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治湿疹的中医院院的赵金凤什么时候出疹

开通心脏急救绿色通道 挽救众多生命&&&&治疗糖尿病新理念、新方法&&&& 体检中心正规、权威、建立档案、全程呵护 体检中心:8045860&&&& 全面开展外科微创手术 咨询电话:8045080
无痛分娩 轻松做妈妈 产 科:8045062&&&&
乳腺诊治中心 乳腺疾病权威机构 乳腺科:8043251&&&&
老年病科呵护老年人健康 老年病科:8045050&&&&
儿科托起明天的太阳 儿科:8045166&&&& &&&& 美丽人生从"齿"开始 口腔科:8045838&&&& 准确定位 轻松碎石 碎石中心:8049135&&&& 轻松呼吸 畅快生活 呼吸内科:8045055&&&& 微创治疗还您健康动力 消化内科:8045056&&&& 由微创到无创 神经内科:6038。
您的位置: -& 医护风采 > 赵金凤
& &&三项省级科研成果获得者、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中医刮痧师。擅长中医护理技术,如刮痧、拔罐、中药湿敷、穴位贴敷等传统疗法。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张家口市金禾互联网络有限公司关于现在是月经推后五天,请问什么时候可以用试纸检验。的问题
关于现在是月经推后五天,请问什么时候可以...
关于现在是月经推后五天,请问什么时候可以用试纸检验。的问题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儿科
&&已帮助用户:2875
病情分析:您好,一般月经推迟3-5天,都算是正常的。如果要检测的话,一般用早孕试纸在月经推迟7天以后进行,那么的结果比较有说服力。
意见建议:HCG含量,也是比较准确的。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27842
病情分析:你好,你现在就可以用早孕试纸检测是否怀孕了。一般在月经推迟2周左右检测是比较好的。
意见建议:要用早晨第一次尿检测比较准确的。祝你健康
问我月事推后半个月了,在快来月事的...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宫外孕
&&已帮助用户:30641
问题分析:因为试纸在怀孕检测不够敏感,建议到医院做血HCG的检测。虽然快来月事的时候是安全期,但是安全起见,还是要排除怀孕的可能。意见建议:如果血HCG是阴性,就说明确定没有怀孕,是月经失调,小腹不舒服,很可能是月经失调导致的,可以用黄体酮或者是中药催经。
问您好!经期过了五天又来了,来事
职称:医师
专长: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生殖健康
&&已帮助用户:106288
问题分析:你好,如果正常的来了月经了说明是没有怀孕的,而且试纸本身也有一定的误差,又出血有可能是急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等妇科病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排卵期出血的可能。意见建议:如果经常出现不规则出血症状的要就医检查和针对性地治疗,注意生活有规律,做好个人卫生。
问我的历假推迟了五天了,但平时都有推...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乳腺增生,副乳乳腺癌,急、慢性乳腺炎
&&已帮助用户:411109
指导意见:在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等待1到2天的时间重新检查一次,而且检查的时候需要使用晨尿,必要的时候到医院检查血液
问我历假退迟五天了,请问用早孕试纸...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功血,子宫息肉,子宫肥大,阴道毛滴虫病,避孕后闭经综合征,阴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已帮助用户:79813
指导意见:你好,现在月经期推迟没来,根据试纸检查结果来看应该是已经怀孕。可以间隔两天复验一次,或者抽血化验血hcg值。
问月事提前五天而且少的几乎没有,这是月事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30539
病情分析: 你好,你这样的情况的话,月经一般提前和推后一周内都是正常的,意见建议:但是如果量非常的少的话,那就要结合你有腹痛的情况去做个血液检查,确定是否是怀孕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你的情况的话,就是月经不调的,那么建议你去检查下内分泌和你的子宫的情况,及时找准原因,及时处理。
问月事没来试纸阴性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月经不调,阴道炎,妇科炎症,宫颈炎,宫颈糜烂,外阴湿疹,痛经,产后泌尿道感染,慢性宫颈炎,产后出血
&&已帮助用户:6050
问题分析:根据你描述月经推迟一周,考虑你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月经失调。意见建议:建议你可以服用金鸡胶囊治疗,平时要注意充足睡眠,你可以多吃红枣、当归乌鸡、阿胶、羊肉、猪血、猪肝等,饮食也要均衡。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月经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构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
&&&&&&&&&&&&&&&&&&
构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
——寿光市中医院铸就优质品牌纪实
是什么让这所医院在短短的五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是什么让这所医院走在了省内同级医院发展的前列,成为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典范?
5月18日,带着诸多疑问和好奇,记者走进寿光市中医院,在采访中,记者找到了答案:一个普通的中医医院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魔术般地发展成为全省一流的县级中医医院,靠的就是创新发展,服务民生。
&&&&&&&&&&&
创新成果硕果累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寿光中医院的发展轨迹是一条探索创新之路,每个寿光人都是该医院发展的体验者和见证者。目前,中医院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已建成潍坊市重点中医专科3个,潍坊市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3个,其中针灸科还被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省中医药特色专科项目建设单位,医院先后有一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成果获潍坊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成果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十余项成果获寿光市科技进步奖。
作为从医多年的老兵,寿光中医院的袁景亮院长深刻感受了医院5年来的快速成长和井喷式发展,他以“创新发展,服务民生”八个字做了自己体验的概括。
在创新发展,服务民生这面大旗的指引下寿光市中医院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08年,医院门诊诊疗达到20余万人次,出院病人12000人次,完成各类手术4000人次,其中住院手术3746人次,医技检查达到30万人次;医院各项指标连续五年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门诊人次增长161%,住院人次增长344%,手术人次增长133%,医技检查人次增长357%,业务收入增长260%,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2008年在潍坊市卫生局
“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考评中,医院在县市区中医院中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稳步站到了同级同类医院的领先行列;先后荣获了“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山东省文明单位”
、“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惠民医疗先进单位”、“山东省重点中医院”、“国际爱婴医院”、
“潍坊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寿光市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确定为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临床教学医院。
寿光中医院的院长袁景亮本人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中医医院院长、“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寿光市年度新闻人物”、“寿光市富民兴寿劳动奖章”、“潍坊市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记者感言:改革开放的大潮是创新、变革、发展的大潮,而寿光市中医院借势扬帆,需要的也是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创新如同氧气。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创新如同氧气,也唯有创新,寿光市中医院才能走向更加强盛之路。
