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渠县中医院妇产科医生生介绍

安全帽|安全帽生产厂家 -北京安科之星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资质 · 荣誉
北京安科之星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首都北京长安街西沿线的门头沟区石龙工业园区,交通便利,环境宜人。本公司先后取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及安全标志管理中心颁发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集多年防护用品生产研发与市场运营经验,致力于打造中国防护用品的领先水平。本公司生产的“星工”牌安全帽及系列防护用品均选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检测设备,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佩戴舒适、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等优点,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GB》安全帽标准。产品广泛用于建筑、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矿业、交通等行业,是保护企业员工及树立企业形象首选品牌。北京安科之星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学的管理,为...市妇幼四维_请问一下各位宝妈,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约了24周_宝宝树
1共2页 直接到页
市妇幼四维
请问一下各位宝妈,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约了24周的四维,卡里的钱也扣了,到时候是直接去B超室排队就可以了么?
是啊。登记下就可以了。要提前半小时去的
医生还给了我一张四维的单子,也是做的那天拿去排队么?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3:47:18发表的
是啊。登记下就可以了。要提前半小时去的
对哦,拿着单子还有卡给b超室的那个医生就好了
知道了,谢谢宝妈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3:50:29发表的
对哦,拿着单子还有卡给b超室的那个医生就好了
亲。预约了四维那天还需要挂号吗?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3:50:29发表的
对哦,拿着单子还有卡给b超室的那个医生就好了
需要挂医生号了
不需要的。如果要看结果什么的就得挂号了
回复 &周沐沐艾玛&
16:36:47发表的
亲。预约了四维那天还需要挂号吗?
现在约四维紧张吗?
亲,四维之前医生还有没有要求你去医院呀?
我也是预约四维卡里的钱也扣了,但没有收费单或是盖个章,你们的盖了吗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8:50:15发表的
不需要的。如果要看结果什么的就得挂号了
医生有给了一张做四维的单子。到那天拿卡跟单子去四楼b超室登记就好了
回复 &爱你崽崽驮&
21:55:09发表的
我也是预约四维卡里的钱也扣了,但没有收费单或是盖个章,你们的盖了吗
在妇幼做四维要提前多久预约?只要做一次四维彩超吗
在妇幼做四维要提前多久预约?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3:47:18发表的
是啊。登记下就可以了。要提前半小时去的
在妇幼要做几次四维彩超?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8:50:15发表的
不需要的。如果要看结果什么的就得挂号了
应该一次吧
回复 &QUEEN亲亲&
12:05:37发表的
在妇幼要做几次四维彩超?
要提前多久预约?糖耐要预约吗
回复 &你幸福我们才心安&
12:50:53发表的
应该一次吧
要提前一个多月吧,我那时是16周约的,糖耐不需要的,你早点去找医生开好单
回复 &QUEEN亲亲&
12:52:08发表的
要提前多久预约?糖耐要预约吗
哦,糖耐一般24周做是吗?早点去挂号就行是吧
按时复查,医生都会帮你预约下次检查内容,或者告知下次什么时候来复查。提前网上预约挂号。市妇幼号非常紧。
要先预约才能做哦。去做四维不用挂号的。如果要看结果什么的就得挂号了啊
回复 &QUEEN亲亲&
12:54:19发表的
哦,糖耐一般24周做是吗?早点去挂号就行是吧
市妇幼四维相关的更多内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日记]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宝宝树孕育听妇产科医生教你怎么生孩子_健康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听妇产科医生教你怎么生孩子
  怀孕后妈咪们的心情多少会有些复杂,姑且不说怀孕的生理不适和妊娠反应,单就妈咪们面对分娩这道坎的心理变化,如果能表现出来,那家伙叫一个壮观,绝对不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差到哪儿,又是兴奋,又是害怕的,这种心情难以言明。对于生产,女性总有点未知的恐惧心理,但其实生孩子并没有那么可怕,不妨看看专业产科医生怎么说。
  1.提前纠正宝宝不正宫位
  生产最怕什么呢?最怕胎位不正,而很多胎儿胎位不正都是可以通过胎儿自身的努力和母亲外力的援助纠正的。也就是说,胎位不正可以改善成正常胎位,从而利于女性顺利分娩。
  怀孕中晚期后,准妈妈可以每天练一两次纠正胎位的动作,动作很简单就是跨坐在椅子上,上身趴在椅背上,每次坚持半个小时左右,就能起到纠正宝宝宫位的作用。
  2.掌握呼吸技巧
  生产的过程中,女性正确的呼吸有助于配合宫缩,从而帮助顺利生产。准妈妈可以从怀孕晚期开始练习正确的呼吸技巧,很多妇幼保健医院都有免费的产前培训班,会传授相应的生产技巧,妈咪们要多抽一点时间提前进行相关培训,关键时候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减轻生产的时间,有助于顺利分娩。
  3.动起来助生产
  老一辈人都知道,怀孕晚期多活动有助于生产。不少女性到了怀孕晚期,因行动不便,她们就不想动了,每天都困在屋子里,其实这样子做对生产很不利,到了怀孕晚期准妈妈一定要多走动。
  慢走是最合适的运动,此外还可以适当配以简易的瑜伽等运动,提高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还能促生产。准妈妈不要因为行动不便而放弃产前的运动,动起来才能帮助顺利生产,越是不动,生起来就越困难。
  4.好心情能减少疼痛
  女性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疼痛那是挑战人体极限的疼痛,很多时候是靠女性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在坚持。此时,女性内心如果充满了恐惧和害怕,痛苦就会更加重,如果女性充满爱与希望,保持好的心情和坚强的意志力,那痛苦会在精神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之下相应减少,从而有助于很好地配合宫缩用力生分娩。
