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联合保健品怎么样推销保健品,欺骗老人血汗钱是真的吗?

原标题:18年花了好几十万,老人去世后 留下满屋已过期的保健品

老伴继续购买,一年又花掉十几万,当她终于不再相信“保健品神话”时,想退款却遭遇重重障碍

张大妈家里成堆的保健品。

扬子晚报消息,家住南京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听信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宣传,18年来花费几十万元购买保健品,相信这些价格昂贵的“神药”能让他们健康长寿。直到去年张大妈的老伴因病过世,家里还剩下一大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

然而,从2016年到今年5月,张大妈又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但拿到五六万元的货后,再也没了下文,这家公司位于大厂的门店关门了。

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证据证明,已经75岁的张大妈这两年在这家公司至少消费现金15万元以上,但她手上有的只是几张红单据,甚至还有“白条”。她退货退款的要求,遭遇了重重障碍。

老人的家里,堆满没吃完的保健品

家住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退休后每月收入超过一万元。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保健品宣传后,两人便一头扎了进去,一吃就是18年。然而,常年吃保健品并没能吃来健康长寿,张大妈的老伴于去年去世,享年76岁。

仅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张大妈就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断断续续拿了五六万元的货后,今年5月“中生联合”大厂店关闭,她再也拿不到保健品了。

紫牛新闻记者在张大妈家里看到,尽管老伴已去世一年多,但家里仍有一大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柜子上、地上、桌上、椅子上,摆得到处都是,大部分甚至还没开封。

张大妈一一介绍起这些保健品,各种品牌的都有,但大多已经过期。衣着朴素的张大妈家里,桌上放着多个盆碗,里面有不少剩菜剩饭。

“省吃俭用,钱大多交给 中生联合 了,他们销售员还忽悠我不停地买,我又借了不少钱。”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老头在世时,很相信这个,以前都是他买。2016年他生病后,就由我来买了。”张大妈说,买的都是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健品,以前花了多少钱,是老头经手的,她没有算过,肯定有大几十万元。但自从由她开始负责“采购”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花了约20万元。

一叠叠现金交过去,有时连单据都不给

买了约20万元“中生联合”的保健品,那么她又拿到多少呢?“我大概只拿到了五六万元的,还有十几万元的没有给我。”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张大妈没有手机,更别谈支付宝、微信了,甚至连刷卡都不会,一直是现金交易。也就是说,这购买保健品的约20万元,都是张大妈从退休工资中省下来的,然后一叠叠交给“中生联合”。

刷卡支付至少能通过流水留下证据,张大妈这种交现金的方式,又该如何证明呢?事实上,记者初始的调查发现,张大妈确实没有多少证据来证明她支出了约20万元。

张大妈告诉记者,她交了钱,“中生联合”有时会给一些红单子,但大多数时候连单子都不给,就是记账。几个月前,她到大厂的中生联合店面时,发现对方不知什么时候已搬走了。

“搬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我到处问,才晓得他们搬到南京市区去了。”张大妈说,她住的地方到南京市区一个来回七八十公里,自己身体不好,7个月过去了,也没个说法。张大妈说,她手上的一些红单子被一直向她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小胡拿走了,还有就是中生联合总部的梁总给她写了一张白条子。曾有一次,她赶到中生联合南京总部去交涉,对方又说她得拿出单子来,白条不算,红单子才算。

张大妈回家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三张“中生健康销货凭证”的红单子。记者看到,上面时间为2015年9月及2016年5月和10月,金额合计16210元。

此外,还有一张名为“客户意向书”的白条上,金额为8100元,下方标注“款清货未发”。

老人的记账本上,保健品价格惊人

紫牛新闻记者从张大妈的记账本上看到,2016年6月、10月和11月份,分别购买了中生联合的姜红健、48瓶禾健氨糖及维生素、钙片,先后花去6600元、4704元和960元,其中960元标明是刷的医保卡。

在另一页上,张大妈则记着2016年购买雨生红球藻16200元,标明从陈经理手中购入。令紫牛新闻记者大感疑惑的是,这一页上还标明:“拿了10瓶雨生红球藻、给了6桶奶粉给借钱的人。”

