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和脑梗塞有关系吗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嗜睡嗜睡,又称多寐”“嗜卧,其表现以神疲困倦、睡意极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为主要特点。嗜睡的原因复杂老军医李氏收录发表。

中医认为,嗜睡主要与脾虚湿盛、中气不足有关。《丹溪心法》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老年人因阳气不足、脾气虚弱,也常会出现困倦无力而多寐。此外,气血不足、头部外伤、血脉瘀阻、肝气郁结等,也可能导致嗜睡症状。

中医治疗嗜睡症,讲究根据病因、体质、表现等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1、脾气虚弱型:多因中气不足引起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高龄者。主要表现:精神倦怠,嗜睡,饭后尤甚, 四肢困乏,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无力等。治法:当益气健脾为主。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茯苓、菖蒲、山药、泽泻各15克,白术、陈皮、法半夏、砂仁、远志各12克,水煎服,可连服714剂。

2、痰湿内困型:多因脾虚湿盛,聚湿生痰、脾阳受困所致。主要表现:困倦欲睡,伴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纳食减少,胸闷欲呕,口黏不渴,咳吐白痰,舌苔白腻,脉滑等症。治法: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主。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陈皮、茯苓各15,苍术、法半夏、厚朴、藿香、佩兰各12, 白术、天麻各10克。水煎服,可连服510剂。

3、瘀血内阻型:多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引起血瘀。主要表现:头痛而晕,起身则头晕沉而痛,神疲嗜睡,并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细涩。治法:治宜活血通窍为主。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川芎、红花、丹参各15克,桃仁、赤芍、白芍各12克,白芷、老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连服714剂。如嗜睡好转,但仍有头晕痛,可改服复方丹参片、三七胶囊等中成药巩固疗效老军医李氏收录发表。

4、气血不足型:常因素体虚弱,失血过多等引起。主要表现:嗜睡时作,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脉虚细。女性兼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等。治法:宜补气养血。十全大补汤为主。处方: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白芍各12克,黄芪、党参各15克,川芎、肉桂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连续612剂老军医李氏收录发表。

5、肾阳虚弱型:因老年肾气虚衰,或久病体弱,引起肾阳虚所致。主要表现:疲惫欲卧,懒言纳少,腰膝冷痛,畏寒蜷缩, 尿少浮肿,夜尿多,舌淡黯,苔白润,脉微细。治法: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处方:附子(先煎30分钟)9克,桂枝、山茱萸、杜仲、巴戟、仙茅各12克,怀山药、枸杞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连续服714剂。

  嗜睡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症状。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作为目前世界的第三大负担疾病,抑郁症将在2020年取代冠心病,上升到第二位。然而,与日益庞大的患病群体无法匹配的是,大众对抑郁症认知的缺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看一看,抑郁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1、抑郁症是身心能量不够了

身心在中医来看其实是一个东西,叫形神一体,中医的神包含了心和意。

现代医学里面常说的抑郁症,在中医来看,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因为整个身体的能量不够了。

当我们身体的能量低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意识和心智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身体内部的运行也出现问题,比如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者心动过速、心率失常,这些其实都是能量变低后身体无法负荷、无法正常运转。

在情感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可能他的表达和接纳能力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意识、思维和社会交往上,可能相对来说会封闭一点,只会吸收某一类他愿意吸收的东西,其它的都拒绝,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东西也开始拒绝。

当到达了这个状态,就成了“被压缩的人”,他的形、气、神或者说身、心、意都被压缩了。一旦到了这个状态,就进入了一个低水平的循环,他的身、心、意整体地就会往下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现在说某人是抑郁症,一般人会想这只是一个心理的问题。但实际上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生命的问题。

2、我们透过疾病找原因

第一个问题:抑郁症只是大脑的吗?现在医学的观点是:抑郁症的心理问题,是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变化导致的。比如说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受这种物质浓度变化的影响。现在很多精神类药物的研究都是基于这类认识。抑郁症难道真的只是大脑的化学递质的变化吗?

第二个问题:是头脑先病还是身体先病?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这是心理和头脑的问题,所以让患有抑郁症和某些精神疾病的人,吃很多抑制这些化学元素或者让头脑停止工作的药。但是这么多年实践下来,效果并不是很好。


对于一个整体的人来说,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他的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模式的改变,难道只是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吗?会不会是倒过来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身、心、意出现了问题,而产生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就像一颗种子长成一棵树,不能说这些树叶、树枝和树叶上的虫子是产生这棵树的原因。

人都容易被误导,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可是如果不究其根源,找到病因所在,病是治不好的,问题也不能解决。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现代抑郁症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或者阶段,每个人都有很多种情绪。而这个时代的文化不接纳这些正常的情绪,害怕这个不高兴的状态,而且认为:当一个人某一段时间开始不快乐,并没有力量去维持一个“像以前一样”生活的时候,是不能被接受的、是不正常的。


大家认为人就是应该一直很自信、积极努力才是对的。这个才是真的正常吗?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这是规律,也是自然的状态,但有的人只喜欢春夏,不喜欢秋冬。我们不接受生命本来的样子,非要强迫它只保留其中的部分,于是生命就开始扭曲、变形,开始出问题。

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只需要一个解释,发现“很多人都这样”,于是就安心了。我们对生命当中的很多东西,要有观察、觉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就不会轻易地,被人带入一个误区,随随便便的给自己制造疾病和承受随波逐流的痛苦。


3、一切疾病都是让你回到生命。在中医眼里,去具体分析抑郁症有多少型、诊断标准,其实没有太多意义。所谓的心理问题,背后关乎的是什么呢?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关乎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或者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真实的自己;是否愿意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了解自己的内在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了解自己需要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在自己的内外在和外面世界的交换当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样变化着。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掉到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当中。

因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非常大的情绪——但会知道,这是人生必要的东西,这很正常。因为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切本就如此。


身体健康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身体这段时间不太好时,如果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就不会心里发慌到处找中医或者西医,让医生开一堆药,这样还把自己的身体搞的更糟。


他会借由对自己的观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或者看书思考,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关系怎么样,看看对待自己是不是过于严厉了。

他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维护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维护的东西。

同时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哪些地方还有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盲点,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

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一段时间后,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的问题,都会好转或者消失。其实医学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不管是中国的医学还是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就是在这里。


经由问题和疾病、情绪和现象,去看见我们那些真正出错的意识、信念和根源,然后去从根源调整自己,生出改变和智慧,过的越来越幸福和快乐。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提出三因致病学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所有疾病不越这三条病因,抑郁症亦在此列,既累及脏腑经络,又影响血脉运行,其证候复杂多变。

《伤寒杂病论》遵循“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准绳,对抑郁症的辨治,并非仅局限于理气开郁之法。兹就笔者运用经方辨治抑郁症之法整理如下。

