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疼痛由哪些部分组成,何谓单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戈允申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什么是踝关节扭伤?
什么是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十分常见的运动损伤,占所有踝的75%左右。多数情况下,损伤的原因往往是足尖向内过度内翻旋转,同时足外侧着地。相对薄弱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容易受到损伤(图1)。而较粗的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相对少见,仅占踝关节扭伤的5-10%。根据受损程度不同,韧带可能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撕裂,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症状由轻到重各不相同。大都有突然的外伤史,包括扭转伤或者翻转伤。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外侧的疼痛,也常伴有肿胀,甚至足内外侧缘瘀斑。严重的损伤可引起踝关节外侧关节囊撕裂、踝部、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扭伤最常损伤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里距腓前韧带作用最大,最容易损伤。如果同时伴有跟腓和距腓后韧带损伤甚至关节囊撕裂,就属于比较严重了,容易造成关节松弛甚至发展成为慢性不稳。如果再伴有肌腱、骨骼甚至其它软组织损伤,就需要进一步诊断。建议严重的踝关节扭伤还是需要及时就医,咨询运动损伤专科医生,可以借助X线、核磁共振、B超等检查来明确损伤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关节镜手术治疗。
损伤机制:踝关节扭伤大都是踝关节内翻伤引起,内翻应力造成外侧副韧带撕裂。通常很少在运动中出现外翻损伤,多见于车祸等一些较大外力造成,外翻伤通常后果比较严重,容易造成踝关节脱位、,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撕裂,甚至是血管神经的损伤,这里暂不作讨论。根据扭伤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度。I度表现为:轻度疼痛,外侧副韧带轻微不完全撕裂,可伴有外踝轻度肿胀,很少出现关节不稳;II度表现为:中到重度疼痛,伴有肿胀、僵硬和行走困难,部分可见足部瘀斑,外侧副韧带中度不完全撕裂,可伴有部分关节不稳;III度损伤最为严重,疼痛和肿胀常比较明显,足底常出现明显瘀斑,外侧副韧带完全撕裂,关节出现明显不稳影响正常活动。当然如果再严重可能伴有前内踝撞击症,外踝,甚至踝关节脱位等。
部分踝关节扭伤可能发展成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CRPS),是一种交感神经紊乱引发的疼痛综合症,可出现与损伤部位不相符的局部疼痛、肤色发红、灼热感、痛觉敏感等问题。合并有这类并发症的患者,治疗就会相当麻烦,恢复的时间也更久。我在临床上曾见过扭伤1-2年踝关节仍然局部疼痛,无法正常活动,皮肤颜色改变等问题的患者。这类问题通常需要综合治疗。
1、紧急处理(First Aid)
目标是尽可能地控制疼痛和肿胀,可参照急性运动损伤的PRICE处理原则进行。
损伤后48小时内尽早实施以下措施:
l& Protection: 保护。可以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护,使伤处不受进一步伤害。
l& Rest:休息(制动)。停止活动,避免患侧下肢负重。
l& Ice:冷敷肿痛部位(冰块、冰袋、冷制品等)10-15分钟,每天数次(可每2小时一次)。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隔离,避免皮肤。
l& Compression:可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它可以阻止继续出血、预防严重的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在肿胀消退前不建议使用粘胶支持带包扎固定。
l& Elevation:尽量将小腿和踝关节抬起高过心脏水平(比如,躺下并在腿下放置几个枕头)。正确的抬高下肢方法应该是:踝关节超过膝关节,膝关节超过髋关节,髋关节超过身体水平位。
及时而有效的急救措施对于加快愈合十分重要。严重扭伤患者,需即时医院就诊。排除是否存在、是否需要配置拐杖或者石膏支具、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专科医生将会指导您相关的治疗。
2、后续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可以采用一些如超声或者激光等理疗手段来控制肿胀和炎症,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炎镇痛类药物。急性踝关节扭伤一般需制动休息至少2周左右。如果肿痛渐好转且没有明显的加重症状,可以进行一些功能训练帮助改善关节活动度以及进一步控制肿胀。打石膏是一种比较有效且经济的制动保护方法,大家不要害怕打石膏,必要时也可以选择。但是石膏相对比较闷热难受,不易穿戴和清洗,无法踩地行走。目前比较好的固定方法,就是选择合适的支具和护具。急性期的建议选择限制作用较强的夹板类支具。步行靴保护通常比较到位,而且透气,方便行走活动和清洗,但是价格较贵,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选择。
急性期后,做些伸展和肌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肢恢复活动度和相关肌肉力量,为恢复正常行走及运动打下基础。弹力带训练,是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肌力训练后,就需要增加恢复本体感觉的练习。所谓本体感觉就是关节的深感觉,包括有位置觉、运动觉等,它是关节稳定性的基础,扭伤等外伤后通常会损伤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训练通常采用平衡练习方法,可自行练习,也可以机器辅助下进行。
MRI或者B超提示韧带有III度以上损伤的患者,需要预防慢性踝关节不稳。通常建议在积极康复训练和保守治疗的基础下随访3个月,再检查韧带的稳定性和关节松弛度。如果恢复不明显,且影响正常活动,或者反复发作的慢性不稳患者,可考虑接受手术治疗。通常手术可采用关节镜微创+小切口修补相结合的方法。多组韧带断裂也可采用肌腱重建的手术方法。
3、需注意:在康复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一些情况,需要及时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1)急性扭伤后肿痛非常明显,且伴有大量皮肤瘀青,有明显压痛和活动受限; 2)休息制动后肿痛慢慢消退,但是走路活动多时会有疼痛,伴关节肿胀(在不平的地面或楼梯上活动更容易发生);3)肿痛好转,但正常走路或者运动时常出现“打软腿”,并可能伴跌倒等不稳症状;4)曾经有踝关节扭伤史,运动中再次扭伤,且容易有反复扭伤或者关节松动不稳病史:5)继发出现整个足踝部发红发热伴疼痛,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或复杂性局域疼痛综合症(CRPS)。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1:13
戈允申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戈允申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戈允申大夫提问
戈允申的咨询范围:
骨科运动创伤疾病的诊治,包括膝、肩、踝、肘等关节疼痛与骨关节炎、肩周炎(冻结肩)、半月板及韧带损伤。擅长冲击波治疗网球肘、髌尖末端病、跟腱炎、跟痛等常见运动创伤疾病。擅长肌内贴贴扎技术进行运动损伤防治。
戈允申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骨科-运动医学科好评科室以下试题来自:
名词解释咽分哪几部?咽通过什么与何处相通?
咽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咽通过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通过咽峡与口腔相通;通过喉口与喉腔相通;通过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相通......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名词解释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关节面,关节头大、关节盂浅,关节囊薄而松弛,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关节。运动特点非常灵活。
2.问答题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它的关节面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以及前方的髌骨三部分组成。它的辅助结构较多,囊外的韧带主要有......3.问答题 胫腓骨的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结构特点: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内侧有内侧韧带,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可做屈伸运......4.名词解释 面神经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节段,属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一侧皮质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5.名词解释 咽鼓管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之间的管道,它分为近咽侧2/3的软骨部和近鼓室1/3的骨部。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鼓室口位于......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过程流体机械学习指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过程流体机械学习指导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已解决问题
踝关节由哪些部分组成,何谓单踝、双踝、三踝?
