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逐渐开始发病,两性发病率相等。好发于两手掌和两足跖?

很多寄生虫与昆虫可以导致皮肤病。部分疾病有特征性的表现,部分疾病的表现没有特异性表现。有的疾病还是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在动物界中,能侵犯人体并引起皮肤损害就有七门之多,它们是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扇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引起不同的类型的皮肤黏膜损伤。

疥疮是由于疥虫(或称疥螨)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疥虫寄生于皮肤中,挖掘“隧道”中产生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感染者皮肤剧烈刺痒,夜间尤甚(因疥虫在晚间活动力较强)。

1.传播途径:疥疮主要传播途径分别为:直接接触,如与患者同床共被、握手、抱过患病的小孩等,尤其身体的密切接触,更易被传染;间接接触,如接触了被疥虫污染的衣服、毛巾、鞋袜、被褥、浴巾等。疥疮传播速度快且传染性很强,一般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可被间接传染,因而该病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

2.易感人群:三类人员易患疥疮:一是流动人群.如采购员、推销员、业务员、司机等,这些人经常走南闯北.到处住宿;二是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职工、打工者等;三是监狱中服刑犯或看守所暂时羁押的犯罪嫌疑人。

3.季节性:本病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

疥疮发病部位多见于皮肤皱折处及薄嫩部位(如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下腹部、外生殖器和股内侧等部位),故民间有流传说“疥疮像条龙,先在手上行,腰中绕三圈,腿上扎大营”。但成年人头面部和掌跖部不易受累,而婴幼儿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尤其是阴部及腋下。

1.成人疥疮:主要表现是瘙痒、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结节和结痂。

2.老年人疥疮:瘙痒严重,由于对疥虫反应较弱,所以无明显炎症反应。

3.婴幼儿疥疮:很难找到“隧道”和疥虫,皮疹形态不典型,好发于头面部,“隧道”色淡而浅在,隐约如线状,基底轻度炎症而呈粉红色,易伴发水疱,且易透过角质层窥见虫点,呈白色小点状突起,患儿常剧烈瘙痒,可严重影响夜间睡眠。

4.结节性疥疮:又称为疥疮结节,多见于阴囊、臀、腹及股部,呈红棕色结节,奇痒,病程持续数月到1年以上才逐渐消退。

5.挪威疥:又称痂皮性疥疮,是一种严重的疥疮,本型系1848年首先在挪威报告的一种疥疮的异型,故称挪威疥。它是一种免疫异常反应,多发于体弱、精神病、免疫缺陷和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干燥、结痂,出现角化过度的红斑鳞屑性斑块,还可出现糜烂、脓疱、恶臭,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变厚变扭曲、全身淋巴结肿大,鳞屑厚,病情重,传染性极强。此外还有局限性疥疮等。

一、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最常用的外用药物是10%硫磺软膏(儿童为5%硫磺软膏),用法如下:温水洗澡,换干净衣裤;再外用5%~10%硫磺软膏涂抹(涂抹部位从颈部以下涂遍全身,需要注意无皮疹部位亦要涂遍;有皮疹部位多抹,之后反复按摩),每日需要1~2次.连续3~5天。第5天后洗澡.换上清洁衣裤,连续治疗2~3个疗程。治疗后1~2周内如有新疹发生需重复治疗。其它外用药物还有:3%水杨酸、10%克罗米通乳膏、扑灭司林霜、10%~25%苯甲酸苄酯洗剂或乳剂等。

需要注意在用药期间为了充分保持药效,更好杀灭疥虫,涂药期间应不洗澡、不换衣服,保证皮肤及衣物上沾的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杀虫作用。另外,患者换下的衣裤、被单、枕巾等需要煮沸消毒.被褥等无法煮沸的物品可在太阳下曝晒消毒,也可用密闭的大塑料口袋密封暂时贮存起来,等2~3周后疥虫饿死才能够继续使用。

