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哪里解剖位置?

1.脑神经有几对?各对含有那些机能(纤维)成分?

答:脑神经有13对,含有7种纤维成分。

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走11副12舌下

成分: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头面部皮肤、肌、腱、关节以及眼、口、鼻腔粘膜的感觉冲动。

      7.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腮弓衍化的骨骼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的运动(三叉、面、副N)

1、2、8单纯感觉;3、4、6、11、12单纯运动;其它混合

2.三叉神经机能成分,行程、分支、分布,临床应用?

答: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运动神经核,出于脑桥基地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联合下颌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出卵圆孔分布于咀嚼肌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腭帆张肌、鼓膜张肌的运动,还传导本体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始于运动根外侧的三叉神经节(颅中窝颞骨岩部三叉神经压迹处),从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出脑,周围支分别称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传导温痛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的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眼支――从眶上裂出颅分出3支:1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到泪腺、结合膜和上睑外侧皮肤,主要控制感觉,与上颌神经的分支颧神经有交通,导入面神经的副交感纤维而控制泪液分泌。2.额神经:分出眶顶与上睑提肌之间走行的眶上神经分布于眼眶上裂皮肤和滑车上方出眶的滑车上神经分布与鼻背和内眦皮肤。3.鼻睫神经:发出滑车下神经支配鼻背、眼睑皮肤和泪囊;发出筛前、筛后神经分部于鼻窦、鼻腔和硬脑膜;发出睫状长神经分布于角膜、睫状体和虹膜,并参与构成睫状神经节。

上颌支――经海绵窦外侧从圆孔出颅,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其分支主要是:1.眶下神经,眶下壁-眶下管出眶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皮肤。2.颧神经从翼腭窝分出眶下裂入眶分两支,分布于颧、颞皮肤,还交通面神经的副交感成分控制泪腺分泌。3.上牙槽神经,分为前、中、后三支吻合成上牙槽神经丛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和上颌窦粘膜。4.翼腭神经,始于上颌神经走于翼腭窝,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副交感)分布于腭、鼻粘膜及腭扁桃体的感觉。

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经海绵窦,从卵圆孔出颅,在翼外肌处分为前后两干,前干发出肌支核颊神经,后干发出感觉支:1.耳颞神经,来于后干,分布于颞区皮肤,还交通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分泌。2.颊神经,来于前干分布于颊部皮肤和口腔侧壁粘膜。3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粘膜,加入面神经的鼓索神经,控制舌前2/3的味觉,形成下颌下神经结支配颌下腺颌舌下腺的分泌。4.下牙槽神经为混合神经,分为下牙丛脂肪下颌牙齿和牙龈,终支为頦神经支配頦部和下唇。5.在下颌孔分出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下颌舌骨肌颌二腹肌前腹。

临床上一侧三叉神经损伤时出现同侧面部皮肤肌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消失,角膜反射因角膜感觉消失而消失,一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患侧,疼痛分布与神经分别一致,压迫眶上、下和頦孔可以诱发疼痛。

(三叉感觉分三支;眼裂口裂各自司;三叉运动把口张;支配三肌和二张)

3.面神经的机能成分、主要行程、分支、分布范围,如果面神经管外和内断损伤各有何不同?如果管内段是:a.膝上;b.面神经膝部;c. 膝下损伤各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面神经是混合神经主要含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个运动根,另一个中间神经(含感觉和副交感两种纤维)。二根自桥延沟外侧部出脑后与前庭蜗神经同行,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至内耳道底即与前庭蜗神经分开而进入面神经管内。在管内转折处稍膨大为膝神经节。以后主干再转向下行,由茎

乳孔出颅,分支穿过腮腺到达面部和耳后。面神经的分支主要有:管内分支:岩浅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颅外段: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两个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

(1)脑干内孤束核――鼓索神经属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在膝部的膝神经节: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进入鼓室,行经锤、砧骨之间,穿鼓室前壁至颈下窝而加入舌神经,味觉纤维分布到舌前2/3粘膜。

(2)脑桥的上泌涎核――膝神经节分出岩浅大神经,经颞岩部前面的岩大神经裂孔穿出前行,穿破裂孔至颅底,与岩深神经核成翼管神经,穿翼管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换元其分支随三叉神经分支――控制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鼻、腭粘膜腺体的分泌。

脑桥的上泌涎核――鼓索神经-其副交感纤维至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3)脑桥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核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4)脑桥的面神经运动核――经茎乳孔出颅后分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主干进入腮腺,腺内分出腮腺内丛,出腮腺后分出5支:

     C、颊肌,在腮腺导管上、下方走行,至颊肌、口轮匝肌以及其它口周围肌。

面神经行程长,与鼓室、乳突和腮腺等结构有密切的毗邻关系,面神经主干损伤后,损伤侧的表现有:①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和鼻唇沟消失,不能闭眼,口角歪向健侧;⑦角膜反射消失(因眼轮匝肌瘫痪);⑦听觉过敏(镫骨肌瘫痪);①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⑤患侧泌涎和泌泪障碍。由于面神经分支先后不一,故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在离开管以后的损伤,临床表现亦不同。离开面神经管以后的损伤,表现为表情肌瘫痪的症状;在管内损伤时,除表情肌瘫痪外,还可能伴有味觉、听觉或泌泪等障碍。

4、动眼神经起始、成分、行程、分支、分布范围、损伤表现?

