动症呢,不建议首选西药治疗,第二,中重度的抽动症呢,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并重,合并多动情绪障碍等其它疾病的一些抽动症患者,需要制定一个针对性性的治疗方案,那么下面呢,我就向各位观众朋友呢,首先介绍一下西药的一个治疗。对于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的一个中重度抽动症,很多医生会选择西药治疗,那么目前呢,抽动的一线治疗,西药主要有1.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是最有效的抑制抽动药物如氟哌啶醇,通常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时可加用苯海索防止药源性椎体外系反应,另有匹莫齐特、硫必利、舒必利等。2.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可选用利培酮,但儿童需谨慎使用,另有奥氮平、舍吲哚等。3.α受体激动剂:可选用可乐定,常将其作为治疗轻至中度多发性抽动症,这些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一定要注意,它有一定的一个用药的一个规范啊,不要随意地增量或减量,甚至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检查心电图,复查血象、肝肾功等。

问题九:谢谢王医生的介绍。我想请问,袁医生,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饮食注意有哪些呢?

袁飞:抽动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还有针灸治疗。抽动症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所伤,疾病影响、情志失调,以及学习紧张、劳累疲倦、久看电视或玩游戏所导致,因此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饮食宜清淡,不要进食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关于中药方药的一个选择,等会我们张主任会详细给大家讲解。具体来讲呢,饮食对于抽动症患者是十分重要的,饮食规律,营养均衡对患者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抽动症。

1、不吃生冷的食物,例如:冰淇淋、凉拌、冰冻的饮料等,不仅对患者的胃不好,容易加重患者抽搐的程度。尤其是饮料,里面含有很多防腐剂,色素以及添加剂等,容易伤脾气。

2、不吃性寒凉的食物。患者平时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苦瓜、蟹、菊花、金银花或者凉茶等,不利以患者的脾胃,容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

3、甜食要适度摄入。有些患者比较喜欢吃甜食,所以就毫无节制的食用,甚至当主食食用,这样子过度食用甜食容易影响患者的恢复。

4、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抽动症患者多吃水果对身体都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补充维生素。在食用水果和蔬菜的时候要多注意把水果和蔬菜清洗干净,最好用水泡十五分钟左右再食用。因为水果和蔬菜上都会有一些农药残留,可以诱发患者发病。

5、少吃油腻的食物。例如:油条、烧烤、红烧肉等食物人们都很喜欢食用,但是食用过多对人体不好,这些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患者,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这种食物。

6、多食用动物脑子或者骨髓的食物,有益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记忆力。平时也可以多吃莲子百合粥,莲子百合起到安神补肾的作用。

7、可以制定一个适合患者的饮食规划。注意蛋白质和卵磷脂的摄入。大部分抽动症患者都比较偏食,所以制定一个饮食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计划帮助患者改正偏食的坏习惯。

患者一定要在饮食方面多注意,一些不宜食用的尽量不要食用,尤其对于一些患儿,家属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以免因为饮食不当加重抽搐的症状。此外,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运动完后不要马上洗澡或者洗脚,容易引起抽搐。

主持人,好的,袁医生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抽动症的中医治疗原则和饮食生活注意事项。

问题十:那么,张主任能不能给我们谈谈针对抽动症,中医中药如何正确选择?

张涛:谢谢主持人,刚才我们王晓利医生提到,西药的治疗存在一个增减调整剂量的一个过程,并且西药存在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比如:肌肉强直、嗜睡、消化道反应、头晕等。相对来讲中药的治疗比较稳定,可以给予患儿全面的调理,但是必须遵循我们中医辨证治疗的精髓。因人而异,不同的证型表现出来不同的症候特征。我们国家中医管理局把抽动障碍归属于中医药优势病种,常分为五大类型症候特征。

(1)外风引动,抽动症状多于外感后加重,银翘散加减;

(2)肝亢风动,抽动症状伴急躁易怒,自控力差,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天麻钩藤饮;

(3)痰火扰神,抽动症状伴随多梦,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黄连温胆汤加减;

(4)脾虚肝旺,抽动症状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瘦性急,大便不调,缓肝理脾汤加减;

(5)阴虚风动,抽动症状伴随两颧潮红,形瘦性急,五心烦热,睡眠不安,舌红少苔,大定风珠加减。

问题十一:刚才张主任讲了,抽动症分发声性抽动与运动性抽动,发生性抽动以发出怪声为主,是一种邪病,怪病,任主任您是怎么认为呢?