提问时间: 12:48:26
踝关节由哪些部分组成,何谓单踝、双踝、三踝?
浏览次数:4449
内踝軔带分为浅深两层:内踝韧带的浅层起于内踝的前丘直至跟骨、距骨与足舟骨,浅层对踝关节稳定性作用较弱;内踝韧带的深层起止于内踝的后丘与距骨之间,位置深在,对踝关节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如果在内踝韧带损伤中没有修复内踝軔带深层,将不可能重建韧带的稳定性。邵谦广
。应该是踝关节吧,你那是明显的笔误。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当前位置: >>
系统解剖学资料(修订版)
1. 2. 3. 4. 5. 6. 7. 8. 9.10.11.12. 13. 14. 15.16. 17. 18. 19. 20. 21. 22.板障:颅盖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移行的部分为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骺软骨,只成年骺软骨骨 化,骨干和骺融合为一体,其间遗留痕迹为骺线。 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起称胸骨角, 可在体表扪及, 两侧平对第二肋, 是从前面计数肋骨叙述的重要标志。 翼点:在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蝶骨汇合处形成的“H”形骨缝,骨质薄弱,内面 有脑膜中动脉前肢通过。外伤骨折易引起颅内出血。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体表可触及,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施行骶管内 麻醉常以骶角作为进针标志。 关节腔:是由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腔内为负压,对维持 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的作用,腔内有少量滑液。 肋弓:第 8~10 对肋前段截住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全长可触及,是重要的 骨性标志。 足弓: 跖骨和跗骨借其连接形成凸向上的弓形, 分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和左右方向的足横 弓,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和稳定性,对足底神经血管有保护作用。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够侧灰姑娘,中央部为有弹性的胶 状物质髓核,周围部位纤维环。使之既坚韧又有弹性,可缓冲脊柱的震荡,也可增加脊 柱的运动幅度。 钩椎关节:第 3~7 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缘的斜坡 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入椎体钩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 病的症状和体征。 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群三层扁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的鞘状结构。鞘分为前后两 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 后层有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 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管: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向内下的肌肉,腱膜间的潜在裂隙, 唱 4~5 厘米。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为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而成,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其余腹股沟韧带的肌束行向前下,越过精索前面延为腱膜,与 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在精索后方止于持股数的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 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 区。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薄弱,又有腹股沟浅环位于此区,为腹前外侧壁的薄弱 部位。 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其内有锁骨下动 脉和臂丛通过经锁骨上大窝进入腋窝。 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组成,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上端的防御结构。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构成,胆囊动脉常行走于此三角内,是手术中 需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及时口腔与咽的交通窄道, 又是口腔与咽的分界标志。 咽隐窝:位于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麦氏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与脐在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处。是临床 麦氏切口的定位标志。 十二指肠悬韧带: 十二指肠空肠曲后壁借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右膈脚上, 十二指肠悬肌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36. 37. 38. 39. 40. 41. 42.43. 44. 45.及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齿状线: 是由肛柱下段和肛瓣基部练成锯齿状的环行线, 为肛管内面粘膜与皮肤的分界 线和区分内、 外痔的标志, 也是不同的神经支配、 动脉供应、 静脉、 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肝门:即位于肝脏面左右两条纵沟之间的横沟,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 固有动脉左、右支以及肝的神经、淋巴管出入肝的门户。 肝胰壶腹: 是胆总管末端和胰管在十二指肠内侧壁内合并形成的的膨大部分, 开口于十 二指肠大乳头,其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第二肝门:为肝左、总监、右三条静脉和若干条肝小静脉出肝后注入下腔静脉出,位于 腔静脉沟的上端。 肝裸区:为肝膈面、冠状韧带前、后叶之间及三角韧带前后之间无腹膜覆盖的区域,此 处肝与膈肌直接相贴,为肝的最薄弱表面。肝脓肿可经此处溃破入胸膜腔。 声门裂: 喉腔内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 是喉腔最狭窄的 部位。 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出相互移形,共同围成的密闭潜在性腔隙,左右各一,互 不相同。腔内呈负压,仅有小徐浆液,可减少摩擦。 肺根:出入肺门的左主气管、肺血管级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被结缔组织包在一起 称肺根,将肺炼狱纵膈。 纵膈:是指左右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肺门:为肺纵膈面中部的一长圆形凹陷,是肺的血管、主支气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 的门户。 肋膈隐窝: 是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处的半环状潜在性腔隙, 为胸膜腔的最低部 分,胸腔积液常先积于此。 气管隆嵴:为气管杈内面一向上凸的呈半月形的纵嵴,是气管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支气管肺段: 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 其形态呈圆锥形, 尖端朝向肺门,底位于肺的表面,亦简称肺段,左右各有 10 个肺段。相邻肺段间隔有 肺静脉属支及疏松结缔组织, 根据肺段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 临床可以肺段为单位 进行手术切除。 肺韧带: 在肺根下方脏、 壁胸膜移行而形成的双层的肺韧带, 张于肺根与纵膈胸膜之间, 有固定肺的作用。 肾门: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肾区:是指第 12 肋下缘与竖脊肌外侧缘的交角处,为肾门在背部的体表投影区。患肾 脏疾病时可在此区出现叩击痛。 肾蒂: 出入肾门的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淋巴管和神经为结缔组织所包裹, 称为肾蒂。 肾柱: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为肾柱。 肾窦:由肾门伸入肾实质内的凹陷,称肾窦,内含肾盂、肾大盏、肾小盏、肾动脉的分 支,肾静脉的属支及脂肪组织等。 膀胱三角:是指位于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 3 者连线之间的三角形区 域;此区缺乏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时,粘膜均保持平滑无皱襞;此区为膀胱 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输尿管间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在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寻找输尿管 口的标志。 肾段:每支肾段动脉所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可分为上段、上前段、 下前段、下段和后段,由同名动脉供血,段间有少血管的段间组织分隔。 脂肪囊:位于肾纤维囊外周、包裹肾脏的脂肪层,又名肾床。