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控制不住会咬自己的手臂,这是抑郁症的表现吗?

你好,我简单用文字的形式说说帕金森的表现:

帕金森多见于 50 岁后发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起病缓慢,病情逐渐进展。最常见的症状为震颤,依次为步行障碍,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症状多从一侧的上肢开始,逐渐进展到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患者感受到的最早的不适可能是肢体振颤和僵硬。

震颤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从一侧上肢的远端开始,可以见到有规律的手指屈曲和拇指的对掌运动,如同搓药丸一样,幅度不定,多以粗大的震颤动作为主。震颤会逐渐蔓延到四肢,通常上肢比下肢明显,下颌,舌,口唇,及头部受累较晚。震颤发作的特点: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肌强直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表现,这种异常是造成许多帕金森患者出现屈曲姿势的原因。当患者的手腕、肘关节遇到被动运动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患者遇到的阻力较一般人大,医学上叫做铅管样强直。如果病人同时有震颤,那么病人的肢体屈曲及伸直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同齿轮转动一样,医学上称为齿轮样强直。帕金森病患者常因肌强直严重而出现腰痛及肩髋关节疼痛,老年人尤其明显,有时易被误诊为骨关节病或其他疾病。

三大非运动症状有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稍微普通一点来说,就是手抖,肢体变硬,面具脸,很少笑容,慌张步态,小步向前冲。

不过,从你的补充来说,目前基本不考虑帕金森病了。

那么考虑到你提到的:手指不灵活。肌肉僵硬。动作缓慢。手发麻。酸。症状时重时轻。还有最近几年右大腿动作感觉不灵活,肌肉紧张,走路时大腿肌肉胀。穿鞋拖鞋没有左腿灵活

针对这些症状,我还是建议:
1.你去做个四肢的肌电图,看看你的周围神经究竟有没有病变
2.化验个免疫系列如抗核抗体,ANCA等,如果这些检查都是正常的,那么,暂时不考虑器质性病变了

我还是认为必须去检查清楚,排除真正的问题。

等将来检查后,你把结果传给我,我帮你继续看看。

那么,针对你的焦虑问题,我啰嗦几句: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格外的关注自己的健康,例如,他们会每天反复查看舌苔颜色、手指上月牙的大小,也会每天观察小便的颜色、是否起了泡沫,或者大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一旦发现一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变化,这群人就像抓到了重病的依据,继而去医院,要求做各种检查。

事实上,对「生病」的焦虑本身是有好处的,它让我们及时发现疾病征兆,及时接受治疗。

但问题是,是疑病,还是真的有病?

要确诊疑病症,首先是需要经过医生全面的检查之后,确定患者没有与症状相关的躯体疾病时,才能考虑下这个诊断。

但并不是说,有了「心脏病」「」「糖尿病」等等这些「躯体疾病」,就不能诊断为疑病症,只能说,该躯体疾病并没有直接导致疑病症;或诊断为疑病症的人,并不是就「没有躯体疾病」,因为人以后都是会生病的。

一般而言,患者 40 岁以上,躯体症状单一、部位固定,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应该首先考虑患者存在真的躯体疾病,做全面的检查,并密切观察,发现躯体疾病;若是疑难杂症,医生则会邀请各个科室会诊,充分考虑病情特点,针对性地做进一步检查,并不会轻易下「疑病症」的诊断。

而疑病症患者,则比较明显,平时就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往往自述这样的情况出现半年以上了。

更关键的是,患者的疾病表现定位非常松散,甚至不是临床疾病该有的症状,患者症状往往不符合神经分布特点,不符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学。

很多时候,医生一看,就明白,患者表现不是某种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这类疑病的患者往往都会失眠,消化不好,胸闷,头晕,耳鸣。伴随一定的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清楚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本质,对许多患者是种挑战。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存在轻微的「躯体疾病」,并且当前的「症状」往往缺乏躯体有病的检查,并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一点都不要命。