服务民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在采访中,不少人告诉记者,他们到医院看病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都害怕医护人员诊断不准确、服务态度不好、用药不合理,都希望到有熟人的医院去看病,假如医护人员都把病人当亲人看待,用对待亲人的态度对待病人,那该多好啊!他们说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里话。
“病人是医院里最重要的人物,在医院里所做的一切都要把病人的健康和方便舒适放在第一位,要像自己的母亲去医院看病,不需要做特殊的安排,这才是对质量的理解。”——这是寿光市中医院院长袁景亮对医疗质量的理解,同时也成了该院所有医务人员的共识。
寿光市中医院秉承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更好的质量,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环境,更合理的收费”的服务宗旨,服务广大患者。他们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功夫,着意营造一种让广大患者看病有回家的感觉,他们用心打造服务品牌,受到患者称道,其做法,值得业内借鉴。正如该院服务理念写的那样“我们用心呵护您的健康,在这里我们营建的不仅仅是一家医院,更注重营造一种值得信赖、和谐的氛围。”
袁景亮院长认真分析了寿光市的医疗现状和需求情况,确定了“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的业务发展思路。如果说,确保医疗质量是寿光市中医院“打造特色医院,创特色医疗品牌”的一张名片的话,那么“以人为本,星级服务”,让病人看病有回家的感觉,则是医院的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该院向社会做出十四项服务承诺,明确提出住院病人“住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回家有人问”的“四有”服务活动,同时建立了门诊病人和出院病人电话回访制度,门诊病人回访率在20%以上,住院病人回访率在90%以上。
&87岁的五保户孙秀英,无人照顾,患有气管炎、甲状腺肿病(压迫气管)。多年来吃药、打针不断。夜晚有时发病,就打电话找该院特检科的范学普陪她到医院就诊。范学普就像亲人一样照顾她多年,并亲自到村里协调她的住院费用。该院的优质的服务让患者及家属意感受到想不到的关怀,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赖。
&“服务好就是对病人负责,我们把创服务品牌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一阶段将多渠道、严要求、高标准深入开展创服务品牌工作,对服务质量长抓不懈,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促进医患关系更和谐,创建百姓满意的医院。”
这是寿光市中医院院长袁景亮对创服务品牌的理解,同时也成了该院所有医务人员的共识。
记者感言:优质服务品牌决定了患者的选择,也决定了医院发展的方向和品牌积累的厚重。全院职工树立“始于患者之需求,止于患者之满足”的服务理念。近几年来,医院全体员工在院长的带领下在创新发展中服务民生,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胸怀百姓,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医院自己的品牌,成为本地广大患者的生命加油站。
人才:创新发展的根本
&“创新是医院发展的主题,医院要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是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二十一世纪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建设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寿光市中医院院长袁景亮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寿光市中医院的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无不贯穿着创新的主线。近年来,2008年医院招聘了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7名,实现了寿光市中医院发展史上研究生零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对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积极为他们创造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平台,出台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配套政策和成果奖励办法,形成重科技,谋发展的氛围。
“德国肾脏病专家卡尔&斯蒂内尔教授先后两次来到寿光市中医院,全省胸心外科专家马家驹来了、腹腔镜专家马延新来了……,全省20多名技术精英汇聚到这里。”医院还定期邀请德国、以色列、印度、北京、济南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开展手术、会诊、讲课、培养骨干医生。
医院还同北京安贞医院、中国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等上级医院和特色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医院每年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医生到上级医院培训、进修,仅去年就组织了大型学术讲座24次;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110人次,手术91人次。通过这些形式,医务人员进一步掌握科研的新方法,科技的新动态,充分调动科研业务的热情。
目前,医院共有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技)师25名,中级职称113名,医院现有潍坊市拔尖人才1名,潍坊名医2名,潍坊名中医2名,潍坊名护2名,寿光市拔尖人才3名,人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记者感言:人才是医院的财富,能极大地带动了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医院的不断创新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目前,寿光市中医院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开拓进取、结构合理、技术高超的人才队伍,综合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保障
日上午,美国瓦里安21EX直线加速器、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在院内正式投入使用。两大顶级设备同时落户寿光市中医院,这是寿光医疗事业里程碑式的跨越。寿光市中医院投资近三千万元购置了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美国瓦里安21EX直线加速器、德国西门子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两大设备。这两台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是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机型,是肿瘤治疗领域、医学影像领域的技术标杆。
“这些设备的引进,对促进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一次质的突破,标志着寿光市中医院在放疗领域和影像领域的技术平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必将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山东省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研究治疗中心韩俊庆教授教授对寿光市中医院的这种大投入、大气魄表示赞赏。“我们投巨资引进顶级设备,目的就是要造福人民,更好地为更多的百姓解除病患。”
寿光市中医院院长袁景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外,医院还购置安装了德国西门子6排螺旋CT、C臂数字减影X光机(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到目前为止,医院的设备总值已达到近450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53台(件)。这些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寿光市中医院如虎添翼,诊疗水平明显提高。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危重病、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正向着高、精、尖方向推进,
