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的原因下利脓血见于

第一章 问诊――教学内容
第一章 问 诊
Interrogation
概念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第三节 问 现 在 症
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张景岳的《十问歌》,后人将其修改补充为: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Cold and heat
问寒热,询问病人有无寒热的感觉。
寒与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是问诊重点内容。
询问病人寒与热的不同表现,为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提供依据。
临床上常见以下四种情况: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一)恶寒发热 Aversion to cold and Fever
恶寒──病人有寒冷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感觉。
恶寒发热──病人自常寒冷,同时伴体温升高。可见于外感表证
(1)外邪袭表,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温煦则恶寒;
(2)正气奋起抗邪,则阳气趋向于表,又因寒邪外束,玄府闭塞,阳气不得宣发, 则郁而发热。
2.特点──邪正相争,恶寒与发热并见,发热持续而不间断。
∴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3.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外感寒邪。寒为阴邪,束表伤阳故恶寒明显。
(2)发热重,恶寒轻──为表热证。外感热邪。热为阳邪,易致阳盛故发热明显。
(3)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邪。风性开泄,玄府开张,故自汗恶风。
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轻重关系密切:
病邪轻者,恶寒发热俱轻;病邪重者,恶寒发热俱重。
(二)但寒不热:
病人感畏寒而无发热。 可见于里寒证。
(1)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
(2)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
2.里证畏寒特点: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解。
3.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证,分以下两种类型:
(1)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虚寒证。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
(2)新病脘腹等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实寒证。
寒邪直入体内,损伤脏腑阳气。
(三)但热不寒:
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可见于里热证。
1.按症状有壮热、潮热和微热。
(1)壮热──高热持续不退──里实热证。
典型症状: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病因病机: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临床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 阳明潮热: yang min tidal fever
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腹胀便秘。属阳明腑实证。邪热结于阳明胃与大肠。
     日晡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又有实热。
☆ 湿温潮热: Tidal fever of damp-warm syndrome
 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头身困重
──湿温病。
    因湿邪粘腻,湿遏热伏,故身热不扬,午后机体阳气渐衰,抗病能力减弱。
☆ 阴虚潮热: Tidal fever doeto deficiency of yin
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感觉,兼见颧红、盗汗等症,属阴虚证。
午后阳气渐衰,机体抗病能力低下,邪气独居于身,故病情加重而发热。
夜间卫阳之气入内蒸于阴,故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感觉(骨蒸潮热)。
(3)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轻低,多在37~38 ℃之间。
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2.按病机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和小儿夏季热。
(1)阴虚发热──阴虚潮热。
(2)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属脾气虚损,无力升发清阳,阳气不能正常升发敷布,郁于肌表故发热。
(3)小儿夏季热──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兼见烦躁、口干渴、 无 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
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 -70-
(四)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半表半里证。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1.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少阳病。外感病邪由表入里而尚未达于里,邪气停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交争, 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两者交替发作。
2.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兼见 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疟疾病。疟邪侵入人体,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
疟邪内入与阴争则恶寒战栗,外出与阳争则身发壮热,故寒战壮热交替出现。
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
无论外感内伤,皆可起出汗失常。问汗主要了解病人有汗无汗、出汗的时间、多少、 部位及主要兼症等。
卫气/营气
津液───────────→ 汗
(一)表证辨汗
对外感表证病人,询问出汗情况可辨别外感表邪性质和了解机体营卫是否失常。
1.表证无汗──见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外感寒邪──表寒证(表 实证)。寒为阴邪性收引,收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
2.表证有汗──见发热恶风、脉浮缓──外感风邪──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风为阳邪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故有汗。
3.表证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痛、脉浮数──外感热邪──表热证。
热为阳邪性升散,热邪袭表,腠理开津液外泄
(二)里证辨汗
对里证病人询问出汗情况,可了解病性的寒热和机体阴阳盛衰。
1.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
阳虚不能固密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自汗出;活动时阳气敷张, 津随阳敷外泄,出汗更甚。
2.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阴虚化燥生热,入睡时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津外泄,故睡眠 时汗出较多;醒后卫气复出于表,肌表固密,故醒则汗止
