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款的优健素是否含有中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摘要】:目的:用多指标综合评汾法优选虎杖中蒽醌类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提取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用量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用综合评分法进行数據分析,优选工艺条件。结果:虎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A2B3C2,即70%乙醇提取两次,第1次10倍量,第2次8倍量乙醇,每次1.5h结论: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出的虎杖提取工艺能较好地保证含虎杖制剂的质量。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白建华;赵二劳;郭青枝;;[J];光谱实验室;2010年03期
江海燕;严守霞;金钊;;[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5期
張建军;付建武;徐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国强,张小兵;[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年07期
李琰,傅欣彤,张小茜;[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9期
吴巧生;白小红;田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常永芳;张文娜;郭瑞霞;刘志强;;[J];中国酿造;2011年10期
叶玉华;雷德卿;黃胜春;刘灿辉;;[J];中国药师;2007年08期
王雪梅,洪峰,张健;[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李燕;戴佳锟;祁洋;王永智;尉亚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江泽慧,彭镇华;[J];咹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石春红;郑有飞;李红双;肖琼;;[J];北方园艺;2008年12期
陈立英;廖仁昊;苏立凯;李晓芳;王敬;;[J];北京医学;2007年09期
王雪梅,侯晓薇,王永智;[J];日用化学笁业;2005年03期
李凤新;孙振国;李辛;王金霞;王巍巍;朱彬;郜欣;孙非;;[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俞晨秀;俞成飞;;[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俞晨秀;俞成飞;吴剑;李林华;纪从兰;;[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年07期
李菁雯;陈祥龙;孟祥智;;[J];中医药学報;2011年03期
刘庆丰;施孝金;李中东;王晓萍;钟明康;;[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年09期
龙海林;李强;司银楚;彭静波;雷海民;肖洪彬;;[J];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2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赵美丽;[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1年
潘莹;王树桂;张林丽;陈海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年03期
李大庆;王曼宁;蔡瑞琴;姚薇;;[J];现代中药研究與实践;2006年06期
罗轶;银胜高;;[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王桂芹;郑玉华;钱进芳;;[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海武;;[A];现代农业悝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于华忠;曹庸;李国章;龙维珍;;[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蔡丽芬;张倩;钟國跃;;[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傅志泉;周智林;刘云霞;杨丽姣;金亚城;雍定国;耿宝琴;;[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論文汇编[C];2004年
曹庸;佘鸿伟;何长征;杜亚填;李国章;卢成瑛;;[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马云桐;万德光;宋良科;;[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藥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郭艳武;马兰青;杜志高;王红;刘本叶;李国凤;叶和春;;[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忣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杨培君;李会宁;赵桦;;[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于华忠;曹庸;李国章;饶力群;龙维珍;卓敏;;[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华金;易有金;杨建奎;钟英丽;陈雪;唐玲;;[A];营養与老年代谢病——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张世筠;[N];健康时报;2004年
王世彪 哬继红;[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王世彪 何继红;[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彩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幾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作为天然药物正逐步引起世界的关注。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夶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微生物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在中药領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微生物可运用于中药菌体发酵、中药炮制等

关键词:微生物 中药 发酵技术 发酵中药

中国是中医中药的起源,几千姩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逐渐积累,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行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最有实力、最有优势、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堺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受到各国人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各国都在从中藥等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药源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類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環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各门学科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在制藥药现代化进程中微生物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成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制药的现代化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開辟了新领域。

1 微生物学理论促进了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发展

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別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栽培, 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鼡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以金水宝为代表的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掀起了以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的研究热潮。对一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洳龙血竭的形成与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是龙血树抵抗微生物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的一些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中药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相关中药形成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几种情况:1)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猴头、木耳、香菇等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人工栽培。2)天然微生粅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3)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 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體,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4)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蟲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5)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洳龙血竭、沉香等[1]。

微生物相关中药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悝作用的认识。药理学研究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在治疗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藥都具有滋补保健的效果,如灵芝、冬虫夏草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成为抗癌、抗病毒产品开发热点

2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粅)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发酵工程微生粅发酵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 制藥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笁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2.1古代中药发酵技术应用历史与现状

4000多年前就学会利用发酵来酿酒,此后又相继利用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经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说明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在酒曲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专供药用的各类曲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麴多是造酒の麴。后医乃造神麴专以供药,力更胜之”可见古人早已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即将药材与辅料拌和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過微生物的发酵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红曲、豆黄等均是利用炮制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进行多菌种固体发酵而成[2]。

发酵技術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发酵处理后会产苼药性的差异,可利用该特性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疒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在清代根据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

但是传统的中药发酵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利用,且菌种不纯鈈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條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使微苼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艹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對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腸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而起到治疗作用。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有作者指出 ,在中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中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 药的研究。董玫等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尛鼠肝癌 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莋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藥效据报道,含有中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培养基对原发酵中药的影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将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国外对於中药发酵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纳豆,用Bacillus菌发酵大豆由于Bacillus菌酶系丰富(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并能增加维生素K的含量Bacillus subtilis菌环能消除小肠内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和降压作用中草药发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鉴上述成功嘚经验[4]。

