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颈型颈椎病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白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易于反复发作。

颈项强直、疼痛,甚至表现为整个肩背疼痛僵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呈现斜颈姿势。发时不能作颈部单独活动,需要活动时,颈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

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喷时症状不加剧。多数病人疼痛、麻木不超过肩部。但是如果合并前斜角肌痉挛.则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与麻木,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剧。

寰枢关节移位或者损伤时常伴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症状,如伴有头痛、头晕等,尤以头痛多见。头痛部位可为枕顶、耳后或为偏头痛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发病率最高的易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多见。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不稳定的,随着长期的病变发展,可以发展为脊髓型或者椎动脉型,也就是说神经根型颈椎病往往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上神经根型颈椎病又可分为根痛型、麻木型、萎缩性型。

因病变部位的不同,神经根受压轻重层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不同。病变部位在第四颈椎以上,则表现为头、颈、项背部疼痛,与颈型颈椎病症状相类似,但疼痛较为剧烈。病变部位在第五颈椎到第一胸椎,则疼痛主要分布在臂丛神经,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颈椎旁疼痛,头项活动不利,颈背部肌肉剧烈痉挛性疼痛。1-2天后可发展为颈、肩、臂、手疼痛综合征,即整个臂丛前后支分布区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甚至深呼吸都可诱发疼痛加剧。

由于其病变部位为神经根,故平时可以伴有麻木、酸胀或者是烧灼样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

较颈型颈椎病相比较,其活动受限程度较轻,但有明显的方向性,表现为向健侧转颈症状加重,向患侧转颈一般不受限制或者疼痛较轻。

在受累的脊神经及其后支支配区,常可以有压痛,如耳后、风池穴、肩臂处、胸前、肩胛骨上角等,椎体旁边可用手扪及条索状或者结节状反应物。

由于颈部神经根受到刺激,患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可以出现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远端部位疼痛过敏。一但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其远端部位疼痛感觉可能出现减退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会出现肌张力改变。在发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根受到刺激,通常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肌痉挛,当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根受到抑制时,则出现肌张力减低,即肌肉松弛发软,此种情况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或中后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怕冷、发凉、紫组、肿胀等症状出现。

麻木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多见,一般发病年龄较根痛型高,多在更年期或更年期之后。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远功障碍和肌肉萎缩,一般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度的酸胀痛。麻木型与根痛型相反,绝大多数为隐性发病,逐步出现症状,并多在睡眠或起床后出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白天可以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麻木型的突出表现为受累部位麻木。病变在颈5、颈6.主要感觉为肩臂和上胸背麻木;病变在颈7—胸1,则以前臂和手麻木为主。

部分患者可伴有植物神经纤维受累表现,出现如手酸胀、怕凉等症状。

部分患者由于触觉纤维与痛温觉纤维损害程度不平行对等,有时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即疼痛、温度感觉明显减退,而触觉正常或仅有轻度减退。

萎缩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推体后缘骨赘压迫脊神经前根所致。萎缩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突出表现为运动障碍,临床止不表现疼痛或麻木,初期仅表现为患肢肌肉松弛无力,进而出现肌肉萎缩,特别以上肢远端大小鱼际肌肌肉萎缩最为多见。

脊髓型颈椎病的致残率较高,轻者可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重者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其最突出表现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由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受挤压,或因肯前动脉痉挛缺血而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酸,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随着病情逐渐发展,可出现肌肉抽动、痉挛性无力和跌倒,晚期甚至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由于脊髓丘脑束受到压迫,容易造成肢体麻木,因为骶部的神经纤维分布于脊髓表面,故一般先从下部肢体出现麻木,以后可逐渐向上发展。

常表现为站立不稳,补胎蹒跚,震动感觉即位置感觉障碍,闭目行走是左右摇摆,指鼻试验阳性等呈现出共济失调表现。

植物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瘫痪或麻木的肢体怕冷、酸胀、血运障碍、浮肿等。期初有尿急、排尿不尽,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潞留、大便无力、便秘和失控等现象。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的症状复杂,并非每个患者都具有,有的仅表现为1—2种,有的则表现复杂。如果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内容也井非完全一致。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常见的症状,仰视时最易发作。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唯一早期症状就是头晕;耳鸣的、耳聋的症状各式各样,少数病人可能会出现幻听。颈椎病引起的耳聋、耳鸣可以为一侧,也可以为双侧。

