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慢性病、顽固病、以及一些西医治不了或治不好的病,用中医验方治疗却行之有效?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很多中医爱好者都会对历史上的那些名医、奇医事迹津津乐道,而在今天,虽然体制内有很多医术高明的国医大师,但可以说都是专家式的人物,与古代医家相比,少了很多传奇色彩。

那么,当今中国真的就不再有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这般的传奇医士了吗?本文所发现介绍的这七位来自民间的奇人奇医,或许能够让大家为之一振!

中华莲花医学创立者、科学环境风水学创立者、道医与古中医学集大成者、身心灵疗愈大师、疑难病专家、古天文中医学创立

一奇:身治、心治与灵治兼备,以灵治引导心治,以心治引导身治;

二奇:将环境风水理论引入人体病理学,张师认为疾病乃是身心内环境恶化的表征,治病当以调理身心环境为本;

三奇:研学美、法、日等多国与中国台湾的先进外治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正骨、整脊与针灸疗法相融合,让古中医学更加系统化、精细化;

四奇:将潜意识心理学与古中医祝由术相结合,疗愈现代人的心身性疑难病;

五奇:发现癌症的本质是爱的缺失,癌症患者既无法爱他人,也无法被爱,治愈癌症的根本在于唤醒患者的心灵之爱;

六奇:对现今主流中、西医学无能为力的疑难杂症,常有奇效;

七奇:宣扬治病须以“人”为本,张师认为现代医疗已走入歧途,人本是身心一体者,现代医学将身心分离而治,是有违天道的!

张师受深厚的家传易学文化影响,自幼行思异于常人,求知心切,神话性灵,生命终极,尤其热衷而求索,常亲身探察以验证。从1986年始,对上古易学进行系统研学,并致力于以科学视域和方法予以解读阐释。

其后,张师潜心于古中医学、道家内丹学、藏密拙火瑜伽、呼吸导引术的研究,山、医、命、相、卜五术贯通,并深入拓展于现代生命科学、医学与身心灵疗愈理论,如家族排列、意象沟通、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

三十余年间,张师广拜名家名师学习,在天师道祖庭南昌万寿宫,得授箓传度为道教正一派门人。

张师孜孜以求性命大道,融通诸家所长,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成果印证、发扬古中医学,攻克日益复杂顽固的现代病、疑难杂症,对抑郁症、慢性病、咽炎、肿瘤疾病与颈、肩、腰、腿各类顽固疼痛症等卓有建树。期间研学自费数百万之巨,孤独求道,终得硕果,创立中华莲花医学体系。

近年来,张师在莲花医学基础上,更进一步开拓研究于人体生命结构与宇宙天体演化之间的精微关联,探索古天文中医学体系。

莲花医学以上古河洛、周易为本源,以黄帝、仲景之学为根基,以道医、佛医为辅佐,以现代解剖学、人体软组织学、经膜学和心理学为开拓,综合方药、针道、灸道、手法治疗、心理疗法等多层面的疗愈技术,致力于为现代文明提供全系统、全方位的身心健康方案,尤其擅长解决现代人难以被当前主流中、西医学治愈的诸多疑难病。

张师创立莲花医学“以心立极”,尤为强调,作为身心合一的生命体,人的心识结构,包括人的表意识、潜意识与根本意识(灵性),乃是生命健康与否的根源所在,而这也正是古中医学的根本精髓之所在。

由此,张师对现当代被庸俗化唯物主义肢解的丧失了“灵魂”——只治身,不治心的现代中医深感痛心,认为当今的中医是“跛脚中医”,现今的中医学院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而整个现代医学更是悖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在很多方面几乎接近“犯罪”。

由此,张师发愿以复兴真正的中华古中医学为己任!

