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手治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症的功能障碍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 骨科在线腰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3年22期
腰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以116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痛对日常功能的影响,同时记录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点和基本临床资料。结果量表总分为(21.90±9.92)分,ODI为(48.7±22.0)%。患者的腰痛程度平均得分为(3.38±2.10)分,受影响较小的3个领域为睡眠(1.93±1.02)分、自理能力(1.97±0.93)分和郊游(2.01±0.91)分,较大的3个领域为站立(2.69±1.12)分、提物(2.64±1.14)分和社会活动(2.61±1.20)分。结论腰痛患者具有明显的功能障碍,尤其是提物、站立和社会活动等领域,这对于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3.6【正文快照】: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成人腰痛的重要原因。腰痛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至少体验一次腰痛[1]。LDH患者常常遭受持续的腰痛,可能无法照顾自我和完成某些日常活动,难以正常工作,并且医疗费用增加[1,2]。疼痛是一个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东红;;[J];安庆医学;2001年02期
程艳云;韩静;王俊慧;;[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1期
孟德芹,金成爱;[J];吉林医学;2005年03期
王云;;[J];医学信息;2006年03期
李玉萍;;[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12期
金耀清;;[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88年08期
白东浩;;[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年05期
马湘芸;邵颖红;;[J];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13期
陈柳芳;;[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年01期
钟富秀;陈锦;;[J];福建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宣治月;王秀珍;;[A];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陈明志;;[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李晓兰;杨全;张翱;;[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05年
吴亚玲;;[A];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陈利明;;[A];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年会暨中西医骨伤护理观摩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包苏娟;;[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邓琼;杨晓秋;;[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焦建民;张庆军;吕建通;张俊凤;李瑞峰;;[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黄丽美;;[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康文娟;崔恩颖;王慧;;[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献怀 ;[N];大众科技报;2003年
方静;[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杨锋;[N];医药经济报;2004年
李爽;[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孙垂国;[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主任
郭险峰;[N];健康时报;2008年
周萍;[N];民族医药报;2004年
副主任医师 江远明;[N];大众卫生报;2002年
张献怀;[N];科技日报;2003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
陆叶 (医学博士);[N];家庭医生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伟铭;[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兹洋;[D];吉林大学;2007年
边祥博;[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黄浩炜;[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张洁;[D];山东大学;2006年
李长海;[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付昌马;[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魏祥林;[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崔立敏;[D];青岛大学;2011年
刘笑含;[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腰椎间盘突出的疾病介绍 | 微医
外科常见病
泌尿外科常见病
乳腺外科常见病
普外科常见病
妇产科常见病
皮肤性病科常见病
骨科常见病
脊柱外科常见病
关节外科常见病
创伤骨科常见病
五官科常见病
心内科常见病
儿科常见病
口腔科常见病
精神科常见病
该疾病知识由微医集团编辑审核
临床统计表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是骨科门诊最为多见的疾患之一,也是腰腿痛最为多见的原因。追溯历史,早在1543年Vesalius就描述了椎间盘的外观。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Shmorl先后发表了11篇有关椎间盘解剖和病理的文章,对椎间盘做了较广泛的研究。1932年,Barr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其后,Barr和Mixter首次提出了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与治疗方法。从此以后,对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基础研究也逐步深入,从而更提高了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突出,刺激神经根及窦椎神经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1.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在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亦有人认为,外伤只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诱因,原始病变在于无痛的髓核突入内层纤维环,而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疼痛。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腰骶先天异常: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损伤的因素之一。
