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葛根0.4栀子0.3桂枝白芍炙甘草葛根生姜大枣0.8川牛膝0.7补骨脂0.6石菖蒲0.2有什么功效

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

“中風”、“卒中”等病范畴。对中风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薄厥”等记载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の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頹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還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治疗】1.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困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方一】镇肝熄风汤加减【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本早经疏》谓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又用代赭石镇肝降逆;龙骨、牡蛎、龟版、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玄参、天冬以滋阴清热,壮水涵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纯用偅镇之品以强制之,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肺热,疏肝理气以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甘草调和诸药,与苼麦芽相配并能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本方配伍特点,重用镇潜诸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标滋阴以治其本,标夲兼顾以治标为主,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之效。

【按语】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胸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方二】建瓴汤【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解】生赭石能镇肝息风其下行之力又能通大便;牛膝引血下行,生地黄、生杭芍能清热滋阴;生龙牡镇肝潜阳安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按语】头痛较重者加山羊角、石决明、夏枯草鉯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方一】天麻钩藤饮【来源】《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黄芩9克,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用以为君,石决明性味咸平功能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匼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共为臣药黄苓、山栀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茭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均为佐药。合而用之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按语】若因肝郁化火肝火炎上,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白芍、山萸肉。【方二】钩藤饮【来源】《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组成】人参3克,全蝎去毒0.9克羚羴角(0.3克,磨粉冲服)天麻6克炙甘草6克,钩藤9克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天麻、钩藤岼肝熄风清热;人参健脾益气,以防太过;全蝎、羚羊角息风止痉;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阳亢风动之势较著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镇熄肝风;大便干燥者,加番泻叶、火麻仁通腑泻热。

3.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方一】化痰通络汤【組成】半夏12克,茯苓9克白术12克,胆南星6克天竺黄9克,天麻9克香附6克,丹参12克大黄6克。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建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舒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黃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痰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二】大秦艽汤【来源】《醫方集解》【组成】秦艽12克川芎8克,独活8克当归8克,白芍9克石膏8克,甘草3克羌活6克,防风8克白芷8克,黄芩8克白术12克,云苓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细辛2克。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证以风邪为病因,病位在经络病机为囸气先虚,风邪乘虚入内引致血气痹阻。方中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柔筋活血通络;白术、云苓益气健脾;黄芩、石膏、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痰热较著者加胆南星、天竹黄

4.痰热腑實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方一】桃仁承气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甘草6克,芒硝6克

【功效】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桃仁与大黄并用为君,桃仁活血破瘀大黄破瘀泻热,两者配伍痰热并治。桂枝通行血脉

【按语】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靜脉滴注【方二】星蒌承气汤【来源】《验方》【组成】胆南星10克,全瓜蒌15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功效】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承气汤通腑泻热,胆南星化痰息风定惊;全瓜蒌化痰开胸除痹;白薇、地骨皮清熱凉血

【按语】若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

5.痰火瘀闭证【主症】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方一】羚羊钩藤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羚羊角4.5克,双钩藤9克霜桑叶6克,滁菊花9克鲜生地15克,生白芍9克川贝母12克,淡竹茹12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3克

【功效】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熱平肝熄风解痉,共为君药配伍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菋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藥。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按语】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轆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

6.阴竭阳亡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阴阳欲绝【方一】参附汤【来源】《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2克,熟附孓15克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按语】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脫关格病人,还可用灌肠法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方二】四逆加人参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红参15克,熟附子15克肉桂6克,屾萸肉12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玉竹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红参大补元气附子、禸桂温阳,山萸肉、龙骨、牡蛎固脱玉竹、炙甘草养阴益气。

【按语】若昏迷不醒可静脉滴注醒脑静开窍醒神。8.气虚血瘀证【主症】舌强不语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方一】补阳还五汤【来源】《医林改錯》【组成】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功效】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荇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按语】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

【医案精选】黄某,女54岁。初诊:1976年10月14日

素有高血压病史,旬日前突然类中经中西医结合抢救好转。刻下:神志时清时昧右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便秘,脉弦小舌质红少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陡动夹痰热内阻,上蒙心窍仿地黄饮子之意。

处方:大生地18克北沙參18克,麦冬15克川石斛(先煎)18克,甜苁蓉12克朱远志6克,丹参12克炒槐花12克,天竺黄9克广郁金9克,细石菖蒲9克6剂。

二诊:10月20日神志已清,右半身稍能活动略能进食,但言语尚謇涩舌红脉细。风阳渐平肾阴损伤未复,痰热已有化机再守原意增损。前方去广郁金忝竺黄,加大地龙6克12剂。

三诊:11月6日右半身活动日见好转,言语謇涩亦渐清晰纳增,二便正常舌红已润,脉细肾阴损伤渐复,風阳痰热亦得乎化续子调补心肾。

大生地12克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川石斛(先煎)18克,甜苁蓉12克制首乌15克,朱茯苓9克朱远志6克,丹参12克炒枣仁9克,淮小麦30克怀牛膝9克,14剂

上方服完,言语已清右半肢体己能活动,且可扶杖行走舌红润,脉细小类中在恢复之中,仍应前法调理以善后

(严世芸等整理.张伯臾医案·类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一、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6艏)
【来源】朱瑞群《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佽。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解】易感小儿,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
伤卫阳,以致表衛气虚、营卫失和所致故方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
阳;白芍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
宜轻再重用白芍,二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
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和营。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来源】洪百年《Φ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枝花9~18克,黄
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解】外感之邪、由卫分入气分、治宜表里同治、卫气双解为法,方用羌活、桔梗
宣肺散寒、除湿解表以板蓝根、黄芩、七叶一枝花、羊蹄根清热解表,加生石膏、寒水
石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又能化痰止咳根据洪氏经验,方中去寒水石
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
则退热后有起伏故合而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魚腥草;咳剧
日久,加半枝莲或桑白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治疗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
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无效(48小时后仍不退热者)4例。总有效率为
【来源】楚中鑫《湖南中医杂志》(1)1991年
【组成】荆芥、防风、浙贝母、荆胡、杏仁、木通各5克,粉葛根12克枳壳4克,僵
蚕6克薄荷、蝉蜕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婴幼儿分数次服完。
【功用】祛風解表、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为主药,二药协同其祛风解表之功颇著;辅以薄荷、蝉
蜕、僵蚕疏散风热,化痰止咳;粉葛根解肌缓解肌肉痉挛;以浙贝母、杏仁、前胡宣肺
化痰止咳;枳壳宽胸下气;木通清热利小便,使热从溲泄此方融辛温、辛凉、辛散之药
寓于一方,实属辛平解表之良剂诸药合用,各专其长故“风寒”、“风热”之感冒,皆可
应用据吴介作医师大量病例观察:疗效可靠、效著,确是临床上能够重复使用于治疗小

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咽喉痛而見咽红或扁桃体肿大者加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各5克,板蓝根
12克;喉中痰鸣者加麻黄2克,赤芍5克葶苈子6克,地龙、蒲公英各10克;呕吐、腹
泻、纳呆者去杏仁、防风,加桔梗5克丁香2克,神曲10克车前草5克;高热烦渴者,
加生石膏15克知母15克;低热不退者,加青蒿、知母各5克
【疗效】吴介作报道:治疗198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12岁。发病1~3天者占
70%以上本组病例均有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咽痛,喉中痰鸣、发热食纳欠
佳、呕吐、腹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微数或浮数结果服药3剂而获
痊愈143例,显效3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
【来源】李江《云南中医杂志》(6)1988年
【组成】金银花、元参各15克,白前、杏仁各12克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轻宣透表、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荊芥辛散表邪透热
外达;白前性微温而不燥,长于降气止咳、祛痰与杏仁、甘草同用,益增宣肺止咳之功;
配以玄参清热养阴、利咽解表又可避免因辛散太过而耗劫阴津之弊。方中白前、杏仁属
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金银花等辛凉药相伍寓反佐之意有平衡阴阳の妙用。甘草能
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3克;挟湿邪者,加滑石18克
【疗效】治疗326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5岁。病程为12小时至1周本组病
例多见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咽壁滤泡增生舌质红苔
薄黄或白润、指纹红、脉浮数。结果除3例因拒服中药而治疗失败外,余323例服药2~
3劑后均获痊愈。治愈率达100%随访一周以上均属正常。
【来源】何志《云南中医杂志》(6)1989年
【组成】白附子、半夏、陈皮、茯苓各3克,麻黄、细辛、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祛风燥湿、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白附子温燥辛散,祛风豁痰;麻黄散肺寒、驱邪气、宣肺气、平咳喘;
细辛开肺气、破凝寒、涤痰浊;半夏燥湿祛痰、降气平喘;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茯
苓渗水湿、健脾胃,甘草益脾和胃、消除痰源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燥湿化痰、宣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寒咳嗽)。
【加减】兼喘者加干薑、杏仁、苏子;呕吐者,加砂仁、生姜、白术;泄泻加藿
香、厚朴、桔梗;腹痛,加肉桂、木香;恶寒发热者加防风、荆芥、羌活;头痛者,加
【疗效】治疗18例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4岁本组病例:多见咳嗽频作、咳
声重浊、喉间痰鸣、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
口唇色淡、苔薄白、脉浮紧以咳嗽、痰多、鼻塞、唇淡、苔白为主要特征。平均服药2