放眼当今,能够纵横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涉猎之广博,认知之深刻,发扬之独到,张师可谓首屈一指。张师视人与疾病,始终为身、心、灵之整体,而尤为强调心治、灵治,于疑难顽疾常出奇功,从下面这一则不可思议的医案实录,我们便可管窥张师之“奇”:

2010年在某地,张师参加了一场集体疗愈课程。课间,某省旅游局领导带其儿女(皆患有抑郁症),一位从老山前线退伍的连长(被炮弹震聋失聪),郑州某高中的一位女教师(患有颤抖症),一位硬皮症男性患者(童年不幸所致),一位重度风湿病的男性患者(须他人搀扶行走),听闻张师后前来寻求帮助。

张师事前并无准备,在无一味药、无一根针的情形下,以其独创的张氏家族排列身心疗愈法,给予以上每个人15分钟左右的现场治疗后,“奇迹”发生了——

旅游局领导的儿女当场解除心结,摆脱抑郁;

退伍连长听力当场恢复(因没有后续的跟进治疗,半年后复发);

女教师的颤抖症当场好转;

硬皮症患者当场得到治愈;

风湿病患者当场行走自如,狂喜不已。

张师以手法和针灸,在短短十几分钟里,让一位多年受苦于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当场解除疼痛;

以中医方剂与祝由、心理疗法结合,成功治愈了诸多良性与恶性肿瘤患者,诸般奇迹,不一而足。

易学大家、中医世家、易医

一奇:他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有3个原因:外因、内因和因果

药治(植物动物入药,五行之物皆入药)

法治(念佛是法,许愿是法,法无定法)

心治(外因外治,内因内治,因果病自治)

主张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易学、道学、儒学等与中医结合起来来研究,可谓中医另一条复兴之路的开拓者。

道号:无极山人 法号:太极常弘 笔名:天山来客

林老出生在一个名声显赫的中医世家,自幼接受的就是传统的道家思想,有很扎实的中医学、道家思想理论基础,林老曾就读于北师大物理系,闲暇之余发奋攻读医理,研习太极功,沉思禅定,终成一代易学、医学名家,参与筹建了易学、气功、人体的科学等各种学术团体。

他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有3个原因:外因、内因和因果

外因:外感六淫、外伤(一切因外来的伤害而致病)。

内因:七情六欲(一切因生命的内部失去平衡而致病)

因果:一个为佛理的因果律,另一个从我们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了件坏事,心中必然会有“内疚”、“后悔”等不良的心理反映,日积月累,久而成疾,也就是古人说的“心病”。

玄学五术兼备、传统中医捍卫者、门生遍及海内外

从普通军医到一代名医,倪师之路堪称传奇。

倪师在国外名气更大,在国内普遍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今天,倪师在海外为中医正名了。

有传言倪师已仙逝,但笔者更相信倪师是在某地归隐了,是非名利皆过往,倪师的去向也成为中医界的一大奇事、疑事。

倪师研究、从事中医药、玄学等方面的工作已达30多载之久,精通上古易学五术:命、相、卜、山、医,被世人誉为:当代少见的玄学五术兼备之奇人。倪师曾治好了许多中西医都认为无法治愈的绝症患者,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被许多病患称为“最后的希望”。

倪师主要进行的是视频授课工作,希望以此让中医药发扬、传承下去,门生门徒遍及海内外,受其直接或间接传道授业者数以万计,很多中医初学者和医家,都把倪师形象的比喻为学习中医的枝干,把徐文兵比喻为树叶。

这里有一个关于倪师的小故事:

倪师的祖父曾向倪师的父亲讲述过这样一件奇事,当年先祖的墓穴中,时常传出有吵闹、争斗的声音,附近的村民们好奇,便将坟墓打开,看到墓中有这样神奇的一幕,有一只金色麻雀在和一条鲤鱼相斗,很是神奇,不久村民们目睹金雀展翅远飞,鲤鱼也遁走山中不见所踪,于是,众人就将此坟命名“金雀坟”,把鲤鱼消失的那个山丘命名为“鲤鱼驾”,如今,当地仍在沿用这两个地名。

之后,倪师的祖父请了数位各地著名的风水大师前往堪舆、观测,风水师们观测后,一致认为倪家后代必会出名医,为此,倪师祖父变卖家产供倪师父亲学医,但倪师父亲心不在此,无意习医,家中所藏的大量医书也只能沦为装饰,无人问津,之后倪师成为名医,传为一段佳话。

道医国手、全真教高道、奇医妙药神仙手、道医集大成者

认为疾病无外乎:酒、色、财、气

诊疗不收费,一天只接待一位病人

周易、风水、预测之准为一奇

王道长生于鹿鸣山,中医世家,著名道医、道家养生大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行医几十载,救人无数,后入武当玄门,孜孜以求发扬和传承道医。