1、百合法辨治津伤虚热

百合法意指以百合为主药的方剂,治疗抑郁症中以精神压抑、心情低落、性情敏感、周身不适而无器质性病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方法。其代表方有百合地黄汤、栝楼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千金方》作“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等。

百合病患者之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饮食无味、感觉异常、认识模糊的特点与抑郁症颇为相似。《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症治》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食,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备急千金要方》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

从上述经文,可窥探出百合病是三因病所涉及的情志类疾病。其主症中口苦属上焦有热,小便赤提示下焦有热,其脉微数为津液不足于里,故百合病病机为津亏有热。因百合病患者主诉模糊、变幻多样,故“治之善误”。仲景据此制定了以百合地黄汤为代表的7首方剂。《金匮要略》论曰:“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方中百合养阴清热,地黄滋补津血,契合百合病病机,为百合病正治之法02。

在百合病传变诸证所用方剂,如渴证之百合地黄汤和栝楼牡蛎散、发热之百合滑石散、误汗后之百合知母汤、误下后之滑石代赭汤(《千金》作“百合滑石代赭汤”、误吐后之百合鸡子黄汤中,除栝楼牡蛎散因津亏较甚、热势较盛,需借助苦寒之栝楼、咸寒之牡蛎清火为主的同时以滋养津液外,余方皆以百合为主药。《神农本草经》认为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古人气血津液互用,故《神农本草经》言补中益气即为补津液)。《名医别录》载其“主除浮肿,腹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肿,止涕泪”,此言百合可除寒热,正契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百合集清热、补津、利小便于一身,仲景一药多用,堪称匠心独运。

2、地黄法辨治神失所养

地黄法意指运用以生地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抑郁症中以神志异常、言语错乱、狂躁不安等为主要症的一类方法。仲景方中有地黄者10首,分别为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薯蓣丸、三物黄芩汤、当归建中汤、大黄蛰虫丸、黄土汤、胶艾汤、肾气丸。其中三方用生地黄,即百合地黄汤(生地黄汁一升)、防己地黄汤(生地黄两斤绞汁)、炙甘草汤(生地黄一斤),三者皆存在“神”方面的症状,以防己地黄汤最为明显。

防己地黄汤见于宋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显然这组症状与中风、历节病均无关;《千金方》亦载防已黄芪汤为“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方”,书中所载皆为狂妄病之状,仲景言“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故以大量生地黄滋养津液、安神定躁《神农本草经》载:“生地,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生地黄味甘性寒,甘能滋养津液,寒可清热,故与津液不足、虚热内扰、神失所养之证尤为契合,黄连阿胶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皆属此类。

3、桂枝法辨治心悸肝郁

桂枝法意指运用以桂枝为代表的方剂,治疗抑郁症以心悸胸闷、气上冲胸、发作欲死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方法。桂枝法辨治的抑郁症常见方证以桂枝汤为起点,辐射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桂汤等;另一类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起点,辐射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小建中汤等。各方虽均有侧重,但桂枝均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而设。

桂枝在仲景方中出现频率极高《伤寒论》应用43次《金匮要略》应用56次,桂枝汤更有“群方之冠”之誉。分析《伤寒论》,凡见“气上冲、心下悸、脐下悸、心动悸、奔豚、脐上筑”等症,仲景必用桂枝。如《伤寒论》117条桂枝加桂汤方后言:“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桂枝其性升散,带动津液向体表发越,向外流动,使气得旁流,冲逆自降。桂枝为治悸、气上冲之要药,经方大师胡希恕亦有言,桂枝主治气上逆,能泄奔豚气。

此外,桂枝尚有升肝疏肝之功,仲景虽未明言,学者自可探出。桂枝疏肝,分两个层次,即气分与血分。若肝气不足,疏泄失司,则易出现倦怠乏力、饮食无味、精神不振等症,桂枝属木,其性升发,同气相求,补肝气以疏肝,此为气分;《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治漏下不止,何以用易动血耗血之桂枝?然血证多半由瘀阻而形成,仲景借桂枝升发疏泄,导瘀血外出,则血证自止,可谓桂枝疏肝之具体运用,此为血分。

4、柴胡法辨治胸闷不舒

柴胡法意指运用以柴胡为君药的方剂,治疗抑郁症以胸胁苦满、表情淡漠、不欲饮食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方法。《药征》曰:“柴胡主治胸胁苦满,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仲景之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状。”抑郁症患者多有胸闷不舒等临床表现,以小柴胡汤为底方,仲景创立了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代表《伤寒论》第107条载:“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抑郁症的诸多症状见于本方证,现代临床多以此方治抑郁症,效果良好。

诸方中皆以柴胡为主药,多伴胸胁不适之症。《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性微寒,味辛主升发,归肝胆经,善疏肝利胆、理气解郁、畅达阳郁。除柴胡类方外,狐惑病之甘草泻心汤,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肝着之旋覆花汤,后世胆寒之温胆汤,皆属此类,为后世理气开郁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栀子法辨治虚烦不眠

栀子法意指以栀子豉汤为底方,治疗抑郁症以心烦懊侬、心下濡软、胸中结痛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方法。此类代表方有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甘草豉汤等。

栀子于《伤寒论》入8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6。栀子微寒、微酸苦,寒能除热,酸苦能清泄、利小便;淡豆豉辛温、微酸甘滋,辛能发表除烦,温能化饮,甘能滋补津液7。两者相配,常用于郁证属水火互结、寒热夹杂之证《外台秘要·天行病》篇之栀子黄芩芍药豉汤、栀子汤皆为此类。

以药测证,此类抑郁症之病机为寒热错杂,并随寒热偏盛可加减化裁。若寒证多而呕,加生姜为栀子生姜豉汤;若热多而食积气滞胀满,加枳实为枳实栀子豉汤;寒多胀满,加厚朴为栀子厚朴汤;虚乏少气,加甘草为栀子甘草豉汤等。

诸方皆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饥不能食”等表现,何为虚烦?《伤寒论》375条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腹诊按之心下软而不硬为虚烦;从病机言,虚与实相对,意为无形之邪,亦指胃中津液亏虚,二者皆可致烦。心中懊侬指以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一种病证8,抑郁症、焦虑症等多有以上症状。《神农本草经》谓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铍鼻,白癞赤癞疮疡’,《名医别录》亦载其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栀子主治中上焦之疾,善清胸胃中之热,除烦和胃,解“心中嘈杂”等症状。

6、附子法辨治阴寒内盛

附子法意指运用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治疗郁证以精神倦怠、畏寒肢冷、嗜睡昏睡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方法。