二、患者必须严密隔离.患病期间不与其他人同睡同卧,以免接触传染他人;家庭或集体宿舍的所有患者必须同时、同步接受治疗才能根治。

三、正规治疗后疥虫被杀灭,但皮肤的瘙痒以及湿疹样变可能会持续数周才能逐渐消退,这可能与疥虫引起的超敏反应状态有关,并不是治疗的失败。此时需要加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给予短期口服皮质激素。

四、疥疮结节的治疗,液氮冷冻、焦油凝胶外涂、曲安奈德新霉素贴膏局部外贴、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曲安奈德等。

五、内用药物治疗,瘙痒严重者可于睡前口服镇静止痒药,如扑尔敏。

注意个人卫生,隔离并治疗患者,对污染的衣服、被褥、床单等用开水烫洗灭虫,如不能烫洗者,可在阳光下暴晒后放置1周以上再用。也可浸泡在0.5%煤酚皂液中5分钟即可杀死疥虫。

匐行疹又称幼虫移行疹,系由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多见于热带地区,我国东南地区亦有报告。本病最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受传染的猫、犬粪污染的沙地潮湿温暖地区,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

本病多由巴西钩口线虫(猫钩虫)犬钩虫和寄生于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即可引起本病,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颌口虫的蚴虫尚可寄生于一些淡水鱼和青蛙、鳝鱼等体内,如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亦可致病。

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幼虫在肺部移行,引起机体对蠕虫的一种过敏反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虫卵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开始感染人体。

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幼虫在皮内移行,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有呈现较硬小肿块者,随着蚴虫在皮下移动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500px,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有时蚴虫常随指甲搔抓而移动,可因继发感染化脓,自觉间歇性刺痛或瘙痒,多发生于暴露部位,也可见于臀部外阴。可并发Loeffer综合征,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变化,血中嗜酸细胞可高达51%,痰中可达90%。幼虫在肺部移行,并引起机体对蠕虫的一种过敏反应。

1.有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等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病史。好发部位为手足和小腿。

2.幼虫钻入皮肤后在原处潜伏数日,在刺入部位出现丘疹、丘疱疹或红斑等非特异性损害。幼虫继续向前直线或蜿蜒爬行,在皮肤上形成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线状损害,一般为一条,少数呈多发性,略高出皮面。幼虫停止前进后可在局部形成硬结,虫体多停留在损害末端附近。

3.辅助检查,血中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暂性浸润可借肺部X线检查显示出来

1.药物治疗:内服噻苯达唑,按25~30ml/㎏计,早晚两次分服,连服2~3天。甲苯达唑100~200mg,2/d,连用3~4天,儿童酌减。

2.局部治疗:应用地塞米松乳剂薄膜封包,可减轻痛痒使蚴虫停止移行;用液氮冷冻可杀死幼虫,每次一分钟。手术取出蚴虫,皮损可自愈。阿是穴针刺治疗。

3.全身损害或继发感染者进一步对症处理。

1.预后: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 

2.预防: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类。

毛虫皮炎是指毛虫的毒毛或毒刺刺伤皮肤后,其上毒液引起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毛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于松树的松毛虫、寄生于桑树和果树的桑毛虫、寄生于茶树的茶毛虫和寄生于树林、草地的刺毛虫,引起的皮肤病分别称为松毛虫皮炎、桑毛虫皮炎和刺毛虫皮炎。毛虫身体表面都有几万至数百万根毒毛或刺毛,其中央为空心管道,内含激肽、脂酶及其他肽类物质的毒液,刺毛虫的毒液含斑蟊素。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可流行,桑树、松树及各种果树园毛虫较多,野外露营者、在树下玩耍的儿童、森林工人等易患病。

当毒毛接触并刺伤皮肤时便释放出毒液,引起刺激性皮炎,皮肤接触被毒毛或毒液污染的物品时也可引起皮炎改变。

好发于颈、肩、上胸和四肢屈侧。表现为接触毒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首先在接触部位出现剧痒,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肿性红斑、风团、丘疹、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有时可见一针尖大小、深红色或黑色点,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 常成批出现。晚间瘙痒更为严重。一般全身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1周,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则使病程延长。若毒毛进入眼内或附着于眼睑因揉搓而进入眼内,则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导致失明;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关节,多以单个手足小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一般3~7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形成关节畸型。

