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乙肝抗体会被传染吗5.0,请问被传染乙肝的机会很小吗

&和女朋友接吻会传染乙肝给她吗?
和女朋友接吻会传染乙肝给她吗?
发病时间:不清楚
我体检时,发现肝功能检查有两个加号,(具体是什么不清楚),现在谈到一个女朋友,平时也有亲密的时候,就是接吻,没发生别的。担心会传染给她,希望医生能给我个权威的建议,好让我即使应对。。谢谢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精选回答(6)
陈秋庆西医药
擅长:全身症状
 除了血液传播,性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用安全套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感染乙肝的机会。  一 乙肝患者可否性生活  众所周知,夫妻生活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男性在得了乙肝之后,除了在肝炎急性病程中禁止过性生活以外,还是可以进行性生活的。  二 在性生活中如何防止传染  要预防乙型肝炎在夫妻双方间传播,首先要双方真诚相见,有病的一方要及时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让对方也作“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假如对方“两对半”中任何一项阳性,那就是对方也感染过乙肝病毒,只要避免病情加重就行了。假如对方上述五项指标均阴性,说明其未患过乙型肝炎,且对乙肝病毒毫无反抗力。这样,就需要积极预防了。  使用避孕套不在肝炎急性发病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减少被感染的几率。  夫妻一方在急性肝炎传染期、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都不宜过性生活。  三 精液中有乙肝病毒吗?  丈夫有乙肝会通过精液传染给妻子,请问妻子有乙肝会传染给丈夫吗?发现有乙肝就必须跟别人分开用餐吗?大概要治疗多久才可以好呢?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如输血、血液制品、共用针头等)。另外,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部分病毒,因而性接触也是传染的方式,故妻子有乙肝,也会传染给丈夫。  假如乙肝患者家人没有感染、也没有抗体,就应及时去医院注射疫苗,产生抗体后,就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 避孕套能抵御乙肝病毒吗?  除了血液传播,性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用安全套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感染乙肝的机会。  五 在性生活中的注重事项  有资料证实,一个人性生活所付出的能量,相当于参加100米短跑比赛。这样大的体力消耗,对于需要休息的肝病患者是极为不利的。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脏在肾精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的工作,肾精不足则肝失其所养,导致肝血不足,从而使病情加重。那么一个肝病患者在性生活方面应注重哪些呢?  1、急性肝炎  (1)急性肝炎期,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全身乏力、黄疸等症状明显时,应该禁止任何性活动,包括自慰行为。以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同时,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病病人具有传染性,通过性接触会使性伴侣有感染肝炎的机会。  (2)当急性肝炎达到临床治愈,慢性肝炎基本达治愈标准、病情稳定半年以上可过性生活;急性肝炎临床治愈后随诊一年无异常、慢性肝炎观察2年无异常者能胜任工作,可过正常性生活。  2、慢性肝炎  (1)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由于病情的影响,一般性欲都比较淡漠,此时不应勉为其难,而应顺乎自然。当肝病获得控制后,体内性激素代谢得到调整和恢复正常,性功能也可相应改善。  (2)HBsAg携带者可过有节制的性生活,自觉控制性生活的频度,但不可放纵,否则易引起肝病暴发或加重。性生活频度一般为青年人每周1—2次,中年人每1—2周一次,中年后期每月1—2次。但在肝功能不良期,非常是转氨酶不稳定或出现黄疸持续升高时应停止。  (3)酒精性和脂肪性肝病患者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半数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阳痿、月经不调、乳房发育异常等,少数人肝功能轻度异常,完全不必禁忌性生活,在肝功能异常时应暂时禁忌一段时间,待肝功能恢复可恢复性生活。适度的性性生活有助于缓解性紧张和达到全身心的高度松弛,同时也有助于消耗过多的脂肪,以减轻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还可起到减肥和减脂的作用。  肝炎属于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乙肝患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可长期携带病毒。所以在进行性生活时,应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避免与伴侣接吻、口交以及月经期性生活。  六 接吻会感染乙肝吗?  专家解答:一个健康的有抗体的人,通过接吻、性接触,被感染成乙肝或携带者的机率有多大?你们做过类似的统计研究吗?我们都知道,唾液和人体分泌物里含有乙肝病毒,但多少量才可能感染别人呢?有的资料说,千分之几毫升的带有病毒的血液就可使对方感染上了,请问你们有具体的研究数据吗?  魏来:有抗体,抗体病毒有效的话,达到10miu/L。 研究有两种情况,一是看体液当中含的病毒量,一般来说唾液中的病毒浓度中等,汗液中的病毒浓度较低,血液中的病毒浓度非常高。虽然万分之一就可以造成感染,但是主要的问题是这个数据的来源是因为这个病人的皮肤粘膜破损才能造成感染的。  另外一个方面有些情况完全是做出来的,有人把乙肝病毒感染病人的唾液抽出来,把这个唾液打到黑猩猩的血管里面,黑猩猩就感染上了。
擅长:中医科
1 目前常用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主动免疫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一个月、六个月接种乙肝疫苗,被动免疫指出生后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主动免疫后加用被动免疫,阻断率可达95%。2 母婴传播(医学上指母亲有乙肝,再传给下一代的现象)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怀孕前后只要采取了恰当的措施,是可以避免传播给下一代的3 如果肝功能正常,那代表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B超检查不提示肝硬化,可以考虑怀孕,当然最好在HBV-DNA阴性时怀孕。4 如果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胆红素等升高),那代表处于炎症活动期,不适合怀孕。应该先治疗
擅长:中医科
1 夫妻生活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男性在得了乙肝之后,除了在肝炎急性病程中禁止过性生活以外,还是可以进行性生活的。2 使用避孕套不在肝炎急性发病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减少被感染的几率。
夫妻一方在急性肝炎传染期、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都不宜过性生活。3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如输血、血液制品、共用针头等)。另外,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部分病毒,因而性接触也是传染的方式,故妻子有乙肝,也会传染给丈夫。
擅长:中医科
你好 你不一定就是乙肝携带的 可能是有抗体啊 具体结果是什么 发上来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你好,不知你说的肝功两个加号具体是那种指标,是乙肝五项的问题还是转氨酶的问题这种情况,需要把你的化验结果发上来看一下,如果是转氨酶升高,只是说明肝功受损,但不一定有传染性,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是有传染性的,接吻如果口腔黏膜有破损,也有被传染的可能
好医生药业
擅长:擅长:淤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治疗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建议上传肝功能检查,一般乙肝大三阳可能出现传染,小三阳没有传染性,可以通过唾液以及性爱传播,建议及时的挂个中医科,根据你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辨证的给于抗病毒,疏肝的中医中药调理。
医生回答(31)
擅长:男科
如果有口腔溃疡的话,是会传染给她的。乙肝的传染途径主要是血液接触、性接触、母婴这三种方式传染。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要进行保肝治疗,可以用含中药五味子和麦芽硒的体恒键养肝片来进行保肝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修复肝损伤。
副主任医师
擅长: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及传染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尤其在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方面造诣颇深。
您好!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家庭内密切接触、医源性传播等,而并不包括消化道传播,所以虽然在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完整的乙肝病毒,但由于乙肝病毒含量极少,所以感染乙肝的几率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和乙肝患者接吻是不会造成乙肝传染的,不过需要注意,如果口内有破损,也就是出现了口腔粘膜破损的情况,那么病毒就会通过血液进行传播,此时和乙肝患者接吻就会被传染。因此建议大家,在口腔、嘴唇、咽喉等有出血、溃疡情况时,应注意尽量避免与乙肝患者接吻,以免引起乙肝传播。温馨提示:在于乙肝患者接触时,为了更好的预防传染,建议最好及时到医院注射乙肝疫苗,等身体内产生足量的乙肝抗体后,在与乙肝患者的接触中,就不用再担心被传染的问题了。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对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病毒转阴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你好,患有乙肝,一定要了解乙肝症状有哪些,针对症状,及时抓住乙肝治疗的最佳时机治疗,因此建议你选择三甲肝病医院检查一下,在医生的指导下断定比较好。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纤维化等各种肝病的治疗都有显著疗效
您好,可以跟我说详情情况。 肝病病因:肝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危害极大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如果相关肝病不能及时治疗或控制,就会伴随终身或危机生命。肝病介绍:另外,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也会损害肝脏。建议:得了肝病,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擅长:擅长采取中西医结合双重诊治疗法治疗急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肝、丙肝)
"病因:大概有一半乙肝小三阳患者起病隐匿、大致上不出现乙肝小三阳症状。介绍:有少部分“小三阳”患者很可能会转化为肝硬化、肝癌,危害更大。建议:乙肝小三阳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定期去检查,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定要及早去治疗。"
擅长: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肝腹水、肝癌,丙肝、脂肪肝、肝纤维化
