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自闭症孩子的孩子能否被治好吗

既然自闭症无法治愈,那还值得给孩子做训练吗?
有些自闭症孩子在早期介入干预训练时,进步让家长和老师有目共睹;而有些孩子通过训练仍然没有进步。既然给孩子做了训练都没有好转,那么不给自闭症孩子做训练,会是什么样?
实事求是地讲,经过了竭尽全力的教育训练后,如果孩子仍不能实现“社会生活自立”,他们需要以“养”作为最后的安置。
上周见了一个大姐,跟我足足聊了2小时,我基本插不上话。儿子是自闭症,12岁,曾经在山东训练过几年,没人能带,现在转去了南京一个全日制寄宿特殊学校。大姐说儿子各方面都不好,认知、理解、模仿都很困难,记得只教“蹲”一样就教了一年多到现在也只会听蹲下的指令。
之后的沟通中大姐感觉跟我聊得越来越投机,开始敞开心扉说话:“有人说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时时刻刻承受的压力是美国特种兵在执行任务时候的压力,说的难听点,狗都比我孩子聪明,现在隔几个月去看孩子一次,也想多陪陪他。”
从大姐那里得知,在孩子诊断初期,凭着一种救子的本能,积极投入教育训练。可是后来,1年或者几年只能教会一样,对孩子的教育又变成了失望。
自闭症干预好比一场大规模的马拉松比赛,出发时千军万马,中途上会有人纷纷掉队。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开始时劲头十足,但因缺乏马拉松长跑的坚韧耐力致使半途而废,坠入了“消极养护”。有的孩子还不满10岁,家长就放弃了教育训练。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这些家长是抱着“速胜论”进入教育训练队伍的,他们误以为只要自闭症儿童进入专业训练机构,经过一两年的突击训练就能大功告成。这种家长尽管在开始时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热情、财力和精力,但实际上,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是一种“持久战”,不可能“速胜”。由于家长没有把握住自闭症康复的长期性规律,更没有长期训练的准备,致使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教育训练无用论”。
一个朋友是深圳的“土豪”,足够的钱给孩子找好机构找名老师,家族生意很忙,一周都见不了几次孩子,觉得可以依赖机构,后来还雇了一位老师专职在家里教孩子,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家庭训练、家庭亲子教育。
在这里声明不是对“土豪”有偏见,只是有这样一些家长,也曾满腔热情地投入干预训练,花费高昂,但是,训练的思路却不正确,方法也不科学。他们有的完全依赖训练机构,而丢弃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有的迷信于各种方法,不知社会性教育为何物。自闭症康复教育一旦方向错了,思路错了,势必误入歧途,南辕北辙。因此,有些家长虽然竭尽全力、拼搏数年,但是却屡战屡败,孩子孤独依旧。这对家长的精神是个很大的打击。然而,家长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自己的原因,并没有冷静下来修正自己的训练思路和方法,反而否定了教育训练的作用,由积极训练转入了“消极养护”。
当然,还有这样一些家长觉得“得不偿失”导致了“放弃教育”:我的一个远方亲戚生了个龙凤胎,小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亲戚在小城市里做些小生意。咨询过我说,“如果训练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太大了,如果孩子又不能完全康复,如此“得不偿失”,还不如投入不用太大,用省下的时间给孩子多挣点钱。”
也有家长用自己的收入与孩子的教育训练之间去做比较、衡量,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最终以自己“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为理由,放弃了孩子的教育训练。
这就是典型的从经济规律中的投入产出角度,去权衡、思考干预训练的利与弊的家长。于是,渐渐放弃教育训练,走入了消极养护。后来我狠狠的告诉他:“跟你讲清楚,自闭症孩子的悲哀岂止是不会挣钱,他们连花钱都要训练才能学会!你给孩子赚那么多钱,有天他捧着金饭碗也是不会吃饭的自闭症孩子,生活自理是要训练才能拥有,这是最值得他们学会的能力!
有些事,发生在别的家庭,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我想先问:谁更难?当我们在感叹无法教孩子,无法与孩子沟通,当我们在为自己目前的处境而悲伤时,也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比我们更困难和需要帮助?!那么大家也会有很多疑问:
1、自闭症儿童可以教吗?
教了就能康复吗?