临床上作肾囊封闭,即是 46. 47. 48. 49. 50. 51.52. 53. 54. 55. 56. 57.58. 59.60. 61. 62. 63. 64.65. 66.常将药物注入肾脂肪囊内。 精索: 是由腹股沟管腹环延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由输精管、 睾丸动脉、 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淋巴管、神经和鞘韧带等外包被摸构成。 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而成,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 腺部。 睾丸鞘膜腔:睾丸鞘膜的脏、壁两层在睾丸后缘相互反折移行,两层围成的密闭囊腔称 鞘膜腔,内含少量浆液。 输卵管伞:为输卵管游离端边缘许多细长的突起,是临床手术时识别输卵管的标志。 阴道穹:阴道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环状腔隙称阴道穹,分阴道前 穹和阴道后穹。阴道后穹临床上常作为穿刺、手术、引流入路。 会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阴又称产科会阴,是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 织; 广义会阴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以两侧坐骨结节连线为界分为前部的 尿生殖三角和后部的肛门三角。 盆膈:构成盆腔的底,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二肌上、下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 组成。 尿生殖膈: 由尿生殖膈上筋膜、 尿生殖器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组成, 封闭尿生殖三角。 腹膜腔: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内有少量浆液,男性腹膜 腔密闭,女性腹膜腔通过输卵管腹腔口及生殖管道与外界相通。 直肠子宫陷凹: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反折所形成的间隙,是女性腹膜腔最低部位。女 性腹膜腔积液常聚集于此。 系膜:脏、壁层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 构成为系膜,其内含有出入该器官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和淋巴结等。 体循环: 又称大循环, 是指血液经左心室到主动脉并延其各级分支达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然后汇入小静脉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再回到右心房的循环。特点:流 经范围广,流程长,能将氧和养分运往全身,将代谢产物运回心脏。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端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椭圆形,是心的 正常起搏点。 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状窦扣前内缘、 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 Todaro 腱之间的三角区。 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 起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此三角为心内直视 手术时的重要标志。 房室交点: 是后房间沟、 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 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左、 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卵圆窝:位于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成卵圆形凹陷,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 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动脉圆锥:是右心室流出道,又称漏斗部,位于右心室前上方,内壁光滑无肉柱,呈椎 体壮,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室上嵴:在右心室内,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室壁上有一弓形肌隆起称室上嵴,将 右心室分为流出道和流出道两部分。 隔缘肉柱: 前乳头肌根部有一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的下部, 即隔缘肉柱, 或节制索, 有防止心室过多扩张的功能。 房室束的右束支及供应前乳头肌的血管可通过隔缘肉柱达 前乳头肌。在右心室手术时,要防止损伤隔缘肉柱,以免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包腔:为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心包横窦:为心包腔在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间的间隙。当 67. 68. 69. 70. 71. 72.73. 74. 75. 76. 77. 78. 79.80. 81. 82.83. 84. 85. 86. 87. 88.心直视手术需阻断主动脉,肺动脉血流时,可通过此窦从前后钳夹两个大动脉。 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属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 变化,反射性调节血压。 动脉韧带: 是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之间的纤维性韧带, 是胚胎时 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出生六个月后仍为闭锁则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掌浅弓:由尺动脉中末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指浅屈肌腱浅 面。发出指掌侧总动脉等血管。 掌深弓:有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发出指掌心动 脉与掌浅弓血管指掌侧总动脉相连。 静脉角:由同侧的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的锐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 淋巴导管注入。 胸导管: 为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起自乳糜池, 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 最后注入左静脉角, 其收集了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腰干、右腰干、长干六条淋巴干。 即左侧头颈部、左侧胸部、左上肢、腹盆部级双下肢的淋巴回流。 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成,注入右静脉角,手机右侧 头颈部,右侧胸部,右上肢的淋巴回流。 脾门:脾脏面重要凹陷处,是脾的血管、神经级淋巴管出入部位。 脾切迹:脾上缘前部有 2~3 个凹陷,称脾切迹,是脾肿大是触诊脾的标志。 乳糜池:位于第一腰椎前方,呈囊转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平第 12 胸 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 视神经盘:视网膜视部后方,视神经起始处,可见一圆盘形隆起称视神经盘,是视神经 起始部位,此处无感光细胞分布,不能感光,称生理盲点。 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 通道。 前房角(虹膜角膜角) :在眼前房内,虹膜与角膜交界处,虹膜与角膜所形成的锐角, 邻虹膜静脉窦,其间隔有网状小梁组织,小梁间裂称虹膜角膜间隙,房水经此渗入巩膜 静脉窦。 黄斑: 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小区, 称黄斑, 活体称红褐色。 其中央凹陷, 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最敏锐。 结膜囊:当上下眼睑闭合时,睑结膜、球结膜所围成的囊状腔隙,称结膜囊,此囊通过 睑裂与外界相通。 咽鼓管:是联通鼓室和鼻咽部的一条细长而狭窄管道,维持鼓室与外耳道的气压平衡, 外侧 1/3 段为骨部,即颞骨岩部的咽鼓管半管,其外侧端借鼓室口开口于鼓室的前壁; 内侧 2/3 为软骨部,其内侧端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 壶腹嵴:为位于膜半规管膨大的膜壶腹壁的隆起,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 的刺激。 内分泌器官:是指结构上独立存在,肉眼可见的无管腺,分泌的激素直透血液和淋巴, 对集体其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体。 内分泌组织: 是指一些分散存在于某些器官或结构内的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 如胰腺 内的胰岛和睾丸的间质细胞等。 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引起的应答性的反应;是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 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和效应器。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 89.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纤维外包髓鞘,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白 亮。 90. 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91.