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常人的新生儿凝血功能正常值结果时间延长

最大最全的搜疾病百科全书,尽在
&&热点搜索:
|||||||||||||||||
|||||||||||||||||
||||||||||||||||||||
|||||||||||||||||
||||||||||||||||||
凝血酶原时间(PT)详细介绍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 成人 11~15s;
新生儿 延长2~3s;(Quick一步法)
18~22s。(Wars-Seegers修改二步法)
凝血酶原时间(PT)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伤口愈合不良的人,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
凝血酶原时间(PT)介绍: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本文地址:
&&& 下一篇:
同类其它检查项目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福建省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搜疾病网络平台 浙ICP备号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照医生诊断。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血凝四项检查结果意义》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1、有的先天性感染的新生儿出生时无症状,在出生后呈进行性的智力和听力功能的损害。美国的资料报道有5%-15%的婴儿出生后两年内呈现各种异常,从而影响人口素质。2、侥幸存活的新生儿常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先天性心脏病、脑膜脑炎、巨细胞肝炎、溶血性贫血、视力、听力障碍等重大问题。3、造成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残疾儿。4、既往受到感染的孕妇,体内潜伏的病毒由于分泌改变和免疫力下降而容易被激活而发生复发感染。通过胎盘可引起宫内感染危及胎儿,也可以经产道或母乳引起新生儿感染。孕前四项病毒检查的意义:1、对于预防诸多的先天性疾病、对于提高人类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一旦检查项目中发现阳性者,必须系统认真治疗,在治愈之前不可怀孕。3、主要是预防胎儿宫内感染,防止发生流产、死胎、畸形及一些先天性疾病。世界许多国家已将TORCH检测作为孕期筛查项目。对未曾感染的作预防接种,对孕早期急性感染者则建议终止妊娠。对孕中、晚期感染者酌情处理。因此,TORCH感染与优生优育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范文二:血凝四项检测的医学意义血凝四项是血凝分析仪的检测项目,这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它们的检测意义分别是什么呢?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2-16秒。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24-36秒。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凝血酶时间测定TT: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血凝分析仪四项检测是凝血分析中的必检项目,它们的诊断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文三:血凝分析仪的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血凝分析仪也是常用的检验科设备,只是没有血常规检测那样使用更频繁,但是也是医院必备的医疗器械,为临床诊断患者的各类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各级医院均可使用。今天海力孚就血凝分析仪的临床意义做详细的介绍,1、凝血酶原时间(PT)的临床意义:(1)延长: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减少症,先天性(第V因子,第Ⅶ因子,第X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循环内抗凝物质增加(SLE),维生素K摄取障碍(新生儿出血,长期服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抗甲状腺药)、维生素K吸收障碍(口炎性腹泻,肠息肉,肠瘘,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K利用障碍(阻塞性黄疸,肝硬化,中毒性肝病,急性肝炎等)等。(2)缩短: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心肌梗死、肺栓塞、静脉炎初期、DIC高凝期等。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临床意义:(1)延长:第Ⅶ、Ⅻ因子以外的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减少、特别是第Ⅷ、Ⅺ因子缺少(血友病)、使用肝素等。(2)缩短:高凝状态。3、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1)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① 先天性:先天性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症等。② 后天性:肝硬化、肝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2)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加(感染、炎症、癌、妊娠晚期)等。4、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1)增加:① 生理性:高龄者、妊娠后期、雌激素制剂内服者、运动后等。② 后天性:妊娠中毒症、感染疾病、恶性肿瘤、脑梗死、心肌梗死、手术、胶原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制剂长期或大量输入(AHG抗人球蛋白制剂、新鲜冻血浆)等。(2)减少:① 生理性:新生儿。② 先天性:A.无纤维蛋白原血症。B.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一部分。③ 后天性:A.生理障碍:慢性肝炎、肝硬化。B.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症、大出血、使用蛇毒制剂等。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一次纤溶)、DIC(二次纤溶)等。