  很多女性还没开始宫缩就大喊大叫,结果力气用尽,生产关键时候使不上力来,对生产没有任何好处。女性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一边想着孩子可爱的样子,一边为自己加油,生产就会变得很顺利起来。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昌平县志——第三十一编 卫
17:50:46&&&阅读数:2734&&&作者:
第一节 机 构
一、个体诊所
旧时治病就医在私人诊所,私人诊所大多设在城镇,一般有1人至2人,堂号以医生姓名称呼。1942年县城内有中医诊所9个、西医和中西医诊所5个。1949年县域内有私人诊所316个、镶牙馆5个。1952年起组织个体医生成立联合诊所,部分个体医生加入联合诊所。1955年个体诊所有216个,其中中医165个、西医34个、镶牙馆5个、接生站12个。1956年个体医生减少。到1957年全县有个体诊所54个,其中中医44个、西医8个、镶牙馆2个。1958年初全县无个体医生。1962年精简下乡医务人员60多人中,有个别人获准从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个体诊所停业。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体医生从业,1980年批准从业个体诊所9个(中医8个),以后逐年增加。1982年开始农村有个体医生从业。1984年后部分乡村医生、离退休医务人员兴办个体诊所,到1985年取得行医从业执照的有113人,以后经整顿个体诊所减少到60多个。1991年有个体医生108人、诊所80多个。到1995年全县有个体医生120人、个体诊所101个。
二、县属医疗机构
民国31年(1942)日伪新民会在县城建医疗所,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散。民国34年(1945)8月后国民党县保警大队在县城设卫生所,1948年12月县城解放后解散。民国35年(1946)11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县政府在上口村成立大众医药合作社,昌平解放后迁入县城。1949年3月改为昌平县中西医诊疗所,县内其他医疗机构有小汤山百合医药社和小汤山温塘诊疗所。1950年县中西医诊疗所扩建为县卫生院。1952年11月成立老君堂卫生所、西峰山卫生所。1953年上半年撤销百合医药社和小汤山温塘诊疗所,成立小汤山卫生所、南口卫生所。1956年9月底小汤山卫生所、老君堂卫生所、西峰山卫生所改为防疫点。1957年6月撤销南口卫生所,12月区卫生院改为区医院。1977年沙河中心卫生院改设昌平县沙河医院,为县属医院。1985年回龙观区医院改称北郊医院,与南口医院同为县属医院。1992年1月中医门诊部改设昌平县中医医院,为县属医院;1995年底昌平县属县级综合医院有昌平县医院、沙河医院、北郊医院、南口医院4个,专科医院有昌平县中医医院1个。
昌平县医院。1946年11月民主解放区联合县政府在上口村建大众医药合作社,后先后迁至百合、桃林村,1948年12月随县政府迁入县城。1949年3月改为中西医诊疗所。1950年扩建为县卫生院。1956年迁和平街现址,新建平房病房17间、门诊部18间。1957年12月改称区医院。1960年1月改称为昌平县医院。60年代后,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相继扩建一批平房、楼房医疗设施,增加医疗设备。1995年底医院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77万元,其中专业设备资产669万元。医院设有内科(包括心脑血管、血液、神经、精神和肿瘤内科)、外科(包括普通外科和脑、胸、骨伤、泌尿、肿瘤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包括针灸、按摩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放射科、检验科、理疗科和功能检查科等医技科室30个,有病区12个、床位447张,有人员751人(卫生技术人员540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91人。1989年2月医院设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肿瘤防治所合作中心。1990年3月医院设北京儿童医院专家门诊部。昌平县医院成为医疗、科研、教学、预防综合性医院。全年收入2854万元。
北郊医院。位于霍营乡境内。1972年建,1974年霍营卫生所并入,成立中越公社中心卫生院。1982年6月七里渠卫生所、平西府卫生所并入。日改称昌平县回龙观区医院。日改称北郊医院。1995年底医院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58万元、其中专业设备资产972万元。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精神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防保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技科室,病区9个、床位596张。有人员27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5人。全年收入1138万元。
昌平县中医医院。1984年9月设立县中医门诊部。1990年1月建县中医医院,1992年1月投入使用。1995年底医院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固定资产921万元、其中专业设备资产468万元。医院设有外科、妇产科、内科、皮肤科、眼科、心脑科、骨伤科、耳鼻喉科、儿科、内病外治科、口腔科、糖尿病科、美容科、防保科、针灸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和功能检查科,病区5个、床位165张。有人员2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8人,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当年收入1581万元。
乡镇卫生院。1952年11月五区东三旗、六区西小营(今属海淀区)建联合诊所。1953年三区南口镇、二区苏家坨(今属海淀区)、大牛坊(今属海淀区)、一区张营建联合诊所。1954年全县有联合诊所11个,1955年有13个,山区设山羊洼、马刨泉村设立分诊所2个。1956年5月按乡镇建联合诊所33个(昌平镇2个,当年底合并为1个),实现乡镇有诊所。1958年8月乡镇联合诊所改称农民医院。当年经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农民医院24个。1959年1月农民医院改称人民公社各管理区卫生所,1961年5月后改称人民公社卫生所,中越公社下辖各管区建卫生所。1962年底全县有公社(管区)卫生所30个,1965年底有28个。1966年8月长陵、黑山寨、高崖口公社卫生所改为卫生院(同时分别为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医院的分院战备点)。1973年长陵公社卫生院改为长陵中心卫生院。1974年7月,公社卫生所改为公社卫生院,中越公社各管区设卫生所。1982年公社卫生院改称乡卫生院。1983年6月中越公社各管区卫生所改称乡卫生院。1987年小汤山乡卫生院改为小汤山中心卫生院。1995年底全县有南邵、崔村、兴寿、下庄、上苑、大东流、北七家、燕丹、七里渠、史各庄、百善、流村、老峪沟、北小营、桃洼、高崖口、黑山寨、十三陵乡和昌平镇、平西府镇、回龙观镇、沙河镇、马池口镇、阳坊镇乡镇卫生院24个,长陵、小汤山中心卫生院2个。