3.大汗──汗出量多,津液大泄,有虚实之分:
(1)实热证──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
-71-    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故壮热汗出量多。
(2)亡阳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因阳气暴脱于外,不能固密津液,津无所依而随阳气泄。见于重危病人。
4.战汗──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
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为疾病好转或恶化转折点。
   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
(三)局部辨汗
询问局部异常出汗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临床常见的局部出汗异常有:
1.头汗──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
(1)上焦邪热亢盛──头面多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上焦邪热上蒸于头面。
(2)中焦湿热──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呕恶、苔黄腻
──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见于湿温病。
(3)病危──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
  ──精气衰竭、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2.半身汗出──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或下半身,另一侧经常无汗。
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病。
3.手足心汗──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与脾胃有关。
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末。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三、问头身
头身疼痛,是常见症状。
  根据痛苦久暂、部位和休止时间、寒热有无,可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问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头部病证。
  据头部症状的不同性质,可鉴别何经为病,病性的寒热虚实。
1.头痛 Headache
(1)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病在何经。
◎前额部连眉棱同痛──阳明经头痛。
◎侧头痛太阳穴附近痛甚者──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2)据头痛性质不同,可辨外感内伤和病性虚实。
     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
    ①头痛    实证
      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上扰清空
     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
    ②头痛    虚证
     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脑海空虚
病人自感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常伴恶心呕吐,甚则晕倒。
(1)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头晕胀痛,兼急躁易怒、面赤耳鸣,口苦咽干
   (2)痰湿中阻──头晕昏沉,头重如裹,兼胸闷呕恶痰涎者。
   (3)气血两亏──头晕眼花,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兼见面白舌淡、心悸失眠。
   (4)肾精亏虚──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
(1)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头胀且痛,头部发热,头脑突起,耳鸣耳聋,急躁易 怒、面赤耳鸣,口苦咽干。
   (2)湿阻阳明──头胀沉重,昏沉而不清醒,如物蒙裹,胸脘满闷,肢体困重。
(二)问周身
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所荣脾主肌肉、四肢,腰为肾之府。
外感──风寒湿──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四肢 实
     肌肉 病变
内伤──脾肾亏虚,四肢肌肉、腰府失养 腰部 虚
  1.感受风邪──窜痛
  2.感受湿邪──重痛
  3.感受寒邪──冷痛、痛的剧烈,得热则舒
  4.感受热邪或感寒湿之邪而化热──红肿热痛
  5.气滞引起──胀痛
  6.瘀血引起──剌痛
  7.有形实邪引起──绞痛
  8.气血亏虚引起──疼痛多为隐痛、软倦乏力
四、 问 胸 胁 脘 腹
胸腹部是脏腑所在,先知其部位所属,问病人所苦,便知病在何处。
(一)问胸部: 两乳中(膻中穴)之上,谓之胸 胸
胸下两乳中部至鸠尾处为膺胸
胸属上焦,心肺藏于胸中,心偏左侧,为心包、膻中所在,宗气所聚之处。
胸部疾病,多属心肺疾患;询问胸部的异常感觉,可了解心肺的病变。
1.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胸痹。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或气虚血瘀,心脉不畅
2.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真心痛。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3.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肺实热证。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4.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肺阴虚证。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
5.胸闷咳喘、痰白量多──痰湿犯肺。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所致。
6.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肺痈。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
7.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气滞。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
8.胸部剌痛、固定不移──血瘀。跌扑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
9.痞满:胸满而不痛,胸冷、咳吐涎沫,脉迟──寒痞;
烦渴,脉数─────────────热痞;
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善太息────虚痞;
咯痰多,脉滑────────────痰痞。
(二)问胁部
乳下两旁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尽处之下,谓之季肋。
胁部为肝胆经脉循行分布之处。胁部疾患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1.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2.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肝火郁滞,火灼脉络。
3.胁肋胀痛、身目发黄──肝胆湿热蕴结黄疸病。
4.胁部剌痛、固定不移──跌仆闪挫,瘀血阻滞。
5.胁痛,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悬饮病。饮邪停留于胸胁。
6.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少阳证。
