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鞭丶海狗鞭特补酒丶蛤蚧、海龙浸酒有什么功效

&&& 海马 (sea horse)鱼纲,海龙目,海马属动物的总称,属于硬骨鱼。头部像马,尾巴像猴,眼睛像变色龙,还有一条鼻子,身体像有棱有角的木雕,这就是海马的外形。
简介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隶属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无腹鳍和。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具有强身健体、、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体包於骨环所形成的甲胄中,尾向前弯且能缠卷,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体型各异,长约4~30公分(1.5~12吋)。游泳力差,一般生活於沿岸带,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间,以尾部攀缠其上。游泳时保持直立状态,靠各鳍推进和改变鳔中的含气量而上升或下沉。以口快速吸入小生物为食。雄鱼携带受精卵,雌鱼将卵产于雄鱼尾部的育儿囊中,直到孵化。幼鱼孵出时,雄鱼扭曲身体,将仔鱼从育儿囊的唯一开口放出。海马是稀奇的水族箱观赏动物。其种类有产於大西洋的小海马(Hippocampus zosterae),比别的种体小;欧洲的褐海马(H. ramulosus或H. guttulatus);太平洋产的大海马(H. kuda);澳大利亚的中型怀特海马(H. whitei)。
中国古代建筑饰品
  殿堂屋脊上的。屋脊上面的走兽一般有九个,但是在的上,在斗牛之后增加了一个,表示规格之高。但各地方建筑依从习惯,多不遵从官制。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虽然身长只有四至三十公分,它的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
  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 ; 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即可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
观看。有时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后看,除了蜻蜒和变色龙之外,这是其它动物所不能做到的。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集合了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它有马形的头,蜻蜒的眼睛,跟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像象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头与身体成直角的弯度,以及被甲胄的身体,还有垂直游泳的方式,和世界上惟一雄性产子的案例。
  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依据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乘着此进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的移动。
  海马尾部的构造和功能与其他鱼类迥异。栖止时的海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缠附在海藻的茎枝上。故海马多栖息在深海藻类繁茂之外。游泳的姿态也很特别,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于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来进行运动,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动推进的作用。
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Syngnathidae)鱼类,对饲养生存的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在国内水族市场比较多见的是黑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和斑节海马(Dunkerocampus Dactyliophorus),比较名贵的(Hippocampus Coronatus)、(Hippocampus Kuda)和产于澳洲的桨鳍龙王(Pyhllopteryx Taeniolatus)并不多见。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尽管它们深受海水水族爱好者的宠爱,但是,这种独特的习性,使得它们在水族箱里的饲养存活颇具难度。虽然,丰年虾、轮虫、仔鱼苗,都是适合它们的饵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们能够充分的觅食,这一点是海马和海龙饲养存活的关键所在,喂食过程中需要关闭过滤系统造就一个平静的无流环境,以便它们能够慢丝条理的觅食,还有一点就是它们的生活伙伴--如果,将海马、海龙和较为活泼的鱼类饲养在一起,那么在喂食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活饵将是被那些鱼类所抢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饲养海马和海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将它们单独饲养在水流平缓、环境安静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时,选择虾鱼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鱼(Aeoliscus Strigatus)、松球鱼科(Monocentridae)的凤梨鱼(Monocentris Japonica)等等这些生活习性差不多的小巧鱼类共同饲养,它们将是海马和海龙良好的生活伙伴。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海马并不是雌雄同体,海马只是雄性孵化。