三、村级医务室
村保健站(医务室)。1950年全县有30多个行政村成立卫生委员会、村设不脱产卫生员。1951年设卫生员的村有180多个。1953年有村卫生员388人,1954年有239人,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设保健员7人。1958年9月全区人民公社化后大队建立保健站、生产队设卫生员。1959年全区有大队保健站72个、生产队有不脱产卫生员1407人(包括接生员273人)。1960年生产队卫生员、保健员人员增加,以后减少。1965年底全县农村有半农半医医生3人、生产队卫生员657人。1966年夏县培养首批半农半医班医生325人回大队医务室(保健室)。此后,大队医务室逐渐增多。1970年全县有大队半农半医(也称&赤脚医生&)1006人、生产队卫生员474人(其中接生员251人),大队土药房171个。1971年底全县319个大队建医务室,有&赤脚医生&1500多人。1977年11月有320个大队办合作医疗、1个大队停办,有&赤脚医生&1093人。1981年全县321个大队中有307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736人、其中女性474人,考试合格持有&赤脚医生&证书257人,生产队有卫生员28人、接生员133人。1982年后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被其他医疗制度代替,当年全县295个大队医务室有91个实行医疗自费、4个大队实行医疗费由集体统一负责。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停办,全县291个村医务室由村集体办有182个、医务人员集体承包有21个、乡镇卫生院承办6个,个体医生办诊所71个。
初级卫生保健。80年代中期起农村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日昌平县代表第三世界国家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38届委员会会议各国代表100多人对县初级保健工作进行考察。1988年12月全县320个行政村有卫生室171个、合格124个,其中171个村医务卫生室有乡村医生322人,有乡村医生证书138人。1990年全县319个行政村设医务室(医疗点)317个,实行由村集体办有19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承办34个、乡镇卫生院设点承办18个、个体医生承办54个、其它形式6个,有30个经济发达村实行医药费减免。全县有乡村医生198人、卫生员200人、接生员52人。1992年初全县319个行政村有村级医务室276个,有乡村医生406人。1995年有村级医务室303个,乡村医生325人。
四、社会医疗机构
驻县中直机关部属和北京市属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20世纪初县内京张铁路通车后,南口镇建铁路医院。50年代中期以后,市属企事业单位迁入县后建医院5个。人员较多的单位设医院、人员少的设医务室共有15个,1985年起医疗从业放开后,部分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1995年社会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的有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职工医院、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和北京第二毛纺织厂职工医院。
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医院。民国7年(1918)南口镇京张制造厂建铁路医院。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医院为厂内职工医院,1970年改为铁道部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医院。1995年医院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设内科、外科、中医科、针炙科、按摩科、理疗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检验科、放射科、药剂科等科室和变态反应、激光、冷冻治疗门诊。有120张床位、有人员2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8人。
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1951年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在小汤山镇建人民解放军123疗养院。1953年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在小汤山镇建解放军107疗养院。1954年中央卫生部在小汤山镇建直属小汤山疗养院。195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小汤山镇建小汤山温泉疗养院。日国务院批准4所疗养院合并,改称北京市小汤山疗养院,归属北京市卫生局。日小汤山疗养院被卫生部定为北京市康复中心。日小汤山疗养院改为北京市康复医院,日增挂北京市小汤山医院并对社会开放门诊。1995年底医院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设5个病区、床位750张,主要收治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科传染性慢性病患者。小汤山康复医院医技科室设有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机能检查室、理疗科、体疗科、中医科和药膳教研室,病区设有康复病房及慢性病疗养病房,为病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和利用地下热水医疗。全院有人员5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73人。
北京回龙观医院。1955年北京市精神病医院在回龙观镇建第三分院。1960年10月第三分院与第二分院合并称北京市安定医院分院,1986年改为北京回龙观医院。1995年医院建筑面积4.20万平米,设普通病区12个、合并症病区3个、康复病区1个、心理治疗病区1个及专门心理治疗室,有1200张床位,人员97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6人。
北京第二毛纺织厂职工医院。1960年上半年北京第二毛纺织厂卫生科改为职工医院。1995年医院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设有内、外、妇、儿、中医、口腔、眼、耳鼻喉、注射、针灸、变态反应、肛肠等科室,床位100张。有人员10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1人。
县属企事业单位办卫生室。50年代中期起县属企事业单位人员较多的设卫生室,1955年有1个、1968年有10个、1975年有21个、1978年有41个,1985年县属企事业单位有卫生室85个。1985年后企事业单位卫生室相继对社会开放,1990年对社会开放的卫生室有35个,1995年有80个。
