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后遗症左测血管局部走行迂曲

想问下双侧输卵走行迂曲.向上,医生说考虑为双侧伞段梗...
想问下双侧输卵走行迂曲.向上,医生说考虑...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想问下双侧输卵走行迂曲.向上,医生说考虑为双侧伞段梗阻并壶腹部.伞部积水.扩张.是不是不能正常怀孕了?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是不是不能正常怀孕了?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内科
&&已帮助用户:373104
指导意见:这个情况是很难怀孕,需要根据你的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来进行调理为好,确定身体的情况,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
职称:医师
专长:真菌性外阴炎,痛经,前庭大腺炎
&&已帮助用户:233996
指导意见:你好;这情况考虑是会有影响的,建议您可以尽快治疗的,治愈后再考虑怀孕的,祝您健康
专长:不孕不育
&&已帮助用户:63667
指导意见:输卵管性不孕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目前治疗输卵管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特色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像是美国微导丝,宫腔镜,腹腔镜,宫腹腔镜联合,德国KRAL三镜一丝等,需要根据您输卵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科学治愈后是可以大大提高怀孕率的。
问双侧输卵管显影延迟,近端呈迂曲柔软线条状影,远端壶...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完全流产
&&已帮助用户:51162
问题分析:你好,综合你的情况,是做的输卵管造影检查,根据你的检查结果来看,基本是正常的。意见建议:近端呈迂曲柔软线条状影,说明输卵管长度有可能有一些,但没有问题。远端壶腹部稍增粗,提示壶腹部有轻微的炎症,在怀孕时是可以造成轻微的影响的,有增加宫外孕发生几率的可能。你可以每天定时热敷下腹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愈合和吸收。
问你好,我去做了输卵管造影。结果是双侧壶腹部较扭曲,...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外科、骨折、
&&已帮助用户:30453
病情分析: 做输卵管造影后,明确诊断出输卵管阻塞。一般需要经过3周左右,再选择做输卵管复通手术,效果比较好。意见建议:建议: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比较性交。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忌辛辣刺激油炸饮食,积极治疗,祝早日恢复健康!
问双侧输卵管壶腹部迂曲、扩张,盆腔内见对比剂局限性弥...
职称:医学生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0134
病情分析: 目前治疗输卵管堵塞的治疗方法很多,例如:输卵管通液,经X线的输卵管介入疏通术治疗,宫腔镜、腹腔镜、中药、灌肠、微波物理疗法,以及一些其它的红外线、烤电、妇科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而目前很多女性都喜欢选择抗生素治疗,其实,抗生素只适合一些炎症轻微的女性,可以做到控制感染的作用,而治疗期间,还是需要服用中草药、中成药治疗的。意见建议:输卵管堵塞最好还是选择中.药治疗可使用调经通卵方,可使输卵管完全通畅,恢复原来的自然生理形态,提高怀.孕几.率。找擅长治疗这方面的中医一般治疗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问双侧输卵管壶腹部迂曲明显,近成团改变,左侧伞端仍通...
职称:医师
专长:胃出血,胆囊息肉,阑尾炎
&&已帮助用户:125320
指导意见:应该予以手术治疗的,可以考虑腹腔镜手术来治疗,术后应注意消炎避免感染。
问双侧输卵管全程显影,壶腹部稍盘绕,部分弥散
职称:医师
专长:阴道毛滴虫病,子宫直肠窝积液,盆腔积液,经期肿胀
&&已帮助用户:6593
问题分析:你的输卵管是双侧壶腹部盘绕吗?部分弥散证明你的输卵管通而不畅。就会影响受精。意见建议:建议可以试着怀孕,如果不孕的话建议微创治疗输卵管的盘绕部分。或者试管婴儿等。
问不孕您好,我刚做的输卵管造影,双侧迂曲,?您好,我...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小孩厌食 小孩腹泻 手足口病
&&已帮助用户:109723
病情分析: 你好,你的情况主要是受孕困难,我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不孕不育,意见建议:输卵管通而不畅,影响受孕率,怀孕不是只和输卵管有关系,此外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确定子宫、卵巢功能是否异常,还需要检查染色体情况,必要时应与配偶同时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怀孕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同类科室问答排行x
日累计回答人
评价成功!宝宝动脉导管弓走行迂曲_百度宝宝知道您现在的位置是: &
左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李放 于炎冰 徐晓利 许骏 刘江 张黎
摘 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的机制。方法报告1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男性病人,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与相应脑神经根部动脉性压迫和蛛网膜增厚、黏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病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均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极为罕见,其与脑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和蛛网膜增厚、黏连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显微血管减压术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100029【摘要】&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的机制。
报告1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男性病人,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该病例与相应脑神经根部动脉性压迫和蛛网膜增厚、黏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病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均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无特殊并发症发生。
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极为罕见,其与脑神经根部血管压迫和蛛网膜增厚、黏连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显微血管减压术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部单侧痉挛 舌咽神经疾病 高血压 显微血管减压术
&&& coexist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 li fang, yu yanbing, xu xiaoli, et al
&&&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beijing 100029,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pathogenic mechanism,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coexist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methods& a case of male patient treated by microsurgical procedures was analyzed with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results& there was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ymptoms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and both arterial compression on cranial nerve root exit or entry zone and arachnoid membrane thickening. the symptom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disappeared and normal blood pressure was observed immediately and during follow-up period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nd selective neurotomy of nerve roots.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coexist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in one patient is rather rare, and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both vascular compression and arachnoid membrane thickening and the symptom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nd selective neurotomy of the cranial nerve roots are effective.