教,要讲究“教什么”和“怎样教”,如果我们对自闭症儿童实行“社会融合教育”,如果我们坚持训练孩子的社会功能,那么,教育训练就可以使自闭症儿童获得改善。如果教的思路不对,教的内容不对,教的方法也不对,当然也就难以教出康复的效果。什么是“治好”?如果我们把自闭症的“康复”理解为像治好一场感冒那样的“痊愈”,理解为“完全和正常人一样”,那么,这种意义的康复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康复”界定为“家庭生活自理”和“社会生活自理”,使他们基本上能融入社会生活,那么,这种意义上的康复,对许多自闭症儿童是可望而又可即的,也是极具价值的。
2、自闭症儿童应该接受艰苦的训练吗?
还是应该让他们“快乐”地活着呢?
康复训练就是对自闭症社会性缺陷的矫正,就是改变孩子去适应社会,也就是对孩子“孤独快乐”的剥夺。好的康复效果必然源于艰辛的训练过程。不但教育者,就是孩子本人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会让有些家长产生这样的想法:“孩子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什么还要痛苦地训练他呢?不如让他快乐地活着,大不了养他一辈子。”
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未必不具备养的条件。消极养护,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而已。让自闭症儿童“活着”并不难,难的是给予他们“生活”。而只有“生活”着,活着才有意义。消极养护,是让孩子活着,看起来是我们给了孩子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没有让孩子实现作为一个“人”的内涵和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能够活着,而在于人能够生活。自闭症的教育训练,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充满磨难的艰辛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意义,恰是一个自然性的生命演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在于:孩子的一生,应该获得“人生”的价值,孩子应该获得像“人”那样的“生活”,而不是只能像动物那样“活着”。
3、一个自闭症儿童值得训练吗?
教育是可以讲效益的,但是,却不可以用功利主义的天平来判断教育的价值。我们对自闭症的孩子,全力以赴地投入康复训练,更主要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孩子生命意义的尊重,出于对孩子人生质量的重视,出于为人父母的责任。
消极养护实际上是对教育的放弃。孩子从出生开始,尽管他的原初水平不同,都有权接受教育。父母有责任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这里涉及对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权利和人生质量的理解问题。如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是一个如同动物的自然人,这种动物式的快乐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自闭症儿童通过教育训练,虽然不能完全康复,但是如果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就是对孩子人生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对自闭症儿童在教育上尽力而为,这是父母们天赋的责任,也是具有价值的一种选择。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自闭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好的方向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自闭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我想问一下孤独症的小孩能治好吗
患者信息:女
病情描述:我想问一下孤独症的小孩能治好吗
希望解决的问题:想问问医生这么治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4644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是可以治好的,父母要每天都多跟孩子说话,不要因为工作忙就放弃和他交流。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有机会多接触其他同龄的孩子,慢慢就会主动地要求出去,会逐渐的学会沟通。当然还要定期到正规儿童医院诊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治疗。
回答时间:
Ta帮助了2866人
回答列表(1)
Ta帮助了3146人
病情分析:儿童自闭症治疗,①教育训练:越早越好,重点是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能力,建立行为规范。②行为治疗:通过示范法、塑形法,帮助患儿掌握正常行为模式;配合奖惩方法强化学到的正常行为早期确诊对患儿的治疗意义重大。一旦父母发现宝宝有孤独症倾向一定要尽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早期干预使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可在学前期进入学校学习。
回答时间:
风中的。。女
26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儿童自闭症医院那里的最好。儿童自闭症医院那里的最好
医生建议:你好,考虑为抑郁症引起的,可以采用心理开导治疗的办法,。同时多参加公共活动是很重要的,必要时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的。
3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癫痫疾病有没有心理治疗?咨询专家,我叔叔自从患了癫痫病之后,有严重的自闭症和抑郁,请问癫痫有心理治疗吗?。癫痫疾病有没有心理治疗
医生建议:你好!绝大多数人都熟悉癫痫发作需要药物治疗。但是,对癫痫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必须要用心理治疗来解决,对这一点人们却十分陌生。有时候心理治疗要比药物治疗更重要,它可以影响癫痫的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都是相互依存的。
28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家庭对牛皮癣治疗的重要性大吗?家庭对牛皮癣治疗的重要性大吗?和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带给你健康,快乐,否则会影响健康人的生长,形成偏心,自闭症特征,家庭对牛皮癣治疗的重要性大吗?你好,家庭对牛皮癣治疗的重要性大吗?
