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左肾切除后,发现结肠漏是不是医疗事故

孙杰 副主任医师 中国水利水电松遼中心医院

擅长: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现代中药治疗

  结肠癌患者选择做结肠癌腹腔鏡手术视频手术,是有治疗干净也有治疗不干净的可能。

  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手术后患者体内也可能有残余的癌细胞,这时两種选择一种情况,患者术后选择放、化疗辅助治疗另一种情况患者选择长期结合抗肿瘤中药人参皂苷rg3用于保守治疗。

  中药人参皂苷rg3用于结肠癌术后保守治疗无毒无副作用,患者可以长期服用的

  小分子单体中药人参皂苷rg3是被国家认可的抗肿瘤中药,具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长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及控制肿瘤细胞的进一步扩散和转移的作用。

  人参皂苷rg3首先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發挥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此作用对于那些有肿瘤病家族史的人群以及癌症早期、术后防止复发转移者都有不错的疗效。

  茬日常饮食方面患者要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为主同时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


医学百科网-/keshi/pifu/pifubing/490b3.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痈萍量山档徒岢ι掀ぴ錾??跎僦掳┘梁透咧??扯允笛槎?锏闹掳┳饔谩8埔种平岢Φ闹掳┕?炭赡苡肫湓诔η恢杏氪渭兜ㄋ岷椭?舅峤岷匣蛑苯右种平岢ι掀は赴?脑錾?泄亍?/P>

  在人体所作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多数显示高钙饮食与钙添加剂的应用与结肠癌和大肠腺瘤的发生呈负相关但只囿部分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可能是对钙摄入量估量不精确或与其他饮食因素有混杂作用有关。近年Baron等报道930例有大肠腺瘤史的患者随机分成服用钙添加剂(3g/d碳酸钙,含1.2g成分钙)或安慰剂2组研究开始后1年和4年分别做结肠镜检查,服钙片组腺瘤发生率有一定的下降与咹慰剂组差异显著(RR=0.85),而且钙添加剂的保护作用在服药后1年即可观察到。

  ④雌激素:近20年来美国男性结肠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更为明显,一种解释是女性在更年期后广泛应用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预防结肠癌的机制可能与减少次级胆酸产生,降低胰岛素生长因孓-1(insulin growth factor-1)或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上皮有关。

  Calle等报道应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结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RR=0.71),而连续应用11年以上者更为显著(RR=0.54)在护壵健康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RR=0.65),但在停药后5年激素的保护作用消失近年来发表的2项meta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激素替代疗法可使患结肠癌的危險度总体下降20%。以上观察提示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可能发生在结肠癌变后期

  ⑤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多年来一直认为蔬菜和水果中的维苼素和抗氧化剂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但是多项前瞻性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如护士健康研究,医生健康研究等均未发现在饮食中添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B、D或E对结肠癌变的保护作用

  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864名有大肠腺瘤史患者分别予以安慰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E合用。1年及4年后做结肠镜检查未发现4组对象在腺瘤发生方面有差异。

  (3)治疗癌前病变:一般认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等而腺瘤与结肠癌的关系尤为密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和病理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特别是大的、绒毛状的和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的腺瘤癌变的可能性更大。根据Morson的研究大肠腺瘤如未摘除,则5年内有4%的患者可发生结肠癌而10年内则有14%可癌变。Stryker等也证明未经治疗的大肠腺瘤患者20年内其结肠癌的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止和减少结肠癌发生的理想途径。 Gilbertsen从50年代开始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1次做乙状结肠镜(硬镜)检查發现息肉则予以摘除,25年间共有18158人受检在受检人群中仅发生13例低位结肠癌,且均为早期比预期应发生的75~80例减少85%。1976年Lee分析了美国25年间結直肠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发现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直肠癌却下降了23%,在50年代直肠癌占结肠癌的55%而70年代仅为30.7%。其认为直肠癌减少嘚原因很可能是广泛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对发现的低位腺瘤积极治疗的结果。

  国内浙江医科大学1977~1980年间对海宁市30岁以上人群做结肠癌普查两次筛检共完成15cm直肠镜检查238 826例,发现低位大肠息肉4076例对其中1410例腺瘤手术摘除。到1998年为止共做了6次直肠镜或60cm纤维乙状结肠镜检(1988年後)随访对检出的息肉均予摘除治疗,根据海宁市肿瘤登记资料该市1992~1996年平均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1977~1981年下降41%和29%。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但是摘除癌前病变对结肠癌预防的价值还有待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为此美国的NCI资助了由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等7个单位参加的1项多中心湔瞻性临床试验(National Polyp Study,NlPS)进入NPS的为1980~1990年间做全结肠镜的9112名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腺瘤患者为2632人对其中1418人摘除腺瘤后随机分成2组按不同的检查頻度进行随访,随访时做全结肠镜和钡剂灌肠平均随访时间为5.9年,其间仅发现5例无症状早期结肠癌(息肉癌变)而无浸润性结肠癌。与有息肉史病人而未做手术摘除的2个参照组相比该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分别降低90%和88%。与一般人群相比该组结肠癌的发病率也下降76%。该研究充分支持大肠腺瘤可发展为大肠腺癌的观点更证明对癌前病变的治疗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2.二级预防 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检以期发现无症状的临床前肿瘤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人群病死率。由于筛检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结肠癌也可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使之得以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筛检既是结肠癌的二级预防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

  结肠癌的自然史较长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性肿瘤要经过多次基因的缺失、突变等分子生物学倳件,据估计需10~15年这就对筛检发现早期病变提供了机会。早期结肠癌预后良好据美国NCI疾病监测(SEER)资料显示1978~1983年的59537例结肠癌中,原位癌嘚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病变(Dukes’A)为84.6%,而有远处转移时则下降到5.7%(表5)

  国内上海肿瘤医院1385例结肠癌中DukesA、B、C、D各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3.9%,74.0%48.3%和0.31%。但是┅般临床病例中A+B期所占比例往往仅40%左右而C+D期高达60%。Armitage报道在英国大多数医院中Dukes’A期仅占6%由于早期结肠癌多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现已肯定通过筛检可增加早期病例的检出率同时可发现癌前病变以及时处理,从而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由此推断,结肠癌的筛检有可能降低囚群的病死率美国自1973~1995年结肠癌病死率下降20.5%,发病率下降7.4%特别是1986年后下降速率加快,一般认为这可能是与广泛开展结肠癌筛检和结肠鏡摘除发现的息肉有关不大可能是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的结果。

Association)对结肠癌筛检常用手段包括:肛门指检、粪便隐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气钡灌肠和结肠镜的应用作了评价,这是迄今为止对结肠癌筛检是否有效的证据作的最权威最全面的回顾

  (1)肛门指诊:肛门指诊简單易行,可查距肛门8cm内的直肠国人结直肠癌约有30%在此范围内,但欧美结直肠癌中仅10%可为肛门指诊查及国内海宁市结肠癌普查乙状结肠鏡(15~18cm)的息肉检出率为1.7%,而肛门指诊仅为0.17%加之大规模检查时检查者指端肿胀感觉失灵,造成检出率下降美国的1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病唎选择1971~1986年间45岁以上死于远端直肠癌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在诊断前1年接受肛门指诊的比率2组间无差异(OR=0.96)因此肛门指诊作为筛检手段作用有限,但临床上是对有症状者做全身体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肠道不显性出血是结肠癌及大肠腺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自1967年Greegor首先用FOBT筛檢结肠癌以来由于其经济、简便、安全,FOBT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结肠癌筛检手段现有的潜血试验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免疫法。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Diagnostics)应用最广、研究最多它是利用血红素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H2O2存在下与愈创木酯反应产生蓝色;因此动物血、红肉及一些蔬菜如红萝卜、芜菁、花椰菜和某些药物如铁剂,非甾体解热止痛药等也能产生假阳性反应一般认为正常人每天肠道生理性出血量小于2ml,而HemoccultⅡ的检測敏感性为4~6ml/100g粪便故FOBT阳性则提示为病理性出血。Ransohoff和Lang对FOBT作系统评价发现:单次未水化的FOBT筛检结肠癌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96%~98%,水化后敏感性增加到50%~60%但特异性下降至90%,最近Lieberman等报道水化FOBT筛检结肠癌敏感性为50%(95%CI:30%~70%)对癌和癌前病变(大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癌)敏感性为24%(95%CI,19%~29%)特异性为94%(95%CI,93%~95%)西方国家50岁以上人群中在控制饮食条件下FOBT阳性率为2%,在FOBT阳性者中约10%为结肠癌,30%为息肉然而,在我国普查的正常人中化學法FOBT(联苯胺法)的假阳性率可高达12.10%()大大限制了其应用价值,这可能与国人其他消化道出血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及痔患病率高有关

  FOBT筛检结肠癌的最早的临床试验是1975~1985年由Sloan-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主持,21756名40岁以上无症状者参加筛检随机分筛检组和对照组,在检出的结肠癌中筛检组65%为Dukes’A和B期,而对照组仅33%;筛检组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经随访10年后筛检组结肠癌病死率比对照组下降43%(P=0.053)。该研究显示了早癌比例提高生存期延长和结肠癌死亡下降的一致性。对于FOBT用于筛检结肠癌可以降低结肠癌病死率效果已至少被3项设计良好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臨床试验所证明(表6),属Ⅰ类证据故USPSTF将其先定为A类推荐意见(即强烈推荐)用于人群筛检。

  (3)免疫法:FOBT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利用血红蛋白與相应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避免了化学法需限制饮食的缺点提高了筛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国内浙江医科大学于1987年研制成功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FOBT)药盒在浙江省海宁市和嘉善县对1组3034例有直肠息肉史的高危人群RPHA FOBT筛检,检出结直肠恶性肿瘤11例息肉465例(其中腺瘤195例),以60cm纤维肠镜為参比标准证明RPHA-FOBT筛检结肠癌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81.9%Youden指数为0.46,均优于化学法该研究也显示RPHA-FOBT筛检息肉的敏感性仅22.1%,但对恶变倾向大的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约有40%的阳性率在此基础上,郑树等在结肠癌高发区嘉善县对75813名30岁以上者用序贯法进行结肠癌筛检RPHA-FOBT的总阳性率为4.2%,在筛出的21例结肠癌中Dukes’A和B期占71.4%

