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片显示脊椎生理性弯曲弯曲方向和正常人相反,是怎么回事

下载正常脊柱x光片图片的小提示:只要在你想要下载的正常脊柱x光片图片上右击鼠标,选图片另存为就可以免费下载图片了
x线 x光 x光片 x线
求助!脊柱x光片
已正式开展全脊柱及全下肢部分检查项目,部分实例图片如下
附件里面有脊柱的x光片,是脊柱胸椎的侧弯.请问侧弯的度数是多少?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45_600
发现拉克什米·塔特玛脊柱弯曲的x光片.
以免侧弯日趋严重,现在只要做全脊柱的x光侧位片就能够明确诊断.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75_443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62_241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30_340
x线 x光 x光片 x线 800_676
另外,在片子腰椎底部脊柱有一个小的侧弯曲,是否由于站立的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40_405
术前术后x光片正位像
麻烦大夫看看我家孩子的x光片,到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脊柱有畸形?
这个片子有问题吗 脊柱侧弯 左心室大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00_323
特发性脊柱侧凸_图片_互动百科
x线 x光 x光片 x线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26_380
正常脊柱x线解剖诊断图片,x射线教学图解图谱,如何看
x线 x光 x光片 x线 283_600 竖版 竖屏
到18岁时,李雅娴的脊柱弯曲将达60多度,到时她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脊柱侧弯术前术后x光片
他的手部照片和腰骶部脊椎的x光片如下: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93_305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52_558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85_296
人体脊柱正侧面ct x光片
咨询区 > 咨询详情
2010年,孩子得肺炎拍x光片,还是脊柱还是直的,前
x线 x光 x光片 x线
x线 x光 x光片 x线 720_576
x线 x光 x光片 x线 600_262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00_666 竖版 竖屏
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需要起床活动才能恢复正常,重者可发展成脊柱病
脊柱侧弯背架穿戴前x光片
x线 x光 x光片 x线 600_575
影像学检查展示: 一,术前影像学: x线片示:胸2-4椎体处脊柱稍向右偏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51_600 竖版 竖屏
x线 x光 x光片 x线
求助!脊柱x光片
已正式开展全脊柱及全下肢部分检查项目,部分实例图片如下
附件里面有脊柱的x光片,是脊柱胸椎的侧弯.请问侧弯的度数是多少?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45_600
发现拉克什米·塔特玛脊柱弯曲的x光片.
以免侧弯日趋严重,现在只要做全脊柱的x光侧位片就能够明确诊断.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75_443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62_241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30_340
x线 x光 x光片 x线 800_676
另外,在片子腰椎底部脊柱有一个小的侧弯曲,是否由于站立的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40_405
术前术后x光片正位像
麻烦大夫看看我家孩子的x光片,到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脊柱有畸形?
这个片子有问题吗 脊柱侧弯 左心室大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00_323
特发性脊柱侧凸_图片_互动百科
x线 x光 x光片 x线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26_380
正常脊柱x线解剖诊断图片,x射线教学图解图谱,如何看
x线 x光 x光片 x线 283_600 竖版 竖屏
到18岁时,李雅娴的脊柱弯曲将达60多度,到时她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
脊柱侧弯术前术后x光片
他的手部照片和腰骶部脊椎的x光片如下: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93_305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52_558
x线 x光 x光片 x线 385_296
人体脊柱正侧面ct x光片
咨询区 > 咨询详情
2010年,孩子得肺炎拍x光片,还是脊柱还是直的,前
x线 x光 x光片 x线
x线 x光 x光片 x线 720_576
x线 x光 x光片 x线 600_262
x线 x光 x光片 x线 500_666 竖版 竖屏
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需要起床活动才能恢复正常,重者可发展成脊柱病
脊柱侧弯背架穿戴前x光片
x线 x光 x光片 x线 600_575
影像学检查展示: 一,术前影像学: x线片示:胸2-4椎体处脊柱稍向右偏
x线 x光 x光片 x线 451_600 竖版 竖屏怎么测量脊柱生理弯曲度
怎么测量脊柱生理弯曲度
09-11-30 &匿名提问
人体的脊柱是躯干的中轴和支柱,是下肢和上肢连接的枢纽,它具有支持体重、保持躯干的平衡、缓和震动和保护脊髓及内脏的功能。脊柱由24块椎骨、一块底骨及尾骨组成。每个椎骨间还有椎间软骨和椎间盘。随着人体活动的重力作用,脊柱在出生后逐渐形成了三个生理弯曲,即颈弯、胸弯和腰弯。颈弯和腰弯向前凸,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由于脊柱周围有韧带加固,又有不同走向的肌肉群牵引和固定,使脊柱具有弹性和柔韧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弹性和柔韧性逐渐减退。10~16岁的少年由于生长发育快,骨骼的钙化和肌肉力量都还处于发育过程,三个生理弯曲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如果这一时期不注意读书写字姿势,劳动时单侧身体用力过多以及缺乏全面体育锻炼,就会引起脊柱变形。最常见的是脊柱向左或向右的侧弯(检查时可见两肩不平,身体向一方倾斜)和向后凸出的驼背。脊柱变形影响健康,能使身体失去平衡,容易发生疲劳,有时会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个别严重的还可影响呼吸器官和内脏的发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正常成人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弓向前,胸曲和骶曲弓向后 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2)后面观: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3)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很多(如图:脊柱的韧带)   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三条: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ligamentum nuchae。   