根据好发季节、好发人群和临床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若用透明胶带反复粘取皮损处并放置于显微镜下查到毒毛即可确诊。

合并关节表现者应与风湿、类风湿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接触毒毛或其污染物后立即用碱性溶液擦洗,或用透明胶带、胶布反复粘除皮损部位的毒毛,避免反复搔抓和热水烫洗。局部可外用1%炉甘石洗剂;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对松毛虫引起的关节炎可给予抗炎、镇痛治疗。

积极消灭成蛾及其幼虫并加强个人防护,野外作业应穿长袖衣裤并扎好裤腿和袖口,必要时应戴帽子、口罩和风镜。

隐翅虫皮炎是由于接触毒隐翅虫体液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好发于面、颈、四肢和躯干等暴露部位。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一种蚁形小飞虫,种类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隐翅虫。后者白天栖居于阴暗潮湿处,夜间在有灯光处飞行。

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pH 1~2)灼伤皮肤,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损害。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好发于面、颈、四肢和躯干等暴露部位。典型皮损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出现糜烂、结痂、少数皮损中央可呈稍下陷的灰褐色表皮坏死;若侵犯眼睑时肿胀明显。自觉灼热、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皮损无糜烂、渗出时可外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水肿明显或有糜烂渗出时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0.1%雷夫奴尔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有继发感染应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严重者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新鲜马齿苋捣烂每天1~2次敷于患处也可较快见效。

应注意环境卫生,消灭居所周围隐翅虫孳生地;避免直接在躯体上拍打虫体;接触部位应尽早用肥皂水清洗。

虱病是虱叮咬皮肤所致的疾病,在卫生条件不良时发病率较高。虱叮咬皮肤不仅引起皮肤损害,而且又是斑疹伤寒、回归热、战壕热等传染病的媒介。

虱属于昆虫纲,虱目,是体外寄生虫,种类很多,如人虱、牛虱、狗虱、猪虱、鸡虱、鸭虱、猫虱、鼠虱,分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根据口器构造与取食习性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刺吸型口器,以刺吸人和动物血为食,又称吸虱,如人虱、牛虱;另一类是咀嚼型口器,以皮屑、羽毛为食,称啮虱,如鸡虱、鸭虱等。吸虱均寄生于哺乳动物。

寄生于人体的虱属昆虫纲,虱目,虱科,人虱属的人头虱和人体虱,以及阴虱属的耻阴虱。头虱、体虱、阴虱为体外寄生虫,三者形态各异。以吸食人血为生,分别以头发、衣服纤维及阴毛为主要寄生部位,在眉、睫等其他体毛处也可寄生。

头虱病是指孩子的头发中寄生了虱子的疾病。头虱寄生于头部,多见于卫生不良的妇女和儿重,尤其是头后部。

头虱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常常是因为孩子接触了虱子的携带者,而受到了感染。除直接接触传染外,也可由于借用梳子、帽子等而引起间接传染。

患者因共用床铺、衣服(帽子、围巾)、梳子、刷子等而传播。离开人体,虱子只能存活一至二天。有头虱并不表示不清洁。所有的社会经济群体都可感染。只要身体或衣服上有虱子或虫卵,就有传染的可能。

头虱,是一种吸血而引起严重头部发痒的寄生虫病。头虱通常也叫做“VKVS”。头虱是当身体或头部出现成批的虱子成虫、幼虫及虫卵时被普遍应用的术语。本病相当常见,但不会严重危害健康。头虱长约2~4mm,寄生于头皮毛发覆盖部位。喜居部位为枕部、顶部,虫卵粘连在头发上,经5~6日孵出幼虫,再过3周又能产卵。