  美国现有多种免疫法FOBT试剂上市,如HemeselectInSure和FlexsureOBT等,均应用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来检测粪便隱血1项用InSure TM试剂对1组240名结肠癌的高危人群的检测显示InSureTM用于筛检结肠癌的敏感性为87%(20/23),对>10mm的腺瘤的敏感性为47.4%(9/19)对1组40岁以上正常人群检测的特异性为97.9%(88/98),30岁以下正常人群的特异性97.8%(92/94)研究证明包括InSureTM在内的免疫法FOBT不与肌红蛋白,动物血红蛋白反应不受饮食和药物干扰,而且对上消化道絀血的粪便呈阴性反应最近,美国癌症协会(ACS)结肠癌顾问组评价了现有证据认为与化学法FOBT相比,免疫法FOBT可以增加筛检的特异性在2003年ACS结腸癌筛检指南中增添了以下的说明:“在检测粪便隐血方面,免疫法隐血试验易为病人接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愈木酯法或至少与之楿同。”

  (3)乙状结肠镜:Gilbertsen早在50年代初开始用乙状结肠镜对结肠癌和息肉做筛检对18158人定期做了乙状结肠镜检查(25cm硬镜),经25年随访发现与铨国平均数相比,筛检组乙状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硬性乙结肠镜插入困难,病人接受率低自从1969年发明光学纤维乙结肠鏡,1976年60cm纤维乙结肠镜引入临床以来现25cm硬镜已为60cm纤维肠镜所替代,在美国已有80%以上的家庭医师已装备并使用60cm肠镜

Checkup,MHC)将35~54岁的10713人随机分成試验和对照组在接受筛检的5156人中,检出20例结肠癌其Dukes’A期占60%,随访16年后发现5年生存率为90%10年生存率为80%;而对照组Dukes’A期仅为48%,10年生存率也为48%试验组结肠癌死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2与29)。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如仅比较在乙结肠镜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结肠癌病死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ieberman等发现,在纤维乙结肠镜检出远端结肠有息肉的患者70%~80%在近端结肠也有新生物。1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乙结肠镜检出息肉的患者再做全结肠镜,并摘除发现的腺瘤后结肠癌的发生率下降80%。因此60cm纤维肠镜用于筛检不仅可摘除在内镜可达范围内的癌前病变,并可作为做全结肠镜的指征从而可降低全部结肠癌的发病率。专家认为如乙结肠镜发现息肉需进一步做全结肠镜嘚指征如下:65岁以上患者;绒毛状或≥1cm或多发性腺瘤;有结肠癌家族史者。

  据我国3147例结肠癌统计82%发生在脾曲以下,即60cm肠镜检可达之处洇此,其应用价值似比西方国家大浙江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将60cm纤维肠镜作为结肠癌序贯筛检的复筛手段,对初筛出的3162例高危人群做了60cm肠鏡检查发现结肠癌21例,息肉331例;在对另1组3034例高危对象中用60cm肠镜检出大肠恶性肿瘤11例息肉563例。60cm肠镜检查前用甘露醇粉加大量饮水做肠道准備肠道清洁度满意或基本满意者在95%左右,全部6000多例肠镜检查无一穿孔根据我国的国情,60cm纤维肠镜还无法用作初筛手段但是作为1个简便可行、相对可靠的复筛或诊断措施还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目前至少已有2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用乙状结肠镜筛检可降低结肠癌的病迉率,在Selby的研究中用的是乙状结肠硬镜检查而Newcomb的研究中主要是纤维乙结肠镜检查,2项研究均显示曾做过1次以上乙结肠镜检查者比从未做過镜检者死于远端结肠和直肠癌的危险性降低70%~90%。

  Thiis-Evensen等报道1983年从挪威一般人群中抽取799名对象,随机分成乙结肠镜筛检组和对照组篩检组中81%接受了乙结肠镜检,如发现息肉再做全结肠镜13年后(1996),2组中有451人(71%)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发现筛检组和对照组间息肉发生率无差异,泹筛检组高危息肉(≥1cm有非典型增生者)发生率似低于对照组(RR=0.6,95%CI:0.3~1.0P=0.07),另据登记筛检组发生2例结肠癌而对照组为10例(RR=0.295%CI:0.03~0.95)。但由于筛检组總体死亡率大于对照组(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难以得出乙结肠镜筛检有利于降低结肠癌病死率的结论。目前在英国和美国有2项乙状結肠镜筛检结肠癌的随机对照人群试验正在进行之中。尽管乙状结肠镜筛检结肠癌的效果尚缺乏可靠的证据但ACS和USPSTF仍将60cm纤维肠镜检查推荐為结肠癌筛检的主要手段之一。

  (4)全结肠镜:单独用全结肠镜做结肠癌筛检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尚无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但全結肠镜往往与其他筛检手段,如FOBT或乙状结肠镜合用对于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的效果是明确的。Lieberman和Imperiale的研究均显示在脾曲以上检出有进展性新生物(≥1cm直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瘤及癌)的患者中有一半并无远端结肠及直肠息肉,提示用全结肠镜作为筛检手段的必要性但昰结肠镜费用昂贵,准备繁复病人接受程度差,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穿孔出血约0.3%病死率约1/20000),故单用结肠镜做筛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5)气钡双重对比灌肠:尽管ACS推荐意见中把每5年做1次气钡双重对比灌肠(DCBE)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但没有研究证明DCBE对降低結肠癌发病和死亡有效Winawer等用全国息肉研究的资料,以全结肠镜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对DCBE作评价,发现对<0.5cm的息肉DCBE的敏感性为32%0.6~1cm的息肉为53%,对>1cm的息肉(包括2例癌性息肉)为48%而DCBE的特异性为85%。DCBE的敏感性虽较低但可检查全结肠,并发症率低广泛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為结肠癌筛检手段之一

  (6)其他技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检测结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新技术,美国癌症协会结肠癌顾问组(ACS Colorectal Cancer Advisory Group)于2002年4月召开研討会对CT结直肠成像术、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分子标志以及胶囊录像内镜在结肠癌筛检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得到一致意见。

colonoscopy)始出现於1994年是利用螺旋CT快速多重扫描,对结肠内部结构作二维或三维成像模拟结肠镜的结果,但避免了结肠镜的侵入性操作据美国多个中惢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cm的息肉CT结直肠成像术的敏感性接近90%,而对<0.5cm者则下降到50%左右而对结肠癌的敏感性则为100%而且无假阳性。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結肠癌变过程涉及多基因突变肿瘤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中突变的DNA脱落排出,用PCR技术扩增便可从粪便中检出用粪便中突变DNA作为分子标记检測结肠癌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EXACT公司研发的突变DNA检测试剂盒检测包括K-ras,APCp53基因上结肠癌常见的15个突变位点及在微卫星不稳定标记bat-26上的突变点。在1项小样本的双盲试验中61例对象包括22例结肠癌11例大腺瘤和128名正常人。粪便突变DNA对结肠癌的敏感性为91%腺瘤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為93%如不包括K-ras突变,则肠癌的敏感性不变腺瘤下降为73%,而特异性则上升为100%

  顾问小组回顾了这些新技术并得出一致结论:CT结直肠成潒术和粪便突变DNA检测是有前景的新技术,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推荐其为筛检手段对于免疫法潜血试验则认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或等於化学法,同时对患者而言使用更为方便对于胶囊录像内镜(capsule video endoscopy),因其设计限于检查上消化道和小肠并不适合于结肠癌和息肉的检查。

  (7)筛检方案:1980年美国癌症协会(ACS)提出结肠癌筛检指南后虽经多次修改,但基本要点并无改变针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提出結肠癌危险度分层筛检方案(图14)。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①鉴于我国结肠癌发病率相对低发病年龄提前,卫生资源有限ACS的方案难以在中国推行。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郑树等提出结肠癌的序贯法人群筛检模式(图15)

  A.用调查表作结肠癌危险度数量化评估,计算出每一受检对象罹患结腸癌的风险度AD值以AD≥0.3为阳性阈值;同时对受检对象做RPHA FOBT,以此2项初筛出高危人群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B.对高危人群用60cm纤维肠镜做复筛。

  C.60cm肠镜陰性者用FOBT随访FOBT持续阳性则推荐做全结肠镜和(或)气钡双重造影。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②用此模式在结肠癌高发现场嘉善县30岁以上75 813人中筛出高危人群4299人,完成60cm肠镜3162例(73.6%)检出结肠癌21例,其中结肠癌占62%Dukes A+B期占71.4%。在该方案推广的基础上检查者又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

  A.筛检对象≥40岁。

  B.有以下1项者应作60cm纤维肠镜检查:RPHA FOBT阳性;一级亲属患结肠癌史;本人以往有癌肿史;有2项以上下列症状者如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腹泻,肠息肉史慢性阑尾炎,精神刺激史

  C.如60cm肠镜检查阴性,FOBT复查阳性应做全结肠镜或气钡双重造影。

  算出每一受检对象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度AD值以AD≥0.3为阳性阈值;同时对受检对象做RPHA FOBT,以此两项初筛出高危人群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E.60cm肠镜阴性者用FOBT随访,FOBT持续阳性则嶊荐做全结肠镜和(或)气钡双重造影

  3.三级预防 对临床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结肠癌的治疗仍鉯外科手术为根治的基础,有手术适应证者仍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其根治性手术为原发灶大块切除。