任玉梅:发生性抽动以咽喉不自觉的发生甚至秽语为主,孩子会不自觉的喋喋不休,重复性语句,甚至骂人脏话,确实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怪病,或者是叫邪病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哈,很多家长呢,面对这个疾病来说呢,有些家长采取一些非医疗手段,甚至觉得孩子中邪。实际上是一个精神神行行为障碍,以神经递质异常为主。中医认为是风证为主的一个疾病,我们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都是来自于自然界,取类比像,风的特点,风刮过来,呼呼有声,风善行数变,无处不有,在我们病机十九条中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主风,所以这个病和外感有关,和情绪有关,与阴阳气血失衡有关,我们说五脏皆有风,肝风内动,伏风内绕,外封引动伏风,会引起气机的升降失常,从而阻塞人体气机,气机郁滞涩,痰饮内停,气因痰阻,痰随气升,变化无常,所以这个病夹杂着风痰淤,我们说怪病多痰,中医往往从痰论治,健脾祛风肺脾肾,疏风化痰,调节肺脾肾。疏泄心肝郁热,调理五脏气机。现代医学呢,抽动障碍,尤其发声性抽动,主要累及呼吸肌,它是存在一个肌肉的,不自的主收缩,这些肌肉收缩呢,通过当气流通过口鼻咽喉呢,气流冲击的时候而发出这些症状,他并非是相对固定的,肌肉收缩的部位,频率强度的不同,发作频率,强度不同,此起彼伏,所以说造成了发声性抽动产生的诸多怪异症状。症状怪异,但是发病机理相同,是肌肉不自主的收缩。

主持人:谢谢任主任,抽动症并不是怪病,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时期的精神行为障碍性性疾病,需要科学认识,正规治疗。

问题十二:家长比较担心的问题是抽动障碍的危害,请问王医生抽动症有哪些危害呢?

王晓利:1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从而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2.一部分抽动症患儿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影响孩子的将来升学

3.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4.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这点很重要。

主持人:好的,感谢王医生,抽动症还是有一定的危害,需要我们早起识别,早起发现。

问题十三:抽动障碍主要的还是会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造成影响,那么请问袁医生,孩子得了抽动症,为了孩子好,家长应该告诉他本人吗?

袁飞:孩子即便真得得了抽动症,我们家长也不能大惊小怪,最好还是保持淡定的心态。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也不要告诉孩子他得了抽动症,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这其实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10岁之前的孩子一般很少有心理负担,他们往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康复的年龄段。如果孩子年龄大了,知道自己的情况,也要多多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个病很正常,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家庭干预,症状会逐步减轻消失的。

主持人:好的,袁医生告诉我们应该理性正确的看待抽动症,积极面对。请问?

问题十四:抽动障碍发病及病情波动与饮食有关吗?

袁飞:临床发现,抽动障碍的发病及加重与饮食有关。

那么情人2)食用色素、食物添加剂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可能加重抽动症状,原因可能为食物中某些成分消化吸收后,能与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

3)以往有报道,经常进食西式快餐与膨化食品也与抽动症状有关,考虑可能与这些食品中铅含量高有一定关系。

4)西式快餐多采用烹调工艺,在120℃以上易产生丙烯酰胺,该物质具有神经毒性,可导致行为、认知功能异常。

5)奶油食品多含甜味剂、色素等人工添加剂,此类物质与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进食辛辣食物,体内可产生大量的内啡肽,而该类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可致抽动障碍的发生。6)至于水果蔬菜显示是抽动症状的危险因素,可能源于近年来市场上大棚反季节水果蔬菜较多,使用农药、激素后的残留及环境污染致水果蔬菜中重金属蓄积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饮食因素对抽动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影响。

主持人:谢谢袁医生的讲解,袁医生从饮食层面给我们讲了抽动症的饮食疗法,那么请问王医生

问题十五:孩子有抽动症,还会有多动症吗?