范文四:【摘 要】目的:对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进行检测,了解其生理变化,并探讨其对于足月妊娠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诊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和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330例足月妊娠产妇设为观察组,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设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静脉血3mL,用抗凝离心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分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指标,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结果,检测两组异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T、PT、APTT明显偏高,而FIB明显偏低,二者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足月妊娠产妇;血凝四项;临床意义妊娠晚期的孕妇正处于特殊生理时期[ 1 ],因此临产期孕妇的凝血状态与非临产期孕妇的凝血状态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指孕妇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和导致孕妇产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在产妇血液生理变化中,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以上四项指标能够判断是否有血液高凝以及抗凝治疗过程中是否异常出血[2]。为探究在妊娠晚期产妇机体血凝方面的生理变化情况,收集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诊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和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对比,希望能在医学上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现将其主要内容阐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诊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和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中的330例足月妊娠产妇,年龄为22~42岁,平均年龄(29.25±4.67)岁,无心、肺、肾等方面的疾病;对照组中的33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年龄为22~41岁,平均年龄为(29.28±3.54)岁,亦无心、肺、肾等方面的疾病,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对此次比较不产生明显干扰,因此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仪器和试剂 采用日本Sys me x CA1500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的操作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1.2.2 采集标本 采用一次性专用血凝管采集血液,首先向管内加入枸橼酸钠0.2ml,再用一次性专用血凝管采集静脉血1.6~2.0ml,采集完后立刻上下颠倒混匀,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程序完成 APTT、FIB、PT、TT的检测。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χ-±s)表示,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  2 结果足月妊娠产妇与非妊娠妇女血凝四项指标结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与非妊娠妇女相比,足月妊娠产妇TT、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  3讨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指人为加入外源性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致使血液凝固的过程,可以用来判断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减少,亦可首选用来监测口服抗凝药用量;PT延长主要是因为:①凝血因子Ⅶ缺乏,导致外源性凝血途径被阻滞,②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③凝血因子V、X、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力被激活;凝血酶时间(TT)是指向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后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若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能够检测凝血系统中内源性和共同途径的功能,也是内源凝血系统较常用的筛选试验;纤维蛋白原增加常见月经期、妊娠期、大叶肺炎、支气管肿瘤、淀粉样变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心包炎等。总之,妊娠晚期孕妇检查血凝指标(PT、APTT、FIB、TT),可以及时了解产前孕妇血凝情况,为临床治疗产科发生意外的检测提供依据,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1]张丽中,刘建红,范林霄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987-990.[2]王建军.血凝四项检测的应用及注意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范文五:肺功能检查结果及意义项目 正常范围 检查介绍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 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 气量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 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 气量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 <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 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 的类型和程度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 <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 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 的类型和程度 临床意义:减少:各种肺实质病变,肺气肿,胸膜病变,胸廓畸形,呼吸肌无力或麻 痹等。注意:肺活量受年龄、性别、身长、体表面积等的影响,故应以预计值百分率 作为指标来判断。正常人群为100±20%,<80%为减少 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一秒用力呼气量 男 3.18±0.12L; (肺功能检查) 女 2.31±0.05L一秒用力呼出量 /用力肺活量比 正常范围:>0.80 值(肺功能检查)肺活量(肺功能 正常范围: 检查) 男 3.47L;女 2.44L检查介绍:肺活量为深吸气末尽 力呼出的气量残气量(肺功能 正常范围:男 1.38± 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 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过早闭合等。残气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阻塞性通 检查) 0.63L;女 1.30±0.47L 留在肺内的气量 正常范围:>0.93。通 通气贮量比(肺 气贮量比=(最大通气 检查介绍:通气贮量比为较好的 临床意义:<0.86为通气贮备不足。常用于胸外手术前的肺功能评估及职业病患者 功能检查) 量-静息通气量)/最 通气贮备功能指标 大通气量 无效腔气量/潮 气量比值(肺功 正常范围:0.3~0.4 能检查) 残气量/肺总量 比值(肺功能检 查) 正常范围:男 0.307; 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 女 0.29 留在肺内的气量 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在过闭合等。