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结状结构,称为神经节; 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两种。 92. 纤维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始、 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为神经传导束。 93. 网状结构: 脑干内除脑神经核和境界明确的非脑神经核以及一些起止明确的长的上、 下 行传导束外,一些神经纤维与神经细胞交错排列成网状的广泛结构,称网状结构。 94. 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 31 个脊髓 节段。 95. 内囊:是经过豆状核、尾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投射纤维形成的宽厚白质板,由上行和 下行的纤维束组成,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形,可分为前肢、后肢和膝三部。 96. 基底神经核:位于大脑基底部白质内的神经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 体。豆状核和尾状核合称纹状体,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种系发生上是较新的结构,称 为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纹状体与肌张力的调节和姿势调整有关。 97. 脑桥小脑三角:在延髓脑桥沟外侧端,脑桥、延髓、小脑的交接处,临床称为脑桥小脑 三角,前庭神经根和面神经根恰位于此处。 98.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由 前向后可分为嘴、膝、干和压部四部分。 99. 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靠近脑干内侧上行。 100. 上运动神经元: 椎体系全程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皮质运动中 枢称上运动神经元,轴突下行组成锥体束,损伤后引起硬瘫。 101. 下神经元: 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 (包括它发出的脑神经纤维和 脊神经纤维)称下神经元。 102. 锥体束: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的下行纤维束,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分 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103.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发出并止于脑干运动核的纤维束, 管理头面部骨骼肌随意运动。 104. 皮质脊髓束:运动中枢发出并止于前角动细胞,管理躯干和四肢骨骼肌运动的纤维束。 105. 锥体外系:除锥体路以外的运动传导通路,主要是协调肌肉运动,调节肌张力和维持身 体平衡。 106. 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由脑底的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和大脑后动脉相吻合形成的环;该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将颈内动脉 与基底动脉联系在一起,也使左右大脑半球的动脉相联合。 107. 硬脑膜窦:硬脑膜有些部位内外两层分开,衬以内皮细胞形成特殊的颅内静脉管道,输 送颅内静脉血。窦内无瓣膜,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出血较多。 108. 硬膜外隙:在硬脊膜和椎管内面骨膜之间,内含脊神经根、静脉丛和脂肪等,呈负压, 与颅腔不相通,临床上可做硬脊膜外麻醉。 109.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110. 边缘系统: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 扣带回、 海马旁回、 钩和海马等连接成环, 称为边缘叶。 边缘叶以及与它连接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 称为边 缘系统。 边缘系统在进化上是脑的古老部分, 在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生存方面有重要作 用。 111. 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112. 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膨出部,紧贴枕骨大孔。 113. 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前端连于鸡冠,后端连于小脑幕的顶,下 缘游离于胼胝体的上方。 114. 小脑幕: 形似幕帐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称小脑幕, 将颅腔不完全的分隔成上下两部, 其后外侧缘附于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成幕切迹。 115. 脊神经节:脊神经后根在椎间孔的附近的椭圆形膨大,内含假单极的感觉神经元,其中 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感受器。 116. 腰骶干:第 4 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和第五腰神经前支组成,参与骶丛构成。 117. 三叉神经节:是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聚集,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内含 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聚集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条大分支。 118. 鼓索:面神经出乳突孔前发出的分支,经鼓室岩鼓裂至颞下窝,并入舌神经,内含味觉 纤维管理舌前 2/3 的味觉,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支配下颌下腺、舌下腺分 泌。 119. 交通支:每一交感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的纤维。分白、灰交通支两种,白交通 支由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灰交通支由无髓鞘的交感节 后纤维组成,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 120. 交感干: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练成,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与尾骨前面左右合 一。 121. 节后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由低级中枢到其支配的效应器之间常需要在周围神经节进行一 次换元,神经节换元后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分布到效应器。 122. 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痛觉过敏或疼痛的现象称 为牵涉性痛。发生牵涉性痛的体表区域常与病变器官受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 1. 试简述骨的形态分类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骨的构造和功能?答: 骨的形态: 1、 长、 短、 扁、 不规则。 长骨呈长管状, 分布于四肢, 分一体两段, 体内有骨髓腔。 短骨呈立方形。 扁骨呈板状,主要参与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等体腔壁。不规则骨的形状不规则,功能 多样。2、骨的构造:包括骨膜、估值和骨髓。骨膜位于除了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分 内外两层,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重塑和感觉起重要作用。骨髓 腔内面及骨松质间隙分布有骨内膜。骨质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位于骨表面,骨松质在 骨内部,鬼祟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分红、黄骨髓,只有长谷的骨干内的骨髓 5 岁后开始由于脂肪沉积、替代成黄骨髓,其余部位众生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3、 骨的功能:支持保护,生长发育;储存钙,参与钙、磷代谢;造血;运动。 2. 简述颅中窝有哪些孔裂,各孔裂通过的结构有哪些?答:视神经管、眶上裂、破裂孔、 圆孔、卵圆孔、棘孔。结构为:视神经管内有有视神经及动眼神经;眶上裂内有动眼神 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眼上静脉通过;破裂孔的后外侧壁有颈动脉管内口, 有颈内动脉通过;圆孔内有上颌神经通过;卵圆孔内有下颌神经通过;棘孔内有脑膜中 动脉通过。 3. 椎骨的一般形态及颈椎、 胸椎和腰椎各部的主要特征?答: 椎骨有椎体、 1、 椎弓组成, 两者间成锥孔。椎弓喉部呈宽板状为椎弓板,前部连于椎体称椎弓根。椎弓根上下缘的 凹陷分称椎上切迹,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椎下切迹间围成椎间孔。椎弓板 发出 7 个突起,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图,一对横突和一个棘突。2、特点:颈椎: 椎体小,横断面成椭圆形,椎体上缘有椎体钩。关节突关节面呈水平位。横突上有横突 孔。 锥孔大, 呈三角形。 棘突段, 末端分叉。 中间寰椎呈环状, 无椎体, 棘突和关节突。 枢椎椎体上不有尺兔。隆椎棘突长而不分叉。胸椎:椎体横断面呈心形,椎体上、下缘 喉部有肋凹。 棘突细长, 斜向后下。 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横突上有横突肋凹。 腰椎: 4.5.6.7.8.9.10.11.