王道长一直发心传承、发扬道医技艺、理论和养生功、命理、堪舆、周易、术数等,被医家和世人誉为“道医国手”。

王泰科道长认为,破坏我们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元凶,无外乎“酒、色、财、气”这四字,而那些病其实就是枷锁,是自己给自己加上了这个桎梏,想要解开这个枷锁也只能靠自己,而是否得病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认知问题,酒、色、财、气虽是患病的最大因素,但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但如果能够取其益,避其害,就可以让身体保持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平衡的状态。

大证悟者、当代禅门奇才、佛医集大成者

丁老认为80%的病是由于情绪、性格、脾气等因素导致的,情绪、性格、脾气非常重要。

自身得怪病(大家可百度了解一下)而学医、从医。

得听疯婆子一言而悟道。

山东泰安人,小学文化,曾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后了悟人生出家皈依佛门,法号:悟达。他在泰山山脚下开设了“泰山禅院”,供人们闭关参禅,体悟交流佛法、人生。

丁老研究疾病的根源多年,结果发现,如果各种不良的情绪,如发怒、生气等发作的时候,就会直接损伤到心、肝、脾、肺、肾,同时,这种状态下的人体是比较僵硬的,血液也会发生变化,人体内的气、血会瞬间凝固住,进而导致供血不足,面红耳赤、会感到难受等,而生气、发怒之后的人,极有可能会导致身体疼痛、吃不下东西、心慌、心乱、呼吸不顺畅、腰酸、大脑胀痛等不适感。

如果人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气血就会凝固、变黑、慢慢形成块体或球状的硬物,身体的经络、五脏六腑等就会严重堵塞,最后如果不加以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得病,更为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瘫痪、得癌症等。

丁老认为:80%的病是由于情绪、性格、脾气等因素导致的,剩下20%是外因导致的,15%是外因(外感风寒、意外创伤),5%是饮食因素(饮食不节、饮食不调等)。

性理疗病、民间名医、不用药不用针的奇医

只有小学文化,不懂中医药的一介农夫能够给名校教授、知识分子们开讲座,能够给高德大僧们讲课、演讲。

治病不开药、不针灸、不……,几句话即可救人性命。

受众众多,以善人之名而悬壶济世

刘善人,农民出身,小学文化。20多岁时,不幸得了肾病、肺病、肝病……,得了一身病,年级轻轻身体就彻底垮掉了,当时家里拮据没钱治病,在绝望之时,有幸遇到一位老人,为他讲王善人(王凤仪)的性理疗病,并送给了他一本王善人先生的书,刘善人听后幡然开悟,以身试法,他运用王善人性理疗病的方法很快就战胜了自己身上的那些重疾、绝症。自此,刘善人就发心研习王凤仪的学说,并以授课、演讲等方式发心推广性理疗病之法,造福世人。

他给人治病不开方,不针灸,也不是气功、祝由等方法,他给人治病是通过对患者讲病、讲人之本性的方式来治病,对患者们讲,你为什么会得了这个病,因为什么而得的,这个病的原理是什么,讲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和当时做那些事时的心理状况,来引起患者心灵、本性的震动,让患者忏悔,进而改变其本性,从而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质的变化,修心、修身、修性,自然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奇医、巫医与神医之间、狙击重大疾病

他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独特的治愈方式、思路,和极高的治愈率可谓之为“奇人奇医”。

董草原认为肿瘤疾病是另一种对生命的拯救的方式,让人们重新懂得节制、尊道、畏惧。

令西医肿瘤医院感到恐惧:如果他的理论成立了,我们医院就倒闭了——某肿瘤医院医生

董草原出身农民,只读过八年书,从医之路堪称传奇,为了治疗自身的癌症开始学医,后从医几十载,他通晓并结合上古中医“阴阳”理论,识百草、调冷热,勘破四季变化,发现了身体的奥妙所在!他自幼体弱多病,曾患西医所谓的不治之症——恶性肿瘤,但通过自己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式成功消除了自身肿瘤,并帮助千千万万的患者摆脱了疾病,他以自身的感悟认识了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微妙关系,并以自己的亲身感悟来医人看病。

他精通医、卜、星、相、地理等各科学问,在海内外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书籍。

他在《易经》的基础上对中医药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力求循阴阳五行之本义,他提出古之“阴阳”就是今之“冷热”,中医去认识生命,去认识疾病的产生、范围、发展……是站在“阴阳”的角度来看的。他认为人体内部冷热的失衡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阴阳不和”,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的“寒热病”。