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的动眼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E—w核)。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行经小脑幕切迹下方,紧贴后床突侧方进入海绵窦的外侧壁上部,最后经眶上裂入眶.立即分为上、下两支:(1)上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2)下支,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称睫状短神经它由动眼神经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部)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视反射。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后部外侧,是副交感神经节。有三个根进入此节:①副交感根即睫状神经节短根,其纤维在此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加入睫状短神经;②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③感觉根,来自眼神经的鼻睫神经。由节发出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其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经三叉神经入脑。

    一侧动眼神经的完全损伤,出现除外直肌(展神经支配)和上斜肌(滑车神经支配)以外

的同侧全部眼外肌瘫痪.眼脸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视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五种纤维成分: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和咽缩肌;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到腮腺,司腮腺分泌;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l/3的味蕾;④一般内脏感觉纤纸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等处粘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⑤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上神经节内,中枢突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于耳后皮肤。

    舌咽神经自延髓后外侧沟出脑后与出颈静脉孔。在孔内有上神经节,孔下方有下神经节舌咽神经出颅后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绕茎突咽肌经舌骨舌肌深面达舌根。除发支支配茎突咽肌外,还有分支:

    1、鼓室神经起自下神经节,经鼓室下壁进入鼓室,发出许多分支,在鼓室内侧丛发支至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粘膜,司粘膜感觉。鼓室神经的终支为岩小神经,经鼓室上壁出鼓室,再经卵圆孔到额下窝,分布于腮腺

    2.咽支分支至咽壁的肌肉和粘膜,司部分咽缩肌运动和粘膜的一般内脏感觉。

    3.颈动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分别感受动脉内的压力和血液内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4.舌支为舌咽神经的终支,经舌骨舌肌的深面,舌后1/3粘膜和味蕾。司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

    此外,舌咽神经还发出咽支、扁桃体支和茎突咽肌支等。

    耳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在卵圆孔的下、下颌神经的内侧,有4个根;①副交感根,来自岩小神经。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司腮腺的分泌;②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③运动根,来自下颌神经,分布于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④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舌咽神经损伤后表现为:⑦咽与舌后1/3的感觉障碍;⑨咽反射减退或消失;②舌后l/3味觉丧失;④腭垂偏向健侧;⑤腮腺分泌减少等。

是混合性神经4种纤维:(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平滑肌、心肌和腺体活动;(2)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

迷走神经由延髓后外侧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静脉孔内有上神经节。在颈静脉孔下方又有下神经节。在下神经节以下.迷走神经干位于颈动脉鞘内.沿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的后面下降。到颈根部,左右迷走神经行程不同:右迷走神经经有锁骨下动、静脉间进入胸腔,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分散成食管后丛。此丛向下聚合成迷走后干,经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左迷走神经由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间下降到胸腔,越主动脉弓左前方.再经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食管前丛,此丛向下聚合成迷定前干,亦经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耳支:三叉神经脊束核,管理外耳道和耳郭后面的皮肤。

    (2)咽支:疑核,与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构成咽丛,支配咽缩肌和软腭肌肉(腭帆张肌除外)的运动及咽粘膜的感觉。

    (3)喉上神经:内支管理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以及会厌舌根等的感觉;外支是运动纤维,细小,支配环甲肌。   

 (4)心支,上、下两文,下行入胸腔,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心丛,支配心脏。上支有一支称主动脉神经(或称减压神经)感受压力和化学刺激。

    (1)喉返神经:左、右侧的发出部位不同。左侧喉返神经位置较低,在主动脉弓前方发出绕主动脉弓;右侧位置较高,在有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并绕该动脉。都返行向上,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管理除环甲肌以外所有的喉肌以及声门裂以下的粘膜的感觉。

    (2)支气管支:在迷走神经下行接近肺根处发出,在支气管前、后方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再发出至支气管。

迷走前、后干经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后。前干在喷门附近发出胃前支和肝支。胃前支沿胃小弯发出至胃前壁、其终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肝支参加肝丛,分布于肝、胆囊等处。

    后干也在喷门附近发出胃后支、腹腔支。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部走行,沿途发支至胃后壁,终支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壁。腹腔支沿胃左动脉向右行,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纤维一起沿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等分布于胃至横结肠右2/3的消化管及肝、胰、脾、肾等腹腔大部分脏器。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可出现心动过速、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喝水时易发呛等症状。当与舌咽神经合并损伤时,还会发生吞咽困难、腭垂歪向健侧。

    迷走神经是司胃液分泌的主要神经,在治疗胃溃疡病时为了减少胃酸的分泌,有时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7、12对脑神经出颅地方?