&&& key words:& && glossopharynge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 我院收治1例左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男性病人,行显微血管减压术 (mvd) 加选择性神经根部分切断术,疗效较好。该病极为罕见[1],现报告并复习文献如下。
&&& 1&&& 病历资料
&&& 男性,56岁。因左面部反复阵发性烧灼样痛5年,左外耳道疼痛3年入院。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发作频繁,在咀嚼、紧张、大笑时易发生,逐年加重,发作时间在十几秒至几十秒不等。3年前出现外耳道间歇性疼痛,逐渐伴舌根部及咽后壁疼痛。2年前出现左下睑阵发性抽搐,紧张激动时显著。经针灸、口服中药、封闭疗法及注射肉毒素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严重影响饮食、睡眠。高血压病史5年余,未行正规治疗。
&&& 体格检查:bp 165/95 mmhg,表情痛苦,情绪低落,左下睑抽搐,颜面部皮肤粗糙,拒绝触摸,扳机点位于左侧鼻翼,粗测听力正常,以丁卡因溶液喷涂于左侧咽后壁及舌根后外耳道、舌根部及咽后壁时疼痛缓解。头部ct显示:左侧桥小脑角 (cpa) 区域存在迂曲血管影像。入院诊断:左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第2、3支),左侧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左侧特发性面肌痉挛,原发性高血压。
&&& 手术治疗:全身麻醉,行左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cpa探查术,切口选择耳后横切口,长约5 cm。骨窗上缘至横窦水平,下缘至颅底水平,前方至乙状窦后缘。切开硬膜后轻牵小脑,开放枕大池,缓慢释放脑脊液。术中见蛛网膜显著增厚、黏连,小脑上动脉主干及2个分支压迫三叉神经,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压迫面神经根部、舌咽神经根部、左侧延髓腹外侧和迷走神经,分别予以teflon垫棉分隔。小脑上动脉分支发出一短小穿动脉至脑干,无法将其满意推离三叉神经根部,故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的1/2。因靠近颅底处局部空间狭小,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减压后teflon垫棉仍贴近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遂切断舌咽神经以及迷走神经上部第1根丝。
&&& 术后即刻,左侧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均消失,面肌痉挛消失,24 h动态监测血压在正常范围。病人有左下面部、舌尖麻木,左咽部干燥感,无面瘫、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随访12个月,脑神经症状无复发,血压正常,左下面部、舌尖麻木减轻,左咽部干燥感消失。
&&& 2&&& 讨&&& 论
&&& 1977年,jannetta[2] 提出:血管在脑神经根进 (出) 脑干区 (rez) 对其形成压迫是引起神经根病变的基础;并成功应用mvd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mvd 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而得以在临床迅速推广。人们发现: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多为扩张、延长、迂曲、硬化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系血管,血管袢对rez形成压迫。近年来,已有大量有关神经源性高血压的文章发表。动物实验模型、临床手术所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均表明:左侧延髓腹外侧及第ⅸ、ⅹ脑神经rez受到血管压迫,均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3]。对神经源性高血压病人左侧第ⅸ、ⅹ神经入脑处的延髓腹外侧行血管减压术,多数病人血压可恢复正常。
&&& 本例以左侧面肌痉挛、左侧三叉神经痛、左侧舌咽神经痛和原发性高血压病同时发病为特点,手术中发现:cpa蛛网膜增厚、黏连,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压迫三叉神经,小脑后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部、迷走神经以及左侧延髓腹外侧。行mvd加选择性神经根部分切断后,病人疼痛和痉挛表现消失,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随访脑神经症状无复发,血压仍在正常水平。该病例再次验证了rez 区域的血管压迫学说,同时提示:黏连、增厚的蛛网膜是引起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其可使cpa部位的椎-基底动脉系血管产生牵拉、移位,进而对邻近的多根脑神经产生直接或间接压迫,由此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 多组脑神经病变较单一脑神经病变手术更为复杂,难度更大。手术切口可取耳后横切口或发迹内0.5 cm与发迹平行的竖切口,长度以充分显露多组病变神经根为原则。骨窗大小同样遵循此原则,上缘至横窦水平,下缘至颅底水平,前方至乙状窦后缘,后方可根据手术需要适度调整范围大小。