联办医疗机构。1985年后县内医疗机构单位与县外联办医疗机构。1986年8月沙河精神病院与北京安定医院开展联合办医,到年底全县有医疗联合体18个、床位1082张。1987年7月沙河镇东一村与山西省临汾市骨科医院联合办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骨髓炎的专科医院开业,9月沙河镇卫生院与北京中医医院合作成立北京中医医院沙河痔瘘分院,10月昌平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联办小汤山锡昌疗养院。1989年2月昌平镇医院与北京市人民医院科技开发公司联办骨刺专科门诊。1990年8月大东流乡卫生院与北京铁路总医院成立医疗协作联合体。
五、医疗队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70年代末北京市和驻京人民解放军及县医疗机构多次组织医疗队下乡开展防病、治病、支援卫生工作。1951年县政府组织巡回医疗队到深山区和老解放区给农民和军烈属、复员、残废军人治病。1954年县巡回医疗队在4个山区设医疗站25个,为山区群众防病、治病。1957年在上苑乡参加劳动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为联合诊所培养医务人员。1960年初,中国医学科学院人民卫生工作队39人到县开展支援卫生工作,5月参与对全县传染性肝炎、伤寒、痢疾、黑热病、食道癌、氟中毒、甲状腺肿、佝偻病等病进行普查、普查人口共20多万人。1965年北京第四医院赴昌平工作队86人组成16个分队分驻公社开展防病治病、培养&赤脚医生&,北京市妇幼保健所、市儿研所医疗队到南邵公社帮助培养接生员,市儿童医院医疗队到黑山寨卫生所、人民医院医疗队到长陵卫生所、北京医院医疗队到高崖口卫生所、小汤山疗养院医疗队到上苑卫生所开展防病治病,培训医务人员。1966年上半年县医疗队21人到阳坊、桃洼、老峪沟、流村等公社防病治病、培养&赤脚医生&。日前门医院医疗队到高崖口卫生院开展支援医疗工作,1967年至1972年北京医院、市人民医院、前门医院、儿童医院医疗队陆续从所在地卫生院撤离。1975年4月下旬解放军北京部队总医院、解放军261医院和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小汤山疗养院、市第一传染病医院、安定医院、崇文区医院与昌平县医院、沙河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共174人组成9个卫生工作队,分驻上庄、崔村、黑山寨、长陵、十三陵、南口、桃洼、高崖口、老峪沟、大东流、沙河等公社参加卫生下乡活动。日北京市妇产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和解放军301医院等单位的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9人到县支援医疗工作1个月,开展妇女子宫脱出、阴道膨出患者的手术治疗。1979年后卫生工作队陆续撤离。
第二节 人员 设施设备
一、医疗人员
中医。中医医生大多为家庭、家族世代相传,少数由学徒拜师学艺师徒相授,中医以中药、针灸治疗疾病,治病有坐堂和出诊二种方法,以治某一项疾病专长,多数善治内、外科疾病。农村患病主要靠中医医治,县城和较大的镇村有中医开药店、设堂行医并带学徒。县城知名的药铺和诊所有德林堂药铺(内、妇、儿科)、乾元亨药铺(妇科)、万春堂药铺、瑞芝堂药铺、同益堂药铺(针灸)、化育堂药铺(儿、妇科)、圣济堂药铺7个和诊所2个。1949年全县有中医258人、县中西医诊疗所及医药社有中医4人。1950年10月县政府组织对医生进行考试、合格324人,其中中医、正骨、针灸医生占90%以上。1955年有中医268人。1956年2月经考试录取一批中医练习生,当年分配中国医学院毕业生3人。1958年底全区农民医院招收中医练习生80人、西医13人学习中医针灸。1960年举办青年中医和练习生训练班、参加48人。1961年中医占全县医生的75%, 1960年后中医几次精简、下放,到1965年中医占全县医生总数的50%。1968年精简中医50多人。1969年在县级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门诊,开展快速针灸、水针、穴位结扎、埋线、割治、挑治等新疗法和利用针刺麻醉开展外科手术。1970年起出现中西医结合高潮,开办多个西医学中医班。当年中医有66人、占医生数的33%。1976年有中医95人、占医生数的25%。1978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强行下放改行的中医药人员应予收回的要求,县卫生局开始落实下放中医的归队工作,部分精简人员,1966年以后经考试合格的安排工作。到1981年有中医125人(其中自办个体诊所22人)。1982年县举办中医讲座学习班40人参加,每周集中学习1次。日县医院开始设中医病床25张,农村乡村医生140人多为兼中西医。1987年后昌平卫校相继办职高中医士专业班。80年代后,大中专医学院校中医毕业生逐年增多,县外调入部分有专长中医。1990年有中医150人(包括个体中医16人)、农村中西医结合医生198人。到1995年全县有中医176人(个体医生48人)、占医生总数的20%,其中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农村有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325人。
西医。西医由大专医学院校培养。民国26年(1937)上半年县城开设个人西医诊所、有医生2人,能处理创伤、皮肤病、花柳病等一般外科病。民国31年(1942)日伪新民会医疗所有医生1人。民国34年(1945)县保警大队卫生所有医生1人。1949年县中西医诊疗所有西医2人、县内个体西医62人、牙技士8人。1957年底一批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区医疗机构。1960年以后每年分配到县中专毕业生10人。1970年至1972年市级医疗机构下放西医各类专业人员60人。1971年11月落实西医学中医,县卫生局举办5期&西学中班&、每期参加40多人,时间3个月至6个月。1973年后昌平卫校培养一批医士。1982年起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分配逐年增加,少数&赤脚医生&经考试录用,西医人数不断增加。1995年全县西医有749人、占医生总数的80%。
检验员、化验员。50年代中期县级医院开始设检验员、化验员。主要为进修培训或在岗培养。1955年县卫生院有检验员1人。1958年区医院有化验员3人,1965年有检验士2人,1970年有化验员、检验员7人。70年代初县防疫站和较大的公社卫生院开始设检验员。1981年全县有检验员47人。以后医疗机构设备增加,检验员、化验员不断增加。
护理员。1949年县中西医诊疗所有护理员2人。1953年起较大联合诊所设护理员。1973年全县医疗机构有护理员100人、1978年有150人。80年代后,护理员由中专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分配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机构的增设,护理员人数增加。1993年起执行国务院《护士管理办法》,对县域内医疗机构护士进行执业注册登记。到1995年底注册护士发证1305人。
