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消费者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没有人能够拒绝松弛的生活,特别是上班族们。

在日本,居酒屋作为公司与住所之间的中转站,承接了上班族们下班后与同事好友放松小聚的场景功能,它既消解了工作场景中的严肃感,又在住所这样的私密空间之外开辟了好友社交的场域。“国内其实没有一个更现代的解决方案。”「下酒」创始人向「明亮公司」表示,“烧烤店或者大排档还是「上一代」的解决方案,我们想为中国的城市上班族打造属于他们的居酒屋。”

创立于2019年的「下酒」是专为城市上班族提供松弛生活的小酒馆品牌,目前隶属于北京闲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笑吟、周庭乔是“创业夫妻档”,刘笑吟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学期间便有过校园bar的创业经历;周庭乔曾就职于德国frog design,回国后曾任职于某互联网大厂。根据天眼查APP的信息,「下酒」在去年8月获得了来自钟鼎资本、真格基金和梅花创投的A轮融资,成为小酒馆赛道里为数不多的被国内知名PE/VC青睐的品牌。

在产品打造上,「下酒」受到了苹果、宜家等等顶尖消费品公司的影响,“做产品创新既要洞悉本质,又要给出能解答‘why’的创造性产品方案”。在效率提升方面,“系统性解决”、“工业化思维”是下酒创始人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我们从开第一家店起就会关注标准化、量产和效率,我们做的不是「连锁作坊」,一家现代化企业应该考虑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尽管「下酒」是以小酒馆的商业形态被消费者所熟知,但创始人显然并不满足于此,“我们希望「下酒」的存在像 711一样,就是你家小区楼下都会有一个下酒,它是城市年轻人生活的基础设施。”

目前,「下酒」已经在北京开出12家门店。“接下来我们会探索一些新的门店模型、去到新的城市,期待下酒能成为让越来越多人喜爱的消费品牌。”「下酒」创始人表示。

以下为访谈内容(有删节):

A:周庭乔 「下酒」创始人、品牌主理人

刘笑吟 「下酒」创始人、CEO

「下酒」创始人、品牌主理人周庭乔(来源:受访人提供)

借鉴居酒屋模式,为中国上班族提供「下班放松」的下一代解决方案

Q:为什么想要开一家“上班族的每日小酒馆”?

A:我们自己就是上班族,对上了一天班之后那种“特别特别想放松”的感受体会地太深了。我们比较喜欢约朋友下班之后吃吃东西喝两杯,经常是进门的时候大家还挺“被掏空”的,聊上个把小时之后又开始“眼里有光”了。之前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习惯,像欧洲的话,年轻人下班之后大家就会去 bar或者bistro,在那里点一杯喝的,一聊一整晚。日本的白领们下班之后也必须要去居酒屋“涮一下”,那是他们回家前的最后一站。大家平时工作很累,下班后到了居酒屋的那个环境里,他好像就是给那一天做一个ending,大家终于能够在那儿放松下来

其实全世界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差不多如此,大家都需要一个下班放松的场景,国内还没有一个更现代的解决方案。像烧烤店或者大排档,它更加像是上一代的解决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集聚到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大家工作会越来越累,“996”、“内卷”这些描述年轻人生活状态词出现地越来越频繁。我们想为中国的上班族们找到“下班放松”的下一代解决方案

Q: “上班族”这一消费人群有什么属性?

下酒的目标客群是25-35岁的大城市年轻上班族,普遍处于一种“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居住空间窄”的状态。对我们的顾客来说,“口舌之欢”这个需求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餐厅满足地很好了,现在的都市年轻人谁还饿着呢?大家很自然地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里往上的那一层,就是社交需求——被理解、被关心、被看见,而不仅仅是巨大经济机器里的一个零件。下酒核心满足的就是顾客的社交需求,我们提供酒水、食物和场地,顾客“自带朋友”。

我们希望“下酒”可以像是“老友记”,陪伴我们的顾客走过从“毕业之后刚刚来到大城市”到“工作生活稳定”的成长的十年。

「下酒」是一家产品公司,希望「下酒」像711一样成为小区附近的基础设施

Q: 和市场上的竞品相比,下酒有什么特色/区别呢?