硬膜切开后,要缓慢释放脑脊液,使用脑压板要轻缓,逐步深入,切忌暴力,以免引起桥静脉出血或小脑挫伤。切开增厚、黏连的蛛网膜前要充分观察三叉神经、面听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附近的血管条数以及走行情况,以免锐性剪开蛛网膜后使责任血管游离移位,导致错误判断为无血管压迫或遗漏责任血管。剪开蛛网膜后按顺序探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向上至面神经、三叉神经。探查舌咽神经时,如果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rez 区域并能充分减压,行mvd即可。如果没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rez区域,或即使有责任血管但不能充分减压时,应行mvd加舌咽神经切断术[4],同时探查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是否存在交通支。如果存在交通支,应行交通支、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迷走神经根丝切断的数量要根据其数量、粗细来决定。一般情况下,行1根丝切断是安全、有效的;如果没有交通支,是否切断迷走神经根丝以及切断的数量临床暂无定论[5],需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与术中判断来决定。探查面神经根部时,以rez的彻底、有效减压为第一原则,避免遗漏细小责任动脉。对于三叉神经的减压要遵守两个原则:其一在三叉神经的轴向上要充分减压,特别是增厚、黏连的蛛网膜需充分锐性松解,减压范围要达到三叉神经全程;其二如果责任血管明确并能充分减压,可不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否则要根据疼痛的范围选择性切断感觉根。
&&& 总之,同一病人同时发生多组脑神经病变在临床上是极其罕见的,手术治疗需要术者具有对cpa良好的解剖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以及准确、果断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其它医学论文-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
作者:朱丹丹,张炽敏&
【关键词】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诊断; 文献 综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机能障碍所致的症状,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V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声、C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新技术的
,扩大和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超声检查由于其非创伤性、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VBI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特别是近年来超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VBI的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 、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椎基底动脉的解剖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最大分支,是颈部脊髓、颅内血供的来源之一。国内外资料显示,椎动脉内径存在差异性,一般男性比女性大,左侧比右侧大[1],左侧椎动脉横径为3.1~4.2mm,右侧为2.5~3.8mm[2]。椎动脉全程可分为起始段、颈椎段、枕段、颅内段4个部分,从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C6横突孔,在C6~C2横突孔内纵向上行穿越硬脑膜,自枕骨大孔向前上绕至延髓前方,在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终末为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Willis环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交通 。鉴于上述解剖学特征,VBI的原因可归纳为:(1)椎动脉自身病变包括椎动脉局部病变如损伤、发育不良或急性阻塞等,以及全身性病变在椎动脉的局部表现,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所致的椎动脉狭窄;(2)椎动脉周围病变,以颈椎段常见,如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所致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等,压迫椎动脉,使之变窄扭曲;(3)椎动脉周围血管病变对其产生的 影响 ,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2& VBI的超声检查