《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王冰注曰:“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意即阳气可通过气化作用,内化为精微来充养神气。郁证日久,病入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养神,故常伴“但欲寐’“烦躁欲死” “昼日烦躁不得眠”“不能卧”等精神症状;肾阳不足,阴寒上逆,火不暖土,温煦失司,则出现“呕吐’“下利” “身蜷而卧”等躯体症状。

如《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仲景借附子、干姜、吴茱萸、麻黄等辛温大热之药破除阴寒之邪,振奋已衰之阳气,阳气得复,则神有所养。“神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结积聚、血瘕、寒湿痿蹵拘挛、膝痛不能行走。”附子之温阳散寒、振奋沉衰的机能,对于抑郁症日久属阳气不振者尤为贴切。

经方大师胡希恕曾言,机能沉衰到相当程度,非附子不能振兴;阴寒客冷到极点,也得大量运用附子;一般的机能沉衰,如阴证,没有不用附子者,附子可使机能沉衰恢复,不光驱寒而已。抑郁症患者后期多出现嗜睡不能睡、倦怠乏力等阴证表现,需借助附子辛甘大热之性,沉寒久郁方能破除,阳气始得自复。

综上所述,经方辨治抑郁症,大概思过半矣。诚如仲景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以上即为笔者对经方治疗抑郁症之浅见,望同道指正。


第一、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

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故中国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

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第三、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

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

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

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肝胆为木气所主。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

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而抑郁者,春之阳气不伸也,或曰子时一阳不升也。

由此而知,治抑郁当求之于以下几条。

第一、扶阳气,则元神得养

其法当补少阴,少阴者,心肾也。肾为真阳水火之宅,内寄相火;心为君火之处,内有元神所寄。心肾阳气充足则君火可制约全局而无抑郁之弊。

第二、伸阳气,则元神能出于阴

阳在春升,在夏长,在秋收,在冬藏。故养春气即是伸阳气。其治在肝胆少阳之经。而伸阳气即需养少阳春升之气。适时睡眠、辛以养肝即可(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阳得养则旺,得伸则可出之于外。于是再降所郁之火,则阳升之路可畅,而郁邪可祛。开四关升清地气、降浊天气,则东西两路可通。更有清降阳明诸法,皆是。

以上诸法若能融会贯通,则治抑郁不过如此。

唯需注意尽量不用西药,或者用而不多,能减则减。

西药的功效在于把阴阳调整到一个低层次的平衡上,是以抑制生命的旺盛为代价以取得暂时的安定,颇有夹板治驼的味道。

从阳气治郁证,大法即是如此。即如其他疾病,多关乎阳气之偏左偏右,也照样可依法施术,其理大同小异。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

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现代医学是把身体、情感和意识分开看的,身和心被当作两个东西,它们有关系,互相影响,叫心身相关,还是属于二元论。

但是,身心在中医来看其实是一个东西,叫形神一体,中医的神包含了心和意。

在现代医学里面常说的抑郁症,在中医来看,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因为整个身体的能量不够了。

我们都知道,哪怕你平时是很积极、很正面的一个有精神的人,假设让你连续三天不睡觉,三天就给你吃了两顿饭,然后还让你干很多活,那个时候你还能有精神,还会很积极吗?

意识和心智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

举个例子,当电脑内存够的时候,程序也不那么冲突的时候,可以运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序;

当内存不够的时候,那些高版本程序,不要说运转了,下载都不能,只能运行低版本的。

所以,当一个人能量很低的时候,他的身体状态会很低,他的内心状态、意识状态也会很低。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低版本的状态下,他在跟世界万物交流的时候,他很多东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绪,很多体力活或者复杂的运动他做不到,很多事情都变成了阻碍。

身体内部的运行也出现问题,比如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者心动过速、心率失常,这些其实都是能量低之后身体无法负荷、无法运转了。

在情感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可能他的表达和接纳的能力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他在意识、思维和社会交往上,可能相对来说就会封闭一点,可能只能吸收某一类他愿意吸收的东西,其它的都拒绝,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东西也开始拒绝。

到了这个状态的时候,其实就成了“被压缩的人”,他的形、气、神或者说身、心、意都被压缩了。

在压缩状态下,他所在的时空、社会和生活,乃至他周围的一切,他能够接触和愿意接触的东西,也是受到压缩的。

就这样,他进入了,一个内和外的低水平的循环,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一旦到了这个状态的时候,因为进入了一个低水平的循环,他就会身心意整体往下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当我们现在说某人是抑郁症,一般人会想这只是一个心理的问题。

但实际上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整个生命的问题。

我们需要去了解它的根源

第一个问题:抑郁症只是大脑的?

现在医学的观点是:抑郁症或者所有的心理问题,是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变化导致的。

比如说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受这种物质浓度变化的影响。

现在很多精神类药物的研究基于这类认识。

抑郁症难道真的只是大脑的化学递质的变化吗?

第二个问题:是头脑先病还是身体先病?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这是心理和头脑的问题,所以让患有抑郁症和某些精神疾病的人,吃很多抑制这些化学元素或者让头脑停止工作的药。

但是这么多年实践下来,效果并不是很好。

对于一个整体的人来说,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他的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模式的改变,难道只是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吗?会不会是倒过来呢?

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身、心、意出现了问题,而产生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

就像我上课时一样,因为有了一堂课,所以我点了一柱香,香是我们开课的原因吗?

不是,是因为在讲课,才有香,不光有香,还有光线,有那些声音,我们叫做“同步出现的副产品”。

在心理问题的认知上,西方医学的思路是不是有逻辑上的漏洞呢?

在一些平行的相关性的现象当中,去寻找原因和结果。

从逻辑上来说,原因和结果应该是有先和后,有根源性的和后生的区别。

就像一颗种子长成一棵树,但你不能说这个树叶、这些花和树叶上的虫子是产生这棵树的原因。

这个要注意,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光很多病人就这样接受了关于自己当前状态的简单解释,医生亦可能这样认为。

流行媒体说什么,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现代抑郁症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或者阶段,每个人都有很多种情绪。

可是为什么突然就有了抑郁症这样一个概念?并且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不接纳这些正常的情绪,害怕这个不高兴的状态,而且认为:

一个人某一段时间的不快乐,没有力量去维持一个“像以前一样”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是不正常的。

这个背后是大家认为人就是应该一直很high、很得意、自信、积极努力的才是对的。这个真的正常吗?