A: 在一次会议上,有投资人评价说「下酒」是一家“产品公司”,我们觉得这是巨大的褒奖。在我们看来,“产品公司”,或者说“产品主义”的核心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框架性创新源于洞悉事物本质”,二是“系统性解决需要现代工业思维”

拿设计椅子来打个比方:你要想清楚本质到底是在设计一个椅子,设计它的功能/外观/皮质/颜色,还是在解决一个“坐”的需求。如果你想解决的是“坐”的问题,那解决方案的载体可能非常丰富,一个木板/一块海绵/一个异型都有可能,但如果思路停留在椅子的层面,那一定不是“框架性创新”,做来做去肯定还是在“做椅子”。所以下酒其实不是针对市场上已经成熟的比如烧烤、川菜、日式居酒屋品类做的优化升级,而是希望回到本质,重新设计和定义“下班后的放松和社交场景”

同时,产品方案不能只是一个prototype,做一款酒是容易的、开一家店是容易的,量产则需要现代工业思维,需要从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的角度做判断。相比于“先做从0-1的原型,再想1-100的量产”,我们要求产品从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考虑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下酒的生产区很早就实现了从“作坊级效率”向“工业级效率”的转变——没有一个厨师、没有一把菜刀,全是定时定温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像奶茶店、烘焙店一样简单高效

上面这些对于“产品”的理解是下酒团队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顾客感知到的所有特点都来源于这个。

Q: 这种产品思维具体是怎么落地的呢?在菜品、酒水上都有哪些体现?

A: 我们内部经常会做一个比喻:公司的产品就像一棵“树”,一根根树枝就是产品线、产品序列,上面挂着的一片片叶子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树生长的土壤就是市场需求。

下酒的土壤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年轻的上班族需要放松,需要轻松的线下社交场景。这样的土壤长出来的“树”,也就是「下酒」这个产品,我们叫它“上班族的每日小酒馆”。它上面已经长出了几根主要的树枝,比如“吃”的产品线,我们叫“SHYNO Snacks”,不属于某一种菜系,而是根据上班族的生活状态给出了一系列“解压的下酒菜”,辣的、重口的、小份菜为主,没有过度装饰,顾客下了班累了一天了就不能让人再吃地那么累了,“别整那么精致”。

再比如“喝”这个产品线,我们叫“SHYNO Water”,以水果口味/茶味的低酒精度的「每日下班酒」为主,再加上分子鸡尾酒和四五款精选的精酿啤酒,都是为了顾客可以每天下班后来轻轻松松喝一杯,而不是每天都来大醉一场,没有那么heavy,“微醺”、“轻聚会”就OK。你会很容易发现下酒干的事情并非是基于「品类逻辑」做出的局部改良,而是扎根于今天的土壤,一点一点地长成一整棵全新的树,那个土壤就是本质,那棵树就是“框架性创新”的结果。

“系统性解决”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贯穿始终,每一个单体产品在立项的时候都会关注量产、关注效率。比如我们最新版本的门店已经取消了“端茶倒水”这个服务环节,就是针对线下连锁店服务触点多、业务流程杂所作出的优化,取而代之的是“自助水吧台”这个产品方案。像这样服务设计方面的优化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好的实践,不仅仅给顾客带来了更现代感的消费体验,在效率上也有巨大提升,下酒门店员工每人每小时创造的营业额已经有400-500块,这个数差不多是餐饮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多

Q: 这些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团队是怎样的做事方式?在「下酒」的招聘广告里我们看到有在招产品经理和数据分析师,感觉很像互联网公司?

A: 互联网公司过来的同事对「下酒」的工作方式确实不会陌生,也会经常遇到像项目制、PRD、版本号、赛马机制、A/BTest、产品发布会等等这些概念,这些也是国际上先进公司比较普遍和通用的工作方法。

虽然现在「下酒」的呈现形式是“线下实体店”,但是在我们看来,做「下酒」这个产品和互联网公司做一个APP,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找到真实的用户需求,组织一群聪明的人,用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给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所有的方法论都是相通的,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好用就行。

真正重要的是“why”——为什么一家公司、一个产品、一项功能需要存在?当它以消耗资源的状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到底解决了顾客的哪些问题?它配不配得上它消耗的那些资源?满足的是不是顾客真实的需求?我们会不停追问这些,有的时候会让同事们有些“抓狂”——大家过往在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中对“what”会训练地比较多,逻辑自洽的方法论搞地很深,但“why”那一层反而会跳过去。

做产品创新还是挺难的,又要洞悉本质,又要给出能解答“why”的创造性产品方案。就像那个经典的故事:汽车发明前,你问用户要啥,他永远跟你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会跟你说“我要一辆汽车”。但用户需求的本质是“我要移动得更快”,“汽车”这个产品方案得你来给。

还有一些朴素的方法,比如“尊重常识”、“用心感受”。像前天,我们又去宜家转了一个晚上,宜家的很多体验节点会让我们赞叹“这个产品方案真‘漂亮’!”,每次体验这种级别的产品,这种“商业文明开出的最美丽的花”,都能收获很多灵感。

Q: 「下酒」现在的12家门店,在空间设计和选址上有什么考虑?