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锥孔大,呈三角形或卵圆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突起 粗大,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向后。 从体表可根据哪些结构确定椎骨及肋骨的序数?答:1、体表确定椎骨序数:第七颈椎 棘突体表可触及;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平第三胸椎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 腰椎棘突;两侧髂后上棘连线平第二骶椎棘突。2、题匾确定肋:胸骨角平对第二肋; 男性乳头平对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 肩胛骨上角平对第二肋; 肩胛骨下角平对第七肋或 第七肋间隙。 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运动?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 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上覆关节软骨。 关节囊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 的囊,包绕除关节面意外的骨端,分两层,外层和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关节的辅助 结构有: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运动形式:曲和伸、内收和外展、 旋转运动、环转运动。 脊柱有哪些生理弯曲各有和功能意义?记住的韧带连结有哪些各有何作用?答:四个 生理弯曲:凸向前的颈曲和腰曲,凸向后的腰曲和骶曲。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时已形成, 胸曲和骶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胸、 盆腔容积。 出生 2 个月后伴抬头出现凸向前的颈曲, 颈曲支持头的抬起。出生 7 个月后伴坐、立、行走出现凸向前的腰曲,腰曲使身体重心 垂线后移,有利于维持身体前后平衡,保持稳固的直立姿势。此外,脊柱的生理弯曲也 能增加脊柱弹性,缓冲震荡。韧带连结:椎体间韧带:前纵韧带防止记住过度后伸;后 纵韧带防止脊柱过度前屈。椎弓间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 黄韧带协助围城椎管后壁。 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以什么结构作为定位标志?穿刺时由浅入深以此需要经过哪些 结构才能达到蛛网膜下隙?答: 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平对第四腰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 穿刺由浅入深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 硬脊膜、蛛网膜到达蛛网膜下隙。 比较肩关节与恰关节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多轴球窝关节;关节 窝周边都有关节唇;都可做屈、伸、收、展、旋转以及环转运动;上、前、后以及外侧 都有结构加强,下方薄弱,易向下脱位。不同点:肩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髋关节的 关节囊后而坚韧,且有髂股韧带、耻骨韧带、坐骨韧带等加强;肩关节的关节窝浅,髋 关节的关节窝深; 肩关节无囊内韧带, 髋关节有囊内韧带、 股骨头韧带加强; 相对而言, 肩关节灵活性好,稳定性差,髋关节相反。 从肘关节的结构特点说明其最易发生脱位的方向?利用你现在所学知识如何鉴别肘关 节的脱位和尺、桡骨上位的骨折?答:常见桡、尺两骨向后脱位,因为肘关节囊前后 壁薄而松弛, 两侧壁厚而坚韧并又韧带加强, 囊的后壁最为薄弱且肘关节前面两侧都有 肌肉加强; 鉴别: 正常情况下在伸肘关节时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位于同一条横线上, 曲轴 90°时上述三结构呈等腰三角形,尺、桡骨上部骨折时三者位置关系不变,尺骨 鹰嘴、肱骨内侧髁骨折及脱位时这种位置关系会发生改变。 简述膝关节的组成,辅助结构和运动?答:组成: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段和髌 骨组成; 辅助结构: 髌韧带、 腓侧副韧带、 胫侧副韧带、 前后交叉韧带、 内外侧半月板; 功能:主要是屈伸运动,屈膝时还可以做小幅度的旋内、旋外运动。 盆骨的组成,围成小骨盆上口和下口的结构,并比较男女性骨盆的性别差异?答:组 成:由骶骨、尾骨、左右髋骨及其间的骨连接组成,小骨盆的上口:骶骨岬、弓状线、 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小骨盆的下口:尾骨尖、骶骨 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性别差异:骨盆形状:男性 窄而长,女性宽而短;骨盆上口:男性心形,女性椭圆形;骨盆下口:男性狭小,女性 12.13. 14.15. 16.17.18.19.20.21.宽大;骨盆腔:男性漏斗形,女性圆筒形;骶骨:男性狭长曲度大,女性宽短曲度小; 骶骨岬: 男性突出明显, 女性突出不明显; 尺度下角: 男生 70°~75°, 女性 90°~100°。 某男性患者,20 岁,在球赛时…………答:膝关节的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是 保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重要装置, 他们的损伤势必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患者在 奔跑中,被对方从侧面抱住而摔倒,正是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小腿遭受外展外旋的暴 力造成近侧副韧带断裂, 前交叉韧带近端从股骨头外侧髁内侧面撕裂, 贴附于胫侧副韧 带深面的内侧半月板纵向撕裂,破碎的半月板想关节内部移位。1、胫侧副韧带阻止小 腿外展,患者沿胫侧副韧带有压痛,小腿外展时疼痛加重,指使胫侧副韧带的损伤,X 光检查强力外展小腿,见胫骨股骨内侧髁间距加宽,进一步指使胫侧副韧带断裂;2、 膝关节伸直前交叉韧带紧张,前交叉韧带还防止胫骨前移,患者不愿伸直膝关节,屈膝 牵拉胫骨前移范围增加说明前交叉韧带撕裂;3、因为内侧半月板紧密附着于胫侧副韧 带深面, 外展外旋暴力致伤胫侧副韧带的同时容易引起内侧半月板破裂, 破裂的半月板 移向膝关节内部,阻止膝关节伸直,所以患者膝关节伸直明显受限,也是内侧半月板破 裂的一个指证;4、由于膝关节囊滑膜层广泛分布,有时关节腔还与膝周某些肌下的粘 液囊相通,在病理情况下滑膜层大量分泌或渗漏,可造成膝关节的严重肿胀,本病例尤 其以髌上区肿胀显著,很可能是髌上囊积液所致。 深呼吸都有那些肌肉参与?答:深吸气时:隔、肋间外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收 缩;深呼气时:隔松弛、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腹肌前外侧群收缩。 简述隔的裂孔,各有什么结构通过及其在体内的位置关系?答:三个:在第十二胸椎 前方有主动脉裂孔, 有主动脉和胸导管经过; 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十胸椎水平, 有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分布;食管裂孔右前上方,有腔静脉裂孔,约平第八 胸椎高度,有下腔静脉经过。 臂部前群肌、后群肌各有哪些?各由什么神经支配?答: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 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后群:肱三头肌,由桡神经支配。 前臂骨连结包括哪些?能做什么运动?各由什么肌完成这些运动?答:包括:桡尺近 侧关节、前臂骨间膜、桡尺远侧关节。运动:前壁的旋前旋后运动。由旋前圆肌、旋前 方肌、使前壁旋前;肱二头肌、旋后肌使前壁旋后。 大腿前群肌、内侧群肌、后群肌的组成及神经支配?答:前群肌:缝匠肌、股四头肌。 受骨神经支配;内侧群肌:尺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受闭孔神经的 支配,耻骨肌还接受股神经支配;后群集: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 配。 小腿前群肌、内侧群肌、后群肌的组成及神经支配?答:前群肌:胫骨前肌、趾长伸 肌、[长伸肌、受腓深神经支配;外侧群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受腓浅神经支配; 后群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c长屈肌,受胫神经支配。 心脏的位置和外形?答:位于胸腔中纵膈内,1/3 在身体正中面右侧,2/3 在左侧;外 形:形似倒置的前后稍偏的圆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四条沟,一尖指心尖, 一底指心底,两面指胸肋面和膈面,三缘指左、右、下缘,四沟指前后室间沟、后房间 沟和冠状沟。 能保证心内血液按正常方向流动的装置有哪些?答:二尖瓣、三尖瓣的完整性;肺动 脉瓣和主动脉瓣的完整性;房间隔、室间隔的完整性;心传导系统正常的功能作用;心 房肌与心室肌互不延续;心肌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传导系统组成及心兴奋传导途径?答: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途径: 窦房结→心房肌收缩→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 心肌。 22. 左、右冠状动脉分支及供血范围?答:左分支: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发出左室 前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支;前室间支供应左室前壁,右室前壁的一部分,室间隔的 前 2/3; 旋支发出左缘支、 左室后支、窦房结支、心房支、 左房旋支; 旋支供应左心房、 心左缘、左心室膈面、左心室后面、窦房结。右分支:窦房结支、后室间支、右缘支、 右房支、房室结支等;供血范围: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 1/3、左室后壁一部分, 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 23. 腹腔干的分支分布?