残气量及肺总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 阻塞性通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残气量/肺总量比值与年龄有关,随年龄而 增加,老年人可达 0.50 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的一部分 临床意义:比值增加:表示有效通气量下降 的劳动力鉴定功能残气量(肺 正常范围:男 2.27± 检查介绍:残气量为深听气后残 功能检查) 0.81L;女 1.86±0.55L 留在肺内的气量 检查介绍:深吸气量为平静呼气临床意义:减少:肺纤维化,肺切除后等深吸气量(肺功 正常范围:男 2.6L;女 能检查) 1.9L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即潮 临床意义:深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气量加补吸气量 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补吸气量(肺功 正常范围:男 2.16L; 检查介绍: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 能检查) 女 1.50L 末再用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肺总量(肺功能 正常范围:男 5.09± 检查) 0.87L;女 4.00±0.83L 正常范围: 一次呼气 (氮检查介绍:肺总量为深吸气后肺 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老年肺,降低: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各种情况使肺总量 内所含的气体总量,即等于肺活 明显降低。注意:肺总量正常不一定代表肺功能正常,因肺活量和残气量的增减可互 量加残气量 相弥补气体分布(肺功 稀释)法 <0.015;重 检查介绍:气体分布测定主要用 临床意义:由于气体分布异常可在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出现,故是较敏感的 能检查) 复呼吸 (氮清洗)法 < 于了解通气分布情况 0.025 检查介绍:全肺肺泡通气量与流 经全肺血量的比例称通气、血流 比例 临床意义:通气/血流(V/Q)异常,无论升高或降低无疑均是导致机体缺氧、动脉血 氧分压下降的主要原因。V/Q 小于 0.8 表明通气量显著减少,见于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水肿等病。V/Q 大于 0.8 表 明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见于肺动脉梗塞,右心衰竭 临床意义:弥散功能减退多见于肺间质疾病,如肺纤维化、矽肺、石棉肺、因呼吸膜 增厚而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气体弥散受阻。此外,肺气肿、肺炎,血气胸等因 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量也降低 通气功能测量指标通气/血流(V/Q) 正常范围:通气/血流 比例测定 =4/5(0.8)肺弥散功能测定正常范围: 25~37MLCO/ 检查介绍:弥散功能是换气功能 毫米汞柱/分 中的一项测定指标呼气高峰流量 (PEFR)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 约 5.5L/S(升/秒)检查介绍: 呼气高峰流量 (PEFR) : 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FVC)过程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中的最大呼气流速最大中期呼气流 正常范围: 男: 3.369L/S 速与最大中期流 (升/秒)。 速时间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 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人 0.5 秒左右。MMFR 意义与(FEV1.0%)相同但更敏感、准确。如肺气肿 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 正常范围:男: 3.179+0.117L 女:2.314+0.048L 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FVC): 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 1 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 1 秒率。正常人大 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 于 80%,低于 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医学上还用低于 80%及 60% 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 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 的能力 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 (MVV): 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 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 80%,低 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 12 次气量 于 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 再乘以 5 测得 检查介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用力肺活量 (FVC)每分钟最大通气 量(MVV)正常范围:男: 104+2.71L 女:82.5+2.17L每分钟肺泡通气 正常范围:4.2L(升) 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 量(VA) 左右 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 呼吸频率 正常范围:男: 6.663+0.2L 女:4.217+0.16L 正常范围:潮气容量: 肺容量测定(静 500ML。 态肺容量) 补吸气量:男 2.16L 左 右;女:1.5L 检查介绍:每分钟静息通气量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每分钟静息通气 量(VE)(VE):VE 为潮气量(VT)与呼 临床意义:低于 3 升表示通气不足,高于 10 升为通气过度。应当指出,此项数值正常 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的乘 并不等于呼吸功能正常 积 检查介绍:潮气容量(VT):这 临床意义: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 80%为异常。患 是指平静呼吸时,进入肺内的气 有胸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 体量。 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 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 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者同时异常增加则正常范围:吸空气时为 20mmHg; 吸纯氧时低于 70mmHg; 儿童为 5mmHg(0.66 千 检查介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 肺泡一动脉氧分 帕); 压差 正常青年人平均为 60~80 岁可达 24mmHg (3.2 千帕); 一般不超过 30mmHg 正常范围:8~16mmol /L 检查介绍:指血清中所测定的阳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阴离子间隙正 离子总数与阴离子总数之差。