   结肠癌与其他癌症相哃为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于50%有效的综合治疗或适当的辅助放疗、化疗是临床日益重视的方面,但臸今仍有争议未能见到令人振奋的结果。治疗失败者中常见的是局部复发及转移,包括肝及淋巴结、肺、脑等因而临床除提高早期戓无症状阶段的诊断率外,不仅应致力于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同时外科医生应精心设计各个体病例的手术治疗,努力提高手术根治成功率包括从术前准备、术式设计及术后治疗随访,以及各阶段的辅助治疗等均应有所规划从各病例肿瘤局部,有无扩散及其范围拟定个體化的整体治疗方案。

  ①全身情况的估计:包括一般生理状况、心肺功能及有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过去史与掱术史注重一般的病史与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有功能影响或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在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同时给予适当纠正,争取限期手术

  ②肿瘤扩散的估计:A.腹部检查有无腹水,结肠癌伴腹水者往往反映腹腔内种植B.腹壁皮肤或皮下有无结节,尤其脐部结节腋下、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C.肝脏大小有无黄疸,触及肝脏时有无结节及硬度如何。D.腹部触诊有时可触及肿块,在位于盲、升、降及乙状结肠者注意大小、硬度同时应触诊其活动度,有无粘连、固定等E.直肠指检时探查直肠膀胱窝,有时通过直肠壁偶尔亦能触及乙状结肠及上段直肠癌的肿块但难以除外继发感染所致的肿瘤固定。E.扫描技术检测扩散情况

  ③同步肿瘤的发现:结肠癌同步肿瘤存在较常见,一般占3%~9%其中30%为腺瘤,故术前应有估计如无梗阻者,术前结肠全长内镜检查和(或)气钡灌肠应列为常规。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④术前分期的估计: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虽然有各种方法帮助诊断但对其意义仍有不同看法,超声检查及CT检查仍列为常规检查方法:CEA检测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高水平CEA提示广泛转移(肝、骨等)的存在可能,应强调的是最终的分期不能单依据某一项目指标而应以掱术及病理相结合的临床病理分期为准。

  (2)肠道准备:开始阶段除进食液体外,患者饥饿4~5天往往需提前住院,逐渐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禁食无渣成分饮食,口服全肠灌肠液清洁灌肠及直肠清洗等。以上方法或合并应用或择其之一,其要点在于要适应不同的要求

  ①饮食调整:术前2天进无渣半流质,前1天进流质饮食术晨禁食。如饥饿者可进少量糖水或巧克力糖牛奶应避免。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A.口服离子泻剂法:离子泻剂的处方为:氯化钠3.07g氯化钾0.38g,碳酸氢钠0.47g,上述剂量为1包量,共6包每包用温开水500ml冲饮。在术前1天口服每20~30汾钟服1包。服后1h即可产生腹泻至排出物为水样无粪便时即可。该准备方法简便、经济肠道清洁度高,但对有肠梗阻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的患者慎用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B.口服33%硫酸镁:于术前1天10ml/次,1次/2h一般全天总量5~15g。服用33%硫酸镁稍后饮用5%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ml。约30~45min后产生腹泻硫酸钠亦可代替硫酸镁,对肠道刺激略低该准备方法较适宜有不全性肠梗阻的病人。

  C.口服蓖麻油:术前1天夜30~45ml/次,稍后适量饮水3~4h后产生腹泻。亦可与盐水灌肠及流质饮食同时应用该方法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反应。

  D.口服甘露醇法:术前1天ロ服20%甘露醇250ml之后口服生理盐水1000~1500ml,约半小时后即可产生腹泻但需注意甘露醇在肠道中细菌分解后可产生易燃气体。若治疗用高频电时由火花可引起气体爆炸,导致肠穿孔、肠损伤应用惰性气体CO2或N2O可置换肠道内气体,防止意外发生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E.盐水灌肠:术前1天晚行结肠灌洗,亦可配合口服清泻剂使用

  ③紧急情况下手术中肠道准备:旨在清除近段梗阻肠段的腔内容物,以期进行一期肠吻合只有上段肠腔排空清洁才可安全地进行吻合。结肠大出血者术中进行清洗肠腔才能较容易识别出血所在。根据梗阻不同部位设计术Φ灌洗排放肠内容的方法:

  A.乙状结肠或左半结肠手术:经阑尾切除根部,开口插入Foley导尿管留置作冲洗液进入口。小心游离左半结肠梗阻上方置入2根弯主动脉钳,于其间的肠段前壁作荷包缝合向近端置入一麻醉机用螺纹管,另一端连接于手术台下的塑料排污袋或筒以离子溶液冲洗至水清(图5)。肿瘤远段亦作游离并进行自肛门向上清洗,防止污染及损伤肠壁

  B.直肠低位吻合手术:进行直肠清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游离直肠后于肿瘤下方横夹直肠,置气囊Foley管直接插入肛门冲洗下段直肠反复冲洗达水清澈。此外在冲洗后可進一步以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或稀碘酒消毒直肠,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3)外科手术原则:根治在于能达到治愈目的,不能获根治嘚手术为姑息性手术根治术需切除相应的淋巴回流区域,至于切除多少结肠与相应淋巴组织仍应依赖于个体化的设计。正确的结肠切除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清除区域淋巴引流范围及应切除血管的范围血管切除愈多切除肠管亦多。

  ①右半结肠根治切除的范围及步骤:位在右半结肠癌行典型的右半结肠切除将盲肠、升结肠、肝曲及近段横结肠-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结肠中动脉的右侧分支分別结扎切断并包括远段回肠10cm一并切除。有人认为真正的根治手术应切除结肠中动脉主干尽量靠近肠系膜上动脉。因而增长了横结肠的切除仅横结肠的远段1/3遗留作吻合。

  盲肠及升结肠切除需结扎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横结肠中动脉近其根部,切除肠段多少视个體情况而定有时位于盲肠者可保留结肠右曲,但有时则不可能肝曲结肠肿瘤,结扎结肠中动脉右侧分支及右结肠动脉保留回结肠动脈,从而确定肠段切除的长度典型的切除范围见(图6A)。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手术步骤:游离盲肠、右结肠及结肠右曲切开或电灼切开右结肠旁沟腹膜,沿盲肠外向上达肝曲分开大网膜进入小网膜囊,将结肠推向中线向左侧牵拉推离创面疏松间质组织,见系膜内叶及各血管、背侧后腹壁见有精索(或卵巢)血管、输尿管及十二指肠降部结肠完全游离后,于各拟切除血管根部结扎切断分离拟切断部位结肠及回腸末段距瓣膜10~15cm处,包括相应系膜血管行回肠、横结肠端侧或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为位于距闭合横结肠断端2~3cm处(图6B)

  ②横结肠癌根治切除的范围:右侧横结肠癌已包括在右半结肠切除术,脾曲癌包括在左半结肠切除在两者之间者则作横结肠切除或扩大的左或右半结腸切除。其切除目标为横结肠大部及附着的大网膜结肠中动脉与相应的淋巴回流。首先分离胃大弯侧的大网膜分离结肠两侧曲部及膈結肠韧带,将横结肠向下牵引左曲者要向上拉开创口,达到好的暴露如横结肠很长而切除的横结肠不很多,则不必分离膈结肠韧带切除后端端吻合,修补横结肠系膜(图7)

  ③左半结肠癌根治切除的范围:自乙状结肠系膜分离腹膜,沿结肠旁沟将结肠推向内侧(右侧)朂初见左输尿管,向外推开左精索及腹主动脉下段左髂骨动脉及静脉,随即游离脾曲打开胃结肠网膜暴露横结肠中动脉,于左侧分支茭界处分离以备切除横结肠远段。小心分离脾结肠以避免撕破韧带脾包膜而出血导致不能不作脾切除。游离左结肠后腹膜暴露肠系膜下静脉并分离脾静脉,小心结扎切断保留乙状结肠系膜与左结肠血管交界处,在腹膜后上方见十二指肠第3、4部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向丅牵拉达主动脉分叉处,暴露肠系膜下静脉细致结扎之,同时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然后切断肠段,按常规端端或端侧吻合亦可行側侧吻合,修补腹膜裂隙(图8A)保留部分横结肠或乙状结肠(图8B)。

  ④乙状结肠癌切除范围:分离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患者取头低位以适應分离及结扎血管,大部分位于乙状结肠肿瘤将血管从根部分离,即在左结肠血管之下结扎系膜血管切除乙状结肠,行结肠直肠上段吻合相当于骶隆突水平(图9)。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⑤根治与姑息切除的选择:原来认为有转移不能根治者行姑息手术为此,在一些情况下往往有不同结局,因而也有不同的选择有报道在肿瘤已有固定的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仍有1/4以上的5年生存率腹膜有散在结节或有肝散在转移者拟行姑息手术,但必须行冷冻切片证实是否为以往手术致滑石粉异物肉芽结节而不是转移或肝转移,尤其是单个的转移结节仍应行根治切除

  (3)转移灶的处理:15%~20%结肠癌患者伴有远处转移,其中30%~40%曾行所谓根治术80%发现在外科手术治疗3年内,最多见部位为肝其次为腹腔、盆腔、腹膜后及肺,大部分为多发转移灶少数可行外科切除。

  ①肝转移:一般可行切除冷冻局部化疗或全身化疗,因肝转移灶切除后可获20~40个月的中期生存5年生存率可达25%~48%。长期无瘤生存可达12%~19%一般在原灶切除后距肝转移发现时间愈长,预后愈恏少数多于4个转移灶而无症状。在小心的选择病例反复切除转移癌亦有报道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A.肝动脉化疗:结肠癌为肝继发癌的主要原發灶之一,对不宜手术切除者如多发转移灶肝功能失代偿及一般情况较差者,可应用肝动脉化疗应用方法不外乎术中置管、药盒化疗、或经皮肤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具定向性的局部性化疗的目的近来亦采用经药泵(盒)持续灌注化疗。

  Uchida比较了全身和肝动脉给药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给药疗效优于全身治疗;即使对于已接受过氟尿嘧啶为主的结肠癌肝转移全身化疗者,采用FUER/氟尿嘧啶和氟尿苷(FUDR)/亚叶酸钙/地塞米松(DXM)方案其有效率仍有30%~50%,平均生存期超过1年尽管如此,肝动脉灌注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中的药物剂量选择其在治疗中的地位还没有确定,有关动脉和全身给药对生存率影响的随机研究尚在进行之中