虱子是一种小昆虫,通过接触可以飞落到其他人的头皮上,成虱就在头发根部产卵,两周后孵化成虱子。虱子寄生在头发上,靠叮咬头皮,吸取人体的血液而生长。当它用其口器刺入人体皮肤,其唾液注入体内,这些机械和化学刺激造成皮肤搔痒和炎症。由于虱子使人瘙痒不安,而且传染性很强,所以必须及时给予根治。

1.头虱较喜爱寄居在干净的头发或皮肤上。患者大多数为女童,头发上可见到深灰色的虱子及白色虱卵。卵甚小,也称虮子,扁圆形,白而光滑,紧贴发上,它不同于头皮屑,不能轻易地将它拨脱。若细心观察,可见头虱在头上爬行。

2.被叮咬处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发痒,尤其是在剧烈运动或头部受热的时候痒得更加厉害。常被抓破留有抓痕及常见表皮剥脱、出血、结痂,甚至化脓。头发可被浆液渗液粘连,甚至可粘成团而不易分开,发出臭味。日久毛发失去光泽,毛发脱落或形成瘢痕。个别人可寄生在睫毛、胡须上,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儿童或妇女。

3.头虱可在后颈部引起严重的湿疹性皮炎及化脓性疾病,如毛囊炎、疖肿、脓肿,重者留下瘢痕和永久性脱发,颈部淋巴结亦可肿胀发炎。

1.患者应被隔离直到活的虱子和卵被消灭为止。患者应在用药后24小时内隔离。

2.消灭头虱最好剃头。

3.不愿剃者可用50%百部酊、25%苯甲酸苄酯乳剂等搽遍头皮及头发,2/d,第3日用大量热水肥皂洗头,用密篦子将虱及卵篦尽,然后将用过的梳子、篦子和帽子、头巾、枕套等同时进行消毒。亦可用煤油与植物油等量混合,取20ml涂头皮上并用手揉搓,再以毛巾包扎,每晚1次,连用3日,第4日用温水肥皂洗头,第5.6日用稀醋酸搽头皮和头发,治疗中应远离明火。

1.不与患头虱的人共用衣服、帽子、梳子或床单。

2.用清洁剂和热水(华氏130度,浸20分钟)冲洗患者用过的衣服和床单,或干洗衣服,以便杀死虱子和卵。这些措施应在头虱治疗的同时进行。

3.定期检查儿童,或其他较拥挤的社会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4.虱病患者治愈后,其接触用品,如帽、头巾枕套、内衣、浴巾、被褥、梳子等均应用热水洗烫,以消灭寄生虫。

体虱病是虱子病的一种,主要是在人身体上,寄生在毛囊里面,靠吸食血液为生。体虱离开人体后可存活10天左右,体虱还可传染回归热和斑疹伤寒。

    体虱和虱卵隐藏在内衣衣缝或被褥的皱折里,多见于冬季;常在肩胛部、背部及腰部等处吮吸人血,产生出血性红点、丘疹或风团,甚痒。久后抓痕遍及全身,杂以血痂和渗液,可有继发感染。多因性接触传染。各型虱病的主要症状为刺痒感

根据局限性瘙痒,皮肤上有丘疹、血痂、抓痕,同时在内衣和毛发上发现虱和虱卵,即可确诊。本病需与疥疮、湿疹和皮肤瘙痒症鉴别。

    治疗药物与头虱相同,多用5%~50%百部酊、煤油与植物油等量混合、2%煤皂酚溶液及一些杀虫剂。注意用药后应及时将死虱篦出,并充分洗净。或者直接外擦纯中制剂治疗。

阴虱是虱病的一种,是由寄生在人体阴毛和肛门周围体毛上的阴虱叮咬附近皮肤,而引起瘙痒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寄生虫病。通常由性接触传播为主,常为夫妇共患,而以女性为多见。中医推荐纯中药制剂的虱立舒治疗。