A:我们把空间理解为品牌的一部分,就是在这个城市里面塑造你的品牌。下酒的品牌精神是真诚、有趣、有价值观、敢于融入,这也是我们在空间设计里所希望让用户感受到的。

空间的“有趣”体现在每个门店不同的设计概念里。我们喜欢从熟悉的概念里发散出新鲜的设计灵感,比如下酒青年路店是“酒沫”主题,把酒沫溢出酒杯的那种喜悦感给具象化了;中骏店的主题是“冰块碰撞”,想要放大朋友聚会干杯的时候冰块碰撞的那个很“爽”的感觉;华熙live店的主题是“三个大枕头”,提供一种闹市里的安逸,让人很想慵懒地躺下来;凤凰汇店是“挖掘”的主题,是一家全黑色的比较酷的店,一家“工友们搬砖结束”后可以来喝酒打卡的店。每个店的设计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敢于融入”更多的是设计中如何理解我们和社区的关系。我们会避免门店展现出过于小众和格格不入的氛围,而是会根据门店所在的每个街道、每个社区特性出发思考设计定位。我们希望「下酒」是社区的好邻居,通过「下酒」的空间设计,不光得让城市变得更好看,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切实地带来了一些真实的体验。最终还是希望回到本质,就是服务于社区,服务于街道,服务于年轻人的生活

下酒今年的发展主题之一是“从‘传统门店’到‘消费品牌’”,我们会开几家“品牌店”,选址上会重点考虑核心商圈的优质物业,像CBD的中骏世界城、三元桥的凤凰汇里巷、五棵松的华熙live。这是阶段性的,我们每个阶段做的事情会不一样,未来的重点还是做“社区店”,我们希望「下酒」的存在像 711一样,就是你家小区楼下都会有一个下酒,它是城市年轻人生活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最终的那个目标

坚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Q:目前门店的整体营收和增长情况如何?

A:去除防疫暂停堂食这个特殊情况的影响,年收入大概一个亿,增长每年都在翻倍。但现阶段「下酒」体量还比较小,我们不会用这个数据来定义自己。

Q:「下酒」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A:一来要对现状做冷静的分析和判断。不管是招聘、开店,还是产品开发、品牌规划,每一个决策都要分析清楚成本、风险和收益,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疫情会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在一些事情上为创业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比如找到更优秀的人才、拿到更优质的点位,或者营造了一个更可以沉下心来打磨产品与品牌的市场环境。一个事情一个事情地认真琢磨、认真做,而不是在情绪大起大落间浪费时间,结果通常就不会差。

二来要建立底线思维。经营上保障现金流稳健;账上的现金要足够应对24个月没收入的极端情况;极端情况来了要有预案。五六月份北京暂停堂食的时候,我们开过一个workshop,团队一起讨论如果北京未来2年堂食都被停掉的话,我们做什么?当时像Airbnb卖麦片之类的案例都被搬出来了,大家最后也想到了一些有趣的产品方向。这些工作都做好了,就有底气穿越眼前的迷雾。

Q:以后是否考虑进一步开店?未来在融资节奏上有哪些考虑?

A:肯定会继续开店。接下来在北京我们会再往前迈一步,探索一些新的门店模型和产品方案,也会去到上海、深圳和更多的城市,期待下酒能成为让越来越多人喜爱的消费品牌。战略上我们会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来走,融资上就是开放心态,期待遇见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

探访「下酒」凤凰汇店:室外场景打造露营生活感,男女生结伴用餐场景居多,占当天到店顾客的60%

「下酒」凤凰汇店位于里巷,毗邻凤凰汇购物中心。巷子里不乏其他知名和新兴消费品牌入驻,比如星巴克臻选店、Manner Coffee、Blueglass、京A和最近大火的椰子水品牌cococean。

