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弱毒苗,会不会变成野苗

发布部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加快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年)》精神,编制此规划。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全省生物领域198家企业实现产值24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实现130亿元、生物农业产业实现51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实现27亿元、生物能源产业实现23亿元、生物环保产业实现11亿元。
  (一)资源基础。我省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532种,野生脊椎动物599种,各种中药材物种856种;中药材种植、养殖品种40多种,中药材保护区36处(面积5.9万亩)。全省每年产生农业秸秆5600万吨,畜禽粪便5000万吨,林业和木材加工剩余物4000万吨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保障。
  (二)技术基础。2001年至2007年,全省通过科技立项共支持生物技术项目698项,生物疫苗、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涌现一批国内外领先技术。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并生产出重组人干扰素a-2b、基因重组人促红素(EPO)、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相关制剂产品。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出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弱毒疫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等50余项新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绥农14号和优质小麦系列品种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北林业大学在树木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建立了白桦、山新杨、小黑杨等树种的转基因技术平台,进行了抗病、抗虫、抗旱、耐盐、抗寒、抗重金属等转基因工作,拥有转基因株系100余个。东北林业大学在生物基复合材料和生物质碳吸附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内唯一的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设在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宝贞教授在国际上首创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至少提前10年,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在农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建立了转基因技术平台,拥有转基因株系200余个,并首创改良大豆品质的转甲硫氨酸基因大豆植株,创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旱、耐低温、耐盐碱的转基因大豆,为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开发我省1700余万亩盐碱地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全省拥有生物产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各类企业、院所、高校在生物产业领域共申报专利430项。
  (三)科研和人才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家畜病毒免疫学专家、国内该领域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羊痘疫苗、猪瘟兔化疫苗、牛瘟兔化疫苗和马传贫弱毒疫苗的研究属于原始性创新。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教授是我省首位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国离子通道研究及抗心律失常中药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是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朱延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植物抗低温、干旱、盐碱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培育了20余个抗逆能力显著的转基因新株系,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开发盐碱地奠定了重要基础。世界首例基因敲除猪完成者赖良学博士、世界首例克隆骡子主要完成人李光鹏、世界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猴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大鼠完成者周琪、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雪貂完成者李子义等人都是我省培养的杰出人才。在生物领域全省共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国家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11个。
  (四)产业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属的维科生物公司位于全国三甲行列,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排名全国前10位。2007年哈药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完成120.58亿元,利润10.43亿元,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中名列前茅。我省兽用生物疫苗产品年销售额8亿元左右,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菌种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为省内外一百余万家食用菌栽培户和企业提供菌种。肇东日成酶制剂有限公司是东北唯一一家大型综合性酶制剂生产厂,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前两位。肇东金玉公司生物乙醇年产量达20余万吨,食用酒精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
  我省虽然具备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储备不足。除生物疫苗外,生物领域的原创技术少,省内部分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科研基础力量薄弱,生物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研发资金不足;二是产业规模偏小,国际化程度较低。仅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在全国只处于中游偏上水平,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科研设备不够先进,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很快,我省有些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已不能满足需要,虽然通过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所改善,但仍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我省是边疆省份,培养的部分生物技术人才流动到省外或国外,导致我省生物技术研究力量不足。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扬长避短,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产学研关联度较高的生物产业领域和重点产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尽快形成生物产业群体优势和局部优势,努力提升生物产业整体水平,使生物产业成为我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1.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从我省生物产业全局和长期战略目标出发,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坚持分步实施,在整合、集成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争取在若干局部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生物产业体制创新,培育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3.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体系。
