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能要孩子吗的病因是什么?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1disease,lCMT)或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l由Charcot、iMarie和Tooth(1886)首先报道,l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l发病率为1/2500。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X-性连锁显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临床特征为儿童或青少年起病,l足内侧肌和腓骨肌进行性无力和萎缩、i伴有轻到中度感觉减退、i腱反射减弱和弓形足。根据神经传导速度不同将CMT分为1型(脱髓鞘型)和2型(轴索型):i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cm/s为1型,l正常或接近正常为2型。基因定位后进一步将CMT1型分为1A、i1B、i1C和1D四个亚型,lCMT2型分为2A、i2B、i2C和2D四个亚型,l以CMT1A型最常见。

CMT1型是本病的标准型,l占CMT的50%,l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X-性连锁显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根据基因定位至少有四个亚型:i①CMT1A11占CMT1型的71%,l基因位于染色体17p11.2~12,l该基因编码22KD的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eripheral1myelin1protein122,lPMP22),l主要分布在髓鞘施万细胞膜,l占周围神经髓鞘蛋白的2%~5%,l其功能可能与维持髓鞘结构的完整性、i调节细胞的增殖有关。它的重复突变导致PMP22基因过度表达(基因剂量效应)而使施万细胞的增殖失调,l故引起髓鞘脱失(节段性脱髓鞘)和髓鞘再生(洋葱球样结构),lPMP22基因重复突变的机制可能是父源精子生成过程中的PMP22基因的同源重组;另有一小部分病人因PMP22基因的点突变,l产生异常PMP22蛋白而致病;②CMT1B11较少见,l基因位于染色体1q22~23,l该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0(peripheral1myelin1protein1zero,lPMP0,l或P0),l主要分布在髓鞘,l占周围神经髓鞘蛋白的50%,l其功能可能为髓鞘两个板层之间的粘附分子,l以形成和维护髓鞘的致密结构,l调节施万细胞的增殖。P0基因突变可使P0蛋白的减少而导致髓鞘的形成障碍和施万细胞的增殖失调。③CMT1C基因定位尚不明确。④CMT1D:i基因位于10q21.1-22.1,l为早生长反应2(early1growth1response-2,lEGR2)基因突变造成施万细胞增殖紊乱和髓鞘的生长障碍。

CMT2型占CMT的20%~40%,l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与其有关的基因至少有五个位点:i染色体1p35~36(CMT2A)、i3q13~22(CMT2B)、i7p14(CMT2D)、i8p21(CMT2E)和7q11~21(CMT2F)。CMT2E为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1protein1light1polypeptide,lNF-L)基因突变所致。正常时该基因编码神经丝轻链蛋白,l它是构成有髓轴突的细胞骨架成分,l具有轴突再生和轴突寿命维持的功能。当该基因突变引起神经丝轻链蛋白减少而导致轴突的结构和功能障碍。

CMTX型,l占CMT的10%~20%,l主要为X连锁显性遗传,l基因位于Xq13.1,l该基因(Cx32)编码髓鞘间隙连接蛋白Cx32,l分布在周围神经髓鞘和脑。目前发现Cx32基因有30多种突变,l包括碱基置换、i插入、i缺失和移码突变等,l大多发生在基因编码区,l也可发生在启动子区和剪接位点,l使Cx32蛋白减少,l髓鞘的结构和功能障碍,l并可引起男性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

周围神经轴突和髓鞘均受累,l远端重于近端。CMT1型神经纤维呈对称性节段性脱髓鞘,l部分髓鞘再生,lSchwann细胞增生与修复组成同心圆层而形成“洋葱头”样结构(因而也称为腓骨肌萎缩症肥大型),l造成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CMTX型与CMT1型的病理改变类似。CMT2型主要为轴突变性(故又称为腓骨肌萎缩症神经元型)和有髓纤维慢性进行性减少,l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改变不明显;前角细胞数量轻度减少,l当累及感觉后根纤维时,l薄束变性比楔束更严重;自主神经保持相对完整,l肌肉为簇状萎缩。

