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寄生虫会引发癫痫吗?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3日讯(通讯员 王洁 记者 唐江澎)19岁的小李(化名)两年前切青蛙时手指不慎被切伤,没想到寄生虫幼虫却沿着小小的伤口进入他体内。“潜伏”的寄生虫顺着血液悄悄“游”到了小李的脑部,导致了头痛、癫痫的出现,甚至药物也不能控制。今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通过开颅手术,从小李脑中“活捉”一条长达11厘米且会游动的白色带状虫子裂头蚴。

  寄生虫沿手指伤口游入脑部

  最近两年来,一向健康的小李出现了头痛、癫痫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头部有异物。然而,医院却一直未能确诊,只是吃治癫痫的药物来控制病情,效果并不明显。

  无奈之下,小李来到湘雅医院就诊。根据病情、检查结果和以往的经验提示,杨治权教授怀疑他头部的异物可能是一条寄生虫!这时小李才回忆起2年前的一件事情。

  “当时我正在剥青蛙皮,正好手指上有个伤口,可能就是那时寄生虫的幼虫沿着那个小口子爬进来了。难怪那几天手指特别痒,但当时我以为没什么事,怎么会想到竟然是虫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小李仍然印象深刻。

  原来,这种寄生虫名为裂头蚴,是一种多见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寄生虫,常以青蛙、蛇等做为中间宿主。如果人生吃青蛙、蛇或喝了含虫卵的生水,甚至用感染寄生虫的青蛙皮和蛇皮敷皮肤治疗,这种虫就会寄生到人体体内。

  术中两分钟“活捉”完整寄生虫

  医生对比了半年前和术前的CT片发现,更为可怕的是,小李脑中的虫子可能还是活的。相比于半年前,虫子竟然还往大脑深部“游动”了2.5厘米。

  “裂头蚴会在颅内游走,靠啃食脑细胞中的营养存活。同时还会排泄废物,这些废物里的毒素对脑细胞形成再次损害,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缺失,在它爬行的地方形成了炎性肉芽肿,甚至可能引起癫痫、瘫痪、失语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杨治权主任介绍,对小李来说,万幸的是寄生虫游动的位置在大脑的非功能区额叶底部,但如果它继续往大脑深部游动,很可能会损害到生命中枢脑干,目前抗寄生虫药物已经无法杀死虫子,只能尽早进行手术取出,以防止虫子在人体继续游走造成进一步伤害,这样便从根本上能够解除小李的病痛。

  今日,湘雅专家为小李进行了开颅手术,“活捉”寄生虫。经过两个小时的开颅手术,专家们终于找到了寄生虫的位置。显微镜下,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寄生虫在脑部蠕动。杨治权教授小心地用镊子夹住寄生虫,反复调整位置角度,慢慢地将寄生虫拖出来,2分钟后,寄生虫被完整地“活捉”出来。

  记者在手术室中见到,刚取出来的裂头蚴放在装着清水的盘子里,一条白色带状的虫子正在蠕动,医生将裂头蚴捞出,测量长度为11厘米。

  “这次手术将小李颅内的寄生虫和损害的脑组织已经完全清除了,他的癫痫症状将明显缓解,但已经破坏的脑组织却无法恢复了。”杨治权表示。

  专家提醒勿听信民间偏方

  杨治权提醒,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切勿轻信偏方通过生食青蛙、蛇胆等治病,或是用青蛙皮、蛇皮等生敷皮肤治疗腰痛疼痛,否则活体里的寄生虫可能进入人体,通过啃食人体细胞、排泄毒素而损害人体组织功能。

  “青蛙身上的寄生虫或者是寄生虫卵在肠道内孵化成幼虫,进入肠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吸收人体的营养成分而生长。”杨治权主任表示,湘雅医院接收过十多例裂头蚴患者,大部分患者都来自偏远的农村。一位病友5岁时曾生吃过青蛙,26岁时医生发现她的脑内有大片组织被虫子啃食。