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这是规律,也是自然的状态,但有的人只喜欢春夏,不喜欢秋冬。

所以他们抗拒秋冬,因为抗拒,反而就更容易在秋冬生病、或者感觉到不舒服。

我想要说的是:现在很多的疾病名称,或者很多疾病,其实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

换句话说:我们不接受生命本来如是的样子,非要强迫它只保留其中的面向,于是生命就开始扭曲、开始变形、开始出问题。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我们把它拦起来,不让它自然流动了。

我1997年去读研究生,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

我们都知道老一代,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些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就两种:

一种叫神经衰弱。那会儿所有这些不高兴的、想不开的,睡不着觉的,都叫神经衰弱;

还有的直接就批评你意志不坚定、思想不积极......属于思想问题。

神经衰弱那会儿常用的药是两个药,一个是谷维素,还有一个是复合维生素B。

大概到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病名,叫更年期综合症。

在这之前,医学词典里或者教材里是没有这个病的。到了九十年代更年期综合征开始“普遍”了。

那会发现有好多中年妇女兴冲冲地来问,大夫啊,我最近睡不好、头晕健忘、心烦意乱、容易紧张激动、潮热盗汗、月经失调......这是不是更年期呀?

大夫就说,嗯,你这个就是更年期。

医生和病人都不在乎: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只需要一个解释,发现“很多人都这样”,于是就安心了。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我在大学三四年级实习的时候,当那个病人急匆匆地说了一通之后,医生斩钉截铁地说,没事,你这个是更年期,病人一下子就舒缓了。

这个要注意,我们需要很多疾病被“明确诊断”的原因,是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就像我们需要归类,需要有序,需要路标和指路明灯......

是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解释。

至于这个解释是否来自实相,

后来我读西方心理学的一位大家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说:

对于这些茫然无措的人来说,当有一个人告诉他,你这个问题其他人也有的时候,他就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立的,也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端了,然后他就放心了。

然后到了九几年的时候,我发现开始有什么抑郁症、焦虑症了,那会儿还不多,九七年我读心身医学专业的时候,这个学科还是非常冷门的。

到了2000年的时候,一些大学开始有心理学系了,中国的心理治疗行业开始蓬勃发展了,大量的药物和大量针对性的课程出现了。

我记得大概是2000年左右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比如说抑郁症开始分型了,有产后抑郁和老年抑郁。而老年抑郁,过去就叫作神经衰弱。

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它让我想到了咱们国家的历史,我们父母一辈人,都经历过很多,

我爸爸当时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这其实也是一种“诊断”。

在那个时代,这个诊断是非常厉害的,它会贯穿你的一生,甚至会影响你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的命运。

最近三十年,社会的观念改变了,这些“诊断”消失了。

现在的80后、90后已经不知道这些东西了,但在那个时代,这些可是比天还要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对生命当中的很多东西,有观察、觉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地,被人带入一个误区,随随便便的给自己制造疾病和承受随波逐流的痛苦。

从某种角度来说,各行业都在互相喂药吃。

为什么互相喂药?因为这样轻松、容易、好赚钱。

都在提醒你:回到生命本身

在中医眼里,去具体分析抑郁症有多少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实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所有所谓的心理问题,背后关乎的是什么呢?

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乎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

是否愿意去了解真实的自己,

是否愿意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了解自己的内在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了解自己需要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

了解在自己的内外在和外面世界的交换当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样在变化着。

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他就不太容易掉到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当中。

因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非常大的情绪——他会知道,这是人生必要的东西,这很正常。

因为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切本就如此。

身体健康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身体这段时间不是太好的时候,他如果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他就不会心里发慌到处找中医或者找西医,让人开一堆药来把自己的身体搞的更糟。

他会借由对自己的观察,或者旁人的提醒,或者看书思考,会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关系怎么样,看看对待自己是不是过于严厉了;

他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自己去维护的东西。

同时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哪些地方还有之前没有意识到的盲点,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

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

一段时间以后,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都会好转或者消失。

其实医学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不管是中国的医学和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是在这里。

经由问题和疾病,经由情绪和现象,去看见我们那些真正出错的意识、信念和根源。

从根源调整自己,生出改变和智慧,过的越来越幸福和快乐。

而不是说: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

如果吃药、求助外面,真的能解决问题,我们的病就不会越治越多,你说对吗?

情绪是直接连着人的精神,所以说情绪是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医学主要是研究疾病,从这个角度可以佐证人们学佛修行是对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疾病”两个字从它的造字来讲,一个叫疾,一个叫病。疾上面是一个疒下面是一个矢。矢古人叫做箭,我们常讲避风如避箭,泛指外界的气候叫疾。病是疒加一个丙,甲乙丙丁火这个丙,丙和丁是连着的,跟火相连,通人的心气。病多病于心,所以说疾病的概念是有区分的。一个是疾一个是病。我们常说,我得了小疾了,没有说得了小病。要说重病,心病了以后,病很重。但是外染风寒感冒受凉了,受风了,受寒了都叫小疾小恙。可以说疾和病是不一样的。从这儿就可以看出病对人体的影响更大。

中医的病因,《伤寒论》讲有三条: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还有一个不内外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六淫是风、寒、暑、湿、躁、火,疠气是传染病。禽流感最近又席卷了中国上海等地。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和劳逸。七情一会儿重点讲,饮食主要指吃的,吃也有学问。劳逸,怎么活动怎么运动也有学问。再一个就是不内外因,跌仆损伤,金刃、虫兽所伤。这就是中医归纳的三条病因。我们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七情。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同的情绪带动不同的气机变化,你的面部就会产生不同的气色。《黄帝内经?疏五过论》讲:“凡诊病者,必问…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 。”作为一个大夫我们看病,一定要问一问患者有没有情绪的波动,有没有什么不如意。

为什么要问?因为这些情绪直接伤你的精气。正常的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不会产生疾病。正常的情绪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个正常的反应,对客观事物一个正常的应答。但是当这种情绪变为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强烈的刺激的时候,七情就会变成致病的一个因素了。我们在中学课本里面学过一篇《范进中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这个状态之下,范老先生就欢喜疯了。特别高兴的一件事情也会让人生病,《儒林外史》就说“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他的神气一下子就敛藏不住了,所以人一下子就产生了病。中医是这样分析的,你看十年寒窗啊(我们现在读书不只是十年寒窗),一个压力的蓄积,长期贫苦无人问津的状态,突然有一天金榜题名,压力一下子就膨大了,得志了,气机往上生发,社会地位重大变迁。他老丈人平常都指责他,说他,现在都不敢了。他的社会地位有一个重大的变化,这时候人的七情在这三重压力之下就会变成情绪内伤,人的精神就要被摧毁了。