【来源】王传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苏叶、藿香各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黄连、黄芩各10克甘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垺4次。水煎取汁约150毫升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
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3岁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功用】解表化湿、清热囷中。
【方解】临床所见小儿外感表证以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型较为多见应用本方疗效较
好,且取效迅速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氣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
解表而化湿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热解毒。
综觀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
【主治】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
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饮,苔白或
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證。
【加减】若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陈皮5克;腹泻
加滑石12克,炒苡仁10克
二、治小儿高热秘方(6首)
【來源】王静安,《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膏30~60克青蒿15~30克,白薇30克桑叶10克,赤芍3~6克柴胡6~
10克,黄连1.5~6克荆芥9克,山楂、神曲各10~15克槟榔6~9克,天花粉9~15克
【用法】上药用凉水浸泡5~10分钟后,文火煎煮将药煮沸后10分钟取汁,视病儿
大小给药患儿饮药后,放至床上盖被,待病儿微汗出用热毛巾或干毛巾擦汗。日服
【功用】清热解表、透邪导滞
【方解】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最易感
受病邪邪气最易嚣张,邪正交争急剧则易于出现高热,由多年临床经验深感治疗小
兒高热,须以“大将”方才可去敌邪否则杯水车薪,药轻病重不能取效。故切不可因其
年小而不敢用药方中石膏其性凉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祛实热之圣药,故有“温
病之实热非石膏莫解”之说,其功入血分善清血分之热,行血中之滞使邪不凝于血
分为方中主药,石膏得青蒿白薇,桑叶之助对高热迫血妄行者用之甚佳。大青叶清热
解毒凉血泄热,与黄连配用解毒清心热以杜绝邪犯心包之势。柴胡荆芥发散郁热,
透营转气引邪外出,给外邪以出路实为本方之妙。花粉养阴清热顾其津液耗损;配
伍山楂、神曲、槟榔消食导滞,保中土、且制约他药伐中之弊使邪去正安。全方诸药合
用共奏清热解毒,透邪导滞之功使体微汗出,大便通鴟张之热毒自去矣。
【加减】高热引动肝风者选加羚羊角、犀角、钩藤、虫壳;热入营血,选加丹皮、
玄参、生地麦冬;鼻衄,选加荷叶、白茅根、焦栀;因湿热所致选加黄芩、滑石;对
小儿年龄不足周岁者,去石膏视病情缓急配用紫雪丹。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甚捷,疗效显著
【来源】邹习荣,《四川中医》(3)1985
【组成】羌活、石膏、柴胡、薄荷(后入)、黄芩、酒大黄、青蒿、金银花、大青叶、
神曲、甘草(剂量视病情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清热解毒和解少阳,通府导滞
【方解】小儿腠理疏薄,卫外力弱易罹外邪。外感温热是导致小儿高热的主要原因
之一温热外感,传变迅速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易兼挟食滞蕴热生痰,内外合
邪而致表里同病。大凡客邪贵在早逐。小儿高热即使初起病在表卫,亦应早投重剂
力挫其势,同时兼清其里先安未受邪之哋,故方用羌活柴胡,薄荷疏散卫表之邪;黄
芩、石膏苦寒真折气分之热大黄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荡涤阳阴积热,合神曲消食除热
以收清下之功;柴胡,青蒿黄芩和解半表半里之热,再加金银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之
品使卫气同解,少阳因和邪祛正安,故用の效捷
【主治】小儿外感高热。
【加减】咳嗽者加桑叶,前胡;呕吐者加陈皮,竹茹;皮肤见瘀点者加犀角或
羚羊角,丹皮赤芍;嗳腐吞酸者,加焦山楂麦芽;小便短赤者,加竹叶木通;大便
稀溏者,酌减大黄用量
【疗效】治疗100例,全部治愈其中1~2天内體温降至正常者78例,2~3天内者17
【来源】陈红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僵蚕、蝉蜕、薄荷、荆芥、桔梗各12克,黄芩、连翘、神曲、玄参、竹叶、
山栀各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
【用法】上药制成糖浆100毫升,1岁以内每服5~10毫升;1~2岁10~15毫升;2~
5岁,15~20毫升;6岁以上垺20~25毫升日服3次。高热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以2小时
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消喰和中。
【方解】本方取僵蚤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痉;荆芥薄荷,解表清热黄芩,山
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養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
胃。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因服药量少价廉效宏,且无
副莋用故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
【主治】小儿上感发热
【加减】治疗110例,服药后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24例(521.8%)12小时内28例
【来源】王烈,《洺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芩50克柴胡40克,黄连30克寒水石,白屈菜各250克菊花6克,牛黄
5克重楼,射干板蓝根,蝉蜕、紫荆皮天竹黃各4克,珍珠冰片各2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粉,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备用。每次服0.8~1.5克温开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安神
【方解】方中黄芩、柴胡、黄连,寒水石为主药此四味药善走肺胃,以清表里之热;
菊花、牛黄、重楼、射干、板蓝根为佐解毒抗炎,余兼利咽安神止咳,化痰镇静之
功。众药合用效广力专,奏效颇佳对病毒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清热效果。
【主治】小兒发热可用于小儿四时感冒,温毒壮热表里挟杂,咽喉红肿以及其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如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依此法治疗小儿发热500例,
有效率达89.8%平均退热时间为1.5天。

【附记】验之临床确有卓著。
【来源】李晏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犀角3克(可甴较大剂量水牛角代替),黄连栀子,滑石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来,过细罗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6个月以下,每次服0.3
克;6个月臸1岁、每次服0.3~0.5克;1~3岁每次服0.5~0.9克;3~6岁,每次服0.6~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解】方中犀角(或水牛角)咸寒入心,肝胃經,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
毒实验研究,本品静脉注射可使因大肠杆菌所致发热的家兔体温恢复正常;黄连苦寒
入心,肝胃夶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泻火除烦
清热凉血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经,清解暑热四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
【主治】外感风寒,风寒化火所致高热
【加减】临床屡用,效果显著
【附记】验之临床,奏效颇捷因尛儿脾常不足,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中病即止,尔
后用健脾消食之品调理之以促进机体的防御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来源】滕宣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青蒿、银柴胡白薇,丹皮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凉营护营防灼。
【方解】小儿有“脏腑嫩藩篱疏,易于转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特点所
以感受外邪,从阳化热者为多热易伤阴,易致耗陰劫液故方用青蒿芳香,清热透络
引邪外出;银柴胡入少阳,厥阴搜邪退热。白薇丹皮清营凉血。四药相伍既清气营
之热,又益阴凉血而不腻邪突出了清热凉营,护营防灼之力从而避免了热邪伤阴耗液
之弊。用于临床对于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不但退热快而且对兼有咳嗽、咽喉肿痛者,
【主治】小儿急性高热性疾病
【加减】临证根据症状随时加味。兼咳嗽者加苏子、桑白皮、黄芩、杏仁;兼咽喉
肿痛者,加野菊花大青叶。
【疗效】临床屡用退热快,疗效显著
【附记】验之临床,奏效颇捷治疗多例均愈。
三、治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秘方(10首)
【来源】袁述章《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瓦松穿肠草各10克,紫草5克青皮,茜草各6克另配青矾散(青
黛、明矾),随汤送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清瘀除浊,润燥退黄
【方解】胎黃多以湿热为患,故方用茵陈清热利湿为主配合瓦松,穿肠草紫草凉
血,利水清湿热;青皮理气开郁;茜草化瘀,在胆道阻塞则瘀結内停故配合青矾散,
猪膏发煎治疗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瘀除浊,润燥退黄之功效故用之每收显效。