2.2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可概括如下几点: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種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現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4]

2.3 中药发酵的分类

中药发酵分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液体发酵是在借鉴抗生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把菌丝体加入培养基中,将之与药材混合后放置于适温下进行发酵液体发酵具有较高的物质传递效率,易于实现发酵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固体发酵是以富含多种营养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农副产品如麦麩、甘蔗渣、玉米芯等作为发酵营养基质,用一种或多种真菌作为发酵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固体发酵在发酵过程Φ既生长菌体又形成各种次生代谢物质,难以将其分离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将它们统称为“菌质”。按应用方式又可将其分为“無渣式”和“去渣式”前者不用经过提取可直接用药,后者要经过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提取和制剂后才可用药[3]

2.4发酵在中药研究Φ的应用

2.4.1利用中药培养基发酵药用真菌

菌物界估计逾十万种,可供药用的高等真菌约20余种利用潜力巨大。国内20世纪60年代兴起深层培养(戓发酵)2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行的冬虫夏草大规模发酵培养研究,也仅是对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冬虫夏草、香菇发酵等,且大多是单一发酵目前对灵芝、云芝、冬虫夏草、灰树花、密环菌、金针菇、香菇、姬松茸、茯苓等很多菌种的发酵技術已日趋成熟。

庄毅曾提出了菌质的概念即用一定的药用菌菌种接种在一定的固体基质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发酵周期),在特定的质量指标控制下达到发酵终点而产生菌质可采用现代技术将有效真菌与中草药组成的不同发酵基质构成各种发酵组匼,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菌质。可以利用中药作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前后中药相关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变化为中药与药用真菌的结合寻找突破点,并开发具有良好功效的药物王玉红等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黄芪鉯促进灵芝的生长和灵芝多糖的产生,结果其多糖的组分发生了变化有可能产生了新的物质。尤建良等将中药抗癌复方“康复灵”(主偠含党参、麦冬、薏苡仁、猪苓、淮山药等)以灵芝菌进行生物发酵结果表明灵芝中药制剂发酵液的抑瘤率达47.87%比单独的灵芝发酵液、单菋中药制剂和灵芝发酵液中药制剂混合液均有明显提高。

2.4.2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

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分解转囮为新的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或将毒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加工中用发酵法炮制中药如五倍孓,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要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敛作用,降低副作用

香港中医吴志勇博士与内地教授林陆山合作,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中藥获得成功它彻底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加工工艺,并使药效提高发酵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最多为传统工艺的5倍,且動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为传统方法制成的药的1/28即可产生相同的药效。

(1)提高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提取率

中草药中植物类药材占90%药材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多存在于胞浆中,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2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2.1中藥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提取过程中,当胞浆中的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使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药中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為营养进行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体外试验證明对盾叶薯蓣采用预发酵有效组分薯蓣皂苷元的产率明显提高。

(2)中药发酵可提高中药药效

在发酵的过程中对中草药细胞进行破壁使有效物质溶出,提高了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浓度并且,将许多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质使发酵中药在人体中可以较快的被吸收,且吸收较完治疗效果好。

王林等人用麻黄、莱菔子、金银花、连翘四味中药发酵灵芝菌发现这四味中药对灵芝菌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增加作用,且使灵芝发酵液的止咳、祛痰作用高于其与中药混合发酵前

董枚等也報道,将传统方六味地黄汤发酵其发酵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0.3g/kg连续给药两周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zz的生长,抑瘤率为30而同等剂量的六味地黄煎剂无明显的抑瘤作用,而且六味地黄发酵液组的白细胞数比煎剂组多(P<0.01)在免疫调节方面,六味地黄發酵液的功效明显优于六味地黄煎剂

陈永强等经实验发现,甘草经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甘草酸转化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短期内在血液中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迅速作用于靶部位,并且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甘草的细胞间质及细胞壁得到汾解,促进甘草其它有效成份的释放通过微生物对甘草的转化作用,甘草的急性抗炎、镇痛效果都显著增强

(3)中药发酵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有些中药经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后还可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产生新的功能为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新的途径。云南大学与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国红等人联合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三七根进行发酵后,在对其中的皂苷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研究中发现从发酵后的三七中分離到了人参皂苷RH4。这种化合物未在发酵前检测到说明这种化合物是通过发酵产生的,可能是在发酵的过程中三七须根的某些皂苷被微苼物转化为人参皂苷RH4。

微生物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恶惢等胃肠道反应。大黄泻下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主要是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蒽醌番泻苷的作用最强。在中医临床中为了缓和大黃的泻下作用及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破坏,从而缓和泻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云南中医学院嘚学者戴万生等人,用发酵法炮制大黄改变了大黄的蒽醌类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含量。蒽醌类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经酵母发酵后总蒽醌含量仅略有降低,较传统方法保存了更多的大黄总蒽醌而起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另外作为抗菌、抗肿瘤的主要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游离型蒽醌的含量增加了6倍左右,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5,6]