记者感言:一系列的人才和科技建设为中医院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袁景亮院长的带领下,中医院得到上级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好评。
承担社会责任& 奉献爱心
连续两年,医院实施的“春风送暖”活动,让寿光市20名贫困患者免费得到了手术治疗;“两会”期间,免费为我市政协人大代表全身查体;“九九”老人节,为99名老人全身查体;医院出资为全市出租车司机师傅查体;在“口腔日”期间,进入农村,为农村小学生免费检查牙齿,并教他们保护牙齿的正确方式;针对菜农长期大棚劳作造成的“职业病”,医生们深入农村,进入大棚,对菜农进行现场指导,并开通“菜农职业病”健康咨询热线,免费解答菜农疑问……
这些活动,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彰显了医院的爱心公益形象,让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和谐社会的温暖,在群众中逐步树立起“老百姓自己的医院”的认同感,极大地凝聚了医院的人心和人气。
寿光市中医院各科室坚持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治疗药物以价廉效高的药品为主,加快病床周转、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等,想方设法降低医疗费用,切实减轻病人的负担。让利于民,服务于民成为中医院不倦的追求。
记者感言:“志存高远心为民,殚精竭虑谋发展”。甘于奉献,一心为民的中医院孜孜以求,不断超越,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尊重。寿光中医院就像一曲不断发展奋进的飞歌,将更加悠扬、响亮。
记者& 赵金凤/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注今日:0 | 主题:194478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BLOG]★人人都来学中医之★——※中药趣话※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1年零313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第一辑——市花国花丁香花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体怀粉人念。       ——唐-杜甫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间)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丁子香”。丁香入药最早见于南朝齐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里,称之为“鸡舌香”。据近代考古学家报道,汉代马王堆中发现的未腐烂的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握有丁香。  丁香是以丁香树的花蕾入药,因为它的形状像“丁”字,而且又有浓郁的香味,故称丁子香,简称丁香。又因为花蕾干燥后酷似鸡舌,所以又叫鸡舌香。中国古代医家曾经还把未开放的花蕾名为公丁香,把未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并认为药用以公丁香为胜。中医还有一种解释:粒小者为雄,雄为丁香,其味浓香.又称为公;粒大者为雌,雌为鸡舌,其味淡香,又称为母,“方中多用雌,力大,膏煎中用雄”。其实无论雌雄,丁香的有效成分均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等,所以功用相同,诚如《本草新编》中所言:“丁香有雌雄之分,实治病无分彼此。”  丁香又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特别受到西北高原的人民喜爱,还尊奉为“吉祥花”。青海省西宁市在日的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丁香花定为西宁市市花。在中国,丁香的栽培历史相当悠久,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宋代周师厚在《洛阳花木记》(1082年)中,就有了有关丁香栽培的记载。国外丁香栽培历史要比我国大约晚五个世纪,在1620年以前,中国的花叶丁香才通过丝绸之路经波斯(伊朗)传入欧洲,以后原产我国的其他丁香种类也陆续传入东欧、西欧、中亚、东亚和北美各国。特别是在东非高原南部的坦桑尼亚,有个面积约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奔巴岛,被人们誉为“世界最香的地方”,因为奔巴岛是举世闻名的“丁香之岛”,这里生长着三百六十多万株的丁香树,远远望去,好似碧波万顷的海洋里镶嵌着一块晶莹的绿色宝石。当人们踏上岛屿时,映入眼帘的净是苍翠欲滴的丁香树,郁郁葱葱,无边无际。丁香花开时节,散发出一股浓郁的香味,令人陶醉,无怪乎坦桑尼亚人民把丁香称作自己的国花。  法源寺丁香会  丁香在观赏花木中久负盛名,姿容媚秀,花繁香浓,人们称它为朴素而内秀的花中君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也占有一席之地,大概是由于丁香花朵纤小文弱,枝条细长柔软,又经常缠绕在一起,很容易给人们一种情思百结之感,因而给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这才又给它取了“情客”、“百结”的雅名吧。诸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的“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陆龟蒙的“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五代南唐主、大词人李煜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宋代洪遵的“丛生盛花叶,乱结髫巾衣”,南宋王十朋的词句“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金代元好问的“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在日本《和汉药考》一书中,还有百里馨、瘦香娇、如宇香、瘦香蝗等别名。  在北京的法源寺,占地六千七百多平方米,据说是明代流传下来的丁香树,种类繁多,花色各异,有黄色的、白色的、雪青色的和蓝紫色的。又有资料说早在宋朝以前,每逢丁香盛开之际,法源寺都将举行盛大**,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丁香之会”,咏诗作赋,题词对联,盛极一时。其间还有着一段凄凉传说,讲的是宋代有位书生赴京赶考,在一客栈过宿,传呼茶房小姐上酒。姑娘斟酒时说:“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请先生适饮”,并请赐对。考生本欲对答,无奈才疏学浅,终未对上。冷酒伤肝,一命呜呼。茶房小姐十分内疚,故在清明祭祀时节,为其扫墓,竟然发现坟头上长出一株丁香花。小姐回家后,当晚梦见考生对她说:“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供小姐欣赏。”小姐悲喜交加,醒来后遂作一对联祭奠墓前:生前痛饮冰冷酒,含恨九泉;死后饱赏丁香花,流芳百载。自此,北京法源寺丁香之会历代流传,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  名医与丁香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味辛性温,气味芳香,既可作药用,又可作调味剂,乃药食兼用之品。它是一味理想的暖胃药,凡是因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疼、泄泻、疝气痛,以及妇女寒性痛经等,均有很好效果。此外,单用丁香也能治疗顽疾。如《中医杂志》1985年8期曾介绍:用公丁香为末治疗脚癣,将患趾洗净后,撒于脚趾缝内,此法简单实用,治疗百余例,效果颇佳。对口臭之人,用公丁香1~2粒含口中,时时含之,疗效亦好。国内著名脾胃病专家、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在1983年5期《浙江中医杂志》上介绍了他用丁香配肉桂外治的独特经验,每获良效。具体方法和适应症是:用等量丁香和肉桂,研极细末,密贮,用时取少许掺于局部,约豆粒大小,外贴胶布两层,一昼夜取下,洗去原药,待1小时后如法再用,连续3~7天。所治病症及外贴部位:  1、胃痛:贴于中脘、粱门穴或痛点。 2、肝炎、肝硬化:贴于肝区痛点,或期门、日月、章门穴。腹胀腹水时贴中脘、气海及两侧天枢穴。 3、食道炎或食道功能障碍:贴膻中或紫宫穴。 4、慢性胆囊炎:贴于痛点,也可加贴右侧阳陵泉穴。 5、腰痛:贴于肾俞、命门及痛点。 6、胸神经痛、肋软骨炎:贴于痛点。如未效,可加贴痛点相应的背部俞穴,如厥阴俞、心俞、肾俞、膈俞等。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真正药用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外,在民间草药中还有不少以“丁香”命名的药物,它们品种不同,科属有别,功用亦异,在应用时不可不慎。如“桂丁香”乃樟科植物肉桂幼嫩的果实,能温中散寒止痛;“苦丁香”是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瓜蒂,内服可催吐;“水丁香”为柳叶菜科植物丁香蓼的全草,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白丁香”乃麻雀的粪便,能化积消翳;“荷花丁香”属木犀科植物暴马丁香,功在镇咳利水。施今墨是近代北京最著名的