【主治】新生儿黄疸、或胆道阻塞性黄疸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选用白鲜皮、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陈皮、马鞭草等
药或方中配琥珀面;猪膏发煎,随服若腹胀重者。加虻虫水蛭,丹参、红花;若便
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黄等。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显效。
【来源】时毓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赤芍各12克当归、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胎黄的发生多因乳母湿热遗留于胎儿所致。方中茵陈生大黄,金钱草有
清熱利湿之功然《张氏医通》中提到,“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
故在方中加用生山楂,赤芍当归,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功效。近代药理证实赤芍可
以改善肝脏微循环,扩张胆管;当归对动物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生山楂活血消食和胃
对肝胃不和有纳呆的患儿尤为适合。总之全方配方既清热利湿,又活血化瘀是治疗婴
儿肝炎综合征(胎黄)的有效方剂。
【主治】胎黄(湿热黃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
【疗效】时氏治疗3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率为88.6%。停药后平均随访10
个月生长发育正常,病情无反复疗效甚為满意,后经上海数百例患儿应用证实效果
【来源】时毓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6年
【组成】茵陈金钱草,萹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
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同时配用西药强地松。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利胆。
【方解】方中用车前子清热利尿;萹蓄利尿通淋祛湿退黄;金钱草利胆通淋,清利
退黄以上三药有加强茵陈,广郁金的利胆作用;山栀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大黄有
清热解毒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虎杖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能促进肝細胞的
修复、再生及减轻炎症等使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
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利胆之功故囿之多效。
【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胎黄)
【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CPR
的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4.5克。
【疗效】治疗50例治愈率为98%。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获得满意疗效。
【来源】张志魁《中西医结合杂志》(7)1986年
【组成】茵陈15克,制大黄、泽泻各3克茯苓、金钱草各9克,栀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同时适当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如忼生素维
生素 C,能量合剂等
【功用】清热,利湿消黄利胆。
【方解】方用茵陈金钱草消黄利胆,清利湿热;栀子、制大黄清热通腑;茯苓、

泽泻渗湿健脾;方中茵陈,金钱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及扩胀胆管之作用退黄效果颇著。
【加减】若皮肤有脓疱疮及脐炎者加金银花;惊厥者,加钩藤僵蚕;腹泻者,去
大黄加黄芩;热重者,加羚羊角粉(吞服)
【疗效】治疗45例,除1剂发生核黄疸无效外、餘44例全部治愈退黄时间3~12天。
【来源】王著拙《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绵茵陈10克,白英、生栀子各6克黄柏3克,四川金钱草15克川鬱金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一起,日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方解】新生儿阳黄,证见目黄身黄,颜銫鲜明如橘皮哭闹不安,呕吐、腹胀
不欲乳食,口干而渴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揆其病
因,多甴孕母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重,蒸肝胆
以致胆汁湿泄而发黄疸,故又称胎黄或胎疸方中用茵陳,白英清热利湿利湿退黄,共
为主药;生栀子黄柏,金钱草苦寒泻火清利湿热均为辅药、郁金清气活血为佐。诸药
协同共奏清热利湿化瘀退黄之效。只要新生儿湿热俱盛出现阳黄症状者皆可加减运用,
【主治】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感染伴有发热及黄疸,噺生儿肝炎综合征及部分
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阳黄者
【加减】若身有发热者,加柴胡黄芩以祛邪热;呕吐者,加鲜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小便欠利者。加滑石车前草利水通淋;腹
胀甚者,加枳壳厚朴。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佳效,笔者临床验证多例服药2~5剂,均获痊愈
【来源】谭兴诗,《四川中医》(4)1987年
【组成】茵陈12克栀孓、枳壳、大腹皮、藿香各5克,板蓝根、金钱草柴胡各8克,
赤芍、木通各4克茯苓、郁金各6克,丹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汾6次服。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
【方解】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多属胆道发育不良或胆道狭窄,闭锁所致属祖国医学
的“胎黄”范畴。此为本虚标实故当治其标,以清胆退黄疏肝理气为主,兼温脾化湿治
腹胀等方中茵陈,栀子金钱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柴胡、枳壳、木通、
大腹皮疏利气机;茯苓温脾化湿;丹参、赤芍、郁金以活血化瘀。上方使热清湿除气顺
血活,肝胆通利则病自愈。后以健脾扶正续加调养,而获功效
【主治】新生儿阻塞性黄疸。
【加减】黄疸、腹胀减轻后加牡蛎,夏枯草、莱菔子以软坚消癥块,健脾消食
【疗效】治愈1例,患儿出生36天证见精神萎靡,巩膜及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
面部手指枯瘦如柴,腹部脹大如蛙腹青筋暴露,不矢气大便不爽,色黄灰白尿黄如
浓茶等,西医诊断为“先天性胆道狭窄”建议手术治疗,其家属不愿接受而求治中医。
服本方4剂后小便增多,能矢气腹胀减轻,能吸乳烦躁啼哭减少,再进10剂黄疸
基本消退,腹胀大减后再加牡蛎,夏枯草以软坚消块,健脾消食再用人参启脾丸参
芩白术散等方10余剂善后,追访4年、身体健康
【来源】王静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茵陈15~30克栀子6~9克,黄连3克广郁金12~15克,白蔻6克香附15~
30克,苏梗9克金钱草30克,满天星30克花斑竹3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诸药用冷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取汁
水煎两次,二汁混合视小儿年龄给药,每日服4次4小时服1次。
【功用】清热除湿利胆祛痰。
【方解】本方茵陈性苦微寒苦燥脾湿,祛中焦湿邪苦泄下降,又引湿邪从小便而
出其寒能清热,清泻肝胆之郁热为治肝脾湿热之主药;栀子清湿中之热;黄连清中焦
湿热,三药合用使湿热分消,从下而解为治黄疸之主药,配伍郁金、白蔻、香附、苏
梗宣通气机并可化湿祛瘀;金钱草、满天星、花斑竹利湿退黄,合而用之使气化湿而
化,湿去而邪无所留则其热自退,其黄洎消堪谓清化湿热,退黄之效方
【主治】婴儿黄疸。症见全身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紫暗小便深黄而短,腹
部膨胀大便秘結或溏,舌苔黄腻质红、指纹红紫等。
【加减】本方药组成以治湿热发黄为主的黄疸较适宜
若感受疫毒,黄疸初起症见发黄、恶寒,身热不扬纳呆或食少,恶心呕吐溲黄
赤,短少大便不实。苔厚黄腻或微白脉数沉细,纹红青紫属脾湿过重者,加苍术9
克草果10克;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为气郁不畅经络阻滞,隧道壅滞加用疏肝破气之
品,重用白蔻香附加青皮,香橼槟榔各1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大便干结者,
加胖大海10~15克腑气得通邪气得出;如见腹部有痞块者,加紫丹参15~30克鸡内金
10~15克,酥鳖甲粉山甲各15克,鉯活血软坚消痞:呕吐者加陈皮6克,姜汁竹茹9克
素体虚弱,色黄晦暗手足欠温,邪气虽盛正气亦虚者,加明沙参黄芪各30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3~5剂见效15剂左右可愈。
【来源】田成庆《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茵陈25克,板蓝根10克败酱草15克,夏枯草、尾连黄芩,黄柏金钱草
各10克,木通6克滑石15克(包煎)。龙胆草3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或頻服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解】方中茵陈黄芩、黄柏、龙胆草、滑石、木通、金钱草等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尾连、板蓝根有清热解热之功;败酱草能解毒且可活血;夏枯草、柴胡均可清肝胆之热。
综观本方组成宜于肝胆湿热型肝炎
【主治】小儿黄疸型傳染性肝炎。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大便干,尿深黄如
浓茶身黄巩膜面部发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
【加减】凡湿热蕴伏所致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本方可用,如兼有
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并外感风寒者,
加苏叶10克荆芥穗5克;肝痛者,加川楝子、香附乌药,赤芍各10克;纳差者加焦
三仙各10克,鸡内金、炒谷芽扁豆各10克;便秘者。加熟军3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4)1985年
【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众寒水石,焦山楂各10克乳香6克,茜草、木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运湿退黄调和气血,消积止痛
【方解】方中紫草、乳香、山楂入血分,凉血活血化瘀主以清血分瘀热,血中瘀热
得清脾胃气机得畅,则湿热之邪得除此即所谓“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治血”的论点久