你好,乙肝大三阳的主要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以及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使用不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的感染了乙肝病毒的医疗器械等可导致乙肝大三阳的传染。  乙肝病毒是不会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的接触、拥抱、握手甚至一起吃饭等都是不会导致乙肝大三阳传染的。  理论上接吻是不会导致乙肝传染的,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未感染病毒的人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能够导致皮粘膜破损的情况的,在与乙肝大三阳患者接吻时就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因为乙肝大三阳患者的唾液中含有一定的乙肝病毒,此时乙肝病毒可能会通过唾液进行伤口或破损的粘膜进入未感染这者的体内,进而导致乙肝大三阳的传染。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您好,乙肝是当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病情发展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病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而“大三阳”则要强一些。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建议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检查具体看是乙肝中大三阳 小三阳还是其他类型。祝您早日康复。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肝功能检查异常,主要考虑和平时生活作息和肝炎有关,建议做下全面肝脏系列的检查。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以及性接触传播的。还是要看您女朋友有没有抗体。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您好!与乙肝小三阳发生性关系,口腔溃疡时接吻。指导意见: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性传播,还有口腔溃疡也就是有伤口,也是可以通过唾沫传播的,建议去医院先做个乙肝五项检查,看看是否有抗体,有的话就没关系,没有的话,就应该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以防万一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的疾病,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如一块吃饭、共用餐具、握手、拥抱、共用生活用品和卫生间等。不过患者果有口腔溃疡也就是有伤口,也是可以通过唾沫传播的,建议让对方去医院先做个乙肝五项检查,看看是否有抗体,有的话就没关系,没有的话,就应该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以防万一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乙肝是当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病情发展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病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而“大三阳”则要强一些。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经过治疗90%以上的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在饮食方面要忌辛辣、忌酒等,建议可以听从专家的指导进行保养和治疗。
擅长:马香梅主任对大小三阳、丙肝等急慢性肝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诊疗手段,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早期肝癌,有着丰富的临床治愈实践经验。
除了血液传播,性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用安全套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感染乙肝的机会。  一 乙肝患者可否性生活  众所周知,夫妻生活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男性在得了乙肝之后,除了在肝炎急性病程中禁止过性生活以外,还是可以进行性生活的。  二 在性生活中如何防止传染  要预防乙型肝炎在夫妻双方间传播,首先要双方真诚相见,有病的一方要及时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让对方也作“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假如对方“两对半”中任何一项阳性,那就是对方也感染过乙肝病毒,只要避免病情加重就行了。假如对方上述五项指标均阴性,说明其未患过乙型肝炎,且对乙肝病毒毫无反抗力。这样,就需要积极预防了。
擅长:擅长中西医治疗肝病,肝硬化,肝硬化,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脂肪肝,肝功异常等疑难杂症。
你好,接吻一般是不会传染的。但是如果有口腔溃疡的话,是会传染给她的。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母婴以及性接触三大主要传播途径。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要进行保肝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修复肝损伤。
从事临床肝病诊疗20余年,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的医治、鉴别与抢救。不仅学兼各家、熟谙各种肝病治疗学说,更汇通祖国中医理论,娴熟医经,能熟练地掌握针灸技术并进行穴位注射等,尤其对中西结合的肝病治疗方面颇有心得,见解独到,有着独特的治疗理论和出色的成绩,为肝病治疗个体化进行了有益尝试,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赞誉。
乙肝的传染性虽然很强,但接吻,如果口腔没有溃烂的话,一般是不会传染的,但乙肝还是要及时治疗才行的,控制病情发展,积极治疗预防
擅长:治疗各类肝炎、肝硬化等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家庭内密切接触、医源性传播等,而并不包括消化道传播,所以虽然在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完整的乙肝病毒,但由于乙肝病毒含量极少,所以感染乙肝的几率是很小的。
擅长:全科
和女朋友接吻会传染乙肝给她吗?您好,乙肝是当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病情发展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小三阳”意味着体内有病毒的存在,但自身的免疫功能具有控制病毒不在体内大量复制的能力,因此传染性也相对的较弱,而“大三阳”则要强一些。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经过治疗90%以上的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在饮食方面要忌辛辣、忌酒等,建议可以听从专家的指导进行保养和治疗。
擅长:全科
病毒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及各种体液,包括汗、唾液、泪乳汁、 羊水、阴道分泌物、精液等。
[主要传播途径]是:1 输血,2 母婴垂直传播,3 生活上的亲密接触,4 性传播,5 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
[预防]原则是: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前两点是你应该做的:积极治疗,改善营养, 多休息/后一点是你女朋友该做的: 接种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和乙肝血源疫苗)
擅长:全科
乙肝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
擅长:全科
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见效快,疗效确切,建议你用传统中药治疗,传统中药之所以可以康复乙肝,是因为他们独有的五联作用:诱生内源性干扰素,强烈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激活免疫诱导素,同时再生肝细胞,从而康复乙肝,不管大小三阳都能使其转阴.希望你正确治疗,早日康复
擅长:全科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擅长:全科
复方维生素B 维生素C 肌苷片 保肝治疗,但是药物不要过多,过多的药物反而会造成肝脏损害.因为任何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都会或多或少加重肝脏损害.肝功能正常就不需要特别治疗,肝功正常才是目的.
擅长:全科
乙肝大三阳的传染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乙肝大三阳是会传染的这不假,但是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父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染,因而平时在一起工作、吃饭是不会被传染乙肝大三阳的,拥抱、接吻、共用餐具洗漱用品也没有传染乙肝大三阳的依据。况且,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注射乙肝疫苗,让体内产生抗病毒的抗体(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就不会轻易感染乙肝了。
擅长:全科
乙肝没有特效疗法.建议检查肝功,只要肝功检查正常,不要担心.但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禁酒,不要吃肝损害的药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如果要吃可以吃点:复方维生素B 维生素C 肌苷片 保肝治疗,但是药物不要过多,过多的药物反而会造成肝脏损害.因为任何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都会或多或少加重肝脏损害.肝功能正常就不需要特别治疗,肝功正常才是目的.
擅长:全科
除了血液传播,性传播也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用安全套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感染乙肝的机会。 一 乙肝患者可否性生活众所周知,夫妻生活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男性在得了乙肝之后,除了在肝炎急性病程中禁止过性生活以外,还是可以进行性生活的。二 在性生活中如何防止传染要预防乙型肝炎在夫妻双方间传播,首先要双方真诚相见,有病的一方要及时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让对方也作“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假如对方“两对半”中任何一项阳性,那就是对方也感染过乙肝病毒,只要避免病情加重就行了。假如对方上述五项指标均阴性,说明其未患过乙型肝炎,且对乙肝病毒毫无反抗力。这样,就需要积极预防了。使用避孕套不在肝炎急性发病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减少被感染的几率。夫妻一方在急性肝炎传染期、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都不宜过性生活。
擅长:全科
你好,乙肝病人饮食宜清淡:宜多进食新鲜蔬菜食物要富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乙肝病人一旦病情好转即应逐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建议服用葵花护肝片,整体疗肝,具有保肝降酶、改善肝功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修复肝细胞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对预防有很大帮助。
擅长:全科
你好,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如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以后会引起肝硬化而引起并发症,如腹水,出血,肝癌而危及生命。目前并没有杀死病毒的特效药物,清除病毒完全靠自身的免疫力。使病毒不复制,肝功正常,不让病情发展就达到目的了。指导建议:建议你完善检查,尽早治疗,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稳定,才能健康长寿。另外平时要注意饮食,忌酒,忌食辛辣,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好心情,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擅长:全科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乙肝时,乙肝大三阳症状如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肝脏 的炎症还能够引发肝窦的血流障碍乙肝大三 阳症状,造成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乙肝大三阳症状。所以,常常出现食欲不良、恶心、厌油、上 腹部不适等乙肝大三阳症状。
擅长:全科
你好,乙肝是传染病,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一般的接触,如握握手、同桌吃饭、面对面谈话等,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如果你有伤口,比如身上某处地方破皮出血、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大便隐血等,只要“大三阳”、“小三阳”者没有伤口,另外你自己注意别让伤口粘上“大三阳”、“小三阳”者的唾液,就不会被传染。
擅长:全科