  4.坚持开放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外生物技术的合作交流,扩大招商引资,利用全球化机遇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集中投入,形成若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通过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5.坚持生态安全,和谐发展。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生物产业化。坚持不与粮食争地、不与农民争粮食、不准许破坏生态的"三不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1.建立有利于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管理体制、组织体系、投融资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具有我省特色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以疫苗、诊断试剂、中药开发为主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农业良种培育为主的国内生物农业基地,建设世界级经济动植物产业中心,形成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2.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0%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的2%以上。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型生物企业,形成3家至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10家至15家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至2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
  3.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形成1个至2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4个至6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主导产业。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生物医药。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开发生物基因治疗类药物、新一代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产品及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及粉针、中药粉针、OTC(非处方药)及保健药品生产规模力争居全国首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8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1家。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专栏1 疫苗、诊断试剂和新药专项
  以创新和产业化为发展主题,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和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疫苗、诊断试剂、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批领先技术和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开发4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开发6种疫苗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争取有2个至3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品进入产业化生产。
  1.疫苗。建立人用疫苗研发技术中心,重点开发防控艾滋病、流感、肝炎、肺炎等疾病和治疗肿瘤、乙肝、七价肺炎、子宫癌等疾病的新型人用疫苗,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生产。
  2.诊断试剂。建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梅毒、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PV)、肿瘤等诊断试剂,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产品,加快产业化。
  3.创新药物。建立动物细胞(大规模)重组蛋白药物研发技术平台、蛋白多肽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技术平台及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表达重组蛋白中试平台。重点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治疗类风湿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及控释、缓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等各类新型制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建立抗感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重点开发以β-内酰胺类为核心的第三、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药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新药,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药物生产基地。在生化药物领域,采用生物提取、分离、纯化等新技术,重点开发多糖、核酸类及酶制剂新产品,形成规模化。
  专栏2 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完成中药向现代化产业的跨越,研制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新品种,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中药企业。培育5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0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特色品种,促进中药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大产业方向发展。
  4.现代中药。构筑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中药研发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发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品,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
  (1)中成药。建立完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新药中医临床药理基地、中药剂型改革基地、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和药物临床实验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预防和治疗地方常见病、呼吸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病等中药新药。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二类新药注射用刺五加冻干粉针、注射用金森脑泰,治疗肝病的中药三类新药圣宝肝泰胶囊及护肝滴丸、双参乙肝滴丸等中药新品种。对有市场竞争力、疗效可靠的传统名优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向国际市场。
  (2)中药材。以龙胆草、甘草、穿山龙、细辛、平贝、黄芪等道地药材和刺五加、防风、五味子等特色药材为重点,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开展资源普查,按照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设道地、特色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立防风、龙胆草、五味子、紫胡、穿山龙、刺五加、红豆杉、细辛、平贝等野生种质资源库及管理系统,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生物繁育工程中心。
  (3)中药饮片。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规范研究,发展标准提取物,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向标准化、可控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生物医药信息、活动和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为创新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室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生物服务产业运作新模式。
  6.生物工程相关设备。开发制造优良生物反应器、提高氧传递效率的发酵罐、膜生物反应器、液固二相和液固气三相生物反应器、培养箱、冻干机等设备。
  7.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合作,重点在基因工程、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生物芯片、人造器官、新型给药系统、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