四大名医之一,***生前称施今墨是“南北驰名的名医”,曾写过《忆绒线旧院内丁香花树》的诗句:  丁香花开今年小,人比去年老多了。  年年依旧花自开,道自花不随人老。  花落花开几度春,人间往事已前尘。  遥知庭院还如昔,不见当时树下人。  诗中所云丁香是指木犀科的暴马丁香,而不是桃金娘科的药用丁香。在十年***中,他被诬为“老**权威”,备受**。更有甚者,还被赶出私人住宅,致使多年医案被毁于一旦。施老痛心之余,聊借中药丁香花开花谢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edited on
作客;)虽然我不是学中医的,了解一些常识也不错啊!希望坚持下去.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第二辑——神草人参  移参窗北地,经岁日不至。  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阴气。  新而养陈根,乃复作药饵。  天涯藜藿心,怜尔独种参。      ——南宋·谢翱  人参漫谈  人参,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一味古老中药,但自古至今,人们对人参的认识还有颇多争议。有谓“人参为万病之灵药”,誉之为“千草之灵,百药之长”,可又有人“视人参为砒鸩蛇蝎”,“畏人参如虎”;有称“人参补益之功,独魁群草”,也有人说“人参的作用是虚构的”;有谓“诸痛不可用人参”,又有人驳斥:“若久病气虚而痛,何当拘此”;还有人说“人参与萝卜及子同服,作用抵消,可也有人认为“两者合用,相得益彰”等等。此外,有关人参的生态、功过、趣名、传说,也都留下了不少佳话  人参属五加科植物,古人认为它“形态如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也有称“人身”。由于人参年深,根如人形,有神,故又有“神草”之名。《礼斗威仪》还说:“下有人参,上有紫气”,以此证明“人参乃神草也”。人参又名人衔、鬼盖、黄参、血参,据《名医别录》解释:“衔乃参字之讹,其成有阶级,故日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称鬼盖。其在五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由于人参得地之精灵,所以又有土精和地精的称呼。关于土精和地精,《广五行记》中还引出证据:“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皆备,呼声遂绝。观此则土精之名尤可证也。”  清朝初年,人参又称“棒槌”。据考证,清初曾规定,禁止百姓上山采挖人参,于是参客讳提“参”字,称人参曰“棒槌”,采参为挖棒槌,亦叫放山。采参者,手持一棍,名索罗木棍。其放山分三期,初夏为放茅草,其时百草甫生,参芽发露,觅之尚便。夏末秋初为放黑参,时则丛林浓绿,辨别最难。秋季为放红头,则参苗顶心,结子浅红,识之甚易。事毕下山.曰辍棍。  人参另有六个趣名,即“老山”、“大山”、“扒山”、“移山”、“石柱”、“秧参”。所谓“老山”,是产于长白山者,年代在两百年以上,能补将绝之元气,为参类最佳品。“大山”,凡生于山中,在数十年者,无论大小,统名之日“大山”,治疗虽与“老山”同,但功力较保“扒山”为山野所生,苗将出未出之际,或被猎人或禽兽踩踏,参苗陷入土内,再数十年复茁,或有曰五十年始茁者,为采参人所得,故名扒山参,治疗功力与“大山”同,惟形态略差而已。“移山”亦野生,有三五十年不等,为采参者所见,明知年限尚少,又恐被人采去,将其掘起,栽于家园或植于山野者,故名“移山”,据说其治疗功效较“大山”、“扒山”次65%。“石柱参”俗名石柱子,产于石柱沟者,其效用又较“大山”减80%。最次者是“秧参”,即参园所栽种,补气力更逊。  然而,近代又有史料说,石柱参是人参佳品,产于辽宁省宽甸县石柱子,故取名石柱参。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村里一位老人在山上放羊,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把羊往破庙里赶。可是,一百多只羊聚在山崖的阴处,好像在争吃什么东西,老人推开羊群一看,原来在抢食地上的参叶。他小心地把人参挖出来,这棵参形体灵秀,芦长皮老,须长且清,有珍珠疙瘩,据纹深推算,少说也有三百多年,村人视之为“参神”。老人把这棵“参神”上贡给皇帝,帝大喜,遂将石柱参御赐为“大明国宝”,下诏在村上择地培植。及至明末清初,每逢秋季人参上市时,东北三省的人参集散地营口,参商云集,但石柱参不到,则不开行。我国栽培人参始于西晋末年,迄今至少1600年历史,系世界最早引种人参的国家,而石柱子村人工种植石柱参只有四百多年历史,但该村的石柱参,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海外。每年的广交会上,外商走到人参展柜前,第一句话就问石柱参的行情。石柱参为何如此珍贵?原来,该参的栽培年限比其他园参长,出圃年限20ff:,其所含皂甙成分比园参高出15%,与野山参相似。因此,又有人称石柱参为“野山参”。正因为石柱参质量上乘,一些参商和科研单位,采购了石柱参的种子进行异地培植,但几无成功之例,某科学院甚至将石柱的泥土同参带I旦j培植,结果也以劣性变异而告终。  根据参农经验,野山参生长四五十年才增加一两(十六两制),历年愈久,性愈温和,其功力亦足,“因其吸天空清静之气足,受地脉英灵之质厚,故效力巨也”。民间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1989年8月,有3名放山人,在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的原始森林中,挖到一株“老山”参,后经人参专家鉴定,这株野山参重305克,至少生长达500年之久,因而被视为参中“奇宝”。这株特大老山参,参形极佳,舒展优美,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求购者,从几万到十几万、几十万,最后由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港商以108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创下了国内一株参价逾百万元的最高记录。  千草之灵.百药之长  西汉元帝时,史游《急就章》已有参名记录。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人参为上品,“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东汉王符《潜夫论·思贤篇》称其“夫治不得真贤,譬犹病不得良医也,治病当得真人参”。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与《金匮》中载有人参的方剂共41条,足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参已被汉代医家广泛应用。三国时期,神医华佗以人参治疗“偏枯不遂,皮肤不仁”奏效。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不仅详述人参药用,而且还载有流传至今的“人参反藜芦”之说。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备急方》载有应用人参的方剂358条,而王焘《外台秘要》则多达576方。宋、元、明、清众多有名望的医家对人参都有所研究和应用。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称之“补五脏之阳”,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载有人参处方509条,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含人参的药方共计62条。据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1642年春兵败被清军捉住,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只因饮了皇太极妃博尔济吉特氏端上来的一小壶人参汤,顿时即精神大振。所以,人们或日人参“补益之功,独魁群草”(明代李士材《本草图经》),或曰“古来以人参为万病之灵药”(《汤本求真》)。清代医家陈士铎《本草新编》中说得好:“夫独参汤可治疗阳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决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三四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遂散而死矣。”《本草正》中也赞叹:“人参,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彰之于已决裂之后。”  历代对人参的推崇,一度也影响到日本,他们称人参为“千草之灵,百药之长”,富贵之人往往不惜重金,常服人参以为长寿之术。据史料记载,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老百姓,有因自己的父母或丈夫患病,而出现卖身以购人参之孝女烈妇。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日本人迷信人参的功效到了何种程度。  将我国人参最早介绍给欧洲的是法国人杜德美,他在日从北京发往巴黎的一封信中,对我国人参产地、采制及功用等,作了权威性说明。人参在医疗预防上,虽然应用广泛,功效卓著,但是,素以产业**发源地自诩的英国,曾在其百科全书中武断地臆说:人参的作用是虚构的,至多也是心理上的。后来,有位学者布瑞克曼用人参对小鼠进行体能试验,发觋给一次剂量的人参可延长活动时间30%,给服一个月,则可延长100%。其实,类似这种试验,我国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宋代就做过了,《图经本草》说:“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空口,各走奔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而今呢?