答:·嗅神经连于端脑,经筛孔入颅,视神经连接于间脑,经视神经管入颅,动眼神经从中脑脚间窝出脑,经眶上裂出颅腔,滑车神经经中脑上髓帆出脑,经眶上裂出颅,三叉神经经脑桥出脑,其分支眼神经经眶上裂入颅,上颌神经经圆孔入颅腔,下颌经圆孔入颅腔,展神经经脑桥延髓沟出脑,经眶上裂出颅,面神经由脑桥延髓沟出脑,经内耳门-茎乳孔出颅,前庭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经脑桥延髓沟入脑。舌咽、迷走、副神经均经经静脉孔出入颅腔、经橄榄前沟出入脑。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经延髓前外侧沟出脑。

8、那几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他们的节前和节后神经的名称、位置和支配器官?

答:颅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起自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走行在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内(3、7、9、10):

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E-W核.节前纤维伴随动眼神经离脑干后进入眼眶,到达睫状神经节并在节内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面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面神经至翼腭神经

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上颌神经及其分支至泪腺;另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面神经至鼓索,然后加入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

  舌咽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延髓的下泌涎核,节前纤维随舌咽神经的分支至耳神经

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至腮腺。

    迷走神经内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布至胸腔脏器及腹腔大部分脏器(肝、脾、肾和横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在器官内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以上脏器。

9、躯体神经与植物(内脏)神经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答: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如下差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随意肌),而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直接到达效应器;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需要在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由节内的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要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节前神

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它们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神经纤维。第二个神经元(节后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它们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神经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般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与多个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这有利于较多的效应器同时活动。

    (3)躯体运动神经以经干的形式分布于效应器;内脏运动神经形成神经丛,称为内脏神经丛.由丛发出分支至效应器。

    (4)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是受意志支配的,而内脏运动神经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控制。

(5)躯体运动神经管一个器官,而植物神经可以管两个器官。

(6)躯体运动神经一种纤维成分,为较粗有髓纤维,而植物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节前为薄髓纤维,节后为无髓纤维。

  根据形态和机能不同,内脏运动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在机能上互相拮抗,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机体内部复杂的生理活动。

10、交感和副交感有何不同

脊髓胸腰断侧角中间带外侧核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脊髓骶2-4骶副交感核

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壁内)节

节前纤维较短、节后较长

节前纤维较长、节后纤维较短

较广泛,前身皮肤血管、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仅有交感神经支配

相对较少,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及肾上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支配

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间突触

交感节前神经元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较少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平静代谢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11、脊髓的外形如何?在横断面上能够看到那些结构?

答: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在横切面上,可见“H”形的灰质围绕中央管,;而在灰质外围为白质。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向上通第4脑室。

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体组成,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的部分,称前角,后部较细称后角,前、后角之间的移行部分称中间带;从胸1-腰3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侧角。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灰质前后联合。前后角的一些灰质与白质联合称网状结构。前角 内有运动细胞和其它小型细胞,运动细胞包括大型的a细胞和小型的r细胞,它们的轴突组成前根,支配骨铬肌的运动。其中a细胞支配随意运动.r细胞起保持肌张力作用。前角运动细胞可大致分为内、外两大群。内侧群支配颈肌和躯干肌。外侧群在颈膨大和腰能膨大处发达,主要支配四肢肌。通常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相应节段前角的内侧,支配肢端肌的细胞群则位于相应节段前角的外侧;支配伸肌和展肌的细胞沿前角外周排列,而支配屈肌和收肌的细胞则排列在其探部。支配同一关节屈、伸肌者常位于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段内。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系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引起所有躯干、四肢肌肉反射活动的上级神经元的终止处,故有“最后公共通路。损伤或轴突被阻断时,由于肌肉失去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丧失随意运动的机能(瘫痪).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并发生代谢障碍,称为弛缓性瘫痪。中间带 分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内侧核位于中央管的后外.部分细胞接受内脏传入冲动,轴突与支配内脏运动的中间外侧核联系。中间外侧核位于全部胸髓和腰1—3侧角及骶2—4的中间带外侧部,轴突加入前根,属于内脏运动纤维。后角 后角尖有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由神经胶质和小型神经细胞组成。在腹侧胶状质的细胞组成后角固有核组成脊髓丘脑束,与温度觉、痛觉、触觉的传导有关。在后角的基部内侧有由大型细胞形成的胸核。此核见于颈8-腰2,卵圆形区。组成脊髓小脑后束。