王晓利:抽动障碍的孩子会有很多的共患病。最常见的就是多动症,大多数抽动障碍的孩子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在不同的抽动障碍人群中,多动症的发生率35%-90%。多动注意力缺陷障碍常常出现在抽动症状之前,多动症状伴随有抽动障碍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多的精神问题,治疗上需要两者兼顾。

主持人:谢谢王医生的讲解,我们要注意抽动症的共患病,重视共患病的治疗。

问题十六 孩子得了抽动症会一辈子吗?

张涛:抽动症一般不会伴随一辈子,病情较轻者几月到一年时间就会自行缓解。病情较重者如给予合理治疗,抽动症也会逐步得到改善,一般不会影响到日常活动,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如果孩子表现为暂时性的、简单性的运动抽动,如反复眨眼、挤眉弄眼、努嘴等,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抽动障碍类型。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针对抽动症状治疗主要可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和可乐定,如效果不理想还可以加用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主要是解除患儿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避免各种可加重抽动的因素。

抽动症更多源于心理因素,所以注意在此期间家长不可责备或辱骂孩子,也不要反复提醒矫正孩子的抽动行为,以免加重病情。建议及时就医,给予合理的治疗基本上都会治好的,不会伴随一辈子。

问题十七:抽动障碍是一个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要逐渐改变我们家长学校的的认知,那么请问任主任,抽动障碍的认知支持治疗有哪些?

任玉梅:我们说说抽动障碍是一个精神行为障碍类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医务人员的关注。孩子常常因为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紧张自卑,越紧张,越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自卑,孩子在这种恶性循环中

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

认知支持治疗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支持和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认知支持疗法主要是对孩子及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和指导。

孩子及家长应正确认识本病,特别是家长应知晓孩子所出现的症状是疾病本身的表现,而不是孩子调皮或有意所为。家长应了解到抽动障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因运动/发声抽动,引发行为紊乱、学习困难、社交困难、自尊问题等),不会因为抽动而影响孩子的智力,更不会发展为精神病。

家长对孩子既要关心又不能表现过于焦虑,不要带孩子反复更换医院求医就诊,不要过分注意与提醒孩子出现的抽动症状,更不要整天唠叨或责骂孩子所出现的这些异常动作,以免造成孩子的病情加重。

要给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对于学龄儿童要和学校老师、同学做好沟通工作,应向孩子的带教老师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使老师能够理解孩子所出现的一些异常动作是因为疾病本身,而不是故意捣乱,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或歧视孩子。相信通过家长、学校以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个疾病。

民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主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

全国名老中医徐荣谦臣子门(张世臣)弟子,全国名老中医郑启仲学术继承人,发表核心及国家级论文三十余篇 ,从事儿科临床近三十年。

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癫痫、多发性抽动症、智力(生长)发育落后、过敏性紫癜、性早熟、甲状腺结节等儿科疾病。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经方研究分会小儿脾胃病协作组副组长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小儿内分泌学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小儿呼吸学组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分会委员

悬壶中医商学院特邀讲师 ,提倡遵从疾病自然规律,倡导自然疗法,注重整体观,临证主张“肺脾同调、肝脾同治、温阳防感”治疗儿童常见病。

注重体质调理,情绪管理及身高促进,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厅级课题4项,研发专利4项,参编教材著作6部。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师从张新建教授。

发表核心及国家级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著作参与编委1部。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新生儿疾病,擅长运用中药配合外治及捏脊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腹泻、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癫痫、脑炎、情绪智力障碍等疾病,熟练掌握儿科急危重症诊疗规范。

主治医师,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擅长:主要临床方向:胃肠功能异常引起的诸多临床及小儿亚健康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小儿易感冒、久咳、哮喘、抽动症、复发性口疮、鼻炎等。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先天性的表现,比如有的小儿童可能有面部抽动的习惯,比如习惯性的眨眼睛,再比如歪嘴等等,这实在是一种神经障碍,有必要家长留意观察表现,假如有表现表现,要留意及时疗养。那么,一般导致小儿抽动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意识到家族中若有类似病患者其发病年龄较早,表现较为明显,疗养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躯体因素,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略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病患因素去除后,抽动表现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须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须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害怕、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很多心理性表现,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大便干燥、哮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情绪因素,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太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吵,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以及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病患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目前大多数学者以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以及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意识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以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躲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药源性因素,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口服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好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品(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表现加重。