  (二)生物农业。加强农业良种、林木新品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专栏3 生物育种专项
  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为目标,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选育、推广10个至15个优质、高产、高效、抗旱、抗寒和抗盐碱的农业新品种;选育抗病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等新品系4个至6个;培育10个至1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种畜、种禽、种苗)、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团)。
  1.农业良种。"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立10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县),15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和稳定在7000万亩,产值达到330亿元,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500个,绿色食品综合效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渔业产值达到70亿元。到2020年,粮食总产达到500亿公斤,畜牧业产值达到1590亿元,畜产品总产量达到3420万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渔业产值达到145亿元,农业产业链与生态链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农业良种生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品种产业化。选育制种产量高的新型优良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散粉性能优良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选配高产杂交大豆新组合。对我省野生大豆资源进行考察、采集和遗传研究与利用。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虫等基因,培育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克隆与大豆适应性有关的光敏感基因和抗病虫相关基因。进行广适、多抗生物技术育种,建立规模化产业。
  (2)玉米不育化优良杂交制种。选育配合力高、不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和适应性广、恢复力强的恢复系,实现二系配套,选育配合力高、适应性广、优质专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玉米新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熟期适宜、高产优质,抗丝黑穗病、大斑病,耐旱性强、脱水快的高淀粉、优质饲用新品种及甜糯、青贮等玉米新品种。
  (3)高产水稻新品种。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结合株型改良,培育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二系、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优质超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利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聚合优质、抗病、抗逆等相关基因,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多基因聚合重组技术,聚合优质、抗病、耐冷、高产等相关基因,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和优质超级稻新品种。
  (4)马铃薯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倍性)技术,结合突变体筛选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多基因聚合重组技术,选育优质、抗病(抗病毒病、晚疫病和青枯病)、食用出口型或适合于炸条的马铃薯新材料和新品种。
  (5)小麦新品种。重点在高产、中强筋以上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优质强筋小麦的选育。利用新型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技术及高效制种关键技术,通过定向聚合杂交,选育开花习性优良、配合力好、育性转换稳定、自繁产量高及抗病的优异光温敏二系不育系和强优势恢复系,开发培育优质、高抗白粉病、条锈病或赤霉病等小麦新品种。
  (6)蔬菜新品种。利用杂交选育技术,结合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创造配合力高的白菜显性雄性不育系、甘蓝异源胞质不育系和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实现三系或二系配套,聚合优质、抗逆、抗病虫等优良基因,选育优质、抗病、出口型白菜、甘蓝、甜椒、番茄和黄瓜杂交新品种(组合)。
  (7)牧草新品种。利用空间诱变、转基因等手段,结合分子聚合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建立多年生苜蓿快速育种、高效繁种体系,选育高产、优质、抗旱、耐寒、耐盐碱的苜蓿新品种。利用野生资源驯化整理和辐射诱变,选育高产、优质、耐践踏的多年生羊草新品种。利用杂交和空间诱变技术选育适应早春和晚秋缺草季节、快速生长的高产优质饲草小黑麦新品种以及优质、高产的一年生苦荬菜新品种。通过野生资源采集、引种和空间诱变技术,选育耐寒、抗旱、成坪性好、保绿时间长的草坪草品种。研究快速高效和易于管理的草坪成坪技术。
  (8)改良奶牛品种。熟化和提高奶牛体外生产胚胎和胚胎移植的高效技术,组装成高效实用技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建立省内奶牛优良品种的区域化核心群及奶牛牛群改良技术体系(DHI),加快奶牛群体品种改良步伐。
  (9)改良肉牛品种。引进国外优质冷冻胚胎,进行肉牛胚胎移植,建立肉牛优良品种区域化核心群。直接引进优良品种肉牛,通过二元杂交、三元杂交扩大核心群,促进肉牛良种产业化发展。
  (10)改良猪种。利用优良的地方猪种(如东北民猪)与现有猪种(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杂交,获得新品系或新品种,建立优质种猪资源场,提高良种种猪供应能力。采用野猪与家猪杂交、人工受精及建立二元、三元杂交配套系的方法,研发新品种并扩群繁育。利用已构建的畜禽资源群体研究开发生长、肉质、产量、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利用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进行种质资源创新。
  (11)开发禽类良种。采用人工授精改良技术对现有禽类群体进行改良,提高禽类良种群体生产水平及良种禽类产业化养殖。筛选本地禽类品种中具有优良抗病基因的品种与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具有抗病性好、生产性能好的禽类品种,进行禽类良种快速孵化生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禽的孵化场。
  (12)建设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通过杂交、选育、提纯复壮等技术手段,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
  (13)建设水产苗种和水生动物检疫检测体系。建立健全水产苗种检疫检测体系,推进水产苗种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
  2.林木新品种。"十一五"期间,进行林木育种区区划,建立林木良种科研、推广和生产体系,林木良种使用率由35%提高到50%,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由25%提高到55%;全省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黑木耳鲜品产量80万吨。到2020年,实现林木种子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及育、繁、推、销一体化,林木良种使用率由50%提高到70%,基地供种率由55%提高到85%,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
  (1)实现林木基因工程优良新品种产业化。利用抗寒、抗旱、耐盐、抗病虫等不同转基因小黑杨、山新杨优良株系,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市等地建立产业化扩繁基地,加速小黑杨、山新杨基因工程良种在西部地区推广,实现林木基因工程优良新品种产业化。
  (2)实现工业用材林林木良种产业化。在哈尔滨市、加格达奇区、铁力市、林口县等地,利用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樟子松和白桦等强化种子园良种,建立以二代种子园为核心的工业用材林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工业用材林林木良种产业化。
  (3)实现能源林新品种产业化。利用胡枝子、柳树、柽柳、文冠果等优良种源,在盐碱地及林山荒地建立能源林基地。开展能源林良种的引种,实现能源林新品种产业化。
  (4)培育推广经济林新品种。利用山葡萄、树莓、越橘、沙棘、文冠果、北五味子、红松等经济植物优良品种,采用嫁接、扦插、细胞工程等技术,建立良种扩繁基地。在伊春、牡丹江、鸡西、哈尔滨市等地建立产业化基地。
  (5)建立生物质能源林产业化基地。重点在哈尔滨、双鸭山、鸡西、牡丹江、绥化、黑河市等地建立以文冠果为主的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和以栎树(柞树)为主的生物酒精原料林基地。