我们以前讲过,“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以前很有社会地位,一下落魄了,叫做脱营。以前很富有变成贫穷了,叫做失精。“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虽然没有感受任何外邪,但是你从以前一个很好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变成一个底层人,故贵脱势,你的势力没有了,人就会生很重的病。还有就是“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我们做大夫的要知道,有这个状态,人才会生病。民国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袁世凯,我们来看看他一生的经历:

v 清朝末年的头号权臣。

v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合法就任临时大总统。

v 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v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中华帝国,自称皇帝。

v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时年57岁。

我们看他的经历,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很苦,都能过来,当他达到一个很高的状态以后,突然一下子失去了这个东西,人一下子就没有了,一下子精神就坏掉了。所以刘有生老师告诉我们要低低矮矮的,低处矮处是非常安全的,稳扎稳打地去走路,保养你的精神。袁世凯就是“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我们每天都讲精和神,我们每天练的也是精和神。我们念经的时候要专注于一件事情,是凝练你的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七情和五脏是有关联的,七情有它自身的特点。我们先给大家讲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黄帝内经》讲:“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有五个脏器,心肝脾肺肾,它的活动产生五种气机,于是就产生五种情绪。换句话说,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它的物质基础,是人的五脏气机的精华所化生而来的,五脏的精气所化生的。情绪的活动是以你的精气和气血为物质基础的。总之,情绪是有物质基础的,依托于你的脏腑,依托于你的气血。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看到月经不调的患者。她们月经前胸胀,胸痛,有的甚至更明显的两侧偏头疼。她说“王大夫,我这个月经特别不好,月经前胀疼。”我问她“你脾气好吗?”她回答“不好,我月经前总爱发脾气,莫名的苦恼,一点小事我就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要发泄出来,然后呢,很奇怪,月经一来,以前觉得这事不能过去,现在也能过去了。”

中医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中医认为肝是藏血的,主调人体的月经,肝脏也是调人体的情绪的。月经前气血壅滞,气血不通畅,疏泄得不好的时候,人就会莫名的烦恼。我们中医讲叫肝气瘀滞。《黄帝内经》讲“肝气实则怒,血有余则怒。”气血是发怒最明显的物质基础。当你气血虚的时候,当生病连说话力气都没有的时候,发怒很难。久卧的病人,他没有力气发脾气。在月经前,女性最典型。当泄没有泄,血最充盈的时候,跟月亮最圆的时候一样,这时候它要泄,又没有出路,又不通畅,就要发脾气,莫名的烦恼。从中医来看,这个很好调理,用逍遥丸,逍遥散,把气血疏了,月经就来了,气血就通畅了,她心情也就好了。其实,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药物可以控制,你的精神也可以控制。我们修行,就是要驾驭自己的气,来控制情绪。

七情和五脏的关系,《黄帝内经》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上面讲了五种,另外还有两种,悲和忧同属于肺,惊和恐同属于肾。你所动的每个情绪跟你的五脏是相通的。每个情绪都会动及你的脏器。

咱们来看看七情的致病特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化论》,主要讲气在人体中是如何运行的。

喜为心志,喜笑颜开,心花怒放。中医讲,喜则气缓。人一看到笑脸,整个气氛一下就放松了。当你去做一件事情,别人跟你一笑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轻松。这是喜的一个状态。中医讲,喜则气和志达。刘有生老师也讲,笑的时候气血就通畅了,阳气就进来了。但是过度的欢喜会伤心。中医讲,“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像前面的范进中举后过度的喜悦,心神收敛不住了,一下子就喜而狂了。

《灵枢·本神》讲:“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所以说我们做很重要的事情时,要正襟危坐,庄严肃穆,把你的气收敛回来。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过度的喜笑以后,精神不能集中,甚至神志失常、狂乱。举重的人最典型,举重的时候要把气绷起来,用力往上举。如果有人在旁边逗他或者挠痒痒,他一下子那个气就集中不起来了。你要做一件很庄重的事情也是这样,有一个东西很沉,我要把它搬起来,也要把气绷起来,才能去干这个事情。如果你要是嬉皮笑脸的话,那个气就涣散了,再做就很难成功。所以说,我们平常要有喜悦的心情。《素问·调经论》讲:“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肝是藏怒的,怒则气上。我们常说怒发冲冠,这个气一下子就冲上来,气是往上升的。中医讲,怒伤肝,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素问·举痛论》讲:“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我们看《三国演义》,周瑜是被诸葛亮三气之后,吐血而亡。中医讲,肝是将军之官。周瑜之所以那么年轻就能统帅三军,他的肝气很充足,所以他可以做三军都督,肝气很充沛。正因为他很充沛,所以气机也很冲猛,咱们正常人生气不会吐血,你没有那么大的气量。周郎气非常充足,但是情绪没驾驭好,所以吐血而亡。我们修行,修到气足了以后,要不涵养也会有这个弊病,你的神不够足,驾驭气的能力不够,人也会出问题。

在临床中,许多高血压的人,也是肝气冲逆的,耳鸣、头晕、面红、目赤,呕血甚至昏厥。人发脾气也是这样,中医讲人怎么发脾气啊,横眉立目。你看吵架的时候要竖相,把眉一扬,瞪着眼睛吵架,没有人低着头吵架的。这种现象都是人的气血一下子要涌上来,要调动肝气。为什么说酒壮怂人胆,喝完酒以后,气血一下子就充盈起来,以前不敢干的事情就敢干了。他的气血一下子涌上来了,他的胆气就起来了。但是酒劲过去,气血衰了的时候,他就害怕了。中医讲,人就活这口气,它的气机的运动规律就是这样。生气的时候都是竖相,扬眉立目。一会儿,你再对照着看哭的时候是怎么哭的啊,垂头丧气,头低下去,脖子弯下来。那个气要消了,是这样的啊。高血压患者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爱讲理,爱管事,没有生机,都是杀气。人怒的时候要动杀机。

周五一个患者找我看病。她下颚的左侧和右侧两边有两个肿瘤。我让她给我讲讲她是怎么得的这病。她说,她闺女以前想要孩子,婆婆不让要,现在有了孩子了,婆婆特别欢喜。她就很愤怒,心想,你看看当时我让你们要你们都不要,这回要了,你们倒来伺候了。她的怒气就起来了。她一说这件事,就要攥拳头。怒气就往上涌,就卡到下颚这块。这事吧,她又不好说出来,于是就噎在那儿了。如果要按刘老师的善人道说,你一忏悔,这个气就消了。但是,她不仅自己愤怒,还跟闺女说,“看你婆婆以前不让你要孩子,现在别理她”。所以,她就跟我说,“你看她婆婆现在一来,我闺女那脸就吊下来了”。我说:“你快别吊了,你要再吊,你那小外孙也得出问题,也要生病,整个家道就乱了。”表面看起来你是向着闺女,为她出气,但是没按照道走,越来越乱,这个家就被你搅坏了。这个老太太是个木性人,瘦而露骨,她的气往上冲,就结在那儿了。

