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济失调中医治疗的优势是什么?

中医如何治疗轻度共济失调

指导意见: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你好,你说的这病情可能是小脑的问题,可做个头颅CT检查来明确一下

小脑共济失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共济失调、弓形足、视神经萎缩、脊柱侧弯、心肌病等。多于中青年发病。血管病、占位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经CT扫描证实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及脑干的变化。小脑共济失调中医怎么治疗?

1中医治疗小脑共济失调

  (1)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8克,当归15克,丹参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10克,牛膝8克,杜仲10克,威灵仙12克,鹿角胶10克,炙草6克。

  加减:肢萎无力明显加附子、桂枝;站立无能加补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黄精、枸杞;肢体颤抖振摇加天麻、钩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振颓汤、附子理中汤、琼玉膏。

  (2)处方:熟地20克,萸肉8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牡蛎20克。

  加减:肢萎干枯加黄精、石斛;肢挛僵直加僵蚕、蜈蚣、伸筋草; 肢颤抖动加天麻、钩藤、羚羊角;烦躁难眠加酸枣仁、磁石;掌热颧红加玄参、石斛;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骨萎畸形加补骨脂、地鳖虫;阴阳两虚,加附子、黄芪、淮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补阴丸、虎潜丸、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滋生清阳汤、滋荣养液膏。

  (3)处方:熟地30克,鹿角胶20克,杜仲12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当归10克,阿胶8克,牛膝10克,桂枝8克。

  加减:若病得自幼年加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筋挛艰行,加威灵仙、桑枝、鸡血藤;肢颤风动,加全蝎、蜈蚣、僵蚕;神疲力乏,加黄芪、附子;骨痿畸形,加骨碎补、牛脊髓;筋枯肉萎,加白芍、枸杞、黄精;舌强语蹇,加白附子、全蝎;神志呆愚,加益智仁、首乌、灵芝,或加菖蒲、郁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刚丸、鹿角胶丸、振颓丸、益髓汤。

2小脑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①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 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②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

  ③全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

  预防: 1.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工作。

  2.防止药物过量(如苯妥英钠)引致本症。

  3.防止重金属中毒(如铅)。

  猪脑枸髓汤配料:猪脑1具、猪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脑猪髓洗净,放碗中,纳入枸杞子、食盐、味精、料酒、酱油等,上笼蒸熟服食。

  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猪脑1具、调料适量。

  制法:将黑木耳白木耳发开洗净,猪脑洗净同置锅中,加鸡清汤适量;文火炖至烂熟后,加入食盐、味精、料酒、椒粉等调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鸡肉250克、调料适量。

  制法:将鸡肉洗净切丁,用料酒、淀粉、酱油拌匀;锅中热油将姜葱爆香后,下鸡丁煸炒变色,而后下胡桃仁及元肉、葱、姜、椒等,炒至熟时,加食盐、味精调服。

  4、桂圆猪髓鱼头汤

  配料:桂圆10克、猪脊髓100克、鱼头1个、调料适量。

  制法:将猪脊髓、鱼头洗净,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桂圆及葱、姜、椒、蒜、料酒、米醋等;文火炖至烂熟后,加食盐、味精调味,下苏叶、香菜、再煮一二沸即成。

4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和其它感染有关。临床上约有50%的病例在发生共济失调前有病毒感染。最常见的前驱病是水痘,其次是肠道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有的病例与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风疹DNA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有关。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小脑损害是最常见的病因。支原体及细菌性感染也可引起本症。其他病因还有小脑肿瘤、药物或重金属中毒(如苯妥英钠、铅)、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多数作者认为,感染后发生的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于感染后脑炎一类疾病,是自身免疫反应,而此种免疫过程只限于小脑系统。也有人认为本病是病毒直接侵入小脑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小脑炎(acute viral cerebellitis)。以上两种意见均未得到最后证实。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藏着无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1. 整体观念:《内经》中有关肝主筋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气血濡养经络骨结等论述,是临床的理论基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因而整体治疗共济失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 重视外邪为患:共济失调为外邪侵袭,精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致肌肉神经损伤,只有祛除外邪,才能保证津液不至枯竭,生化有源,共济失调才可以恢复。

  3. 开通经络:活血化瘀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原则,治疗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经络不通,经络不通则脑失之营养。

  4. 强调身体亏弱:把心、肝、肾、脾、胃的虚损当做重点,是中后期共济失调继续发展的主要病机,身体越虚弱病情越重,病情加重身体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故应及早治疗为主,这是抵御此病的根本。

  5. 补益脾肾:脾肾是子母之脏。脾主气血,肾主藏精。肾精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精气血是相互贯生的,脾主四肢充肌肉,肾主骨,通经络,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

  6. 顺势疗法的运用:通过内服,由内而外的治疗,点穴按摩合理的功能训练,调理脏腑,恢复正气。

  1. 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可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

  2. 中医上认为共济失调是属于痿症,是肝肾不足,脾失健运,筋骨失养所致,因情绪激动,气逆于上,肝阳随之升动,血行不畅而致下肢经脉失常,就会导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严重影响生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 中医闫凤山认为,共济失调当以虚证为主,临床虽有风动、火旺之象,也是阴虚之因。故临床以肾虚为本,涉及肝、脾,病分阴虚、阳虚,尤以阴虚风动多见

  4. 中医闫凤山总结多年治病经验,根据中医整体治疗理念治疗共济失调。

    因为共济失调的症状涉及全身上下,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亏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说明人体的损伤必然影响到整体,所以中药调理先生津,此为开源。

  5. 共济失调为外邪侵袭,精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致神经损伤,经络不通则脑失之营养,所以就需要通脉减少损耗,此为节流。

  6. 把心、肝、肾、脾、胃的虚损当作重点,是中后期共济失调继续发展的主要病机,身体越虚弱病情越重,病情加重身体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故应及早治疗为主,这是抵御此病的根本。

  7. 补益脾肾:脾肾是子母之脏。脾主气血,肾主藏精。脾主四肢充肌肉,肾主骨,通经络,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中医辨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