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防治难的原因?

小菜蛾又叫小青虫、两头尖,是世界性迁飞害虫,小菜蛾主要危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蔬菜类植物,因此小编整理了小菜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下面详细列举出来。

小菜蛾的初龄幼虫危害为取食植物叶肉,留下表皮,在叶片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形成叶片空洞;小菜蛾的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作物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小菜蛾还会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原因一、小菜蛾体小,只要有少量食物就能存活,易于躲避敌害。

原因二、小菜蛾生态适应性强,冬天能挺过短期零下15度的严寒,在-1.4度的环境中还能取食活动。夏天能熬过35度以上酷暑,只有夏天的暴雨能大量地杀死它们。

原因三、小菜蛾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20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

原因四、小菜蛾生活周期短,取食甘蓝的,气温28~30度时,完成一代最快只要10天。

方法一、诱捕。利用小菜蛾趋光习性,在夜间7~11时,用黑光灯或其他光源诱捕成虫。主要在4~5月份进行诱捕,或其他光源诱捕成虫。

方法二、释放小菜蛾天敌控制危害。其中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菜蛾姬蜂对小菜蛾的数量控制最明显。

方法三、使用钉紧,60-80ml/桶水,3龄之前使用,均匀喷雾。

“位于南美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小菜蛾种群,不仅需要保持和加强害虫管理,而且随着未来温度的升高,其周年适生区也将进一步扩大。”12月10日,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尤民生、尤士骏团队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小菜蛾在全球不同气候带均有分布。它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如何?对生物多样性、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等有何影响?上述问题长期为各国科学家所关注。

小菜蛾与气候适应性相关的遗传变异分布 受访者供图

“该项目在前期对全球六大洲的55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样点采集的小菜蛾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基础上,用景观基因组学方法和基因编辑技术等,预测和验证了全球小菜蛾的气候适生性。”尤民生表示,研究成果使小菜蛾防治有了世界性“气候图谱”,可为未来的小菜蛾防治提供指导,也为宏观大数据分析和微观基因功能验证相结合,解析物种的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手段。

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和降水的逐渐变化,正在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分布。对此,该团队研究人员对小菜蛾适生区的357个个体重测序数据进行景观基因组学分析,共鉴定到3648个潜在的气候适应性位点。通过广义不相似性模型建模,拟合气候适应性位点与气候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全球小菜蛾的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纬度相似性,且温度在小菜蛾的气候适应性遗传变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明来自同一纬度的小菜蛾群体具有相似的遗传组成。

“了解气候适应的遗传基础,对于预测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据尤民生介绍,他们采用一种被称为“遗传补偿”的指标,来探究哪些地方的小菜蛾在遗传上更为“脆弱”,即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遗传补偿较高的群体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更多的遗传变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预测在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大多数小菜蛾种群的遗传补偿均较低。

为更准确地预测不同地理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团队还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遗传指数”,结合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更好地预测种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生性。在气候变化情景下,除南美洲和东南亚的一些种群外,大多数种群面临的气候挑战是较小的。因此,在2050年的未来气候背景下,全球大部分地区小菜蛾的栖息地适合度不会发生剧烈变化,很大可能性将保持它们现有的为害状态,这对未来的害虫管理具有实际用途。

最后,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手段验证气候适应性基因在温度变化中的作用,发现小菜蛾类钙黏蛋白(PxCad)基因具有调控小菜蛾温度适应性的功能,PxCad突变品系的低温耐受性明显低于野生品系小菜蛾。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陈燕婷(第一作者)和尤士骏副教授(通讯作者)。

  • 可用阿维菌素或BT粉剂或菜喜悬浮剂500倍液、安保、除尽、安打、抑太宝,或灭幼脲1号或灭幼脲3号,也可用锐劲特喷雾防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防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