  杨治权建议,在切青蛙或蛇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切完后要彻底清洗刀具和刀板,以防止虫卵或幼虫进入人体。不能生敷青蛙皮、蛇皮来治病,一旦发现有人生敷青蛙皮后有炎症、肉芽肿、伴有虫爬瘙痒感、红肿热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结果,在诸多病因中寄生虫感染在卫生条件差的落后地区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可以预防的病因,只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熟食品分开准备,寄生虫感染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脑囊虫病在拉丁美洲、东南亚、中国、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多见,该病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很少见,主要发生在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也是引起当地癫痫的主要病原之一。脑囊虫病主要由自身感染引起约占50%至60%,本人肠道有猪绦虫寄生,其囊尾蚴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此外还有外在自身感染,即肠道有猪绦虫的病人,便后未洗手以致囊尾蚴再次感染。异体交叉感染较少见。在成人癫痫中8%至15%由脑囊虫病引起。囊尾蚴进入大脑多位于灰质和白质交界处,所以癫痫发生率高达80%以上。多数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也可以为部分性发作。脑囊虫病患者70%有皮下囊尾蚴,呈节结状,但是有皮下节结不一定就有脑囊虫病,还应进一步找寻直接证据,CT检查发现大脑内有多发小圆形低密度灶或钙化灶,MRI检查可见分叶状长T1长T2信号影,DWI呈低信号,更为明确的证据是脑脊液免疫学囊虫反应阳性。仅血清免疫学囊虫反应阳性只能说明病人有猪绦虫感染,不能证明大脑内有囊虫病。主要的治疗还是用抗癫痫药控制发作,如癫痫频繁发作可考虑手术治疗。是否用抗囊虫药物应视病情而定,如需治疗应住院在密切观察下用抗囊虫药,因这类药不良反应较大。

江浙、东北、台湾小溪之中常有石蟹、喇蛄当地人有生食或烤食的习惯,味虽鲜美但可能感染肺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其中10%20%可以游走至脑,叫脑肺吸虫病,其中5%有癫痫发作。

内蒙、新疆牧区有一种寄生虫病叫棘球蚴病又叫包虫病,其中1%2%可以寄生于脑引发癫痫,限局性体征及颅内压增高。手术摘除颅内包虫是首选治疗方法,同时应用抗癫痫药控制发作。

此外阿米巴颅内感染、弓性体病、脑型疟疾、蛔虫病、蠕虫蚴移行病、旋毛线虫病、牛绦虫病均可以有癫痫发作。

寄生虫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染性疾病,提高人群素质,普及卫生知识,完全可以使人们远离寄生虫感染,也减少了癫痫病的发生。

1、全面性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

(1)典型失神发作:表现为动作突然中止,凝视,呼之不应,可有眨眼,不伴有或者仅伴有轻微的运动症状,结束也突然,持续5~20秒多见,易为过度换气诱发。发作时EEG伴规律性的双侧半球的3Hz的棘-慢波复合波节律。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见于儿童失神癫痫、青少年失神以及青少年失神肌阵挛等。

(2)不典型失神发作:此种类型的意识障碍发生与结束较缓慢,发作持续时间较典型失神发作长,可伴有轻度的运动症状或者自动症表现,发作时EEG提示为慢(1.0~2.5Hz)的棘-慢波复合波节律。主要见于L-G综合征,也可见于其他多种儿童癫痫综合征。

2、全面性强直发作的临床表现

强直发作表现为发作性躯体以及肢体双侧性肌肉的强直性持续收缩,躯体通常轴性伸展前屈或者背屈,持续时间在2~60秒,多持续10余秒,强直发作可以导致跌倒。发作时EEG显示双侧的低波幅快活动或者爆发性高波幅棘波节律。主要见于L-G综合征、大田原综合征等。

3、全面性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

阵挛发作为发作性全身或者双侧肢体肌肉规律的交替性收缩与松弛,导致肢体表现为节律性抽动。发作期EEG为快波活动或者棘慢或多棘慢波复合波节律。单纯的阵挛发作婴儿期多见。

4、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以突发意识丧失,并序贯出现全身强直、阵挛为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可分为“强直期-阵挛期-痉挛后期”。一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5分钟,常伴有舌咬伤、尿便失禁等,并容易因窒息而造成伤害。发作期脑电活动多以全面的低波幅棘波节律或者电抑制(强直期)起始,棘波节律波幅逐渐增高,频率逐渐减慢,并出现棘慢复合波等(阵挛期)。发作后呈现电抑制现象。

5、全面性肌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

肌阵挛发作表现为快速、短暂、触电样肌肉收缩,持续时间短于500毫秒,可累及全身肌肉,也可以肌群受累为主,常成簇发生,节律不规则。发作期EEG表现为爆发新出现的全面性多棘慢复合波,与发作具有锁时关系。肌阵挛发作既可以见于预后良好的癫痫患者,如青少年肌阵挛癫痫,也可见于预后差、有弥散性脑损害的患者,如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等。

6、全面性失张力发作的临床表现

失张力发作是由于双侧性身体肌肉张力突然丧失,导致不能维持原有的姿势,出现跌倒、肢体下坠等表现,发作时间相对短,持续时间多在1秒以内。EEG表现为全面性爆发出现的多棘慢复合波节律、低波幅电活动或者电抑制。

7、运动性发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仅为局灶性运动性发作: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发作,其性质多为阵挛性,即局灶性抽搐。身体任何部位均可见到局灶性抽搐,但多见于面部或者手部,因其在皮质相应的功能区面积较大。