人之所以患肿瘤疾病,本质上就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的。他提出治瘤先治热,肿瘤不能攻不能补,宜解宜泻,一剂药同时治整体和三分治七分养等原则和方法。朱良春(国医大师)曾评价董草原:是“一个奇人”。

可能有人要问,这个奇人奇医的“奇”,奇在哪里?奇在他们不局限于治身之病,不为市医的针药所困,他们的治病理念、治病方式都别具一格,远远超出于现今的主流中医学,他们对疾病的看法,也不局限在现今中西医的病理学说,而更多地强调“心”的重要性,“灵”的重要性,强调生命“本性”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的坚守和贡献,在这个中医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西医化的时代,我们还可以对中医的未来抱以希望;因为他们,那些主流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重疾患者,可以对自我和家人的生命抱以希望;因为他们,我们可以领悟到真正的生命科学,真正的古中医学。

你所认为的“伪科学”中医,恰恰是真正的科学。

道家胎息秘法传授:人类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只可惜在母胎时才具有,一旦出世后,这种先天的功能就开始在体内潜伏,通过后天科学方法的修炼,完全重新启动胎息,进入先天修炼境,才能再次得到那曾经久违的潜在能力!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了解...

修行圈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祝由术:中医的“核武器“!

真正厉害的中医都是“算命”高手!

中医是高维智慧带来的 ?

中医至高境界,没有治不好的病!

“孩子,你一定要懂点中医!”

颠覆认知!从中医的角度带你体悟道法自然!

中医的起源过于神秘(神授?)

圣医济世:中医文化即将拯救全人类!

听音乐调五脏,奇妙的中医音乐疗法(收藏)

祖父留下神秘笔记,记载着许多中医灵异传奇!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私人微信:qiongli_wlz

穷理|无为|自然|简单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传岐黄薪火,执教近50年,堪为国医师表。颜老执教严明有方,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篇颜老亲授弟子如何学习中医的文章,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打好基础,广深并重

学好中医药基础知识,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胜任工作,更谈不上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上取得成就。治学犹如盖楼,要盖一座大楼,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大楼就建不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有作为的中医药工作者或专家,就必须像盖楼那样,先打好地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我认为,必须广博与深化并重。所谓广博就是广泛、全面地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所谓深化就是在广泛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广博是基础,是深化的条件,只有知识广博,才能由博返约,不断深化。深化是发展,是广博的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才能促进学习新知识,使知识面不断扩大。我在从医从教过程中,时时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先时初学,曾认真诵读记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及易读易记的药性歌、汤头歌等,至今仍能背诵如流。后从事中药教学工作,我专攻中药药性理论及临床应用等,又广泛研读《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专著,同时旁及中药药理、中药品种鉴定、炮制及制剂等,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学习和研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广深并重、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研究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指导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又检验了中医药理论,使其进一步深化完善。若理论脱离实践,便成为空洞无用的理论,而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无法摆脱盲目性,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略临床实践,久而久之,势必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变成只会背条文、不会诊病疗疾的空谈家。古云“熟背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正是对这种空谈家的嘲讽。反之,只注意临床实践,不重视理论学习,即使能开几张处方,处理几个病人,其学问也是比较肤浅的,治病效果也不会提高。所以,钻研理论和反复实践是治学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针对教学工作容易偏重理论的实际情况,我始终认为,中医中药本为一体,实践理论不能分离,教中药学的不能丢弃中医临床,丢掉临床实践就失去了根本,也讲不好中药的性效及临床应用。因此,中药学教师既要学好中医药理论知识,用于指导临床、教学、科研实践;又要学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进而修正、充实、完善理论

三、勤于动手,积累资料

做学问就得积累资料,掌握学科动向,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看到和听到的难免会忘记,只有用手抄下来的资料,才能较长时间的保存。所以,我最推崇用手抄法积累资料。当年,在编写《中药学》讲义时,我曾翻阅摘记了大量资料,至今仍保存完好。手头积累的资料越多,做起学问来就越方便。平日要多进图书馆,多看书,多上网,多收集资料。把看到的或听到的资料简明扼要地抄录成卡片,分门别类加以保存,并详注作者、文题、出处,以便查阅。积累资料要古今并举,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新近的资料更要收集。因为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迅速,不收集新资料,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就做不好各项工作。当然,收集资料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需要有所侧重。