2.诱发因素
本病除上述各种主要原因,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所致外,各种诱发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些稍许增加腹压的因素即可使髓核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致使呈游离状态的髓核穿过已变性、薄化的纤维环进入椎管前方或穿过椎板侵入椎体边缘处。此种诱发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增加腹压:临床上约有1/3的病例于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诸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甚至“虚恭”动作等,即可使腹压升高而破坏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2)腰姿不正:无论是睡眠时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实际上,在此体位时,椎间隙内的压力也较高,易促使髓核向后方突出。
(3)突然负重:一个训练有素者,多先做准备活动,或从小重量开始负重(如举重、挑担等)以防腰部扭伤或椎间盘突出,但如果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不仅有可能引起腰部扭伤,也易引起髓核突出。
(4)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对此,作者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此时,孕妇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总之,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虽进行了各种试验,但由于动物实验的推论性,新鲜尸体标本的失真性,以及去脊柱周围组织生物力学测试的局限性等,目前尚未真正找出诱发本病的确切因素及其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讨。[]
1.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在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亦有人认为,外伤只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诱因,原始病变在于无痛的髓核突入内层纤维环,而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疼痛。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①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组织(主为神经根及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是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之故。
②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致。持续时间少则2周,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另一类疼痛为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突然,且多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于缺血性神经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呈现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而椎管狭窄者亦可出现此征,但持续时间甚短,仅数分钟)。卧木板床、封闭疗法及各种脱水剂可起到早日缓解之效。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
①机制:与前者同一机制,主要是由于对脊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和(或)化学性刺激之故。此外,通过患节的窦椎神经亦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称之为“假性坐骨神经痛”)。
②表现: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由于屈颈可通过对硬膜囊的牵拉使对脊神经的刺激加重(即屈颈试验),因此患者头颈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4)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5)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6)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7)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0)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1)一般体征:主要指腰部与脊柱体征,属本病共性表现,包括:
①步态:在急性期或神经根受压明显时,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负重及呈跳跃式步态等。而轻型者可与常人无异。
②腰椎曲度改变:一般病例均显示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平腰或前凸减小。少数病例甚至出现后凸畸形(多系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③脊柱侧凸:一般均有此征。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图1)。实际上,此仅为一般规律,尚有许多因素,包括脊神经的长度、椎管内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突出物距脊神经根的距离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均可改变脊柱侧凸的方向。
④压痛及叩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节相一致,约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相当于骶棘肌处。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的背侧支受刺激之故。此外,叩击双侧足跟亦可引起传导性疼痛。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时,棘间隙部亦可有明显压痛。
⑤腰部活动范围:根据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差别亦较大。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则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绝测试腰部活动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亦受影响。
⑥下肢肌力及肌萎缩:视受损的神经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临床上对此组病例均应常规行大腿及小腿周径测量和各组肌肉肌力测试,并与健侧对比观察并记录之,再于治疗后再加以对比。
⑦感觉障碍:其机制与前者一致,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其中后型者达95%。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感觉完全消失者并不多见,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⑧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脊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腰5脊神经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第1骶神经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2)特殊体征:指通过各种特殊检查所获得的征象。临床上意义较大的主要有:
①屈颈试验(Lindner征):又名Lindner征。嘱患者站立、仰卧或端坐,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椎管型者阳性率高达95%以上。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屈颈的同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以致使与突出物相接触的脊神经根遭受牵拉之故。本试验既简单、方便,又较为可靠,特别适用于门诊及急诊。
②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被向上抬举,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此称为直腿抬高试验。本试验自1881年Forst首次提出以来已为大家所公认。本试验对愈是下方的神经根作用愈大,阳性检出率也愈高(抬举角度也愈小)。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处水肿及粘连愈广泛,则抬举角度愈小。
在正常情况,下肢抬举可达90°以上,年龄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举角度愈小其临床意义愈大,但必须与健侧对比;双侧者,一般以60°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
③健肢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侧肢体直腿抬高时,健侧的神经根袖可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位,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也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则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查时患者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图2)。
④Laseque征:有人将此征与前者合为一类,也有人主张分述之。即将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置于屈曲90°状态下,再将膝关节伸直到180°,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下肢后方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伸膝时使敏感的坐骨神经遭受刺激、牵拉之故。
⑤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Bragard征,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试验达阳性角度时(以患者诉说肢体放射痛为准),再将患肢足部向背侧屈曲以加重对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剧。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对直腿抬高试验的影响。
⑥仰卧挺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主诉患肢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⑦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亦有人用于检测腰4~5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阳性率可高达85%以上。
⑧其他试验:诸如腘神经或腓总神经压迫试验、下肢旋转(内旋或外旋)试验等,主要用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糮患。
现将常见部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意义的症状与体征列于表1。表2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3.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分型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与方向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型。
(1)椎体型:即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多见)或上方(少见)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状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既往认为此型少见,实际上,如能对腰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此型患者不低于10%;尸体解剖材料表明此型所占比例可高达35%。此型又可分为:
①前缘型:指髓核穿入椎体边缘(以下一椎体的前上缘为多见),使该边缘出现一个三角形骨块样外观(故临床上误诊为椎体边缘骨折者时有发生)。本型临床上较多见,曲绵域(1982)在102位体操运动员中发现有32例,占31.3%,较一般3%~9%的发生率为高,可能与此组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及活动量等有关。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腰背部后伸,椎间隙内压力增高,髓核向前移位并突入椎体(图3A)。
视脱出后的病程不同而呈现不同形态,后期可构成椎体边缘骨赘的一部分。
②正中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orl结节样改变(图3B)。因临床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因此不易诊断,尸检发现者约在15%~38%之间。
突出物可大可小,大者易被X线或CT、磁共振检查所发现,小者则常被遗漏。在正常情况下,变性的髓核不易穿过软骨板上的小渗透孔,但如遇后天损害、软骨板变薄或恰巧穿至血管通道遗迹处,则可引起此型。
(2)椎管型:或称后型,指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者。脱出的髓核停于后纵韧带前方者,称为“椎间盘突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则称“椎间盘脱出”。
根据突(脱)出物所处解剖位置不同而又可分为以下5型(图4)。
①中央型:指突(脱)出物位于椎管前方正中央处者,主要引起对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个别病例髓核可穿过硬膜囊壁进入蛛网膜下隙。本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肢及膀胱、直肠症状。其发生率约为2%~4%。
②中央旁型:指突(脱)出物位于中央,但略偏向一侧者。临床上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根性刺激症状。其发生率略高于前者。
③侧型:指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前方中部者,可略有偏移。主要引起根性刺激或压迫症状;为临床上最为多见者,约占80%左右。故提及本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时,大多按此型进行阐述。
④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的外侧,多以“脱出”形式出现,因此不仅有可能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髓核亦有机会沿椎管前壁上移而压迫上节脊神经根。因此,如行手术探查,应注意检查。临床上较少见,约占2%~5%左右。