  每年的5月—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
  8~9月为盛产期,渔民常于此时用张网捕捉。
1.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 Snyder--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鱼纲Pisces,幅鳍亚纲Actinopterygii,海龙目Syngnath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
  海栖鱼类。海马中以此种体形最大,体长30~33厘米。侧扁,腹部颇凸出。背鳍18~19;臀鳍4;胸鳍18。体环11+39~40。躯干部骨环呈七棱形,尾部骨环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除头部及腹侧棱棘较发达外,体上各棱棘均短钝,呈瘤状。头冠低小,尖端具5个短小棘,略向后方弯曲。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眶后头部长度,约等于眼后缘颈背第一棘长。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微隆起。鼻孔很小,每侧两个,相距甚近,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于吻端;张开时,略呈半圆形。无牙。鳃盖凸出,无放射状嵴纹。鳃孔小,位于头侧之背后方。紧靠于颈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具颊下棘;胸鳍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钝粗强的棘。肛门位于躯干第十一骨环的腹侧下方。体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上各环棱棘均不发达,呈短钝瘤状;唯腹侧棱棘突出,腹下嵴不甚突出。背鳍长,较发达,有18~19鳍条,位于躯干最后2骨环及尾部最前2骨环背方。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短宽,略呈扇形,侧位。无腹鳍及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枝。体淡黄褐色,体侧具不甚规则或呈囊纹状的白色斑点及线纹。
  2. Hippocampus histrix Kaup--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较大,体长20~24厘米。背鳍18;臀鳍4;胸鳍18。体环11+35~36。头冠不高,尖端具4~5细而尖锐的小棘。吻细长,呈管状;吻长大于或等于眶后之头长。体上各骨环接结处及头部的小棘特别发达,仅后部尾环的小棘不甚明显。这是刺海马有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征。体为淡黄褐色,背鳍近尖端具一纵列斑点,臀、胸鳍淡色,体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url]、印度、、、东非和红海。
  3. Hippocampus kuda Bleeker--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亦较大,体长20~24厘米。背鳍17;臀鳍4;胸鳍16。体环11+35~36。头冠较低,顶端具5个短钝粗棘。吻呈管状,吻长恰等于眶后头长。头部及体环与尾环上的小棘均不甚明显。体呈黑褐色,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黑色斑点且猕散有细小的银白色斑点,背鳍有黑色纵列斑纹,臀、胸鳍淡色。
  4. 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形较大,体长10~18厘米;背鲁鳍20~21;臀鳍4;胸鳍17~18。体环11+40~41。头冠短小,顶端具5个短小突棘。吻管较短,不及头长的1/2。体节1、4、7、11骨环,尾节1、5、9、13、17骨环,背方接结呈隆起状嵴,背侧方棘亦较其他种类为大。体黄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状褐色斑纹,体侧背方第1、4、7节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三斑海马与其他种类的明显特征。
  分布于我岛出产;此外还分布于东非、新加坡及东印度群岛的沿海。
  5.小海马 Hippocampus japonicum Kaup.
  体形很小,略侧扁。头部小刺及体环上棱棘发达。体冠较小,有不突出的钝棘。吻短口小。鳃盖突出而光滑,鳃孔小,位于鳃盖后方。体暗褐色,有时可随环境而变化。
采制、产地、养殖
海马(图10)
全年皆产,通常以8~9月产量最大。渔民捕鱼时和鱼一同捕上,将内脏除去,晒干,或除去外部黑灰色皮膜,除去内脏,将尾盘卷,晒干,选择大小相似者用红线扎成对。捕捞海马多用刺网、围网或拖网,加工方法很简单,洗净晒干就可。小形甲壳动物是海马的饵料。
  1. 海马:主产于广东阳江、雷东、海康、惠阳、宝安、湛江、海丰,福建平潭、漳浦、莆田、东山、晋江、南安、福清,海南岛海口,台湾,澎湖群岛等沿海一带,以广东产量最大,销全国各地;此外日本、马来亚、东印度、夏威夷等沿海一带也有产,从前有部分进口,现在已停止。
  2. 刺海马:主产于福建莆田、同安、诏安,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山东日照、胶南、青岛、烟台,辽宁旅大、压河、安东,河北乐亭、黄骅、唐山、秦皇岛等沿海一带,销全国各地。
  3. :与海马同
海马(图11)
  海马全世界都有分布,但以热带种类数量较多。海马通常生活在沿海海藻丛生或岸礁多的海区,或附着于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可用背鳍摆动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海南岛四周沿海和西南沙群岛近海都十分适宜海马的繁衍生长共有十余个品种,但药用价值较高的为斑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大海马等品种。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海南可因地制宜发展这一名特优品种养殖。