四、分析文献,去粗取精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虽文献资料浩如烟海,但因历史条件所限,不免精华与糟粕混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药学为例,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起,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修订。时至今日,本草文献汗牛充栋,不可避免地夹杂有糟粕。就药性理论而言,古人常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成禀受学说、象数学说及运气学说等来解释药性,其中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不能全盘接受。如药性中以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以阳胜阴,以阴胜阳;以阳补阳,以阴补阴;以及辛散、酸收、苦坚、咸软、甘缓即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药性的解释,是正确的,可以肯定的。而将五味、五色与五脏结合起来讨论药物性效就值得商榷了。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对有些临床报道及用药经验,乃至实验研究也应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分析,属精华的要继承发扬,属糟粕的要扬弃纠正,绝不能人云亦云,兼收并蓄。有些问题一时难下结论,可存疑待考。

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每个学术流派及各派中的每一个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金元四大家等。我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既是人类对自身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认识的概括,又是人类防病疗疾经验的总结;既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又是对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阅读他们的学术著作,研究其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吸取各家之长,既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捷径;又是搞好中医药研究的前提与著书立说的基础。我反对门户之见,从不鄙弃别家。在70余年的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始终恪守博采众长之原则,除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外,还十分重视研究历代名家的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著作,使我受益颇多。

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和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发展和创新又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一门科学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所以我既重视批判地继承传统医药知识,又注重研究吸收现代医药知识,尤其重视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整理、研究、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曾参加“中学西”进修班,学习现代医药学知识。从那时起,我即十分注重学习、借鉴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如诊病问疾,除按中医四诊八纲论治外,还注重详细了解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结果,以帮助认识疾病及其变化。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不但认真研究继承传统理论与经验,而且还学习借鉴现代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或分享朋友圈让更多人阅读文章

干老在多年五官科的从医生涯中,十分重视《内经》中的整体观念,如天人相应、窍脏合一的理论,重视五窍与五脏六腑的因果关系。例如:冬天鼻炎、鼻窦炎患者中属肾阳不足者病情多加重,这时用药可多加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之类;夏天暑迫湿蒸,脾虚气弱者往往见舌苔厚腻,耳窍、鼻腔分泌物秽浊,这时用药宜选藿香、佩兰、荷叶之类;春暖花开,是过敏性鼻炎好发季节;金秋燥令,为萎缩性鼻炎、咽喉炎活动时期,临床均应注意,这些都说明,掌握“天人相应”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他根据“肺主声”“心主嗅”的理论,提出了“耳聋治肺”“鼻塞治心”的观点,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声带闭合不密, 多属肾不纳气。在治疗理论上干老认为,心主血,鼻甲肥大由于瘀血,治血之药,都入心经,鼻塞用化瘀之剂就是治心之道。在治疗“咽干”症时,以治病求本为原则,用健脾培土的方法。喷嚏是阳气浮越于上的现象,而清涕是寒的征象,因肾主一身之阳气,肺气、脾阳都靠肾阳(元阳)温煦,故提出对顽固性过敏性鼻炎可采用温阳益肾之法,取附桂八味丸(汤)治之。

2.衷中参西,辨证与辨病结合

干老认为:“没有西医先进的检查手段,中医永远也不能设立耳鼻喉这个专科。但若不抓牢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关键手段,必然将滑到中医变为西医的道路上去,则中医即有灭门绝户之祸。”耳鼻喉科的许多疾病,号脉是号不出来的,西医的检查仪器,可以直接看到息肉,但是息肉从哪里来?是中医的痰和气,都是中医理论。以声带疾病而言,可利用西医的检查来供中医作辨证依据。如声带充血,红艳者属风热,淡红者属风寒,久病、色暗晦者属瘀证;声带肿胀,急性属风痰,慢性属顽痰,虚证属脾虚;声带息肉色红属瘀,色白或灰属痰。声带麻痹松弛外展者属虚,类似痿症;紧张内收者属实,类似痹症。干老根据耳鼻咽喉科的临床特点,最早提出了航空性中耳炎、多涕症和喉源性咳嗽, 并创立“五诊”学说和“十纲”学说。比如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是由于“微循失畅,鼻甲留瘀”之故,取用化瘀法治疗。他摸索总结出一系列耳鼻咽喉科的辨证规律与治疗方法指导临床:耳,实泻肝胆虚补肾;鼻,实宣肺清热,虚益气升阳;咽喉,急症风热痰,慢病脾肾衰;口腔、舌治心,齿治肾,边治肝, 唇嘴口腔脾经问。