助产士。旧社会时妇女生育由民间接生婆接生,接生婆由中老年妇女传授形成。40年代末城镇西医诊所开始有个别助产士新法接生,但接生婴儿很少。新中国建立后,县中西医诊疗所有助产士1人,开展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建立接生站。1955年全县有助产士16人、妇幼保健员10多人,分布在各接生站和联合诊所。1958年区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站和公社卫生所开始有助产士。1959年区、公社两级医疗机构有助产士31人,大队不脱产卫生员中有接生员273人。1968年县医院和个别公社卫生所有助产士10人,农村会接生的卫生员有251人。1973年全县有助产士35人。1981年农村&赤脚医生&中会接生的有153人,接生员有133人。80年代初起城镇孕妇多住院分娩,由妇产科医生接生,县属医疗机构有助产士16人。1985年农村有&赤脚医生&接生员98人、卫生员123人中多数会接生。1990年县医疗机构有助产士44人,农村有接生员52人,乡村医生会接生的93人。90年代初,城乡孕妇以住院分娩为主,助产士减少。
县属卫生医疗人员
卫生医疗人员来源。新中国建立后,县属医疗人员由录用个体中西医生,接收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录用、招收农村&赤脚医生&和外省市调入有专、特长医生形成。1954年起县属医疗机构开始接收分配西医中专毕业生。1958年个体医生全部加入联合诊所,一批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县医院,公社卫生所招收练习生80人。1959年至1962年医疗机构精简中医医生230多人。1960年到1972年分配到县医疗机构的中专毕业生200多人,1968年精简50多人。1970年至1972年市医疗机构下放到县的各类医疗人员60人。1972年招收&赤脚医生&26人。1975年至1978年昌平卫校培养中等专业毕业生190人。1979年招收&社来社去&班医生12人。1980年精简医疗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大部分为中医)人员50人。1982年起县属医疗人员来源以接收分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为主。1987年考核录用农村&赤脚医生&140人。1990年至1993年由外省市调入有专、特长医务人员11人。
技术职称评聘。1978年5月县卫生局根据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有关技术(管理)人员职称晋升的规定,对县属医疗机构93人进行技术业务考试。从1979年开始对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分期分批组织考试、考核、审议,评定晋升技术职称,当年评定晋级151人。年底全县卫生技术人员评定技术职称有96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2人、主治医师24人、医师和医士924人,全县人口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1980年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初级晋中级、中级晋高级考核晋升评定,中级晋高级有65人、初级晋中级有61人。其中中医医生经考试晋升为中医师有17人、晋升为主治医师5人。1982年起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称评定晋升考试,当年晋升为主管医(护、药)师有6人。198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有2人、晋升为主治医师8人。1985年11月县卫生局成立卫生技术职称评审领导小组及评审委员会。1987年县属医疗机构全面展开职称聘任工作,11月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技术职称聘任制考试有400多人,当年聘任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药)师15人、主治医(护、药)师175人、内部主任医(护、药)师37人、医(护、药、技)师601人、医(护、药、技)士536人。日县属医疗机构进行士级技术职称聘任,县级医院和县卫生局直属单位聘任237人、乡镇卫生院聘任155人。1989年任聘医(护、药、技)师13人、医(护、药、技)士98人。到1995年县属医疗卫生机构共有技术职称人员181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54人、主治医师227人、医师和医士1531人,全县人口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29人。
技术人员学习培训。50年代起开始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培训。1950年县卫生科组织西医进修班,每星期利用4个晚上学习病理、药理、调剂等课程,时间3个月,参加12人。1952年进行传染病防治、训练防疫医生60人。1970年县卫生局举办战备训练班和野战外科训练班,每班参加40多人。80年代初起主要组织医务人员进修代培和电视广播教育,1980年后县属医疗机构每年安排医务人员到市属医院进修学习。1980年县卫生局举办检验、妇幼知识学习班,每期学习3周、参加20人。1981年12月起举办基础医学理论复训班,主要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中专生复训,参加42人,学习时间8个月。1981年至1983年组织&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大专生收看收听市卫生局举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电视讲座,参加97人并通过考试。1984年县卫生局举办药剂人员培训班、时间2个月,参加90人。1985年组织县属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参加市、县组织的学术报告会,550人参加,参加全国性的学习班有62人。1986年8月县卫生局举办为期1个月的&临床心电图基础知识学习班&,参加45人。1989年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收看市卫生职工进修学院举办的妇科、中医临床电视讲座,242人参加,获妇科电视讲座结业证书的103人。1990年医务人员考试入学参加电教西医士中专班学习的169人,中医专业人员参加中医电视讲座学习的130人。1991年开始县卫生局在昌平卫校举办医务人员电教中专学习班,到1995年共招收西医士专业200人、中医士专业60人。1991年县卫生局举办心电图、B超机使用学习班。1993年县卫生局与县成人教育局联合举办西医士中专班,在职医务人员参加130人。1994年9月与北京职工医学院联办农村医疗专修班,招收医疗专业44人,1995年9月招收医疗专业53人、护理专业62人。到1995年县属医疗机构参加市属医院进修学习的有507人、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的有132人。
25&2表&&&&&&&& 1949年-1995年部分年份昌平县属卫生医疗机构人员统计表
&&&&&&&& 年份
医疗机构人员
国有医疗机构人员
集体医疗机构人员
技术人员分类
25&3表&&&&&&&&&&&& 1995年昌平县县域内医疗卫生人员统计表 &&&&&&&&&&&&&&&&&&&&&&&&&&&&&&&&&&&&&&&&&&&&&&&&&&&&&&&&&&&&&