你好,一般没有影响,乙肝转阴没有特效疗法.只要肝功检查正常,不要担心.但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劳累,禁酒,不要吃肝损害的药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如果要吃可以吃点:复方维生素B 维生素C 肌苷片 保肝治疗,但是药物不要过多,过多的药物反而会造成肝脏损害.因为任何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都会或多或少加重肝脏损害.肝功能正常就不需要特别治疗,肝功正常才是目的
擅长:全科
有资料证实,一个人性生活所付出的能量,相当于参加100米短跑比赛。这样大的体力消耗,对于需要休息的肝病患者是极为不利的。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脏在肾精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的工作,肾精不足则肝失其所养,导致肝血不足,从而使病情加重。那么一个肝病患者在性生活方面应注重哪些呢?1、急性肝炎(1)急性肝炎期,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全身乏力、黄疸等症状明显时,应该禁止任何性活动,包括自慰行为。以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同时,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病病人具有传染性,通过性接触会使性伴侣有感染肝炎的机会。(2)当急性肝炎达到临床治愈,慢性肝炎基本达治愈标准、病情稳定半年以上可过性生活;急性肝炎临床治愈后随诊一年无异常、慢性肝炎观察2年无异常者能胜任工作,可过正常性生活。2、慢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由于病情的影响,一般性欲都比较淡漠,此时不应勉为其难,而应顺乎自然。当肝病获得控制后,体内性激素代谢得到调整和恢复正常,性功能也可相应改善。
擅长:全科
急性肝炎期,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全身乏力、黄疸等症状明显时,应该禁止任何性活动,包括自慰行为。以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同时,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病病人具有传染性,通过性接触会使性伴侣有感染肝炎的机会。
向医生提问
俗称的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体现是HBsAg(+)、HBeAg(+)、抗HBc(+)。
多发人群:
典型症状:
临床检查:&&&&&&
治疗费用:
水飞蓟宾胶囊
参考价格:¥56.48
恩替卡韦片
参考价格:¥216.0
阿德福韦酯胶囊
参考价格:¥214.72
参考价格:¥471.14
肝必复胶囊
参考价格:¥7.8解读乙型肝炎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乙型肝炎的感染与传播乙肝病毒的特性 (1)
1.乙肝病毒有哪些特性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和反复实践,人们对乙肝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我们介绍乙型肝炎病毒(英文缩写HBV)的一些基本特性。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非常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态有球形、丝形、弹形、砖形、蝌蚪形。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不能够自行繁殖,需要进入到宿主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物质与功能,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后将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而这个过程也使机体细胞受损。
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 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在零下20℃时可存活20年,在37℃时可存活7天,在55℃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对乙醇(又称酒精)、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碘酊等不敏感。加热到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其传染性消失,对0.5%过氧乙酸、3%漂白粉以及0.2%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等敏感。了解乙肝病毒抵抗力情况,有利于我们控制和杀灭病毒。
最喜爱寄居在肝——即嗜肝性 HBV一旦入侵人体,主要侵袭肝,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这就是它们的嗜肝性。据研究,这是因为肝细胞表面有一种“受体”的缘故,也就是说,肝细胞表面有与乙肝病毒相对应的结构,乙肝病毒一进来就对号入座了。大量HBV集中于肝细胞内,并在其中复制增殖,不仅造成肝细胞损害,更重要的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由此加重了肝的炎性反应,导致肝炎发作。
时常光顾其他组织细胞——即泛嗜性 所谓泛嗜性就是非肝组织细胞它也侵袭,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胰腺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胃黏膜细胞及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侵入这些部位也可致病,如HBV相关性肾炎、HBV性糖尿病等。但泛嗜性并不一定在每一个个体中发生,很多人没有泛嗜性损害,所以说是“轻度”泛嗜性,HBV主要还是侵袭肝。
有严格的种属特性 许多传染病与动物有关,细菌或病毒可寄生在鼠、狗、猫、兔、牛、羊、猪等动物体内,这些动物都可以作为传染源或者是重要传播媒介。HBV不同于这些病原体,它有种属特性,到目前为止,只有人、黑猩猩、长臂猿、狒狒对HBV易于感染,也就是说,只有人、黑猩猩、长臂猿、狒狒才会得乙肝。有趣的是,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土拨鼠、地松鼠和北京鸭的肝炎病毒似乎与人的HBV类似,这倒是给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虽然在吸血昆虫体内检查到HBV的踪迹,但只是暂时“居住”而已,一般不会在它们体内复制增殖,因此大可不必害怕叮咬过乙肝病人的蚊子再来咬健康人时而被传染上乙肝病毒。家中圈养的宠物,如狗、猫、猴、鸽子等是不会传播HBV的。
感染的慢性化 所谓慢性化,指的是人感染HBV后不易被立即清除掉,而容易转为一种长期感染的状态。一般而言,人感染HBV持续6个月以上就称之为慢性感染了。我国HBV感染有明显慢性化倾向,特别是胎儿期及幼儿期感染,多为慢性化过程,长期携带HBV,体内呈“免疫耐受”状态,也就是与“病毒”呈和平共处的状态,不能将病毒清除。这个过程可长达10~30年或更久,因此这一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也就成为乙肝传染源的重要构成部分。
乙肝病毒的基因易发生变异 变异是所有病原微生物的共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环境的变化,病原微生物通过变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相对于其他一些病毒,HBV是属于极容易产生变异的病毒之一,它的4个基因组(S、C、P、X)均可发生变异,来逃避外界的攻击,另有某些抗病毒药物也可导致病毒变异。病毒的变异特性是不可控制的,所以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目前在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中,防止病毒变异是一个重要课题。
乙肝病毒的致癌性 现在已经肯定,HBV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因,80%~9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都曾患过乙肝。有人观察发现,有20年乙肝病毒感染病史者,有5%~10%发生癌变,而癌变发生率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及时地减少HBV数量,是可以降低癌变的风险的。癌变的原因是HBV的X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上,使肝细胞发生突变,导致原发性肝癌。
了解了HBV的特性,可使大家对慢性乙肝有较清楚的认识,对防治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谈癌色变。目前预防乙肝有效果良好的乙肝疫苗,国家已于1992年起将其纳入计划免疫。以北京、上海为例,新生儿接种以来,学龄前儿童的HBV携带率已下降至0.5%。这样不仅预防了乙型肝炎的发病,也大大预防和降低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
2. 杀灭肝炎病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用压力蒸汽灭菌器103~137kPa,121.3℃,15~20分钟,即可达到杀灭肝炎病毒的效果。
煮沸消毒法:在100℃的温度下煮沸1分钟,就能使乙肝病毒失去活力和传染性;煮沸15~20分钟,可将各型肝炎病毒杀灭。
煮沸消毒法是每个家庭最简便易行的消毒方法,对食具、浴巾、衣服的消毒较适宜,肝炎患者的剩菜剩饭也可用此法消毒后再弃去。塑料制品、合成纤维、皮毛制品则不能采用此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对病毒、细菌、芽胞体导病原体均能杀灭,且彻底。
日光暴晒法:凡不能蒸煮的物品,则直接采用本法,一般宜暴晒6小时以上。
焚烧法:被病人污染或丢弃的杂物,如一次性医护用品、垃圾(包括月经纸、手纸)等均应焚烧掉,以达到彻底消毒之目的。
化学药物消毒法
厕所、马桶、垃圾:可用浓度为3%的漂白粉或2%次氯酸钠消毒液喷洒消毒,便具应浸泡1小时;病人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用10%~20%双倍量的漂白粉充分搅拌均匀后放置2小时。
房屋地面、门、窗、家具、玩具、运送工具等,可用浓度为0.2%~ 0.5%的过氧乙酸(又称过醋酸)喷雾或抹洗消毒,并按每立方米0.75~ 1g的用量喷雾后密闭熏蒸30分钟。也可用作居室和暴露物品表面及空气的消毒。
患者家属接触者的双手可用0.2%过氧乙酸液浸泡2分钟,或用肥皂、流水冲洗数遍。
衣物、被褥、书籍、报纸、化验单、病历、人民币等均可按每立方米100ml用甲醛溶液密闭熏蒸12~24小时。
常见市售消毒剂的使用。优安净(洗消净)、食具333、84肝炎洗消液实际上都是含氯消毒剂,可按说明书参考使用。科学试验证明:新洁尔灭(规范药名:苯扎溴铵)、洗必泰(规范药名:氯己定)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效果尚不肯定;度米芬、来苏儿、石炭酸(规范药名:苯酚)、熏醋对乙型肝炎病毒均无作用。
3. 家有乙肝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如果家中有成员是HBV感染者,不必恐慌,乙肝不是那么容易被传染的,当然也不能毫不在意,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乙肝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积极治疗、认真调养,以早日恢复。
尽量不要和乙型肝炎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共用毛巾、牙刷、被褥等,即实行分食、分饮,餐具、茶具、漱洗用具专人专用,以防生活接触性感染。
乙肝患者应尽量减少自己的血液、体液对物品的污染。
家庭所有成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每次吃东西前要用肥皂和流水反复洗手。
做好消毒工作。
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
乙肝病毒的传播
1. 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
血液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每毫升血液中常常含有1000万至几亿个成熟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极微量的含有病毒血液进入正常人体内,就可造成感染。因此通过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及血制品是感染乙肝的主要的传播途径,即使体内有抗体的人一旦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也有可能感染上乙肝病毒。
性传播 对于乙型肝炎性传播的可能性很早就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近年来,通过性传播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所占的病例不断增加。仅年在莫斯科地区通过性途径致病原体传播的急性肝炎从28.6%增至42.3%,与此同时急性乙肝发病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15~29岁者占多数,这部分人恰好也是性活动力最旺盛的人群。
对于每个具体的病例,尽管有时难以排除其他因血液传播的因素如医源性感染、吸毒等,但是在许多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播和发病上,经性传播的途径得到了多方的证实。
乙肝病毒性传播提供流行病学间接证据的是:在性接触时所涉及的生物学介质如**、宫颈黏液、唾液、汗液和月经以及其他排泄物如尿、粪便中,查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存在,它们在非传统性行为方式下更易传播。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对方处于排毒状态,同时又缺乏其他方式感染的可能,都应考虑是否为性传播所致。