很快,紫牛新闻记者从另一页上找到了答案。张大妈的记录里,2016年12月25日,她购买了某甘肽片一共是8万元,给了中生联合的梁总5万元,欠3万元。这3万元又分别在当月的26日和30日付清了。“这3万元是跟别人借的,中生联合的人又叫我买红球藻和奶粉,可以送给借钱的人。”张大妈说,她觉得说得有道理,就买了送人。

同样,在另一张购买了低聚肽、甘草、葛根及姜黄等保健品的白纸上,写明是18个月的量,总共是36000元,旁边写了张大妈的名字。“这是一个叫梁总的人收的钱,当时优惠了,说收3万元。”张大妈说,梁总也没有给她红单子,连签名都没有,货也是没有拿。

然而,这些对方不承认的“白条”,确实是一笔糊涂账。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原标题:18年花了好几十万,老人去世后 留下满屋已过期的保健品

张大妈家里成堆的保健品。

扬子晚报消息,家住南京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听信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宣传,18年来花费几十万元购买保健品,相信这些价格昂贵的“神药”能让他们健康长寿。直到去年张大妈的老伴因病过世,家里还剩下一大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

然而,从2016年到今年5月,张大妈又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但拿到五六万元的货后,再也没了下文,这家公司位于大厂的门店关门了。

紫牛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证据证明,已经75岁的张大妈这两年在这家公司至少消费现金15万元以上,但她手上有的只是几张红单据,甚至还有“白条”。她退货退款的要求,遭遇了重重障碍。

老人的家里,堆满没吃完的保健品

家住江北的张大妈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人退休后每月收入超过一万元。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保健品宣传后,两人便一头扎了进去,一吃就是18年。然而,常年吃保健品并没能吃来健康长寿,张大妈的老伴于去年去世,享年76岁。

仅从2016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张大妈就先后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约20万元的保健品,断断续续拿了五六万元的货后,今年5月“中生联合”大厂店关闭,她再也拿不到保健品了。

紫牛新闻记者在张大妈家里看到,尽管老伴已去世一年多,但家里仍有一大堆没有吃完的保健品,柜子上、地上、桌上、椅子上,摆得到处都是,大部分甚至还没开封。

张大妈一一介绍起这些保健品,各种品牌的都有,但大多已经过期。衣着朴素的张大妈家里,桌上放着多个盆碗,里面有不少剩菜剩饭。

“省吃俭用,钱大多交给"中生联合"了,他们销售员还忽悠我不停地买,我又借了不少钱。”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老头在世时,很相信这个,以前都是他买。2016年他生病后,就由我来买了。”张大妈说,买的都是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保健品,以前花了多少钱,是老头经手的,她没有算过,肯定有大几十万元。但自从由她开始负责“采购”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花了约20万元。

一叠叠现金交过去,有时连单据都不给

买了约20万元“中生联合”的保健品,那么她又拿到多少呢?“我大概只拿到了五六万元的,还有十几万元的没有给我。”张大妈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张大妈没有手机,更别谈支付宝、微信了,甚至连刷卡都不会,一直是现金交易。也就是说,这购买保健品的约20万元,都是张大妈从退休工资中省下来的,然后一叠叠交给“中生联合”。

刷卡支付至少能通过流水留下证据,张大妈这种交现金的方式,又该如何证明呢?事实上,记者初始的调查发现,张大妈确实没有多少证据来证明她支出了约20万元。

张大妈告诉记者,她交了钱,“中生联合”有时会给一些红单子,但大多数时候连单子都不给,就是记账。几个月前,她到大厂的中生联合店面时,发现对方不知什么时候已搬走了。

“搬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我到处问,才晓得他们搬到南京市区去了。”张大妈说,她住的地方到南京市区一个来回七八十公里,自己身体不好,7个月过去了,也没个说法。张大妈说,她手上的一些红单子被一直向她推销保健品的业务员小胡拿走了,还有就是中生联合总部的梁总给她写了一张白条子。曾有一次,她赶到中生联合南京总部去交涉,对方又说她得拿出单子来,白条不算,红单子才算。

张大妈回家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三张“中生健康销货凭证”的红单子。记者看到,上面时间为2015年9月及2016年5月和10月,金额合计16210元。