悲为肺志,悲则气消,人悲伤的时候,气是向下消的。人哭的时候和怒的时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哭的时候,头要耷拉下来,眼睛要闭上,让泪水自然流下来。哭没有生发的力量,把以前的东西要往下消。中医讲,悲伤肺,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消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包括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就是典型的例子。过度的悲伤,意志很低沉,由于没有正念的扶持,所以她的气化不开。在临床中,会出现咳嗽、气短、憋气,乏力等症状。过度的悲会伤气,所以我们要练悲而不伤。佛法讲拔众生苦叫悲。悲心就是怜悯、同情,看到别人苦的时候会有一种同情怜悯他的心,感同身受。但是不能为此而过度伤心。

我早年去过张家界,电影《阿凡达》的外景就是从这儿取的相。土家族有一个习俗叫“哭嫁”,姑娘在出嫁之前要哭够七天,哭得动听,哭得动人,才能嫁人。这里面是有道理的。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这是古人的民俗,很有道理。为什么要哭?把她年轻的时候在家里面积累的这些不好的东西排解掉。悲则气消,你有不平的事,都哭出去,不要带到你的新家里面。但是,哭不能乱哭,所以古人给你找了一些训词。《训女哭嫁》:《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从小到大,所有对你有影响的人和事,所有可能激发你情绪不平的东西都给你找来,让你哭,把那些负面的情绪都排解掉之后,开始新的生活。在你上轿的时候,喜笑颜开地开始新的生活。哭嫁的用意在此。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古人的那些民俗,就明白为什么中华民族、泱泱大国能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繁衍不息,屹立于世界。我们中国古人太智慧了,把这些道理都融在你的生活里面了。我选了一段哭爹妈的词:

v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v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v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v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嫁就是一种教育,让她在走之前知道爹妈不容易。我们家养孩子也是这样,孩子晚上尿湿了,来不及换,妈妈宁可睡在那个湿的地方。养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知道我们的爹妈当初也是这样养我们的。所以,哭嫁哭到这块,她就会有一个正念,知道以后怎么抚育孩子,怎么样孝敬公婆。古人是非常智慧的,所以要哭。

思为脾志,思则气结,结是不通的意思。不上不下走不动了,堵在中间胃口了。中医讲,思伤脾,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我们有什么发愁事、堵心事都结在脾脏里了。《素问·举痛论》讲,“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故气结也”。这个思相当于咱们所说的怨,怨就是怨而不发,这个念头放不下,一提这个事就不来劲,结在这儿就不通。怎么办呢?只有自己慢慢去调节,去化解。脾主中宫,脾胃是人体中焦的一个枢纽,上通上焦,下连下焦。脾在中间主运化,如果化不开就会出现心下痞塞,胃脘饱胀,纳呆、厌食、呃逆等症状。

在生活里面,我们因为一些堵心事,因为房子、老人这些事情,压在我们心头,不能释然,就容易伤我们的脾胃。中医书,脾是通祖气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一伤呢,百病都生了。老祖宗说,百善孝为先。孝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孝是直接养脾土的,脾是人体的中气,元气所在。家里面元气足不足,是看老人的元气足不足,看老人好不好,安详不安详。你的元气足不足看你的脾胃好不好。脾胃好,这个人的中气很足,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容易成就。有一个医生叫李东垣,被称为补脾派,他治所有的病都从脾胃治。所以,刘老师讲的善人道所有的病都从孝来调。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气血源泉,脾胃好的人,能吃,能喝,能化生气血,病再重也能好。中医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就是这个道理。刘老师说,心里面常常挂念着老人,你就有阳气,你就能好。没有挂念老人的念头,光顾念着儿孙钱财就是阴气,就不好。道理是相通的,都是看你的元气足不足。

中医讲,恐则气下,人受到惊吓以后,气机是向下走的。过度恐惧,会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受到很大的惊吓以后,人大小便就失禁了,就控制不住了。这种情况,在老人中特别多见。老人特别挂念儿女,怎么挂念?你晚回一会儿,都要打个电话问一问。老人肾气不足,所以他挂念你。他年轻的时候也不会挂念的,气很足。所以如果面对这样的老人,要理解他,因为他不容易,他肾气虚了。所以《弟子规》中讲,“晨则省,昏则定”。早晚要跟老人问好,使他安定,这样养老人的肾气。这样一方面可以培自己的脾土,另一方面可以养老人的肾气。所以《弟子规》要是真落实到位了,对于养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灵枢·本神》讲:“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suan)痿厥,精时自下”。所以老年人腰腿酸沉、乏力,因为他过度担心儿女。在临床中也是这样,老人一看到儿女们要打架了,要离婚了,晚上就睡不着觉了。第二天走路就没劲了,他就是这样的。伤了肾气了,骨痠痿厥,身上怎么也提不起劲来。临床中常见的症状有二便失禁,遗精等。所以我们要理解家里面的每个老人,他对我们有挂念,我们要使他安定下来,给他们以安全感。《孝经》中讲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这个道理。他担心你挂念你,肾气不足,你呢要经常地问候他,就是养他。这是最高明的一个方法。

惊则气乱,突然一个强烈的刺激,人体的气机就会一下子紊乱。中医讲,惊伤肾,猝然受惊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或二便失禁,癫痫等症状。许多时候我们受到惊吓,一下子手足失措,不知道怎么弄了,在那个环境下你的病就落下了。要想恢复到健康状态,还需要有一个调理的过程,用一些药物来镇定。

我们讲完了七情的致病特点了。现在做一个简单总结。第一,七情直接连着人体的五脏,直接伤及人体的五脏。不管你的情绪是好与不好,都是伤五脏的。第二,七情影响脏腑的气机。气机会出入,升降,上下,导致你的气不平和。我们常说要心平气和,要气机稳定,就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第三,七情会影响病情,会影响身体的疾病。

我们再看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在《礼记·礼运》里面就讲,“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不用学,小孩子生下就会这样,这是人之天性。古人讲,情绪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来养。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对我们的脏腑功能有着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医讲,“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上配天,是说天气如果很清爽、很晴朗,我们心情就很清爽,头也很清凉。前段时间雾霾天,北京的气很阴沉,你做事情就很烦,莫名其妙的不清亮。大脑就受天气的影响。下象地以养足呢,我理解,地气主要是五味,酸苦甘辛咸,无非是我们吃的这些东西,五谷,五黍,五畜,它用这些来养你的五脏。这都是地面上长的东西,来养我们自己的脏体。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我们人与人之间在这个社会中活动,别人对我好,我就很开心,别人嗔恨我一下,我就被他扰动,也就跟着起了烦恼心。你一动气,你的五脏就乱了。