中西结合医师
初级技术人员
其它技术人员
三、县属医疗卫生设施设备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县卫生院到1955年无固定场所。1956年北京市公共卫生局拨款9000元,在县城内八卦亭庙北建病房17间、在吕祖庙前建门诊用房18间,面积(即建筑面积,下同)共750平方米。1957年区医院投资3.5万元建门诊用房、面积500平方米。1962年县医院建儿科病房、面积720平方米。1963年至1972年总投资21.5万元、建县妇幼保健所、沙河中心卫生院、南口中心卫生院、中越中心卫生院,面积共3800平方米。1976年至1985年投资350万元建县医院病房楼、卫生学校教学楼、卫生防疫站办公楼、沙河医院病房楼、北郊医院门诊病房楼和综合病房楼及康复病房楼、沙河精神病院门诊和病房、卫生局办公楼,总面积1.67万平方米。1986年投资280万元建县医院内科病房楼、面积6700平方米,投资80万建卫生学校新教学楼、面积5900平方米,投资80万元建县医院肿瘤病房、面积3200平方米。1987年至1990年投资500万元建卫生学校学生宿舍楼、县医院制剂楼、北郊医院精神科病房楼、卫生幼儿园,总面积1.32万平方米。1991年至1995年投资650万元建卫生防疫站监督办公楼和检验楼、北郊医院病房、中医医院门诊病房楼、县医院放射治疗楼、高压氧舱治疗楼,总面积9400平方米。
乡镇卫生所设施。1958年主要租借民房。1959年至1967年市卫生局拨款10万元建长陵、黑山寨、高崖口、小汤山卫生院,总面积1200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投资34万元建公社卫生院(所)17个、总面积5500平方米。1985年至1995年全县27个乡镇卫生院改建26个,总投资2100万元、总面积2.874万平方米。
县属医疗机构医疗仪器设备。县卫生院到1956年医疗仪器主要有中医使用的戥子、毫针、拔火罐,西医使用的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表和刀、剪、镊等。1957年至1960年增显微镜、200毫安X光机、牵引床、手术床、麻醉机、超短波仪、短波器和红紫外线共鸣火花机。1965年至1973年县医院增置心电图机、200毫安X光机,23个公社卫生所配显微镜、15个公社卫生所配50毫安X光机。1974年至1977年县医院增置500毫安、300毫安X光机、心音图机、A型超声波诊断仪,市卫生局为公社卫生院配置压片机25台、粉碎机26台、糖衣机21台、计划生育手术器械108件(台)、50毫安X光机8台、显微镜3台。70年代末以后县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仪器设备投入。1979年至1985年投资100多万元,增置医疗仪器设备主要有B超机、心脏监护仪、纤维胃镜、血气分析仪、脑电图仪、脑血流图仪、超声波诊断仪、十二指肠镜、纤维腹腔镜、移动性X光机、分离进口冷空调、F115X光机、血球计数仪、钾和钠离子测定分析仪、超声心动仪。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围产期保健&科研课题设备奖励15.4万美元,为妇幼保健所配置B超机、胎儿监护仪和工作用车。1986年至1990年县级医院增置价值万元以上的设备仪器有空调柜、激光治疗机等27种。10个乡镇卫生院配置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1990年底,县属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总值884万元。1991年至1995年县级医院增置CT机、高压氧舱、心电监护仪、人工肾、AO骨科加压设备,24个乡卫生院配置200毫安X光机、17个乡卫生院配B超机、11个乡卫生院配口腔综合治疗台、22个乡卫生院配救护车。到1995年,县属医疗机构价值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有34类、186件(台),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3900万元。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有:乳腺诊断仪6台、血流变测定仪4台、脑地形图5件、尿分析仪7台、人工肾3台、酶标仪2台、种牙机1台、治疗机1台、腹腔镜1台、B超机31台、肺功能测定仪2台、高压氧舱3台、除颤监护仪3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台、高压液相色谱仪1台、气相色谱仪1台、固相放免仪1台、纤维胃镜4台、纤维结肠镜1台、纤维膀胱镜2台、十二指肠镜2台、手术显微镜2台、手术电力3件、R免疫计数器1件、备球计数仪3台、X光机45台、胎儿监护仪6台、心电监护仪7台、体外反搏器3件、自动生化仪7台、CT4台、电测听1件、口腔综合治疗台15台、脑电图机7台。
第三节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 1949年后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开始实行小范围公费医疗。日根据政务院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享受公费医疗,享受长期抚恤的在乡革命残废军人和光荣院革命残废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医疗费采取包干办法,工资制干部每月由财政拨款2元,个人持医疗证到指定县卫生院看病。日县政府下发《关于回乡军人疾病诊疗问题补充通知》,规定1952年带病回乡军人患慢性病持区公所介绍信可到指定卫生机构治疗。1953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有2202人。1954年对公费医疗进行整顿,纠正公费医疗中造成的浪费现象。同年7月县粮食系统改为企业,不再享受公费医疗。日开始实行定点医疗,规定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到指定县医疗机构治疗时凭医疗证记账,转院须经过指定医院开转院证明、单位同意、县卫生科批准,外购药一律不报销。日起乡镇联合诊所负责公费医疗任务,有医疗证凭证治疗,无证凭乡镇人民委员会介绍信治疗。1963年底执行北京市公费医疗办公室规定,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施行计划生育手术可按公费医疗报销。1964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有5055人。1966年6月起公费医疗人员就医挂号费由个人负担。日县卫生局、财政局下发《关于撤销公费医疗管理规定中的定点医疗的通知》,规定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持县卫生局发医疗证,可到县属各医疗机构看病,县医院诊治需转北京市级医院治疗的由医生决定,不受挂钩医院限制。1974年底享受公费医疗人员有7646人。日起对离休老干部实行公费医疗优待政策,老干部发放医疗优待证450人。日县政府下发《关于实行公费医疗定点包干办法》的通知,按北京市规定核定每人月医疗费标准2元5角,其中5角县卫生局留用住院费报销,2元按承担享受公费医疗人数逐月下拨各医疗机构。1982年6月全县有229个单位、享受公费医疗11876人。日成立昌平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有人员3人。