此外,还有一张名为“客户意向书”的白条上,金额为8100元,下方标注“款清货未发”。

老人的记账本上,保健品价格惊人

紫牛新闻记者从张大妈的记账本上看到,2016年6月、10月和11月份,分别购买了中生联合的姜红健、48瓶禾健氨糖及维生素、钙片,先后花去6600元、4704元和960元,其中960元标明是刷的医保卡。

在另一页上,张大妈则记着2016年购买雨生红球藻16200元,标明从陈经理手中购入。令紫牛新闻记者大感疑惑的是,这一页上还标明:“拿了10瓶雨生红球藻、给了6桶奶粉给借钱的人。”

很快,紫牛新闻记者从另一页上找到了答案。张大妈的记录里,2016年12月25日,她购买了某甘肽片一共是8万元,给了中生联合的梁总5万元,欠3万元。这3万元又分别在当月的26日和30日付清了。“这3万元是跟别人借的,中生联合的人又叫我买红球藻和奶粉,可以送给借钱的人。”张大妈说,她觉得说得有道理,就买了送人。

同样,在另一张购买了低聚肽、甘草、葛根及姜黄等保健品的白纸上,写明是18个月的量,总共是36000元,旁边写了张大妈的名字。“这是一个叫梁总的人收的钱,当时优惠了,说收3万元。”张大妈说,梁总也没有给她红单子,连签名都没有,货也是没有拿。

然而,这些对方不承认的“白条”,确实是一笔糊涂账。

销售专员承认收了老人十几万:

“她一般不说假话,我也过意不去”

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厂的销售点,一直跟张大妈接触的是销售员胡小姐,后来改为孙经理,其间又有梁总介入。然而,随着紫牛新闻记者调查的深入,张大妈花出去的钱终于有了佐证。

其一,张大妈终于想起一件事,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VIP卡和一张钻石卡。“VIP卡必须消费5万元,钻石卡必须消费15万元以上。”张大妈说。

紫牛新闻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仅张大妈自己记账的“白条”式的款项,就高达近12万元,加上被承认的红单子数据,并没有超过15万元,而她拿到的钻石卡必须消费15万元以上,证明张大妈记账并不完整,如她所言,还有很多“忘记了没有记上”。

其二,紫牛新闻记者以张大妈亲戚的身份联系上了胡小姐。胡小姐说,张大妈购买的次数比较多,金额也比较大,她并没有记账,具体也不清楚。不过,她承认张大妈从她手上购买了十几万元的产品。“将近一年的样子,大概是十几万元,我也记不清楚,她(指张大妈)一般不说假话,她说有十几万就有十几万,我也有点过意不去。”胡小姐在电话里向记者说,有些确实没有给票据,已上交给公司了。而且有些货张大妈确实没有取,因为后来由孙经理负责,她就不太清楚了。

其三,记者联系了大厂店的孙经理。孙经理告诉记者,他已从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离职了。“具体的业务是当时公司交接给我的,她在我这里也买了好几万元。”孙经理称,张大妈确实在他这里买了很多,但拿不拿货还是由服务专员胡小姐负责,只有胡小姐最清楚。

至于当初收了钱为什么没有给单子?孙经理在电话里说,“其实都开了,我建议你去找小胡。”孙经理再一次证实,张大妈的钻石卡必须得消费15万元以上,而他今年3月份到深圳前,已将张大妈的单子交给公司或者小胡了。

“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法律上面的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孙经理说,2016年他负责大厂店时,张大妈确实购买了十几万元的产品,所有的钱都给公司了,他没有拿到一分钱。而对于张大妈没有单子而公司不承认一事,自己也没有办法,只能让张大妈找公司了。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已处理好”

但大妈说,对方逼着自己取消投诉

12月20日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长江路188号德基大厦30楼的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很多老年人不断赶来,业务十分繁忙。

记者表明身份后,该公司的支经理和田经理出面接待。

很显然,田经理对张大妈很熟悉,她对紫牛新闻记者称,12月19日公司已派人跟张大妈接洽,事情已处理好了,后期过来拿钱就行了。田经理拿出一个处理意见,上面确实有张大妈的签字“接受上述处理意见”,但内容只是标明退货,至于退多少货退多少钱,都没有写。