英国人改变了观点,经过多年无数人的服用,证明对人体是安全的,认为人参可用于短期的耐力改善,对精神压力或疾病均能提高抵抗力,亦可用于虚弱病人和老年人。近几年,在英国人参的常用剂量为每天0.5-1.0克,短期治疗量为0.6~2.0克.可连续服用1个月以上,一般是饭后服,晨起服,勿在睡前服。同时,英国药学界认为,人参制剂服用者需注意避免饮用酒精饮料或食用辛辣食物,也不可与咖啡及抗精神病药物同用,在用激素治疗期间亦不得服用,凡40岁以下健康人,精力充沛,易激动,精神紧张,癔病,躁狂症以及患精神分裂症的人,不可服用人参,患急性病症、发热、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有出血症状的病人禁用,凡正在接受抗凝剂、强心甙、镇静剂和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病人,均不宜服用人参制剂,儿童和孕妇亦避免使用。这些有益的经验之谈,可供我们参考。现代医学研究证盟,服用人参可使宇航员更能适应空间的特殊环境,也能预防高原反应。据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县级以上干部体检报告资料中报道,进藏前三天服用人参,其高山反应发病率只有10%左右,其原因是:人参具有抗缺氧,抗疲劳的功能,能提高人体细胞迅速适应缺氧环境的能力.我国历代医家在运用人参方面更是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注意适当配伍,灵活应用,大大拓宽了人参的应用范围,诚如《怡堂散记》中所说:“人参之用甚多,其大纲有四:一参芪,二参麦,三参附,四参连,临证变通,用之得当,其功未可尽述。”所说“芪、麦、附、连”,乃是指人参与黄芪、麦门冬、附子、黄连四味药的配伍妙用。有位学者在临证中,用人参配参三七,治疗胸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取其益心气,化淤血之意,常可收到满意效果。有位90岁的老人.她在70岁时曾发过心绞痛,其后每天用人参与三七等份的散剂3克,20年来心绞痛一直未再发作,血压也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近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也善用人参,他曾说过:“金元以后,用人参很广泛,标准不严。”岳老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指出:“我认为用人参标准有三条:①心下痞鞭;②亡血家;③补虚(阴虚为主,血虚也可属阴)。补虚力量,老山参胜移山参,更胜别直参及党参,太子参一般处方可用,但力小,对于脱证,人参则非一两(30克)不可,缓服也不行。”  由此可见,只要善用人参,则沉疴亦起,不善用者,则遗患无穷。清代医家夏禹铸说的尤妙:“人参是世间一种灵丹。若脾虚作泻,胃虚发吐,心虚惊悸,肺虚作嗽,津亡作渴,气虚失血,病久成慢,诸类用之,如人芝兰之室,盖善与善相亲也。肺热,气旺,风邪,热邪,燥邪,火邪,诸类用之,如入鲍鱼之肆,盖邪正不肯并立也。凡今之人,因前庸手误用伤人,相沿视为鸩毒,不深可恨哉。脏有淫邪,不可遽用,邪去正衰,不可不用,遽用者伤人,不用者亦杀人也。”  滥用人参。毒如砒鸩  古往今来,不少医家病家,对人参都有两种偏见,正如清代陈士铎在《本革新编》中所说:“当今之世,非畏人参,即乱用人参。畏用人参,宜用而不用。乱用之弊,不当用而妄用,二者均杀人。”再如清代徐洄溪亦云:“今医家之用人参,救人者少,杀人者多。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于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慈孝之道,不知病邪未去而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日杀人者多也。”畏人参者,往往“视人参如蛇蝎”(明代李言闻语),或“视人参为砒鸩刀刃,固执不用”(清代张路玉语),真可谓畏人参如虎。滥用误用杀人者,古今皆有教训。清代名医费伯雄曾记录服用人参致盲一案:郑某,体形丰满,素喜进补。目前将上好人参=两纳入鸭腹煮食,五日后觉目光模糊,十日后两目青盲.不能视物,遍治罔效,求诊于余。余日:“五脏六腑之精,上输于目,因食参过量,气机遏阻,清气不能上蒸,精气不能上注,故盲也。”《内经》云:“益者损之”,可用食疗法,嘱日服梨汁一碗,使大便日利二至三次。十余日后,两目已能见物,服至一月,两目复原,能察秋毫矣。  前人如此,今人亦然,近代有关滥服人参偾事者屡见不鲜。1982年第10期《浙江中医杂志》上曾报道误服人参3例,其中1例王××,男,61岁,有肝炎病史,经常头昏眼花,腰背酸痛,少寐多梦,纳谷不香,倦怠无力,曾于1979年9月服用人参有效.1981年8月,因家务过重,前症发作,伴有午后、夜间潮热,又购吉林白参一支,煎汁,两天内饮毕,至暮,面色潮红,气粗似喘,言语模糊,自述烘热难忍,体悬若飞,眩晕头胀,口渴喜饮,伴有恶心。查体温37.2℃,血压19.7/12.2kpa,舌边红,苔薄白,脉弦劲。系误服人参,引动肝阳,即投代赭石、莱菔子(研吞)各30克,旋覆花、钩藤、白菊花各10克,生地黄15克,生甘草3克。服后,当夜症情大减,次日续服一剂而安。更有甚者,广东民间有些地方还有一种风俗习惯,给刚生下不久的婴儿灌参汤,据说能使小孩无病无灾,聪明体健,快快长大,这真所谓“揠苗助长”:报端曾登载一文,一个男婴刚生下来当天,祖父母等长辈用人参0.5~1.0克炖水,频频灌服,半天之后婴儿哭闹不休,烦躁不安,气促,渐渐地脸色和嘴唇发绀,双手抽搐,心跳减缓和呕吐,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三天后死亡。呜呼,人参滥用,毒如砒鸩,可不慎哉!人参虽被誉为养生长寿之补品,但它毕竟是药。《本草利害》认为:“阴虚火动,骨蒸劳热,切不可滥服人参,否则,阳有余,火上加油,病势必增无减,命则险矣。”对此,清代医
家颇为正视,徐洄溪曾中肯地说:“虽甘草、人参,误用之害,皆毒药之类也。”王孟英也告诫:“用之不当,参术不异砒硇”。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服用人参,养生进补”热,往往会导致高血压、神经过敏、失眠、烦躁、晨泄、皮疹、瘙痒和小儿性早熟等“人参中毒综合征”。医家的这些告诫人们当引以为训。  参童避难闯关东  黑龙江抚松县,目前被人们誉为“人参之乡”,东北谚语有:“东三省,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因而,现今普遍认为,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是我国的人参主产地,而关内似乎不产人参。传说山东才真正是人参的故乡呢,这里有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东有座云梦山,山上有座云梦寺,寺里有两个和尚,一师一徒,师父无心在山上烧香念佛,经常下山与朋友吃喝玩乐。平时,对小徒弟百般虐待,被师父折磨得面黄肌瘦。有一天,师父又下山会友,小徒弟正在庙里干活,不知从哪里跑来一个红兜肚小孩,帮小和尚做事。从此以后,只要师父一外出,红兜肚小孩就来帮小徒弟的忙,师父一回寺,小孩就不见了。  日子久了,老和尚见小徒弟脸色红润,再多的活也能干完,感到很蹊跷,心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奥秘。他把小徒弟叫来,威逼盘问,出于无奈,只好说出了实情。师父心里思忖,深山僻岭,哪来的红兜肚小孩呢?莫非是神草棒槌?他从箱子里取出一根红线,穿上针,递给小徒弟,并交待:“等孩子来玩的时候,悄悄把针别在小孩的红兜肚上。”第二天,师父又下山了,小徒弟本想把真情告诉小孩,可又怕师父打骂,只得趁小孩急着回家的时候,把针别在小孩兜肚上。第三天清晨,老和尚把徒弟锁在家里,拿着镐头,顺着红线,找到一棵老红松旁边,看到那根针插在一棵棒槌苗子上,他高兴极了,举镐就刨,挖出一个“参童”来。拿到寺里,把“参童”放进锅内,加上盖,压上石头,然后叫小徒弟升火烧煮。偏巧这时候,老和尚的朋友又来找他下山去玩,师父推辞不掉,临走时,对小徒弟千叮万嘱:“我不回来,不准揭锅!”师父走后,锅里不断喷出异常的香气,小徒弟出于好奇心,不顾师父的叮嘱,搬开石头,揭开锅盖,原来锅里煮着一只大捧槌,香气冲鼻,掐下一块放进嘴里一尝,味道又甜又香。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脆吃光为止,连汤也喝个精光。就在这时,师父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小徒弟一急,不知所措,在寺院里跑了两步,顿觉两腿轻飘,悠然地腾空起飞而去。师父一看这般情景,知道“参童”已被小徒弟偷吃了。懊悔莫及。原来,红兜肚小孩就是那棵人参变的。老红松树下长着一对人参,自从那棵“参童”被老和尚挖走以后,剩下的这棵人参对着老红松哭哭啼啼。老红松说:“好孩子,别哭了,我带你到关东去吧,那里人烟稀少,我可永远保护着你。”人参不哭了,跟着老红松从山东逃到关东深山老林,就在长白山上安家落户了。从此以后,关内人参日趋消失,而长白山的人参却越来越多。  药虽相恶效相成  人参与莱菔子(即萝卜子)被视为相恶由来已久,所谓