假如能意识到目前出现的症状是和心理问题有关,那么,和这些症状和平相处就更容易些,不必刻意的去理会,学会带着症状去学习、工作或生活就好了。

建立对疾病和健康正确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虽然对身体的变化有必要提起警惕,但是,不用刻意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适应自己的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让自己内心和谐,这还真的是看似简单,但真的困扰了很多人。

疑病很常见,做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花钱买心安。

我还是建议你去查查,把免疫系列和肌电图做了后,再看看究竟是不是肯定纯粹是心理问题。

最好去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让医生查查体,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遗漏的检查。

检查后,我们再说下一步的治疗吧。

希望我的回复对你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如果有需要欢迎我们再联系。欢迎继续沟通。由于你不能回复,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在问题下方评价处写出来,我帮你继续解答,祝好。:)

原创 幸福人生学院李嘉琪

现在据统计数据,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15%。相当于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有抑郁症的,100个人15个人会死。差不多半分钟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按照现在统计的这个数字和癌症的平均死亡率差不多了。癌症还有一半都是被吓死的,说到底还是心理问题。有时间再讲心理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影响有多大。今天我们讲的是抑郁症自杀的问题,真的是为这些人痛彻惋惜啊,本身都是可以避免的,那问题出在哪啊?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很严重。我那时重度抑郁也是控制不住的想自杀,所以对得抑郁症想自杀的人特别能理解。也知道怎么才能帮助他们。

现在来找我帮助的抑郁症患者,10个人里面至少3到4个人想自杀。还有想过自杀的就更多了。其实之前我们在讲认识抑郁症的一系列文章里。都清楚的讲了抑郁症是怎么演变到自杀的过程。

为什么抑郁症要自杀?简单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断在内心被放大,和死亡的负能量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在负能量持续放大的过程中,转变内心,发展下去自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转变?之前的文章讲了很多,就不赘述了,没看过的一定要去看。

今天想告诫有自杀想法的朋友,你想着死了就解脱了,什么都没有了,再也不会痛苦了,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如果你自杀,和你最亲的人的痛苦都不用说了。主要你觉得你死了,你的痛苦能结束,这是一个无知的想法。

从量子力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人死了之后还是有肉眼无法看到的量子信息存在。通俗的讲就叫灵魂。

我从自己的那次濒死体验和现在大量的濒死体验者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

什么叫濒死体验?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濒死体验这个词可以说用的不是特别准确,应该叫死过又活了的人,比较确切。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我在那两天经历了你们在人世间无法体会到的痛苦。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也就是在我自我疗愈抑郁症的那个学习过程中,才搞明白了。明白之后,我真的庆幸当时没去自杀啊。不然那次死亡的痛苦,不知道要经历多久。

所以,为什么我现在这么想帮助抑郁症患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死亡意味着永无止境的痛苦,而抑郁症患者却以为死亡意味着解脱。

从我们之前的理论角度,就是能量状态和吸引力的角度来讲。没看过的去看抑郁症真相和吸引力那两篇文章。你就明白,你的能量状态已经低到和死亡如此接近,相互吸引。你活着还有可能改变向上。

因为你是负能量大到极点,痛苦到极点才选择的自杀,临死前还释放了一个结束自己生命的,巨大负能量。

按照我们量子纠缠的理论,你就和这个宇宙间类似的巨大痛苦的负能量纠缠上了。按照量子纠缠的超时空特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你不在这个空间了,或者过了多久以后就结束了。这个痛苦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跟着你。

怎么能结束这种痛苦的纠缠?必须改变你的能量状态,由负转正就能结束这种纠缠,结束痛苦。

你想啊,你还活着,受了这么一点苦就受不了了。遇到我,给你指条明路,你都不转变。到那个时候你承受着超越时空的无限大的痛苦,你还能升起正能量,转变状态?