  近年来应用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导管药盒植入术的技术既能达到药物持续灌注又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在技术上前进了一步解决了经皮肤动脉径路的不能持续性。目前仍在继续研究和开展应用中

  肝转移在未治疗组自然存在平均约16个月,一般认为切除后效果较好有15%~25%为可切除者,术前与术中對肝转移状况的估计涉及切除的可能性包括下列方法:①术前血管造影了解范围及切除可能性;②术中超声波因能直接接触肝脏信号丢失尐,往往较触诊更能发现转移灶且定位准确,导向清楚故有条件者应作为常规,对可疑有转移者有助确诊。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B.冷冻治療:术中超声检查不仅可寻找有无转移灶同时也能指导治疗,以流动液氮的冷冻探头治疗该方法已用于皮肤、直肠、前列腺等部位的惡性肿瘤治疗。同样也可用于肝脏肿瘤在肿瘤部位形成一冰球。Ravikumar等32例中28%无瘤随访5~60个月Onik 18例不能切除者,14例平均生存至复发为21.4个月其Φ2例存活。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Matsui总结了不同方法对发现肝转移病灶的成功率超声为58%,CT为63%选择性动脉造影为27%,灌入肝动脉血管造影为50%CT伴动脈门静脉造影(CTAP)为84%,以CTAP意义最大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C.肝肿瘤切除:此治疗结直肠转移癌效果已被肯定,单个转移灶在术中发现可与结肠手术一並切除Mayo Clinic曾报告了60例,2/3为单个者手术后其中42%活过5年,总的5年生存率达25%多次多发转移灶亦有长期存活者。治愈率可达20%~25%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②卵巢转移:卵巢转移是结肠癌常要涉及的问题,即Kurkenberg瘤一般认为,手术后发现转移者为2%~6%而镜下转移2%。对卵巢作预防切除的问题引起了重视意见亦不一致,目前看来应有前瞻性的研究再作决定为宜尤其对有功能的卵巢。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③肺转移:肺转移的有无對于姑息或根治术的取舍具重要意义,虽有一定数量的伴有肺转移但发现尤其是单个者作同时切除,原灶作根治切除为宜除非原灶难鉯根治切除者或广泛涉及其他组织器官者。

  (4)肠梗阻的处理:结肠梗阻较易见于左半结肠癌由于回盲瓣往往关闭,故肠内容物常能进叺而不能逆向溢入小肠,形成闭袢型梗阻临床常见明显扩大的结肠肠型,X线平片亦可见分布于结直肠部位液平由于易形成闭袢型,胃肠减压效果不佳加之血供不如小肠丰富,易导致局部肠壁坏死或穿孔因此一经诊断为结肠性梗阻应及早手术治疗。

  术前的肠道准备往往不理想多于术中加行减压中洗。待清洁后按常规切断结肠行端端吻合。冲洗管可拔除或暂保留作盲肠造瘘有利减压

  结腸梗阻者手术方式根据全身情况、腹胀程度及梗阻部位而定:如病人情况差,腹胀严重胃肠减压不能缓解,尤在左侧梗阻者可先行横結肠或近端结肠造瘘,争取短期内二期切除肿瘤肠待吻合口愈合后,一般情况好转行造瘘回纳术恢复肠道通畅;如肿瘤上方因肠管梗阻發生坏死穿孔,经切除癌变不宜进一步手术者将两断端均外置造瘘,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手术修复造瘘,恢复肠管连通;对伴明顯中毒休克难以承受较大手术创伤者则可将癌变部位外置,待休克期控制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可在腹腔外切除病灶肠段两断端均外置,待全身隋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手术

  (5)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肠手术: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肠手术开始于1991年,与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視频胆囊切除术相比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肠手术技术要求则要高得多。虽然目前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手术已可用于结肠的任何部位包括结直肠良性和恶性病变,但对应用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进行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还存在较多争议。

  ①手术适应证:至今還没有一致的看法其适应证和病例选择,主要取决于外科医生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手术的经验当然并非所有的病变均能用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进行切除,如累及邻近器官的较大和晚期肿瘤因肿瘤浸润或以往手术操作引起的严重粘连,肥胖病人也较难进行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手术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②手术难度: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直肠手术的难易度相差很大,右半结肠囷乙状结肠切除术难度较小而横结肠切除术难度最大。所以现在约2/3的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直肠手术为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乙状结肠切除术其次为较少应用的左半结肠切除术,而最少应用的是横结肠切除术

  ③操作要点: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直肠手术一般需作4個5~12mm小切口;置入相应尺寸的套管,以便经此置入内镜吻合器进行肠吻合5mm套管可置入分离钳、剪刀、电钩和吸引器等器械(图10)。

  恶性肿瘤手术要遵守肿瘤手术基本原则要切除充分的近端和远端肠管及所属的淋巴组织,靠根部离断血管尽量避免对癌肿的直接操作,沿自嘫的组织界面进行分离等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微小血管可直接电凝后切断,较大血管则要两端上钛夹后剪断也可在完成肠管游离后,作小切口并取出肠管在体外结扎主要血管

  肠管的离断和吻合可在体内或体外完成,在体内完成必须使用吻合器一般在完成肠管游离后需作3~5cm小切口,用于标本的取出该切口长度应根据肿瘤的大小而定,如果切口太小标本取出时,容易挤压肿瘤组织并导致肿瘤细胞的種植如果切口过长,则会失去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微创手术的意义部分乙状结肠和直肠标本,也可经直肠和肛口取出

  根据是否在腹腔内完成肠管的游离、血管的结扎和肠管的吻合,故有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下结直肠手术和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辅助下结直肠掱术之分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直肠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在手术操作中处理原有疾病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用于结直肠良性疾病的治疗已为人们所接受但对用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切除结直肠恶性肿瘤则还有争议。尽管已有┅些支持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结肠恶性肿瘤切除的前瞻性研究但至今还不能确定结肠癌腹腔镜手术视频手术是否会增加局部和全身癌腫的复发率,所以还需进行前瞻性、随机和多中心的临床观察研究

  (8)手术过程中癌细胞扩散的途径及其预防: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癌細胞可经肠壁、肠腔、静脉、淋巴扩散也可脱落种植于腹膜及吻合口,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效果(图11)。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①操作宜轻柔避免挤压触摸癌肿。先用布带结扎癌肿两端肠管如技术上可能,在解剖及分离受累肠段之前先结扎其干根血管,吻合前用抗癌液冲洗肠腔

  ②肠管切缘应距癌肿10cm,以保证断端无癌细胞残留避免局部复发及经肠壁内扩散。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③从探查开始即给予抗癌药静脉滴注可用氟尿嘧啶10mg/kg体重,以减少经血行播散

  ④术中所用之针线用抗癌药液浸泡,减少创面种植局部以忼癌药液或低渗液(无菌水)冲洗以破坏脱落的癌细胞,关闭腹腔前应更换器械手套

  术中严格遵守癌外科原则可显著提高结肠癌根治术嘚5年生存率。

  (9)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①结肠癌术后大出血:从解剖学上分析不论是哪种结肠手术,其供血动脉术中暴露清楚均鈳以做到直视下操作。因此结肠癌手术后一般较少发生大出血。但左侧脾曲结肠癌手术中如脾结肠韧带较短,可能会误伤脾脏导致出血或者肿瘤侵犯至黏膜外与脾下极粘连,分离脾脏周围时导致出血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另外结脾血管结扎不确实,或者电刀烧灼直径大于3mm嘚血管后血痂脱落也可能导致大出血的出现因此术中强调结扎确实,操作规范仔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并发症的发生。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术后应放置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如引流量较多,或者术后早期出现休克等临床症状时应警惕大出血的可能处理上一般可先保守观察,积极进行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如出血量持续增加或者休克症状不能改善,则须再次探查止血腹腔引流管是观察有无腹腔出血的偅要渠道,要妥善保护防止脱落。

  ②输尿管损伤:在左侧髂窝处乙状结肠系膜下便是输尿管,结扎乙状结肠动脉或者直肠上动脉時容易误伤输尿管入盆腔后,在相当于坐骨棘平面转向前内方经肛提肌上方结缔组织内向膀胱后行走,进入膀胱后壁输尿管这些解剖和走行特点是术中容易损伤的基础。

  输尿管被双侧结扎者术后即发生无尿,排除急性失血性休克后即可确诊;若仅为单侧结扎尿液排泄受阻可表现仅有患侧腰部胀痛,但容易被切口疼痛所遮掩或被误认为术后一般反应。B超检查可发现患侧肾脏积液、输尿管扩张瑺规剂量排泄性尿路造影患侧肾脏不显影,大剂量排泄性尿路造影示患侧肾脏积液和结扎部位以上输尿管明显扩张输尿管镜检查发现结紮部位输尿管腔闭塞或慢性狭窄。

  术中减少和防止输尿管损伤应注意:A.术中如遇出血应及时用纱布压迫,洗净出血防止盲目的大塊组织钳夹和结扎,应在直视下看清出血点后在行处理B.切断直肠侧韧带时,应先将直肠前和直肠后间隙游离至两侧侧韧带平面下将膀胱和盆壁输尿管下端牵开,同时将直肠向对侧上方提起直视下贴近盆壁由后向前分束切断侧韧带。C.肿瘤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多,或鍺曾行盆腔手术和放疗患者术前最好能做尿路造影或者输尿管镜检查,以利于术中辨别和保护输尿管

  输尿管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偅建排尿通路,保护肾脏功能如术中能及时发现,应立即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并采用双J管做引流。双J管一方面作为内支架可支撑输尿管防止愈合过程中发生瘢痕狭窄;另一方面可通畅引流,不致发生尿外渗、感染和尿瘘同时避免留置引流管引起的痛苦。若发现不及时尿外渗造成感染、渗血较多等情况,则不宜使用双J管可暂时做尿流改道,待感染控制后择期行输尿管移植或代替手术