这是一家以“挖掘”为主题的黑色的门店。店门口摆放了工地场景里才会出现的手推车和成袋的混凝土,上面都印有「下酒」的logo,一个卧倒休息的小人。店员们统一穿着荧光色工地服、佩戴荧光色头巾和工地手套,工作服上印有“下班快乐”四个大字

店内桌椅高低错落,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印有门店logo的竹筷和露营雪拉碗。吧台位于门店入口处,斜坡造型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破土而出的感觉。室内的灯光较暗,照明主要靠灯箱和低功率轨道灯,据创始人介绍,室内灯光想要营造出类似居酒屋的柔和质感,让来到「下酒」的顾客都能感受到轻松和舒适。

「明亮公司」探店期间,顾客们大都坐在室外的露营区域,露营桌椅摆放在专门铺设的木质地板上,高度偏低。室外照明整体上偏暗,用餐过程中店员会为每桌顾客点亮一盏Goal Zero小挂灯,呈现出一种的“灯火阑珊”温暖感。

用餐过程中,如创始人所说,服务员并没有主动为顾客倒水,室外和室内分别设有两个自助水吧台。室外接水区被设计成工具箱造型,放置在露营餐区的入口处,非常显眼,旁边摆放着整齐的一次性纸杯。「明亮公司」在现场看到有顾客一次接了四杯水自己拿不了,这时服务员会主动上前帮忙,响应很及时。创始人介绍说:“虽然删减掉了服务员为顾客倒水这个环节,但我们会精心设计自助水吧台,会让顾客感觉到他们还是有被认真对待的。”

「明亮公司」探店时还发现,用餐期间使用的所有盘子和酒杯都是一次性的。从菜单上看,主菜偏少,口味偏重,菜品的份量不算多,更偏向下酒菜。从酒单上看,果味酒偏多,占比大概为70%,设有无醇选项,对酒精过敏和不想饮酒的顾客友好。

「明亮公司」探店当天,店内顾客以2-4人男女生下班后结伴用餐的场景居多,大概占当天到店顾客的60%,也有男性结伴饮酒以及家人用餐的场景。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9月26日-10月5日,以“智领未来”为主题的2020(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车展上,特斯拉带来了Model 3、Model X和Model S三款主力车型。展览首日,特斯拉副总裁陶琳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的独家专访,就车展内外汽车行业的新变化谈了自己的看法。

今年的北京车展是疫情以来第一个在线下举办的国际A类车展,也是特斯拉第三次参与北京车展。陶琳表示,纯电动和智能化是今年北京车展上最明显的两个趋势。特斯拉也乐见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加入新能源汽车这个“蓝海”市场。

陶琳指出,今年虽然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特斯拉仍将实现销量的正增长,而整个新能源行业在走出瓶颈期之后也将会持续增长。特斯拉车型的国产化正在按计划进行,也正在大量招聘国内人才来开发中国设计、中国研发的新车型。

观感:今年北京车展比往年更“素”更务实了,走遍各家展台倾听消费者想法

新京报:这是特斯拉第几次参加北京车展?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这次特斯拉的展区风格跟直营店很像,也没有设计特别的互动环节,会不会太简单了?

陶琳: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理念,我们是不太想在一些“花里胡哨”的事情上去花多余的资源和精力。这个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去突出我们的产品,我们的车,我们不太会去喧宾夺主,做一些其他的东西。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车展是疫情以来第一个在线下举办的国际A级车展,你有没有看其他车企的展览?感觉跟往年有什么不同?

陶琳: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各家企业的展台我基本都走了一遍,我个人的一个观感是——相比于往年,今年各家的展台相对都“素”了一些,大家都走了一个比较务实的风格。包括一些豪华品牌,它的布置也都相对比较务实、比较低调。我觉得这个可能跟大家在疫情之后的心态也是有关系的。

经历了疫情之后,大家可能会更愿意选择最简单、最实在的方式,也是所有人都比较接受的展出模式。而那些相对比较浮夸,或者说营销和装饰味道太重的、不必要的设置就没那么受青睐了。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走了一个比较简单和朴实的路线。

新京报:刚刚你提到各家企业的展台你都走了一遍,除了看他们的车之外,你还会关注什么?

陶琳:是的,确实能够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车型,听到一些有趣的想法。我会听一听消费者们在别的展台说的话,听听他们的想法,尤其是关于新能源车,大家是怎么想的,对于未来车型的设计又是怎么想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向。从很多方面来讲,车展确实提供了一个信息汇聚的机会。

思考:纯电动和智能化是最明显的两个趋势,乐见更多车企加入新能源市场

新京报:说到新能源车,今年北京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汽车有160辆,你从中看到了新能源行业的什么趋势吗?