所以说中傍人事以养五脏,这是《黄帝内经》里面讲的。所以,药王孙思邈就讲,“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赈之灾”。天灾,我们可以赈灾,人体的病也是可以治愈的。圣人是如何做的呢?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用最好的德行来教化民众,然后再辅以制度、礼乐等。

我们常态,人与人交往,你看我们来到师姐家,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欢喜?因为师姐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每个人来这儿都是与人为善的,助人为乐的。我们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大家都希望我们周边的人好。这是一个很好、很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是这样讲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春天的时候,我们怎么养我们的生机。春天我们要向天地一样,天地都在生发,小草、小树都绿了,嫩芽一点点的生发。我们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觉得真好。小孩到春天也活动了,惊蛰以后,小虫子都出来了,操场上小孩都在奔跑,我们也是在采天地之气。在那个环境下,人自然都要出来,呆在家里就觉得没有生机,我们要去感受自然的生机。怎么感受?夜卧早起,晚上可以睡得稍微晚一点了,像冬天我们早早就睡了,春天可以睡得稍微晚一点,早晨呢,早早起来。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在庭院里面散散步,穿着很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让志气慢慢生发起来,来养我们。所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是培养我们的志气。

接着讲,“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要生长不要杀害,要给予不要夺取,要奖赏不要惩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这个气机,你自己的肝脏就受伤。所以再看我们的民俗,到春节的时候,老人要给孩子压岁钱。给压岁钱其实是老人在养自己的肝脏。古人要把这个民俗传承下来,其实是给予者本身也在收获。因为人老了,气血没那么旺盛了,让小孩的生机感染自己的生命力,你的生机就油然而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春天我们会植树、春耕,还有放生。你放生,给他们自由了,内心的愉悦感就生起来了。清明节回家的时候,我跟我孩子喂小鸽子,你看他给鸽子撒谷物的时候,可开心了。给他玩那么多好玩的都比不上这个开心。我跟我爱人说,“你看咱们让孩子喂鸽子,养他的肝脏”。你要给予它,不要杀它。你杀它你要使力量,你发脾气要动自己的肝气,那个力量需要调你的能量。你要是给予它的话,养你的仁爱之心,慈悲之心,鸽子都簇拥在你身边,你很欢喜。小孩很高兴啊,鸽子吃饱了,就围在你身边飞,它也不怕你。那个状态真的很舒服。咱们国家开完十八大之后,也是封官加爵,这就是赏而勿罚。所以古人为我们勾勒出了春天应该怎么养自己。养不一定单指这些事,生活的细节都在养。

《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光靠环境养,在人事上我们就落空了,所以圣人就很担心,我们人怎么样才能在这个社会组织里面更加和睦和谐。于是就制定了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号“正常”。正常的人就应该这么交往,因为我们后天被染污了。五常就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状态,本身每个人都有爱心。

我让孩子背《弟子规》,孩子问我为什么要背啊?我说这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你学会了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就少受创。你开车就必须守规则,要不守规则,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这是古代礼教。现在我们把这个丢掉了,清朝以前都还保留着。《礼记·礼运》讲,“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自然的一个状态,社会必须这样有序,气机才不会紊乱。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不需要加工就有的。我们为什么会迷失,就是因为后天的这些不良的习气在影响着我们。

我是二十多岁,上了好多年学,研究生有一天我回家以后,才能感觉到我父母老了,才觉得老人可怜。我问刘有生老师,老师说“你那时候才发现良心”。父母给我吃喝,供我上学,那么多年都没有发现,没有一点感恩心,想不到老人不容易。但是有一天我回去之后,看到老人,身体佝偻的样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给我妈妈端了一碗粥,哎呀,我觉得我妈妈老了,爸爸也老了。我一下子就很伤心。我是按中医的那种办法,自己去修持,慢慢的气血通畅了,良心就会自然地透漏出来。我们修行也一样,返璞归真,回到那个本来的状态,回到那个五常。每个人都有仁爱,都喜欢别人也仁爱自己。所以孔子说,己欲达,先达人。他对你好,你自然对他好。心里面没有隔阂,慢慢地去融洽。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习气也不一样,每个人的脏器的状况也不一样,所以有些人看着舒服,有些人你就对不上眼。圣人的度量大,把每个人都能容下,我们度量小,有些人能容下,有些容不下。我们就慢慢扩展自己的心量。

儒家讲,要从生活里面去扩展,要克己复礼,要恢复到那个礼仪的状态。有了“三纲五常”,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反过来,如果你不遵守“三纲五常”就会出现,夫妇不睦,父子不亲,兄弟不和,君臣不义,朋友不信等状况。平常我们不觉得。就像我们病人,你的脏腑功能正常的时候,你不觉得脏腑在起作用。但它发生逆乱的时候,就知道逆乱不好了。正常情况下,你吃完东西,胃就给你消化了,你不觉得胃的存在,当有一天吃完以后,下不去了,你才知道啊食管也有用,胃的蠕动也有用。当有一天,你看不到东西了,觉得眼睛太重要了。人伦也是这样。

上面讲的是常态的养生,我们现在搞的是专业的修养。我们是有理论有方法,有仪轨的。《黄帝内经·本脏》讲,“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要提高我们的意志力,来适应寒暑的变化。要调和我们的情绪,不能妄动情绪。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你的意志很专注,才不会妄动情绪,魂魄不散,不会盲目地发脾气,五脏不受邪。所以我们就提倡锻炼意志力的办法。

中医讲,意和志是有区别的,脾藏意,脾是藏人体心意的,脾气是连土气的,土气是通于祖的。什么养祖气最好,这个人孝顺,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信实也是通土气的,我们要相信。我自己感觉啊,我学中医这么多年,以前觉得古书上的话都是空的,但是现在发现古人说的是有次第的。带着一种虔诚恭敬的心,你的心正了,才能明白古人说的话。你信它,你才能体会它真正的含义。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要信。但是由于业障的屏蔽,真正做到信又很难。所以修行人要戒妄,不能说瞎话,这也是练你的意呢。如果有怨的话,思而不通,会伤你的意。还有一个歌,也通意。你看人走夜路的时候,如果害怕就会不自觉地哼唱小调。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解剖楼阴森森的,晚上从那儿经过,要哼着小曲才敢经过。脾在声为歌,你唱歌的时候震动脾脏。脾是土,土克水,恐惧是水。恐则气下,你一思,气就结住了,就不往下走了,是这样一个过程。你看古人,张子和有一个医案。有一个病人得了拉肚子病,怯吓病,泄了好长时间。张子和去给他看病,他了解病人的嗜好,这个人爱好下围棋。病人来了之后,张子和先不看病,而是跟他下棋。两个人从上午一直下到下午,饭都没有吃。这个人正常白天要泄五次到六次,但是下棋的时候要思虑,他的气就结在那儿不通,就把肾气给结住了。等傍晚临走的时候,病人说今天就下到这儿吧。张子和问“你来干嘛来了。”病人说:“看病来了,现在好了,不用看了。”这是用思虑来收敛肾气的一个例子。