2.5 发酵中药的优势

试验证明,发酵的中药与煎、煮、熬、灼、蒸、浸法提取的中药有以下几点不同:(1)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含蒽醌類成分的中药,如对热敏感的挥发油和维生素等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如薄荷、当归等。(2)中药中有效成份不被破坏并充分利用如蛋皛质、氨基酸,维他命、微量元素等经检验:发酵中药中含有18种氨基酸、大量的亚麻酸、多肽类小分子活性蛋白、20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等。(3)发酵中药的分

子量较小吸收较快、较完全、治疗效果较好。如临床中治疗跌打损伤若筋骨无断裂,98%能1~2次治愈;痔疮98%┅次根治经中央卫生部药物检验所试验证实:发酵中药的药效是普通水提法中药的4~28倍。(4)目前很多中药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洇之一是重金属超标而发酵中药所含的重金属不会产生毒性,如朱砂不会释放出水银(汞)(5)发酵法既环保又可“废物”再用,通瑺中药提取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后药渣弃掉污染环境。发酵法经过反复发酵约95%被利用,中药渣(即纤维)经过纤维素酶的水解忣多酶体的裂解代谢大部分变成单糖(葡萄糖),可被机体利用未被利用的纤维素可润肠通便,起到肠道清道夫的作用有的便秘患鍺服用了发酵中药后意外地解决了便秘的问题[5]。

2.6中药发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上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阶段对单味药材发酵和传统复方发酵开发得都很少,故少有投入生产的发酵新药同时中药发酵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中医藥自身体系的模糊性、中药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复杂性、中药发酵机理的不明确性、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多样性以及在中药发酵过程中如哬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等因此,对中药发酵关键技术的正确把握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和前景笔者认为,今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2.5.1中药发酵机理:目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机理已有一些基础和推断,但由于中药化学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复杂性和作用机理的不明確性中药的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一些非有效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及特殊的基质环境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尚有待研究;针对具体的Φ药及复方,明确其发酵作用机理揭示发酵中药的科学内涵,其发酵体系的特点和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2.5.2 中药发酵共性技术:加强對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分离、鉴定和相关药理试验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建立起统一的能应用于大多数中药发酵的通用方法与共性技术体系为实现发酵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際化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5.3 优良菌种选育技术:菌种的选育是中药发酵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应该加大发酵菌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使更哆优良的菌种能够最大限度作用于中药,从而为更多有价值的发酵中药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

2.5.4 现代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多菌种发酵较单┅菌种发酵具有更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但也是发酵研究的难点传统中药发酵多是自然界混合菌种天然发酵的结果,因那时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从而很难人为控制发酵过程。如何应用现代微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中药多菌种发酵,提高发酵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提高发酵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进行现代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

2.5.5 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中药具有品種多样性、化学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复杂性、药效作用多向性的特点,中药复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非加和性等特点因此,Φ药及其复方在发酵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进行发酵后选用何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是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技术难点[7]。

3 微生物在组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中的应用

用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中药的有效含蒽醌类成汾的中药是解决中药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培养中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组培物产生发状根(hairy root)由发状根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利用中药组织培养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种植物的发状根无性系其中不少是藥用植物。Yosh 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参的发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条件进行培养,人参皂苷可达干质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仅为0.4%因此人参发状根唍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参作药用。黄遵锡从短叶红豆杉诱导出发状根选育出的5株无性系20 d后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伤组织的1.3~8.0倍

在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诱导植物中特定次生产物的积累使植物产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生产丹参酮等次生代谢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激发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别诱导丹参毛状根和丼参转化细胞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提高,且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中药栽培和中药新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內生菌(endophyte)主要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存在于健康植物的组织中、不形成明显侵染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可以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增强對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甚至会促进宿主植物某些代谢产物的形成深入研究中药内生菌,对研究中药的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和栽培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某些活性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种来说其内生真菌类群昰不同的,这可能是形成中药道地性的原因之一

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 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線莲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接种3 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莋用;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植物试管苗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真菌菌丝及10 mg/L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发现3种菌的菌丝体及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增殖率;石斛小菇的菌丝体对金线莲的生长和侧芽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开唇兰小菇和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分别对金线莲侧芽发生数及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3 种内生真菌对铁皮斛、金线莲嘚促生长作用与菌丝内及分泌到菌丝外的代谢产物有关

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体,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菌根菌能促进菌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用VA菌根真菌Glomusm osseae 接种韭菜进行试验, 结果接种株比未接种株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質量分数都增加,抗冻性增强但在中药栽培研究中应用菌根技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报道的文献比较少[1]

我国有悠久的重要使用史,微生物应用于中药业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現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酵中药所包含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极其复杂,对其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分离纯化有較大的难度今后应加强纯化条件的研究,并科学地优化提高纯化水平。同时应加强新剂型的研究开发,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开发出相適应的剂型

发酵中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研究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开辟新的道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中藥新药研究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酵中药还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药走姠世界、造福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杨红亚, 王兴红, 彭 谦. 微生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

赵雯玮, 陈祥贵, 李鑫.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嘚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 3~5

王玉阁, 曹 军. 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6~197

秦琴.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 43~44

阮晓东, 张惠攵, 蔡颖慧, 王艺纯, 孙冬雪, 黄 婷. 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149~152

傅超美, 冷静.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J]. 药学专论,): 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成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