陶琳:我觉得大家确实把自己最好的产品拿出来了。而趋势上的话,我觉得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纯电动是一个绝对的主流。以前说到新能源车,还是有比较多的方向,也会看到有很多混动或者别的模式,但是今年我们能够看到,主流车企,包括传统的BBA这些主力车企,他们也都在推动纯电动的模式和方向。现在大家都开始觉得,所谓的新能源车就应该是纯电动的,电气化是汽车革命里最彻底的一条道路。

另一个趋势就是智能化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展示得也更加清晰了。以前的车展上,外观、内饰等都是大家关注的地方。而今年有很多车企推出的新车上,都出现了像特斯拉这样的中控大屏。这基本上已经变成了新车的标配,然后有很多智能化的应用都会植入在里面。所以从本次车展上能看到,电气化和智能化这两个方向还是很明显的。

新京报:当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加入到新能源车市场中来,特斯拉会不会担心这个市场的竞争会过于激烈?

陶琳: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投身做新能源车,尤其是做纯电动车和智能车。这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个事情,越多的企业来投身这个领域越好。其实有很多的当下认知,未来未必还是对的,比如大家可能会认为,纯电动的市场容量就是这么大,好像多出来一个竞争对手,多一个玩家,大家就得互相竞争,就得在有限的圈子里面互相侵占彼此的客户,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整个人类对交通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而这个需求不见得就是当下的产品销量所能够代表的。人们的消费行为是跟着产品走的,技术的进步一定会完全改变我们对当下市场的很多定义。

本质上交通工具市场也完全是一个蓝海,是一个彻底的蓝海,消费者不是选择余地太多了不知道该怎么选,而是选择余地太少了。还有很多细分的需求其实还没有得到满足,任何一个厂商也不可能100%地满足所有需求。纯电动车的兴起,尤其是智能车的兴起,会带来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市场和商业机会,而这些现在还几乎在萌芽状态,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市场是一个恒定市场,竞争是零和博弈,一定不是这样的。

展望:疫情不会减少消费者买车需求,特斯拉在中国加速本土化

新京报:不过从短期来看,新冠疫情的出现确实也给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带来了较大压力,你如何看待疫情对车市的影响?

陶琳:新冠疫情其实不会减少大家买车的需求,它影响的其实是交易本身,是交易的便利性,比如人短期无法出门,4S店的营业会受到影响。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不会凭空消失,疫情只是让一部分需求滞后了。甚至在某些场景下,疫情还会提高人们对车辆的需求。因此,把如今车市遇到的一些挑战归结到新冠疫情,可能也不一定准确。

但是新冠疫情确实带来了一些影响,主要是对制造业的影响,比如零部件供给等问题。但只要需求还在,随着疫情好转,产业链就可以迅速恢复。我们在中国的工厂2月10日开始复工,差不多到三四月份就已经完全达到设定的产能了。所以我觉得核心还是在产品上。

新京报:中汽协最新披露的1-8月新能源车销售数据显示,特斯拉连续位列销量榜首,但新能源车整体销量同比去年下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特斯拉和整个新能源产业今年的销量能否实现正增长?

陶琳:特斯拉肯定是正增长,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话,我觉得长期来看一定还是会持续增长,而且可能过了一个瓶颈期之后,增长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新京报:后疫情时代,特斯拉的国产化进程是否会加速?

陶琳:特斯拉现在全系的Model 3已经在中国生产了,然后Model Y的国产化时间点是明年的一季度。我们也正在中国大量地招聘研发设计、软件硬件人员,一方面是我们要更加贴近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要利用好国内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来研发更适合中国的产品功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王远征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刘军

一场疫情黑天鹅,让消费者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生活秩序逐渐恢复。但在疫情中,由于被“宅家”,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需求产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将很有可能持续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疫情期间,消费者不得不在家解决吃饭问题,很多人尝试并习惯了线上买菜,伴随对健康的关注而更注重食品的安全品质。疫情中的这些变化又会为食品及食品电商行业发展带来哪些机会呢?