答:1、胃左动脉:供应食管腹段、贲门、胃小弯附近胃壁;2、肝 总动脉: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支、肝右支、胆囊 动脉(二者一同供应肝和胆囊) 、胃右动脉(供应十二指肠上部、胃小弯附近胃壁) ;胃 十二指肠动脉分为:胃网膜右动脉(供应胃大弯、大网膜)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供应 胰头、十二指肠) 、3、脾动脉分为:胰支(供应胰体、胰尾) 、胃短动脉(供应胃底) 、 胃后动脉(供应为后壁上部) 、胃网膜左动脉(供应胃大弯、大网膜) 。 24. 简述面静脉收集范围、特点及临床意义?答: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收集面部软组织静脉回流,与颅内海绵窦有交通;特点:两侧口角与鼻根间的三角形区 域面静脉内无静脉瓣,且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此处感染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颅内继 发感染。 25. 上、下肢出血压迫部位?答:上肢:锁骨终点上方向后下方将锁骨上动脉压向第一肋止 上肢出血; 肱二头肌内侧向肱骨压迫肱动脉止前臂出血; 腕关节上方两侧同时压迫绕尺 动脉止手部出血;手指两侧压迫指掌侧固有动脉止手指出血。下肢:腹股沟韧带中点下 方将股动脉压向尺骨上支止下肢出血;踝关节前方将足背动脉向深部压迫止足背出血。 26. 胃的位置、分布及动脉供应?答: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分 布: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供应:胃左动脉、胃右动脉供应胃小弯,胃网膜左 动脉、胃网膜右动脉供应胃大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胃后动脉供应胃后壁上部。 27. 门静脉组成、特点、主要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吻合部位?答:组成:脾静脉和肠系 膜上静脉; 特点: 无静脉瓣、 两段接毛细血管; 主要属支: 脾静脉、 肠系膜上、 下静脉、 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吻合部位: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网、直肠静脉 丛。 28. 从大隐静脉滴药物治疗左面部疖肿,药物到达治疗部位所经途径?答:大隐静脉→股 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膀胱。 29. 口服呋喃类药物可治疗膀胱炎,写出药物经口腔至膀胱的路径?答:口腔→咽→食管 →未→十二指肠→空场、 回肠吸收→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肺静脉→下腔静脉→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膀胱。 30. 某病人右手掌感染……答: 臀部肌注→臀大肌→臀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 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 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尺桡动脉→掌浅弓、 掌深 弓→手掌。 31. 为什么肝门静脉高压的病人会出现呕血等症状?答:肝门静脉系收集腹内肝意外不成 对脏器的静脉回流,由于门静脉缺乏静脉瓣,固去路受阻时可发生反流,且其与体循环 的静脉之间亦存在经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网、直肠静脉丛的吻合。当门脉高压使门静 脉去路受阻,其血液有可能经过这些吻合部位回流:1、经胃左静脉至食管下端静脉丛 再经食管静脉、 奇静脉回流到上腔静脉致使食管静脉丛曲张, 甚至破裂, 产生呕血; 2、 32.33.34.35.36.37.经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 静脉回流。直肠静脉丛也可形成曲张,产生痔,破裂时出血(便血) ;3、经附脐静脉再 脐周与腹壁上静脉及胸腹壁浅静脉相吻合, 与上腔静脉交通, 同时也可与腹壁下静脉及 腹壁浅静脉相吻合,而与下腔静脉交通,至脐周上下的浅静脉发生曲张,在皮下可以看 见脐周曲张的静脉,亦成为“海蛇头”样的改变。 为什么胸导管损伤可引起左侧乳糜胸或右侧乳糜胸?答:胸导管的胸段最长,形成弯 曲,与后纵隔结构关系密切,从形态学角度可以把其胸段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相当于 胸的 5~12 椎体,胸导管位于脊柱、右肋间动脉之前,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食管后 方。右侧的纵膈胸膜在此与奇静脉和胸导管的前面,再转折到食管的后面,形成食管后 隐窝。因此胸导管下段损伤可引起淋巴流入右侧胸膜腔引起右侧乳糜胸;上段:第 4 胸椎以上,胸导管在上升中逐渐倾向左侧至第三胸椎处,出现在主动脉弓的上方,食管 的左后方, 此处左侧的纵膈胸膜往往紧贴于胸导管的左缘, 因此胸导管上段损伤时可以 出现左侧乳糜胸。 腋淋巴结位置、分群、注入部位?答:位置:位于腋窝、腋血管及其分支周围;分群: 5 群,外侧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 尖淋巴结, 外侧淋巴结、 胸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汇合成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锁骨下干。 乳房淋巴回流途径与乳癌淋巴转移临床意义?答:途径:1、乳房外侧和上部的淋巴可 有 2~3 条大淋巴管先向外上注入腋淋巴结前群, 其输出管再汇入腋淋巴结中央群和锁骨 下淋巴结,在乳癌时前群较易受累,因此做乳癌根除术时,需将胸大肌、胸小肌一起切 除;2、乳房内侧的淋巴可穿过肋间肌汇入胸骨旁淋巴结,其输出管流入纵膈或锁骨上 淋巴结。 临床上对内侧乳癌根治术在清除腋淋巴结之外, 有时还考虑切除胸骨旁淋巴结。 3、乳房下内侧淋巴管,可穿腹前壁与膈下间隙级肝脏淋巴管汇合;4、乳房深部的淋巴 管,可穿胸大肌、胸小肌汇入腋淋巴结间群外,有时经胸大肌胸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 结也可直接汇入胫跟部的颈深淋巴结;5、乳房浅淋巴管与皮肤淋巴管,上述淋巴管发 生阻塞时,淋巴可逆流至对侧。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汇入腋淋巴结。当乳腺炎症或癌肿 时,首先多半侵及同侧腋淋巴结群引起不同程度的肿大,然后转至锁骨上淋巴结,最后 入静脉。其次,癌细胞亦可侵入胸骨旁淋巴结,再由锁骨上淋巴结转入静脉,当然亦可 由皮肤浅淋巴间广泛吻合转至对侧,或可通过乳房深层淋巴管转至腹腔。 腹股沟淋巴结位置、分群、注入部位?答:腹股沟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大腿 根部的前面,以阔筋膜为界,分为浅、深两群,即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沿腹股沟韧带下缘和大隐静脉末端排列,接受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 部、 和外生殖器以及除足外侧缘及小腿后外侧部以外的整个下肢的浅淋巴管。 其输出淋 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或直接注入髂外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大腿阔筋膜的深 侧,沿股动脉、股静脉的内侧及前面分布,其中位置最高的一个位于股环处,并且体型 较大,可称为鼓环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收纳下肢深部以及外阴深部的淋巴管,其输 出淋巴管汇入髂外淋巴结。 内囊的位置、分布、各部通过的纤维束,一侧内囊出血会出现什么临床症状?答: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分为前肢、后肢和膝。前置通过的纤维束有:丘脑 前辐射和额桥束。后肢通过的纤维束有:由前向后一次为丘脑中央辐射、听辐射、和视 辐射,靠外侧的是皮质脊髓束,还有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膝部通过的纤维束有: 皮质核束。损伤后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双眼病灶对 侧半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比较一侧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损伤后对光反射的改变?答:光线→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视束部分纤维→上丘臂→顶盖前区与顶盖前区 38.39.40.41.42.43. 44.45.46. 47. 48. 49.细胞形成突触发出纤维达到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由动眼神经副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 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发出副交感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侧视神经 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侧动眼神经损伤:该侧直接和间接 对光反射消失。健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比较躯干、四肢深、浅部感觉传导路的异同点?答:相同点:第一级和第三级神经元 包体所在位置相通;均途经内囊后肢;左、右交叉的纤维都是Ⅰ级神经元发出的;Ⅰ级 神经元纤维都到达中央后回中、 上部级中央旁小叶后部, 而且身体各部都在皮质上的投 影定位基本相同。不同点:第二级神经元所在位置不同;深感觉传导路在薄束核、楔束 核,浅感觉传导路在后角固有核;Ⅰ级纤维在脊髓位置不同,深感觉传导路纤维在后索 上行,浅感觉传导路达后角固有核;交叉位置不同,前部的纤维在白质前联合交叉,深 部的纤维在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交叉; 深部的除投射到中央后回中、 上部和中央旁小叶 后部意外,还投射到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躯干及四肢深感觉传到通路?答:感受器分布于肌、肌腱、关节,传到本体感觉和精细 触觉;由三级神经元传到: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 核) ,第三季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经过一次交叉,交叉部位在延髓丘系交叉。 