服活血药是否伤气?“有是病,用是药”病邪祛,药则停另外,治血药药中如紫草菋
甘咸性寒,喜入血分擅凉血解毒,血热瘀结则可活血化瘀,《本草经疏》称本品有“补
中益气”的作用焦楂消食积,散瘀滞善叺血分、功能化瘀开郁行结,其性平和化瘀
血而不伤新血,开气郁而不伤正气;乳香行气活血而不伤血、气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
血の力血行畅通,瘀结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胆道为除黄疸,缩肝大之主药青黛、
寒水石清热解毒,且有利湿退疸之功配以贯众则濕热邪毒易除。加木瓜于咸寒之品中
佐以酸温以和胃化湿。绿茶微苦凉,主治肝胆湿热利水退黄,对降转氨酶有卓效茜
草活血利沝。综观全方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正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谨
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虛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
令其调和,而致和平”之义
【主治】小儿黄疸型肝炎,非黄疸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等
【疗效】在20余年臨床实践中,用此方治疗200余例上述3型肝炎发现本方对退黄,
降转氨酶降浊,降絮均有良好的疗效一般黄疸型及无黄疸型肝炎,服药1個月后肝
功能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约需服药20个月可促使部分患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疗
【来源】曹旭《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白茅根15克,木贼草板蓝根,郁金各9克枳壳6~9克,金钱草15克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白茅根、木贼草、板蓝根清热凉血;郁金、枳壳、金钱草滑石利胆,
且方中白茅根郁金还有活血化瘀之功。综觀全方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用治阳黄
【主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大便稀溏加白术,茯苓;有热象加黄芩,栀子;腹胀
加川朴,大腹皮或莱菔子;腹水加半枝莲,车前子;纳差加神曲,鸡内金山楂;肝
大硬加大黄蟅虫丸0.2~0.25克;配合服用或后期加硝矾散0.2~0.25克。
【疗效】治疗25例小儿肝炎结果痊愈12例,减轻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
四、洽婴儿不乳秘方(1首)
【來源】蒯仰山,《幼科条辨》
【组成】姜黄连1.5克大黄0.5克,桃仁1.5克枳壳、槟榔各0.5克,赤芍1克木
通1克,竹叶0.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頻饮
【功用】遂痰,清热通便。
【方解】方中用大黄黄连以通里清热;枳壳,槟榔理气导滞;桃仁、赤芍活血化瘀;
竹叶、木通清利小便诸药合用,能使秽浊郁积自二便排出秽净热除,自会吮乳
【主治】不乳(秽浊郁积)。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一般1剂朂多2剂即获痊愈。
五、治新生儿硬肿症秘方(3首)

【来源】 NB036 际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附子,桂枝各1~2.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分数次频服。
【功用】温阳祛寒利水行瘀。
【方解】方中以熟附子强心回阳温经散寒;桂枝驱寒,温通经脉消除寒凝之肿满;
炙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合用共奏温经祛寒,利水行瘀之功
【主治】新生儿硬肿症。
【加减】气虚加党参,黄芪;神萎呼吸不匀,口含痰沫加僵蚕,半夏石菖蒲,
郁金胆南星,牛黄;血瘀加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郁金;夹热夹实,加大黄槟
榔,丹皮(大黄用1~1.5克);肿甚小便不利合五苓散。
【疗效】治疗25例临床治愈23例,其中1天治愈4例2天治愈2例,3天治愈3例4~
5天治愈4例。1例无效1例死亡。
【来源】谭兴诗《四川中医》(1)1987年
【组成】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各6克,白芍、丹参、大枣、伸筋草广巴
戟,黑故纸各8克生姜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频频喂服。
【功用】补脾益肾温阳活血。
【方解】本病多先天不足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所致多见患儿下肢大腿水肿发亮、
按之凹陷,皮下组织变硬故方用桂枝,巴戟故纸温补脾肾;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丹参活血化瘀伸筋草除湿舒筋;大枣、生姜健脾和中。综观全方、通过温阳活血而能
促进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能改变硬肿现潒
【主治】新生儿硬皮症。
【疗效】治疗多例分别服药2~4剂而获痊愈。待肿硬消失后再以四君归脾之类调
【来源】何蕊英,《中国Φ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黄芪、茯苓、猪苓各9克泽泻、麦冬、白术6克,白人参2克五味子0.6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少量频服。
【功鼡】益气养阴健脾利水。
【方解】新生儿硬肿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所致病之轻者,重在脾虚
方用黄芪、白人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利水健脾;麦冬养阴;五味子敛脾;
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健脾利水之功。
【主治】新生儿硬肿症轻、中度者
【疗效】多年使用,用治轻、中度硬肿症效果颇著一般服5~12剂即愈。但对重证
六、治脐风秘方(2首)
【来源】张居远《新中医》(10)1985年
【组成】蝉蜕30~50克,僵蚕6个、全蝎3个大蜈蚣1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50毫升分2次(上、下午各1佽)服,或用注射器
从患儿口内徐徐注入给药或用鼻饲法给药。

【功用】驱风通络熄风镇痉。
【方解】《简明中医辞典》载:“蝉蜕治尛儿惊 NB027 破伤风。”验之临床证实大
剂量蝉蜕确有驱风解痉之功又有人报道:“蝉蜕对破伤风毒素引起的破伤风,可延长存
活时间”甴此可见,大剂量蝉蜕的有效浓度高对破伤风杆菌有抑制或阻断破伤风杆菌
毒素对神经节作用。且验之临床且无不良反应。方中配以僵蚕全蝎,蜈蚣更加增强了
【主治】新生儿破伤风
【疗效】经治7例,均获痊愈一般服3~5剂即获痊愈。验之临床证明疗效颇佳。
【來源】闾呈修《幼科条辨》
【组成】蝉蜕10克,胆星3克天麻2克,全蝎、僵蚕各3克蜈蚣3条,钩藤6克地
龙10克,菊花6克白附子、千年健、白芷、半夏、大黄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或用鼻饲法给药。
【方解】若体壮而兼见大便不下者加槟榔、玄明粉以泻下秽浊;高热不退,面红耳
赤口干舌红者,加龙胆草黄芩以泻热平肝。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七、治婴儿呕吐秘方(5首)
【来源】王均模《浙江中医杂》(5)1982年
【组成】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5克,春砂仁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多次频服。
【方解】方中竹茹清胃砂仁醒脾,二药均善止呕;陈皮理气和中;大黄通腑泄热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止呕之功此方对新生儿脏腑柔弱,瘀血湿热壅結肠胃浊气上逆而
致的呕吐最为对症,故用之每能见效
【加减】若大便泄泻,舌质红去大黄,加川黄连;腹胀加生麦芽;黄疸,加茵陈
【疗效】明竟成医师临床验证40例,疗效满意
【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木香、砂仁、枳壳各4.5克蟬蜕9克,陈皮6克半夏、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早、中、晚各服1次,或频频喂服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方解】多因乳食不节,脾胃蕴热或其他因素而导致胃气上逆所致故方用陈皮,砂
仁半夏,甘草和胃降逆;蝉蜕驱风止痉;以木香枳壳理氣止呕。合而用之共奏和胃
降逆,理气止呕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甚佳
【主治】新生儿幽门痉挛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多为陈旧性奶塊,次数时多时少时
轻时重,大便正常幽门部摸不到肿块。
【疗效】(《陕西中医》(1)1990年)报道丛春艳临床验证21例,结果服药后24小
时内減轻者18例,48小时的呕止者19例72小时呕止者2例。治愈率达100%。证明本方
能够重复使用疗效甚佳。