  2.1& 二维超声(B超)显像二维超声可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内膜结构、管壁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正常人椎动脉管壁长轴在声像图上为两条平行的细线状回声,管壁光滑为较强回声,腔内为无回声暗区,由于横突孔前方骨组织声影遮盖了穿行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所以颅外段椎动脉呈节段性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VBI患者,二维超声可显示椎动脉管壁毛糙,内膜增厚,局部有斑块形成,管腔变窄;由周围组织病变所致的VBI患者,二维超声显示椎动脉局部管腔变窄,血管走形迂曲。正常颅外段椎动脉内径的超声测值(Ф)≥2?9mm,椎动脉狭窄可分为轻度狭窄(2mm&Φ≤2?8mm)、中度狭窄(1?0mm&Φ≤2?0mm)及重度狭窄(Φ≤1?0mm)3度[3]。超声对斑块的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直接观察斑块的部位、数量、大小、是否为均质性, 计算 斑块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二维图像上可清晰显示98%的椎动脉斑块,但当低回声的软斑形成或软斑与硬斑共存时,由于超声对强回声的硬斑显示清晰,而容易导致低回声的软斑漏诊。低回声斑块不仅会造成椎动脉局部狭窄,而且还易脱落引起栓塞,因而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此时提高增益或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管腔有无充盈缺损,可提高低回声斑块的显示率[4]。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病变,对椎动脉有斑块的病人应当同时检查颈动脉。
  2.2& CDFI和能量多普勒显像(PDI)多普勒效应是提取血液有形成分散射回探头的多普勒频移信号(频谱或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关血流方向、速度及血流状态的信息。CDFI是在二维声像图上,对血流区域进行采样、信号处理、彩色编码来显示血流方向和状态的技术。该技术有明确的角度依赖性,一般认为当超声束与血流夹角(θ)≤60°并加以校准后测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才可信。显示颈椎段的椎动脉时,超声束与血流夹角常大于60°,此时需要在皮肤表面倾斜探头,调整彩色取样框,或者直接将探头方向反转180°。PDI是利用血流中红细胞反射回声信号所具有的能量信息进行成像的。它显示血流不受血管走行及探测角度影响,对走行弯曲和位置较深的血管也能显示清晰[5],这对椎动脉的显示有独特的优势。此外,PDI检测血流时不受流速影响,对低速血流信号相对敏感,显示高速血流时不会出现彩色混迭现象。它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血流方向,易受机体其它低频运动影响而较CDFI更易产生伪像。CDFI可显示椎动脉内彩色血流的方向、充盈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如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峰值平均流速(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正常人椎动脉与同侧颈总动脉血流方向一致,管腔内充满彩色血流,彩色血流呈单一色,血流频谱为单向、低阻血流。正常椎动脉的RI为0.56~0.72,PI为0.87~1.46[6]。斑块、栓子、外压等原因所致椎动脉狭窄引起VBI的患者,可有以下3种表现:(1)当狭窄范围较局限时,CDFI显示狭窄处彩色血流束变细,管腔内可见明亮或五彩镶嵌样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主要用于评价≥50%的动脉狭窄。当狭窄&50%时,狭窄处Vs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升高,Vd可保持正常;当狭窄≥50%时,Vs、Vd轻度增高;当狭窄≥70%时,Vs迅速上升,Vd也明显增高;严重狭窄时,CDFI检测不到明显的血流信号,采用PDI可于狭窄探及极细窄、低速的血流束。(2)当狭窄段较长时,CDFI显示狭窄处细小血流束;狭窄区Vs减低,狭窄段越长,狭窄区血流速度越低。(3)动脉闭塞时,则无血流信号显示。狭窄远端的椎动脉内Vs、Vd、Vm减小。VBI的超声诊断国际 目前 尚无统一标准,国内有文献[7]将Vs&35cm·s-1、Vm&20cm·m-1、Vd&10cm·m-1、RI&0.72作为其诊断标准。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VBI的原因之一,当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时,CDFI显示患侧椎动脉彩色血流在心动周期中会出现红、蓝交替现象,或与颈动脉血流方向完全相反。频谱表现为患侧椎动脉出现不同时相的与颈动脉反向的血流频谱,健侧椎动脉代偿性的血流速度加快及血流量增加。可以根据盗血程度推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或无名动脉的狭窄程度[6]。当一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对侧椎动脉血流可代偿性加快,两侧对比对VBI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转颈试验也有助于VBI的诊断。当头转向一侧时,由于局部压迫或刺激作用,使得该侧椎动脉血流量下降,正常人在10~15s内由对侧椎动脉代偿恢复血流,而VBI患者由于病变的椎动脉不能很好代偿而出现临床症状。