“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其中一种药物牵制了另一种药物,使其减低甚至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功效。在民间,老百姓也有进服人参之后不能同时再服食萝卜的传统禁忌。其实,相恶之药配伍使用而获效者,自古至今为数不少。《神农本草经》虽然早有“勿用相恶相反者”之戒,但李时珍却指出:“古今多有用相恶相反者。”例如,黄芩恶干姜,而仲景半夏泻心汤中配合使用,人参恶皂荚,而东垣交泰丸中用之,无不效验彰彰,人参与萝卜及子同用,亦在此例。  人参与萝卜子同用,如清初名医陈士铎认为,两者伍用可以相辅相成。他在《辨证录》中,用人参与莱菔子配伍之方有奠土汤、加味四君子汤、温土汤、生胃进食汤、瓜蒂散、逐秽消胀汤、快膈汤、救儿回生汤等。陈氏善用二药治疗虚实夹杂证。近代已故名医、江苏省中医院张泽生教授也认为,人参或党参与莱菔子配用,此属变法。张氏曾说:“余在临床上常用于噎膈病人,中气已虚而兼气逆痰阻者,莱菔子得人参,可降气消痰而不耗气,人参得莱菔子补而不滞。”笔者认为,人参与莱菔子虽属相恶之品,只是在纯虚或纯实证时应避免同用,但临证时更多见虚实夹杂,全在于辨证时利弊权衡,若用之得当,非但不见相恶,反而相得益彰。  按照民众习俗,人参补气而萝卜耗气,吃人参后再吃萝卜,会将人参的补益功能消解。这不仅仅是民俗,甚至近代一些中药书也有此记载,一些中医大夫也赞同此说c对此,有医家认为,这种见解是错误的。群众之所以有此认识,是由于不明白中医学上所说的“气”有多种,人参所补的气是元气,而萝卜所破的气是胃肠消化不良所产生的胃肠胀气,中医称“气滞”。所谓元气,用现代医学术语解释,意指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包括对疾病的抵抗力,即免疫功能。人参补元气,指的是增强整个人体生理活动基本功能和免疫功能。至于萝卜破胃肠之气的说法,古今医籍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说萝卜“生吃升气,熟吃降气”,“生吃可止渴消胀气,熟吃可化瘀助消化”。近代营养学家也研究证实,萝卜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能助消化而消除胃肠胀气。一些人服食人参后出现胸腹胀闷不舒等症状,往往与消化不良有一定关系。吃萝卜帮助消化,不适感一般自能解除。既然萝卜可以帮助消化,所以吃人参同时吃些萝卜,增强消化功能,反而有利于充分吸引人参的补益成分,而并不会将人参的补气功用消解。  人参与萝卜相恶,两者同服是否真的会作用抵消。1994年8月,国内有学者采取萝卜与人参分别搅汁的方法,同时喂养小鼠,并作对照观察,以明确萝卜对人参补气作用的影响。结果证明萝卜不拮抗人参的补益作用,从而否定了萝卜解参的民间传说。由于萝卜与萝卜子的有效成分都是一样的,因而也证实了萝卜子也不会削减人参的补益之功。关于这一点,清代医家陈士铎在《本草新编》早已明确指出:“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edited on
yangmier 作客;)虽然我不是学中医的,了解一些常识也不错啊!希望坚持下去.我也不是学中医的:D但是对中医无限景仰(y)一直觉得现代人对传统抛弃地太彻底了,包括道德,包括礼仪,等等很多。坚持认为现代人对于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理解还很幼稚肤浅。所以我想做一点工作,哪怕一点点。很感谢你的支持!:)欢迎常来做客~(b)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第三辑——金不换三七    漫话三七  三七,属五加科植物,与人参原是本家,李时珍说因味如人参,故有人参三七之名,从直接的味觉了解到它与人参的亲缘关系,这的确很了不起。由于三七为杖伤跌扑,止血定痛神药,民间早有“止血金不换”的别名,以示其价值的昂贵。驰名全球的云南白药、百宝丹、上海白药,均少不了它。  三七入药,历史不算很久,距今只有四百余年,最早把三七载人药物史册的是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记载较早的还有《彝医杂病方》及《贤博编》。在明代叶权《贤博编》中,叙述了在嘉靖万历时期,群众对三七的作用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这段珍贵史料中说:广西东兰、那地、南丹三州蛮硐中山谷之间,出一种金疮药,名三七,状类土白术,味甘如人参而厚,草本生者。谁重伤流血处量疮附之,一二宿即痂脱如故,又可治吐血等诸玻广西靖江王府中传有服法。当时,那里的少数民族军队曾经被朝廷调到内地平乱.军队中的士兵均持其药数两,多者数斤,以防刀箭伤。归时,将多余的售给内地汉人。其假冒的名水七,味薄恶不类人参。本草方书具不载,一神效药也。这般记叙,对研究中华本草史者,颇有参考价值。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是三七的故乡,是最早使用三七的国家。但宋大任同志在《自然杂志》1983年第6卷第12期上撰文说,从马欢《瀛涯胜览》所载,三七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广东科技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李时珍研究》一书中,亦承袭此说。经查阅《瀛涯胜览》中未见有郑和从海外带回三七的记录。对此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考证。   三七的传说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历史上曾叫开化县,这里有特殊的水土条件,生产的三七,质量高,疗效好。三十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近千万斤三七,占国内需要量的70%左右,被人们誉为“三七之乡”。在这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三七,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三七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的。有一天,三七仙子在地里劳动,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卡相家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三七仙子为报救命之恩,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如其所说,果真找到了这种药,老妈妈吃了几次,病真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们为表示感激,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问这是什么药?
三七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药数数看,叶有多少,枝有几枝?”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因而“三七”这个名字就这样传下来了。  文山百姓早在400年前,就种植三七了,古书记载说:“开化有睬,蕃民植之,”开化就是如今的文山县,睬是苗语三七,到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修《本草纲目》时,开化三七已经以“金疮要药”而蜚声海内了。  有关三七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天目三七”的故事也颇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采药老人来到天目山采集药材,碰见一个放牛娃背着一捆药草下山,采药老人问他:“小牧童,你背的什么药草?有何用处?”牧童说:“这是医伤接骨的宝草,我弟弟的断手就是这种草药敷好的。”老人一听,很是惊奇,问他叫什么名字,怎样发现这宝草的?放牛娃于是放下草药,把发现这宝草的经过,详细告诉了老人。  我是三月七日生,妈叫我“三七”,因家里很穷,靠放牛过日子。有一年秋天,我看见一群猴子,抓住两棵大柳树中间的紫藤荡秋千似的戏耍,把田里的菜都糟蹋了,我便拿起柴刀,向猴群掷去,正巧把一根紫藤砍断了。可是,过了几天,只见这群猴子又在抓住紫藤荡秋千,真奇怪,我明明将这根紫藤砍断的,怎么又接起来的呢?为了弄清这个谜,我随手又是一刀,把这根紫藤再次砍断,并且每天躲在暗处细细观察。有一天,猴群又来了,一只老猴子东观西望,见四处无人,立即挖来几棵野草,把野草根部土褐色的块根,放在嘴里嚼烂,敷到紫藤的断处,把断藤接上。一只小猴子又拔来一些杂草,就像缠绷带似的包扎好,然后这群猴子连蹦带跳地离去了。 猴群一离开,我就来到接藤处细看,用手拉拉藤,很结实,好像没有断过一样。我拣起地上的药草,高兴极了,我想,这种草能不能接牢人的断骨呢?我便拔了许多这种草,回家后也用块根捣烂,敷在我弟弟已经折断的腿骨上,再用布包扎好。不久,弟弟的断骨完全接好了,跟好人一样,能跑能跳。  采药老人听完后,高兴地说:“小牧童,你发现了宝草.真不简单。”后来,老人也用这种药草反复试用,的确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和骨折的病人。为了纪念三七的发现,采药老人就把这种草药称为“天目三七”。   “三七补血第一”  三七的功效,可用“止血、散瘀、消肿、定痛”八个字来概括,历代医家对它均有极高的评价。如李时珍说:“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本革新编》亦云:“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申、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识药辨微》中还说:“治跌打损伤有起死同生之功,价与黄金等:”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三七善化淤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有一次,张锡纯自己患腮腺炎,多方无效,后来每天吞服6克三七,很快便痛止肿消了。可见,三七的确是一种消炎止痛的良药。  现代,三七的用途更为广泛,有人用三七治疗肺脓疡、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效。还有人用于肠癌病人的腹痛便血,每剂9克,也能减轻疼痛出血。另有一篇报道,应用参三七对消除寻常疣和防治手术后粘连及瘢痕等有显著疗效。《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中,江西医学院二附院介绍说,他们用三七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偶尔发现其赘生的寻常疣竟“不药而愈”。