阴虱病多发生在那些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拥挤的人们身上。阴虱通常由性接触传播,夫妻往往同患阴虱病,因此,阴虱病也属于性传播疾病。此外,它也可以通过内裤,床垫或坐式便器间接传播。近年来还发现有人因穿短裤骑马而传染阴虱的。

本病在美国、西欧流行,主要由性行为传播,特别是未婚青年,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从15~19岁。中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的农村更多见,但常见的是体虱与头虱,个别也有阴虱,其流行原因主要因为卫生条件差所造成,但性病的复燃,阴虱的传播也不能除外性的接触传染。

一般讲阴虱病有三个传染途径,即性接触传染、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三种。而通过性接触传染的阴虱病最常见,约占95%以上。

1.性接触传染:性行为时常造成阴虱寻找新的宿主的机会,传染于新的宿主,故阴虱病常在性乱者之中流行。

2.直接接触传染:指的是非性接触的其他直接接触性传染。由于生活条件所限,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与患有阴虱病的患者同床共寝,密切接触,也可传染该病。

3.间接接触传染:阴虱、虱卵常随着阴毛的脱落而污染内裤、毛巾、床单、马桶等,其他人接触阴虱污染的这些物品而受到传染。

主要的发病部位在阴毛区和肛周附近,也可见于腋毛、胸毛区。阴虱聚居在阴部及会阴毛上,具有一定的游移性。

1.瘙痒:瘙痒是主要的症状,但是瘙痒的程度则因人而异。瘙痒是由于阴虱用爪勾刺向皮肤打洞或穿洞,虱觜叮咬和注入唾液时才发生瘙痒。阴虱在吸血时注入唾液是因为唾液能防止血液凝固,有利于吸血。阴虱每天吸血数次,故瘙痒为阵发性的。

2.皮疹:在阴虱叮咬处常有微孔(肉眼看不见),局部发红,有小红斑点,其上有血痂;微孔处约经5天,局部产生过敏反应,常隆起出现丘疹。因搔抓常出现感染,见脓疱、渗液、结痂。

3.青灰色斑:在患处附近可见到0.2~50px大的青灰色斑,不痛不痒,压之不褪色,可持续数月,这种青灰色斑也可见于胸腹部、股内侧等处。这种青灰色斑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阴虱叮咬时的唾液进入血液所引起有关。

根据有性接触史或其他感染史,阴毛区瘙痒,皮损主要为抓痕、血痂、继发性脓疱疮、毛囊炎或灰青色或淡青色斑等可作出诊断。在耻骨部皮肤或阴毛区查见阴虱或虱卵即可确诊。

(一)一般疗法  剃除阴毛,内衣、内裤、月经带及洗浴用具应煮沸消毒,保持清洁卫生。患者应避免性生活,以免传染他人。外用药物擦拭患处。

1.林旦(1%)(γ-六氯苯,γ-666):剂型有洗剂、香波和霜剂。该药有杀灭阴虱成虫和虫卵的作用。使用方 法是将该药涂于患处,8h后洗净药物,观察3~5天,如未愈,可重复治疗1次。因该药过度吸收后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甚至有报道林旦(γ-666)对人造血干细胞有毒性,故该药应禁用于孕妇、儿童、患处大片表皮脱落和阴囊上有多个皮损者。

2.马拉硫磷洗剂:该药有杀灭阴虱成虫和虫卵的作用。使用方法是将该药涂于患处,8~12h后洗净。

3.扑灭司林(1%):使用该药对感染部位充分洗涤后10min再用温水慢慢洗净,观察7~l0天,如未愈,可重复治疗1次;

4.硫磺软膏(6%):局部涂搽,2次/d,连用l0天为一疗程。该药适用于婴儿。

5. 25%苯甲酸苄酯乳剂:外用,应隔天洗浴,并于1周后重复1次。

6.中药也可彻底根除。

7. 0.01%二氯苯醚菊脂溶液。这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剂,一次外搽使阴毛全部湿润,3天后洗净即可。此药对 阴虱卵也有杀灭作用,对人体无害。但应注意防止误食或误入眼睛及黏膜。