通过性传播疾病与乙肝发病率的比较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与乙肝发病率呈同步上升趋势。更为深入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显示,对性病传播具有普遍性的危险因素同样对乙肝传播产生作用。
母婴传播 随着献血管理的加强和乙肝疫苗的逐步推广,HBV感染在普通人群中水平传播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而母婴垂直传播成为导致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全面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
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几种方式
母婴传播是指乙肝或者HBV长期携带者母亲,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一段时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HBV传给婴儿,并造成婴儿不同程度的感染状态。
宫内感染 HBV宫内感染率<5%,并不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一经感染胎儿几乎都将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HBV宫内感染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病毒因素:母亲孕期外周血的HBsAg和HBeAg滴度、HBV-DNA含量越高,宫内感染的概率越大。
胎盘渗漏学说:HBV感染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渗漏到胎儿,造成宫内感染。
胎盘感染学说:HBV可感染胎盘合体细胞并且在其中复制,从而使胎儿在宫内被感染。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感染学说:研究证实HBV可以感染PBMC,在正常或病理妊娠过程中,少量母血单核细胞可通过胎盘屏障,而这种细胞可能携带病毒。
研究显示宫内感染是导致预防接种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免疫失败的儿童,取外周血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患儿机体处于对HBV的耐受,对HBV刺激后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性细胞因子分泌不足。
产时感染 分娩时乙肝产妇产道分泌物、血液及羊水等含有大量的HBV,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吞食这些分泌物、血液、羊水等而造成感染。
产后感染 新生儿接触母亲唾液或经母乳喂养等而被感染。随着产妇HBV复制活跃程度增高,**中HBV复制活跃程度也相应增高,通过哺乳或**皲裂出血可导致婴儿经口腔直接感染。
3. 哪些人易发生母婴传播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HBV-DNA的母婴传播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HBV-DNA<105拷贝/毫升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弱,>105拷贝/毫升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HBV-DNA载量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105拷贝/毫升)占86%,**HBV-DNA阳性率及载量虽然随血清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初乳HBV-DNA载量大多呈低水平状态(约占91%)。当血清HBV-DNA>105拷贝/毫升时其**HBV-DNA阳性率为100%,婴儿感染率达到100%。因此,双阳性的产妇及HBV-DNA高载量母亲的婴儿是母婴传播的高危易感人群。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有80%~90%的可能会将其病毒传给后代,其中85%以上会成为HBsAg携带者,而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的HBV传播率只有2%~5%。
可以采用如下预防方法:
简单 剖宫产、不哺乳、产后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0、1、6个月30mg各一次,70%可以预防。
复合 孕妇在妊娠第7、8、9这3个月份时,每月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儿娩出后在大腿外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20天之后重复100U,然后按第1、2、7这3个月接种乙肝疫苗30mg、10mg、10mg,95%可以预防。
4. 哪些情况下经皮肤黏膜传播
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乙型肝炎的感染与传播乙肝病毒的特性 (2)
由于新生儿乙肝计划免疫使母婴传播概率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明显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在对10个省安全注射(一人一针注射)情况调查发现,1996年该10个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仅为18%,通过3年世界银行安全注射项目的实施,1999年该10个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升至63%,但仍有37%为不安全注射。
综上所述,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胎儿多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
小刘调到某外资公司工作快2年了,因他聪明勤奋,工作干得十分出色,深受上级器重、同事喜欢。但近来,小刘心事重重,茶饭不思,原来公司要组织全体员工体检,小刘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和Hbe-Ag均阳性,虽然每年查肝功能都在正常范围,身体也一直没有不适,但是他对自己的“大三阳”一直顾虑重重。在前一家公司工作时,因为他公开了自己是“大三阳”的情况,周围的同事都把他当成传染源,避之唯恐不及,偶尔有握手等肢体接触后,都拼命洗手,担心传染上乙肝,最后他被公司以“身体原因”劝退了。因此,他来到新公司后一直隐瞒自己乙肝病毒携带的事实,所以这次听说要全面体检变得心事重重了。
小刘所遇到的是普遍问题,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在就学和就业时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反对歧视“乙肝”,可一旦身边同事、朋友、亲人中有人查出携带HBV,心里又不免暗自紧张,担心自己被传染上HBV,这是因为对乙肝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染,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起吃饭、握手、面对面说话甚至同处一室就会被传染上,所以不必对周围携带HBV的人“敬而远之”。
是否感染了HBV主要是根据血液指标,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13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对半”。HBsAg、HBeAg和抗HBc显示为阳性时,人们习惯地称为“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对乙型肝炎认识误区就是“大三阳”患者病情重,“小三阳”病情轻,其实“大、小三阳”与病情轻重并无对应关系。2005年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两类,判断传染性的强弱,需要检测HBV-DNA。对HBV的传播途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明确指出:“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像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所以,大家不必谈“乙肝”色变,因为医学专家普遍认为,HBV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没有区别。HBV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除了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外,其就学、就业、结婚及参加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了解了这些,当身边的人查出携带HBV时,作为同事、朋友、亲人的您,最应该给予的是一份关爱,而不是偏见。
5. 热点问题解答
目前对经胎盘传播的乙肝病毒的阻断有何进展?
答:在母婴传播中,围产期传播比较多,也就是说在分娩过程中和出生后传播机会较多,很少一部分是真正的宫内传播。现在有效的预防方法即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剂量比正常新生儿大1倍,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90%~95%都可以阻断乙肝病毒感染。至于有些地方报道胎内、宫内传播率很高,是因为定义不统一。有人在婴儿出生以后以新生儿脐带血作为检测HBsAg阳性或以出生后,新生儿血中HBsAg阳性就认定为宫内感染。正确的方法是,出生后立即抽血,若表面抗原阳性,而且半岁或1岁以后仍为阳性,才能诊断为宫内传播。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乙肝表面抗原在新生儿体内可以消失,不一定表示都被感染了。国内有报道认为宫内感染率特别高,可能与概念不准确、检测的方法不统一有关。
注射免疫球蛋白后乙肝表面抗原仍然阳性的婴儿,该如何治疗?
答:应该在1岁左右检测HBsAg,若仍阳性才能确定为预防失败,这时已无有效疗效可以清除病毒。应该说明的是,任何方案和疗法均不能100%阻断母婴HBV传播。
孕妇在妊娠早期或末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措施?
妊娠早期的治疗比较困难,孕妇应用任何药都存在风险,都有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影响,此时没有很好的办法。妊娠晚期,胎儿发育已比较成熟,如果乙肝比较严重,除一般治疗之外,在权衡利弊和孕妇同意的情况下可给予抗病毒治疗。根据国外的经验,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对孕妇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尽管如此也不推荐常规应用于孕妇。
蚊子、臭虫会传播乙肝病毒吗?
体液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和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包括全血、血浆、血清及丙种球蛋白等)、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等方式传播。医院的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甚至做胃镜、肠镜、腹腔镜、胆道镜等内镜检查或做介入治疗及各种手术插管均可引起传播。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生活密切接触才被传染。有研究表明,病人的唾液、**和**分泌物中均可能含有肝炎病毒,因此不洁性行为也是造成乙肝病毒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虽然血制品的净化和一次性注射器和针灸的推广使经注射传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由于筛选方法灵敏度的限制以及注射毒品的这种传播方式不容易在短期内消灭,所以经注射的传播方式将仍占主要地位,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乙肝病毒也可经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婴儿,还可以通过哺乳、喂养等方式传播给婴儿。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比例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至于吸血昆虫(如蚊子)传播乙肝病毒虽有可能,但目前缺乏充足的证据。
乙型肝炎的感染与传播乙肝病毒的特性 (3)
在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曾经有人做过多种实验,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血液在蚊子的体内保护90小时以上,但其滴度没有增加,说明病毒不能在蚊子体内复制,故未能证实吸血昆虫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却仍不能排除蚊虫能起到机械性传播的作用,特别是蚊子可在短时间内变换叮咬的对象。实验还证明,HBsAg阳性的血,可在臭虫体内保留6周的时间;在HBsAg阳性者的床上,臭虫病毒的感染率可达60%,因此臭虫传播乙肝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直至目前为止,尚无可靠的证据能有力的证明吸血昆虫传播乙肝的可能性。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吗?