⑤最外侧型:即脱出的髓核移行至椎管前侧方,甚至进入根管或椎管侧壁。一旦形成粘连,甚易漏诊,甚至于术中检查时仍有可能被忽略,因此临床上需注意,所幸其发生率仅为1%左右。[]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①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组织(主为神经根及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是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之故。
1.脑脊液检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试验及奎氏试验阳性外,通常均属正常。
2.其他化验
诸如红细胞沉降率、康华反应、类风湿因子、胶状金试验等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对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
大部分病例可以非手术方法治愈,手术病例一般预后效果良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使用第三方登录平台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与游离型的诊断-医学教育网-青年人
临床医学专科
医学影像及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与游离型的诊断
来源:青年人()&更新时间: 17:26:32 &【字体: 】
自1990年8月~1995年8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3例,61例术中发现后纵韧带或其外侧软组织破裂,椎间盘之髓核突出在其破裂口,甚至通过破裂口其髓核部分或全部在椎管内压迫神经根甚至马尾神经,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或游离型,因这一型的临床表现较典型,CT扫描可发现有其特征。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游离型诊断提出诊断标准。
  1.本组61例中男43例,女18例;年龄18~53岁;病史35天~10年;有外伤史者或病前有诱因者占87%。同时有腰腿痛者占69%,只有腿部放射疼痛者占25.5%,仅有腰痛者占5.5%。  2.61例病人经手术探查77个椎间隙,发现有3例病人同时存在2个椎间隙后纵韧带或其外侧软组织破裂,其中发生在L4~5椎间隙为64.5%,发生在L5S1椎间隙为30.5%。上述2个间隙同时有破裂为5%。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破裂者占63.8%,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破裂者占36.2%。  3.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游离型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既有对神经根压迫,又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但侧重有所不同,本组病例统计:(1)有括约肌障碍,鞍区麻木,小腿部分肌肉瘫痪7例;(2)有括约肌障碍,鞍区麻木5例;(3)有鞍区麻木,小腿部分肌肉瘫痪7例;(4)只有鞍区麻木3例;(5)仅有小腿部分肌肉瘫痪39例。  4.CT扫描检查:61例中CT扫描见76个腰椎间盘突出,其中单节段的48例,双节段11例,三节段2例,CT扫描表现腰椎间盘后缘变形并脱出碎块58例,硬脊膜囊受压偏移58例,碎块位椎间盘上、下层9例,突出椎间盘距椎体后缘>4mm26例,神经根鞘受压和移位52例,突出髓核并钙化12例。  部分病例合并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小关节退变,其中以黄韧带肥厚者居多为47例。
  对于有马尾神经压迫表现或CT扫描检查示中央型突出,采用椎板切除术。对于只有神经根压迫表现或CT扫描检查示单侧型突出或中央型突出偏一侧,采用开窗术。术中所见后纵韧带或其外侧软组织破裂一般为4~8mm长,椎间盘之髓核突出在其破裂口,甚至通过破裂口,其髓核部分或全部加纤维环碎块在椎管内。其中黄韧带增厚5~7mm有47例。
  1.发生率及作用机理: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4.2%〔1〕,本组为28.6%。众所周知,根据其解剖特点,前纵韧带非常坚韧,有人在尸体上试验,在300kg的压力下也不致断裂〔2〕。而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却薄弱,髓核弹性强,张力大,椎间盘承受压力时,髓核被挤压,纤维环于后方破裂,髓核向后脱出,直至穿破后纵韧带及其外侧软组织可与纤维环碎块一同进入椎管。且隔着硬脊膜对马尾神经产生挤压或撞击,影响脑脊液循环,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水肿,使之产生传导障碍而导致瘫痪。  2.本病的特点:(1)均有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病史。(2)发病前绝大多数病例有明显诱因,腰部突然用力或扭伤等,症状突然加重,在当时或数日内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或神经根受压表现。(3)临床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之典型体征:小腿肌肉部分瘫痪,马鞍区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但其侧重面不同。  3.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扫描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国外学者报道CT诊断椎间盘突出症准确〔3,4〕,我们也有同感。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是椎间盘后缘有软组织样密度(69~90Hu)突出块,可位于中央或偏于左右两侧。因突出的髓核一般为后纵韧带所覆盖,所以其后缘较光滑平坦,而脱出型或游离型因髓核突出部分呈挤出状,后缘一般不光整,且相应平面硬脊膜囊压迹不规则。此外,突出椎间盘与椎体后缘距离越大,后纵韧带及其外侧软组织张力越高,此二型所占比例就越高。因此突出椎间盘距椎体后缘如>4mm,且硬脊膜囊与椎管间脂肪层消失,应高度疑似诊断。如见到脱出椎间盘碎块位于椎间盘上、下层面椎管内,可作出此型的肯定诊断。  4.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型或游离型因纤维环已完全破裂,后纵韧带及其外侧软组织有破口,突出的髓核不能自行还纳,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应尽早手术解除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尤其是对:(1)发病迅速者;(2)运动、感觉障碍明显或括约肌有障碍;(3)CT扫描示中央型突出较大以及髓核破入椎管内均应急症手术。如手术过晚,神经受压迫时间愈久,则功能恢复较差。
作者单位:(衡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1〕李稔生,陆裕朴,王全平.等.17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79〔2〕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Williams TP,Nathan PA,Bizzaro AH,putul tomography appearance of the bulging annulus.Radiology,〔4〕Gaskill M,Lukin R,Wiot G.Lumbar disk disease and stenosis.Radiol clin North Am,
&&&&责任编辑:蒲公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 热线:029- 传真:029-
投诉意见,或24小时QQ热线:.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间盘突出如何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