价值,销售、鉴别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男士们更是情有独钟。因此海马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据介绍,仅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每年销售的海马就达1600万只左右。因此,在海南购买质优价廉的海马已成为许多中外游客来琼的一项购物活动内容。
  含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酸、甾体和无机元素。三斑海马含硬脂酸、胆固醇、胆固二醇等;线纹海马和刺海马尚含脂酶、胆碱脂酶、蛋白酶。
  1. 海马:体呈长形,略弯曲或卷曲,长8~23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径约2.3厘米,下部细而方,直径约1厘米,尾端略尖而弯曲。头似马头,具管状的长嘴,有2只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泽,上部具6棱,下部有4棱,密生突起的横纹,边缘有齿,背部有鳍。骨质坚硬,难折断。气微腥,味微咸。
  2. 刺海马:形状与海马相似,但较小,长约15厘米,通体具硬刺,刺长2~4毫米。其余同上种。
  以上两种均以个大、色白、体全、头尾无碎者为佳。
  3.海蛆 即小海马。将幼小的海马晒干,商品上称为海蛆。形状与海马相似,但体形较小。(照片右下)
  以上三种药材的检索表:
  1. 体长7厘米以上..2.体无硬而长的刺………………………………海马
  2.体具硬而长的刺…………………………………………刺海马
  1. 体长7厘米以下 不具硬而长的刺…………………………海蛆
  [性味] 甘温。
  [功用] 补肾壮阳,消症瘕。
  [主治] 肾虚阳痿、难产、症瘕、疔疮肿毒等症。
  [用量] 3.5g~10g。
  [禁忌] 阴虚有热者不宜。
  属鱼纲,海龙科。又名,是珍贵药材,有健身、催产、消痛、强心、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咳平喘的功效。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说。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服用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将海马烘干研成粉末,用纯正的米酒浸泡一个月,每晚临睡前饮一小杯;2.配以当归、北芪、党参、淮山、红枣、杞子等中药和鸡肉炖汤,当作家常滋补品食用;3.每次用一个猪肾,从中间将其剖开,夹住1-2只海马,盛在一个瓷盅中隔水清炖,晚上临睡前食用。
海马现代药理作用
海马(图13)
l、性激素样作用:海马的乙醇提取物(即“”)既能诱发和延长雌性小鼠的动情期,使子宫和卵巢的重量增加,又能使雄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明显增加,表现为雄激素样作用。
  2、抗衰老:海马能增强小鼠耐缺氧性,减少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体在体内的含量。此外,各种海马提取物均有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通过阻断钙内流,达到保护神经元的功效。
  3、具有抗癌活性。
  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咀)的全体。产于广东、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夏、秋捕捞,洗净,或除去内脏、皮膜,晒干。多捣碎或研末用。
  [性能]味甘、咸,性温。能补肾壮阳,活血散瘀。
  [参考]刺海马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
  线纹海马能延长雌性小鼠的交尾期,对去势小鼠也可出现交尾期,并能使子宫、卵巢重量增加;海马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肾虚阳痿、精少,宫寒不孕,腰膝酸软,尿频;肾气虚,喘息短气;跌打损伤,血瘀作痛。
  [用法]一日3~5g,每次1~1.5g。温水送服,浸酒,入菜肴。
  [附方]
  1,人参海马粉:人参、海马、小茴香各等分。其研细末,加盐少许。每次1g,温水送下,或用熟肉点食。
  本方以人参、海马补元气、壮肾阳,小茴香温肾助阳。用于肾阳虚、元气不足,阳痿腰酸,少气乏力。
  2,海马苁蓉鸡:海马1对,肉苁蓉30g,菟丝子15g,仔公鸡1只。仔鸡去肠杂,洗净,切块,加水与海马一同煨炖;苁蓉、菟丝子水煎取浓汁,待鸡烂熟时加入,用生姜、胡椒、盐等调味。
  本方以海马补肾壮阳,苁蓉、菟丝子补肾阳、益阴精,用鸡肉补精血。用于肾虚阳痿、精少,或肝肾虚亏,不孕。
  木香汤
  原料:雌雄海马各1只,木香30g,炒大黄、炒白牵牛子各60g,巴豆49粒,青皮60g。
  制法:用童尿浸软木香、大黄、白牵牛,用之包裹巴豆,再放入童尿内浸泡7日,取出用麸炒黄色,去巴豆不用,取青皮共研成粉, (海马亦捣粉)。每日水煎服1次,每次6g,睡前温服。主治多年虚实积聚症块。
  海马酒
  原料:海马50g,白酒500ml。
  制法:将海马研碎浸泡于酒中,历10日后饮用。每日2次,每次lOml。
  功效:温肾壮阳,活血散寒。适用于肾阳虚亏所致的畏寒腰酸,神疲乏力,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尿急尿频及跌打损伤等。
  备注:海马酒,性味甘,温,功能温肾壮阳,调气活血,临床上常用于肾阳虚亏所致的阳痿早泄,腰酸不育及跌打损伤等症,具有良好的补益强壮的功效。
  海马童子鸡
  原料:童子鸡1只,海马lOg,虾仁lOOg,料酒、盐、味精、葱、姜等各适量。
  制法:童子鸡去毛及内脏,将鸡放入蒸钵内,虾仁放在鸡周围,加葱姜,料酒,盐,味精等,上笼蒸熟,吃鸡肉,虾仁,饮汤。
  功效:补精益气,温中壮阳。适用于气虚,阳虚,体质虚弱,乏力怕冷,早泄等。
  备注:海马性味甘,温,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之功,虾肉补肾壮阳,童子鸡益气补精。三味配伍,不仅肉质细嫩而鲜美,气味芳香,营养丰富,而且有较好的温肾壮阳补虚的功效,是肾阳虚,阳痿,早泄,体质虚弱者调补佳品。
  海马童子鸡盖交饭
  原料:童子鸡250g,海马3g,虾仁50g,葱、姜、料酒、盐、味精各适量,粳米饭250g。