它 常的代谢性酸中毒如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可鉴别不同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 减低:见于低蛋白血症等 检查介绍: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 的百分比,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 与氧结合量之比乘以 10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压氧治疗。 减低:见于肺气肿等缺氧性肺疾病、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A-aDO2)为肺泡氧分压和动脉 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此值可作 临床意义:显著增大表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氧分压明显减低,常低于 60mmHg, 一般由肺内短路所致,如肺不张和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吸纯氧不能纠正。 中度增加的低氧血症,一般吸入纯氧可望获得纠正,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由于通气不足造成的低氧血症,若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正常,则提示基础病因多半不在 肺,很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8mmHg(1.06 千帕;) 为临床判断肺换气功能阴离子间隙(AG)氧饱和度(SaO2)正常范围:91.9%~ 99%正常范围:10.6~13.6 检查介绍:氧分压是表示溶解在 氧分压(PO2) 千帕(80~100 毫米汞 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因 柱) 氧分压与细胞利用氧的情况有关 检查介绍:剩余碱(BE)是指血 剩余碱(BE)临床意义:减低:见于各种肺部疾病。血液中氧分压低于 55mmHg 即有呼吸衰竭;低于 30mmHg 以下即有生命危险正常范围:-3~3mmol 液偏酸或偏碱时, 在标准条件下, 临床意义:增多:剩余碱大于 3 时,说明缓冲碱增加,为代谢性碱中毒。 /L 37℃、1 个正常大气压下、PCO2 减少:剩余碱小于-3 时,说明缓冲碱减少,为代谢性酸中毒。 为 5.32 千帕检查介绍:缓冲碱是血液中具有 缓冲碱(BB) 正常范围:45~52mmol 缓冲作用的碱之总和,包括 /L HCO3-、HPO4-、血红蛋白、血浆 蛋白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减低: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若实际碳酸氢盐(AB)正常,有可能为贫血或血浆蛋白 低下 临床意义:因实际碳酸氢盐受呼吸和代谢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结合二氧化碳分实际碳酸氢盐或 实际碳酸氢盐 (AB)正常范围:21.4~ 27.3mmol/L检查介绍:指未经气体平衡处理 的人体血浆中的碳酸氢根的真实 含量,故又称真实重碳酸盐压、pH 与标准碳酸氢盐等值综合分析。 实际碳酸氢盐与标准碳酸氢盐两者均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 实际碳酸氢盐与标准碳酸氢盐两者均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 实际碳酸氢盐<标准碳酸氢盐为呼吸性碱中毒; 实际碳酸氢盐>标准碳酸氢盐为呼吸性酸中毒标准碳酸氢盐或 正常范围: 儿童 21~25 标准重碳酸盐 (SB) 毫摩/升; 成人 22~28 毫摩/升检查介绍:标准碳酸氢盐是体温 37℃时,PaO2 在 5.32 千帕(4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 毫米汞柱),血红蛋白在 100% 减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氧饱和的条件下测出 HCO3-含量 临床意义:增高: 检查介绍:二氧化碳总量是指血 ①呼吸性酸中毒(肺气肿、肺纤维化、呼吸肌麻痹、支气管扩张、气胸、呼吸道阻塞)。二氧化碳总量 (TCO2)正常范围:24~32mmol 浆中所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二氧 ②代谢性碱中毒(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缺钾及服碱性药物过多)。 /L 化碳(CO2)的总含量,其中大部 降低: 分(95%)是结合形式的 ①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休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严重腹泻及脱水)。 ②呼吸性碱中毒(呼吸中枢兴奋及呼吸加快等)。 正常范围: 男 4.7~6.4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蓄积,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 指血浆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 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引起呼吸衰竭的危险。 的压力 降低:见于肺泡通气过度(呼吸快、深),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代 谢性酸中毒,如哮喘等二氧化碳分压 (PCO2)千帕(35~48 毫米汞 检查介绍:又称二氧化碳张力, 毒,如肺心病等。CO2 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但当达到 7.31 千帕(55 毫米汞柱) 柱); 女 4.3~6.0 千帕 (32~45 毫米汞柱)
范文六:【摘 要】目的:探讨足月孕妇血凝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足月孕妇600例及对照组健康妇女100例进行PT、APTT、TT、FIB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足月孕妇组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P【关键词】孕妇;血凝检测;检查分析【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2妊娠晚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液呈生理性高凝状态,血凝四项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会发生改变。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极易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经,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报道,血凝指标的改变将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约占0.03%-0.13%[1]。文章对600例足月孕妇血凝四项指标进行观察并与100例健康对照,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600例足月孕妇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0岁。对照组为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2岁。两组均无确诊的心、肺、肾等器官病变。1.2 标本采集。用一次性专用血凝管采集静脉血1.8ml,管内含枸橼酸钠0.2 ml,立即上下颠倒混匀。3000 r/rain离心15 min,标本无溶血、黄疸和凝块,并要求2h内完成标本测试。1.3 仪器和试剂。仪器为日本Sysmex CA1500血凝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 ±s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性用t检验,P  2 结果足月孕妇与对照组血凝四项指标结果比较,见附表。