脑脊液的生成及其循环途径?答: 脑脊液由各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侧脑室 (通过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 → 第三脑室 (通过中脑水管) (第 → 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第四脑室→(通过外侧孔、正中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 矢状窦→颈内静脉。 某司机因车祸受伤,……可能出现什么症状?答:可能出现胸 7 平面以下感觉障碍。 若左半脊髓横断,可能出现:①左侧 T7 平面以下深感觉及随意运动障碍,左侧下肢硬 瘫;②右侧 T7 平面以下痛感觉丧失。 脑干内脑神经核按功能分几类?说出他们的名称?答:分类: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 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延核、下泌延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 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下部) 、特 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部) 。 脊髓为什么什么部位?什么叫脊髓圆锥?答: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 延髓相连,成人脊髓下端平第一腰椎下缘,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部分成脊髓圆锥。 脊髓横切面上灰质可分哪几部?各有哪些主要神经核?答:在横切面上灰质可分为前 角(前柱) ,后脚(后柱)和中间带。前角主要由运动(传出)神经元组成,后脚主要 有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带包括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 在脊髓前、后、外侧索各有哪些主要纤维束?答:后索:薄束和楔束,前索:脊髓丘 脑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外侧索:脊髓丘脑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和脊髓小 脑前、后来等。 脑由哪几部分组成?何谓脑干?答: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 延髓、脑桥、中脑合称脑干。 大脑半球借哪些沟区分为哪几个叶?额叶主要的脑回有哪些?答:主要分为额叶、顶 叶、颞叶、枕叶和岛叶。在额叶上有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大脑皮质中的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各指哪些部分?答:属古皮质的有海马回和齿 状回; 旧皮质: 嗅球、 嗅三角及海马旁回前部; 其余皆属新皮质, 约占全部皮质的 96%。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答: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感觉中枢:中央后 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候补;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听觉中枢:颞横回;语言 50.51. 52.53.54.55.56. 57.58.59.60.61.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颞下回后 1/3 处,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额上回 1/3 处;视觉性语 言中枢在教会,书写中枢在额中回的后部。 什么是纹状体?什么是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纹状体有哪些功能?答:尾状核和豆状 核合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肌肉的紧张度,协调骨骼肌的运动。 侧脑室的位置和区分?答: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 可分为中央部 (顶叶内) 前角 、 (伸 入额叶内) 、后角(枕叶内) 、下角(额叶内) 。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的传导途径?答:头面部的皮肤、粘膜的痛温触感受器→三叉神 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跟→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延髓和脑桥处交叉→三叉 丘脑束→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视觉传导路感受器和三级神经元的名称和位置?答: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锥、视杆 细胞、第一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是节细胞,地三级神经元的包 体在外侧膝状体内。 视觉传导路在哪个部位交叉?有何特点?答:交叉部位在下丘脑的视交叉,其特点是 在视交叉中,只有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行于视交叉中央部;颞侧半的不 交叉,行于视交叉的外侧部。因此,左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 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 右侧视神经、右侧动眼神经、右侧师叔分别损伤个出现哪些临床症状?答:右侧视神 经损伤时,右眼实验全忙,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左眼间接对光 反射消失。右侧动眼神经损伤时会出现右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右眼球运动障 碍。右侧视束损伤则出现两眼左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损伤视交叉中央部或外侧部时分别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答:当损伤视交叉中央部时, 会出现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当损伤视交叉一侧外侧部时, 回出现同侧眼球鼻侧视野偏盲。 管理眼裂以下的一侧面肌‘一侧舌肌和一侧上下肢肌的上下神经元各位于什么部位? 答: 面肌: 上神经元胞体位于对侧中央前回下部, 下神经元胞体位于同侧面神经核下半; 舌肌:上神经元胞体位于对侧中央前回下部,下神经元胞体位于同侧舌下神经核;上肢 肌: 上神经元胞体位于对侧中央前回中部, 下神经元胞体位于同侧颈膨大前角; 下肢肌: 上神经元胞体位于对侧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下神经元胞体位于同侧腰骶膨 大前角。 上、下神经元损伤会出现哪些不同的临床症状?答: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肌张力 增高,瘫痪是痉挛性的(硬瘫) ,肌早期不萎缩,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当下运 动神经元损伤时,表现为肌张力降低,瘫痪是迟缓性的(软瘫) ,肌肉萎缩,深反射消 失,无病理反射。 硬脑膜形成哪些结构?硬脑膜窦的名称和流注关系是怎样的?答:硬脑膜形成了大脑 镰、小脑幕和硬脑膜窦。主要的硬脑膜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 窦和海绵窦。注流关系:下矢状窦注入直窦、直窦与上矢状窦一起注入窦汇;海绵窦注 入岩上窦和岩下窦,岩上窦和窦汇分别注入横窦;横窦注入乙状窦,它与岩下窦都通过 颈静脉回心。 什么叫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答: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 下腔, 腔内充满脑脊液, 在某些地方腔隙较大称为蛛网膜下池, 如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伸入上矢状窦内, 称蛛网膜粒。 脑脊液通过蛛 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 什么叫大脑动脉环?从环上分出哪种分支?答: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在脑底环绕视交叉、 灰结节及乳头体, 吻合成环称大脑动脉环, 62.63.64. 65.66.67.68.69. 70.71.72.从大脑动脉环发出中央动脉和皮质动脉。 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主要分布哪些区域?还存在哪些重要中枢?答:大脑中动脉的皮 质支分布于额中、下回,中央前、后回中下分,颞中、上、横回等部分,既大脑半球上 外侧面中央大部区域,此区域内存在有感觉、运动、语言等重要高级中枢。 大脑中动脉重要动脉有何特点?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一旦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答:它们口径小,管壁薄、压力较高,走行路径长,在一些因素影响下,易破裂出血。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营养内囊、 纹状体和背侧丘脑。 一旦破裂常累及内囊而引起对侧 半身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和两眼视野对侧半偏盲等,即“三偏”综合征。 与海绵窦有关的结构有哪些?答:在海绵窦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眼神经、上颌神经,在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 说明第三、第四脑室的位置和交通?答:第三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经两 室间孔与左右侧脑室相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小 脑间,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向后经正中孔和两外侧孔通蛛 网膜下腔。 