  制法:鸡肉洗净,切小块,放入炖盅内;海马,虾仁用温水浸泡10分钟,放于鸡肉上。再放葱、姜、料酒和少量水,上笼蒸熟,取出。去葱、姜,加盐和味精,并用湿淀粉勾芡,然后“盖”在热粳米饭上。
  功效:补肾壮阳,调气活血。适用于肾阳虚,阳痿,遗尿,虚喘等。
  备注:海马与虾仁配伍,能增强海马的补肾壮阳之功。童子鸡有温中,益气,补虚的作用,配以粳米更可健脾益气,脾胃同补,能治肾阳虚所致的阳痿等症。但阴虚火旺者忌食。
  海马散
  原料:海马l对(雌雄各1只)。
  制法:将海马炙焦,研末,每日睡前服1.5g。主治阳痿,虚烦不眠,神经衰弱等。
  海马平喘散
  原料:海马5g,当归10g。
  制法:先将海马捣碎,加当归和水,共煎2次。每日分2次服。主治肾虚哮喘。
  还童丹
  原料:海马l对,沉香、白茯苓、木通、熟地、晚蚕蛾、桑螵蛸、巴戟、安息香、益智仁、牛膝、葫芦巴各37g,木香55g,红花,没药,莲子芯,净莲肉,细墨,龙骨,朱砂各18g,菟丝子 26g,苁蓉39g,破故纸,青盐各llg,麝香3g,母丁香26g。
  制法:海马微炙炒;巴戟酒浸去心,牛膝,胡芦巴,菟丝子,苁蓉,破故纸分别酒浸;没药研末;龙骨煅灰;安息香研细。
  以上各品共捣为粉,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1次,每次30丸,渐加至50丸,空腹用温酒或温开水送服,夏季可用清茶送服更佳。主治阳痿,早泄,肾阳不固,气血不足,筋骨不壮,食少,早衰等症。
  立嗣丹
  原料:海马1对,石燕9g,阳起石9g,全蝎1只,9g,9g,大麻子9g,肉苁蓉9g,龙脑香0.3g,麝香0.3g。
  制法:石燕炒7次,全蝎炒熟,蛤蚧用酒炙至黄色,大麻子去油,肉苁蓉用酒浸一夜,焙干。以上各品共研细末和匀,再用甘草熬膏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日1次,每次9丸,用盐酒送服,睡前服。主治阳痿
  海马追风膏
  原料:制乳香、制没药各130g,海马、豹骨、当归、紫荆皮,透骨草,牛膝、白附子各 120g,赤芍,骨碎补、穿山甲、桂枝、制川乌各 60g,红花、追地风、千年健、血竭各30g。
  制法:先将乳香,没药,海马,血竭等分别捣碎研末,和匀,其它各品入油(麻油)锅炸焦,去渣,加适量广丹熬至滴水成珠状,再加入已研碎之品,边熬边和匀,趁热排在红棉布上。每张膏45-60g,使用时先温热,使膏药变软,贴穴位患处,每周换药1次。主治风寒湿痹,肩背疼痛,腿疼腿软,筋骨疼痛等,但忌贴肚腹。
  原料:、海狗鞭、狗鞭,蛤蚧,海马,鹿茸,人参,青桂花,沉香,龙骨,阳起石,覆盆子,桑螵蛸。
  制法:共切碎浸入酒中,10日后饮酒。每日2次,每次50ml,早晚服。主治肾虚遗精,阳痿,神经衰弱,腰背酸痛,贫血头晕,惊悸健忘,自汗盗汗等。
  (又名“老君益寿散”、“鹤龄丹”)
  原料:鹿茸100g,人参100g,熟地30g,山甲40g,肉苁蓉40g,杜仲20g,枸杞子20g,海马 50g,蚕蛾10g,锁阳20g,急性子20g,黑附子100g,生地40g,麻雀脑20g,甘草10g,川牛膝 20g,青盐40g,补骨脂20g.硫磺2g,细辛10g,石燕50g,地骨皮20g,天门冬20g,大蜻蜓20g,20g,20g,菟丝子30g,公丁香15g,白酒10000ml。
  制法:上述各品切成碎片,一起放入酒中密封浸泡15日后饮用,每日2次,每次10-20ml。
  功效:大补元阳,益肾固本。适用于肾阳虚亏,命门之火不足所致的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筋骨酸痛,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
本草·海马
  海马,亦虾属也。入肾经命门。专善兴阳,功不亚于海狗,人未知也。更善堕胎,故能催海马之功用,不亚腽肭脐,乃人尚腽肭而不尚海马,此世人之惑也。
  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海马区”在存储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切除掉,但以前的记忆不会一同消失。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如何把信息固定下来?科学家发现一些分子参与到了记忆的形成。此外,神经细胞突触地形成也与记忆相关联。但是,科学家目前对于记忆的运作机制的了解还不够——而这一机制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负责记忆的形成),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体就会将其转存入,成为永久记忆。所以海马体比较发达的人,相对会比较强一些。存入海马体的信息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被使用的话,就会自行被“删除”,也就是被忘掉了。而存入大脑皮层的信也息并不就是永久不会给忘掉了,当你长时间不使用该信息的话大脑皮层也许就会把这个信息给“删除”掉了。有些人的海马体受伤后就会出现失去部分或全部记忆的状况。这全取决于伤害的严重性,也就是海马体是部分失去作用还是彻底失去作用了。
  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就是由于大脑的海马区发生病变引起的记忆形成性障碍。因此许多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人对患病前的记忆仍有清晰的印象。
动物名  [名称] 海龙 Syngnathus 别名:杨枝鱼、钱串子。
  [产地及销售习惯] 主产于广东阳江、惠阳、宝安、海丰,辽宁旅大、庄河等地,销全国各地,以浙江、江苏销量最大;此外山东、福建、台湾、澎湖群岛等沿海地带亦有产。
  [化学成份]
  含多种胱氨酸、蛋白质、脂肪酸、甾体及多种无机元素。尖海龙还含有胆甾醇、胆甾烯-4-酮-3(Cholest-4-en-3-one)。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身呈长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端渐细而略弯曲,长20~40厘米,中部直径2~2.5厘米,头部具管状长嘴,嘴的上下两侧具细齿,有两只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黄白色者则背棱两侧有两条灰棕色带。中部以上具5条突起的纵棱,中部以下则有4条纵棱,具圆形突起的花纹,并有细横棱。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以条大、色白、头尾整齐不碎者为佳。