  (6)食用菌深加工和菌种选育及产业化。建设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加强优质菌种的选育和保藏,建立良种繁育中心。加强食用菌深加工、食用菌功效成分和生理活性、食用菌酶和蛋白质等技术的研究。制定配套的质量标准、技术规程和控制措施,建设市场、信息、质量与标准、创新与培训推广和原料资源基地等体系。建立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
  (7)健全野生动物生产和加工体系。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按照特定性状培育高产、优质鹿类动物、毛皮动物品种,建立鹿类动物、毛皮动物等经济野生动物良种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研制鹿类动物、毛皮动物、环颈雉、鸿雁、野猪、东北林蛙等野生动物各生物学时期的饲料。运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及性别控制等综合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群体改良效率和生产效率。研发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建立产业示范基地。解析鹿茸及鹿副产品、林蛙油、熊胆、毛皮动物油脂等野生动物主副产品中的活性成分,研发活性分子的分离工艺。开发新型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等。构建抗菌肽等微量活性分子的体外表达和纯化技术系统,研究大规模生产抗菌肽的工艺。开发心肌细胞抗氧化关键生物因子(SelW等硒蛋白)活性增强剂,建立示范生产基地。研究马鹿、梅花鹿、驼鹿、原麝、紫貂、花尾榛鸡、黑嘴松鸡、蛇类等野生动物的生境及营养需求、行为等生态学特点以及种群濒危机制,研究野外种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建立示范区(地)。
  3.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十一五"期间,开发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6个,建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产基地5个。到2020年,生物农用产品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生产量占全国20%以上。专栏4 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抗病虫草调节物质等新型高效、多功能的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的研制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并推广应用重要绿色农用生物制品6个至8个、畜禽新型疫苗等动物用生物制品和制剂8种至10种,全面提升动物用生物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1)生物农药。开展高活性微生物杀虫、杀菌剂发酵和剂型化工艺技术研究。依托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重点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绿色生物农药,支持高效、经济、安全农药的产业化。"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宁南霉素、淡紫拟青霉和枯草芽孢杆菌项目,争取开发出包括至少2个创新生物农药品种在内的10个新品种。建立生物农药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产品应用大面积示范区,筛选和引进微生物降解菌,开发农药微生物降解剂农化产品。开展病、虫生物防治研究领域中无公害植物源农药的筛选、评价和利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利用微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分离和开发用于蔬菜和花卉防治的生物农药品种。
  (2)生物肥料。针对不同作物、土壤对营养的需求,研制专用生物复合肥料。研究微生物适宜的组合菌种与有机肥、无机肥配比生产生物菌肥的生产工艺、使用技术。建立不同作物核心示范区。探索自主创新,大力推广豆科植物根瘤菌接种剂。(3)生物调节剂。开发新型有机硅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与杀虫剂、杀菌剂、种衣剂混合使用的新型绿色环保生物表面活化剂制剂,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抗病、防病、改良土壤作用的生物调节剂和天然植物生长促进剂。
  (4)生物饲料添加剂。对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效果等进行研究,研究益生菌、酶制剂生产实践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微生物菌种采集分类与引进、益生性能评价及组合效应研究,开展新型益生菌制剂及酶制剂对高品质粗饲料的调制加工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益生菌、酶制剂对瘤胃发酵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及新型益生菌制剂实用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
  (5)新型疫苗分子设计。在深入研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按照不同病原的分子特性进行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设计。以蛋白空间结构与抗原性分子预测技术为基础,进行多表位疫苗、合成肽疫苗、病毒样颗粒、反向疫苗设计及活性多肽基因工程表达盒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重点开展禽流感、猪蓝耳病、布氏杆菌病标记疫苗等生物制品的产业化研究。
  (6)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安全可靠、能够区别疫苗免疫和病毒感染的新型畜禽基因工程标记疫苗,探索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
  (7)开发鉴别诊断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高通量、快速、分子鉴别诊断技术以及诊断方法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工艺研究。重点开展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小反刍兽疫、猪瘟、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牛结核、布氏杆菌病等新型诊断试剂的产业化研究。
  (8)新型佐剂。开发优良的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提高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力。在优化传统佐剂效力基础上,积极开发包括免疫刺激剂、微粒载体和油乳剂在内的新型佐剂,不断提高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
  4.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普及组培辅助育种手段,加速常规育种进程,解决常规育种年限长和现有遗传资源不足、利用率低等问题。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杂交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畜牧良种繁育及生物医药、环保农药、现代肥料等领域开展合作。
  (三)生物能源。"十一五"期间,引进与繁育优良品种,丰富栽培品种储备资源,筛选优良品种,建立资源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能源生产技术。在建设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中试基地、开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基础上,重点建设有特色的生物能源生产示范基地。加快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的工业化建设。到2020年,形成1个至2个大型龙头企业,把我省建成全国领先的生物能源基地。专栏5 生物能源专项以农作物秸秆和甜高粱为原料,实现在线产物分离,建设万吨级以上燃料乙醇生产示范基地;完善菌种种间协调作用的制氢工艺,建立含糖或植物纤维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制取氢气的示范基地,实现高效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规模产业化;建立以废弃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建设万吨级以上生物柴油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秸秆能源化和饲料化、畜禽粪便沼气化和肥料化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和龙头企业;建立生物质能燃料颗粒压缩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园区。1.燃料乙醇。采用国际先进的酶裂解和微波技术,以各种谷物秸秆、蒙古栎种子等农林业残余物及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扩大能源植物菊芋种植面积,开展菊芋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丁醇等燃料的研究和开发。