01 疫情期间,4个消费关键词:安全、便捷、免疫力、天然

1月21日,官方确认新冠肺炎病毒存在人传人感染可能;

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

1月末-3月初,感染人数攀升,多地封城、小区限制出入。

疫情来时迅而猛,消费者面临巨大的恐慌,消费者被动宅在家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营销常规上界定的消费习惯养成时间(21天)。因此,透过消费者疫情期间的消费习惯,可以洞悉到消费者心态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推测疫后消费趋势及应对方案。

第一,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提高。疫情导致消费者出现信任危机,更愿意选择大品牌以及有品质背书的品牌。疫情结束后这种观念会继续影响消费者选择。伊利、中粮等这些国民大牌更易被选择。

第二,便捷性需求普遍提升。消费者被隔离在家,必须解决吃饭问题。鉴于极少做饭的年轻人也得下厨,每天做三餐容易疲惫等原因,快速方便地解决餐食问题成为共同需求。速食、方便食品销量大幅增长。

根据阿里生意参谋数据,2020 年1月9日至2月6日,在粮油米面/南北干货/调味品类目中,方便粉丝/米线/螺蛳粉、即食火锅,与面食、水饺/馄饨排在了细分类目销售数据的前六;半成品菜市场也反应良好,京东平台新雅大厨春节期间成交额为平时的40多倍,吴大娘水饺成交额超过同期的45倍[1]。

第三,提升免疫力的需求旺盛。疫情中,消费者对于免疫力提升意识增强。对比90天的免疫力微信指数图,可以看到自1月25日起,指数迅速攀升。数字100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有52%以上消费者会在疫后更关注健康食品,尤其是能够提升自身免疫力的产品,并会产生购买[2]。

90天免疫力微信指数图,图片来源:微信官网

第四,关注天然、健康与环保。此次疫情起因于食用野生动物,出于对健康的考虑,消费者会减少对动物食品的摄入,而增加食用植物性产品。同时,饮食健康的概念会加强,避免食品过度加工,追求天然的食物。疫情也会让大家更认真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关注环保。

消费心态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形成消费习惯。品牌可结合消费者心态及习惯的变化情况,挖掘可行商机,进行新品开发和品牌推广工作。

02 新品开发机会点:植物基、便捷食品、提升免疫力产品

1、植物基食品有望带来新一波增长

此次疫情中,身体虚弱以及患有慢性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甚至进入重症状态。而这些疾病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高脂、高盐等饮食习惯高度关联。从近几年的新品趋势可以看出:低脂、低盐、素食化趋势明显。

消费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植物基产品成为良好的选择。用植物奶、植物肉替代动物产品,不仅能减少脂肪摄入,还能获得优质的植物蛋白营养,降低三高及慢性病的风险。

近几年植物基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Innova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间全球食品饮料新品发布中带有“植物基”宣称的产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8%。[3]伊利、蒙牛、农夫山泉等多家公司入局植物奶市场,先后推出豆乳、燕麦露、植物酸奶等多款产品。

植物肉市场虽发展晚于植物奶市场,也呈现升温趋势,百草味、星巴克等先后推出植物肉类产品,中国人造肉品牌星期零近日宣布获千万级融资。可以看到,植物基市场被不断炒热,甚至有人称2019年为植物基元年,Innova预测2020年将掀起“植物基革命”。

2、方便食品销量与多样性激增

疫情过后,消费者生活会重新回归到疫情前的紧张、忙碌,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便捷解决一餐的需求仍然存在。在疫情隔离期间,消费者对于方便食品有了新的认知。从单纯的方便面、方便粉上升到丰富的自热食品、半成品菜类以及升级版的速食面类等产品。经过一个多月的培养,消费者已形成购买习惯。如果产品能够满足用户要求,有很好的消费体验,那么在疫情过后,仍会继续购买。

于消费者而言,价格不再是选择的首要指标,方便食品不止要制作简便,而且口味、营养也得突出。半成品速食面、自热锅产品在方便的基础上,增加大块蔬菜、肉等食材,真实可见,口感也更接近线下的日式拉面、火锅等产品,是隔离家中聊以自慰的佳品,能更好地作为餐饮堂食的替代品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渴求。

以自热火锅为例,2月以来,淘宝上“小火锅”的搜索量增长了30多倍,自热小火锅的头部品牌“自嗨锅”疫情期间的订单量增长超200%。苏宁大数据也显示,自嗨锅这一品类销量同比大增370.27%[4]。自热食品有望加速,从小众品牌走向大众化,成为大厂竞争的赛道。

