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没有副作用?

中药的使用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和普及,中药的使用更加广泛。许多医生和患者认为中药毒副作用,为求得更好的医疗和保健效果,大量使用中药及其制剂,因而造成较多的中药毒副作用对人体伤害的事例。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立对中药的正确认识。

据《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这说明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很多中药是有毒的。一般说来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凡有毒之中药,多数性质激烈、作用竣猛,易毒害人体。其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如:砒石、千金子、巴豆、乌头、马钱子等。若用之不当或超过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伤身,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所谓广义的毒性有两个方面。

1.1 指药物的总称 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我们今天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治愈疾病,强身健体之目的。事实上。药物毒性的这两个方面很难分开。理论上讲,凡是药物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之为药。当然,药物的偏性对人体肯定有双重作用:即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如:黄芩、黄连苦寒清泄,即可清热泻火治疗热,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干姜、肉桂、附子辛热,即可散寒温阳,治疗阳虚里寒,又能伤阳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有毒。它既包括了毒字“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毒字“恶而厚”之义,许多中药论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2 中药毒性的基本因素

从现代的科学技术观点来看待中药的毒性,主要是由其是否含有毒性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所决定。而药物性质本身应当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的品种比较混乱,有些中药品种来源较多,各品种所含的成分与含量差异很大。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不含强心甙而无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藦科,含强心甙而有毒。再如山豆根分广豆根与北豆根,广豆根属豆科主含,北豆根属防己科,山豆根碱,前者毒性大于后者。既是源于同一品种的中药,其不同部位毒性也大不相同,如全蝎,蝎尾比蝎身毒性大的多。苍耳子全株有毒,但果实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

2.2 产地与来源 同一种中药。不同产地,其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毒性也有很大差别。如据测定,产于四川南部的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产于甘肃的乌头的毒性成分的3.2倍。有些矿物质的中药如、滑石,其成分含量差异更大。临床有报道服用31 g生石膏而致死者,查其原因为石膏中含砷量过高所致。

2.3 采集时间与储存条件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期,如苦楝皮,春天采集毒性最大(活性成分的川楝素含量最高)。有些药物的采集时间不当也影响其毒性。史料记载有毒多产于农历七月。其原因是此时多数植物花期已过,而有毒植物却竞相开花,蜜蜂饥不择食,采集有毒植物的花蜜酿造所致。对此,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告诫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对于储存方式不当而致的中药毒性,容易理解,潮湿、霉变等均可产生毒性。此外,某些矿物药遇光照可使其发生氧化还原或分解化学反应,毒性大大增强。

2.4 炮制与加工方法的影响 中药材通过炮制加工,内部各种成分即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理化变化,不少中药通过炮制,其毒性减少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能戟人咽喉导致失音。但通过115~121℃加热或白矾水浸泡,可消除毒性。蜈蚣有毒,但经开水烫和干燥后,毒性蛋白几乎全部灭活,毒性大大降低。当然。有些中药也会因炮制不当而毒性增加。如雄黄有毒,用火煅后则生成砒霜,使毒性剧增,所以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中药的炮制规范进行炮制。需要明确的是:中药的某些制剂有其特定的作用与用途,改变其剂型或服用方法者,也有可能使毒性增加。所以要以法炮制、尊方使用,才能保证中药的安全使用。

3 由使用方法、人体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毒性

中药的使用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合理配伍,辩证用药乃是中医的根本。众多医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中药合理配伍的传统、经典名方以及数不清的经验秘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我们的前辈也总结出了许多中药配伍不当而使毒性增加的例子。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有些无毒的中药因合用而产生毒性。另外,给药的途径、用药次数、用药时间、施药的面积等,都与药物毒性的产生有关,应予重视。而人体和环境因素对中药的毒性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体质强的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强,体质弱的人,使用中药容易造成药物的毒性伤害。当然,个体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有报道,某单位因误食天仙子造成八人,中毒的最大剂量为30 g,相差1倍。可见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这不断变化的机体生理或病理环境,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当然也影响药物毒性的大小与有无。此外,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还须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农药的使用增加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有机磷与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污染,可能会导致原本无毒的中药具有一定毒性。现代科学检验表明,目前中药砷污染十分突出,若长期服用被污染的中药,必然会导致积蓄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中药虽然有一定毒性,但正确使用,即可有效的治疗疾病,也会为人们的预防保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使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中药的毒性。

4.1 化有毒为无毒 用毒药攻病毒,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法,但用量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有大毒之中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服。而有些中药本身并无毒性,如大黄、肉桂、麻黄等,但若超大剂量使用或配伍失当,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使用上一定要按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使用。

4.2 严把质量关 为保证高效安全用药,最大限度的减轻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中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甚至从中药的栽培、采集、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守质量规范及操作标准。各种制剂的中成药均应按照药典严格检测,合格的药品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