  2.生物柴油。研究以地沟油、煎炸油、废动植物油、工业废油等废弃油和大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实验装置和生产工艺,加速产业化进程。测试和确定生物柴油燃烧和排放特性等指标,制定生物柴油产品和技术标准。
  3.生物制氢。以现有生物制氢研究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开发生物制氢菌种和装备,为产业化奠定基础。在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产业科技园内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发酵法生物制氢生产基地。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八达集团公司的高效生物絮凝剂生产技术与发酵法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及生产过程废物零排放的领先优势,保持生物制氢产业化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地位。
  4.沼气。加快解决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的技术难题,实现高寒地区沼气的常年生产。嫩江、三江平原地区重点推进秸秆能源化和饲料化、畜禽粪便沼气化和肥料化示范基地建设。
  5.能源植物。选育适应盐碱地、荒草地栽培的高产、高含油、环境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建立丰产示范基地,加快能源植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
  6.生物质发电和供热。大力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研发农作物秸秆、玉米芯、甜菜渣、木屑等连续气化装置,开发成熟配套的生物质燃料专用加工设备和发电燃料收储运装备,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发电供热供气示范工程。
  7.加强国内外合作。依靠充足的生物能源原料优势,吸引国内外公司、集团来我省投资合作。学习印度尼西亚Medco能源国际公司、美国Phoenix生物能转化系统公司和加拿大logen公司等的成功经验。加强与湖南中和能源公司、河北正和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和辽宁超维特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的交流合作。
  (四)生物制造。"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有特色的生物制造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生产企业,扶持成省、市级重点生物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0年,生物制造产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成1个至2个大型龙头企业,使我省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产业研发生产中心。
  专栏6 生物基材料专项
  围绕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降低成本这个核心,生物基材料高技术专项将选取目前系统技术较为成熟的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基材料产品,作为"十一五"期间产业化重点方向。开发5种生物基材料,争取有1种至3种进入产业化生产。1.3-丙二醇年产达1000吨,L-乳酸年产量5万吨以上,聚乳酸年产量4万吨。通过实施专项,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3-丙二醇。通过发酵生产1.3-丙二醇,产品纯度达到99.92%,制定产品生产标准。
  (2)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关键酶。建立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发研制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关键酶、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等系列产品。
  (3)L-乳酸和聚乳酸。以富含淀粉的农作物为原料,利用微生物技术开发生产L-乳酸,通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
  (4)γ-聚谷氨酸。以高产γ-聚谷氨酸的菌株发酵制造γ-聚谷氨酸。开发和生产高吸水性树脂、聚ε-赖氨酸、淀粉热塑性树脂、淀粉醇酸树脂、淀粉聚醚树脂、淀粉聚氨酯树脂、聚丁二酸丁二醇树脂、聚羟基烷酸等高分子聚合物。
  (5)共轭亚油酸。利用乳酸菌产生亚油酸异构酶,以其转化玉米油脂中的亚油酸,生产共轭亚油酸。
  (6)可降解多功能液态地膜。以玉米淀粉和秸秆为原料,生产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
  (7)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产量达2.0克?跎?。
  (8)微生物多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生产黄原胶、环状糊精、普鲁兰胶、透明质酸、结冷胶等微生物多糖类产品。
  专栏7 微生物制造专项
  "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微生物制造示范企业,建立从菌种到发酵过程及下游分离提取的全套技术路线和工艺标准,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造生产技术,力争11种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
  (1)生产抗癌药物喜树碱、紫杉醇。建立1条至2条中试规模以上生产线,形成规模化生产,制定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
  (2)生产谷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谷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在全国推广。
  (3)生产维生素C。以山梨醇为原料,采用二步发酵碱法和吸交法提取工艺,生产维生素C,制定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4)非水体系生物催化酯合成技术。以天然维生素、有机酸、醇等为原料,利用脂肪酶、酯酶和蛋白酶等水解酶催化酯化和转酯反应,实现脂肪酸维生素C酯、共轭亚油酸维生素C酯、维生素E酯、阿魏酸酯等食品添加剂的酶促绿色制造,实现己酸酯类、大环内酯等天然食用香料的酶促绿色制造。
  (5)改造传统食品。研究生物技术在传统食品加工领域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新的方便复合发酵菌剂,促进传统食品加工企业升级换代。
  (6)合成食用天然色素靛蓝。以葡萄糖为原料,以含有萘双加氧酶的微生物为生物催化剂,利用生物催化方法,实现食用天然色素靛蓝生物合成。
  (7)生产大豆蛋白活性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和改造的微生物菌种发酵生产大豆蛋白活性肽。
  (8)制造生物化工产品及生物制品。研究开发有机酸类、酵母菌类、人及动物益生菌和低聚糖类等生物化工产品及生物制品。
  (9)生产乳糖酶。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乳糖酶,实现规模化生产。
  (10)生产精制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实现高转化率糖化酶、耐高温α-淀粉酶、中温淀粉酶、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非淀粉多糖专用酶、多种饲料专用酶及α-乙酰乳酸脱羧酶等精制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形成产业优势。建立食品级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克隆和改造生物质转化和食品加工中的重要酶基因,实现在食品级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进一步研究工程菌、酶制剂的发酵生产和应用技术,为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环境保护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提供安全、实用的工程菌和酶制剂。
  (11)生物催化合成手性醇。以醇脱氢酶或含有醇脱氢酶的微生物整细胞为生物催化剂,实现手性苯乙醇、手性苯乳酸(羟基苯丙酸)等手性醇的生物制造。
  3.加强国内外合作。继续推进仁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奥瑞金制罐集团元阳食品有限公司、肇东爱尔乳酸有限公司与意大利司南普吉提生物工程公司、大庆市大同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与马来西亚嘉金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项目合作。积极开展与上海生物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安徽丰原集团、四川维尼纶厂等单位的技术交流。
  (五)生物环保。"十一五"期间,以水污染治理、有机垃圾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污染治理、荒漠化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加快先进、成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物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物技术示范应用和宣传普及,加快培育生物环保领域龙头企业。选育并推广一批适应干旱、盐碱与荒漠地等条件的优质微生物菌剂和高抗造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对盐碱地、荒漠化等生态系统的改良步伐。生产相关生物制品15个至20个,培育生物环保制品大型企业集团5家至8家。