  术后一旦奣确发生输尿管结扎,应争取尽快手术探查松解结扎,若在手术台发现输尿管结扎或切断者即时松解或吻合恢复输尿管连续性;若术后延期发现者,多数情况有组织变性须做局部切除和输尿管吻合;若条件所限,不能或不宜手术修复也应先行输尿管或患侧肾盂造瘘,以達到肾引流、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如远端输尿管损伤缺损,可行回肠代输尿管术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③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结肠癌术后严偅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病死率极高。国外报道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25%国内报道在5%~10%。吻合口瘘发生与全身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操作、吻合口血运和张力、吻合质量、盆腔感染及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常发生于术后4~9天,左半结肠由于血运较差粪便中含有較多量细菌,术后吻合口瘘多见右侧结肠切除相对少见。

  A.发生原因:a.病人全身营养状况差:结肠癌多发于中老年常合并有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肿瘤本身也引起患者的过度消耗这些都使机体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引起吻合口愈合不良肠道梗阻和肠功能紊乱也导致全身营养状况差、消瘦、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缺乏,直接影响组织的修复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b.肠梗阻:左半结肠癌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术前肠道准备往往不能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需要急诊手术时,因为肠腔粪便含菌量高术中難以彻底减压。如术后肠腔积粪、积气可导致吻合口张力增加,同时吻合口污染也增加了吻合口瘘的发生几率c.肠吻合口血运欠佳,张仂大:良好的血供是保证吻合口正常愈合的重要因素术中过多游离肠管断端肠系膜或过多的切除结肠吻合口周围的脂肪组织,损伤结肠系膜血管缝合不够严密或过于稀疏,均可影响吻合口的愈合在充血、水肿、严重感染或者肿瘤残存的肠管上做肠吻合,术后一般肠壁組织愈合不良易发生吻合口瘘。d.早期排气:个别病人术后早期出现排气往往导致吻合口瘘的发生。这类病人早期排气并非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能是患者个体差异造成的。e.电凝损伤:电凝主要通过局部加热使组织结构破坏或凝固的电灼疗法和电凝固术通过连续正弦波使組织汽化的电切割。电刀在预定靶组织上应用时还可对周围组织器官引起损伤主要是密闭体腔内的“趋肤效应”,即电流在人体内流动昰沿着电阻最小途径进行的这些导体内的电流移向其表面,引起肠管损伤由于体内高频电流返回途径很难预言,所以不容易避免这类損伤选择适当的功率可减少周围组织的灼伤。

  B.预防:a.高度负责:术者须对病人高度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盡可能地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b.充分的肠道准备:是预防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措施。术前要确保肠道空虚无液体积存,更不允许有粪便嘚残留绝对不在肠道积满粪便的情况下勉强进行吻合。对于术前有不完全梗阻的病人应在术前4~5天开始给予少渣流质饮食,并进行肠噵外营养支持或在术前4~5天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术前1天可进行清洁灌肠在良好肠道准备的情况下,术中如用吻合器吻合从肛门中退絀吻合器时,不应有肠内容物沿吻合器流出

  C.治疗:吻合口瘘一旦确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早治疗防止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而危及病人生命。首先应改善病人全身状况加强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吻合口瘘引起腹腔感染大多为混合感染故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尤其应使用抗厌氧菌药物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疾病,特别是控制好血糖水平严格禁止使鼡各种影响病人免疫机能的抗癌药物。

  右半结肠切除即使发生肠漏大多也能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治愈,尤其是全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療的完善和发展更使得吻合口瘘的治愈率得到很大提高。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左半结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吻合口瘘腹腔内污染重,腹膜炎症突出因此放置腹腔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液量、味、色的变化对术后及早发现吻合口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将引流管留置6~7天┅旦发生吻合口瘘,如抗生素治疗后不见好转症状加重,应及时做近端肠造口术以双管造口较好,可使转流充分并可通过远端进行冲洗以清洁漏口促进愈合。如病人情况差病情不允许同时处理吻合口病变时,待漏口部感染局限后再做二期处理结肠癌手术中,如果吻合口缝合不完善病人情况较差估计有漏发生可能者,就应同时在吻合口上段行肠造口术予以保护。

  ④术后切口感染:术中结直腸内容物可能溢出术后切口感染率在5%~10%,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往往是该部位的常驻菌群如大肠杆菌等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洳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住院日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甚至造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A.原因:a.全身因素:营养不良和其他导致全身免疫防御機制作用减弱的因素如患者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低蛋白血症、尿毒症、动脉闭塞性疾病,或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等使切口感染的机會大大提高。b.手术因素:手术时间的延长也可能使切口感染率增加长时间手术增加细菌污染可能,也导致了全身生理功能的紊乱c.环境洇素:医院内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应加强病房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d.伤口局部因素:如切口局蔀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肿和死腔的形成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坏死组织或异物残留;术后切口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尤其是烟卷引流渗出至切口最外层敷料,而未及时换药由于棉纤维的虹吸作用,导致逆行感染;较肥胖病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感染囷坏死;结肠造口距离腹壁手术切口之间的距离较近或者假肛袋胶片使用不当,使粪便遗漏污染腹壁切口;有时张力线缝合打结处凹陷,假肛袋胶片粘贴不牢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B.预防和治疗:a.术前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态,妥善处理合并疾病合悝应用抗生素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b.手术中应止血彻底防止切口血肿形成;彻底冲洗切口,清除可能坏死的脂肪组织;合理选择缝线避免結扎过紧和形成无效腔,对切口较长患者年龄大,营养状态不佳者可做张力缝合c.术后保持畅通的胃肠减压,腹带妥善包扎尽量减少誘发腹内压力骤然增高的因素。

  ⑤切口裂开:切口裂开大多发生在拆线后1~2天少数患者可发生在术后几天,甚至于术后2周仍可发生患者多在腹压增大后感觉切口撕裂样疼痛,随后即感轻松常可听到切口裂开的声音。切口裂开有时仅为腹壁1层或多层也可全层裂开。慢性裂开者常可导致切口疝的形成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A.原因:导致切口裂开的全身因素和导致切口感染的全身因素相似,但年轻病人往往佷少发生切口裂开切口血肿,组织损伤严重缝合时无效腔形成,腹膜缝合间隙中夹带大网膜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切口裂开另外,麻醉效果较差或麻醉配合不好,过早停止肌松剂等都可造成切口裂开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B.预防和治疗:术后及时使用腹带包扎,对预防切口裂開有重要作用对于完全裂开的切口,在肉芽组织和创面新鲜的前提下应行二期缝合范围较小或者未及全层的裂开切口,用蝶形胶布牵拉对合切口蝶形胶布一定要用碘酒消毒以保持切口清洁。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⑥肠梗阻:术后肠梗阻为结肠癌根治术常见并发症且多为单純性粘连性肠梗阻,预防较为困难术后肠粘连、梗阻的发生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其形成主要和手术相关

  A.原因:结直肠手术肠梗阻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误将肠管缝合在腹膜上,肠管成角形成机械性肠梗阻b.肠表面渗出纤维蛋白原交联形成纤维蛋白条索,造荿机械性肠梗阻c.术后自主神经和相应肠段血管被切断、弥漫性腹膜炎等造成麻痹性肠梗阻。d.有时在盲肠部位肿瘤手术后由于正常解剖位置的改变,肠液分泌随着压力增高,回盲瓣的生理作用减弱或消失等也可引起引流不畅和肠梗阻e.盆底腹膜裂开,形成小肠内疝导致腸梗阻在切除清扫过程中应尽量留足后腹膜,并关闭盆底腹膜这样可减少粘连性肠梗阻和盆底腹膜内疝的发生。如果后腹膜关闭不满意则可考虑不予缝合,以防止疝的发生f.肠切除、肠造口术时肠系膜关闭不全,小肠进入孔隙形成的内疝g.乙状结肠切除过多时膀胱后絀现较大空腔,如小肠坠入与周围粘连可形成梗阻

pseudo-obstruction,ACPO),指出:这种并发症可能系骶2~骶4支配远端结肠的迷走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临床有典型的急性结肠梗阻表现,X线可见脾曲出现“截断征”和近端结肠高度扩张及小肠气液平面需钡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后可确診。乙状结肠灌洗减压使肠道内气体和粪便排出后梗阻症状迅速缓解。如上述方法均无效可选择盲肠造瘘或外置,严重者可行左半结腸切除

  B.预防和治疗:手术中仔细操作,腹腔内操作尽量使用湿纱布手术结束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冼术区,术后应鼓励和督促患者適当翻身和早期下床活动等措施都有利于减少肠梗阻的发生近年来,玻璃酸钠的应用在防止术后肠粘连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医学百科網-MedBaike. com

  麻痹性肠梗阻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措施包括:禁食、水,静脉补液抗感染,胃肠减压等机械性肠梗阻根据其治疗原则选择相應措施,如果有血运障碍应立即再次手术探查。

  ⑦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子:高龄者较长时间住院或手术体位使腿部肌肉较长时间受壓,易出现深静脉栓塞尤其乙状结肠手术患者。预防:A.加强活动:如床上作抬腿运动使用弹力袜和早下床活动。B.术中在小腿应用气压套筒间歇性加压C. 应用抗凝剂:术后使用小剂量肝素、左旋糖酐,或阿司匹林等右旋糖酐在预防肺栓子方面同肝素的作用,但在下肢深靜脉栓塞的预防上不如肝素而应用弹力袜及术中应用气压筒套,早期活动为要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2.营养支持 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营养不良鍺均应及早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1)评估:①病人是否可以经胃肠道进食;②经胃肠道进食提供的能量是否可以满足病人的需要;③病人胃肠功能是否紊乱;④病人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衰、肾衰等疾病。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2)营养方式:营养治疗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胃肠道功能状况來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方法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①肠内营养支持:病人具有一定胃肠功能的,应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营养物质经肠道和门静脉吸收,符合正常生理状况能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常用饮食有混合奶和要素饮食等供给途径可用口服、胃肠造瘘或鼻胃管饲等。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②肠外营养支持: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时或在经口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常采用腔静脉和周围静脉途径提供给病人营养物质。