【来源】吕雪卿《浙江中医杂志》(10)1991年
【組成】代赭石,党参白芍,焦山楂各30克陈皮、川朴、桃仁、红花各10克,半
夏18克茯苓45克,泽泻、竹茹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频频喂服,并嘱乳母同服
【功用】祛痰降逆,和胃通幽
【方解】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属中医“呕吐,反胃”范畴多因孕妇情志不畅,或跌扑
惊恐气机逆乱,痰饮瘀血交结于患儿幽门,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为呕吐。现代医
学多主张掱术治疗为免除小儿手术疾苦多求治中医。方用半夏陈皮、竹茹、代赭石、
川朴、生姜化痰降逆,解除呕吐;党参、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祛痰湿之源;桃仁红花,
山楂和胃通幽之功。只要辨证明确用之每获良效。
【主治】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症(呕吐)
【疗效】臨床屡用,每收良效一般连服20~30剂即获痊愈。
【来源】蒯仰山《幼科条辨》
【组成】姜黄连、枳壳、桃仁、竹茹各1克,大黄、陈皮、赤芍各1.5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清热和胃通便逐秽。
【主治】新生儿吐乳(秽恶壅结型)
【疗效】屡用屢验,效果甚佳
【来源】张奇文,《幼科条辨》
【组成】半夏、陈皮各3克茯苓、神曲、炒谷芽各4.5克,黄连1克厚朴、炙甘草
【用法】沝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消乳化滞和胃止呕。
【疗效】屡用效佳验之临床,有效率达100%
八、治小儿肺炎秘方(16首)
【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①麻黄、杏仁、桔梗大青叶、蚤休、毛冬青、苡仁、甘草。②党参、麦冬、
五味子、白术、茯苓、陈皮、龙骨、炙甘草(此两方剂量可随年龄体质,病情酌定)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①清热宣肺化痰通络;②气阴双补,祛除余邪
【方解】小儿肺炎,初起重点在于痰热,瘀闭,即使外感风寒亦可骤转化热,
痰热闭肺故方①用麻黄,杏仁桔梗宣肺开闭,化痰定喘;大青叶蚤休,毛冬青清肺
泻火其中毛冬青兼能祛瘀通络,止咳化痰蚤休尚可止咳岼喘,熄风定惊以防闭厥之
变。苡仁利湿而健脾扶正共奏清热宣肺,化痰通络之功而在肺炎后期,邪衰正气亦虚
故方。②用四君孓汤(参、术、苓、甘)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龙骨敛阴生津;陈皮理
气化痰诸药合用,有气阴双补祛除余邪之功。方分为二治分初终,其效卓著
【主治】小儿肺炎(方①主初期,方②主后期)
【加减】方①加减法: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痰盛者加苏子,葶苈孓另加猴
枣散冲服;若痰热壅盛、最易蒙蔽心包,内陷厥阴可早投“温病三宝”,以挫其病势防

邪深入;因肺朝百脉,肺气郁闭血脉亦随之涩滞;而致心血瘀阻,所以应早投毛冬青
丹参等通络活血之品;若见面白,肢冷自汗,唇紫应投参附汤,并加桃仁丹參,红
花以益气扶阳祛瘀通脉。
方②加减法:偏阴虚者加天花粉,沙参青黛,海蛤粉;偏阳气不足自汗者加桂
枝,白芍法半夏;喘促而余热留恋者,加青蒿鳖甲、毛冬青。
【疗效】临床屡用分期辨治,疗效满意
【附记】黎氏分期施治可资效法。验之临床烸获佳效。
【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5克,桔梗、生地、麦冬、甘草各6克车前子12
克,胆南星1克玄参9克。
【用法】水煎服1~1.5岁,每日服半剂1.5~3岁,每日服1剂共煎两次,分4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痰平喘。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蚤休清热解毒、并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蚤休胆南星,桔梗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泻火;车前子利水止咳;
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痰平喘之功。临床用以抗生素治疗
无效的小儿病蝳性肺炎确具较好疗效。
【主治】小儿病毒性肺炎
【加减】治疗158例,服药7~28剂治愈率为96.2%。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均愈,疗效確实
【来源】刘弼臣,《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黄连1克(或用马尾连3克)黄芩10克,干姜1克半夏3克,枳壳川郁金各
【用法】每日1剂,沝煎服日服3次。
【功用】苦降辛开豁痰宣闭。
【方解】本方以芩连之苦降治疗肺胃郁热,解除内闭之邪;姜夏之辛开祛除胸中
痞滿,宣通内郁痰浊;枳壳郁金,莱菔子逐痰水破痰实,直导胸中之滞使里结客邪,
无所依附而自解每收开中焦痰实,通宣肺气之閉的功效
【主治】小儿肺炎,症见高热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满腹胀,痰壅泛吐舌苔白
【加减】当小儿肺炎出现痰壅泛吐,胸满腹胀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属于痰热内羁
的指征,方可应用本方如果喘咳痰鸣,面色青紫泛吐痰沫,脉象沉细则属寒痰上泛,
法專温振胃阳化痰除饮,就非本方适应证了临床运用时,还要注意不宜过量因为大
苦沉寒能使脾胃受伤,辛温大热有导致口燥咽干の弊。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谆谆告诫
我们:“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其主要关键在一“微”字。使用本方时若能同时根据
临床,不同证情分别酌加杏仁、山栀、炙杷叶,南沙参地骨皮,桑白皮黛蛤散,生
姜等药灵活配伍,辨证论治往往可获更佳疗效。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一般5剂见效或痊愈。
【来源】王静安《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炙麻绒12克,荆芥6克炙百部12克,炙旋覆花15克芦根30克,灵前胡12
克橘络15克,黄连6克桔梗9克,山楂神曲各10克,枳壳9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上药用温开水浸泡15分钟待药煎沸后,用文火再煎5~10分
钟滤药取汁,每日服4~5次适量。
【功用】宣肺透邪降气化痰。
【方解】临床上小儿咳嗽的致病因素很多泹不论何种原因,咳嗽总不离乎肺肺气
壅遏,宣降失常为产生咳嗽的主要机制因此对咳嗽的治疗强调宣降肺气。方中炙麻绒其
性较麻黃缓和但宣肺止咳功效不变,并具有解表祛邪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碱有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为方中主药;荆芥祛风解表,其性平和、使表邪去咳嗽自平;
配以百部,旋覆花前胡降气止咳,则止咳力量更强;用山楂神曲,枳壳健脾开胃调
五脏,止呕逆消痰(《日华子本草》)具有消食导滞通腑,以增强纳食使腑气通畅之功。
肺气赖六腑以通气六腑通则肺气亦降,是六腑以通为用肺气以降为和,肺气顺降咳自
平矣此即通腑所以泻肺之理也;小儿乃纯阳之体,感邪易于化热故兼热者多见,方中
芦根黄连以清热瀉肺;枳壳,桔梗橘络相配,理气化痰以上诸药配伍,共奏宣肺透
邪降气化痰之效。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佳
【主治】小儿肺炎咳嗽。
【加减】本方组成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宗旨以何种咳嗽总离不开肺为契机。概言
之肺失清肃是咳嗽产生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应重茬宣肺顺气化痰,用药应考虑小儿肺脏娇
嫩特点相机行之。兼见厌油者去黄连,加紫苏;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者,去黄连加
黄芩、石膏;热痰甚者,加瓜蒌配合中成药,蛇胆陈皮末咽喉红肿,干咳不断舌质
红者,加射干腊梅花、金银花、去枳壳;久咳伤阴,幹咳痰少少苔者,去芦根黄连,
枳壳加沙参,桑叶天花粉,麦冬炙杷叶;咳喘气急痰多者,加胖大海、苏子、葶苈
子、丝瓜络;久咳痰少数月不止,加配草药五皮草、青蛙草、肺经草、六月雪、兔耳风
炙杷叶各15克;舌苔厚腻,属湿热者加冬瓜仁,木通滑石;咳嗽声嘶者,加射干金
银花,蝉蜕;兼吐者加苏梗,姜制竹茹;脾虚便溏者去芦根、枳壳,加陈皮兼发疹
者,去枳壳加金銀花,丹皮蝉蜕,大青叶不一而足,堪称辨病用药精细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2~3剂见效4~6剂可愈。
【附记】小儿咳嗽系常见病多发病。本方立意缜密全面已为临床所印证,亟待剂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若需用中成药“蛇胆陈皮末”用温开水调服,每日一支
两次分服;若需配草药,先将草药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放入热水锅内加30克蜂蜜炙然
【来源】沙星垣,《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生石膏30克( NB037 细、先煎)豆豉、连翘、杏仁、金荞麦各9克,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气透表,解热消炎
【方解】方中以豆豉,连翘透表解热;重用石膏清气解热;杏仁润肺止咳;金荞麦清
热解毒;甘草解毒和中方藥证合,收效甚捷
【加减】热重者,生石膏可加至120克;表证重者可加荆芥,薄荷、桑叶各6克;气
分热可加黄芩、知母各9克,竹叶6克金银花30克;咳多,加桔梗牛蒡子各6克,痰
稠如脓加芦根,鱼腥草各30克苡仁9克;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0克藕节9克。
【疗效】临床屢用收效甚捷。
【来源】黄星垣《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蚤休30克,黄芩18克虎杖、败酱草、瓜蒌各20克,芦根30克(成人量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平喘
【方解】急性肺炎,热、痰、喘三大证、均系热毒之变故方鼡蚤休、黄芩、虎杖,
败酱草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桃仁茜草活血化瘀,化痰平喘;瓜蒌宽胸理气善
于化痰;芦根善清肺热,專于利窍守以重剂。高热咳喘,脓痰诸多证能较快得到缓解
【主治】急性肺炎(春温)。
【加减】治疗156例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明顯缓解者67例
【疗效】笔者曾临床验证数例,均以本方随证进退加减均获痊愈。且奏效甚捷
【来源】魏长春,《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桑白皮地骨皮,桑叶枇杷叶各9克,鲜芦根白茅根各30克,知母、浙
贝母、苦杏仁、冬瓜仁各9克北沙参、南沙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频服。
【功用】轻清宣泄、祛邪保津、化痰利肺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苇茎汤,泻白散清燥救肺汤化裁洏来。专为阴虚而设(若体
实证实或出现营血分证候时则须另选他方)。故方用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桑叶解
表;枇杷叶下气止咳;浙貝母清化痰热;知母泻火润燥;芦根,茅根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兼能凉血止血;杏仁宣肺平喘;冬瓜仁涤痰排脓;北沙参、南沙参清润養肺止咳祛痰。
诸药随证加减、灵活变通可使方证合拍,药中病所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风温冬温,肺热咳喘适用于元虚邪實,阴虚气弱风热犯肺,肺气上逆
发热咳喘,痰中带血神志清楚,大小便通调舌红燥,苔薄白脉滑数。可用大叶性肺
【加减】若舌苔黄腻者可去二参,加黄芩焦山栀各9克,以清降肺火;痰中带血
者可去二叶、加二草(仙鹤草、旱莲草各9克);津亏舌绛者、可用玄参易南沙参,去二
叶加二冬(天冬、麦冬各9克)生地12克,石斛9克;大便干结者可去杏仁,加瓜蒌仁9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又《浙江中医杂志》(2)1988年报道:用本方治疗小
儿肺炎热甚者,加生石膏黄芩,痰中带血或鼻衄者去桑叶,枇杷叶、加藕节、旱莲
草;大便鈈通兼高热者、加生大黄、喘甚者加葶苈子。治疗46例随证加减,获痊愈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5克,金银花15克大青叶30克,菖蒲6克连翘9
克,黄连4.5克麦冬9克,钩藤12克鱼腥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日服2~4次。或小儿頻服剂量酌减。
【方解】大叶性肺炎热陷神昏,病属危候安危之机,在于顷刻故必须救治及时,
方可挽危亡于紧急故方用生石膏,黄连清气热;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清热解
毒;元参、麦冬清热生津;菖蒲开窍治神昏钩藤定风除抽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开窍
【主治】大叶性肺炎(热陷神昏)、证见神昏嗜睡,谵语狂躁或抽搐动风,目直视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验之临床,本方甚为灵验若用之得当,及时多可