半成品的发展也为电商平台带来新的机遇。每日优鲜邀请全国线下餐饮品牌加入,共同开拓成品、半成品速食。京东生鲜也发起“餐饮零售发展联盟”,推动餐饮品牌半成品速食生产,并通过京东全渠道拓展销售,实现“供应链转型”。目前,已有海底捞、小南国等百余家餐饮企业与京东展开合作[5]。

可以说,电商+餐饮品牌的双强联合,既可以为餐饮品牌带来新的发展渠道,又可以为电商平台带来独特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选择,可谓一举多得。

3、提升免疫力产品将成为新的“高配”

如果说疫情期间的口罩、消毒液给了大家外在的安慰,那么吃出抵抗力就是内在的安慰。根据非典时期的经验,消费者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安全顾虑,仍会继续采购与提升免疫力相关的产品。同时,经过此次疫情,消费者也更加认识到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提升免疫力将成为一个长期课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比保健品更温和、也更容易获得。提升免疫力食品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疫情期间乳制品、部分高维生素C产品如沙棘汁等都获得了消费者关注。除此之外,坚果类产品富含蛋白质,可以帮助身体增强抵抗力,坚果如核桃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提高大脑免疫力和脑力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高纤食材能帮助改善肠道功能,好的肠道功能可以帮助抵抗病毒入侵身体,起到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提升免疫力的食品原料种类繁多,芬美意的乳品与营养负责人在FBIF的免疫食品开发课中,针对免疫食品的种类及性能做了分析,具有免疫功效的姜黄、益生菌、多肽、维生素族等原料可以与饮料、乳制品、粉剂等多种形态的产品结合,在不同产品中强化提升免疫力概念,消费者选择也更丰富。

03 食品品牌商及销售平台如何做好疫后推广?

除了新产品开发,老产品在此次疫情中也可以充分挖掘产品的利益点,为消费者选择提供更有信服力的购买理由。

1、充分挖掘产品优势,对健康产品开展针对性推广

乳制品富含蛋白质,能有效提升抵抗力,金领冠、冠益乳等多个乳品品牌已在广告传播中强化此点来提升销量。

除乳品之外,还有很多品类的产品具有提升免疫力的效果,比如香菇、金针菇、竹荪等菌菇产品。研究发现,多种食用菌的菌类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菌类多糖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菌类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提高、调节机体免疫功能[6]。

因此,有效挖掘品类优势并进行针对性推广有利于品类获得更大的消费关注,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2、强化母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消费美誉度

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于国民品牌的信赖度更高,也是树立品牌形象、打造品牌公信力的时机。

企业既可以捐款捐物践行社会责任,也可以立足业务,提供充足的供应保障,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盒马、每日优鲜等到家服务平台通过保障食材供应,疫情期间尽量实现配送,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也会继续延续到疫后。数字100研究数据表示,37%的消费者表示会在疫情结束后支持在疫情中有暖心举动的品牌。同时,疫后需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进一步巩固疫情期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

3、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买需求,提供更丰富选择

经此一疫,除了80、90后,60、70 后消费者也开始习惯在网上购买食品。在此期间积累的用户资源,可以在疫后继续发挥购买力。

食品类产品与其他生活用品的差异点在于:平台间产品差异度低,品类可控性更强,用户更看着产品质量和价格;用户对产品品类丰富度要求高,所需食材更希望一个平台配齐,而不是拆到多个平台购买。

食品电商平台需要加强多品类供应,提供一站式购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留存。

尽管疫情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创伤,但随着疫情好转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新一波消费浪潮即将到来。于危中寻机,结合自身优势做好产品开发与品牌推广,才能更好地把握疫后恢复契机。

2020年的起始是艰难模式,但2020的终点仍然会充满希望。

[1]《疫后之战:4000份调查问卷中,我们找到了疫后食品开发的方向》,FBIF食品饮料创新,2020年2月26日

[2]《直播破万,“疫情下快消品市场洞察”到底讲了什么?》,2020年2月19日,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

[3]《餐饮服务创新重点:健康、合乎道德、可持续性》,食品饮料行业微刊,2020年3月4日

[4]《专访自嗨锅创始人:三季度破亿,半年被抢两次,我们凭什么?》,数字营销微刊,2020年3月4日

[5]《半成品、方便食品突飞猛进,或成2020年食品投资新趋势》,亿欧网,2020年3月2日

[6]《守卫健康!疫情当下 这几种食药用菌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食用菌产业分会,2020年2月10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态诱骗消费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