(三)对症疗法  若瘙痒剧烈可用抗组胺剂以缓解瘙痒。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应用抗生素。

(四)性伴侣的处理  患者的性伴侣也应接受检查,必要时进行治疗,以防再感染。

1.首先治疗期间要禁止性生活,避免反复交叉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治疗阴虱期间贴身衣物必须每天换洗并开水烫洗,个人床上用品枕巾、被罩、床单等开水烫洗或熨斗熨烫。

3.如发现虱虫虫卵,除患者需及时治疗外,还应追踪传染来源,特别是对其性伴侣,应予以检查治疗。

4.由于虱虫从虫卵到成虫需要8~9天的时间,因此,在治疗期间阴虱净一定要用够3天,这样可以确保虫卵彻底清除,避免治疗不彻底再次复发。

5.夫妻一人患阴虱病必须俩人同时治疗,性生活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避免夫妻双方交叉感染。同时被感染的家人需必须同时治疗。

6.阴虱患者要及早治疗,以免继发其他疾病增加治疗难度或因治疗不及时传染给他人。

7.患者在饮食上需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海鲜发物、忌烟、忌酒。

预防阴虱病首先是要杜绝卖淫嫖娼和性乱,还要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如发现阴虱病人除及时治疗外,还应追踪传染来源,特别是对其性伴侣,应予以检查治疗。对病人使用的衣物、床上用品和污染物应煮沸灭虱或用熨斗熨烫。

螨虫性皮炎是由螨虫叮咬或接触其分泌物引起的皮炎。被叮咬后先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为持续性剧痒。治疗可局部涂搽消炎止痒药。

螨虫常寄生在小麦、棉花、稻草、豆类等农作物上,还可寄生于青草、树木、花卉等植物上,以及鸡、鸭、狗、猫、牛、羊等动物皮毛上,同时还好孳生于阴暗潮湿的墙角边、水泥地、地板缝里,以及粉尘、土尘中。

螨虫可随风飘扬到人的皮肤上,也可以与人的皮肤直接接触。螨虫以其口器叮螫人的皮肤,将其腺体分泌物注入人体皮肤,引起人体皮肤过敏反应。螨虫皮炎好发于人体颈、胸腹、背及四肢皮肤,皮疹形态为蚕豆大水肿性鲜红色斑疹,中间有一小水疱( 为螨虫叮咬痕迹),奇痒难忍,夜间尤甚,使人一夜不得安宁。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先发生于身体接触部位或暴露部位,以后侵及衣服被覆部位,以颈、躯干多见,上肢次之,面和下肢少见,重者可泛发全身。

1.被叮咬后先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为持续性剧痒。

2.局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风团,中央常见有虫咬的瘀点。

3.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气喘、腹泻等.

4.约1周左右皮疹开始消退,瘙痒减轻,留下色素沉着斑,常因搔抓出现抓痕、血痂、湿疹样变或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病程迁延数日不愈。

5.患者白细胞及嗜酸细胞增高,个别患者可出现蛋白尿,结合膜充血,哮喘等。

6.粉螨常随污染的食物被吞食可引起肠黏膜溃疡,称之为肠螨症,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病程可达数月,大便中常能查到螨或虫卵。粉螨亦可引起尿路感染,血液中性粒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亦可增高。

一、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接触谷物杂草之后,先在暴露部位发生瘙痒性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停止接触污染物后,病情可较快得到控制,根据其特点不难诊断,若在接触物和宿主体上发现虫体则可证实本病的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皮疹突然发生,表现为风团样丘疹,与季节关系不大,不一定有谷物、杂草接触史,不易查出虫体。

2.疥疮:瘙痒剧烈,夜间尤甚,有典型的好发部位,在指缝、腕部、腋下等皮肤较薄的皮损处常能查到疥螨或虫卵。

3.水痘:发病多在春季,多见于儿童,有接触传染史,皮疹以水疱为主,向心性分布,可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及结痂等疹型,可累及黏膜,发疹前常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无谷物、杂草接触史。