  [效用]
  性味功用与相同,惟力量较强。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列于介部。今市售品的原动物有、拟海龙、及尖海龙等三种。
  [采制]
  全年皆产,通常以4~9月间产量较大,渔民捕鱼时随同鱼一并捕来,洗净晒干,或降去外面黑色皮膜及内脏,洗净晒干。
  [炮制]
  用水刷净,切块即成。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已除去或未除去内脏的干燥海龙全体。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列于介部。今市售品的原动物有刁海龙、拟海龙、及尖海龙等三种。
蛤蚧蛤蚧又称、,台湾称为,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老挝。蛤蚧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太,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蛤蚧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蛤蚧是药用动物的一种,由于长期捕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外形特征  
蛤蚧(图2)  蛤蚧(拉丁文学名:Gekko gecko)陆栖的爬行动物,全长34厘米。体尾等长。头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一片达鼻孔;吻鳞宽,不达鼻孔;吻鳞后缘有三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于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三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三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复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别短小但无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为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液浸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宽;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1]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越南、菲律宾、泰国、美国(被引入至佛罗里达州和夏威夷)。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和台湾等地。[1]
生活习性  
蛤蚧(图4)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蛤蚧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蜻蜓、蛾、蟋蟀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蛤蚧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还流传着蛤蚧的断尾巴会钻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谬说法。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蛤蚧对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着极大的优势。蛤蚧通常在3—11月份活动频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缝隙的深处冬眠。。[1]
生长繁殖  
蛤蚧(图5)蛤蚧的繁殖期为5—8月,5月开始交配产卵,但以6—7月产卵最多。每次产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质鞘,比鸽子的卵略小,呈圆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岩洞的墙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为35—45天,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刚出壳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8厘米。适应力强,容易饲养。蛤蚧攀缘能力高,饲养箱必须设有植物及树枝给其攀爬。[1]
一、采集捕捉  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  ⑴光照:在晚间7~10点钟,乘蛤蚧出外觅食时,用灯火照射,蛤蚧见光立即不动,即可捕捉。  ⑵引触:用小竹竿扎紧,伸向石缝或大树间洞中引触,乘其来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笼中,  ⑶针刺:在竹竿头上扎一铁针,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将捕来的蛤蚧,用刀破开腹部,取出内脏,将血液抹干,不可水洗,再用细竹片撑之,使蛤蚧身体及四肢顺直,然后用温火烤干,将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
二、药材性状  
蛤蚧(图3)该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0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2]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应用:    1、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本品兼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喘咳之佳品。常于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虚劳咳嗽,如蛤蚧丸(《圣惠芳》);或与人参、贝母、杏仁等同出,治肺肾虚喘,如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  2、肾虚阳痿。本品质润不燥,补肾助阳兼能益精养血,有固本培元之功。可单用浸酒服即效;或与益智仁、巴戟天、补骨脂等同出,如养真丹(《御院药方》)。