醒醒吧,活在当下,把握住现在,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珍惜所有爱护你的家人。如果你觉得家人都不爱护你,那你也应该珍惜我,至少我还在努力的想帮你。你要真自杀了,不但你痛苦我也为你惋惜、痛苦,那时阴阳两隔,想帮你也没那个能力了。

如果看到这,还有想自杀念头的人。劝你尽早打消这个念头。如果你一意孤行,希望你在自杀之前能想到我,和我联系一下,让我再最后劝你一下。实在不想让我劝,那我觉得能够遇见都是缘分,至少告个别啊!

希望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点一下转发,费不了你几秒钟。也许就因为你的这几秒钟,就救下了一条人命!

本文字数约:5439 字

01、高考后,这4类考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

02、孩子高考考砸了,父母怎么积极引导?

03、高考后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但因为分数还没公布,很多考生还不能放松下来。尤其是那些感觉自己考砸了的考生,他们心理压力很大,每天都焦虑不安,愁眉苦脸。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如何引导?

最近,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的记者就该话题采访了我,我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专业的意见。

每年高考结束后,以及高考成绩公布后,总会发生一些考生自杀的悲剧。

而且,就算学生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可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长期旷课、频频挂科、甚至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而休学、退学,哪怕是“北清复交”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

今天这篇文章想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向考生父母们分享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尽量防止此类悲剧上演。

01、高考后,这4类考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是寒窗苦读12载的成果检验,还是个人前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少考生将高考看得非常重要,一旦考得不好,就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我的一生都毁了”、“我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对不起父母和老师,也不敢看见同学们,太丢人了”。

应该说,孩子面对高考失利这种较重大的打击时,在短时间内情绪低落、思想内容偏负性,甚至有点灾难化思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孩子心身比较健康,跟父母的亲子关系也比较良好的话,在父母的陪伴、安慰和积极引导下,他们很快就会慢慢走出来,重整心情,积极面对接下来的路。

可孩子到底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密切留意、仔细分辨了。

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这几种表现,就意味着孩子本来就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考砸后有可能出现自杀念头,甚至实施自杀,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一,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早就有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名次的表现,甚至把学习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比如他们偶尔从前3名退步到前10名时会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很丢人、很失败;有的还会很生气愤怒,把责任归咎于老师、同学或父母,比如指责父母不给自己报补习班。

这些孩子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很可能是扭曲的,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他们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唯一来源。而且,他们很可能持有“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观念。

那这些孩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他们很可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有自卑、敏感的一面,希望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而表现优秀时,他们又反复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夸奖,非常兴奋,不断追求这种感觉,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部分孩子看上去很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抗压能力很有可能比较弱,难以接受一时的失败。一旦重大考试失利,他们会非常焦虑、恐慌,认为天都要塌了,严重自我否定,就有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第二,孩子以前有过自残、自伤行为,如果高考考砸,其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很高。

自残、自伤行为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体现。这部分孩子肯定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痛苦。自残、自伤不是他们不自爱,而是其快速释放负性情绪,暂时得以从痛苦中解脱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他们的压力本来就很大了,精神、情绪已经濒临崩溃了。一旦高考考砸,这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情绪崩溃。

此时,他们可能会再次疯狂自残、自伤,如果这已经无法有效释放压力的话,他们就有可能承受不住痛苦,选择自杀。

不过,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有过自残、自伤行为。比如去年“成都49中高中生自杀坠亡”事件中,小林在自杀前曾疯狂自残。我相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自残,但其父母毫无察觉,直到孩子自杀离世了,父母都觉得难以置信,无法接受。

所以,父母一定要细心留意孩子平时的言行举止,如果手臂、大腿等身体部位上不时出现刀痕、伤疤,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孩子“我只是不小心磕伤了”的说辞。

第三,如果孩子本来就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话,高考后更要密切观察,如果考得不理想,要慎防病情恶化。

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而且往往不用别人说,父母也会密切留意孩子的状态,可能根本就不敢让孩子独处。

不过,即使这部分孩子显得不太在意高考成绩,甚至成绩公布后考得还不错,家长也不要掉以轻心。

因为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的患者长期受到疾病折磨,早已下定决心寻死,他们完成高考,只是把这看作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甚至可以说是终极使命。