(1)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发病。周围神经对称性、i进行性变性导致远端肌萎缩,l开始是足和下肢,l数月至数年可波及到手肌和前臂肌,l拇长伸肌、i趾长伸肌、i腓骨肌和足固有肌等伸肌早期受累,l屈肌基本正常,l产生马蹄内翻足和爪形趾、i锤状趾畸形,l常伴有弓形足和脊柱侧弯,l腓肠肌神经变性行走时垂足,l呈跨阈步态。仅少数病例先出现手肌和前臂肌肌萎缩,l而后出现下肢远端肌萎缩。

(2)检查可见小腿肌肉和大腿的下1/3肌肉无力和萎缩,l形似鹤腿,l若大腿下部肌肉受累也称“倒立的香槟酒瓶”状,l屈曲能力减弱或丧失,l受累肢体腱反射消失。手肌萎缩,l并波及前臂肌肉,l变成爪形手。萎缩很少波及肘以上部分或大腿的中上1/3部分。深浅感觉减退可从远端开始,l呈手套、i袜套样分布;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代谢障碍,l但严重的感觉缺失伴穿透性溃疡罕见。部分患者伴有视神经萎缩、i视网膜变性、i眼震、i眼肌麻痹、i突眼、i瞳孔不对称、i神经性耳聋、i共济失调和肢体震颤等。

(3)病程缓慢,l在很长时期内都很稳定,l脑神经通常不受累。部分病人虽然存在基因突变,l但无肌无力和肌萎缩,l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l有的甚至完全无临床症状。

(4)脑脊液正常,l少数病例蛋白含量增高。

2.CMT2型(轴索型)11发病晚,l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l部位和症状与1型相似,l但程度较轻;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

1.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11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对分型至关重要。CMT1型正中神经运动NCV从正常的50m/s减慢为38m/s以下,l通常为15m/s至20m/s,l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可检测到运动NCV减慢。CMT2型NCV接近正常。肌电图示两型均有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升高,l有纤颤或束颤电位,l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l呈神经源性损害。多数患者伴有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消失。

2.诱发电位检测11X连锁显性遗传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l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中枢和周围传导速度减慢,l说明患者中枢和周围神经传导通路受损。

3.肌肉及神经活检11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1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鞘和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CMT2型主要是轴突变性。神经活检还可排除其他遗传性神经病,l如Refsum病(可见有代谢产物沉积在周围神经),l自身免疫性神经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炎)。

4.基因分析11临床上不易对CMT1型和2型进一步分出各亚型,l需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各亚型。如CMT1A可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PMP22基因的重复突变,l用DNA测序法检测其点突变;CMT1B可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或DNA测序法检测P0基因的点突变;CMTX可用DNA测序法检测Cx32基因的点突变。

5.脑脊液通常正常,l少数病例蛋白含量增高。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1.临床诊断依据11①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双下肢无力;②“鹤腿”、i垂足、i弓形足,l可有脊柱侧弯;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常伴有感觉障碍;④常有家族史;⑤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l神经活检显示“洋葱头”样改变(1型)或轴索变性(2型)及神经源性肌萎缩;⑥基因检测CMT1A基因重复及相应基因的点突变等。

2.CMT1型与CMT2型的鉴别11①发病年龄:i1型12岁左右,l2型25岁左右;②神经传导速度:i1型明显减慢,l2型正常或接近正常;③基因诊断:i1型中的CMT1A为17号染色体短臂(17p11.2)1.5Mh长片段(其中包含PMP22基因)的重复或PMP22基因的点突变;2型中的CMT2E为NF-L基因的点突变。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11四肢远端肌无力、i肌萎缩、i逐渐向上发展,l需与CMT鉴别;但该病成年起病,l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l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可资鉴别。

2.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11通常在20~45岁之间起病,l以下肢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早期特征,l多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加以区别。

3.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1进展相对较快,lCSF蛋白含量增多,l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l无足畸形易与CMT鉴别。

4.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11该病的肌萎缩分布和病程类似CMT病,l但伴有肌肉跳动、iEMG显示为前角损害,l无感觉传导障碍可与CMT鉴别。