白质位于灰质的外围,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所组成。可分为三索: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的为后索;在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的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为侧索。纤维束,由起止、走行和功能相同的纤维集合而成。

上行传导束从躯干和四肢接受的各种感觉,经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的后根传入脊髓。(1)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薄束位于内侧,楔束位于外侧,脊髓胸4以上才有楔束,而胸5以下仅有薄束。薄束、楔束传导来自躯干、四肢的肌、健和关节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2)脊髓小脑后束位于侧索表面的后半.由同侧的胸核神经元轴突上升而形成,传导下肢和躯干胸以下的本体感觉以及皮肤的触、压觉至小脑。(3) 脊髓小脑前束位于侧索表面的前半.形成脊髓小脑前束上升,小部分在同侧上升,都达小脑。传递下肢和躯干胸以下部分的本体感觉和皮肤触、压觉至小脑。脊髓小脑前束主要传导整个肢体运动和姿势的信息,而脊髓小脑后束则与传递个别肢体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的信息有关。(4) 楔小脑束与脊髓小脑后束相当;脊髓小脑咀侧束与脊髓小脑前束相当。均传导同侧上肢的本体感觉,止于同侧小脑。(5)脊髓丘脑束:分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位于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纤维起于对侧后角的边缘核和固有核,发出的轴突穿白质前连合后在上节的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止于丘脑。传导皮肤温、痛觉、粗略触觉和压觉。

起自不同脑段,下行止于脊髓灰质。(1)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由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神经元的轴突下行组成。(2)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正中裂两侧,由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神经元的轴突下行而成。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止于对侧的前角细胞,它和皮质脊髓侧束的功能都是管理骨路肌的随意运动。(3)红核脊髓束: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由中脑对侧红核神经元的轴突下行而成。止于脊髓。刺激红核时,激活对侧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4)前庭脊髓束起自脑干的前庭神经外侧核.位于前索。刺激前庭外侧核时,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其它下行传导束尚有:顶盖脊髓束与视、听的反射活动有关。内侧纵束与运动的协调有关。网状脊髓束与调节肌紧张及内脏话动有关。

固有束紧贴脊髓灰质的表面,在白质三个索内主要由后角细胞及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在本侧或对侧灰质边缘升、降而成,行走一定距离后又返回灰质而终止。其机能与脊髓不同节段的节间反射有关。

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神经系统考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肌肉的活动,协调各个组织和器官,建立和接受外来情报,并进行协调。下面是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神经系统考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运动神经元解剖生理要点归纳为

  额叶中央巨锥体,轴突形成锥体束,

  脊髓束,路途长,放射冠后过内囊,

  大脑脚底脑桥部,延髓锥体交叉处,

  脊髓前角终侧束,脑干束,运动核,

  平面交叉至对侧,除了面舌均双侧。

  解释:额叶中央巨锥体,指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

  除了面舌均双侧。指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表现要点归纳为

  中枢瘫痪对侧瘫,肌张增高肉不软,

  腱亢浅失病理反,肌电传导不走偏。

  解释:肌张增高肉不软,指瘫痪肌肉张力增高,瘫痪肌肉不萎缩

  腱亢浅失病理反,指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肌电传导不走偏。指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要点归纳为

  解释:周围中枢各表现。指脊髓病变节段不同,导致的中枢性瘫痪或周围性瘫痪各有不同

  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引起中枢性四肢瘫痪

  颈膨大(C5-T1) 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S2)病变可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脊髓半侧损害时产生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Brown-Sequard 综合征)

  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

  A.左侧中央前、后回 B.右侧中央前回

  C.左侧内囊 D.右侧内囊

  对脑干损害有定位意义的体征是

  A.病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B.构音不清,吞咽困难

  D.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E.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如中脑 Weber 综合征时, 本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男,78岁。晨起四肢乏力。2小时前行走中跌倒,不能起立。体检:意识清楚,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双侧周围性面瘫,张口伸舌和吞咽不能,留置鼻饲。四肢肌力0级,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感觉无异常。脑梗死部位在

  A.中脑 B.脑桥基底部

  C.内囊后肢 D.丘脑底部

  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中枢性瘫痪的病损部位在

  A.颈膨大以下脊髓

  B.颈膨大以上脊髓

  C.颈膨大前角运动细胞

【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神经系统考点: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相关文章:

【文档名称】 解剖指导:神经元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文档格式】 Word版

【文档字数】 506字

【文档预览】 解剖指导:神经元的结构与解剖简述全文预览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位于哪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