3.善于针药并举、内外同治

干老认为,外治法与内治同样重要,只要掌握得法、功夫过硬,不但可以配合内治法治病,甚至可以达到内治法无法取得的效果,特别是在某些急性病上可以大显身手。他把耳鼻喉科的外治法主要分为药物、手法、针灸三大类, 药物用于局部病变的有喷药(又名吹药)、含漱、噙化、贴、点、蒸汽吸入、塞、敷、罨包、烟熏、发疱疗法、贴饼疗法等;手法有探吐、切开、烙、吹张、摘除、按摩、擎拿等;针灸则有针刺、砭、灸以及导引。

干老善于挖掘历代有效方剂,灵活应用于耳鼻咽喉科临床,效果很好。如桂枝汤、真武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小建中汤治疗慢性鼻炎,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鼻前庭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鼻出血及急性咽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喉炎等。干老认为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耳鼻咽喉科领域里很有实用价值。他常用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治疗慢性咽炎而取显效;用三拗汤加味宣肺通窍,配合耳咽管吹张,临床疗效满意。干老临床还兼顾到专科症状部位的特点,善于运用引经药,使药效速达病所。如耳部疾病常用苦丁茶、夏枯草,鼻病常用辛夷花、白芷,咽喉用桔梗(咽喉两用)、马勃(咽用)、射干(喉用),口腔用升麻等。干老认为山楂有“消磨各种息肉的作用”,故为声带息肉必选之药。

干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不少经验用方。

黄芪、苏叶、大腹皮各10g,蔓荆子、青皮、乌药各6g, 升麻、柴胡、川芎、木香、菖蒲各3g。调理气机,升清开窍。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本病是由于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 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表现为耳痛、耳鸣、憋气和听力下降,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中医向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本方根据《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可以根据病情加减。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服药症状消失后,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维持1周。

苍耳子10g,鸭跖草10g,辛夷、白芷、薄荷、桑叶各6g,芦根30g。疏风清热,排脓消炎。主治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对慢性鼻窦炎,虽有疗效,但不稳定。本方以《三因方》之苍耳子散中的苍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为基础。如头痛严重(一般鼻窦炎,仅为钝痛),涕出浓黄厚浊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至龙胆草;如鼻塞不通及嗅觉障碍(须以滞涕排空后为准)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诃子肉、石榴皮;涕中夹血者,加茜草、赤芍。发现有息肉者,最好手术摘除。

五味子、酸枣仁、山药、当归各10g,桂圆肉(去核)7个。养血补心,镇静止晕。主治梅尼埃病。有严重外感者不宜。临床上除有外邪或肠胃积食者不宜用之外,基本上无其他禁忌或严格的辨证论治要求, 故而最为西医师所乐用。如头痛严重者,加石决明、钩藤;畏光畏声严重者,加朱茯苓;泛恶作呕者,加姜半夏、姜竹茹;痰浊严重者,加天竺黄、青礞石。

紫草、茜草、墨旱莲、干地龙各10g,蝉衣3g。凉血疏风, 脱敏止嚏。作为一般过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对重症及病证复杂者,力不能及。

山甲、鳖甲、土鳖虫、落得打、昆布、海藻、桃仁各10g,三棱、莪术、红花各6g,蝉衣3g。破气消瘀,攻坚化痰。主治声门慢性病。其中以声带长期水肿,严重肿胀增生以致把声带全部或部分覆盖,发音长期嘶哑,各种治疗均告无效,并排除恶性肿瘤者尤宜。偏于气滞者,加九香虫、枳壳;偏于瘀者,加五灵脂、王不留行;偏于顽痰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川贝粉(吞);充血较甚者,加蒲公英、银花、蚤休。当然以上诸药,并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味。而加味之后,原方也可根据病情减去几味。注:这种声门慢性病,在国际已视为“顽固难治之症”,大有一筹莫展之叹。干老以龙泉散、三甲散及抵当汤增删调整组成的此方,曾在南京、安阳、湖州及石家庄四所中医院试用,合计150例,有效率达84%。因属难治之症,足够聊以自慰了。

“价贱、味少、量轻”是干老临床组方用药的三个特点。

本文选自:《孟河医派三十八家:临床特色及验案评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夏婷编著)。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适合治疗哪些慢性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