头痛和头晕往往同时存在或者交替存在,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再起患者多以头痛为主,后期往往是以眩晕为主。头痛多为单侧性,且位置较固定。

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多汗或者无汗、流涎甚至心率失常等,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尿频尿急、项背胸有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匀等。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上述症状尤为明显。

可有面部及四肢运动障碍,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共济失调症状。

视觉障碍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较为常见,轻者表现为视雾、一过性黑蒙、短暂性视野缺失等症状;严重者可以突然出现失明或者弱视等。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为短暂性,阵发性,一般可自然恢复。

可出现面部麻木、针刺感,口周或者舌部麻木。较为常见的有四肢麻木并可伴有半侧肢体酸痛等症。

当椎动脉发生急性缺血时,可以发生突然猝倒,一般情况下病人意识清醒,多能立即起来,系为延髓椎体损害所致。部分患者可以发生昏厥,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发作前后可伴有剧烈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发作时往往有心率及血压异常等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精神抑郁寡言,严重者可出现缄默症.脑子迷乱或异常兴奋,常有语言错误.颠二倒四。突出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尤为显著。有的伴随出现暂时性失神。

  您了解共济失调吗?  共济失调在治疗以前,要应该注意做好诊断,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一旦发现患有共济失调,应该立即进行治疗,早期是共济失调最佳的治疗时间。那么,共济失调的诊断有什么方法呢?专家表示,可以从症状、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诊断共济失调。

  (1)步态和姿势异常:行走不稳,步态蹒跚,步基增宽,易跌倒,头晕,醉酒感,尤其在黑暗中

  (2)双上肢持物不稳,写字、系扣、用筷子等精细运动障碍

  (3)言语含糊不清,语速减慢

  (5)饮水呛咳,吞咽障碍

  (6)肢体无力,下肢尤著

  (2)眼球运动障碍:眼震,复视

  (6)姿势平衡障碍:并足站立困难,Romberg征

  (7)步态异常:步基宽,步距小,串联步态不能

  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和脑干受损

  (1)姿势和步态异常:站立不稳,步基宽,醉酒感,眩晕,视觉不能纠正

  (2)协调运动障碍: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比粗大动作明显,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字迹笔画不匀、轮替动作笨拙、指鼻、跟膝试验不稳

  (3)语言障碍:唇、舌、喉肌共济失调所致的说话慢,含糊不清,声音断续、顿挫及爆发式,呈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

  (4)眼肌共济失调:粗大眼震

  (5)肌张力减低:姿势或体位维持障碍,运动幅度大,较小力量可使不稳,小脑回击征,腱反射减弱,钟摆样反射

  2.感觉性共济失调:

  (1)不能辨别肢体的位置及运动方向,丧失反射冲动

  (2)站立不稳,无明显眩晕,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黑暗处步行困难,视觉可纠正,闭目难立征

  (3)音叉振动觉和关节位置觉减退

  (4)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没有钟摆样反射

  3.前庭性共济失调

  (1)病变同侧出现症状

  (2)眩晕、呕吐、明显眼震

  (3)姿势和步态不稳,头位改变可加重,视觉可纠正,肢体共济失调不明显

  (4)没有语言障碍和深感觉障碍,腱反射正常

  (5)前庭功能检查:变温试验和旋转试验反应减退

  4.额叶性共济失调

  (1)病变对侧出现症状

  (2)起立、步行困难,站立时后倾,视觉不能纠正

  (3)伴有额叶受损其它症状:精神症状,吸允反射

  (4)腱反射正常或增强,无深感觉障碍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共济失调诊断的相关介绍,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的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是一种症状,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神经科医生尤为重要!共济失调定义与分类

共济失调(ataxia)是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根据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笔者将具体共济失调解剖结构及临床特点总结如下(图1)

图1:共济失调解剖结构及临床特点

根据病因分为:获得性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非遗传性退行性共济失调。

获得性共济失调指有明确病因导致的共济失调,多数可以进行治疗,因此,临床需要对其进行精确地诊断与鉴别诊断。获得性共济失调主要包括以下9种病因,具体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定位诊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