医生建议:牛皮癣患者要培养良好的家庭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成员对牛皮癣患者的理解、同情及关怀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和防范复发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家属及朋友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医生的言语和态度对患者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医生接诊患者时,要花一些时间,经过与患者谈话,加强与患者的直截交换,针对患者存在不同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负担或顾虑,增强患者治好的信心。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使药物治疗更难奏效,直截影响疾病的缓解。不要轻信那些“灵丹妙药”、“祖传秘方”、“牛皮癣的克星”等虚假广告,治疗牛皮癣一定不要盲目更不能存在侥幸的治疗心理!
37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儿童自闭症的确诊与治疗女童,不会说话,不与人交往,不爱学习,只爱看电视儿童自闭症的确诊与治疗
医生建议:您好,在治疗上建议中医治疗调理,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中医通过行气活血、养心安神等治疗方法来调理机体气血、脏腑功能等,结合针灸调理大脑神经和人体的十二经脉,没有依赖性和副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祝早日康复!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在生活中,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宜食用奶制品,例如蛋、酸奶、鲜奶蛋糕等。应尽量少吃燕麦、大麦,黑麦等制成的食物。主食尽量以大米为主,方便孩子的营养吸收。水杨酸盐食物;番茄、胡柚、橘子、柠檬等,含有色素的食物都应少吃。家长通过饮食可以调理,但是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应及时就医治疗,希望孩子早日康复。
23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哪里看幼儿自闭症最好?
医生建议: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欧美权威医学家们经过长年的科研研究,认识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的病因与大脑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随着生物疗法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自闭症是不治之症”的概念。生物疗法在修复异常神经递质,平衡大脑神经系统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并且在不伤害孩子身体的前提下,让自闭症孩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治愈。【如果您还有不明白的,可点击右侧的“在线咨询”,专家将为您详答】致自闭症患儿家长的一封信----自闭症可以治愈
各位自闭症患儿家长:
你们好!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自闭症,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治愈自闭症。自从我们在网上宣传北京昌平中科心理研究所、北京顾宏翔教育科技研究院、北京布瑞恩儿童异常行为医学研究院和天津市亲然天使自闭症研究中心推出的“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以来,收到很多质疑和猜测。
“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是顾宏翔先生依托第二生命形态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创立的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针对非病理性自闭症的修复治疗体系。此疗法依托的第二生命形态学理论深邃,不是只言片语能说明白的(有兴趣的家长参阅)
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了解“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就家长关心的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
一、&自闭症能否治愈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三、&“冰箱母亲”理论的发展与沉没
四、&基因是否是自闭症的元凶
五、&“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的特点
了解更多的信息请登录
一、自闭症能否治愈
自闭症提出至今,业内已基本形成了“不可治愈”的“共识”。很多家长在孩子确诊的同时,也得到的“不可治愈”“伴随终生”的敬告!就在这样的“宣判”后,很多家长就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不停寻找“原因”,一次又一次地否定现实----长大后就会好些吧。之后就是到处寻找训练机构,哪些效果好些?哪些排队的人多些?哪些名气更大些?接下来伴随的就是不断的训练,以期达到将来孩子能“生活自理”的目标。一年训练下来,家长疲惫、痛苦、无奈,有点接近崩溃边缘。心态豁达者,放下,承认,接受现实,一点点训练孩子。为什么,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孩子的进步那么微小呢?自闭症真的不可治愈吗?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年来我们没有找到自闭症的真正的病因。
第二生命形态学从研究人类的思维成长规律出发,揭示了非病理性自闭症的成因,而且经过对国内外3000多例的自闭症的修复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现有自闭症谱系中,只有约10%属于病理性自闭症,即因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自闭症症状和因为两高一低(铅、汞超标,锌超低)造成的自闭症症状。其它约90%的自闭症患儿均属于非病理性自闭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
2)对于0~6岁的非病理性自闭症患儿,使用科学的修复手段,完全可以治愈-----达到正常孩子的思维状态。
二、&&自闭症的成因