在转颈状态下测得的椎动脉的平均流速较转颈前减慢,说明椎动脉代偿能力下降。CDFI加做转颈试验可提高VBI的早期诊断率[8]。近几年关于VBI患者椎动脉血流量变化的 研究 日渐增多,而人们对于椎动脉血流量的正常值与异常值的划分还存在争议。双侧椎动脉的供血量占脑供血量的20%。椎动脉的流速无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流速逐渐降低,RI升高;血流量无性别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无明显下降[9]。有文献报道正常椎动脉的血流量为102.4~301ml·min-1,且左侧明显高于右侧[10?11]。Murat等认为椎动脉血流量大于200ml·min-1为正常,120~240ml·min-1为轻度降低,小于120ml·min-1为明显降低;椎动脉发育不良时,血流量小于30~40ml·min-1,此时颅内血管流量降低,而颈内动脉的血流量无明显变化[12]。对于椎动脉流速轻度减低的人群,进行椎动脉血流量的测量更有助于VBI的诊断[13]。血流量是根据平均流速和血管内径测得的,有些学者认为某点或某几点的流速及内径不能反映整条血管的信息,且流速和血管内径的测量有人为误差,计算出的血流量的误差就更大,因而以血流量作为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
  2.3&& 彩色速度成像(CVI)和B血流复合成像(B?Flow)CVI与CDFI相似,但彩色编码速度是从回声信号的时间阈处理程序中得出的,代表沿血管走行的一段时间内的红细胞簇的运动。它更好地利用扫描线,在B超与彩色血流图像间切换得更好,提高了图像分辨率,并能更好地显示血管腔内血流功能状态[14]。B?Flow是利用数字编码的超声技术对血流、血管及周围软组织进行直接实时观察,并以灰阶方式显示的一种新型超声影像技术。它能够提供高清晰结构扫描,并将灰阶型的血流信号迭加在B超图像上,避免了在B超图像上迭加CDFI出现的混迭现象,提高了帧频和分辨率。此外,它不依赖扫描角度,没有复杂的用于优化图像的控制参数,可在视野范围内实现血流成像(全景显示)。对于椎动脉这样需要逐段检查的血管,无需调节取样框即可全程观察血管走行、血管壁及血流情况[15]。椎动脉狭窄的病人,B?Flow显示血流束变细,灰度增强;椎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时,可见线状血流或血流消失。该技术的缺点是有深度限制,一般限于3cm左右,对肥胖患者或颈部肌肉过厚者显像不佳。
  2.4&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 TCD是将低频和脉冲超声波技术结合起来检测颅底主要动脉,如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查方法。常用的观察指标有Vs、Vd、Vm、RI、PI。VBI的TCD主要表现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出现收缩期流速降低,且阻力指数升高。有学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TCD发现血管病变数,得出其诊断异常血管的特异性为94?22%,敏感性为78?10%,假阳性率为23?13%,假阴性率为23?31%,符合率为89?36%[16]。转颈位TCD检测可大大提高VBI的阳性检出率。Olszewski等[17]认为每个有颈性眩晕症状的患者都应当进行转颈状态下的TCD检查。但TCD只能对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不能显示颅内血管结构,近年来在其基础上
起来的TCCS则弥补了其不足。TCCS是在TCD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维灰阶实时和彩色多普勒显像,能穿透成人的完整颅骨,较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部位、形态、走行和血流方向,同时有彩色血流作为引导可提高取样的准确性,避免TCD取样的盲目性[18]。TCCS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评价,为成人脑血管监测和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19]。椎基底动脉正常时管腔内为走行平直均匀的蓝色血流;狭窄时为多色镶嵌血流,色彩明亮;而严重狭窄时为稀疏血流信号;闭塞时无血流信号[20]。根据血流信号的特点可以对狭窄处进行定位,粗略估计斑快的位置[21]。Baumgartner[18]提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50%和&50%的峰值流速标准是:大脑前动脉(PCA)≥145cm·s-1和≥100cm·s-1、基底动脉(BA)≥140cm·s-1和≥100cm·s-1、椎动脉(VA)≥120cm·s-1和≥90cm·s-1,并指出TCCS评估颅内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94%~100%,特异性为96%~100%。国内有文献报道,TCCS检测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21]。TCCS的缺点是功率大,对人脑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正中神经走行』相关搜索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颅底骨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