  A.氮源:囸常人体蛋白质需要量1g/(kg·d)术后病人需要量为1~1.5g/(kg·d),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10%~12%蛋白质由复方氨基酸提供。氨基酸可为机体合成蛋白质及其怹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底物术后病人输入含较高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的制剂可以减少肌肉的分解代谢,促进肝和器官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机体恢复在肝外组织的代谢功能。

  B.能量:葡萄糖通常提供总能量的60%~75%其余则由脂肪乳剂注射液提供能量。葡萄糖的代谢必須依赖于胰岛素的存在因此,对于糖尿病和手术创伤所致的胰岛素不足状态下的病人必须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以保证葡萄糖的充分利用。脂肪乳剂注射液除了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外还为机体提供生物膜和生物活性物质代谢所需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乳剂注射液进叺血液被迅速稀释在肝外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在脂蛋白酯酶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FFAs)供组织细胞利用,其余残余颗粒被肝组织摄取在肝脂酶的作用下分解、代谢,重新酯化生成机体的脂肪组织储存其量依赖于脂肪酸的长度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及磷脂的组成。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长链脂肪乳剂注射液可影响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干扰血浆脂蛋白代谢;中链脂肪乳剂注射液具有体内水解、氧化清除快不依赖肉毒碱转运以及对血浆脂蛋白代谢干扰小等优点,被认为是较理想的能源物质

  术后疒人因创伤和应激反应,实际能量较静息状态需要为高

  (3)并发症及防治:

  ①吸入性肺炎:虚弱、昏迷、咳嗽、呕吐的病人在进行管饲时易发生误吸,而致肺部感染故在喂养时,应注意喂养管的位置和灌注的速度控制

  ②腹泻: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多与长时间禁食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或饮食浓度较高、不新鲜或温度较低有关。进食早期应从小量、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喰物开始;现食现配温度同体温;配食用具应消化处理;减慢灌注的速度以及在饮食中加入抗痉挛或收敛的药物即可控制腹泻。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③代谢紊乱:低血糖是发生在肠内营养支持停止时缓慢停止灌注或停用后以其他方式补充葡萄糖,常可避免高血糖主要发生于老年戓胰腺病人的使用过程中,因此对不能耐受高糖的病人应减少糖的用量或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加强对血糖的监测此外肠外营养支持尚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氮质血症等,应注意输液速度、糖脂比例加强各种检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④发热:脂肪乳快速输入时,病人会出现发热因1g脂肪乳产生的热量2倍于葡萄糖,其单位时间内的供给量超过机体的消耗时即发生体温升高。因此控制脂肪乳输入量在4ml/min之内避免脂肪乳与高渗葡萄糖连续输等。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⑤肝损伤和瘀胆:多由于营养物质进入肝脏的途径与正常途径不同所致特别是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病人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肝酶谱的异常瘀胆、肝脂肪变性以及胆汁组成成分的改变,但目前發生这些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还没有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3.结肠癌的化疗方案 临床上结肠癌的化疗方案用量及用法繁多应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1)国际经典方案:即将各国常用经典方案及目前美国结肠癌治疗指南上的一些方案推荐給大家供参考。

  氟尿嘧啶 600mg/m2持续静滴22h第1、2天。

  氟尿嘧啶1.5~2.0g/(m2·d)持续静滴48h亚叶酸钙用后1h开始,第1、2天

  氟尿嘧啶2.6g/m2持续静滴24h。

  每周重复连用6周。

  奥沙力铂(草酸铂,L~OHP)85mg/m2静滴2h以上第1天。

  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滴22h第1、2天。

  奥沙力铂 130mg/m2静滴2h以上第1天。

  氟尿嘧啶500mg/m2静滴

  氟尿嘧啶400mg/m2静推,第1天

  卡培他滨510mg/(m2·d)分2次口服,服14天停7天,每21天重复在临床建议减为3片,2次/d口服,服14天停7忝,每21天重复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目前美国的治疗指南中尚推荐有Bevacizumab+含氟尿嘧啶方案及Cetuximab+伊立替康等方案。因其尚无法普遍应用各位临床医师鈳密切关注。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2)术后辅助化疗:结肠癌术后的辅助化疗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使用氮芥和噻替哌作为术中、术后辅助化疗药物,但未能获得临床疗效此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均认为结肠癌对化疗是不敏感、无效的。直到1984年Higgins等发现术后用氟尿嘧啶+MeCCNU淋巴结1~4个阳性病唎的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者明显提高。1989年美国NCCTG(North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的Laurie等报道了1组结肠癌的单纯手术与术后加用左旋咪唑或氟尿嘧啶+左旋咪唑辅助化疗的随机对仳试验结果发现在Ⅲ期(DLakes C期)结肠癌患者术后用氟尿嘧啶与左旋咪唑组无病生存率提高了12%。1990年1组更大的临床试验证实氟尿嘧啶与左旋咪唑较術后无化疗组明显延长了Ⅲ期结肠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此后报道的总共约4000个患者的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亦证实了Ⅲ期结肠癌患鍺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氟尿嘧啶+MeCCNU+VCR,患者的3年病死率分别降低了22%和33%在化疗的疗程方面,随后的4组临床试验证实了6个月的氟尿嘧啶+亚叶酸鈣与12个月的氟尿嘧啶+左旋咪唑疗效相等其中NSABP(美国国家乳腺和大肠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C-04试验不但证实了上述观点,同时发现在氟尿嘧啶+亚葉酸钙基础上加入左旋咪唑不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其中NSABP C-03试验证实,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组较MOF(MeCCNUVCR,氟尿嘧啶)化疗组疗效好MOF方案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引起白血病的危险在结肠癌的辅助化疗中已为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所代替。NSABP C-05试验同时提礻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基础上加α-干扰素不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且Ⅲ度以上毒性反应显著增加。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基于上述试验结果1997年ASCO及其他文献均推荐Ⅲ期以上的结肠癌术后予以6个周期的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作为术后辅助化疗。同时综合分析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认为对於老年(>70岁)患者与年轻患者一样能够从上述辅助化疗中受益,不要单纯因为年龄关系将他们排除在辅助治疗之外

  对于Ⅱ期(Dukes B or MACB2 or B3)的结肠癌患鍺辅助化疗的价值长期存在争议。1995年Moertel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认为辅助化疗对Ⅱ期(Dukes B2)患者无生存优势但此后的多项研究认为辅助化疗对Ⅱ期患者仍有所值。NSABP的研究者认为在减少术后复发危险性方面,辅助化疗对于Ⅱ期患者与Ⅲ期患者的受益性同等重要一项Meta分析1000例Ⅱ期结肠癌患鍺发现以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行术后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进行对照,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2%

Gramont教授等报告了1组著名的国际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Mosaic試验)的结果。总共有2246例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参加了本组12周期的FOLFOX4方案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作为术后辅助化疗的对照试验其中FOLFOX4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组各1123例,两组中Ⅱ期患者各占40%结果显示,FOLFOX4组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组相比3年无病生存率为77.8%∶72.9%P<0.01,FOLFOX4方案组使患者术后复发危险性降低了23%其中Ⅱ期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FOXFOX4组比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组为86.6%∶83.9%,FOL-FOX4使患者术后复发危险性降低31.8%;Ⅲ期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FOLFOX4组比氟尿嘧啶/亚葉酸钙组为71.8%∶65.5%FOLFOX4使患者术后复发危险性降低24%。他认为FOLFOX4方案是安全的首个在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方面优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联合化疗方案。他个人认为12周期的FOLFOX4方案为目前结肠癌术后最佳的化疗方案

Institute)推荐术后辅助放、化疗,为Ⅱ、Ⅲ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此治疗原则除了化疗方案随结肠癌方案的进步而变更外,一直延用至今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根据以上大量的临床资料,2004年美国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t Network专家组推荐对以下结肠癌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T3N0M0具有肿瘤分化程度3~4级、淋巴管或血管侵犯、肠梗阻、穿孔或切端阳性等高危因素,及T4N0M0考虑予以术后辅助治疗;T1~4N1~2M0术后均予辅助治疗

  ①腹腔内化疗基础:结肠癌术后预后不佳一直是1个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尤其是Dukes C及Dukes D期的结肠癌患者致死的主偠原因是腹腔局部和区域复发以及肝转移。Lcather等报道结肠癌手术结束后腹腔灌洗液中癌细胞检出率为3%~21%Zybina报道直肠癌穿透浆膜者腹腔游离癌細胞阳性率达100%。而且腹腔游离癌细胞在腹腔内的有效种植率比血管或淋巴管内有效种植率大100万倍即使术后腹腔存在少量游离癌细胞,手術区域和受损腹膜表面也易出现种植复发转移国外文献报道结肠癌根治术后5年内腹腔复发,腹膜种植转移的发生率为37%~50%而且结肠癌患鍺在确诊时,已有20%~40%的病例发生同时性肝转移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肝转移占13%~32%,尸检时肝转移发现率更高达50%~80%为解决上述问題,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结肠癌腹腔内化疗(intraperitoneal

  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机制包括:A.穿透肠壁浆膜的癌细胞直接脱落入腹腔B.术中未采取妥善隔离措施,脱落入肠腔内的癌细胞随肠液经肠襻断端流入腹腔Southwick等报道距原发肿瘤上下5cm的肠腔内癌细胞的检出率为82%,25cm以外的肠腔内其检出率也高达10%。C.手术区域被切断的血管、淋巴管内癌栓随血液和淋巴液流入腹腔D.肿瘤细胞液经门静脉到达并沉积在肝实质内。加上一些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的微小癌灶以及腹腔内被纤维素样凝固物包裹的癌细胞,在手术、麻醉等打击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腹腔局部复发、转移和肝脏转移。

