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杨氏太极拳28式进退的时候腰胯腿与脚的动作顺序是怎样的?

** 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运动中注意事项
我的图书馆
** 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运动中注意事项
1. 预备势:
度)接住对方来势,与肩同宽同高(腰微顶)其根在脚下,形成三点劲、脚、腰、手。下按时两手要到位,要有撑劲。太极拳虚实转换,以腰为中心,上下左右六个点来回运动,不管那只手击人,它都不是孤立的,虚实开合都是相应的,腰背是传送劲力的,但是松弛灵活。&
3、揽雀尾&
3、1. 屈膝棚手---先落尾骨,同时大拇指领劲,小臂接劲。&
3、2. 摆脚转体---再用小指一领,同时肘往后撤,重心前移。&
3、3. 抱球上步---右手划平圆找左肘窝,左手找右手肘外,同时起腿提膝松小腿,此时实腿要坐实,松腰落胯、敛臀转体上步要随屈就伸、脚离地不要太高(踝关节)也不能不提。
3、4.扣脚转体左棚--脚分左7右3成,左肩与胯要与头心.脚心对齐,棚手要圆,双臂有张有合之意.&
3、6、捋势一双手继续往前同时翻尺骨及手腕,再松肩拉腰往左转胯,注:前腿别撑直,后腿膝对脚尖,同时转腰落膨敛臀,然后卷腰.弓步挤出,腋下要撑开,右手有外扬之意,左手翻掌收到大拇指对右腋前立掌按出。&
3、7,按势一左手经右手背平开 再拉腰拆肘双手大拇指找腋窝,腰微左转坐实左腿然后腰微右转.同时双手沉腕下按随屈按出要立掌。定势要身形舒展。&
一尺)落脚,弓步时左手以小指领劲翻尺骨按出去。&
5、提手上势:&
、左脚实腿内扣约30度,重心左移、右脚,跟着地要有蹭地之意,坐骨微顶脚跟,同时左腿要坐实,档要撑圆,双肘拆肘合出。&
、重心后移、胯微左转提膝,右臂松肩下落抄起找左肘,左手。掌至右大臂,右脚着地后以肩、肘、胯一起右靠7一8成力&
6、白鹤亮翅:
一2)成力为好,切不可空着地。定势时尾骨往下沉落龙骨往上拨。
7、搂膝拗步:
虚实),重心横移,然后用腰带右膝、右腿提膝上步。(凡上步都同上、后面不再表叙)注:松胯一大腿骨与胯骨有脱开之感。&
8、手挥琵琶:
9、进步搬拦锤:
10、如封似闭
11、合十字手:
马步),然后两脚蹬地两腿慢慢伸直,两手大拇指领往外往上棚起。定势:顶悬背圆、尾骨下落、全身肌肉松活双脚蹭地。&
12、收势:
13、抱虎归山:
下)同高。注:抱虎归山与搂膝拗步不同搂手、抱虎归山右手不是搂而是采出,左手定势掌斜45度,腋下往后松撑。&
14、肘底锤:
鱼尾掌),左手变棚,然后尾骨中正开裆迈步,重心前移时左手先棚后挒,再提后脚要轻起松落,然后撒右胯、左手由挒变采,从右肘窝伸出有托意,右手平摸至胸前变锤圆撑左肘下,左脚着地要有蹭劲。
15、倒撵猴:
注意:防止后撒步时重心过早后移,产生‘双重’虚实不清)。由脚外沿逐渐着地,然后、尾骨中正重心后移同时左脚碾扣朝前。注:腰往后拉、劲往前走。定势:裆要圆、身形舒展。
16、斜飞势:
南),同时合双肘,右转腰时双肘有互拉后才随至挒出,要有鼓腕之意。左手采至胯旁,左脚由外沿着实内扣。&
17、海底针:
18、扇通背:
19、翻身撇身锤:
20、进步搬拦锤:
同上第九条)。
21、云手:
22、高探马:
23、左右分脚:
24、回身蹬脚:
分脚蹬脚的动作都要提膝收住腰胯、不然身体后仰,出脚无力)。&
25、左右打虎:两手平落,右脚松落至左脚半步微内扣,随着重心后移右转腰、左手移至右腋前,指对肘窝,随腰胯左转出脚,弓步的同时左手要张肘圆翻至额前,两拳眼相对应。转右打虎,双手变挒与腰同高,同时扣脚右转体……同前。
26、双峰贯耳:
27、野马分鬃:
比搂膝拗步),斜身抱球上步,弓步时前臂先以肘带手挒出,手心斜朝上略鼓腕,左手采至左胯旁。&
28、玉女穿梭:
(1)双手下落、右手变棚,扣脚转体,松落腰胯、开裆斜向上步、左手由虎口对右手肘下穿,右手臂外旋,撒肘收至腰间,弓步时腰略左转,上手要撑圆、大拇指对人中。下手虎口对心窝。
(2)双手臂外旋,右手护左肘,扣脚27度转体……同上。&
29、下势:
30、金鸡独立:接前势提右膝,实腿基本伸直、右手立掌有托意,左手有采意、落左胯旁。同时要顶悬、尾闾下落、腰有顶劲。
31、穿掌:
前下)。定势要求:顶悬、龙骨上拨、腰顶、尾闾下落、松肩、裆有撑劲、身形舒展。&
32、上步七星:
提膝上步时右手随至与左手成十字拳与锁骨同高,拳心斜朝前,双臂撑圆.&
33、退步跨虎:
34、转身摆莲:腰微右转同时双手划弧,然后回腰双手划至胸前,右手与胸同高、左手划至额前,双手虎口相对。转体摆莲时双脚要互为其根,以脚掌为轴,随身体一起旋转270度,定势时重心在右腿,双手挒势,双脚朝东北。然后重心左移、腰左转、提膝悬大腿外摆莲随至双手迎击右脚前背。要求:脚迎击手、左右手两响。定势:独立腿、实腿脚尖朝东北,双手朝北偏西。
35、弯弓射虎:坐实左腿,腰胯右转,开裆出脚右脚跟着地,腰继续右转、边弓步边双手握拳,右拳收至太阳穴、左拳收出至左身前、与琐骨前,立拳、拳眼斜朝左随至向东北角射出。定势:右臂松肩、防亮肘,左拳眼朝上,锁骨同高,顶悬、裆撑、尾闾下沉。
馆藏&3209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初学太极拳的一些小想法-杨氏太极拳太极云水网
当前位置:&&&&&&初学太极拳的一些小想法
初学太极拳的一些小想法
点击:2028
时间: 14:46:36
初学太极拳的一些小想法
作者:郝珈玮
学生初学杨氏太极拳三年有余,深感拳理之博大精深,奥妙万千,纵使学生耗尽一生光阴亦不能窥探其三分奥妙。然而东海之水非可计量之数,,一斗足以活鱼虾。故虽不能说拳艺有些见解,但习拳以来也有些小想法,在此冒昧提出几点,只怕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谅,见谅。
当初初学之时,师父常常教导要牢记《太极拳十要》。十要之中都是习拳之根本规范,十要之中第八要为“内外相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劲和”,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学生愚笨还未对内三合有甚见解,只是在看到“外三合”之时不由得与“分虚实”联系在一起,这二者一出现,学生立刻想到“左右”二字。
分清左右其实就包含了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在整个行拳走架过程中一动无有不动,手脚一齐动,不可出现其一滞后或是抢先更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一致性。同时严格遵守这外三合也保证了不会出现只转肩胸部位而与腰胯脱离的“拧麻花”。
特别是提手上势,搂膝拗步这些动作中初学者常常会由于刻意找寻动作的技击含义而上半身动作幅度过大出现手过中甚至露肩等错误动作,因此更应该时刻谨记外三合的要求将左右四肢的各自分工分清楚,动作打到位,如此才能为以后练整劲,合劲打下根基。
再如倒撵猴中的退步退成直线步甚至“麻花步“,也可以通过这样理解来加以改正:左右手左右腿分别在身体左右两侧,在退步时左手与右脚相呼应同起同落,若将整个倒撵猴脚下路线连起来看左右足迹应如人沿直线行走,左右脚印各为一条直线 ,只是每对脚印是外八字罢了。
说完外三合再看左右虚实。在行拳走架过程中两只腿支撑全身重量,欲上左步则需左脚轻灵自如,此时右腿为实,这便需要松腰胯将全身重量置于右腿如一棵松树般,右脚做树根扎稳根基,整个提左步上前的过程便是如此,直至左脚点完地移重心时仍需轻轻地将重心由后向前平送完成左弓步。整个过程重心不可高低起伏。
可以这样想象:一股水流自后脚缓缓向上流动经过腿,胯再过腰流经前腿直至前脚流入大地。
&说完”左右”再提一个动作,这个动作是什么先不明说,先来介绍一道高考必须掌握的一道物理题。这道题是用到运动原理,动能定理的综合题:
有一个平直光滑轨道连接着半个圆形(右半圆)轨道,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驶入平直轨道运动至圆形轨道会继续沿半圆轨道运动,速度合适的话会沿着半圆轨道上端飞出去。
恐怕经历过高考的理科人都对它不陌生。可这和太极有关系吗?当然有的。
将平直轨道换成自上而下的凹形弧再连接半圆轨道,那个运动的小球先由上而下走弧形运动,运动至最低点再做由下而上的圆周运动最后脱离轨道飞出去做平抛运动,这一整套运动轨迹不正是弯弓射虎时的双拳走的路线吗?