嗣后,他们就有意识地单独采用三七治疗11例,都收到满意效果。用法:三七粉10~15克,每服1一1.5克,每日两次,白开水送服。通过三七能消寻常疣的启发,他们又对14例肠粘连和6例瘢痕疙瘩的患者,用三七口服治疗,结果分别有8例和5例获得满意效果。对于预防手术后肠粘连,三七也有效。他们给12例下腹部手术患者,在拆线后冲服三七粉3~5天,每天3克,随访观察两年以上,无一例发生肠粘连症状。  更为新奇的是,三七补血功著,这是很少有人知晓的。  北京名医谢海洲曾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福建中医学院著名中医学家赵棻教授也擅用三七补血,其具体用法是将三七浸泡于清水中,一二日后取出切成薄片,风干或晒干,或用干燥箱烘干。然后,另取健康鸡的肥油,J坟火炼成熟油,将备制三七片置入鸡油中煎炸,以微黄为度,取出待冷,研成细末,储于密封瓶中备用。服用方法:取童子鸡一只,宰后剖腹,去其内脏,将熟田七粉15~20克,撒人腹内,加入适量清水,也可加黄酒少许,蚊火炖烂,即可食用。喝汤食肉,分二三次食完。又一法,取鸡蛋一枚,打成蛋花,加入熟田七粉3~5克,或10克,搅匀,炖烂食用,日服一次。余用此法治血虚之症,每获良效,对虚寒体,尤为适宜。赵教授的体会是:熟制三七治血虚,其补血作用不逊于归、芪,三七专人血分,故有此特效,惜方书中未有如此提法。有资料表明,经专家鉴定,三七所含成分与人参有相似之处,故有三七功同人参之说。由此可知,三七能补,更有科学的根据了。  “三七补气”之说  在民间,对三七有一种“生打熟补”之说,或称三七为“南方人参”,有的地方常用三七煮肉,或三七炖蛋作为伤科病人的调理食品,这也是一种食物治疗,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四川名医沈绍九在其《沈绍九医话》中介绍,三七味与参相类,推知此药有补气之功,同补益药则补,入行瘀药则攻,并说:“以三七作补药时,务必忌酒”,这真是经验之谈。对三七是否有人参样补气作用,有些学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十多只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服适量三七,一组不吃,然后放它们到池子里游泳。结果吃了三七的小白鼠游完三圈,仍然精神抖擞,而不吃三七的小白鼠,游了一圈半,就气息奄奄,陆续溺于水中。科学家又经过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测定,从三七中得到了6种皂甙元,21种皂甙,还有黄酮甙以及谷甾醇与胡萝卜甙,凡人参含有的皂甙成分它都含有,而人参不含的皂甙成分它也含有。记得有位医生,常用人参配合参三七,治疗胸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取其益心气,化淤血之意,常收到满意效果。有位90岁的老人,她在70岁时曾发生过心绞痛,其后每天用人参与参三七等份的散剂3克,长期服食,20年来,心绞痛一直未再发作,血压也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按“三七补气”之说,单用参三七,亦当有效。所以t有报道说,冠心病人吞服三七粉能减少、减轻心绞痛的发作,降低血压和血脂。药理证明三七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使心肌的耗氧量减低,这些都对冠心病人十分有利。当然,三七与人参同用,更可增加补气之力。
  最后,还需说明两点:其一,与三七同名的药材还有数种。如竹节三七,又叫大叶三七,也是五加科植物,能止血、止痛、化痰、止咳。同属植物羽叶三七,疗效与参三七相似。菊科植物菊叶三七,又名土三七,外用可以止血消肿,但作用较弱,内服往往有恶心呕吐,作用也逊于参三七和竹节三七。藤三七多为栽培,属落葵科植物,有滋补、壮腰膝和消肿散瘀的作用,云南民间多用于治疗腰膝疼痛和病后体弱,外用捣敷患处以治跌打损伤与骨折。其二,据广西民间医生的经验,未婚男青年不宜服食三七,言对生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精子活力下降,畸形增加,也当引起注意。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edited on
我是学中药的:D丁香花真美!!!可惜入药时都用花蕾!!!不得不在花开之前采摘!!!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lsq edited on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能不能点播?:I:I想听黄连………………:):)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第四辑——无声虎大黄  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岂有鸩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谢夷吾!  全家感谢回天力,料理花问酒百壶。           ——清·袁枚  清代诗人袁枚(公元年)病痢,医用参芪补药.病遂大剧。其老友张止厚馈以所制大黄,医者惊恐,袁枚教然服之,三剂而愈,于是赋诗致谢。诗中所云“将军”,乃大黄是也。  姚僧垣与大黄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梁代名医姚僧垣,继承家学,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疑难大症,他先后为粱武帝和梁元帝诊治疾病,对大黄的选用,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臣竞相献方,粱武帝听从御医诊断,欲服大黄以泻热,姚僧垣诊脉辨证后,力主不可,认为“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能轻用峻泻之药,恐伤正气。”梁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姚僧垣又云:“至尊岂不闻当朝名医,‘山中宰相’陶弘景说,‘大黄,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召人宫救驾。原来,梁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仅不退,反致昏瞀,心悸气短。姚僧垣即以温和之法,取平补之药,敛苦寒所伤之阳气,连进数剂,得以逐渐康复。梁元帝继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疼痛不已,不思饮食,于是召诸医讨论治疗方案,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诫,乃以平和之品组方。而姚僧垣力排众议,并云:“脉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之言,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之疾顿失。
  大黄属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南大黄的根茎,因本品色黄,故名大黄。又因其功能推陈出新,极为峻快,如戡定祸乱,至于太平,故又有“将军”之号。明代张景岳还把大黄、附子称作药中之良将,称人参、黄芪为药中之良相。大概是由于它的药性峻猛,有冲墙倒壁之力,因而古人又美其名日“无声虎”。此外,尚有火参、肤如、破门、黄良、蛋结、锦纹等别名,各有含义。大黄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以及云贵等地,均以质纹、颜色而分优劣。概言之,是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如有红筋起,色鲜黄者为锦黄,最为上等,多产于四川的汶县、灌县,陕西的长安、汉中等地。其他产地如山西五台山的台黄,岐州的岐黄,四川雅州南川县的雅黄,云南的云黄等,均属品质兼优的地道药材。凡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大黄的产地颇有鉴赏力。如已故名医岳美中就深有体会地说道:“对胃肠蠕动力,以北大黄为甚,四川和陕西大黄则柔和一些,河北的大黄横劲大,用后腹痛。使用大黄是为了通下,因此,最好有顺劲,才能达到目的。”如果没有长期的潜心研究观察,是很难达到这般出神入化的地步。
  延年益寿话大黄  解放前,上海“三友实业社”的老板,为了制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上海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献一方,众医所献多为参、芪、苓、术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只用生大黄一味。老板十分惊奇,听了献方者一番解释,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补丸”,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无独有偶,江西有一名医,也以出售单味大黄制成的“通补丸”而大获其利。民间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卖“大补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传,一次酒后吐出了实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山东省阳谷县驻寿张人民医院赵金凤大夫有个经验:每月坚持服用大黄制剂——清宁丸,到了75岁还耳不聋,眼不花,齿未脱,健壮如常。有人经调查研究发现,西北牧驼人常给骆驼饮用大黄水,结果吃草多,生病少,寿命也长,比不饮大黄水者可多活5年以上。牧驼人常饮大黄水者,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寿命比同龄人长。