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   脊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接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柔韧。脊柱的长度,直立时由于椎间盘弹性压缩,比卧位时稍短。从前面看,脊柱的椎体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至骶骨又迅速变小,这是椎体的负荷由小到大,又经骶骨耳状面将负荷传至下肢的反映,是人体直立所造成的不同于四足动物的一种表现。脊柱的后面可见成排的棘突和横突,棘突旁有许多背部肌肉,可以稳定脊柱,并牵动棘突、横突做各种动作。背部的棘突,可以从第7颈椎开始触摸计数,是常用的定位标志。棘突的方向,在颈、腰段较平,在胸部较斜,临床上常在腰段进行穿刺。从侧面看,各椎骨的体、横突和棘突均清晰可见,还可看到椎弓根及其间的椎间孔和骶管侧面的耳状关节面。脊柱整体的侧面观,可见四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弯向前,椎间盘较厚,其前部尤甚,胸曲和骶曲凸弯向后,椎间盘变薄。脊柱内的椎管,上通颅腔,下达骶管裂孔,周围除椎间孔外均为韧带所封闭。椎管内容纳脊髓,上连脑,两侧发出脊神经根,形成31对脊神经,从椎间孔和骶前、后孔穿出。椎管的颈下段和胸下段较宽阔,与脊髓的颈、腰膨大相适应。腰段最宽阔,容纳脊髓圆锥和众多的神经根丝。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形成]   脊柱的发育是由中胚层的生骨节细胞围绕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侧体节腹内侧面分出一团间充质细胞,为生骨节。生骨节逐渐移向中线脊索周围。起初生骨节组织的节段包绕脊索与体节对应,当进一步发展时,每个生骨节的尾端部分变致密,并和下位生骨节的头端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节段称椎骨原基,即后来的椎体。椎体形成后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间充质,形成神经弓,包围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颈、腰椎与横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软骨,后骨化为椎体。椎体中的脊索完全退化,但在椎间隙中央的脊索,却保留下来,增长并经过粘液样变性,形成髓核。髓核周围的纤维组织分化成纤维软骨环,与髓核共同构成椎间盘。临床上偶遇到骶尾部的脊索组织残留并异常生长而形成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产生腰骶痛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生骨节旁的生肌节组织,原来与生骨节位于同一节段,当生骨节重新组合之后,则处于两相邻椎骨间,并逐渐发育成脊旁肌肉。原位于生骨节间的动脉,此时处于椎体腰部,形成脊间动脉,即以后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神经则位于两椎骨间,通过后来形成的椎间孔与脊髓相接,成脊神经。   出生时的椎骨在椎体和两侧椎弓各有一个骨化中心。生后一年,胸、腰椎两侧椎弓完全融合。颈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较晚,约在7~10岁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与椎体的融合,在颈椎为3岁,胸椎为4~5岁,腰椎6岁,骶椎7岁或更晚。次发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现。   脊柱的分节和包绕神经管,是一个复杂的演化发育过程,在发育过程中脊椎的发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见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见的发育障碍是两侧椎弓对合障碍形成的脊柱裂。较轻的脊柱裂多为腰骶椎骨的后弓没有合并,但脊神经正常,表面皮肤正常或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着及毛发,因临床无症状,常在X线片中发现,称隐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时有脊神经、脊膜或脊髓的膨出,产生相应的脊神经功能障碍。   在胚胎1~3个月时,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一致,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迅速超过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内上升。在出生时其末端位于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缘,腰2以下的脊膜称为终丝,仍连于尾骨水平。随着这种生长不相称的结果,腰骶脊神经就从脊髓的发出处,斜行到相应的脊柱节段出椎间孔处,脊髓以下的神经呈马尾状,称为马尾神经。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进行,以免刺伤脊髓。   [脊柱的生理弯曲形成]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这样的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矢状面弯曲: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于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腰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的形态。   完成四个弯曲的人类脊柱在站立位时,重力线应通过每个弯曲的交接处,然后向下以髋关节稍后方,膝踝关节稍前方而达地面。腰椎前凸在每个人并不一致,女性前凸较大。青年性圆背患者,或老年性驼背患者,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后颈椎及腰椎前凸可减少。脊柱的弯曲可协助椎间盘减少振荡,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   脊柱的前凸增加称前凸,常见于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过大的弧形后凸常见于胸部,如为骤弯则称为成角畸形,常见于骨折、结核。向侧方的脊柱弯曲称为侧凸。这些都影响脊柱的承重和传递功能,故为病理状态,可导致腰痛。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特别是腰骶交界处的慢性劳损,常为腰痛发病的基础。   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哪些 ??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哪些?   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是怎样的??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的平衡。