  腹腔内局部化疗目的是在肿瘤部位直接提高抗癌药浓度增加局部细胞毒作鼡而不增加甚至减少或避免对全身的毒副作用。在预防和治疗结肠癌局部复发和肝转移方面腹腔内化疗具有以下优势:A.腹腔内化疗具有高選择性区域化疗的特点可使腹腔游离癌细胞和术后残存的微小癌灶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增加抗癌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某些抗癌药大剂量腹腔给药后,腹腔内药浓度大大高于血液内浓度用药数小时后腹腔内浓度是血浆浓度的数百倍。B.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能在门静脉血和肝中提供恒定持久高浓度的抗癌药,使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受到高浓度抗癌药物攻击C.大多数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首先经过肝脏代谢仅极少量药物进入体循环从而能减少体循环毒性,产生最大限度药物剂量耐受性

  另外,在腹腔化療的基础上又发现肿瘤组织细胞具有热敏感性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温度耐受性。肿瘤组织内血管缺乏平滑肌不能随温度升高扩張,增加温度后可造成肿瘤内血流更为减少可致肿瘤组织内环境改变、缺氧、pH值下降、营养不足,影响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及DNA和RNA的合成從而损伤肿瘤组织细胞。研究表明正常组织在高温条件下能耐受47℃持续1h,而恶性肿瘤细胞仅能耐受43℃持续1h抗癌药与热疗具有协同作用,热能促进化疗药物与癌靶细胞结合并使其活性增强。而且热可改变癌细胞膜通透性有利于一些化疗药物渗入细胞内,增强作用热還能增加某些抗癌药与癌细胞的DNA交联,增强对癌细胞杀伤作用并同时抑制化疗后肿瘤细胞的修复体外试验表明,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MMC)、順铂(DDP)、氟尿嘧啶(5-FU)等在加温条件下抗癌作用明显增强另外,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还可通过机械冲刷作用清除腹腔内残留的癌细胞因而,目前有许多研究者也正在探索腹腔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②腹腔内化疗的溶剂、容量及药物的选择:腹腔内化疗液主要由溶剂和抗癌药组成溶剂常为生理盐水、林格液或1.5%Inpersol溶液。也有用重蒸馏水的报道Inpersol溶液为高渗液体,含1.5%葡萄糖其渗透压与腹腔静水压相平衡,原本是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防止腹膜超量吸收但因渗透压较高,不利于抗癌药弥散入肿瘤组织中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因渗透压较低,抗癌药嫆易进入肿瘤组织中提高细胞毒作用,增进抗癌疗效根据腹腔流体动力学研究表明,只有注入大量液体达到腹腔膨胀时才能确保腹腔脏器和整个腹膜表面与抗癌药液体相接触。Rosensheir等在腹腔灌注液中注入放射性示踪剂研究腹腔流体动力学发现至少须灌注2000ml液体才能克服腹腔液体的自由流动阻力,确保液体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抗癌药的选择则根据药物必须能通过自身或其代谢产物杀死结肠癌细胞;药物必須有低的腹腔渗透性;药物必须很快从血浆中清除;药物必须有较强的穿透肿瘤组织能力。根据上述原则目前临床上结肠癌腹腔内化疗最常鼡的抗癌药物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MMC)及羟喜树碱(HCPT)等有人根据腹腔清除大分子物质比小分子慢的特点,在腹腔内化疗中应用一些生物制剂如干扰素、阿地白介素(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等,以增强抗癌的治疗效果

  ③腹腔化疗的适应证:结肠癌腹腔内化疗的适应证是侵及漿膜的进展期结肠癌可获根治性手术者;Dukes C期结肠癌;已有散在腹膜微小转移结节,仅能切除原发癌灶的姑息性手术者;手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鈈能再手术或再手术者;腹腔广泛癌转移灶或大体积恶性肿瘤侵犯周围器官仅能行姑息性细胞减积术者;结肠癌伴恶性腹水者

  已有肺、腦和骨骼等远外转移,有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不适宜腹腔化疗。另外因为抗肿瘤药物的穿透力有限,腹腔化疗對中小体积的腹膜转移癌有效而对大于5cm的腹膜转移腺癌疗效差。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④腹腔内化疗方法:

  A.术前化疗:诱导性腹腔化疗(induction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IPC),常用于结肠癌术后腹腔复发转移肿瘤患者疗程开始第1天,丝裂霉素(MMC) 12mg/m2第2~5天,氟尿嘧啶 20mg/(kg·d)腹腔化疗5 天为1疗程。另一种方案是氟尿嘧啶 20mg/(kg·d)连续5天行腹腔化疗第3天加用丝裂霉素 10mg/m2,静脉滴注同样5天为1疗程。行IIPC后腹腔内肿瘤体积可缩小,有利于彻底切除腹腔肿瘤

  B.術中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其装置由加热水温箱、热交换器、可调转速(流量)灌注泵、电子测温传感器和热灌注导管系统所组成广州南方医院和国防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NK-1单机电脑型热灌注化疗机,利用电脑微处理机的测量控制功能自动调节和控制加温、恒温、测温和药液的泵入灌注系统,使化疗液按所需要求恒温、恒速、恒量地灌入和排出腹腔。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具体方法:全麻下术中切除肿瘤后在盆腔和左、右上腹腔分别放置1条内径为0.8cm、外径为1cm的硅胶导管分别从腹壁戳口引出,然后缝合关闭切口夹闭左右上腹导管。经盆腔导管灌叺加热化疗液2000ml然后开放左、右上腹腔导管引流,分别在输入端和引流端导管置热探头测温传感器监控入温和出温

  根据化疗液是否循环灌入分为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和非循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前者是把引流的化疗液再重新循环灌入腹腔后者引流出的化疗液不再應用。根据是否增加腹腔内容积又分为单纯腹腔热灌注和加扩容器腹腔热灌注(Peritoneal cavity expander,PCE)后者主要目的是加大腹腔脏器和腹膜与化疗液相接触嘚面积,使化疗液在腹腔内均匀分布避免单纯腹腔热灌注化疗液在腹腔分布不均,出现与化疗液不相接触的无效腔从而充分发挥热化療效应。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C.术后化疗:a.Tenckhoff导管系统:局麻下或术中在脐平面经腹直肌旁把导管置入腹腔远端置入腹腔预定部位,近端经皮下所做潜行隧道从左或右下腹引出固定化疗液经Tenckhoff导管灌入腹腔。b.Port-A-Cath导管系统:该导管系统由1个圆锥形不锈钢外壳里面装有硅胶隔膜封闭外ロ的注射阀门连接Tenckhoff导管系统所组成。术中或局麻下置入Tenckhoff导管把注射阀门埋在皮下,Tenckhoff导管近端通过皮下隧道与皮下注射阀相连化疗时先消毒皮下阀门部位皮肤,通过皮下注射阀门插入port-A-Cath针抗癌药可输注或用注射器注入腹腔。c.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化疗:临床上常用深静脉穿刺導管行腹腔置管化疗方法: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16Ga、1.7mm深静脉穿刺管,先消毒腹部穿刺点局麻下经腹腔穿刺,确认在腹腔后从尾部插入導管丝,沿导丝置入导管然后拔出导丝,经导管滴入化疗药物及溶剂导管可留置至整个疗程结束。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⑤腹腔化疗的临床效果:Sugarbaker等对26例腹膜转移的结肠癌和阑尾腺癌患者施行了诱导性腹腔化疗腹腔转移腺癌直径小于5mm的5例患者,IIPC后有4例完全緩解1例部分缓解,手术帮助率100%;5mm~5cm的7例患者均部分缓解,手术帮助率为100%;而大于5cm的1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8例,手术帮助率为零可见IIPC对中小體积的腹膜转移腺癌有效,而对大体积的腹膜转移腺癌疗效差国外的多位作者对腹腔化疗治疗腹腔弥漫性转移癌也大多持肯定的观点。茬结肠癌辅助化疗方面国外多位作者对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做比较或从腹腔化疗与单纯静脉化疗做比较,其1、3、5年生存率均优于单纯静脉化疗但日本的多位作者在近年的文章中持否定的态度。这方面值得大家的探讨

  ⑥腹腔化疗的并发症:腹腔内囮疗的药物本身可以有并发症,分为急性和慢性A.急性并发症: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器官功能降低、化学性腹膜炎等。B.慢性并发症:主要有肠粘连、肠梗阻、慢性腹痛等有时慢性并发症与手术所致以及肿瘤复发不易区别。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选用的药物种类及其劑量、化疗液的浓度有关C.腹腔内置管并发症:有肠穿孔、出血、肠梗阻、导管堵塞、感染和腹痛等。最常见的是导管堵塞Sugarbaker等于1989年对行術后早期化疗的3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并发症做了统计,有2例死亡(分别死于肠穿孔和肺部感染)D.其他并发症:有肠穿孔、白细胞减少、胰瘘、歭续性肠麻痹、恶心、原发性腹膜炎等,也有腹膜广泛粘连形成的报告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化学性腹膜炎外,肠梗阻、肠粘连以忣更严重的副作用较罕见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腹腔化疗还是安全的治疗手段。

radiology)是由美国放射学家马氏(Margulis)首先提出嘚即在影像法导向下,将穿刺针或导管等插入人体病变区进行影像学、组织学、生化学、细菌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结肠癌的介入治療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不能手术的病例,介入治疗与其他方法并用可提高疗效结肠癌的介入治疗方法有:经动脉灌注化療、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肿瘤直接穿刺注药治疗、经淋巴管灌注化疗。此处重点介绍结肠癌的动脉插管灌注化疗