脊髓半边横断性损伤有何临床表现?为什么?答: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因伤 及皮质脊髓束)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因上了薄束和楔束) ;损 伤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因损伤了脊髓丘脑侧束,该束是交叉的纤维) 。 针刺左侧小指掌侧面皮肤引起痛觉,试述其传入脑中枢的途径?答:小指的痛觉感受 器→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臂丛脊神经节→颈 8~胸 1 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换 神经元→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脊髓外侧索内形成脊髓丘脑侧束→延髓、 脑桥、 中脑 →丘脑腹后外侧核换神经元→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位右侧中央后回中部。 判定右膝关节屈曲状态的神经冲动传导通路?答:当右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时,关节 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的深感觉器受到位置觉的刺激,其第一级神经元在腰、骶 部脊神经节内,节内细胞周围突参与深感觉器的构成,冲动循此纤维内传,经股神经、 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传向腰骶丛,经后根、脊髓后外侧沟沿脊髓后索上行,形成薄束。 此束到延髓的薄束核换元后发纤维呈弓形向前, 在中央管腹侧通过内侧丘系交叉后经内 侧丘系上行。在延髓,经椎体深方中线左侧、穿脑桥的斜方体。中脑红核后外向上达丘 脑腹后外侧核换元,由此核发纤维形成丘脑皮质束,经内核后肢终至中央前后会上 1/3 区。 脑桥前内侧损伤,有何机能障碍?答:对侧舌肌,上下肢肌硬瘫,同侧展神经受损产 生内斜视,若向后累计斜方体,可导致对侧颈部以下深感觉及精细触觉消失。 与孤束核有关系的神经有哪些?各神经的功能是什么?答:与孤束核有关的神经有面 神经, 主舌前 2/3 区味觉; 舌咽神经, 主舌后 1/3 区一般感觉和味觉;迷走神经, 主颈、 胸、腹各脏器的内脏感觉。 完成伸膝关节这一动作的神经传导途径?答:中央前回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前半的巨型 锥体细胞发出纤维,形成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脚→中脑上丘平面行于大脑脚底中 3/5 外 侧→脑桥平面丘平面行于脑桥基底部→延髓平橄榄体中部平面行于椎体内→延髓下部 通过锥体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侧索下行→腰髓 2~4 节前角细胞换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腰丛→股神经→股四头肌完成这一动作。 简述脊神经的组成成分及分布?答:脊神经含躯体感觉、躯体运动、内脏感觉、内脏 运动四种纤维成分。分支有:前支、后支、交通支及脊膜支。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 布于躯干前外部及四肢的肌和皮肤。 除胸神经前支尚保持节段性分布外, 其余前支先组 成神经丛,再由丛分支分布于相应部位。后支: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颈、胸、腹后 部的深层肌及大致相应范围的皮肤,不参与构成神经丛,分布明显节段性。交通支:连 73.74.75.76.77.78.79.于前支和交感干之间,含内脏纤维。脊膜支: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 被摸和脊柱的韧带。 肱骨中段骨折最易损伤什么神经?可产生哪些临床表现?解释原因?答:最易损伤桡 神经。临床表现:前臂伸肌瘫痪,不能伸腕伸指、前臂旋后力弱,抬臂时呈“垂腕”记 性。前臂背面、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指进节背面皮肤感觉障碍,以虎口区最明显。 原因:桡神经主干于肱骨中段贴桡神经下行,故此处骨折最易损伤桡神经主干。桡神经 肌支支配臂部后群肌及前臂后群肌,骨出现前臂伸肌瘫痪,不能伸腕伸指、前臂旋后力 弱,抬臂时呈“垂腕”畸形。桡神经皮支支配臂部后区、前臂后区、手背桡侧半及饶恩 两个半指近节背面皮肤感觉,骨出现皮支支配区感觉障碍,以虎口区最明显。 坐骨神经主干行程、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答:行程: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孔 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 经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下行至股后面, 在股二头肌长头深 面下行至N窝,在N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布:主干在股部发出肌支支配二 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胫神经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及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腓总 神经分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皮肤。 腓深神经 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小腿前面和足背皮肤。临床表现:坐骨神经高位损伤:大腿 后群肌、全部小腿肌及足肌瘫痪。小腿后区、前区、外侧区及足区皮肤感觉障碍。胫神 经损伤:小腿后群肌、足底肌瘫痪,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减弱,呈背屈外翻状态,成钩 状足畸形。小腿后区及足底区皮肤感觉障碍。腓总神经损伤:小腿前群、小腿外侧群及 足背肌瘫痪,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内翻力减弱、呈跖屈内翻状态,称马蹄内翻足畸 形。呈跨域步状态。小腿前区、外侧区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 腓骨颈骨折易损伤什么神经?可产生哪些临床表现?解释原因?答:最易损伤腓总神 经。临床表现:足背屈、不能外翻、内翻力减弱,成跖屈内翻状态,趾不能伸,称马蹄 内翻足畸形。患肢足下垂,呈跨域步态。小腿前区‘外侧区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因腓 总神经分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皮肤。 小腿外 侧群肌作用能使足内翻。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及小腿前面和足背皮肤。小 腿前群肌作用能使足内翻、背屈、伸趾。这些肌瘫痪后即出现足不能外翻、背屈、内翻 力减弱,呈现内翻跖屈状态。皮支支配区感觉障碍。 一侧动眼神经完全损伤产生的临床症状?答:出外直肌、上斜肌意外的同侧眼外肌瘫 痪;眼睑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患侧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 射消失;瞳孔散大、眼球前凸、复视。 眼眶内与视器有关的神经,并分别说明这些神经的纤维成分,支配或分布以及功能? 答:视神经:含特殊躯体感觉纤维,来自视网膜节细胞,传导视觉冲动;动眼神经:含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除外直肌、上斜肌外的眼外肌,还含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瞳 孔括约肌和睫状体;滑车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斜肌;眼神经:含一般躯体感 觉纤维,分布于视器的眼球、泪腺、结膜;展神经:含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外直肌;面 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眼轮匝肌,还含有一般内脏纤维,分布于泪腺,掌管 分泌;颈交感神经纤维:含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 面神经管外损伤和管内损伤有何临床表现?答:管外损伤: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 失,不能闭眼,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不能鼓腮口角歪向健侧;管内损伤:除上述症 状外,还有患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障碍引起结膜干燥及 口干,镫骨肌支损伤导致听觉过敏。 舌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及作用?答:感觉神经:舌前 2/3 的一般感觉,由三叉神经 分支舌神经传导。舌前 2/3 的味觉,由面神经的鼓索支随舌神经的分布传导。舌后 1/3 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由舌咽神经舌支传导。 ;运动神经:无论舌内肌还是舌外肌,均由 舌下神经支配。 80. 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答: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T1~L3 侧角,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内脏运动核、 2~4 副交感核; 骶 交感神经的神经节是椎 旁节、椎前节,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是器官旁、壁内节;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节后 纤维长, 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 交感神经分布广, 副交感神经分布窄; 交感神经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踝关节疼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