在生后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这样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弯曲,其中两个原发后凸,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 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形态。腰椎曲度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差异,女性的一般较男性的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表示。   脊柱的功能有哪些 ??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什么是脊柱的负荷??   脊柱的负荷为某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着不同的负荷。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因而损伤机会多,成为腰背痛最常发生的部位。   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脊柱的构成及功能如何?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的颈部是怎样构成的?   颈部的脊柱是怎样构成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它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及4块尾椎组成的,共33块;脊椎骨由椎间盘、关节和韧带紧密连接而成。它的作用是保护脊髓和其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构成,同时也是骨骼肌的附着处。   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量,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高的灵活性。   颈部脊柱,由7块颈椎骨、6块椎间盘(其中包括第七颈椎骨和第一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一、二颈椎骨间无椎间盘)和所属的韧带构成。从侧方观察呈轻度前凸。颈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在青年期仍可呈前凸或呈直线状,至壮年期始保持前凸。颈部这个生理前凸的存在,是为了增加颈部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脊柱骨: 骨名。解剖学同名骨。又名脊骨、脊梁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得出完整弧段的概念。在传统的划分中其生理弯曲只是完整弧段的一个部份,所以其生理弯曲只能够反映到完整弧段的一个部份特征。第二,确立弧段相嵌的概念。在传统的划分中其生理弯曲是各自为证的,所以在研究各生理弯曲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在重新的划分中就能够体现着一个相互间的关系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一个很好的概念。第三,建立脊椎生理弯曲的研究系数。在所有的椎体位置上都能够得出相应的生理弯曲系数,这些系数为脊椎研究注入强大生命力,例如生理弯曲中的曲尽点、起曲点、止曲点、受力方向等等,我们在研究过程可以借助相应的系数对整个脊椎作出全面的分析。此外本书将分别组成人体脊椎生理弯曲上下段的椎骨段统称为人体脊椎斜段,而斜段又分为前斜段和后斜段:前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为向前的人体脊椎斜段;而后斜段是指其受力方向为向后的人体脊椎斜段。这样的人体脊椎生理弯曲划分同时也体现了人体脊椎弧段相嵌的概念,其价值的远大就在于确定了局部椎骨的错位现象会同时影响到两个人体脊椎生理弯曲的正常形态,从而能够为深入研究人体脊椎各生理弯曲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第四,处于曲尽点上的椎骨上下两个关节面的受力位置是相同的,即曲尽点上的椎骨上下两个关节面的受力位置都是在椎体的后部和椎弓的位置上,或者都是在椎体中部和前部的位置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影像学上生理弯曲存在的意思是正常的,而椎间隙变窄可能是由于椎间盘病变引起的,因为X光平片无法显示椎间盘的情况,所以只能进一步进行CT检查来明确椎间盘的病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正常成人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弓向前,胸曲和骶曲弓向后 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2)后面观: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3)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很多(如图:脊柱的韧带)   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三条: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ligamentum nuchae。   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   脊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接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柔韧。脊柱的长度,直立时由于椎间盘弹性压缩,比卧位时稍短。从前面看,脊柱的椎体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至骶骨又迅速变小,这是椎体的负荷由小到大,又经骶骨耳状面将负荷传至下肢的反映,是人体直立所造成的不同于四足动物的一种表现。脊柱的后面可见成排的棘突和横突,棘突旁有许多背部肌肉,可以稳定脊柱,并牵动棘突、横突做各种动作。背部的棘突,可以从第7颈椎开始触摸计数,是常用的定位标志。棘突的方向,在颈、腰段较平,在胸部较斜,临床上常在腰段进行穿刺。从侧面看,各椎骨的体、横突和棘突均清晰可见,还可看到椎弓根及其间的椎间孔和骶管侧面的耳状关节面。脊柱整体的侧面观,可见四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弯向前,椎间盘较厚,其前部尤甚,胸曲和骶曲凸弯向后,椎间盘变薄。脊柱内的椎管,上通颅腔,下达骶管裂孔,周围除椎间孔外均为韧带所封闭。椎管内容纳脊髓,上连脑,两侧发出脊神经根,形成31对脊神经,从椎间孔和骶前、后孔穿出。椎管的颈下段和胸下段较宽阔,与脊髓的颈、腰膨大相适应。腰段最宽阔,容纳脊髓圆锥和众多的神经根丝。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形成]   脊柱的发育是由中胚层的生骨节细胞围绕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侧体节腹内侧面分出一团间充质细胞,为生骨节。生骨节逐渐移向中线脊索周围。起初生骨节组织的节段包绕脊索与体节对应,当进一步发展时,每个生骨节的尾端部分变致密,并和下位生骨节的头端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节段称椎骨原基,即后来的椎体。椎体形成后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间充质,形成神经弓,包围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颈、腰椎与横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软骨,后骨化为椎体。