7.杂病初起,胸胁胀痛,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三)问胃脘部
胃脘:上腹中部鸠尾下,包括上、中、下脘及整个胃体是胃所在部位,为阳明所属。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
  问脘部──可以诊察胃府疾病的寒热虚实。
1.冷痛 Cold pain
   胃脘冷痛,遇寒则剧,得温则减,寒邪直接损伤胃腑阳气,胃脘收缩拘急。
2.灼痛 Burning pain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胃火炽盛。是火邪伤津,胃腐熟机能亢进。
3.胀痛 Disten ding pain
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者。胃腑气滞。气郁不舒、肝气犯胃。
4.剌痛 Stabbing pain
胃脘剌痛、痛有定处。胃腑血瘀。瘀血内停,胃腑脉络阻滞。
5.隐痛 Dull pain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胃阳虚。阳虚生寒,胃腐熟功能衰减。
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胃阴虚。阴虚津亏,虚火内扰。
(四)问腹部
膈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躯干为腹部。
  脐以上为大腹,大腹当脐,属足太阴脾经。
  大腹正中为脘,属胃腑,足阳明胃经。
  脐下至毛际,为小腹,属膀胱、胞宫之部。
  小腹两旁为少腹,为厥阴肝经所过。
1.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者──脾胃虚寒,运化失职。
2.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癃闭,膀胱气化不利;
小腹剌痛、小便自利──蓄血,瘀血停于下焦
3.少腹冷痛,牵引阴部──寒凝肝脉,肝脉拘急收缩。
4.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虫积。
5.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实证
6.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虚证
7.腹痛得热痛减──寒证
8.腹痛,痛而喜冷──热证
五、问 耳 目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为宗脉之所聚;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询问耳目情况,可了解肝、胆、三焦、肾等脏腑的病变。
(一)问耳
临床常见有耳鸣、耳聋、重听等。
1.耳鸣──耳中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或单侧或双侧,或持续或时发时止。
(1)实证:暴鸣声大,如潮如雷,以手按之更甚──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
(2)虚证: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3)湿蕴: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亦可耳鸣。
2.耳聋──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伤寒耳聋──邪在少阳,经气闭塞;
  实证  温病耳聋──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
   外感耳聋──风温上扰。
      久病、重病耳聋:心气虚衰、肾惫精脱,
    虚证 (危重)
        老年耳聋,为气虚精衰。 -75-
3.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多为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二)问目
①日间痛─────────-属阳
②夜间痛───────── 属阴
③目痛伴恶寒─────── 阳气不足
④目痛伴烦闷─────── 气郁化火
⑤目隐痛伴微赤,时作时休──阴虚火动
⑥目痛如针刺,持续性────肝火上炎
⑦目痛干涩不适────── 阴亏血虚,目失濡养
⑧目赤痛, 泪胶粘──── 风热壅盛
⑨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
色青或绿或黄──青光眼(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
2.目眩:即视物眩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
①肾阴亏虚、肝阳上亢─-兼见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
   ②痰湿内蕴,清阳不升─-兼见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
3.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
机理 肝血不足 目失所养
4.雀目:一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肝血不足,目失所养
六、问 饮 食 与 口 味
问饮食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好恶,可察脏腑的虚实。
(一)问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No thirst 
津未伤,寒证,亦见于非寒证亦无明显热邪者。
2.口渴多饮:Thirst and polydipsia 
津液大伤,常见以下三种情况:
①实热证──口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
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
②消渴病──-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是肾阴亏虚所致。
③大汗,或剧烈吐下后,或大量利尿后,口渴多饮──汗、吐、下、利耗伤津液。
3.渴不多饮: Thirst Without polydipsia
①阴虚证──-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症。
阴虚津不足,不能上承于口,则口干;体内无实热耗津,故不欲饮。
②湿热证──-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者。
湿热内困,津液气化障碍不能上承则口渴;因内有湿邪则不能多饮。
③痰饮内停─-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
  痰饮内停于胃,胃失和降,故水入即吐。
④内有瘀血─-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并非津液真正亏乏故不欲咽。
(二)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Poor appetite
又称&纳呆&或&纳少&,病人不思饮食或甚则厌食。
①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久病虚证。
②湿邪困脾─-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长夏感受暑湿之邪多见此证。
③肝胆湿热──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热不扬。
  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木郁乘土,脾失运化。
④食滞内停─-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舌苔厚腐。
  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腐熟运化功能失常。
⑤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妊娠恶阻。
妊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2.多食易饥:Polyphagia and being liable to feel hungry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
①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
腐熟太过,代谢亢进。
②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
胃腐熟功能过亢,故多食易饥;脾运化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