辩证、合理用药,是减毒的必要保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辩证论治。中药是否对人体有毒害,在于其合理使用。每一位医者必须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的大小以及对用药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还必须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皮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如: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之剂,以防伤脾胃;素患脾热胃火盛者,慎用辛热之品,以免生热助火:正虚滑脱不禁而邪未尽或又感新邪者,不宜单用收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气虚阴亏者,不宜单用或大量用辛热之品,以防再伤气阴,等等。

过敏也是中药毒性的一种反应。传统观念中,有认为中药安全而无过敏的错误倾向,故而中药的过敏也常常被忽视。这里有必要提出,中药的过敏时有发生,如果临床上病人出现与疾病无关联的症状时,应予重视,详加甄别,及时防治。应特别强调指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的情况屡屡出现,导致过敏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遵医嘱长期过量服用中药“一粒珠”致中毒

  患者孙某患有银屑病15年了,尝试了许多治疗,皮肤瘙痒症状均未得到有效缓解。7年前患者开始服用一种叫做“一粒珠”的中成药,每日服用1次,每次1.5g。孙某感觉皮肤瘙痒症状减轻,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他发现身体皮肤颜色开始加深,并且出现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特别是近1年来肤色变深严重,前胸、后背和腹部出现花斑,手掌、脚掌皮肤粗糙,摸上去如砂纸。

  “我觉得可能是中毒了,医生请您帮帮我”,惊恐之下,孙某求助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的医生。在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对患者全身做了详细检查,认为其症状和体征符合慢性砷中毒的表现。虽对患者进行了血砷和尿砷的检测,结果显示尿砷高于参考值。考虑慢性砷中毒诊断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长期服用“一粒珠”导致毒物蓄积所致。

  中成药“一粒珠”具有活血、消肿、解毒的功效,用于痈疽疮疖,乳痈乳岩,红肿疼痛。其成分包括穿山甲、乳香、没药、麝香、朱砂、雄黄、冰片、珍珠、牛黄、蟾酥等,其中朱砂和雄黄具有毒性,剂量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在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注明,该品含剧毒药,不可多服。但是患者为了治疗银屑病,不遵医嘱,长期服用,导致砷中毒。

  砷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主要是神经衰弱症状和皮肤改变,表现为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皮肤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可有剥脱性皮炎,皮肤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着斑,多发于胸背部皮肤皱褶和湿润处。毛发有脱落,手和脚掌有角化过度或蜕皮,典型的表现是手掌内侧和手指根部有许多小的、角样或谷粒状角化隆起,俗称“砒疔”或“砷疔”,可融合成疣状物或坏死,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可转变为皮肤原位癌。虽然在经过药物治疗后,砷可从体内排出体外,但砷所造成的皮肤损害的恢复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类似的病例其实常有发生,患者多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中药偏方或不遵医嘱过量服用中药,导致重金属中毒,包括砷中毒、汞中毒、铅中毒等。因此,医生提示,患有疾病时不可盲目相信偏方,使用某些中药时应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长期过量服药。

  (作者:薛长江 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 )

由于中药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矿物和动物(当然现在人工的也不少),基本没有经过多少化学加工,纯度和浓度没有西药高,很多人就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自然界中没有哪一种东西是天生为了人类的疾病而存在的,人类不过是利用了这些物质的某些特性来为自己服务的。这就好比一把双刃剑,你利用了它的这一面,它的那一面也许对你的身体就产生了另外的影响,不过是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不易为人们所觉察,有的目前还不能检查出来。很多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都是如此,刚开始它的不良反应还没被发现,时间久了慢慢就显现出来了。这就象认识一个人一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一点影响也没有,那么它的治疗作用也就不存在。

这个也是不正确的。“中医治本”大概源于中医里“治病必求于本”这个原则。这个原则本身是正确的。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这里需要明确何为标何为本。标和本是相对的一个概念,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现象,本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本质。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热这个来说明。发热是外在表现,是现象,病毒感染是原因,是本质。但是为什么你病毒感染?原来是你的抵抗病毒侵袭的能力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病毒感染不过是表现,根本的原因是你的抵抗力下降。。。。。再往下分析,就更复杂了。所以本和标是相对的。当然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永远都应该探索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中医和西医其实是一致的。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这句话是错误的。中医产生于我国的古代,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在我们古代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体系,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很多古人认为的“治本”,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不过是“治标”。西医治标,但西医也更注重治本。

说到这里,也并不是对中医全盘否定,毕竟中医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在现代医学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中医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是作为中医人的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妄自菲薄,也不要过于迷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的想问题,让中医这个我们无数先人用生命换来的朴素经验更好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毒的中药会伤害身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