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岚研究成果何时用于临床胡海岚研究的药叫什么名字?

不是我专业方向的研究,所以研究的具体内容我无法评论。但是就这个研究相关的应用和社会影响,我想做些分享。

氯胺酮是管制毒品,在美国的医疗使用并没有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但是民间存在的一些利用微剂量的氯胺酮治疗抑郁症的尝试已经存在,并且被一些很先锋的医生和学者关注。这里有一个氯胺酮治疗做政策倡导和推广的组织 由氯胺酮治疗的实施者和受益者组成,目标是为了让氯胺酮治疗被合法化,被大众认识和认可,以及获得医疗保险的支持。

这次浙大的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为氯胺酮的治疗性应用提供了支持。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来看,氯胺酮的确比传统抗抑郁药物厉害。在使用的时候,其剂量被严格控制,所以病人不会产生全身的躯体反应,而只是会在分子层面产生作用。这种微剂量(micro-dosing)疗法其他一些被列为毒品的物质也已经开始有应用,比如微剂量的LSD迷幻剂被发现可以用于替代咖啡,提升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

另外在国内能做氯胺酮的临床应用我觉得还是蛮有颠覆性的,因为国内对于毒品的妖魔化程度是很高的,且不说氯胺酮了,连大麻这样已经在世界各地逐步合法化的天然有机植物都会和其他硬性毒品一视同仁。在这样的情况下,浙大能做出认可氯胺酮临床价值的研究,从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层面我觉得都是一种冲击。

我们习惯了全盘否认毒品,却不愿意承认任何一种物质,滥用都会带来危害,但是合理使用的时候却都有各自的价值。现在合法化的酒精,烟草等物质,刚好只是因为他们被合法化了,不代表他们就一定是安全的,健康的。什么是药品,什么是毒品,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这个界限的设定其实非常模糊,也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世界范围内对于传统的毒品都是以非常负面的方式描绘的,我不否认毒品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可改变意识状态的物质(mind-altering substance)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这些物质被非法化之后,相关的研究也就需要终止。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医学界其实对LSD的医学应用有过相当丰富的研究,只是后来LSD广泛渗入了嬉皮士文化,开始被大众所批判,所以相关研究全部被终止。

但是过去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经开始重启对于“毒品”的临床研究,譬如LSD,迷幻蘑菇,DMT,MDMA等致幻药物。更多细节可以自己去看维基百科: 由于政治、法律和文化的禁忌,我们对于这些物质了解的太少,但是这不代表这些物质是无用的。我做个大胆的展望,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学和医学很有可能在致幻剂的应用上面产生重大突破,不论是从治疗,还是意识和自我探索的角度。一些传统的非法毒品,很有可能在我们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效用之后,成为改善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工具。

胡海岚教授荣获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

神经科学国际神经生物学基础医学院情感行为科学研究浙江大学美洲地区

摘要:2019年7月15日,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为表彰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获得的成就,宣布将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授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教授。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以外的科学家。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对于抑郁症,可能大家听的比较多了,现在人生活压力之下,很多人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下抑郁症的症状。

有时候因为大脑本身的关系,不少人也逐渐表露出抑郁症的倾向。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全球都没有停止脚步。

浙大医学院教授斩获IBRO-Kemali国际奖

在今年的7月15日,我国的医学界可以说是有一件大喜事。

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这一届的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是中国的胡海岚教授。

这不仅仅是国内医学界的荣耀,可以说整个亚洲都为之轰动,因为这个奖项自设立以来,胡海岚是第一个欧美之外的人斩获这一项殊荣。

胡海岚教授为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一直以来她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深奥的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如今这一大奖被她斩获也是实至名归。

而且,因为胡海岚教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若一旦通过实验,全球将有超过三亿的抑郁症患者会得到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的挽救这些抑郁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胡海岚团队2月15日,在《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两篇文章,揭示抑郁症领域新发现)

胡海岚和她的“胜利者效应”

胡海岚教授可以说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她本科毕业于北大的生物系,后来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34岁成为中科院的博士生导师。

她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生物学,这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前沿的科研领域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做出成绩的却很少。

因为大脑是自然界中最神秘最复杂的构造,这个领域的研究充满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幸运的是胡海岚教授的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经过仔细的研究,她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这里经过一定的刺激,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

这条神经环路决定了经过先前的胜利,今后的胜利会更加容易,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它指出了大脑内的神经调节社会竞争的基础----位于大脑内测的前额叶区域。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强者愈强”其实这个并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决定的。

在胡海岚教授的实验中,这种“胜利者效应”被她发现,通过一只小白鼠从弱者到强者的“升级”之路。

(没有经过强化的老鼠B)

胡海岚通过刺激实验小白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来达到让小白鼠更“勇敢”。

她发现不断战胜更强的对手就能够让实验小白鼠最终成为一个强者,受到过刺激的小白鼠明显在实验中更容易取得胜利。

(进行强化之后的老鼠B)

而且这种情绪还可以通过其他来“传染”的,会被大脑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来。

与此同时,胡海岚教授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若这些可以运用在人体身上,是不是就能够帮助到很多的抑郁症病人了呢?

(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提示了一个新的抑郁模型)

抑郁症是目前来说最危险的一种疾病,很多患者在患上抑郁症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自残等情况。

作为目前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据统计显示,我国有大概3000万人患有抑郁症并且逐年在不断的增长当中,但是受到重视的抑郁症并不多,其实接受药物治疗的不到3%。

胡海岚教授从“胜利者效应”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在原基础上找到几只患上抑郁症的小白鼠。经过实验这些小白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外侧缰核神经元,自发的簇状放电活动显著增高。也就是说若出现高频的蔟状放电,抑郁症就很容易发生。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界来说相当于推进人类抑郁症相关的病理认知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也推进了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

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抗抑郁药大都含有氯胺酮,虽然其效果很快,但却是一种易成瘾的毒品,而且对于人体来说有很强的副作用。

胡海岚教授目前的成就表明她发现了控制人体情绪的一个开关,同时人类对于如何控制抑郁症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胡海岚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形成和我们大脑中蔟状放电方式的关系。

即通过阻断蔟状放电来对抗抑郁症,针对蔟状放电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氯胺酮这种成分的药物,也为开发新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思路和新的方向。

因此对于之后抑郁症患者来说,胡海岚的研究说不定在未来某一天里,能够将他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院胡海岚研究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