5.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hereditary1ataxia1with1muscular1atrophy)11又称Roussy-Lévy综合征。儿童期缓慢起病,l有腓骨肌萎缩、i弓形足、i脊柱侧凸,l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需与CMT鉴别;但该病尚有站立不稳、i步态蹒跚、i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与CMT不同,l也有认为该病是CMT的变异型。

6.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1neuropathy1with1liability1to1pressure1palsy,lHNPP)11因有肌无力、i萎缩和传导速度减慢及显性遗传需与CMT鉴别,l但HNPP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轻微的一过性疾病,l在轻微牵拉、i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肌无力、i麻木和肌萎缩、i踝反射消失、i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l神经活检为节段性脱髓鞘和腊肠样结构改变。本病预后良好。

7.植烷酸贮积病(phytanic1acid1storage1disease)11也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heredopathia1ataxia1polyneuritiformis),l由挪威神经病学家Refsum(1949年)首先报道,l故又称Refsum病。因有对称性肢体无力和肌萎缩及腱反射减弱而需与CMT鉴别。但本病除有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外,l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i夜盲、i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脑脊液蛋白增高等特点,l易与CMT区别。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l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l垂足或足畸形可穿矫形鞋。药物治疗可用维生素类促进病变神经纤维再生,l神经肌肉营养药有一定帮助。针灸理疗及肌肉和跟腱锻炼、i按摩可增强其伸缩功能。纠正垂足可穿高跟鞋、i长统靴或矫正鞋,l踝关节挛缩严重者可手术松解或肌腱移植。勿过度劳累,l注意保暖。

预防:i应首先进行基因诊断,l确定先证者的基因型,l然后利用胎儿绒毛、i羊水或脐带血,l分析胎儿的基因型以建立产前诊断,l终止妊娠。

因病程进展缓慢,l预后尚好。大多数患者发病仍可存活数十年,l对症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腓骨肌萎缩在我国已确定为罕见病。由于该病较为罕见,国内骨科界对其认识参差不齐,外科治疗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意见,欠缺规范化。为更好地认识与治疗该病,避免其并发的发生,同时为获得更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 腓骨肌萎缩症 -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发布罕见病腓骨肌萎缩的管理指南。

腓骨肌萎缩(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 是一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达 60 余种。其主要特点为慢性进行性、长度依赖的运动及感觉神经病, 最常见

MedSci原创 - 罕见病,腓骨肌萎缩症 -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本文特指5q-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脊髓性肌萎缩症,神经重症,呼吸管理 -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行性、致命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累及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和萎缩,症状出现后中位生存期仅约2-4年。全球ALS年发病率约1.5-2.4/10万。目前缺乏有效的疾病修饰

Life Med - 抗氧化剂,抗氧化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相比,患有 CMT 的儿童体重不足或肥胖的比例更高。与健康体重的 CMT 儿童相比,患有 CMT 的儿童中,体重不足或肥胖与更大的残疾相关。

MedSci原创 - 身体质量指数(BMI,腓骨肌萎缩症,致残程度 -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的消息,来自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1类生物制品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用于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初步入组的3名患儿,治疗效果良好,包括初步疗效与安全性。

MedSci原创 - 脊髓性肌萎缩症,锦篮基因 -

手部肌肉萎缩的原因是肿瘤组织压迫顶叶皮质运动区所致的“顶叶性肌萎缩”。

神经科少见病例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单肢肌萎缩,顶叶性肌萎缩 -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和原发性侧索硬化4种临床类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脑干/脊髓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神经元的选择性变性皮质脊髓束(CST) 纤维的最终丢失。

熊猫放射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皮质脊髓束,原发性侧索硬化 -

2020年8月发布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新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对既往诊断标准进行简化,以期提高ALS诊断标准的实用性及敏感性。本文旨在简要概述既往诊断标准及其不足,以及新标准提出的背景,并详尽介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其他名称:小儿Charcot-Marie-Tooth病,小儿腓侧肌萎缩,小儿腓肌萎缩,小儿遗传运动感觉神经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腓骨肌萎缩症能要孩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