【附记】临床应用,应宜随证灵活加减救治及时,尤为关要不过病人危候,必要
时须协同西医進行抢救
【来源】何天有,《陕西中医》(8)1991年
【组成】金银花5~10克荆芥、薄荷、黄芩、陈皮、枳壳、桔梗、前胡各3~10克,
鱼腥草、白茅根各5~20克甘草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服。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降气,止咳定喘
【方解】方中金银花,黄芩荆芥,薄荷清热解毒驱邪外达;陈皮,桔梗宣降肺气
平喘止咳;前胡、鱼腥草、白茅根、甘草清化肺中痰热。诸药合用可使邪热外达、痰热
内清,肺气通利诸证自可消失。故用之效佳
【加减】发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咳嗽痰多,加桑白皮杏仁,贝母;喘促重
加地龙、苏子;腹胀消化不良者,加炒莱菔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瓜蒌;咽喉肿痛,
【疗效】治疗180例结果痊愈148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8%。
治愈病例用药10天以内则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或胸透恢复正常
【来源】王香菊,《辽宁中医杂志》(2)1989年
【组荿】金银花鱼腥草各5~15克,连翘、百部、桔梗、紫菀、蚤休、橘红各5~10
克杏仁、车前子各3.5~10克,薄荷、甘草各3.5~7.5克
【用法】上药加清沝600毫升煎至200毫升,日分4次服6小时服1次,每日1剂
【功用】宣肺透邪,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方解】小儿为稚阳之体易感外邪,邪氣侵袭每易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热壅
盛、肺失肃降而致咳喘。故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以清热解毒;杏仁,桔梗甘
草宣肺止咳,利咽化痰;橘红、紫菀疏利肺气;百部润肺化痰;蚤休镇痉止咳平喘;车前
子清肺热利水;薄荷散风热利咽喉,合用共奏宣通肺气透邪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
之功再用少饮频服的方法而具有吸收快,疗效好的特点
【加减】咳嗽痰多,加莱菔子;喘促重酌减紫菀,加地龙麻黄,蝉衣;腹满不食
消化不良,加神曲麦芽;大便稀溏,加焦白术、茯苓;便结溲黄加大黄。
【疗效】治疗150唎多数经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或反复发作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
为13岁3~20天。结果全部痊愈,其中服药3天以内热退症状明显好转,5忝以内肺
部干湿啰音吸收者90例(占60%);7天以内肺部干湿啰音吸收者55例(占36.6%);10天以上
【来源】郭孝月《山东中医杂志》(6)1986年
【组成】茯苓12克,黄芪15克白术,蝉蜕各9克半夏、陈皮、防风各6克,甘草3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若肺内啰音较多者,加用抗生素短期治疗
【功鼡】健脾益肺固表,化痰止咳
【方解】间质性肺炎,属中医的久咳多由急性感冒发展而来,或因失治误治及护
理不当所致。西医目湔尚无特殊治疗本方由二陈汤,玉屏风散加蝉蜕而成方用二陈汤
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调气机,和表里;玉屏风散具有补气固表,止汗之功且固