1.首先要脱离有螨虫的环境,及时更衣洗澡。

2.局部涂搽消炎止痒药,如1%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20%蛇床子,乙醇等。

3.如皮疹广泛炎症显著,可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4.由粉螨引起的肠螨症、肺螨症或尿路感染可口服氯喹。

1.居室、仓库、贮具、货柜、容器和谷物要保持通风干燥,经常在强光下暴晒,如发现螨虫应及时喷洒消毒杀虫毒物。

2.不要直接使用新草席、竹席、毛毯、床等,使用前先用开水烫洗,或者喷洒灭害灵、雷达、必扑、敌敌涕等杀虫剂,然后再太阳暴晒。对存放在潮湿处的上述物品使用前也要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3.在有螨虫场所工作时应穿长袖上衣,加强个人防护,工作后要及时洗澡更衣。

4.皮肤上可涂5%萘酚硫磺膏或疥疮搽剂,苯甲酸苄酯搽剂,既可以防止螨虫的侵袭,也可杀灭螨虫。宠物的皮毛要经常清洗和喷洒杀虫剂。

皮肤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小体(LD小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本病为黑热病的皮肤表现,大多继发于内脏黑热病,少数原发于皮肤。主要侵犯皮肤淋巴网状系统。

    (一)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及病犬,少数野生动物如狼、狐等亦可为传染源。在内蒙古、新疆等荒漠地区,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自然疫源型”或“野生动物源型”。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白蛉作为传染媒介进行传播。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病例,内脏利什曼病犬亦可见,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

白蛉叮咬后,原发性皮肤病变很难见到。利什曼原虫进入人体后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原虫被吞噬后,在吞噬细胞中寄生分裂并繁殖。寄生的细胞破裂后,原虫释出,又被新的巨噬细胞吞噬。由于网状内皮系统增生,肝、脾、淋巴结等均呈现肿大,骨髓增生。

潜伏期是2~8个月,病变常发生在暴露部分的皮肤,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包括限局性的和弥漫性的,主要表现为单发的丘疹、结节,一般不形成溃疡。黏膜病变少见,多在皮肤限局性病变后出现,为鼻咽黏膜部位的结节。

(一)皮肤型黑热病  多数患者有黑热病史,亦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为黑热病病史的原发患者。皮肤损害有如下几种:

1.红斑或斑块:先发生于面部以后波及躯干及四肢。初时为淡红色斑片后变为棕黄色或黄红色斑片或斑块,稍有浸润;有的斑块表面发亮甚至出现“免疫区”,类似界线类麻风;有的病例在斑片表面有密集之米粒大结节组成的斑块,触之柔软,表面有鳞屑,病程较长,病人一般无全身症状。

2.结节:黄豆大至核桃大,淡红色或紫红色,以后可变成棕红色,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柔软或带有弹性,不化脓,不破溃,结节大小、数目不等,常密集融合成大的斑块,类似瘤型麻风的“狮面”,常对称成群分布于头、面、躯干、阴囊、鼻腔、口、舌、唇缘、咽喉、食道黏膜、直肠黏膜。有的皮疹长期不退,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和全身症状,皮损表面感觉正常,结节内刮取组织液能查到LD小体,此型最为常见。

3.色素减退斑或浅色斑: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较正常皮肤色素稍有减退的斑片,可互相融合,主要分布于面、颈、前臂伸侧或大腿内侧,少数患者可遍及全身,很类似花斑癣的浅色斑,斑内刮取组织液一般找不到LD小体,但当白蛉叮咬这种皮疹后,可在白蛉体内发现原虫的鞭毛体。

4.溃疡型:这一型损害见于东方疖,在感染后两个月至1~2年内,在面、颈、上肢等露出部位初起时为一红色硬丘疹,数月后发展成结节,再经1~数月出现1~4 cm浅表溃疡,表面覆有污灰色薄痂,经半年至一年自愈,留下瘢痕。有的可逐渐扩大,在溃疡边缘出现多发性隆起的硬结区,有时数个溃疡可融合成巨大溃疡。