由附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足月孕妇组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凝血四项是目前临床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用以反映外源凝血因子是否异常,是筛检止凝血功能最基本最常用的试验之一,是诊断治疗疾病尤其是对抗凝治疗监测的重要手段;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检测凝血系统中内源性和共同途径的功能。当一个人出血时,人体通过凝血系统生成血液凝块以封闭受损的血管,以防止进一步的失血并给受损区域修补提供时间。凝血系统中包含一组由肝脏生成的凝血因子,这些蛋白沿着外源性途径(组织因子相关)或内源性途径(血管相关)依次激活,各个分支途经最终汇聚于共同途径,形成稳定的血栓;凝血酶时间(TT)测定是在待测血浆中加入适量的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集所需时间,用来检测人血浆的凝血酶时间,适用于监控高分子量肝素治疗、纤溶治疗,筛选纤维蛋白形成紊乱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素和纤维蛋白原紊乱引起的T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半寿期4-6日。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X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足月孕妇正处于特殊生理时期,体内存在某些高凝因素,在产前会有许多变化,需要及时动态监测。在孕妇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异常情况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感染等,可触发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溶系统,临床表现为凝血因子消耗所致的出血和微血栓所致的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导致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诱发DIC,严重威胁母婴安全。产后出血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凝四项作为凝血功能筛查的常规指标,PT、APTT是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试验,TT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FIB是凝血活性的重要因素,还与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小板聚集性有关,是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从文章结果可看出足月孕妇PT、APTT、TT比健康妇女明显降低,而FIB比健康妇女明显升高,与报道基本相符2。适度的高凝状态对孕妇有保护作用,这些血凝状态变化可能是为了适应产后机体能快速而有效地止血而产生的代偿性措施,有利于加速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但一般不会在外周血管内引起血栓形成;而某些合并妊高症等疾病的患者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因素,比正常孕妇更具有血栓形成倾向3。所以在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可以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对预防出血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及时了解产前孕妇血凝结果,有效防止诱发DIC,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血凝四项指标可与血常规一起作为孕妇常规必检项目之一。参考文献:[1] 梁心玲、朱坤义,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临床处理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59.[2] 张春荣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77.[3] 廖琪、马晓艳、王虹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范文七: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临检组苏鸿o血凝四项是血凝分析仪的检测项目,这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3、TT:反映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PT 试验ISI样本PT时间2012 |共创未来INR =PT正常人均值INR:ISI: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每一批PT试剂的ISI都不同,通过上述计算使INR值得到全球范围内统一.PT 正常人均值:
每个实验室自己测定得到的当地正常人群PT均值.2012 |共创未来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化指数,是表示试剂中组织凝血活酶相对活性的指数。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PT检测中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敏感指标。WHO先后制备或发出了凝血活酶的多种国际参考品(IRP),用已知ISI值的国际参考试剂与待测组织活酶试剂检测同一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得出试剂的ISI数值。目前用于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必须标有ISI数值。ISI(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化指数,是表示试剂中组织凝血活酶相对活性的指数。由于不同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PT检测中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遵循的敏感指标。WHO先后制备或发出了凝血活酶的多种国际参考品(IRP),用已知ISI值的国际参考试剂与待测组织活酶试剂检测同一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就可得出试剂的ISI数值。目前用于生产和出售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必须标有ISI数值。PT标准化报告方式为INR,INR=(PTR)ISI其中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PTR为PT测定值(s)与PT标准对照值(s)的比值。经上述公式换算成INR值后,能克服试剂之间敏感度差异的影响,使INR值报告方式具有可比性和可信度。国内多数文献报告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国际正常标准化比值对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结果稳定、可靠,具有可比性。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途径的凝血因子活性。2、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因子活性。3、TT:反映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2012 |共创未来