我们平常说有恃无恐,有准备就没有恐惧,你有思考就没有恐惧。其实我们唱歌也是这样,我们平常没有事情的时候,唱一唱各种有正念的歌,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这样,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你的气也能够正常运转。修行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平常养成了习惯,来了事情之后,你还能这样应对。肾藏志,谨慎的状态,中医说,什么叫谨慎呢?就是如临深渊,手如卧虎相,就是扎针时候的状态。儒家有慎独的功夫。做事情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做,叫慎。等你肾气很充足的时候,就会有智慧。肾是要藏的,肾属水,向冬天一样,要藏起来。冬天万物的生机不是没有了,是藏在它的根部藏起来了,等待来年春天的时候再次生发起来。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好,是为了你更好地去工作。把你的肾气收敛起来。

善人道说,烦气伤肾。中医讲,烦则气胀,特别心烦的时候气就散了。肾是往回收敛的,所以你一心烦这个气收敛不了了,腰腿就会酸疼。为什么要戒酒?喝完酒之后,人就不谨慎了,人什么话都敢说。因为肾气收敛不住了,人就会妄为。所以古人最反对,醉以入房。喝完酒之后入房是最伤肾的,伤精气。人体就像一个府库,心肝脾胃肾,都有精气,但是肾脏是人体精气的一个库。如果肾气收敛不住,往外一散,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没了。

我们专业修养,首先要从孝入手,百善孝为先。要孝顺才能跟祖气接上。中医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对老人不好会伤胃,这样百病就都生起来了,你的事业也不顺利了,各方面都出现紊乱了。我们教育孩子,首先爱父母、爱家人。《论语·学而》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呢?《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孝敬老人要有一颗恭敬的心。敬和安静的静是相通的,当你很恭敬地时候,自然你的心就很安静。所以我们拜佛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恭敬的心。有的人是因信而生敬,你觉得它很庄严,它真的能保佑你,你就会生起恭敬心。但是你自己不恭敬它,你的气就散乱不静了。心里面有傲慢,不服气,你的气就会往上逆,就会乱。不管别人好不好,关键是要修我们自己。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为了炫耀别人,你看我知道很多。

但是学完中医以后就知道,什么事都要归到自己身上。孔子讲,敬神者,如神在。神在哪?在你自己心里面。你的心真正恭敬别人,你才能找到内心一种安静的状态,自己的神气才会油然地生发起来,你的神足了,做事情就会如有神助。孟子讲,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其实,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从尊重老人做起,到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慢慢地把这个爱放大了,把我执放下了,你的气才能不散不乱,精神才能专一。

有个成语叫,相敬如宾,这是源自于《左转》的一个故事。《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这个人,自己修养很高,所以他的妻子才会宾服他。只有内心油然而生的恭敬才会产生这种效果。夫妻两个人形成良性互动了,夫妻举案齐眉,这是一个二人齐心的状态。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自己的家治好了,别人才能佩服他。家齐了之后,治大国如烹小鲜,国家大事才能交给你处理。就像做一个小菜一样,很从容的状态。所以,还是从治理自己的气机开始。

《灵枢·本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人都会有不良情绪,我们怎么样面对不良情绪呢?《黄帝内经》讲,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对方杀气凛然,气机很旺的时候,不要攻打他。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病来得很盛的时候,要回避一下,不要最盛的时候来治,等到快衰的时候来治。我们平常修行就是刺其未生,病没来的时候提前去预防它。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等来了事情以后,你才能很好的应对。你有了正念之后,来了事情才好应对,没有正念,相当于没有主心骨了,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没有法则,没有规则了。佛法就是上工,没有病的时候告诉大家你要这样做,这样做了病就不生了。其次,刺其未盛之时,你的病有个苗头就赶快治,不要等到大了以后再治。其次,刺其已衰,等疾病衰了,人体的正气能抵御的时候,因势利导就可以了。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病很盛的时候,不要与它发生正面冲突,等病衰的时候,你就好驾驭这个局面了。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当某个人发怒时,调动肝气能量很大的时候,就不要给他添油加火,要很恭敬他,生悲悯之心,帮他消气。这时候,问题就好处理了。等到他静下来之后,再好好跟他说“刚才那种状态是不是不对啊”。他也会承认“哦,刚才我发怒了。”愤怒是魔鬼嘛,魔鬼来了,他自己当不了家了。等他静下来之后,能控制情绪的时候,你再去跟他谈,事必大昌。在家庭里面,生活当中,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跟同事有矛盾的时候,要遵循这个原则来保护自己,驾驭我们的生活。驾驭我们的气机,不至于紊乱。当他气正盛德时候,你要去纠正他,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他不理智,你也会被他带得不理智。只能两败俱伤。

所以一定要从容面对。另外一个面对不良情绪的办法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即内省。见到别人错了,你才会生气。反过来想,自己也没那么好,因为你眼睛净看别人的不好,说明你身上也有不好的地方。所以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寻找自己的错误,慢慢把自己的五常之气恢复自然状态。这样我们的气机就很稳定了,不会整天纠结于这些细小的事,满眼都是“他错了,她错了……”。

《黄帝内经》讲,“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善于说被别人不好的人,身上必然有不好的地方。你能发现别人的不好,说明你身上有同样的缺陷。古人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即内省。开始我就想不明白,他不好,我改什么啊。现在知道了,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说明你身上正好缺这块。他是我们修行的老师,因为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哪儿不好。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你看到别人的不好了,哦,你就明白自己的不足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药物调理:逍遥丸,玫瑰花等。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把自己身子修好,再把家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很难很难。我一想,小孩那么点让他听你的话,很难。老人生活经历那么多,要想让他称心如意,圆满孝道也很难。这都是一个磨练的过程,需要你的意志力能控制你的情绪。

中医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修持的时候要安住恬淡的状态,真气才会充盈,精神才会集中。当你生气的时候,你的精神在别人身上,精神就守不住了,精神是你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常说,动什么不要动感情,不要动精神,道理就在这儿。开车的时候,我有时候跟爱人较劲,注意力在她身上,这时候就很容易出错。你就不能顾全大局了,你的气就走偏了。

有时候看别人的错误也是这样,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他那一个错上,他身上所有的好处你都发现不了。心平气和才能不生病,心不平气不和,气机肯定会乱。

所以,最后我的结论就是:文化是一种修养,文化是一种最根本高级的养生方法。我们在文化中来体验生活,来把我们的精气神养得很足。我们大家一起共勉!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嗜睡和脑梗塞有关系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