三、化学成份  含肌肽(carnosine)、胆碱、肉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四、真伪鉴别  1.牙生于颚边,无大牙;背与腹部鳞片近等大;足有吸盘是蛤蚧。  1.牙生于颚内,有大牙;背部鳞片远比腹部鳞片细小;足无吸盘是伪蛤蚧。[3]
五、药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为弱。  1.性激素样作用:   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小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对雌大鼠附性器宫(子宫及阴道)主要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须经卵巢、垂体及下丘脑。蛤蚧体、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宫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较蛤蚧体强。体、尾分别与求偶素比较,尾的增重作用超过求偶素,体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体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阴道开放的时间提前,而蛤蚧尾组又较蛤蚧体组时间提前。  1.2.雄激素样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醇提物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蛤蚧体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势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较体强,但不及睾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缩短雄性果蝇交配潜伏期,延长交配时间,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小鼠睾丸增重,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对雌小鼠子宫及雄小鼠睾丸均可增重。蛤蚧尾的性激素样作用较蛤蚧体增强,可能与尾的锌含量较体高有关。  2.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剂无明显作用。但也有报道蚧蚧醇提物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疼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无松弛作用。  3.免疫增强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强豚鼠白细胞的运动力、肺和支气管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还能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强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体效价和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蛤蚧体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效价,而头则无明显影响。  4.延缓衰老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长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致死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初步证实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对甲醛性大鼠踝关节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蒌缩,还能显着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促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但不能对抗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桂圆肉和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体重,对利血平化小鼠体重下降有非常显着的对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对静脉碳粒廓清指数。[3]
六、炮制方法  炮制: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炮制蛤蚧10对,约用黄酒半斤)   干制:用刀背轻击蛤蚧头背枕部,将其处死,挖出眼珠,剖腹去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于竹片上,然后用微火焙干。将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
中药化学鉴定  (1)取菟丝子或大茧丝子1g,加水10ml,冷浸12h,滤过。取滤液2ml,加α-萘酚试液2-3滴,沿管壁加硫酸1ml,与硫酸的接触面产生紫红色环。(检查糖类)  (2)取菟丝子1g,加甲醇10ml,冷浸12h,滤过。取滤液2ml,加镁粉少许及盐酸数滴,溶液呈桃红色。(检查黄酮类)[4]
发表评论:
馆藏&2257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龙蛤蚧口服液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