☆ 3.饥不欲食:Hungry anorexia
 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胃阴不足。
症见: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4.偏嗜食物:即病人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
①虫积─-小儿嗜食生米、泥土,兼见消瘦、腹胀腹痛,脐周有包块按之可移。
饮食不洁,腹内生虫,脾失运化,机体失养。
②妊娠─-已婚妇女,嗜酸,停经、恶心、脉滑数冲和。属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 5.除中: 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脾胃之气将绝,属病危。
此外,疾病过程中食欲和食量变化,可了解疾病转归:
   食欲好转,食量渐增─-胃气渐复,预后较好。
   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胃气衰退,预后较差。
(三)问口味  
口味─-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
  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循经脉上至于口
口味改变──脾胃功能失常;其他脏腑病变 -77-
1.口淡乏味──脾胃气虚。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食少纳呆。
2.口甜或粘腻──脾胃湿热。甜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于口。
3.口中泛酸──肝胃蕴热。酸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
4.口中酸馊──伤食。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停胃中不化,浊气上泛。
5.口苦──热证。火邪为病,胆热之证。火邪炎上或胆气上泛,皆使口中味苦。
6.口咸──肾病及寒证。咸入肾,肾主水,肾病及寒水上泛则口咸。
7.其他: 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肾病嗜咸。
口臭──火盛, 肠胃积滞
口腥──咯血, 呕血, 肺络胃络受伤
口有尿味──尿毒攻心
七、问 睡 眠
《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正常情况:卫气 ──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寤;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寐。
(一)失眠
又称不寐、不得眠。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常伴多梦。
    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
1.心肾不交──不易入睡,兼见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肾阴亏虚,心火亢盛──水亏火旺── 扰乱心神
2.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
忧思伤脾,脾气虚
不能运化水谷精微  心血虚 ──心神失养
血之化源不足
  3.胆郁痰扰──失眠而时时惊醒,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
化火生痰   胆腑不清、胆气不宁── 心神不安
4.食滞内停──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见脘闷嗳气、腹胀有舒、舌苔厚腻。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 浊气上犯──扰动心神
(二)嗜睡
又称多眠。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入睡。
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
1.痰湿困脾──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
  外感暑湿之邪
  体内素有痰湿  湿邪困脾,清阳不升──头失所养
2.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
  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清阳不升── 头失所养
3.心肾阳衰──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见于伤寒病后期重症病人,心阳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机体功能衰减。
4.温病热入营血──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
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
八、 问 二 便
   脾胃运化
  肝胆疏泄   肠道── 大便
  命门温煦
   肾的气化
   脾肺转输肃降 膀胱── 小便
  三焦通调
询问病人二便的次数、便量、性状和排便感等。
(一)问大便:
 健康人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便通畅,成形不燥,内无脓血粘液和未消化食物。
1.便次异常
(1)便秘─-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
肠道津亏、大肠传导迟滞。
①实热证──-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
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
②阴寒内结─-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冷秘。肠道气机滞塞。
③阴虚─-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液亏虚,肠道失润。
④气液两亏─-久病、老年或产后便秘。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
(2)泄泻─-大便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
 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
①脾虚─-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溏泄。
 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水停肠道
②肾阳虚─-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冷。
     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寒运化失职
③伤食─-脘闷嗳腐,腹痛泄泻,泻后痛减。
 暴饮暴食或食物不洁,损伤肠胃,大肠传导亢进。
泻后腐浊得出则痛减
④肝郁乘脾─-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腹痛减。肝气郁结,横克脾土。
2.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多见于脾虚泄泻和肾虚泄泻。
②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见于肝郁乘脾;
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③下利脓血─-痢疾;
④便黑如油─-远血;
⑤便血鲜红─-近血。
3.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
②排便不爽─-腹痛而排便不畅,肝郁乘脾,肠道气滞;
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不畅。
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见于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④滑泻失禁─-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又称滑泻。
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⑤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小便