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我国系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高发病地区,表面抗原阳性者占10%左右,任何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是处于某个家庭之中。乙肝虽不属于遗传病,但存在着明显的家庭或家族集聚性。
调查发现,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家庭中,往往兄弟、姐妹中也有阳性者,包括夫妇间、父母和子女间的传染。表面抗原主要存在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唾液、泪液、乳汁及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人被乙肝病毒感染后,约1个月左右便可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以就家庭生活而言,家庭中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通常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做化验检查,以便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而又无免疫力的成员,进行乙肝疫苗免疫。
由于夫妻之间是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上的密切接触,以及夫妻之间的性生活,都增加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传播机会。国内有人在几年前曾对33对新婚夫妇做追踪观察,有些在婚前检查时,一方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另一方全部乙肝标志物化验阴性。婚后原来是阴性的一方,逐渐地乙肝表面抗原也转阳性了,最早的转阳时间为婚后5个月,婚后1年阳转率达18.1%。经过详细询问病史,这些发生阳转的配偶,从结婚到阳转的这段时间内,均否认有注射、输血、拔牙、手术的历史,除了与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配偶密切接触外,也没有与其他肝炎病人接触史,因此,证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是可以把乙肝病毒传播给配偶的。虽然其机制不十分明了,但夫妇间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接吻,尤其是性生活,很可能是传播乙肝病毒的途径。所以婚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一方进行这种预防更为重要。
乙肝病毒有三种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对于单纯表面抗原阳性,无肝炎的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检查正常者,称“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定期复查,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用具分开用、放,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因为现在尚无特殊疗效的药物,故也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高营养,或有太多的忧虑或乱投医。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要结婚,必须进一步检查一下本人的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以了解当时是否具有传染性以及传染强度,确定是否可以马上结婚。同时,也要检查一下对方的血清,了解对方对乙肝病毒是否已经有了免疫力,如果没有免疫力属于易感染者,应注射乙肝病毒灭活疫苗,待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之后再结婚。
乙肝患者可以怀孕吗?
答:这是广大乙肝妇女迫切想知道的问题。虽然并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有导致胎儿畸形的证据,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的妇女均不宜怀孕。因为妇女在妊娠时,由于需要为胎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增加孕妇肝的负担,加之妊娠时机体免疫功能及内分泌的变化,常使原有的肝病加重;肝功能的减退,也会增加孕妇分娩时的产科并发症,如大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危及母子安全。为了母子的安全,对于患有乙型肝炎的妇女,可在肝功能正常一年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受孕。
肝功能正常的育龄期妇女可以怀孕,但在妊娠20周以后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一次。HBsAg(阳性的)孕妇分娩时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完整性,避免产伤,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分娩后,新生儿应迅速进行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
携带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孕妇是否必须采取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答:因HBV携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初乳中可有较高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出,所以生产方式及哺乳和免疫失败的关系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自然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并且最近有学者发现自然分娩时母亲血液渗透到婴儿体内的量较剖宫产时明显为多,因此提出通过剖宫产减少HBV母婴传播。
虽然剖宫产可减少婴儿接触母亲有传染性物质的机会,但是否有助于减少胎儿的感染仍不确定。在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前,就观察到对HBsAg高滴度的母亲行剖宫产仍有婴儿受HBV感染。另有研究发现,HBeAg阳性母亲使用主、被动联合免疫(HBIG用量50U)后不同生产方式间免疫失败率并无差别。
考虑到剖宫产会直接增加医疗费用、延迟产妇康复、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而目前并无切实证据表明剖宫产能减少免疫阻断失败率,因此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时,母亲慢性HBV感染不应作为剖宫产的指征,尤其对于HBeAg和HBV-DNA均阴性的携带母亲而言更是如此。
乙肝病毒携带的母亲可否进行母乳喂养?
答:虽然大量报道在乳汁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但有关不同喂养方式和免疫失败关系的资料很少。有作者观察到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HBsAg阳性的母亲采用母乳喂养婴儿时,6个月龄和1岁时抗HBs阳性率低于人工喂养儿,但两组婴儿HBsAg携带率无差别,作者认为可能和病例数较少有关。而来源于其他作者的有限资料并未发现不同喂养方式间抗-HBs阳性率有差别。因此在接受计划免疫的婴儿中没有必要一定进行人工喂养。
通常认为以下情况不适宜母乳喂养:
(1)母乳能检测到乙肝病毒。母乳能否检测到乙肝病毒,是判断乳汁是否有传染性最为客观的指标,如果HBV-DNA阳性,提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传染性强。
(2)HBV-DNA阳性或大三阳的母亲,特别是肝功能异常者,表示病毒正处于活动期,母乳的传染性大。
(3)由于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果婴儿口腔、咽喉、食管、胃肠黏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母乳中的乙肝病毒就会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并可能诱发乙肝病毒感染。
(4)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1)
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物
1. 什么是肝炎标志物
其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包含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3种抗原成分,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3种抗体,即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于是形成了3个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系统,e抗原-e抗体系统和核心抗原-核心抗体系统,俗称“三对”。但乙肝核心抗原处于乙肝病毒颗粒的核心部分,极少释放入血,血清中很难检出游离的核心抗原,因此,“三对”中缺少了“半对”而成为“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
2. 什么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是乙肝病毒的外膜蛋白,病毒感染后即释放到血液中。一般在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之前即可由血内测到,可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血液和其他各种体液及分泌物如唾液、尿液和精液中,是乙肝病毒存在的间接指标。即使体内已无完整的病毒颗粒,只要有病毒DNA或RNA片段整合到肝细胞中,就有可能产生HBsAg。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高滴度的HBsAg常表示病毒的高复制水平;低滴度的HBsAg可能是由于在感染恢复期时病毒低复制,或者在炎症活动时病毒和抗原部分清除;少数情况下是由于病毒变异,引起HBsAg抗原性改变,从而与试剂抗体的亲和性降低,表现为临床检测HBsAg低滴度。
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检测的意义
HBsAg阳性可见于乙肝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以及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在急性乙肝病人中,80%~90%随着疾病的治愈HBsAg可转为阴性。若发病后6个月表面抗原仍未转阴,即成为慢性乙肝。其中HBsAg阳性、HBV-DNA阴性、肝功能正常称为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阳性、HBV-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若HBsAg阳性、HBV-DNA阳性、肝功能不正常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当然,表面抗原阴性的病毒性肝炎仍可以是乙型肝炎,而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肝功能异常有时不一定是由HBV引起,而是重叠其他嗜肝病毒感染,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
机体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刺激下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一般HBsAg自血中消失数周至数月后可检测到HBsAb。HBsAb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多年。HBsAb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效的标志即为HBsAb阳转,且滴度一般>10U/ml时保护作用更确切。一般认为,乙肝表面抗体出现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滴度的高低,与乙肝病毒首次感染或再次(多次)感染有关。若为首次感染,表面抗体便出现得晚,持续时间短、滴度低;若为再次(多次)感染,情况则相反。注射乙肝疫苗后HBsAb阳转通常表示已获得较为稳定的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但自然感染者的HBsAb阳转则不尽然。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即使HBsAb阳性,若合并HBcAb、HBV-DNA阳性,或肝组织活检显示肝内HBcAg阳性,则称为隐匿性乙肝,仍属于乙肝范畴。
HBsAg通常在两种情况下持续阳性,一是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复制过程中将不断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以及乙肝病毒外壳成分释放入血,从而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此时常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二是乙肝病毒核酸部分或全部整合入肝细胞核酸中,随着肝细胞核酸的复制,整合的乙肝病毒核酸也得到复制。如果整合的那部分乙肝病毒核酸正是合成乙肝表面抗原的指导基因,那么不断复制的乙肝表面抗原便持续释放入血而呈阳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血中HBV-DNA阴性而HBsAg仍持续阳性的原因。
4.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的意义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蛋白,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以后被释放到细胞质中,由细胞质中的表面抗原(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以后释放入血。因此血清中没有游离的HBcAg,常规检测方法不能对其进行检测。但HBcAg却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产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HBcAb可以在大多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被检出。HBcAb是感染性抗体,对机体没有保护作用。HBcAb有IgM和IgG两种类型,其中HBcAb-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发病第1周的阳性率可达90%,个别可延迟至1个月之后。发病2~6个月将逐渐被IgG取代,机体康复后可持续8~10年或更长。HBcAb-IgM是病毒复制的指标,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期。