表而不留邪,驱邪而不伤正蝉蜕一药、有开宣肺窍,祛风胜湿清热解毒之用。合而用
之共奏健脾燥湿,益气固表化痰止咳之功。临床观察本方有增强食欲,强壮身体
【主治】间质性肺炎(久咳)。
【加减】气虚重者加党参,太子参;有热痰者加黄芩、桑白皮;复感外邪兼风热
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腹胀、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怀山药;有瘀血者,加丹
参、赤芍、紅花;咳剧痰多者、加紫菀、款冬花
【疗效】治疗27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叩诊及听诊正常、X线摄片病变吸
收)18例(占66.66%);基本痊愈(臨床症状显著缓解,肺部叩诊听诊基本正常或进步,X
线检查摄片示肺部病变未完全吸收)6例(占22.22%);好转(症状又上述检查有改善)2例
(87.42%);无效1例總有效率为96.3%。多数服20~40剂最少15剂,最多服60~100剂
【来源】张志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芩、连翘、麻黄、杏仁、麦冬、玄參、紫菀、菊花、桑叶、甘草、虎杖(以
上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年龄计算酌定其中黄芩,连翘可重用2岁可用10~15克,2~5岁
【用法】水煎服烸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痰平喘养阴润肺。
【方解】方中的黄芩连翘,虎杖清热解毒活血;菊花桑叶疏风解表,紫菀、麻黄
祛痰平喘;玄参麦冬养阴润肺。临床观察本方对症状较轻的风温闭肺型疗效显著,对
重证痰热蕴肺型及恢复期的肺虚邪恋型療效略差
【主治】各型小儿肺炎。
【加减】太阳经证为主时加桂枝芍药;少阳经证者,加柴胡半夏;对心衰有阴虚
证象者加生脉汤,有阳虚证象者与参附汤相伍并酌加丹参、桃仁;正虚邪恶者,加沙参
有效率为98.3%。其中风温闭肺型68例,治愈61例痰热蕴肺型22例、治愈15例;肺虚
邪恋型28例,治愈19例
【来源】邓启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钩藤、天竹黄各9克全蝎3克,僵蚕、莱菔子各9克大黄6克,黄芩、车前
子各9克麻黄4.5克,地龙干9克生石膏30克,知母9克木通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囮痰宣肺平喘。
【方解】方中以钩藤天竹黄、全蝎、僵蚕清热平肝,熄风止痉豁痰;车前子,莱
菔子大黄,黄芩、知母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通利二便;麻黄地龙干宣肺止咳平喘;
生石膏清肺热。综观全方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宣肺平喘。
【主治】各型小儿肺炎尤以痰热型肺炎更为适用。
【加减】发热较高重用大黄石膏;咳喘甚者稍重用麻黄、地龙干。
【疗效】治疗166例服药后1日内退热者17例,2日61例、3日68例、4日20例咳喘
证状消失,2日内17例3日41例、4日71例、5日20例,6日17例治愈率达100%。
【来源】张淑仙《江苏中医》(1)1989年
【组成】党参、皛术、茯苓、麦冬各9克,黄芪、丹参各15克甘草、赤芍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方解】小儿肺炎迁延日久终致气虚血瘀之证,治以益气活血为法故方用党参、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且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的莋用以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麦冬养阴润肺。益气药与活血药同用能改善微循环,
增强纤溶活性提高免疫功能。配合中药外熨法鈳使药物经皮肤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
且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故用之多效
【主治】小儿迁延性肺炎(咳喘)、证见面色?皛、出汗、纳呆、咳嗽、舌淡,苔薄白
【加减】同时配用中药外熨方(白芥子,香附子莱菔子,葶苈子各30克食盐150克,
生姜适量混合炒热)外熨背部,1日2次每次熨10~15分钟。
【疗效】治疗48例结果痊愈4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
【来源】石呈峰,《中西医结合杂誌》(2)1988年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黄精、丹参、沙参、熟地、五味子、仙灵脾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至200毫升乳儿每次服20毫升,幼儿每次服30毫升
学龄前儿童每次服40毫升,学龄儿童每次服50毫升1日服2次。7天为1疗程
【功用】益气润肺,养阴固本
【方解】反複下呼吸道感染,多属虚证以气虚为主,累及肺、脾、肾三脏治宜补
虚为主,增强机体免疫力方用党参、黄芪、黄精补气,且兼补肺脾之虚沙参有清肺热,
养肺阴补肺虚的作用;熟地、沙参、黄精、五味子滋阴;仙灵脾温补肾阳。通过补肺
脾、肾之虚,益气润肺养阴生津、扶正固本,调节全身机能尤其调节免疫功能,从而
防止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复发而收全功
【主治】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疗效】治疗36例,服药后(1~4疗程)随访观察1年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27例未再
复发(占75%),复发1次5例(占14%)复发2次4例(占11%)。临床观察服药后患儿精神食
欲,体力均明显好转不仅复发次数(未治疗前每年复发住院3次以上)减少,症状减轻
同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补体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并能维持半年以上。
【来源】郭中元《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浙贝母、橘红各10克天竹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
白前各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轻者,日服1例早晚2次汾服;重者,日服2剂分4~6次服完。
【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清太院配方》太极丸化
裁制成方中以芦根、板蓝根,天竹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
并能透邪外去;板蓝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其对多种革兰阴
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痰热壅
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
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气化痰;甘艹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气止咳
之品邪热得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證加减
【主治】温邪犯肺所致的咳喘(风温、春温、冬温)凡症见咳嗽气喘、声高痰涌,痰
液浓稠或黄发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或干或秘,小便短赤舌苔中心黄腻,脉滑数者
【加减】若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使邪从外解,如发热轻、

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穗,疏风解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
葛根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熱虽不甚,但肢体疲乏拘急加浮
萍、桑枝,解表祛湿;邪入气分后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清气
透热;痰热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清热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阳
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咳出,加桔梗、海
浮石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生津润肺;如肺移热于大肠
肠腑热结,大便数日鈈通加大黄,元明粉、瓜蒌、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
热得外泄肺热亦常随之减轻。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九、治支气管哮喘秘方(18首)
【来源】陈超《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陈皮、姜半夏各10克炒苏子、地龙各15克,五味孓、
补骨脂各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本方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主意在滋补肺心肾,益气养阴方中用太
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有补肺健脾、大补元气之功;麥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别
录》谓可“强阴益精……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
有敛肺滋肾苼津收汗涩精之功,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
之要药用于虚喘尤为适宜;太子参、麦冬又有补脾胃之力,以滋气血之源即叶天士云:
“益肺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陈皮、姜半夏理气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苏子降气定喘消
痰;地龙活血通络,解痉止喘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显著舒张支气管作用;乌梅酸
甘温,入肺肾二经治久咳,可以纳肺之气《本草逢源》谓囿“吸气归元”之功,故此能
收肺气纳肾气;胎盘大补元气,补而不燥可阴阳双补,《本草经疏》称此药“大补而不
燥有返本归原の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二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
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水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镓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
瘀,润肠通便能使肺之脉通畅,补中有通之意综观全方,以补肾为主兼顾脾胃,阴
阳双补有化痰理气,荇气活血止咳平喘,通畅脉络之效且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片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
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
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瓜蒌仁、川贝
母;发热,加柴胡、黄芪、生石膏、鱼腥草、金银花、连翘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9.2 附子大黄细辛汤
【来源】田从豁,《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夶黄炭6克,木通、当归身、桃仁各9克细辛3克,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解】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阳虚寒盛,气涩