范文八:凝血四项包括:(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凝血酶时间(TT);(4)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凝四项 -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12-16秒。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二、国际标准化比值:1、正常参考值:0.8-1.5。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三、凝血活酶时间:1、正常参考值:24-36秒。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临床意义: 1、 延长::(1)因子Ⅷ Ⅸ 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 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 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容活力增强 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2、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四、纤维蛋白原1、正常参考值:2―4g/L。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临床意义::1、 纤维蛋白原减少:(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3)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3、 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五、凝血酶时间测定1正常值:通常16~18s
超过参考值3s以上的才有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范文九: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医学意义一、适应证和标本采集1.适应证① 有脑脊膜刺激症状时可检查脑脊液协助诊断。② 疑有颅内出血时。③ 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④ 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椎管内给药治疗、手术前腰麻、造影等。要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2.标本采集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穿刺后应由医师用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 kpa (80~180 mmH2O),儿童为0.4~1.0 kpa (40~100 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医学教育 网收集 整理可升高。待压力测定后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外将影响检验结果,是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残废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二、检查内容1.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① 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的,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胺富强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沽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无孔不入红色,离心后旧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 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早性或新鲜出血。② 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早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 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 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医学教育 网收集 整理蛋白质量超过1.5 g/L 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黄疸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脊液也呈黄染。③ 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④ 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进300×106 / 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3)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 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蛛网膜下隙梗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 g/L 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2.化学检查(1)酸碱度正常脑脊液pH 为7.13~7.34,比动脉血的pH低。目前认为二氧化碳易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PCO2 比动脉血高0.5~1.5 kpa (4~11 mmHg) ,而HCO-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一般比动脉血低。脑脊液pH 比较恒定,即使全身酸碱失衡时对它的影响也甚小,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时脑脊液pH 降低,比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的pH降低更明显。如同时测定脑脊液的乳酸含量则更有价值。(2)蛋白质脑脊液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年龄和标本来源不同而有差异,成人腰池的蛋白质为200~400mg/L,脑池蛋白质为100~250 mg/L ,脑室内的蛋白质为50~150 mg/L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尚不完善。因此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相对高些,6 个月后小儿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相当于成人水平。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 g/L 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 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含血的脑脊液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为鉴别原来有无蛋白质增加,可用每微升1 万个红细胞相当增加蛋白质80 mg/L 来推算,最后用含血的脑脊液中实测的蛋白质量减去出血时从血中带入的蛋白质量(由含红细胞数推算成的蛋白质量),即为原来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3)葡萄糖正常参考值:2.5~4.4 mmol/L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和血糖有密切关系,脑脊液葡萄糖约为血糖的60%,也可以在 30%~90%范畴内变化,这是由于血浆葡萄糖达到平衡需1~2 小时。