5.其它损害:有的表现为色素沉着斑、风团样皮疹以及乳头瘤样或黄色瘤样损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有多种皮疹同时存在,一般病情发展较慢,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6. 在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出现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无合并症者可在2~12个月内愈合,遗留一个下陷的瘢痕。

1.发热,起病多缓慢。典型热型为双峰热,约占1/3,多为不规则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人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2.脾、肝及淋巴结肿大 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亦为轻至中度肿大。 

3.贫血及营养不良 在病程晚期可出现,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kala—azar即印度语发热、皮肤黑之意)。亦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及血象好转,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反复复发,病程迁延数月。

1.流行病学史:白蛉季节(5—9月),在流行去居住过。

2.临床特点:起病缓慢,长期反复的不规则发热,脾明显肿大。晚期可有鼻、牙龈出血,贫血等。

3.皮肤损害特征: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也可侵犯躯干、四肢及舌唇黏膜。

4.实验室诊断:全血细胞减少,尤以白细胞减少最显著。球蛋白明显升高。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有致密、弥漫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LD小体,HE染色呈灰蓝色的圆形小体。姬姆萨染色更清楚,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 核圆形并附有一杆状副核。

5.确诊:主要依据病原体检查,从患者的组织或血液中查到利什曼原虫。常用的方法是行骨髓、肝、脾、淋巴结穿刺活检进行涂片或病理切片检查。应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本病应与伤寒、结核病、疟疾、布氏杆菌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相鉴别。

1.走马疳或称坏死性口腔炎:患者口腔黏膜及其附近组织呈快速坏死,常由齿龈与颊黏膜开始,迅速波及鼻、上腭、下颌、眼眶及咽部,甚至可能穿孔。

2.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的出现,与黑热病病程长短,严重程度,肝脾肿大程度,或已经存在的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程度均不呈平行关系。

3.肺炎:多见于儿童患者。临床表现虽如一般肺炎,但起病多凶猛,发热可达4l℃。呼吸困难、紫绀、循环衰竭、昏迷、惊厥皆不少见。

1.一般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应加强口腔卫生及护理。严重并发症病人需隔离,居室紫外线消毒以防交叉感染。一般情况差者可予输血。

⑴锑剂:常用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

①6日疗法:总剂量成人一般100mg/kg(90~130mg/kg),儿童150~170mg/kg,平分6次,1/d,肌内注射或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用药后体温可迅速下降、脾逐渐缩小,血象恢复正常。病原体消失率93%—99%。

②三周疗法:感染严重或体制衰弱者总剂量成人15mg/kg,儿童200mg/kg,平分6次,每周2次,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疗效与上法相似。

③重复治疗:感染严重一疗程未愈或复发病人,可增加剂量重复治疗,在6日疗法剂量基础上加大1/3量。

(2)非锑剂:本药疗效差,疗程长,复发率高,毒副作用亦较大,故仅用于锑剂过敏、无效或并有粒细胞缺乏症者。有戊腕脒、戊腕脒等。

(3)利福平:口服应注意肝脏副作用。可能对皮肤黑热病有效的药物有:吐根碱,1%酒石酸锑钾液,抗真菌药物:如二性霉素B或酮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大剂量可致永久性肾损害,小剂量毒性低。目前认为<20mg/kg对黑热病患者是安全的。WHO推荐的总剂量是1~3g。

3.并发症的治疗:凡有走马疳,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肺炎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治疗,需要时可多次少量输新鲜血并注射丙种球蛋白。

1.在白蛉季节到流行地区活动,要重视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

2.黑热病是我国“传染病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等6个省、自治区。当地的流行情况,当地的防疫部门最了解,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疗经验也比较丰富,患者最好及时在当地治疗。

3. 切断传播途径 消灭白蛉。发现病犬,应予以杀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具有交叉遗传的特性的遗传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