对于有这些表现的儿童,家长要及时带儿童到儿童心理门诊就诊,进行微量元素、血铅、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儿童癫痫、风湿等病患,以明确诊断。

疗养应采取综合方案,主要有:

(1)第一消除沙眼、咽炎等诱因,少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多户外活动,劳逸结合。

(2)心理疗养:熟悉儿童是一种病患而不是毛病,不要对儿童过分关注,抽动严峻时适当转移儿童留意力。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时间,最好不要过度紧张疲乏。最好不要食用含食品添加剂、色素、咖啡因以及水杨酸的食品如饮料、方便面、火腿肠等。

(3)感觉统合练习R约皑过运动练习的方案增强儿童大脑统合能力,减轻抽动表现。

(4)脑电生物反馈疗养:主要对儿童采纳放松练习,教会儿童肌肉放松的技巧。

(5)药品疗养:慢性抽动的患儿,早期应用药品疗养是必要的,常用药品主要有泰必利、阿立哌唑、肌苷等。也可用中药疗养等。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儿科,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心理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厦门市儿科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医学院儿童医学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3)

摘 要: 目的 评价分析儿童抽动障碍与维生素D(Vitamin D, VitD)水平的临床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ochrane 图书馆、PubMed和EMbase上的中英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8月。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总计1 本meta分析表明TD儿童的血清25羟基VitD水平较健康儿童低,但亚组之间无差别。

TS)以及其他特定的和未特定的抽动障碍[1]。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的患病率约3%,发病年龄为4~18岁[2-3]。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生物、心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4]。近年来有研究发现,TD可能与多巴胺能异常相关,而维生素D(Vitamin D, VitD)对多巴胺能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起重要作用,推测TD可能与VitD存在关联[5]。2017年,李洪华等[6]研究发现在北方地区,TD儿童的血清Vit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各亚型之间比较有差异,VitD水平可能与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但有研究发现TD儿童的血清VitD水平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且各亚组之间比较无差别[7]。本研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探讨VitD和TD的临床关系以及可能潜在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循证学依据。

1.1 文献检索策略 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同时对纳入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起止时间均为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08月16日。研究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机检索。中文检索词:抽动障碍,抽动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D,25(OH)D,儿童。英文检索词:“TD”“tic disorders”“Tourette Syndrome”“vitamin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文献标准:①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或论文;②明确研究方法;③研究对象均符合TD诊断标准的儿童。④研究目的为VitD与TD临床关系;⑤能直接或间接提取临床数据或指标。排除文献标准:①无明确TD的诊断标准。②重复数据的发表,如同一人群或同一研究中心的临床重复资料数据时仅保留样本量最多的研究。③病例报告或仅有摘要的研究。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 由2名临床医师独立完成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文献质量评价,如遇分歧时共同协商讨论解决。通过阅读文献题目或摘要排除显著不符合的研究后,进一步全文阅读筛选。提取纳入研究的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或地区、研究方法、样本量等;②结局测量指标: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例数、性别、年龄、血VitD水平。

Scale,NOS)进行纳入文献评价:研究对象选择(总分4分:①病例的确定是否恰当;②病例的代表性;③对照组选择;④对照组确定)、组间可比性(总分2分:在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时病例与对照可比性)与暴露因素测量(总分3分:①暴露因素是否明确;②是否相同的病例组及对照组暴露因素的确定方法;③无应答率的情况),总得分共9分,低质量文献为0~4分,高质量文献为5~9分。以“是”(满足标准)、“否”(不满足标准)及“ 不清楚”(文献未描述)判定各个标准以评价文献质量。

CI)表示。文献间异质性采用Q检验及I2统计量判断表示,统计学上若无异质性(I2≤50%),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行Meta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条件允许下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异质性原因分析。P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118篇相关文献,4篇文献符合进入本文系统评价(图1),总计1 043例,其中TD组620例,健康对照组423例。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文献情况见表1。

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均来自同一人群,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有明确定义,病例代表性好。所有研究均有明确暴露因素的方法,且在设计与统计时考虑了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可比性,较好控制了最重要混杂因素,所有研究在明确暴露因素同时用相同方法测量组间暴露因素,但对照组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所有研究结局测量可靠,但未描述无应答率。所有研究均完成随访且失访率低。1篇文献[7]文献得分为6分,3篇文献[10-11]为7分。