上完步后我们前弓步,以身体为中心通过手臂连接双拳,重心的前移与腰的转动带领牵动双拳做出整套动作。关键是弧形轨道与圆周轨道的交接点位置,双拳走完弧形运动轨迹后能不能借势向上甩飞出去,这个向心力给的合适不合适,全靠在交接点位置转腰牵动的动作能不能做好。
我们打个比方吧,古人打猎有一种工具,将绳子的一断绑上石头另一端握在手里将绳子甩起来,石头由于绳子的束缚越甩越快,手一松开石头便会“嗖”地飞了出去。弯弓射虎打出双拳不正是此道理吗?不过学生对此的理解也仅止于这里,至于关键时刻如何靠腰来牵动整个动作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还是参悟不到。
&学生冒昧提出一些小看法,个人领悟甚是粗浅,还望诸位前辈指点批评。
初学太极拳的一些小想法
上一篇:下一篇:
传统杨氏太极拳常年培训招生
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候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极为优秀的拳种,主要特点是心静体松、外柔内刚、舒展大方,技击上能以后发制人得到后发先制,以柔克刚,牵四两拨千斤。动起来如行云流水,静下来如穆穆山岳。老少皆宜,既能达到全身各部位的锻炼又不加重心脏负担,它是最佳的有氧运动,更吸引女性、中老年、身体虚弱的最广大人群。杨氏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民族高层次的文化遗产,集养生、健身、娱身、医身、修身、防身于一体。
张才斌先生,1952年生人。自幼拜师于传统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王长兴先生,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精于传统杨氏太极拳,剑,刀,擅长太极推手。现任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邯郸市太极拳运动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武术协会会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河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邯郸市武协一级教练。
微信公众平台
太极文苑 推荐文章
太极文苑 热门文章
杨氏太极拳太极云水网()
中国太极拳门户网站|传统杨氏太极拳|班候直系|邯郸太极拳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传统杨氏太极拳之“揽雀尾”
查看: 4105|
评论: 0|原作者: 赵斌
摘要: 一、左棚式动作:1.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 ...
一、左棚式动作:1.两膝微屈,两胯根微收,身体略沉,两掌微起,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成小马步。随着身体渐沉,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渐移于右腿,屈膝坐实。随之左脚渐起,左脚尖向右至右踝内侧。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至右胸前约三个平拳,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此时,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神随体平视,稍先于右臂领前,并要顾及双臂。2.右腿支持全身重量,身体微左转,左胯根松开,左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左脚尖微朝内扣30度左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心在一条直线上。当左脚跟落地,脚尖微扣,随着弓步时,身体渐向右转,朝正西。同时,左肘稍屈,小臂向左上弧形棚出,左掌高与肩平,不超过左膝,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微沉,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与胯齐,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指节微翘。眼向前平视,眼神顾及两掌。要领:1.《十三势行功心解》曰:“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本书在叙述手、眼、身、法、步之动作时虽有先后,但身体各部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做到协调一致。2,分虚实,乃太极拳术第一要义。例如该式左腿前迈时,则全身皆坐于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即以坐实之腿渐渐下蹲,来控制所迈之步。迈步时,应先提起大腿,膝尖领起,小腿肌肉放松,脚跟似有探索性着地,方能避免上步时的笨重,做到“迈步似猫行”。3.两腿的虚实转换,身体的左右转动,均要以腰为轴。首先要做到松腰,松腰方能“气沉丹田”,下盘稳固,两腿有力而转动灵活。同时又要求有挺拔感,在松沉中有上拔之意,才能避免塌腰或猫腰之病,立身中正。《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又曰:“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习拳者不可不毕生求之。4.此势动作时,先以右手为主,劲点在掌缘,内含采意。左手棚出时以左手为主,劲点在肘尖,小手臂一侧,横劲,内含棚意。定势时,两手指方向不能散,顺着指尖方向顺延,似有弧形拢合之意,亦即劲力不能散。腰侧之劲与两手臂顺延之劲拢合,亦即劲力要整。歌诀:初运鸿濠阴阳现,起落开合大极圈。转身左拥出左步,右采横拥任自然。二、右棚式动作:1.腰微左转,左胯根微外旋内收下沉,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自然领起,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自然提起,膝尖和足尖朝前。