(2)杰克逊发作:开始为身体某一部分抽搐,随后按照一定次序逐渐向周围扩散。其扩散的顺序与大脑皮质运动区所支配的部位有关。如异常放电在原发性运动区由上至下传播,临床发作表现为从拇指向躯体、面部扩散。

(3)偏转性发作:眼、头甚至躯干向一侧偏转,有时身体可旋转一圈。发作往往累及额叶的眼区。

(4)姿势性发作:也称为不对称强直发作。发作呈现特殊的姿势,如击剑样姿势,表现为一侧上肢外展,一侧上肢屈曲,头眼偏转注视外展的上肢。发作往往累及上肢外展对侧的辅助运动区。

(5)发音性发作:可表现为重复语言、发出声音或者言语中断。其发作可以起源于额叶或者颞叶区。

(1)躯体感觉性发作:其性质为体表感觉异常,如麻木感、针刺感、电击感以及烧灼感等。发作可以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也可以逐渐向周围部位扩散(感觉性杰克逊发作)。放电起源于对侧中央后回皮质。

(2)视觉性发作:可以表现为简单视觉症状,如视野中暗点、黑蒙、闪光等症状,发作起源于枕叶皮质。

(3)听觉性发作:多表现为重复的噪声或者单调声音,如蝉鸣、嚷嚷以及咝咝声等。发作起源于颞上回。

(4)嗅觉性发作:常表现为不愉快的嗅幻觉,如烧橡胶的气味等。放电起源于钩回的前上部。

(5)味觉性发作:以苦味或金属味常见。单纯的味觉性发作少见,放电起源于岛叶或者周边。

(6)眩晕性发作:常表现为坠入空间的感觉或者空间漂浮的感觉。放电多起源于颞顶叶交界皮质区。

9、自主神经性发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性发作的症状复杂多样,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或者压迫感、气往上涌感、肠鸣、恶心、呕吐、口角流涎、面色或者口唇苍白或潮红、出汗以及竖毛等。其放电起源于岛叶以及边缘系统多见。

10、精神性发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情感性发作:常表现为愉悦或者不愉悦的感觉,如欣快感、恐惧感、愤怒感等。恐惧感是最多见的症状,发生突然,患者突然表情惊恐,甚至因为恐惧而逃离。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瞳孔散大,面色苍白等。放电多起源于边缘系统以及颞叶基底以及外侧。

(2)记忆障碍性发作:是一种记忆失真,主要表现为似曾相识感、似曾不相识感、记忆性幻觉等,放电起源于颞叶、海马等。

(3)认知障碍性发作:常表现为梦样状态、时间失真感、非真实感等。

(4)发作性错觉:由于知觉歪曲而使客观事物变形。如视物变大或者变小,变远或者变近,物体形态变化;声音变大或者变小,变远或者变近等。放电多起源于颞叶以及颞顶枕交界处。

(5)结构性幻觉发作:表现为一定程度整合的认知经历,为复杂性幻觉。幻觉可以是躯体感觉性、视觉性、听觉性等,发作内容复杂,包括风景、任务以及音乐等。

11、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复杂部分性发作(CPS)也称为精神运动性发作,占成人癫痫发作的50%以上,病灶多在颞叶,故又称为颞叶癫痫,也可见于额叶、嗅皮质等部位。由于起源、扩散途径及速度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仅表现为意识障碍:一般表现为意识模糊,意识丧失较少见,由于发作中可有精神性或精神感觉性成分存在,意识障碍常被掩盖,表现类似失神。

(2)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自动症:经典的复杂部分性发作可从先兆开始,先兆是痫性发作出现意识丧失前的部分,患者对此保留意识,以上腹部异常感觉最常见,也可出现情感(恐惧)、认知(似曾相识)和感觉性(嗅幻觉)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呆视和动作停止,发作通常持续1~3分钟,自动症是指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自动症均在意识障碍的基础上发生,伴有遗忘。

(3)表现为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复杂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开始即出现意识障碍和各种运动症状,特别在睡眠中发生,可能与放电扩散较快有关。运动症状可为局灶性或不对称强直、阵挛和变异性肌张力动作,各种特殊姿势(如击剑样动作)等也可为不同运动症状的组合或先后出现,与放电起源部位及扩散过程累及区域有关。

12、常见的自动症类型

(1)口咽自动症:最为常见,表现为不自主的舔唇、咂嘴、咀嚼、吞咽或者进食样动作,有时伴有流涎、清喉等动作.

(2)姿势自动症:表现为躯体和四肢的大幅度扭动,常伴有恐惧面容和喊叫,容易出现于睡眠中,多见于额叶癫痫。

(3)手部自动症:简单重复的手部动作,如摸索、擦脸、拍手、解衣扣等。

(4)行走自动症:无目的地走动、奔跑等。

(5)言语自动症:表现为自言自语,语言多为重复简单,或者单个词语或者不完整句子,语义不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清除脑里的寄生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