1989年7月开始公费医疗试行&一定、三挂、双处方&管理制度,(定点医疗,公费医疗开支与享受单位、个人和医疗机构挂钩,医生开处方一式两份,一份留医院、一份带回本单位存查,看病交纳现金,回单位报销。)1990年全县有医疗费包干的县直属单位95个、县属基层单位275个。1993年2月起执行市财政局、卫生局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严格控制公费医疗经费过快增长的通知》规定,县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主要有在职人员和原享受医疗费120元标准的中级技术人员门诊费提高到年人均150元、退休人员年人均300元,由县公费医疗办公室按季度拨给各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统一管理使用,医疗费与个人挂钩比例(个别疑难绝症除外)为享受优待人员个人负担门诊费用的5%、年个人负担最高限额100元,优待人员就诊持带有双处方的医疗证件。住院实行&一定、三挂、双处方&制度,规定一般人员住院费与个人挂钩5%、个人负担最高限额300元,优待人员住院费用与个人挂钩3%、年个人最高限额200元;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门诊就医暂不与个人挂钩。
劳保医疗 50年代初起,全县国营和集体企业开始实行劳保医疗,企业职工根据合同处方在指定医疗机构看病计账,企业每月结算一次;企业职工家属看病可在企业报销50%药费。此办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企业单位建医务室或医院,治疗职工一般疾病,大、重病经医务室医生同意转市、县级医院治疗,医药费实报实销。1985年后进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企业取消与县属医疗机构的合同处方,实行职工看病付费,回企业按比例报销的医疗办法,企业根据经济效益状况,报销比例各不相同,一般为企业报销大部分、职工个人负担小部分医药费。1995年全县开始执行职工大病统筹医疗,企业按职工人数上缴大病统筹费,县建立大病统筹基金,由县劳动局制定办法统一管理,职工看病按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
合作医疗 1958年9月后,人民公社社员实行免费医疗,统一收费标准,医疗费由公社统一负责。至11月有1个人民公社曾试行合作医疗制度。1969年1月长陵、十三陵、崔村公社开始试行。1970年4月南邵公社15个大队实现合作医疗,建起&土药房&。5月25日县革委会在官高大队召开合作医疗现场会后,南口农场和沙河、中越公社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到年底全县287个大队有279个办合作医疗。1971年底全县25个公社、319个大队建有医务室,实行合作医疗,坚持&一根针、一把草&(即针灸、中草药)、&三土上马&(土医、土药、土办法)、&四自创业&(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方法,建起&土药房&。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来源一般是三级筹资(公社、大队、个人1元至3元),社员治病除诊费外,合作医疗给予部分或全部报销,体现&一人有病大家帮,一家有难万家担&的合作互助精神。日县文卫局革命领导小组下发《昌平县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草案)》,规定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以户为单位发给合作医疗证,凭证看病,每次看病交2分至3分钱手续费,其它费用免交。1973年底全县农村有81个大队停办合作医疗。1975年2月有27个大队停办合作医疗,5月12日县委下发《关于巩固合作医疗的通知》,要求在6月20日前把合作医疗恢复起来,对办好合作医疗提出新的标准。同年10月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在泰陵村举办&北医昌平社来社去班&,为农村合作医疗培养医务人才,修业2年、当年招60人。第二年招60人。1977年10月、12月两批学员结业。到1981年全县农村321个大队有307个实行合作医疗。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到1985年合作医疗基本停办。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农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医看病自费医疗。90年代初起随着医疗改革深入,享受公费和劳保医疗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就医看病开始个人自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
25&4表 &&&&&&&&&&&&&1976年-1995年昌平县公费医疗统计表
享受公费医疗人数
支出(万元)
支出(元)
支出(万元)
支出(元)
第四节 治 疗
门诊 医疗机构主要医疗方式,病人也称到医院看病、看医生(又称大夫)。50年代县卫生院开始门诊,经不断规范健全形成完善的门诊制度。门诊主要制度有挂号、医生诊断、化验检验、处方用药或手术治疗、住院治疗。50年代中期中西医门诊主要分内、外、妇、儿等科,50年代后期西医门诊增设五官、精神、检验、放射等科,中医增设针灸、按摩等科。60年代起增加肺结核科及计划生育门诊并开始设病案,化验检验、X光透视成为诊病的重要手段。80年代西医门诊增设泌尿科、心脑血管和血液病、皮肤病,中医骨科、按摩等专科门诊。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A超、B超、心电图机、脑电流、纤维内窥镜检查和检化验等新医疗科技手段,做一般的门诊手术。开展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科主任及特长专家定期挂牌门诊,各医院形成各自重点病治疗特色门诊。
出诊 旧时个体医进行医疗的主要方式。以走村串户治病为主的医生,被称为走访郎中。有的由病人家属请到家为病人治病。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个体医生加入联合诊所,已无走访郎中。病人病情较重(尤其是传染病)由病人家属到医院(卫生所)请大夫到家看病。60年代起随交通方便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出诊减少。80年代中期后又有医疗机构设与家庭病床结合、出诊治疗老年性疾病。
急诊抢救 治疗急、危重病的手段。由病人家属送病人到医院或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院,由医院派救护车接病人到医院抢救。1958年北京市急救站在区医院设立分支机构昌平区急救站,有救护车1辆,有医生昼夜值班,1959年下半年并入区医院。60年代起县医院病人急诊量增加,占县医院门诊量的5%左右,沙河、南口等医院开始设急诊救护车。80年代后期起急诊室增设化验、注射及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值班。县医疗机构急诊量占门诊量的10%左右。