我们前不久分享的案例小虹,她病情复杂,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及强迫症等。在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前,她说前来求治并不是为了康复,而是为了能回校学习、参加高考,但高考结束后她就自杀。

小虹说,因为活着太痛苦了,只有死才能解脱;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她父母的夙愿,父母养育她、培养她,她认为必须报答父母,完成他们夙愿,而且她也想证明自己。

幸好,后来经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小虹已经成功康复,高考前就打消了自杀念头,现在已经快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了。

第四,孩子考砸了,本来情绪很低落,甚至自我封闭;但突然情绪好转,说自己“想通了,放下了”,还表现得很懂事,这有可能是他们的刻意伪装。

而刻意伪装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令身边人放松警惕,他们偷偷实施自杀时更容易成功。

这种情况其实属于“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有意隐瞒内心的想法和意图,非常凶险。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留个心眼儿,要意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不要对孩子过于放心了。

02、孩子高考考砸了,父母怎么积极引导?

如果孩子高考考砸了,父母该如何积极引导,让孩子恢复积极、平和的心态?

第一,父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引导孩子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恢复理性的认知。

首先,父母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讲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让你平常不努力,现在考砸了,后悔了吧”“事已至此,你难过有什么用”这样的话。这不但无法缓解孩子的负性情绪,还可能会让孩子更加自责,并且恶化亲子关系。

父母先学会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孩子是觉得高考考砸了,理想实现不了了,人生很失败的话,父母要引导孩子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高考,别再持着“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观念。

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在整体上看,如果考得好,我们选择大学、专业的自由度更大,可获得的整体教育资源更优质,知识、技能等个人综合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择业机会。

但这只是整体上的,对于每个个体,情况有可能完全不一样。高考不能决定个体的一生,即使高考失利,也有很多路可以达到目标。

比如考研。2020年,浙江有一位“励志哥”苏文在网上走红。苏文高中成绩优异,如无意外能考上国内名牌大学,但他考砸了,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最后只去了一所二本院校。

上了大学后,他一度比较颓废,心里也郁闷。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他发现很多老同学都在大学里过得很精彩,获得一些奖项。他很羡慕,也非常不服气。很快,他调整好心态,以考研为目标努力学习,最后从二本院校考上了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

除了考研之外,还有复读。俞敏洪参加了3次高考,最后创立了新东方;马云也参加了3次高考,屡败屡战,最后创立了阿里巴巴。

哪怕是高中辍学的“小混混”,只要愿意努力和付出,加上科学的办法,一样可以再次参加高考。我曾经接诊过的患者皓轩,他高中时期滥用止咳水、曲马多,甚至吸食冰毒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最终辍学,整整耽误了5年光阴!

病情康复后,皓轩决定参加高考,这让我都吓了一跳!但我很开心,利用临床心理干预为他建立了高效学习状态,这有助于他备考。

皓轩花了半年的时间奋力复习,最终考上了大学。他现在已经毕业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正准备考研,还结婚生子了,生活非常幸福。

就算不复读、不考研,也可以在参加工作时不断学习,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就算考得不好,也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比别人落后了、就是走弯路了。相反,如果我们积极应对,这条路上的挫折就是帮助我们积累逆商、抗压能力的宝贵机会!

第二,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平和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复盘高考考砸的因素,商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此之前,父母最好先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学习障碍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找到深层次原因。

因为高考失利的孩子,很有可能有学习障碍,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症,小考成绩很理想,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

而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往往因为孩子遭受过与学习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很可能也有过分看重成绩的观念。

那高考考砸了,接下来是如何选择?是复读一年,还是去读那所不太理想的大学?