“单子都拿过来了,我们已处理好了。”田经理说,她并不清楚要退多少钱,反正是单子拿回来了。对于记者所称的张大妈很多单子被公司收走一事,田经理改口称,张大妈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一步步地核查。

当紫牛新闻记者提出采访服务专员胡小姐时,田经理称人在大厂一时赶不过来,记者点出大厂店已关掉,她又称胡小姐是否在公司自己不知道。

此外,对于张大妈的钻石卡,田经理称消费5万元就能办,不过现在已停办。但当记者问她是否可以对这句话负责时,田经理不再接话。此外,当记者提出查看张大妈在“中生联合”购买保健品的会计记录时,也未获得许可。

事实上,紫牛新闻记者已经接到张大妈的电话,她称:“中生联合来了两个人,一个姓杨一个姓孙,逼着我打电话取消投诉,说如果不取消,就不处理了,随便我怎么投诉。”张大妈说对方就守在电话旁,她没有办法,就打了电话取消向市政热线12345的投诉,还在一张白纸上签了字,三张红单子也被对方拿走了,说是办理退钱。

“就退我不到两万块钱,我怎么办啊?”张大妈焦急地问记者。

邀请老年人上课忽悠,不断“薅羊毛”

“都是到他们店里,跟我和老头说能活120岁。老头还相信,他当领导的,也没时间到医院挂水看病,就相信这个保健品,吃了十七八年,不起作用,最后把命吃没了。”张大妈说,自己也吃这个保健品,结果呢,一点作用没有,最后也就没吃了。

张大妈说,他们(指中生联合的销售人员)上门推销,讲这个对老年人好,喊到店里去,是什么仪器,让她吐一口唾沫,然后用手按,变红了,就说她脑子有毛病,要治。还说他们有个老客户,有次在家做饭直接就晕倒了。“这个讲了我不就害怕了吗?现在我一个人,要是倒在家里不就完蛋了吗?”张大妈说,那个机器是真的假的,她也搞不清楚,就买了。

“现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就是不断地通过邀请老年人听课,吹嘘产品如何如何好,诱导老年人购买。”一位曾在保健品行业干过多年,现已退出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他代理过多种保健品,惯用的招数就是召集老年人开会,发礼品,推动一波波的销售。

然后,再在购买多的消费者身上继续“薅羊毛”,这些人的购买力强,有时吃不完就存在公司,有活动有优惠又继续忽悠他们购买,基本上就是打“白条”,有时连条子都不打,让业务员自己记录,更不要说什么开发票了。

“说实在的,有的老年人购买太多,子女反对,他们就瞒着,有的老人过世了还有货存在公司,家人也不知情,最终不了了之。”这位知情人士说,保健品行业就是这样,每隔一段时间就推一个新品,更新换代很快,销售压力也大,不断压货,给销售员加压力,传递下去,倒霉的就是这些老年人。

至于这些保健品的功效,他坦承,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能说一点用都没有,但吃多了吃杂了,也并非是好事。销售员也不管面对的老年人的体质差别,所有的保健品都一律推荐。“确实,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督。”

这种销售模式,法律上并未禁止

江苏东恒律师事务所陈令霞律师告诉记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除了对保健品定位、名称及广告宣传进行严格限制外,意见稿也要求相关部门要强化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我国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保健品行业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尤其在保健品的市场准入门槛上,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保健产品的审批许可都较为严格。

但陈令霞律师称,我国法律对“会销”(通过召集消费者开会或上课的形式推销保健品)这种模式,目前并没有明令禁止。对此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例如举行相关会议、讲座需要在食药监部门备案并提交相关证件,一旦出现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要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行业协会也应当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对违规企业进行黑名单公示等,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认识。

陈律师告诉记者,本案中,张大妈可向食药监局或者工商部门进行举报,请求主管部门对该企业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向公安部门报警,寻求公安的帮助,通过对该企业涉嫌违规行为的彻查和取证,为日后法律维权做好证据的搜集。