表1 纳入的4个研究的基本情况

4篇文献报道了血清VitD水平在TD组与健康组的比较,荟萃分析结果显示TD儿童血清VitD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5.24,95%CI:-9.75~-0.72,P=0.02:异质性检验:P=0.000,I2=97%)。敏感性分析显示,异质性与结果并无显著改变,提示荟萃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好。见图2。

图2 TD组与对照组VitD水平比较

2.3.5 TD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4篇文献提供了TD组与健康组的性别数据比较,荟萃分析结果显示TD组与健康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6,95%CI:0.80~2.32,P=0.25:异质性检验:P=0.03,I2=67%)。见图6。

图6 TD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2.3.6 TD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4篇文献提供了TD组与健康组年龄数值的比较,荟萃分析结果显示TD组儿童较健康组年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OR=0.03,95%CI:-0.33~0.39,P=0.86;异质性检验:P=0.10,I2=53%)。见图7。

图7 TD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2.3.7 发表偏移 因为纳入的文献只有4篇,无法做漏斗图显示发表偏移的情况。

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很多学者研究认为TD主要发病机制与大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紊乱相关,多巴胺阻断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TD最有效的药物[12]。McCairn 等[13]研究发现纹状体DA 爆发是TD产生的必要条件。在TD患者的分子成像亦显示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异常;多种神经递质可能参与TD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在TD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14-15]。有研究显示,发育阶段VitD 缺乏可通过降低多巴胺细胞核受体相关蛋白1(nuclearreceptorrelated1 protein, Nurr1)的关键分化因子的m RNA水平来破坏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个体发生[16],影响 DA系统的正常发育[17]。VitD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保护多巴胺系统[18], VitD可以直接调节多巴胺合成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这提示VitD与多巴胺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19]。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TD儿童的血清25(OH)D不足或缺乏较健康人群显著[6,11-12],但VitD不足或缺乏可能与TD相关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水平的高低可能与TD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但陈先睿等[11]在南方地区研究显示VitD水平的高低与TD的亚型及症状无显著关联。本研究meta分析显示TD儿童的血清VitD平均水平比健康对照组低,但该结果异质性高。同时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性别和年龄可能不是临床异质性的来源。不同地区的儿童VitD营养状况可能和阳光照射时间/强度、季节、纬度、个体的营养状况、饮食情况和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20]。在我国不同地区,VitD营养状况亦存在明显差异,北方地区儿童血清25-(OH)D水平在40~50.25

此外,Li等[22]对TD儿童进行了补充VitD的研究,结果显示CTD儿童有VitD缺乏或不足的,给予VitD 3 300 U/(kg·d)(最大量不超过5 000 U/d)补充3个月后,其血清25(OH)D水平显著升高,且患儿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综合印象(CGI-SI)得分均明显降低,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关于VitD补充,建议每日剂量在400~2 000 IU之间,这取决于年龄、体重、疾病状况和种族[23-24]。 VitD不足和缺乏者,每日需要口服1 000 IU或每周50 000 IU[25]。 据报道,VitD相关不良反应只发生在连续补充40 000 IU/d,持续12~52周后[26]。 因此补充VitD治疗TD是一种安全、经济、简单的方法,VitD作为TD的辅助治疗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然而,尚未有充足证据明确补充VitD对TD治疗的临床疗效和远期预后。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仅纳入4篇文献,病例数相对不多;基于病例对照研究, 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研究对象均为中国人群;可能受南北地域差异、种族、饮食、经济文化、个体营养状况以及VitD评价标准等影响相关,未来研究设计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本meta分析表明TD儿童的VitD水平较健康儿童低, 但不同亚型之间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有关VitD与TD的临床研究较少, VitD在TD中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如未来能明确两者间的作用机制, VitD作为一种经济安全的营养素补充剂, 将对TD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 实用版)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5] 张成惠.维生素D与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47-51.

[6] 李洪华, 王冰, 单玲, 等.抽动障碍患儿血清25 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

[7] 崔圣涛.小儿抽动症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A/D/E 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9] 刘鸣.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 [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3.

[11] 侯成, 杨召川, 刘秀梅, 等.血清维生素 A、维生素 D 与抽动障碍症状严重程度、临床类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308-314.

[21] 仰曙芬, 吴光驰.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解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680-6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七大类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