  1.高级氧化-生物耦合水质净化技术及装备。开发对稳定性有机物及代谢中间产物具有特效分解作用的微生物菌种。研制强化生物降解无毒化的各种高级氧化?跎?物过滤耦合水质净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提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的预处理技术。开发高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去除饮用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关键组合生物技术与装备。
  2.高性能、高稳定性、无毒性生物水处理絮凝剂。针对利用化学絮凝剂进行水处理时导致化学药剂进入水中并产生不易生物降解的絮凝污泥问题,研制具有同样性能或性能更好的无毒性水处理生物絮凝剂。
  3.复合式高效水解酸化、厌氧发酵和好氧生物反应器。针对污水水质日趋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和处理要求不断提高的实际,研制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复合式生物处理设施。
  4.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工程综合处理。通过生物工程、再生回收等综合处理方法,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使之无害化、资源化。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生产再生资源,实现节能减排。
  5.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生物炼制。通过生物炼制技术,将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的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6.牛粪、猪粪、鸡粪生物工程处理资源化技术。采取生物工程处理技术,对牛粪、猪粪、鸡粪进行高效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环境。
  7.淀粉渣资源化生物技术。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生产淀粉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转化为无害无毒、营养丰富的高品质动物饲料。
  8.化学农药残留生物降解。筛选出2种至4种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建立长残留性除草剂生物降解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标准并进行试验示范。
  9.盐碱地微生物治理技术。运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根治盐碱地的微生物菌剂及应用技术规程。
  10.荒漠治理生物技术。研制根治荒漠戈壁、缔造绿洲良田的生物技术,重点推广菌根菌、根瘤菌接种剂及复合菌剂的应用。
  11.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和研究利用技术平台。以生物防治微生物、生物固氮微生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食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微生物、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资源化微生物、蛋白饲料生产微生物、盐碱地治理微生物、生物质能源生产微生物、石油加工微生物菌种资源等为主,大力开展菌种资源收集、积累、选育工作,建立我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基地,为研制各种生物技术、产品提供微生物种质资源。
  12.建立微生物信息学大型数据库(网站)。在微生物信息学研究基础上,把生物防治微生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食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微生物、城市生活垃圾易堆腐物资源化微生物、蛋白饲料生产微生物、盐碱地治理微生物、生物质能源生产微生物和石油加工微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方面的生物信息数据整理、组建大型数据库,建立微生物信息中心,实现基础数据全省共享。
  13.加强国内外合作。加强和重视各地区生物环保产业的合作交流。重点关注美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生物科学中心、德国格丁根大学、俄罗斯创新技术公司等在开展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
  (六)生物资源的保护。"十一五"期间,以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矿山等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为重点,选育并推广一批优质高抗植物新品种,加快生物技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步伐,加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恢复。
  1.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开展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治理技术研发,建立模式区与示范区,积极推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经营、退耕还林(草)工程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等关键技术,恢复与发挥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到2010年,力争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2141万公顷,林木总蓄积达到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全省森林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森林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森林生态体系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草原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开展草原生态恢复重建优化示范模式与关键整合技术体系的研发与推广,建立划区轮牧与封育、休牧制度,合理规划人工草地及布局,筛选适于不同生态区的优质牧草品种,建立人工草地集约化经营的示范模式,草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3.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开展湿地保护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示范工作,加强湿地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建立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体系,恢复与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4.矿山生态系统建设。以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和鹤岗四大煤城为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矿点进行示范区建设,建立各类矿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体系,研发出2项至3项矿区综合治理实用新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加快治理进程。
  5.水土保持建设。采取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小流域和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建立营造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林技术体系。乔、灌、草相结合,林地网格化,建立科学的耕地培肥制、土壤耕作制和作物轮作制。推广水土流失治理优化模式与配套技术,逐步改善丘陵漫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生物多样性保育。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生物安全和病源微生物环境安全管理。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及生态影响调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监测管理。加强生物物种资源监管能力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及风险评估体系,维护我省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随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发展逐步完善。