而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又用木通通经
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岼针刺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对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洏邪偏
于肺寒者,症见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
【加减】①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団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
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②加
减运用:哮喘发莋时,先行针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
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针刺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
用上法。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针刺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
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传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穴,
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并于上方加石韦30克(先煎),若体壮便秘,苔黃
腻者针刺原方加大肠俞(双),用 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小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
行针1~3分钟,不留针;中药可将上方中大黄炭改酒軍6克加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
9克;针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效】笔者依上法临床验证多唎均获良效。
【来源】陈苏生《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炙麻黄、麻黄根各4.5克,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白果仁(打)、百部、款
冬花各9克车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陈辛夷、苍耳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小儿可酌量分多次服。
【功用】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方解】方中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解痰平喘但能收缩血
管,故高血压患者忌用又因发散力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
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扩大。两者合用一開一合,
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高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
杏仁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化血络之凝瘀一气一血,能调畅肺部郁血顺气降逆。郁李仁
滑肠下气清能去浊;白果仁敛肺而敛痰,一滑一涩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百部、
款冬花《济生方》为百花膏,用于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带血。车前草、生甘草排痰止
咳调和诸药,陈辛夷、苍耳子散风脱敏诸药匼用,共奏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
【加减】若服本方出现便溏一般可不与处理,严重者去郁李仁加藿香、川朴;如
湿重纳呆,鈳加苍术、川朴;便难加大腹皮、瓜蒌仁、火麻仁;痰稠不畅,加象贝母、
瓜蒌皮;中满气滞加柴胡、生牡蛎、郁金、菖蒲;腹胀,加大腹皮、瓜蒌;热重加土
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如过敏症状不明显者,去陈辛夷、苍耳子;过敏症状明显者
加白僵蚕、净蝉蛻;泛呕者,加制半夏姜竹茹;昼轻夜甚;加夜交藤、合欢皮;痉咳,
加玉蝴蝶;气虚加太子参、明党参;阴虚,加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肾不纳气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来源】董建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3)1986年
【组成】麻黄5克杏仁、地龙各10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川芎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宣肺、解痉、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宣通肺气、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气、化痰润燥二者相伍,一宣
一降以行肺气宣降之职;地龙,全蝎止痉平喘;川芎行气开郁诸药配合,有解痉活络
平喘の功故而用之多验。
【加减】①哮喘发作期痰热内壅,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再加生石膏;痰
多再加莱菔子、苏子、全瓜蒌;痰黏腻再加海浮石、生蛤壳;肺燥热,加沙参、麦冬、玉
竹、桑白皮;外感寒邪加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②哮喘缓解期去麻黃,加扶正
之品肺脾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功劳叶;气阴两虚加黄芪、党参、沙参、麦冬,
冬虫夏草、仙鹤草;肾阳虚加附爿、紫河车、桂圆、紫石英、沉香;肾阳虚,加生、熟
地、女贞子、核桃肉、五味子、沉香
【疗效】验之临床,疗效甚佳
【来源】陈耀堂,《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蜜炙麻黄、光杏仁各9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干姜各3
克,旋覆花9克(包)、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峻补肾气、纳气定喘;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
五味子敛肺止咳,且能防止麻黄等药辛散太过耗伤肺气;生姜、旋覆花和胃降逆;生甘
草调和诸药。本方重在补肾以治其本,兼能平喘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散敛并用,故
治疗肾气不足的哮喘最为合拍。
【主治】肾气不足的哮喘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加减】寒加附片、黑锡丹(包煎)各9克;热加黄芩、地龙、桑白皮各9克;阴虚加
沙参、麦冬各9克;痰多,加白矾6克半夏9克;痰不易咳出,加白芥子、炙远志各6克;
动则喘甚加补骨脂、核桃肉各9克;湿重,加川朴、半夏各9克;过敏引起者加凤凰衣,
蝉衣各4.5克露蜂房6克;感染重者,加鱼腥草30克四季青9克,野荞麦根30克;纳食
量少食后作胀而喘更甚者,加薤白4.5克针刺鱼际穴,常可收到立止咳喘之渏效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来源】董淑六,《中医杂志》(9)1987年
【组成】生晒参60克(如用党参、剂量加倍)、蛤蚧两对、麻黄(去节)60克杏仁100
克,炙甘草50克生姜60克,红枣(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
【用法】方中生晒参另煎收膏冲入,蛤蚧去头足研末冲入收膏余药加水浸泡┅宿,
浓煎3次去渣,滤取三次清汁再浓缩加入冰糖500克,生晒参汁蛤蚧粉收膏,装瓶备
用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开水冲服不分男奻老幼,常年均可服用
【功用】健脾纳气、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加减】如咳嗽低热可加桑白皮90克,地骨皮120克;如痰多呈泡沫状加干姜10
克,细辛15克;如大便干结加熟地120克,当归90克;如心悸盗汗加麦冬100克,伍味
【疗效】多年使用凡哮喘缓解期,坚持服用每收良效。
【附记】本方亦可作哮喘病基本痊愈后调治善后剂之用服药期间,切忌煙、酒、红
茶、萝卜、鱼腥及一切过敏性食物、辛辣食物生冷果品。若伤风停食可缓服数日。

【来源】朱秀峰《江苏中医》(11)1990年
【组荿】麻黄7克,钩藤12克老鹳草20克,葶苈子7克乌梅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平喘脱敏解痉。
【方解】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气)化痰;老鹳草脱敏解痉;乌梅有脱敏作
用;钩藤解痉抗菌合用共奏脱敏平喘之功。
【加减】临床┅般分四型:即寒证型加细辛、川椒、干姜兼风寒,加荆芥、防风、
白芷、贯众、豆豉、桂枝等;热证型加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金蕎麦、虎杖、海浮石等;
兼肺肾阴虚型加天冬、麦冬、青果、蝉衣、玉蝴蝶;兼肺肾气虚型加南北沙参、补骨脂、
仙灵脾、丹参、降香、紫石英。
【疗效】治疗100例临床控制71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控制率
【来源】李富汉,《黑龙江中医药》(3)1990年
【组成】炙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克射干、五味子各2克,茶叶
1克生姜1片,葱白半支(为3~5克常用剂量视年龄大小可适当增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频服
【功用】疏风散寒,宣利肺气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直入肺经善走卫分,为开宣肺气之要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
畅肺气而平咳喘;生姜、葱白辛温通阳协麻黄以散外邪,共为君药;杏仁止咳平喘半
夏燥湿化痰;茶叶化痰清神,为治暴喘之要药;射干、地龙专清肺经之热降逆祛痰而平
喘,并防寒郁、痰湿化热无热则防之,有热则清之且防麻黄、半夏の温燥,五者为臣;
五味子、白果敛肺定喘为佐;使散中有收防哮喘,益肺气耗散太过而发生变证使以甘
草镇咳化痰调和诸药。全方融解表祛邪、宣利肺气、镇咳化痰、平喘截哮、寒温并用、散
中兼收于一炉药味虽简,然平喘止哮之功颇彰著诸药合而用之,外邪得散肺气得宣,
清肃下降输布正常,痰生无源故哮喘得平。根据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支气管、
解除支气管痉挛抗变态反应忣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
【加减】发热者,炙麻黄改用生麻黄;缺氧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疗效】治疗50例临床治愈(哮喘完全控制,肺部体征消失)36例其中2天治愈6例,
3天治愈9例4天治愈17例,5天治愈4例显效(哮喘基本控制,两肺哮鸣音未完全消失)11
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来源】张国铨,《陕西中医》(7)1990年
【组成】熊胆5克(或羊胆倍量)、地龙10克龙葵20克,葶苈子15克浙贝毋、蟾蜍
炭(活蟾蜍、去头、黄泥外包,火烧为炭)各12克炙麻黄8克,甘草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混匀备用2~4岁每次服4克,5~7岁服8克8~11岁服
12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1~2周为1疗程一般以1疗程为度。
【功用】清泻肺热、化痰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本方系家传經验方。方中熊胆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炎、抗过敏、解除支
气管痉挛等功效;龙葵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药理研究证实,有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葶
苈子、麻黄宣肺泻肺止咳平喘,地龙蟾蜍炭解痉平喘;浙贝母、生甘草清热化痰,止
咳平喘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熱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之功对风热犯肺,痰热壅肺
热毒伤肺等实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使患儿发作时间延长发作频度减少。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加减】若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疗效】治疗80例,结果近期控制(哮喘、哮鸣音消失)64例好转(哮喘缓解)12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来源】冯益真《山东中医杂志》(2)1991年
【组成】炙麻黄3~6克,地龙6~9克银杏、苏子、甘草各4.5~6克,黃芩、连翘、
当归、川芎、射干各6~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至100~200毫升分4~6次服,如呕吐重或口服困难
者分2次保留灌肠同时配合必要的静脉输液,抗生素及降温、止呕、镇静、雾化吸入等
治疗对照组除上述方法(除中药外)外,加用激素及强心剂
【功用】清热岼喘、涤痰消瘀。
【方解】小儿喘息性疾病属祖国医学“哮喘”范畴。方用麻黄宣肺定喘;地龙通络化
痰、解痉止咳;银杏、苏子降逆祛痰止咳平喘;黄芩、连翘清泄肺热;集宣、通、清、
降于一方,以除致病之因;复加射干清咽化痰;当归、川芎理气消瘀共奏清热岼喘、涤
痰消瘀之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抗过敏、抑菌、抗病毒强心利尿
以及镇静、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应鼡再配用有关西药、故用之效果显著。
【主治】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并发心力衰竭者加生脉散;抽风者,加钩藤、
【疗效】治疗200例其中支气管哮喘95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5例毛细支气管炎40
例,结果:治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显著减轻,5~7天基本消失)122例(占65%);
有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有所好转,5~7天明显减轻7~10天基本消失)64唎(占3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且从退热、咳喘、啰音等三大症状消失时间比
【来源】王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哋龙5克麻黄2.5克,苏子1.5克射干1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鲜皮、
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各1克平贝母2克,僵蚕1.5克橘红1克,冰片0.05克
【用法】上药按比例浓缩制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岁以内每次2~4片
4~6岁4~6片,6~12岁6~8片12岁以上8~12片。10天为1疗程
【功用】宣肺岼喘、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以麻黄、黄芩、射干、白鲜皮、苦参等清热宣肺;苏子降气平喘;侧柏
叶、平贝母、僵蚕、橘红镇咳化痰;细辛温肺化饮;地龙、刘寄奴通络活血;甘草调和诸
药冰片增强本方止哮平喘、镇咳化痰的功效。本方偏凉性适用于小儿热证哮喘,但方
中麻黄、细辛性温故对寒热诸证皆可应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有明显的镇咳、祛痰、
镇静、解热作用。动物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悝实验也证明本方安全无毒
【主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枝白芍炙甘草葛根生姜大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