高滴度的HBcAb-IgM被认为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金标准”,以特殊标定的试剂盒(Abbott)检测,若HBcAb-IgM高滴度阳性,即使HBsAg(阴性),仍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反之,HBcAb-IgM(阴性)的急性肝炎,即使HBsAg(阳性),也有可能是慢性HBV感染重叠其他病毒感染的急性病变。暴发性乙型肝炎可检出比一般急性肝炎更高滴度的HBcAb-IgM,是在HBsAg(阴性)时诊断病原的主要依据。慢性肝炎病程中也可检出较低水平的HBcAb-IgM,在病变反复或加重时其滴度常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同时升高。在HBcAb-IgM持续滴度较高的病人中,病变多呈持续进展。HBcAb-IgG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多表示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无明显关系。临床上一般只检测总的HBcAb,其临床意义不能等同于HBcAb-IgM。
5. 什么是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g)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丢失了一部分氨基酸并改变了空间结构,失去了原来的抗原性,而转化成具有另一种抗原活性,称为e抗原(HBeAg)。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于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清中,但消失早于HBsAg。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明显和传染性强的可靠标志,它与HBV-DNA、DNA多聚酶、Dane颗粒的检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是体现病毒复制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哪些人群常为HBeAg阳性 可见于母婴传播或婴幼儿期感染HBV者,由于感染HBV时免疫力低下,因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免疫耐受期,即HBeAg滴度与HBV-DNA水平很高,但肝功能正常,肝组织活检亦无明显炎症。这些患者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HBV-DNA等指标,而无须进行保肝或抗病毒治疗。HBeAg阳性患者若HBV-DNA阳性,肝功能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超过正常2倍上限,排除其他影响肝功能的因素后,表明乙型肝炎处于免疫清除期,此时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eAb)对于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即急性感染后,HBeAb通常在HBeAg消失后即出现,一般6个月之内消失。急性乙肝病人的HBeAb若出现在HBeAg转阴后2周内,可能表明疾病预后较好;若在6周以上出现,或不出现HBeAb,则提示病程迁延,有可能发展为迁延性或活动性乙肝。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HBeAb一般出现于感染后期。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通常表示病毒由复制活跃(高传染性)转变为复制静止(低或无传染性),由病变活动、病情反复逐渐趋于稳定和静息,此时血清HBV-DNA一般为阴性,该类患者称为HBsAg携带者。在HBeAg阳性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HBeAg血清转换亦是判断抗病毒药物疗效和疗程的重要指标。但部分病人由于出现前C区变异,变异后不能合成完整的前核蛋白,但不影响核壳蛋白(核心抗原)的合成,因此病毒仍可大量复制,血中虽检测不到HBeAg,仅HBeAb阳性,但HBV-DNA却为阳性,称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该类病人一般病情较重,容易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且抗病毒疗程更长,疗效更差。因此乙肝病毒感染不能完全根据HBeAb作为HBV复制静止的绝对指标。
感染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时机体免疫力低下,大量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HBeAg抗原滴度和HBV-DNA水平都很高,但肝功能正常,处于免疫耐受期,该阶段只需定期(一般3~6个月一次)复查肝功能,注意休息,避免使用损肝药物,而无须抗病毒治疗。若肝功能ALT值超过2倍正常上限,HBV-DNA超过105拷贝/毫升,排除其他因素,说明进入免疫清除期,此时肝炎活动,必须抗病毒治疗。
6. “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HBsAg、HBeAb、HBcAb阳性 俗称“小三阳”,其临床意义:
急性乙型肝炎趋向恢复,HBeAg血清转换,HBsAg还未转阴。
HBsAg携带者,病毒复制不活跃,一般血清HBV-DNA阴性,无传染性或传染性很小。这类患者只需定期(一般6个月1次)复查肝功能、HBV-DNA,注意休息,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HBV携带者,HBV-DNA阳性(一般<104拷贝/毫升),肝功能正常。处理上基本同HBsAg携带者,但随访周期一般为3~6个月。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104拷贝/毫升,ALT超过正常2倍上限,这些病人也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相比,该类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且治疗疗程更长,疗效更差。
HBeAg阳性,乙肝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出现HBeAg血清转换,此时一般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
仅HBsAb阳性表明
急性乙型肝炎感染后,对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健康人隐性感染乙肝病毒后,少量多次接触乙肝病毒自身产生了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或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产生的主动或者被动免疫。
仅HBcAb阳性表明
非特异反应所引起的假阳性,特别是目前常用的ELISA法更容易发生。
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后的恢复早期(即窗口期),急性感染后HBsAg减少甚至消失,HBsAb尚未出现,此时血中只能检出HBcAb-IgM,随访最终会产生HBsAb。
HBcAb被动转移,由于HBcAb-IgG可通过胎盘,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可呈现HBcAb单独阳性。成人也可由于输HBcAb阳性供体的血或者血制品而出现HBcAb单独阳性。
乙肝病毒自然感染康复后,HBsAb转阴,仅HBcAb长期阳性。
HBsAb、HBeAb、HBcAb三抗体阳性表明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HBsAg和HBeAg均已转阴,但HBeAb、HBcAb仍未消失。
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现处于康复状态,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
隐匿性乙肝,该类患者一般肝功能反复异常,伴或不伴血清HBV-DNA阳性,肝组织活检提示HBcAg阳性。
五项标志物均阴性表明
以前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属于HBV感染的易感者,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HBsAg和HBcAb阳性表明
若HBcAb-IgM滴度>1:1000,提示急性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若HBcAb-IgM阳性但滴度<1:1000,考虑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若HBcAb-IgM阴性则为慢性感染,结合HBV-DNA水平决定有无传染性。
7.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4)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2)
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是乙肝病毒存在及有无复制能力的直接标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测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前者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特点,但不能进行定量检测,灵敏度不很理想,因此现在很少应用。定量检测现多用荧光定量PCR,它通过用特异的引物与被检测样本中的HBV-DNA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在体外对HBV-DNA进行扩增,同时它还设计标记有荧光的探针,该探针也能与样本中的HBV-DNA结合,并每扩增一次就放出一个荧光信号,通过信号接收器、电脑程序处理后便可得出样本中HBV-DNA的含量(拷贝数)。与定性检测方法相比,定量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明显提高,可检测到100~1000拷贝数的DNA(一般医院HBV-DNA>1000拷贝/毫升为阳性)。但PCR最严重的问题是实验污染的假阳性,一份阴性样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因其他阳性样品的交叉污染而出现阳性结果,因此对实验室要求较高。
很多病人看到自己HBV-DNA报告的时候总是很吃惊,每毫升有105拷贝以上甚至109拷贝的病毒,多可怕啊!其实,乙肝病人体内每天虽然有大量病毒复制,但也有大量的病毒死亡或者被清除。而且乙肝病毒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而是病毒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了肝损伤。HBV-DNA并不是肝炎的标志,处于免疫耐受期的病人虽然HBV-DNA水平非常高,但肝病理一般都没有炎症。相比较而言,转氨酶水平比HBV-DNA更能反映肝损伤。因此,临床上检测HBV-DNA的价值在于:
正确判断传染性,若在常规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就必须检查HBV-DNA以确定传染性的高低。
治疗前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可以根据病毒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疗效的监测。
可用于筛选献血人员,监测血制品的传染性和血源性乙肝疫苗的安全性。
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检测不到HBV-DNA也不能绝对说明感染已经不存在或是治愈了。查不到病毒有可能是由于现有仪器水平不能测到更精确的程度,且HBV-DNA必须和两对半、肝功能、B超等其他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病情。很多乙肝患者认为抗病毒治疗后HBV-DNA由原先较高水平降至检测下限以下,病毒已不存在,乙肝已经治愈,便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这是个很常见的认识误区。实际上抗病毒药物并不能杀死乙肝病毒,只是抑制它的复制,由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即使HBV-DNA已经转阴,如果停用抗病毒药物,仍有可能出现反跳,即HBV-DNA再次变为阳性。因此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能只根据HBV-DNA水平决定是否停药,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停药,否则会导致治疗失败,甚至病情加重。
8. 什么是DNA聚合酶
脱氧核糖核酸(英文缩写DNA)聚合酶是乙肝病毒存在的直接依据之一,并可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它的活性可以较好地反映血液中HBV的含量。不论在急性还是慢性乙肝患者中,DNA聚合酶(DNAP)和乙肝e抗原(HBeAg)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相关关系,是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但临床上由于检测过程和方法比较复杂,且检测结果也不稳定,波动很大,因此临床上常规不做此项检测。
9. 什么是YMDD变异的检测
指乙肝病毒HBV-DNA聚合酶C区第522位密码子蛋氨酸(M)被缬氨酸(V)或异亮氨酸(I)被取代,因此称为YMDD变异。该变异本身即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体内,但数量很少,不占主导地位。而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长期治疗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野毒株被清除,该变异株便成为优势株。变异株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拉米夫定耐药。一般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异的发生率逐年提高,临床上表现为该药治疗无效。因此,在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必须定期复查HBV-DNA,一旦HBV-DNA转阴后再次转阳,需要考虑YMDD变异的存在,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变异的相关检测。一旦证实YMDD变异的存在,必须及时调整抗病毒治疗的方案。
10. 热点问题解答
“澳抗”阳性是怎么回事?