随转体,左臂内旋,左肘尖向左后微下撤,掌心朝右下,移于左胸前尺许,沉腕。同时右掌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前抄,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后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神略顾及左臂后撤,即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2.右脚向前,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逐渐移至右脚而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着弓步,身体微向右转,右小臂向前上棚,掌心朝内,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指节朝上,掌心朝外,停于右腕节下,相距约一拳,沉肘坐腕。眼神顾及右手棚出,平视前方。要领:1.凡弓步,所弓之膝前不超过脚尖,后则以垂直于脚跟为度,膝与足尖方向一致。后脚膝节不能挺直,也不能太曲,而应寓意于直中有松。前腿承担约十分之七之重量,后腿承担约十分之三之重量。前弓脚尖朝正前方,后蹬之脚尖外撇45度到80度,而全脚掌着地,横向距离约肩宽。凡弓步,胯根需微撑开,使裆部有虚圆之感。2.凡棚出之手,肩关节不可前探,手臂不可过于前棚,身体不可过于前扑,需做到裆沉胯落,脊节既拔且松,。然后才能气舒劲整。3.此势劲点在小手臂前上侧,左手助之。棚为第一防线,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而求气沉骨坚。棚势如水负舟,周身弹簧,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是为棚法。歌诀;架御敌手须用棚,意欲黏回勿近胸。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三、捋式动作:1.左腿微曲腰微沉,重心微后坐,身体微左转。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上,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外下,两臂微沉,随翻随向左微捋,左手背与右手掌约一肘距离。2.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约45度。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随体继续向左向后边黏边捋,左手在左胸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原来的距离,右手略高于左手。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定式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向前视。要领:1.太极拳每一式的变换,或者虚实的变换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是为了动作做得细致,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这在整个套路中都应注意。2.此式当重心后移时,后胯关节应先微开后撤,使腰腿自然松开。当重心后移后坐时,不可蹲得过低,左膝尖与左脚尖基本齐,前腿不可挺直而要微弓,两胯微收裆圆,才能下盘稳固而灵活。3.两臂回报时,两掌距离太短劲不易出,太长劲易断,应以一手搭腕,一手搭肘节大臂处为宜。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也不可向下捋。定势时,肘既不能架起,也不能夹肋,做到肘不过背,肱不贴肋,才能使捋、挤变换时,“身形顺我自伸舒”,紧凑而灵活。4.捋时左臂松松棚住,劲点在掌背,右手轻轻粘住;劲点在掌缘和尺骨处,以意气引导来力向前,顺其来势引之延长。同时掌握好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方乘机,是为捋法。歌诀:顺取肘腕搌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四、挤式动作: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臂处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使掌心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肘节稍低于腕节,左掌在小臂内侧,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右臂前挤。要领:1.挤式初动时,胯腰微右转,当双手挤出时,身向正前方,右手臂高度略低于棚式,注意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身体不可前俯,臀部不可凸出。2.挤出劲点在右掌背尺骨一侧,左手助之。演练时不要贴住,似合非合。挤有两方,一是直接单纯意,二是间接反应力。前者迎合一动之中,后者如球撞壁崩回,是为挤法。歌诀:报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五、按式动作: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平抹,随即两掌分开,稍窄于肩,两掌心皆朝下。同时两肘屈沉,带动两掌稍下回抹。随撤随着两掌微外旋,坐腕,指尖微上翘,停于两胸前,使左掌心向右前方,右掌心向左前方。于此同时,重心渐渐移向后腿,坐实,成右虚步,但前脚尖不翘起。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2.两掌向前按出,微弧形向上,同时两掌微内旋,使掌心朝前偏里,指尖朝上,坐腕,掌心与肩平。随着两掌的推出,重心前移,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要领:1.重心后移时,右胯根微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后坐时臀部与后脚跟齐,不可再过。2.两臂撤回时,劲点在两手小指及掌根处,内含棚劲,两肘不可外凸,也不能夹肋。