可见大黄却病抗衰,乃至延年之功确切。  大黄性味苦寒,是众所周知的泻下通便良药,清热解毒上品。如果说它是味补药或延年益寿神丹,大概会使世人愕然。殊不知八尺之躯,全赖阴阳气血之平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时高粱厚味,脂醇充溢,形丰体胖,肠肥脑满,一旦壅塞,则祸不旋踵。对于这类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自有妙方。汉代华佗(?~208)曾在《中藏经》中说得好:“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其本虚者,得补益之精必长其年。”大黄为清热通下之品,具有通腑降浊,增进食欲,调理气血,畅达气机的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大黄不仅能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血脂,还有增加免疫力、利胆、减肥等作用。它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铜,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裨益。中老年人如能经常适量服用大黄,就可使体内轻微积滞毒素及时得以铲除干净,从而达到防治老年病,强身健体,抗衰延年的目的。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医“以通为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东汉哲学家及养生学家王充(公元27一约97年)说过:“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渣。”东晋养生学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金元名医朱丹溪曾提出“倒仓法”,即用通畅大便来清除肠内毒素,以却病延年。祖国医学认为,肠内留毒既可招致早衰,又能导致疾病,如食欲不振,胃腹胀满,恶心嗳气,口臭,头晕头痛,精神抑郁,甚至诱发胆结石、痔疮、便血、脱肛及大肠癌。西医认为,发生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肠胃中食物消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毒素引起中毒。保持大便畅通,可使体内废物和有害细菌及时排出,减少机体的中毒机会。临床研究还证实,大便通畅之人,血中胆固醇、肌酸等有害物质能迅速消灭,血液变得洁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要保持大便畅通,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更应如此。不难看出,只要使用合理,大黄确是一味延年益寿的良药,至于如何服用大黄,关键在于巧制。今介绍一法:  取生大黄切成小块,黄酒拌匀,放蒸笼内或置罐内密封,坐入水锅内,蒸透后取出晒干,如此反复蒸制2~3次,则泻下之力更缓。服用时可用沸水冲泡,或研成粉吞服,但均应视各自身体状况,先行小剂量试服,而后逐渐确定最佳用量。  另外,笔者岳母倪姚氏,长年服用上海黄海制药厂生产的大黄苏打片,每日3次,每次3片,持续不断地服用了五十多年,而今已过九旬,依然是耳聪目明,从不生病,查大黄苏打片,每片含大黄粉和碳酸氢钠各0.15克,适量长期服食,无任何毒副作用,同样收到“三友补丸”或“清宁丸”、“通补丸”、“大补糕”之类的健康延年效果。近十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凡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并胆囊炎、胆结石、肥胖症,以及慢性便秘者,坚持长期服用大黄苏打片,受益颇多。此法服用方便,药价便宜,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大黄驰誉古今中外  中国,是大黄的故乡,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说它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对大黄非常推崇,善用大黄者当以仲景为第一人,加减化裁,得心应手。如仲景治阳明腑证的三承气汤,治结胸证的大陷胸汤,痞满证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蓄血证的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阳明发黄的茵陈蒿汤,皆以大黄荡瘀逐邪之力也。后世医家妙用大黄者比比皆是,例如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一味大黄,用酒炒三遍为末,名之日“一味大黄散”,以茶调服一二钱,其效如神。清代名医陈修园对此十分赞赏,谓之“眩晕证,皆属肝,痰火冗,大黄安”。再如清末举人罗止园在其《止园医话》中,善用大黄配附子以治疝,可谓是其绝招。罗氏深有体会地说:“中医治疝之药,率用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等,轻症疝气,相当有效,然以余之经验,最效之方,则为大黄与附子合剂,此种用药,系合大热大寒同时并用,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经验,以大黄附子加入普通治疝之药中,迅收特效,不可思议。”对此,近人又有发展,除用于治疗疝气外,还用以治疗睾丸肿痛,睾丸鞘膜积液,亦有良好效果。  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曾述一奇事:张氏去邻县治病,遇一杨氏少妇,得奇疾,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百药无效。后有乘船自南方来赴北闱乡试者,精通医术,延为诊视,言系热毒,俾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十饮尽,竟霍然而愈。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用大黄量最大者。上海名医徐小圃曾为一富翁治腹闷痰喘之症,处方为大黄半斤,数次分服,患者且疑且惧,但服后爽然痊愈。请于徐小圃日:“众医屡用不效,先生一味奇功,何秘也?”徐答日:“君素食膏粱厚味,壅塞热痰,大黄性清下,味香辛,独行则力猛功专,疏塞清秽,何秘之有?”上海铁道医学院颜德馨教授悬壶之初,治一大出血病人,患者咯血,盈盆盈碗,呻吟烦躁,舌苔黄,热象显著,投犀角地黄汤加味,两易其方皆未见效,病者焦急,医者痛心,怎么办?他请教于盛心如老师,盛嘱于原方加大黄一味,药后血止神安。除此之外,我国著名学者楼之岑教授是位蜚声中外的大黄专家,早在40年代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就把大黄列为研究对象,终于获得“大黄博士”的美称。而今,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焦东海主任又因善用大黄而有“焦大黄”之雅号。  大黄名扬国外历史亦久,远在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就将大黄及其种子带往日本,应用于临床。日本的医药工作者还将我国的大黄与朝鲜的大黄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了“日本信州大黄”,在日本国医药卫生界广泛使用。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使者马可·波罗也将我国的大黄带回欧洲。沙皇俄国政府曾经还将中国的大黄视为专卖品。  在1990年5月第一届国际大黄学术讨论会上,意大利米兰的朱卡大黄酒公司主席巴维西介绍了该公司具有157年历史的大黄酒,这种酒的原料一直来自中国甘肃剩该公司的朱卡大黄酒与我国青海省的“唐古特大黄酒”同享盛誉。近些年来,瑞士还把大黄研制成具有助消化、解除疲劳和预防脂肪肝的高级饮料、糖果、糕点等供应市场,十分畅销。时至今日,大黄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药材之一,它远销西德、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每年可为国家挣得数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大黄是我国的特产,是中国的骄傲,数千年的大黄史话鼓舞我们进一步去开发,去充分利用极其宝贵的大黄资源,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事业造福。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edited on
丁香水姑娘 能不能点播?:I:I想听黄连………………:):)争取近期播出,敬请关注!;):D谢谢大家的支持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争取近期播出,敬请关注!;):D谢谢大家的支持:I:I:I:I谢谢!:D:D:D:D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牛人也!!!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执子之手,将子拖走 厉害!!呵呵,希望坚持下去!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thtyj 争取近期播出,敬请关注!;):D谢谢大家的支持我点播灵芝也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有治湿疹的中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