“澳抗”阳性就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因为最初乙肝表面抗原是Blumberg于1963年从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分离出来的,因此被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澳抗”阳性常提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需要进行乙肝标志物五项、肝功能、HBV-DNA等全套的检查以明确病情的轻重。
什么是乙肝“两对半”?
“两对半”即乙肝相关的肝炎标志物的检测。乙肝病毒包含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3种抗原成分,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3种抗体,即乙肝表面抗体(HBsAb)、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于是形成了3个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系统,e抗原-e抗体系统和核心抗原-核心抗体系统,俗称“三对”。但乙肝核心抗原处于乙肝病毒颗粒的核心部分,极少释放入血,血清中很难检出游离的核心抗原,因此,“三对”中缺少了“半对”而成为“两对半”,即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两对半”五项指标有不同的组合,比单纯的表面抗原检测更全面,是判断就诊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以及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大三阳”?
在“两对半”的检测中,如果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都呈阳性,即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三阳”,有时也被称为“1、3、5阳性”。“大三阳”一般都伴有血中乙肝病毒(HBV-DNA)的阳性,多有传染性。但有相当一部分“大三阳”病人肝功能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虽然血中乙肝病毒量很高,肝脏却并没有炎症,此时切忌因为一味追求转阴而抗病毒治疗,否则会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如果肝功能超过正常上限2倍,排除其他因素以后表明肝脏有炎症,此时就应该及时抗病毒治疗。因此,一旦发现乙肝“大三阳”,必须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
什么是“小三阳”?
在两对半的检测中,如果如果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都呈阳性,即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阳”,有时也被称为“1、4、5阳性”。“小三阳”患者大多数都是表面抗原携带者,血中乙肝病毒阴性,肝功能正常,这类患者传染性很低,既不需要抗病毒治疗,甚至都不需要保肝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不易使这类病人的表面抗原转阴。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信某些媒体上宣传的可以转阴的广告而去尝试。但也有部分小三阳的患者血中乙肝病毒阳性,肝功能异常,这是由于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这类患者属于慢性乙肝范围,且和e抗原阳性的病人相比,更容易进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需要积极抗病毒治疗,且疗程要比e抗原阳性的患者更长。
体检时发现三抗体阳性是不是乙肝?会不会有传染性?
大多数情况下,三抗体阳性表明既往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在处于康复状态,这种情况下肝功能正常,血HBV-DNA阴性,没有传染性,不属于乙肝范畴。但有部分患者虽然肝炎标志物提示三抗体阳性,但肝功能反复异常,血HBV-DNA阳性,或肝穿刺病理提示HBcAg阳性,该类病人就属于乙肝范畴,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一旦体检发现“两对半”提示三抗体阳性,需要检查肝功能和HBV-DNA水平,并在6个月以后复查“两对半”。
若体检发现HBsAg阳性,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进行全套肝炎标志物即“两对半”的检测,同时进行肝功能、HBV-DNA及B超等全面检查以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若HBeAg、HBcAb同时阳性,HBV-DNA水平很高,肝功能正常,此时一般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属于一般病毒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但须定期检查肝功能和HBV-DNA,忌饮酒劳累,忌肝损伤药物。一旦肝功能指标ALT超过正常2倍以上时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后即需开始抗病毒治疗。若HBeAb、HBcAb阳性,HBV-DNA阴性,肝功能正常,该类患者属于HBsAg携带者,传染性很小,也无须治疗,但仍需定期随访。
若HBcAb、HBeAg/HBeAb、HBV-DNA均呈阳性,肝功能异常(ALT>2倍正常上限),则属于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后决定使用哪种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因HBsAg阳性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一旦体检发现HBsAg阳性后,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肝炎标志物即“两对半”的检查。如果“两对半”提示五项指标均为阴性,必须接种乙肝疫苗及时防护;若HBsAb已呈阳性,则只需定期随访“两对半”,保证HBsAb滴度>10U/ml,必要时可以再次注射乙肝疫苗以加强防护;若HBsAg已呈阳性,需及时随访和治疗。
“大三阳”传染性大还是“小三阳”传染性大?
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HBeAg阳性、HBeAb阴性,而后者HBeAg阴性、HBeAb阳性。由于HBeAg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标志,所以过去一直有“大三阳传染性大,小三阳传染性小”的说法。但实际上肝炎病人的传染性主要是根据血HBV-DNA来判断的。有些病人即使是小三阳,但由于病毒变异,血HBV-DNA水平可以很高;部分大三阳患者HBV-DNA水平反而可能不是很高,这时候小三阳的传染性就比大三阳来得大了。因此,传染性的高低与大小三阳无关,而与血HBV-DNA的水平有关。
只要血中检测到HBV-DNA就一定要抗病毒治疗吗?
并不是只要HBV-DNA阳性就要抗病毒治疗的。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e抗原阳性的患者HBV-DNA超过105拷贝/毫升、e抗原阴性的患者HBV-DNA超过104拷贝/毫升,肝功能指标ALT超过正常2倍上限或者肝穿结果超过G2S2,才有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国内很多患者从小就感染了乙肝病毒,感染时机体免疫力低下,无法清除乙肝病毒,因此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虽然病毒水平很高,经常超过107拷贝/毫升,但很多时候肝功能一直正常,肝穿刺活检病理也未见肝存在炎症,此时就不应该盲目追求病毒转阴,因为若时机不合适,一方面抗病毒疗效不好,另一方面容易引起抗病毒药物的耐药,得不偿失。
两对半报告显示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两者都是阳性,这是怎么回事?
若是第一次检查即发现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同时阳性,建议用敏感试剂复查两对半以排除实验室误差。排除了实验室误差后,两者同时阳性有以下几种可能:
急性乙肝恢复期,HBsAg还没转阴,HBsAb已经出现。
由于S基因变异,导致其编码的HBsAg的抗原性发生改变,野生型的HBsAb不能清除变异后的HBsAg。
前后感染了2种亚型的乙肝病毒,第一种亚型HBV的HBsAb无法清除另一种亚型HBV的HBsAg。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干扰素治疗)发生了HBsAg的血清转换, HBsAb已经产生,HBsAg还未完全转阴,一段时间之后复查HBsAg一般都会转阴。
什么时候需要进行YMDD变异的检测?