住院治疗 一般由急诊或门诊大夫确定救治重病、急病、急性传染病、中毒等危急大病、重病人的主要治疗方式。1949年县中西医诊疗所有简易病床5张。1951年秋做1例阑尾切除术。1952年县卫生院有病床11张,平均每日住院2人。1954年县卫生院有病床15张,收住病人96人次。1956年区卫生院成功进行首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957年新建病房和专用手术室,但因技术原因,重症病人仍需转往北京市内大医院治疗。1958年下半年区医院外科进行剖腹产、腹瘤取出、疝气、胃穿孔及子宫、胆囊、脾、甲状腺、骨结核切除等手术。1974年县医院成功进行1例开胸手术,抢救1名敌敌畏中毒、两次心跳停止的患者。1976年初县医院设5个病区,建立较完善的手术室,当年收住病人3300人次,做针刺麻醉手术235人,成功进行肝切除手术。沙河医院抢救危重病人40例,成功率90%以上。1977年县医院开展门脉高压分流术治肝病、颌门外科手术,先后治疗、抢救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外宾和港澳同胞5人。1979年县医院收住病人4700人次,当年沙河医院成功抢救1名因风湿性心脏病而心衰、心跳停止6分钟的患者。80年代初以后,县医疗机构收住病人增多,治疗手术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县医院成功进行1例开颅手术。1981年县医院成功进行脑外科、泌尿外科、人工关节、不完全断指再植、腭裂修复术及病毒性角膜炎摩擦覆盖治疗;中越公社中心卫生院抢救多例中毒、脑血管意外、肺心病等危重病人;南口医院开展胃、胆囊等上腹部手术。1984年10月县医院成立家庭病床科并建家庭病床28张,当年进行眼科美容手术、耳穴埋药法、门腔静脉吻合术、成骨肉瘤灭活术。1985年县医院开展门腔静脉分流术。1986年9月县医院设心脑血管、消化、血液、神经、五官、儿科、中医等专科病区,10月肿瘤病房楼设病区2个、床位86张,有理疗室、体疗室、气功按摩室、病人活动室,当年县医院眼科进行治疗青光眼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北郊医院成功进行首例精神病患者开颅手术。1987年县医院进行的主要手术有对癌瘤患者系统联合化疗、术中胆道造影、心脏骤停的电除颤复苏后治疗、针灸和紫外线腔内照射治疗鼻炎。1988年县医院进行手术有体外反博治疗、脊柱侧弯矫形术、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1989年县医院进行手术主要有胸腺移植治疗癌症、硬膜外封闭治疗椎间盘脱出及股骨移植、鼻中膈偏曲矫正术、上颌窦根治术、变色牙覆盖术及小儿腭裂修复、腮腺保留面神经次全切术、唇癌局部切除加带蒂皮囊修补术等。日县医院开始放射治疗肿瘤病人,当年进行手术治疗有临时性和永久性心脏起博器安装、肺动脉插管注药治疗小细胞肺癌、&脉冲&治疗颈椎病和肩周炎与三叉神经痛、游离腓骨治疗骨肿瘤、转移皮瓣法治疗小腿溃疡等。1991年县医院进行首例断臂再植、断指再植、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右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等;沙河医院抢救1例左胸、背部多处开放性联合损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北郊肿瘤医院采用锁骨下静脉给药、硅胶管保留、腔静脉滴注中药等方法治疗各种中、晚期癌症。1992年县医院成功进行首例心脏割裂伤修补术。1995年县属医疗机构有病床1569张、收住病人1.72万人次,医疗技术具有进行较高难度的医疗手术水平。?
义诊 日昌平镇联合诊所医务人员到长陵乡重灾区义务治病。1958年1月区卫生局组织25人医疗队到山区上庄、老峪沟、高崖口、黑山寨乡34个村进行免费医疗,治疗患者3500多人,提供药品价值2000多元。1961年1月,县抽调医务人员14人组成7个医疗组到各公社免费为农民治浮肿病。1963年6月县组织医疗队到老峪沟公社为医疗、生活困难病人实行免费医疗。日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所为儿童义务体检250人。1984年3月县属医疗机构7个学雷锋小组进行义诊体检1037人、治病34人、接受咨询150多人。日县组织医疗队在下庄乡进行义诊咨询270多人次,10月21日县有关部门组织28名医生到高崖口乡义诊244人次。日至5月2日县医疗机构在县春季交易会上设医疗服务台,咨询义诊737人次,5月29日县医疗服务队到老峪沟乡义诊584人次,8月10日县医院团员青年医护人员到老峪沟乡义诊280人次。同年10月12日首都医学院医务人员到县义务医疗咨询3293人次。日县级医疗防疫机构医务人员50人在昌平镇、南口镇、沙河镇进行咨询义诊530人次。日县政协组织卫生界部分委员、医疗机构医生25人到下庄乡义诊230多人次。日县卫生医疗机构离退休医生到黑山寨乡义诊200多人次;4月15日县卫生局组织县内52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迎亚运、学雷锋,为亚运做贡献&义诊咨询,设点52个、诊治病人5150人次;5月6日县医院红十字会医务人员到下庄乡山区义诊看病256人。
身体健康检查 50年代起县医院每年为应征入伍青年和中、小学生进行身体检查。日起对全县干部进行肺结核病普查,日至16日对全县一、二等荣誉军人进行身体检查108人。60年代后干部身体健康检查不定期进行。1977年起进行饮食服务业职工身体检查,80年代初起干部身体健康检查定期进行,检查次数及项目增多;县中小学卫生保健站为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检查、青年婚前检查等。??
医药科研 60年代县医疗机构研究发明制造小部分医疗设备。70年代末以后县属医疗机构与市以上医疗机构重点开展医疗科研项目,医务人员结合医疗工作实际进行专题科研。1978年县医院接受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的儿童肺炎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科研项目。1982年县医院与联合国卫生组织进行关于呼吸道感染病毒学的研究。1983年由市第一医院牵头的科研项目在县设苯丙酮尿症患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组,对500名新生儿采血筛查。1988年县医院开展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和颈内注药治疗脑血栓,从胆汁中提取胆红素等科研项目。1984年至1995年全县医药卫生科研共有36篇科研论文获县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中1989年科研论文《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骨肉瘤11例治疗体会》获北京市卫生局一等奖。1994年科研论文《外伤性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获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5&5表&&&&&&&&&&&&&& 1955年-1979年昌平县医院医疗工作统计表
&&&&&&&&&&&& &&&&&&&
25&6表&&&&&&&&&&&& 1980年-1995年县属医疗机构医疗工作统计表&&&& 单位:万人次
县 级 医 院
乡镇(公社)卫生院
病床(张)
床位(张)
北京昌平广播电视中心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钢三医院妇产科医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