如果复读,那就一定要找到并且解决导致高考失利的深层次原因,比如解决考试焦虑、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的问题。否则孩子复读时心理压力更大,学习状态更差,第二次高考有可能考得更差。这会形成重大的心理创伤,孩子甚至会得精神心理障碍。

如果选择还是去上大学,那孩子就要接受那所学校、或者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一开始确实会令人不开心,孩子去了之后,可能会觉得那所学校哪哪都不好。

但只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塑造高效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考研,到喜欢的大学去读研究生;或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增加求职时的竞争力,争取进入喜欢的行业。

父母跟孩子一起分析每条路的利弊、相应的解决办法后,要让孩子作出选择,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努力奋斗的动力更强,就算遇到了挫折,也不容易把责任归咎于父母。

03、高考后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还有一些隐患也值得父母留意。

比如填报志愿时,如果孩子不顾专业、院校等因素,执意选择离家非常远的城市,这有可能是亲子关系比较恶劣,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远离父母。

可能有的父母觉得这有啥关系?孩子大了肯定要离开父母的,上学离家远,培养孩子独立能力那更好。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不是不行,但最好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逐渐独立,否则孩子在外遇到了重大难题,却不想找父母求助,这就很容易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发生极端或悲剧事件。

所以,如果父母觉得自己跟孩子的关系确实比较僵化,那最好趁着暑假积极修复亲子关系。不然等到孩子上大学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了,那时再想要修复亲子关系就更难了。

而关于学校以及专业的选择,父母可以在充分了解信息、尤其是社会的基本发展趋势后,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但主要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孩子,不要软硬兼施让孩子去读父母认可的专业。

否则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不喜欢自己所读的学校、专业,很可能会出现厌学等严重的学习障碍,频频挂科,甚至被学校退学。这时,孩子有可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父母。

还有,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高考后的暑假是唯一一个没有作业、没有学习压力、且时间最长的暑假。卸下高考重担后,很多考生都想好好放松一下,这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们也可以适当支持。

但要注意,孩子们可以适当放松,但不宜放纵。像频繁喝酒、到网吧通宵、日夜颠倒地打游戏、到夜店蹦迪,甚至滥用药物等,这就是放纵。

如果孩子在暑假里肆无忌惮地放纵惯了,他们很有可能无法及时调整好状态,难以适应大学开学后的生活。

尤其是有的孩子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轻松,以为混混日子就能通过考试。殊不知很多学校、专业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更加强调个人的综合能力。学生想脱颖而出的话并不容易,哪怕只是想各科考试及格,也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所以,如果孩子无法适应大学节奏,仍沉迷于网络游戏、黑白颠倒的话,这就很容易频频旷课、挂科,严重的还可能被退学。

另外,部分孩子在上了大学后可能非常迷茫,找不到下一个奋斗目标,甚至产生消极的人生观,认为活着毫无意义,患上了北大徐凯文教授说的“空心病”。

所以,总的来说,高考后的暑假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既要适当放松,但也要守住底线,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所准备。

比如,父母跟孩子约法三章,开学前的作息时间可以比上学时宽松一些,但注意不能连续几天黑白颠倒;对于娱乐、玩游戏的时间,可以约定每天的时长,合理放松。

那余下的时间,父母要找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积极的事情让孩子参与,比如全家一起出去旅行,或者让孩子做一些社会服务活动、暑期工;又或者让孩子上一些其感兴趣的、但以前没时间上的兴趣课程;还可以提前跟孩子去了解、游览未来的大学,大学所在的城市,跟师兄姐交流等等。

如果有条件,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争取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上大学后,父母仍参与孩子的成长,并为孩子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积极下一个具体的目标,在大学期间,我们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

如果谈得再深一点,亲子之间甚至可以考虑探讨人生的意义,以及奋斗的最终目的。不过这个话题确实比较宏大,如果孩子暂时不感兴趣,可以先不谈,而是先走好眼前的路,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坦然心态,在不断探索中,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上大学是孩子走向成年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的转折点,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顺利蜕变成“大人”。

这主要取决于原生家庭的环境,父母是否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在之前的十多年里,是否塑造出了良好的性格和较好的抗压能力。

可以说,高考后的这个暑假,是父母能给予孩子心理滋养、精神养分的最后一个机会。希望父母要好好把握,引导真正走向人格独立、思想独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是控制不住咬舌头是啥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