第二生命形态学认为:人的想法和目的需要通过视肢(视觉和肢体)系统和听语(听觉和语言)系统表现出来,在成长过程中,两个系统相对等量的使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语肢表现。但多数人两个系统的使用量不等值,通常呈现为在单位时间内具体使用量此消彼长的状况,两者的使用量差如果不超过10%,就应属于正常使用量范畴,其行为表现就属于正常表现。如果视肢系统使用量在单位时间大于听语使用量过多,人就会表现出听觉沟通和语言沟通两者表述和应答能力迟钝。反之,视觉和肢体局部自我使用表现过频,从而在与其他人交流过程中,不能持续完成或完成有效的对应沟通,往往就表现出“问而不答,触而不应”的表现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就会形成听觉沟通使用性成长过程中的持续萎缩,甚至会出现“见人闻声而躲”的表现现象,我们把这些异常成长现象,称之为自闭症。
是什么原因造成“视觉和肢体局部自我使用表现过频”和“听觉沟通使用性成长过程中的持续萎缩”呢?第二生命形态学认为,造成非病理性自闭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中非秩序沟通多;2)被主失衡;3)生动类信息匮乏;4)听觉采集通道未得到正常驱动;5)成长环境存在大量模糊概念。此外,这些因素还会可能同时存在于孩子的成长环境中。这几个原因要逐一讲清楚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让大家对这些原因有个初步了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感兴趣者可以参阅第二生命形态学的相关资料。
1、家庭中使用非秩序沟通特别多。第二生命形态学统计总结了20多种对孩子成长影响大的非秩序沟通方式。这里只举一二例。家长总认为孩子小,不懂得大人语言和动作,其实,孩子生下来就在疯狂地采集各类信息。在他成长过程中,如果不懂得这个规律,比如经常阻断孩子的信息采集或阻断他的思考或表达,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采集信息了---不愿意看你了,就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了----不跟你说了。而且孩子年龄越小,对他的影响越大。再比如,家庭中经常“静默”,父母忙自己的,只要孩子吃睡不烦我就好,长时间每人搭理他,久而久之,也会造成沟通障碍,也会造成自闭症。其它的非秩序沟通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
2、被主失衡。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被动,什么时候吃奶妈妈说了算,什么时候撒尿,爸爸说了算,本来想和妈妈“聊聊天”(不会说话也会聊天呀!),奶奶非得让睡觉,本来他“啊啊啊”,是想看看窗外,爷爷认为他是饿了。在这样被动的成长的环境中,他慢慢地就不愿意我们了。相反,当得知孩子患病后,什么都依着孩子,其实,这时孩子已经不采集你发出的信息了,即便采集,这种“失控的主动”更会让孩子的状况越来越糟。
3、生动类信息和机械类信息失衡。现代社会,孩子一生下来,就接触大量的机械类信息----人类加工制造的。当他对机械类信息感兴趣后,对生动类信息之一的人,就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兴趣。这就是造成自闭症儿童产生刻板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4、听觉通道未正常驱动。1岁之前是孩子的视听触通道的驱动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听觉采集通道没有达到正常的驱动,他在未来使用时就会有障碍。3岁之前,这种使用障碍也是形成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5、模糊概念大量使用。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经常用孩子听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概念和孩子交流。比如,你要“听话”,“长大要孝顺妈妈呀”。孩子在还未建立起这些模糊的抽象的概念,他也就不会用这些和人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和人交流了。
三、&&“冰箱母亲”的提出与沉没
当我们提出“家庭教养不当”是造成非病理性自闭症的原因时,一些反对者提出,这一原因早已经被抛弃,而且很多论及自闭症成因的文章都说“自闭症一定与后天教养无关”,言之凿凿。那么,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到呢?让我们看看《冰箱母亲理论的始末》(感兴趣者可以到这里购买下载,)。
以下是该文的节选。
“冰箱母亲”的首次出现大约是在1950
年,这个带有强烈谴责意味的词被用于指代那些被诊断为自闭症或精神分裂症患儿的母亲。然而它的由来却可以追溯到自闭症的发现之初,早在1943
年Leo Kanner 首次提出自闭症的那篇文章中,他就提到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往往缺乏热情。
1964 年,心理学家Bernard
Rimland,同时也是一名自闭症患儿的父亲,出版了《儿童自闭症:症状及其行为神经理论的意义》一书,书中他对冰箱母亲理论做了正面的抨击,这本书标志着冰箱理论反驳意见的出现。
另一种观点:Peter Breggin
在其《中了毒的精神病学》中则更为露骨地说,有关自闭症的心理性理论之所以被抛弃,更多是由于家长组织的政治因素,而非科学原因。
目前在美国冰箱母亲理论几乎已被完全抛弃,但在法国和欧洲以及韩国仍被认为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在没有共识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理论。而且,由前面的“自闭症的成因”一节中可以看出,“教养方式不当”和“冰箱母亲”根本不是一个理论。我们遇到的一些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很热情,很疼孩子,但是因为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才酿成了大错。
从另一角度说,如果完全抛开“家庭教养”的原因,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等待医学的新发现。如果我们还承认“家庭教养”和自闭症有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可以带着我们的宝贝奔赴新的旅程,迎接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
基因是否是自闭症的元凶
近些年,自闭症的基因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以下资料不难从网上找到。列举如下:
“这些异常的抗体蛋白其实是针对胎儿脑部的某些蛋白质而产生的。”阿玛拉尔说道,此前不久他提交了一篇有关这个发现的论文。他们对病理的假设是:这些异常的抗体可能改变了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从而导致自闭症发生。假如这一假设成立的话,人们就可以利用这一发现,早早对母亲进行验血,并通过血浆除去疗法将母亲血液中的异常抗体清除。“如果行得通的话,这将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阿玛拉尔说道,“说不定它就可以使20%的儿童免遭自闭症之苦。”
&&&&&&近日,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基因胚系denovo突变及其与自闭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细胞》[Cell.2012
Dec21;151(7):.]上在线发表。这项研究全面探讨了基因组范围内突变发生速率的差异,发生突变的整体模式及其对人类遗传多样性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揭示超突变性是影响包括自闭症在内的致病基因的共同特征,为深入探索疾病致病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施玉健表示:“该项研究为神经性疾病与罕见疾病的家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都将为大规模解析家系或者散发的自闭症群体提供帮助。同时揭示germlineDNMs形成的局部超突变性塑造的个体遗传变异模式与人类疾病显著关联。大量新的自闭症易感基因的发现,将为未来自闭症的早期诊断、治疗等打下基础。”
还有一处资料值得参阅。自闭症康复专家“星儿的世界”的一篇博文在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某些基因大大增加了自闭症的发生风险。虽然这些影响力很大的基因在自闭症案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仍然有迹象表明它们对导致自闭症起了很大的作用。
看了以上资料,我们都会注意一点,
“说不定它就可以使20%的儿童免遭自闭症之苦。”仔细思考一下,我的孩子是不是20%呢?其余的80%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理论上讲,基因造成的自闭症归属病理性自闭症。自闭症致病基因的研究属于“尝试性选择试验”,用于研究是有价值的。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真正用于临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建议及呼吁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说,大部分家长面临自闭症“宣判”后,陷入无奈、无助、慌乱、绝望的境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更多更准确更前沿的专业资料。所以,我们建议家长,这时候更要冷静。首先,要多收集资料,其次,要进行医学检查,弄明白是病理性的还是非病理性的,再者,正视自身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根据第二生命形态的理论,90%的自闭症属于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非病理性自闭症,这一点和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不一致,但是,通过前面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二生命形态学对自闭症成因的释解与“冰箱母亲”理论不是一回事;
2)&&“冰箱母亲”理论并未被业界全然否定;
基因研究的成果也同样证明,至少有超过80%的自闭症患儿不是基因的造成。
第二生命形态学对自闭症成因的释解是目前最接近本质原因的描述。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为了我们的自闭症患儿,为了我们家庭的和谐美满,在康复之路上奔波了很久、已经疲惫不堪、茫然无助的家长们,冷静下来,正视自身问题,为孩子,为自己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六、&&&“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的特点
“小主人农场自闭症疗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性。不使用任何药物,不使用任何的医学治疗手段,没有任何的副作用。
2、有效性。6岁以下非病理性自闭症,总体治愈率85%以上。
3、时间短。6岁以下非病理性自闭症,修复治疗时间3~6个月。
4、寓教于自然。修复改善活动在“小主人农场”进行,第二生命形态学认为,大自然有无比强大的修复效能。
5、亲子共学。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不但可以修复孩子的病态思维,而且家长的郁闷、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还辅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教养孩子。孩子治愈后,家长学会了如何用良好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在儿童自闭症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改善系统从治愈率而言,超越美国威斯康辛州早期自闭症项目(Wisconsin Early Autism
Project)85个百分点,从IQ的提高度而言,超越该项目近50个百分点,被美国Sage培训及咨询机构(Sage Institute
Training and Consulting)的执行董事Michele A. Packard
称之为“在精神疾病领域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成果”;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的教授Herbert
Roeyers,范德堡脑科学研究院肯尼迪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自闭症治疗研究所(&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Kennedy Center
for Research on Human Development,Vanderbilt Brain
Institute)医学主任Jeremy
Veenstra-VanderWeele对我们在儿童自闭症方面的研究结果表示震惊和赞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假自闭症孩子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