了解津液盈亏,肺、脾、肾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健康成人: 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排尿量约毫升。
1.尿量异常:
①尿量增多
虚寒证─-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寒则汗液不泄,水液下渗。
消渴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肾阴亏虚,开多合少。
②尿量减少
实热证─-小便短赤量少,热盛伤津。
    汗吐下伤津─-尿液化源不足,小便量少。
水肿病─-尿少浮肿。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2.尿次异常:
①小便频数
淋证─-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肾气不固─-小便澄清,频数失禁,膀胱失约。
肾阳亏虚─-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老年人及肾病后期。开合失度,膀胱不约。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闭。
实证 ──湿热蕴结、瘀血、结石阻塞
虚证 ──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3.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排尿不畅,伴急迫、疼痛、灼热感──淋证。
         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②余沥不尽: 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见于老年人,肾气不固。
③小便失禁: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若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病属危重
④遗尿:睡时不自主排尿──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九、问 妇 女
 妇女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
   应注意询问经、带、胎、产的情况
(一)问月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每月有规律地来潮,又称月信、信水。
正常:初潮年龄为13~15岁,周期为28天左右;
持续时间为3~5天, 经色正红无块;
妊娠期及哺乳期月经不来潮,绝经期年龄约在49岁左右。
1.月经不调: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异常改变。
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
经色深红、质稠、量多── 血热。邪热迫血妄行
经色淡红、质稀、量多── 气虚。气虚不能摄血
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8~9天以上。
经色淡红、质稀、量少── 血虚
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经色紫暗、有块、量少──寒凝
③月经前后不定期:
月经前后不定,差错8~9天以上,又称为月经衍期。
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 气郁
 情志郁结、肝失调达、气机逆乱
经色淡红、质稀、量多少不定── 脾肾虚损
 脾肾虚衰、冲任失调
2.行经腹痛: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疼痛,甚至剧痛,
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痛经
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实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经后下腹隐痛兼腰部酸痛────虚证。气血不足或肾虚,胞络失养。
行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寒证。寒凝经脉,胞络收引拘急。
3.经闭: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
闭止在三个月以上──经闭
要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及暗经相鉴别。
原因──血瘀、肝气郁结、虚劳。
4.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崩;月经长期淋漓不断──漏
崩漏经色深红有块 ──热证
崩漏经色淡红无块 ──多为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
(二)问带下
正常妇女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改变,有臭味为带下病。
1.寒湿──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2.湿热──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湿郁化热、湿热下注。
3.肝郁──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
──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损伤胞络。
4.癌症──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应及早请专科检查,以防延误病情。
(三)问妊娠
已婚妇女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而无病理表现,脉象滑数冲和── 妊娠
1.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厌食、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食
①胃气素虚─-神疲倦怠、口淡腹胀──冲脉气盛上冲,胃失和降。
②气郁化热─-抑郁易怒、口苦吐酸──肝郁化火、肝火犯胃。
③痰浊上逆─-脘闷纳呆、呕吐痰涎──痰浊上逆,胃失和降。
2.胎动不安─-妊娠后小腹下坠疼痛,腰部酸痛,或兼见漏红,为堕胎或小产先兆。
①肾虚─── 面色暗滞,头晕耳鸣、尿频─-肾虚不能顾护冲任;
②气血亏虚─-面白无华、神疲倦怠─-气血亏虚不能养胎;
③跌扑闪挫出现腹痛漏红─-外伤,损伤冲任。
(四)问产后:
1.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二十天以上
①气虚─-量多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虚下陷不能摄血;
②血热─-量多色深红质稠,面赤口渴便秘尿赤─-血热妄行;
③血瘀─-紫暗有块,小腹剌痛拒按,舌有瘀斑─-瘀血内停
2.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
①外感─-有发热恶寒、头身痛等表证者;
②热盛─-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者
③血虚化燥生热─-低热,腹痛绵绵、头晕面白、大便干结。
十、问 小 儿
 生理特点: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较快、变化较多、易虚易实。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1.新生儿(出生后至1个月) :
疾病多与先天因素和分娩情况有关,着重询问母亲妊娠期及产乳期的营养健康状况, 是否难产早产。
2.婴幼儿(1个月至3周岁) :
发育较快,需要营养多,喂养不当易患营养不良、五软五迟、血虚等症
重点问喂养情况和坐、爬、立、走、出牙、学语迟早,了解后天营养和发育。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
小儿6个月~5周岁 ──先天免疫力已消失,后天免疫力未形成,
接触感染机会多,易患水痘、麻疹等儿科传染病
 应询问: 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
(三)问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1.惊吓─-易致高热惊风,惊叫、抽搐;
  2.伤食─-脾胃嫩弱,消化力差,易产生呕吐、腹泻、疳积;
  3.外感─-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易患病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里急后重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