  1.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建设。尽快设立能进行独立检测的权威机构,配备必要人员和设备,加快研究开发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检测技术,充实完善检测标准与技术手段,做好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与保障。尽快组建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监测中心及若干区域性管理监测分中心,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生物技术管理监督与监测网络体系,对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的生产、贮运、加工、销售实行全程跟踪监测与管理。
  2.加强生物基因工程安全性研究。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专项,系统支持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整理搜集主要受体生物的安全性资料,为安全评价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源基因漂移的检测,转基因大豆基因漂移机制研究和玉米花粉传播、杂交的检测;转Bt(苏云金杆菌)基因玉米对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影响;转基因作物试验田中杂草、昆虫、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监测;环境恢复重组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等。
  3.对农业生物基因工程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开展环境和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环境安全性评价主要针对是否具有任何植物病原体的特性、是否会比非转基因植物更容易变成杂草、是否可能使性亲和的植物成为杂草、是否会对加工的农产品造成损害、是否会对其他农业有益生物产生危害。重点研究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关键问题。食品安全性评价主要针对新基因产品特性的研究、分析营养物质和已知毒素含量的变化、潜在致敏性的研究、转基因食品与动物或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进行基因交换的可能及其影响、活体和离体的毒理和营养评价。
  4.转基因产品检验方法研究。主要针对DNA(脱氧核糖核酸)快速提取、单基因定性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多基因定性
  PCR、实时定量PCR、竞争性定量PCR和基因芯片等进行研究并不断标准化。
  (八)生物产业服务体系。
  1.加快研发服务产业发展。支持研究机构、科技型企业运用自身专有技术参与国际、国内研发服务。支持从事研发服务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品牌的生物研发服务企业,为生物产业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服务。加快生物工程信息化步伐,加强生物产业各行业内科研机构、研发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
  2.加强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坚持走开放创新道路,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增强产业基地对全省生物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产业关联度,力争在基地内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提供生物产业职业技能专业培训、临床研究、研发外包、信息技术等专业配套服务。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吸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基地。借助优势品牌,提升存量资源市场竞争能力。扶持优势潜力项目,推进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转化。
  3.加强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以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替代传统政策优势,加快"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咨询机构等发展,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符合国际惯例、开放式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公共中试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健全高效管理和开放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整合公共技术资源基础,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外包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生物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讨在政府授信基础上的生物产业融资平台建设。
  4.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生物中小企业。制定措施,确立技术、专利等评价体制,探索技术引进、交易资金的补助措施,加大对企业研究活动的支持力度。通过孵化中心、技术转让中心对基础、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分析,加强产业化和工艺流程的研究。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研发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实现生物产业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合力。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改委牵头的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全省生物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发布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对哈尔滨等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问题。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根据现代生物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等特点,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物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属于高新技术的生物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尽快认定,使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增加对生物企业的投资。建立和健全生物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
  (五)实施人才战略,建设高素质生物产业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生物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者、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扩大生物类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培育生物产业创新团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和来华创办生物企业、从事教学和研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转化生物产业高新技术成果。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实力的生物企业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并在科技计划中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点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生物高新企业认证制度,设定投入比例,促进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龙头企业,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附件:加快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物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特制定本政策。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物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成立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发布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为各级政府进行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提供依据,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二)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力度。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新型工业化及涉农、涉林、涉牧产业化等专项资金要重点向生物产业产业化项目、重大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根据省级财政状况,增加相应专项资金,设立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引导资金。