两手按出时,劲点在两手掌根处,平推微上,意在对方足跟浮起。动作将定时,。两掌勿超出足尖过多,身体微后撑。由挤到按,切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3.由挤式到按式,双臂运劲似江流水行,·撤回时按化来力,柔中已寓刚,两掌按击时,已急流势难当,寓高则澎满,逢低则下潜,波浪起伏,是为按法。歌诀: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棚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赵斌说要点:揽雀尾棚、捋、挤、按四式,为太极拳之总手,在套路和推手中都有重要的位置,也是较难掌握的动作之一。应对其中各式的要求,反复演练,细心体会,一式掌握熟练,再求一式,不可一蹴而就,否则,陋习渐深,日后难改。现以揽雀尾为例,将其有关要求加以说明,也是各式中共同的要求,望学者参考和体会。1.在演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注意心静意动。未动之前,摒除杂念,心静气和,内外放松,意存丹田。一切安排就绪,体舒气和,即可动作。一旦势动,则应全神贯注,不断用意念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开合虚实,力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比如挤式,两手挤出时,先要有向前挤的想象,并感到劲力入笋时,整体动作随即跟上。接下式依然如此,意不断,劲不断,式式相连,形随意动。日久功深,自有行云流水之形象,意趣横生之妙感。2.关于运劲,前面已经提过关于劲点的问题。所谓劲点,即着力点,但并不是就在此处用力、使劲或紧张,而是要求关节放松,肌肉放松,意存感觉。比如棚式,劲点虽然在右小臂一侧,但周身应当做到松沉,而不是死劲,所谓运劲,就是劲点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转移。劲点与用意一样,连连不断,在意识指导动作的作用下,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要求做到动作“绵绵不断” “运劲如抽丝”。具体到动作中,应时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运动要求。比如由挤到按,两脚着地,意贯足尖跟,有入地三分之感,谓之“其根在脚”。由左实右虚,变左蹬右弓,谓之“发于腿”。重心的移动,腰是躯干运动的枢纽。弓步时,腰部微右转,微向上、向下、向前地旋转弧形运动,引导着整体动作、劲力和方向,谓之“腰为车轴”,“主宰于腰”。进而通过腹部、脊部的肌肉缓慢收缩、伸展,将劲力渐渐传递与肩、肘而达掌根向前按出,并且通过坐腕,手指微张,使劲透达,此谓之“力由脊发”而“形于手指”。当然,在完成这一运动过程中,还要做到“松腰胯”、“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灵顶劲”等要求,才能增强两足力量,稳定重心,“节节贯串”,达到完整一气的“劲整”效果。同时,劲的转换也是这样。例如由棚转为捋式,也是通过由脚而腿而腰地将右手原在近腕部桡骨一侧的劲点,移经小指一侧腕部,到达近腕部的尺骨一侧,将左手的掌根一处的劲点,移经食指和大拇指的一侧,到达近腕部的桡骨一侧。需要强调的是,每一姿式的起、承、转、合,劲路的旋转变化,要似停非停,着着贯串,“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方有粘黏圆活之趣。3.关于眼法:正确运用眼法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内容。眼法掌握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思想活动的意图,即“眼为心之苗”。它的基本点是“眼随手转”,“以眼领手”,“左顾右盼”,“神形兼顾”。凡动作变化,首先用意指导身体的内动与外动,而眼神先向预定的方向领势,然后身法、步法、手法紧紧随上。比如左棚式,当两手由下往左、往上、往右划弧时,右手为主、眼随右手,顾及左手。当两手抱球,上左步,左手准备随弓步棚出时,眼先向前平视。随着身体右转定式时,眼神一直顾及双手的起、承、开、合。当动作将要完成时,眼睛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定式的方向,这就是“眼为心之苗”,“一转眼则周身全动”,“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而神形合一。所谓“左顾右盼”,不可理解为头眼左右乱转,前低后仰,而是头部处处“虚灵顶劲”,眼神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眼神不仅领着主要方向前视,又要顾及两手臂的运动,还要能够听视到身体前后左右的动静。对目光的要求,也要做到神情自若,不可强作怒目瞪眼或低眉垂目,也不能死盯着手或某一处。总而言之,手、眼、身、法、步相随,进、退、顾、盼、定协调,以眼传神,神气活现,日久自能达到气象万千的技法与效果。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李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李瑞东先生。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59号公布《第
王其和(1889——1936)太极拳名家,是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邢台任县人。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组织会 长:  陈小星秘书长:  陈自强副会长:
陈志刚  
程进才大师去世的消息广泛地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奉献花圈,致电,赠
在“中信银行”第六届中国温县和式太极拳交流大赛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式太极
7332107968464444434233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杨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