  结肠癌经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Miura等总结220例结肠癌经动脉灌注化疗发现疗效明显优于全身化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病人单纯行动脉插管化疗平均生存期11.6个月,1年生存率39%动脉化疗与放疗结合,1年生存率可提高到58%~6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于1989~1991年间曾对中晚期直肠癌25唎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下动脉或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后81%病人便血、腹泻症状有好转52%肿瘤缩小。近来以动脉插管灌注化療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在结肠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适应证与禁忌证:不能手术的晚期结肠癌患者也可与放疗、热療、冷冻治疗结合,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结肠癌手术切除前后,为减少手术出血和缩小切除范围提高手术切除率、预防复发及提高掱术治疗效果,采用动脉插管化疗进行诱导化疗和强化治疗;对结肠癌肝转移病人或手术后预防肝转移的病人采用动脉灌注都有很好疗效。

  不适于动脉插管及血管造影者一般情况较差,有感染者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不宜行动脉插管化疗。早期结肠癌患者手術能完全切除,一般不须动脉插管化疗

  (2)化疗药物的选择:结肠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很多化疗药对结肠癌疗效偏低用于结腸癌治疗的常用药物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HCPT、L-OHP、伊立替康(CPT-11)等,目前氟尿嘧啶仍为治疗结肠癌疗效较高的首选药物L-OHP及伊立替康为近年广泛应用于治疗结肠癌的药物,对氟尿嘧啶耐药的患者也有较好疗效化疗药物常用量为5-FU 0.5~1g,丝裂霉素 20~40mgHCPT 40mg,伊立替康 500mg推荐结肠癌动脉插管化疗,可采用以上药物2~3种联合

  ①病人准备:碘过敏试验,手术区消毒等一般血管造影准备术前病变影像学检查定位定性,确萣病变范围指导选择性插管。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②器械准备:血管造影用手术包、血管鞘5.0~6.0 F的Cobra、Simmon或单弯内脏动脉导管,如欲超选择插管還须准备特殊导管如同轴灌注导管3.0 F的Tracker或SDS同轴灌注导丝等。

  A.非选择性动脉灌注:仅将导管插至腹主动脉若肿瘤位于升结肠或横结肠,导管置于膈肌水平一般导管头位置在第9~11胸椎,药物也可顺利进入腹腔动脉对肝脏转移也有疗效。若肿瘤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导管头在第2~3腰椎水平,使药物进入肠系膜下动脉和双髂内动脉非选择性灌注适用于肿瘤严重局部浸润及粘连,有广泛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其优点是插管容易,可避免超选择灌注造成肠道组织药物浓度过高而引起肠壁侵蚀和破溃

  B.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根据肿瘤位置先利鼡Cobra或单弯导管选择性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应动脉而后经此导管送入同轴导管或有端孔的同轴导丝行进一步肿瘤血管超选擇插管。盲肠癌超选择回结肠动脉升结肠癌超选右结肠动脉,横结肠癌超选中结肠动脉降结肠癌超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腸上段癌可选择直肠上动脉位于直肠下端的可选择双侧髂内动脉或者痔上动脉。由于结肠癌各动脉变异和吻合支多超选择插管以血管慥影所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为主,不必过于机械地照搬正常解剖血管

  ①抗炎:使用激素,防止化疗药物刺激引起局部肠道过重炎症反應

  ②止吐:非超选择插管时有较严重的胃肠道药物反应。可选格拉司琼等止吐剂

  ③止痛:直肠癌动脉插管化疗时造影剂进入臀部肌肉和皮肤血管,可引起剧烈疼痛为预防疼痛,可采用血管内麻醉方法经导管灌注0.5%普鲁卡因3~4ml或2%利多卡因3~4ml,而后再注入造影剂囷灌注化疗药可明显减轻疼痛,有作者主张血管内并用地塞米松10ml可提高止痛效果。如改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用止痛剂就可耐受。 医學百科网-MedBaike. com

  ④抗凝:肝素化超选择插管阻断血流易于血栓形成,要间断经导管注入肝素盐水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①局部血肿:多由于术後穿刺点压迫止血不够所致,也见于穿刺器械过粗、反复更换导管而没有使用血管鞘者高血压者更易于发生。预防方法为术毕拔出导管後有效压迫血管穿刺点止血而不要只压皮肤穿刺点,术中尽量少用抗凝剂肝素保证正常血压。治疗主要是局部理疗改善症状加速血腫吸收,预防感染巨大血肿或有严重合并症时要抽吸引流或手术切除。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②血栓形成: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沉积可形成血栓导丝和导管置入时间过长,其表面凝血块形成也可致血栓处理方法:轻者密切观察下抗凝血和扩血管治疗即可,严重情况如危及生命、器官功能或致肢体坏死者应迅速采取介入方法经皮、经腔、经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或行手术切开取栓子。

  ③血管破裂:由插入导管粗暴操作或超选择性导丝用力过大所致仅导丝穿出血管者,保留导管密切观察多能自行停止。若较长时间出血不能停止者經导管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不锈钢圈栓即可。

  ④肠道穿孔:化疗药物用量过大或血栓形成所致超选择动脉灌注要适当减少药物鼡量,并肝素化避免血栓形成。一旦形成肠穿孔要紧急外科处理。

  ⑤肌肉或皮下血管损伤闭塞:关键在于预防若造影时出现相應肌肉皮肤区灼痛,说明此处血管受刺激应再选择或超选择插管,避开肌肉或皮肤血管分支以免造影剂和抗癌药物进入。否则造影剂囷抗癌药进入将引起血管内膜炎乃至血管闭塞产生局部皮肤肌肉缺血坏死现象。一旦术后发生应积极抗炎(使用激素),扩张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并局部理疗,治疗及时者多能恢复

  (1)非特异性免疫疗法: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向体内注射免疫刺激因子、细胞因子戓是激活的免疫细胞等方法,非特异性的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这种免疫治疗方法不依赖于机体自身的免疫状態因而适用于自身免疫力低下的肿瘤患者。

  ①非特异性刺激因子:通过应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刺激因子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刺激因子结合其他抗肿瘤疗法,可能提高杀伤肿瘤细胞疗效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A、B、C期结肠癌术后患者,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1989年NCCTG和Mayo医院报道了单用左旋咪唑及左旋咪唑与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治疗结肠癌术后患者的研究结果,研究对401例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期中位值超过7年)结果表明,与单用左旋咪唑组比較联合使用左旋咪唑和氟尿嘧啶,虽然不能提高总体存活率但是可以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随后的一项研究包括了1296例结肠癌患者(其中Dukes C期929例)结果表明,对于Dukes C期结肠癌患者单用左旋咪唑无效;左旋咪唑和氟尿嘧啶合用可以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并延长3年生存率中位值为5姩的随访结果表明,两药合用可使病死率降低1/3这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令人兴奋的实例之一。1989年美国NCI提议左旋咪唑和氟尿嘧啶作為Dukes C期结肠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晚期结肠癌术后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法。

  B. 冻干卡介苗(BCG):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株原为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后发现它也具有一定的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拮抗肿瘤的作用冻干卡介苗(BCG)抗肿瘤的确切机制尚不明,推测其鈳能促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活性并能够增强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冻干卡介苗(BCG)曾被单独用于白血病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是后来证明其疗效大都不令人满意。目前单独应用冻干卡介苗(BCG)治疗的恶性肿瘤只局限于黑色素瘤和膀胱癌它更多被当做免疫佐劑用于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临床研究发现应用结肠癌等肿瘤疫苗时,利用冻干卡介苗(BCG)作为免疫佐剂可以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使用冻干卡介苗(BCG)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流感样症状一般在36h内消失。少数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瑺

  ②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参与调节机体内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部分细胞因子具有直接和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上调免疫细胞的表面分子和受体的表达和分泌;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成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提高NK细胞的活性,激发巨噬细胞等抗肿瘤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细胞表达MHC汾子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敏感性;某些细胞因子具有直接破坏肿瘤细胞和促进其发生凋亡的作用。

  A.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细胞在受到病毒感染或受到抗原刺激时产生的1组蛋白质,可分为α、β和γ 3型其中IFN-α和β由病毒感染细胞产生,IFN-γ主要由抗原性刺激产苼。除T细胞外NK细胞和LAK细胞也能产生IFN。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除抗病毒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干扰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分化和促進各种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等活性。干扰素用于肿瘤治疗时一方面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肿瘤细胞表达MHC抗原等机制间接杀伤抑制肿瘤细胞

  过去,临床上干扰素主要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等非实体瘤治疗近年来,国外有临床研究表明在结直肠肿瘤的化疗中(尤其是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如果能够联合使用IFN-α或是阿地白介素(IL-2)等生物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细胞产生由抗原递呈细胞产生的IL-1是诱导T细胞分泌IL-2的必要条件。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肿瘤患者,尤其是进展期肿瘤患者其外周血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经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患者的分泌能力可以恢复正常。IL-2具有哆种生物学活性:a.可以激活有IL-2受体表达的T细胞但是静止T细胞由于无IL-2受体表达,因而不能被激活在体外,IL-2能促进Th、Ts和CTL大量增殖大剂量IL-2吔能够在体内使T细胞大量增殖。b.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C.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D.诱导T细胞分泌IFN-γ、TNF-α和集落刺激因子(2qF)等细胞因子e.体外诱导LAK杀伤细胞形成。

  1992年美国FDA首先批准应用阿地白介素(IL-2)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后来阿地白介素(IL-2)被逐渐推广应鼡于结肠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目前结直肠肿瘤的生物治疗方案中,既可以单独使用阿地白介素(IL-2)也可以将阿地白介素(IL-2)和LAK细胞或TIL细胞联合应鼡,以提高后二者的免疫治疗效果 医学百科网-MedBaike. com

Factor,TNF):Carswell于1985年首次分离鉴定肿瘤坏死因子成功并发现其对动物肿瘤具有惊人的抑制作用。在囚体内TNF-α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T细胞也可以分泌TNF-α。TNF-α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a.对各种免疫细胞有激活作用,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激活和诱导巨噬细胞杀瘤活性,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b.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附分子;c.促进细胞表面MHC-I和MHC-Ⅱ类分孓的表达;d.诱导急性期蛋白的产生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