YMDD变异只发生在服用拉米夫定(贺普丁)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中,因此如果是服用其他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则无须进行该项检查。一般来说,YMDD变异发生在服药6个月之后,因此,服药后若血中乙肝病毒转阴后若病毒载量再次升高,即使此时肝功能指标是正常的,仍要警惕YMDD变异的发生,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急、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 急性乙型肝炎有哪些表现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关于经口感染问题,有人认为病毒入口后必须通过消化道黏膜破溃面,如口腔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病灶进入血行而发生感染。
(4)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3)
肝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可以接受众多致病因子的刺激,诸如病原微生物、代谢物和理化因素等刺激。然而,肝对不同刺激的应答相当一致,不论何种原因,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是大体近似的。急性乙型肝炎与其他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并无显著的差异,但细心询问病史仍各有特点,而后需要血清标志物确定。
2. 急性乙型肝炎的分期
急性乙型肝炎根据黄疸的有无及病情轻重,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淤胆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多数起病缓慢,症状非特异性。可表现畏寒发热、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某些病人可表现为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黄疸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关节痛和关节炎、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炎性病变、肾脏病变、紫癜、浆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但在我国病人中极为少见。急性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染。黄疸前期的症状轻重和持续时间可有很大不同,持续时间数日至2周。部分病人黄疸前期的临床特征可不显著,而以黄疸为最早的临床症状。
黄疸期:黄疸期最初表现为尿黄,反映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继而巩膜、皮肤出现黄染,1周左右达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此时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食欲好转是病情开始缓解的标志。约10%的病人病程中出现脾大,血管痣可短暂出现。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病程2~6周。
恢复期:此时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痛、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本期病程2~16周,平均1个月左右。临床和血清学恢复后,肝组织病变减轻,但完全恢复须在半年以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本型发病较黄疸型为多,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缺乏、腹胀、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叩击痛,偶有脾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
急性肝功能衰竭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少见,不足急性乙型肝炎的1%。该型病情进展凶险,病死率很高。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在起病10日内迅速恶化,出现下列症状:①黄疸迅速加深;②明显出血倾向;③肝萎缩,可有肝臭;④神经系统症状有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嗜睡以致昏迷,多数病人有脑水肿;⑤肝肾综合征,尿少、尿闭及氮质血症等。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胆红素在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血清胆碱酯酶、胆固醇及胆固醇酯降低等。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出血、脑水肿、感染及急性肾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10~14天。
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临床上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有乏力、皮肤瘙痒、肝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肝功能示结合(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增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近于正常,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病人可恢复,仅少数病人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该型在急性乙型肝炎中发生率为2%~3%,老年肝炎患者中约10%。
3.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急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一般在4个月内,少数至6个月临床完全恢复,个别超过6个月,如持续好转,近期内完全康复,仍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急性乙型肝炎复发 典型的急性乙型肝炎恢复后可有复发,复发率为2%~5%,远低于甲型肝炎的15%。一般较首次发病为轻,仅为丙氨酸转氨酶(ALT)波动或有轻微黄疸,也有近似首次发病者。在恢复与复发之间常有肝功试验的异常,也有完全正常者。肝组织学表现为复发性腺泡内炎症。大多可完全恢复,亦有一些病人发展成慢性病变。
肝炎后综合征 少数病人急性肝炎后仍感焦虑、疲乏、食欲缺乏,右上腹部不适,可能触及肝边缘,有压痛,持续数周或数月。这种情况多见于对肝炎稍有知识,对后果颇有顾虑的病人。血清转氨酶可轻度增高,如反复波动提示慢性化。复发和肝炎后综合征的病人都须谨慎除外病变的慢性化。诊断需较长时间观察,ALT长期稳定,无肝病相关的客观表现。
急性肝炎恢复后的一年内肝组织仍可残留一些轻微改变,如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肝细胞略显肿胀可有脂肪变性等。急性肝炎后近期肝活检,较难区别恢复期残留表现与轻微的慢性病变。
转为慢性乙型肝炎 有5%~10%的急性乙型肝炎转为慢性乙型肝炎。在急性乙型肝炎中有一部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活动,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统计数偏高。是否慢性化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和免疫状态。婴幼儿期感染易发展为慢性,HBeAg(+)携带者母亲的新生儿最具高危性(80%~90%);6岁前发展为慢性感染的约30%。成人感染的慢性化率很低,仅≤5%,成年易感者常经历无症状感染,发病的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应用免疫抑制药和细胞毒药物的病人、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病人,常缺乏较明显的急性期表现,病情迁延。
判断是否向慢性发展不能仅根据病期。只要临床和实验室的指标持续改善,病期超过6个月也可完全恢复;反之,即使病期未超过6个月,但肝功能试验表明病变继续进展,就很可能移行为慢性乙型肝炎。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病毒复制标志(HBeAg,HBV-DNA)的血清水平很高的病人或病程中病毒复制持续高水平的病人,预期可能保留慢性病毒携带。
4. 急性乙型肝炎是如何确诊的
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密切接触史 指与确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等)等密切接触史。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以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情况。
症状 指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及恶心等。
体征 指肝大,并有压痛、肝区叩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大。
化验 主要指血清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可同时伴胆红素升高。
病原学检查 发现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抗体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必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
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效价由高到低, HBsAg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抗体IgM效价高,抗-HBc抗体IgG阴性或低水平。
5.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鉴别
上文已提过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诊断需谨慎,故诊断前必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或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其他病毒感染相鉴别。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其他病毒感染通常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症状轻微而多无自觉症状 该情况在人群普查中发现较多。我国当前求医的“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实际多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多数病人既往无相关临床资料故给诊断带来相当困难。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动的病人全身和消化道症状较轻 胆红素和ALT增高的幅度较低。过去曾检出过HBsAg,家人中常有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检测IgM抗HBc的Abbott试剂经特殊标定,阳性结果可以确定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感染的活动期也出现阳性结果,滴度较急性感染时低。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早期HBeAg血清转换,标志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V感染在活动期后HBeAg持续,也可转换。急性乙型肝炎病人HBsAg在6个月内阴转;慢性HBV感染病人炎症消退后HBsAg仍持续。
肝组织学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学特征是腺泡内炎症和肝细胞变性特别明显,且均匀分布;慢性肝炎急性活动时腺泡内炎症大多较轻,以汇管区炎症和间质反应较明显。急性病毒性肝炎时汇管区炎症浸润,炎细胞可向邻近的实质溢出,易与慢性肝炎的界面性炎症混淆;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动无或仅部分界面有炎症,无或仅轻微纤维化。
然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动的重症病例仅几个月就可发生桥样坏死,甚至向肝硬化发展;急性乙型肝炎发生桥样坏死较少,无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特征。
病程观察作出判断 6个月内HBV抗原血清转换者多为急性乙型肝炎,否则可能为慢性乙肝。但可有少数向慢性发展的急性乙型肝炎;也可有个别初次就诊便是已近恢复的慢性乙型肝炎。
6. 非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哪些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在过去20年中发病率已显著降低,仍是最常见的急性肝炎。绝大多数感染的个例是无症状的,如出现症状,绝大多数病例的经过是自限的。
甲型肝炎(HAV)潜伏期为15~50天,前驱期粪便排出病毒是由于机体被感染后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黄疸发生前ALT出现高峰,伴有重度厌食、恶心、呕吐。黄疸期一般仅10余天。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恢复。随访上海20世纪80年代大流行中的1 212例甲型肝炎病人,2个月内临床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为63.4%,20.40%的病人需3个月,8.6%需4个月,4.8%需5个月,1.5%需6个月,超过6个月才恢复的仅1.3%。未发现进行性慢性肝炎,但可有复发(复发性甲型肝炎),甚至多次发作,同时粪便再次排毒,一般都发生在6个月内。
病原诊断: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3周后,8%~20%接种者可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IgM,应注意鉴别。
急性丙型肝炎 输血后肝炎常是丙型肝炎(HCV),潜伏期2~26周,通常为6~12周。输血后HCV感染很多是无症状的,连续随访检测肝功能试验才可能检出。大部分临床肝炎在急性期症状轻微,仅25%出现黄疸。社会获得性丙型肝炎较难清楚界定,传播途径不清楚。轻症病人散布在社会中,就诊者只是症状较明显或病程较迁延者。血清转氨酶波动是丙型肝炎的特征。ALT间歇性升高,短期中可有10~15倍的升降。血清HCV-RNA在感染后1~2周内即可检出,完全痊愈的病例血清HCV-RNA消失,而抗体持续数月。社会获得性丙型肝炎无输血史,确定为急性丙型肝炎很困难。易于慢性化是HCV感染的特点,1年内大多数输血后肝炎病人ALT仍增高,这些病人中极大多数将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20%成为肝硬化,也可能发展为肝癌。
病原诊断: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戊型肝炎 在水源性大流行中,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我国的水源性流行主要发生在新疆南部,散发性戊型肝炎(HEV)则各地都相当多见,人群中已有一定的免疫水平。由志愿者阐明潜伏期为16~75天,大多1个月。感染后血液检出病毒22~46天、粪便34~46天;少数病人病毒血症可持续约100天,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而较轻。急性起病,多有黄疸。不仅黄疸发生率较高,且可在ALT正常后复常。暴发性戊型肝炎占0.5%~3%,在妊娠晚期的妇女中可高达20%。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病原诊断: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转或效价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1:20,或斑点杂交法或RT-PCR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RNA阳性。目前抗-HEV抗体IgM的试剂尚未标准化,仍需继续研究,但抗-HEV-IgM检测可作为急性戊型肝炎诊断的参考。
(4)母亲乳头破裂者也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4)
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 一些非嗜肝病毒有时也可引起急性肝炎。艾滋病(规范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各种罕见的病毒引起的肝炎,且常是致死性的。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药的病人,如器官移植,使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对许多病毒因缺乏抵抗力而被感染,发生肝炎。非嗜肝病毒损害肝也损害其他脏器;偶尔主要表现为肝炎,与病毒性肝炎难以区别。可有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增高,常较轻。肝组织学改变常为非特异性,如腺泡内灶性坏死、脂肪性变,肝血窦和汇管区单个核细胞浸润,腺泡结构完整。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人疱疹Ⅳ型病毒(EBV)引起的全身性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皮疹、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脾大。约半数病人有轻微黄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肝表面抗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