对于老年人购买大量保健品,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杨润华主任表示,并不是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针对自己的体质进行部分的补充,且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而老年人最好的保健是多运动,多锻炼,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作检查,并对症就诊,切忌一切都用保健品来解决。

原标题:18年花了好几十万,老人去世后 留下满屋已过期的保健品

原标题:听信能“通经络” 大爷一个月狂买11万“保健品”

谢大伯手里有一叠购买“保健品”的发票。

听说能替中风的老伴“通经络”

大伯一个月买了11万“保健品”

对方承诺退货退款;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老年人要科学理智地看待养生保健宣传

一个月内,杭州的谢大伯,先后花了11万多元买了“保健品”。因为推销员告诉他这些产品能够“打通经脉”,而且保证身体会变好。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没有副作用,但是也没有感觉到有啥效果。花了这么多钱,谢老伯越想越后悔。联系推销员想退款,对方要么电话不接,要么就跟他打哈哈。“实在没办法,当初推销的时候可比现在热情多了。”

谢老伯说的推销员来自杭州澳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卡生物”)。昨天,钱报记者联系上了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对方首先对谢大伯表示了歉意,然后表示会在周五前,帮助谢大伯退货退款。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老年消费者要理智看待养生、保健的宣传,不要轻信这些虚假的口号,如果想养生保健,最好去正规医院向医生咨询。

谢大伯先后掏了11万多

谢大伯今年60多岁了,他的老伴中风16年,一直靠谢大伯照料。上个月,一个自称是杭州澳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推销员,主动敲开了谢大伯的门。“他推销两款保健品,号称能够打通经脉,说经脉通了,病也就好了。”

一番介绍和保证后,谢大伯信了!2月25日,他付了3.73万元,买了一批产品。吃了一段时间后,那位推销员又上门了,这次还带来了一台仪器,说是特意给老人检查身体的。结果显示老人体质不行,还需要进补,推销员推荐了一款包括“天山雪莲”在内的产品。“他说给我半价,但这样也要7.95万元,说吃了之后保证身体会好。”就这样,谢大伯前后从杭州澳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11万多的各类“保健品”。

在谢大伯家的一个房间内,各种保健品已经堆积如山,外包装上的叫法也是五花八门,有氨基丁酸、银龄牌海惠元、硒芝胶囊、亚麻酸、辅酶片、康赫雪莲片……谢大伯要求开了发票,不过钱报记者注意到发票的内容栏填写的不是保健品,而是“食品”二字。

眼看一个月快过去了,老伴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变化,再想想花了这么多钱,大伯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电话联系要求退货,对方来过人,从我家搬走了一箱子产品,但再联系对方就开始跟我打哈哈了……”

公司承诺周五前退货退款

市场监管:老人不要轻信宣传

现在,谢大伯的要求很简单:退货、退款。

记者注意到,在谢大伯家里堆积最多的就是一款“康赫雪莲片”,生产企业为南京的一家公司,按照日服用量,谢老伯的老伴可以吃一年半。

企业登记信息显示,杭州澳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注册资金只有1万元;且只有一个企业股东,名为“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批发和非医疗性的健康咨询等。

昨天,记者也联系上了“澳卡生物”的相关负责人王经理,对方表示,“澳卡生物”就是“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他们卖给谢大伯的产品都是总公司的产品。

随后,记者又查询了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经营范围中包括了保健食品销售以及保健食品研发及咨询等。

昨天,王经理也针对谢大伯的投诉表达了歉意,承认工作人员服务有不足之处。不过他也强调,他们的产品并非药品,不能药到病除,仅具有改善作用。而对于工作人员上门给老人检测身体,他说那只是健康提醒,不能作为判断身体情况的依据。

最后,王经理承诺,会跟谢大伯协商,最晚周五前,落实退货和退款事宜。

其实类似的老人被保健品忽悠的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对此,市场监管部门也特别提醒——

少数企业利用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心理,对产品功效夸大宣传,常见的销售手段包括发放纪念品、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方式引诱购买保健品。

老年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科学、理智看待养生、保健的宣传,要认清这些宣传中往往含有夸大或虚假成份,不要轻信这些虚假的宣传,如果要养生,最好去正规医院向医生咨询。记者 李阳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生联合保健品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