椎体中的脊索完全退化,但在椎间隙中央的脊索,却保留下来,增长并经过粘液样变性,形成髓核。髓核周围的纤维组织分化成纤维软骨环,与髓核共同构成椎间盘。临床上偶遇到骶尾部的脊索组织残留并异常生长而形成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产生腰骶痛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生骨节旁的生肌节组织,原来与生骨节位于同一节段,当生骨节重新组合之后,则处于两相邻椎骨间,并逐渐发育成脊旁肌肉。原位于生骨节间的动脉,此时处于椎体腰部,形成脊间动脉,即以后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神经则位于两椎骨间,通过后来形成的椎间孔与脊髓相接,成脊神经。   出生时的椎骨在椎体和两侧椎弓各有一个骨化中心。生后一年,胸、腰椎两侧椎弓完全融合。颈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较晚,约在7~10岁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与椎体的融合,在颈椎为3岁,胸椎为4~5岁,腰椎6岁,骶椎7岁或更晚。次发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现。   脊柱的分节和包绕神经管,是一个复杂的演化发育过程,在发育过程中脊椎的发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见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见的发育障碍是两侧椎弓对合障碍形成的脊柱裂。较轻的脊柱裂多为腰骶椎骨的后弓没有合并,但脊神经正常,表面皮肤正常或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着及毛发,因临床无症状,常在X线片中发现,称隐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时有脊神经、脊膜或脊髓的膨出,产生相应的脊神经功能障碍。   在胚胎1~3个月时,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一致,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迅速超过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内上升。在出生时其末端位于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缘,腰2以下的脊膜称为终丝,仍连于尾骨水平。随着这种生长不相称的结果,腰骶脊神经就从脊髓的发出处,斜行到相应的脊柱节段出椎间孔处,脊髓以下的神经呈马尾状,称为马尾神经。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进行,以免刺伤脊髓。   [脊柱的生理弯曲形成]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这样的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矢状面弯曲: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于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腰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的形态。   完成四个弯曲的人类脊柱在站立位时,重力线应通过每个弯曲的交接处,然后向下以髋关节稍后方,膝踝关节稍前方而达地面。腰椎前凸在每个人并不一致,女性前凸较大。青年性圆背患者,或老年性驼背患者,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后颈椎及腰椎前凸可减少。脊柱的弯曲可协助椎间盘减少振荡,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   脊柱的前凸增加称前凸,常见于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过大的弧形后凸常见于胸部,如为骤弯则称为成角畸形,常见于骨折、结核。向侧方的脊柱弯曲称为侧凸。这些都影响脊柱的承重和传递功能,故为病理状态,可导致腰痛。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特别是腰骶交界处的慢性劳损,常为腰痛发病的基础。   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哪些 ??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哪些?   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是怎样的??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的平衡。在生后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这样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弯曲,其中两个原发后凸,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 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形态。腰椎曲度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差异,女性的一般较男性的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表示。   脊柱的功能有哪些 ??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什么是脊柱的负荷??   脊柱的负荷为某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着不同的负荷。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因而损伤机会多,成为腰背痛最常发生的部位。   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脊柱的构成及功能如何?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的颈部是怎样构成的?   颈部的脊柱是怎样构成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它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及4块尾椎组成的,共33块;脊椎骨由椎间盘、关节和韧带紧密连接而成。它的作用是保护脊髓和其神经根,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参与胸腔、腹腔和盆腔的构成,同时也是骨骼肌的附着处。   颈部脊柱,为了支持头颅的重量,需要有坚强的支持力;同时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高的灵活性。   颈部脊柱,由7块颈椎骨、6块椎间盘(其中包括第七颈椎骨和第一胸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而第一、二颈椎骨间无椎间盘)和所属的韧带构成。从侧方观察呈轻度前凸。颈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在青年期仍可呈前凸或呈直线状,至壮年期始保持前凸。颈部这个生理前凸的存在,是为了增加颈部的弹性,减轻和缓冲外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脊柱骨: 骨名。解剖学同名骨。又名脊骨、脊梁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常人脊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