糖尿病或注射葡萄糖液使血糖升高后脑脊液中葡萄糖也可以升高。当中枢神经系统受细菌或真菌感染时,这些病原体或被破坏的细胞都能释放出葡萄糖分解酶使葡萄糖消耗,而使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尤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降低最为时显,甚至测定不出来。结核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多发生在中、晚期,且葡萄糖含量越低预后越差。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中葡萄糖多为正常。(4)氯化物正常参考值:120~130 mmol/L临床意义:正常脑脊液氯化物比血浆高,这是因为脑脊液要维持Donnan 平衡所致。脑脊液中氯化物也随血浆氯化物的改变而变化。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增多时,为维持脑脊认渗透压平衡,氯化物多减少,如化脓性脑膜炎,尤其以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的,在低氯血症时呕吐、脱水等脑脊液氯化物也会减少。而病毒性脑炎时无显著变化,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于85 mmol/L 时,有可能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出现呼吸停止。脑脊液氯化物增加也可见于尿毒症患者。3.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包括细胞总数及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其参考范围:腰池中为(0~10)×106/L;脑室内为(0~5)×106/L,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如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加,(50~100)×106/L为中度增加,200×106/L以上显著增加。(2)白细胞分类正常参考值: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偶可见到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4.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此时脑脊液细胞病理学变化分三个不同时期:① 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② 亚急性增殖期,呈激活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反应;③ 修复期呈淋巴细胞反应。化脓性脑膜炎的急性期变化最突出,持续时间最长;此期脑脊液细胞数每微升可高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产,当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迅速下降。病毒性脑炎亚急性期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医学教育 网收集 整理脊液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结核性脑膜炎时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加,但超过500×106/L者较为罕见,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很快下降,由于患者多在发病数天后才来诊治,因此首次腰穿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已趋下降而淋巴细胞为多。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脑脊液中直接发现隐球菌,必要时用印度墨汁染色予以确诊。(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能否找到肿瘤细胞取决于肿瘤位置及恶性程度、穿刺部位和采集标本的多少。同时也与检查者技术水平有关,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提高检出率。脑脊液找到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脑膜转移的证据。(3)脑血管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出血或腰穿损伤性出血。前者在早期病后数小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中性粒细胞增多,2~3天内达高峰,在脑脊液中可发现吞噬细胞,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可出现含有红细胞的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如为穿刺损伤性出血则不会有上述反应。(4)脑寄生虫病:不仅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白细胞的60%或更高。浆细胞增多为另一特点。如将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全倾倒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体、旋毛虫的幼虫等,甚至还可找至细粒棘球绦虫的头节或头钩。(5)红斑狼疮:有时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脑脊液检查目录展开编辑本段名称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编辑本段压力检查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压力动力学检查(1)颈静脉压迫试验(Queckenstedt试验)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2.7-5.3-8kPa(20-40-60mm汞柱),压迫30秒后放松30秒,其间每5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
结果判断: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应在颈部加压后15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4.9kPa(500mm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2)压腹试验(Stookey试验)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与腰5骶1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之间有无梗阻。(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Tobey-Ayer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2-3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10-20mm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编辑本段外观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编辑本段细胞学检查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编辑本段生化检查蛋白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蛋白增高多与细胞增多同时发生,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和铅、汞等金属中毒等。糖正常含量为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1/2-2/3左右。