  (三)建立和健全生物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作用,加大对生物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力度。对生物风险投资企业再融资可由担保公司给予担保,对担保公司造成的担保损失,省级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四)吸引国外资本、鼓励企业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生物产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五)鼓励企业争取国家项目。对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项目,省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
  (六)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对于新上市公司,省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信息发布,引导金融单位和投资机构对生物产业提供贷款支持。
  (七)进一步加大生物企业用地支持。经生物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建生物产业项目用地,可优先使用全省年度用地指标。
  (八)新设立的生物企业,由地方政府在土地审批、各项地方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
  (九)生物企业用地可采取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一次全额缴纳有困难的可采取分期或分年缴纳。
  三、财税和金融政策
  (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属于高新技术的生物企业,应根据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尽快认定,使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生物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产品或设备,享受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或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十一)有外汇业务的生物企业由外汇管理部门审核并做基本信息登记后,可在各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根据经营需要可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收入为经常项目的外汇收入,支出可用于经常项目及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的资本项目的外汇支出。
  (十二)鼓励生物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购进先进技术、发明和专利的费用,按照无形资产管理,在管理费用中分期摊销。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折旧和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四、科技和人才政策
  (十三)根据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围绕新建和在建重大项目,选拔确定好领军人才,组建由高级专家为领头、优秀博士后等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创新团队,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十四)从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和引进人才资助资金中,各划出10%用于发展生物产业。
  (十五)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生物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有关生物产业专业,加快培养生物产业专门人才。
  (十六)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转化生物产业高新技术成果。以生物产业技术成果出资入股,作价总金额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35%。
  (十七)鼓励生物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以其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持有公司股份,其所占股份比例由双方共同约定。以职务发明作价入股的生物产业项目,经所在单位同意,职务发明人可享有50%的成果股权收益和不低于30%的转让收益;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内转让或实施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员每年可获得不低于该项发明净收入5%的报酬;对在专利转让和实施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酬应不低于奖酬总额的50%。
  (十八)鼓励国内外生物产业专业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我省创办生物企业。积极为高级人才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根据单位或本人申请,人事、公安等部门简化程序,快捷服务,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其配偶、子女可同时随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现在很多非洲猪瘟疫苗被很多养殖户所关注,而近日农村农业部称市面上非洲猪瘟苗均为假疫苗,这到底是什么情况?11月1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表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等违法行为。

现在很多非洲猪瘟疫苗被很多养殖户所关注,而近日农村农业部称市面上非洲猪瘟苗均为假疫苗,这到底是什么情况?11月1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表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等违法行为。《通知》称,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非洲猪瘟商品化疫苗。市面上所谓“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进口苗”,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都是非法疫苗,均应按假兽药处理。对使用非法疫苗免疫接种的猪只,一经检测为阳性的,视为非洲猪瘟感染猪,要及时扑杀,并不得给予补助。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最新进展如何

2019年5月24日,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主要取得五项进展:

一是分离中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

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

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在无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应防止ASFV的传入,在国际机场和港口,从飞机和船舶来的食物废料均应焚毁。对无本病地区事先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和制定一旦发生本病时的扑灭计划。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研发出可以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所以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

一是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二是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三是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四是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以上就是市面上非洲猪瘟苗均为假疫苗 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最新进展如何的相关消息。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1.本页面为商业广告,内容为用户自行上传,本网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
2.本站所展示的信息均由企业自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原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