糖量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糖量增高见于血糖含量增高(故应同时查血糖量核对)以及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凹及Ⅲ脑室底部肿瘤和高热等,以上均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氯化物正常含量为72-75g/L,较血液氯化物含量5.7-6.2g/L为高。在细菌性(特别是结核性)和霉菌性脑膜炎和血液氯化物含量有减少时(如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减少,血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如尿毒症、脱水等)时增高。细菌学检查对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十分必要,包括细菌、霉菌涂片和培养,必要进还需动物接种,以查明致病菌,供临床用药时参考。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前者对囊虫、肺吸虫、钩端螺旋体及病毒等感染有一定助诊价值,后者有:IgG、IgA、IgM、IgD、IgE以及其它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浓度最高,IgM不易查得。如IgG增高和查得IgM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脱髓鞘性疾病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电泳检查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酶学检查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完整,脑脊液内酶浓度比血清内酶浓度低;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破坏,细胞膜通透性也有改变,使脑脊液内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总量、糖含量及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有关。常用的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已糖异构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时要较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增高明显,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也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溶菌酶的变化与蛋白、糖、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密切,在化脓性,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含量分别不同,且不受药物治疗影响,因此,对鉴别和判断脑膜炎的性质有较大价值。
编辑本段常规检验颜色检查(CSF)[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细胞分类(DC)[正常参考值]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正常值:婴儿(0~20)×106/L儿童(0~10)×106/L成人(0~8)×106/L 。化验意义: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编辑本段化学检验蛋白定量[正常参考值]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临床意义]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蛋白电泳[正常参考值]前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临床意义]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葡萄糖定量[正常参考值]
成人:2.8-4.5mmol/L:
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氯化物测定[正常参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编辑本段酶学与免疫学测定脑脊液酶学测定[正常参考值]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临床意义]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编辑本段其他测定压力测定[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成人:0.69-1.97kPa;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临床意义]1.压力增高见于:(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2.压力降低见于:(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3)脑脊液分泌减少。(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比重测定[正常参考值] 1.005-1.009。[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正常参考值]pH:7.28-7.32; HCO3-:22mmol/L;Po2:5.3-5.9KPa; PCO2:5.9-6.7kPa。[临床意义]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色氨酸试验[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乳酸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0-2.8mmol/L。[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谷氨酰胺测定[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范文十:血凝分析仪检查凝血四项的步骤血凝分析仪包括I型和II型,其中II型血凝分析仪是四通道、同人四项或四人同项,临床上主要用于测量血液凝固时间即检测人体血液中各种成分含量,定量生物化学分析的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下面海力孚说一下血凝分析仪检查凝血四项的步骤。一、仪器开机步骤1、检查蒸馏水量、废液量。2、按照说明书要求依次打开稳压电源、打印机电源、仪器电源、主机电源、终端计算机电源。3、仪器自检通过后,无异常提示,进入升温状态。4、达到实验要求的温度后仪器提示可以进行工作。二、试剂准备步骤1、P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2、APTT:CaCl2,液体,直接预温使用;APTT试剂,液体,直接预温使用。3、TT:干品,用4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4、FIB:Buffer(咪唑缓冲液),液体,用于血浆稀释;FIB试剂,干品,用2ml蒸馏水溶解,室温放置10-15分钟。三、病人标本准备步骤1、用血凝专用硅化真空管采集标本(枸缘酸钠与待测血液1:9混匀抗凝)。
2、1500转离心10分钟。四、检测标本1、将离心好的标本试管编号,放于样本托架上。2、在“Plasma Prep”菜单中,在“ID No.”栏手工输入标本名称或病人名称,在“Test”栏中输入检测的项目,然后回车确认。3、按“ESC”键退出,光标回到主菜单。4、再次确认试剂位置及试剂量及标本位置。5、按“F2”开始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海力孚在此建议操作人员在操作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凝血时间延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