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溃疡无限极可用吗

享受健康生活无限极,给脾胃多一份保护
&&&|&&&&&&&&|&&&&&&&&|&&&&&&&&|&&&&&&&&|&&&&&&&&|&&&&&&&&|&&&&&&&&|&&&&&&&&|&&&&&&&&|&&&&&&&&|&&&&&&&&|&&&
&&&|&&&&&&&&|&&&&&&&&|&&&&&&&&|&&&&&&&&|&&&&&&&&|&&&&&&&&|&&&&&&&&|&&&&&&&&|&&&&&&&&|&&&&&&&&|&&&&&&&&|&&&
您现在的位置:资讯中心 →
【引言】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是以山药、党参、茯苓、白扁豆、陈皮、砂仁、白术(炒)、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猴头菇多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功能。
夏季烈日炎炎,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此时是脾胃疾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如何通过合理饮食,药食同源健脾养胃成为夏季养生的关键。因此,在夏季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给脾胃多一份保护,才能享受健康生活无限极。
(图: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
夏季养生&&先养脾胃
在夏季,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保证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因此,健脾养胃是夏季养生的关键,推介以下几款常用的草药。
党参:性甘,味平,具有补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对于气不足、肺气亏虚、气血虚弱、热病伤津具有良好的疗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补、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对诸湿肿满、痰饮内停、脾胃虚弱、心脾两虚有改善的作用。
山药:性平味甘无毒,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食少便溏、久咳虚喘、遗精带下、消渴多饮有较好的改善。
白术:性温,味苦、甘,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对于改善脾胃虚弱、脾虚食积、脾虚水肿、气虚自汗有较好的效果。
砂仁:味辛、温,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作用,能改善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腹胀痛、呃逆等症状。
陈皮:药性苦、辛、温,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对于改善胆结石、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效果。
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强健肠胃的法宝
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采用草药复方+双低聚糖+猴头菇多糖的独特组合,在草药调理脾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和保护胃粘膜损伤。猴头菇多糖能有效强化胃粘膜的抵抗力,全面降低胃粘膜损伤的发生机率。从多方面着手,强健肠胃。
常欣卫口服液作为一款全面调整肠道菌群水平,改善肠道机能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的清肠或益生元产品。因为添加了双低聚糖,使常欣卫在保护肠道功能方面更加显著,作用更加全面,不但增殖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更能达到清肠排毒的效果。改善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全面保护人体肠道的健康。
&&&&&版权及免责声明:
&&1、除本网站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他一切因使用本网站而引起的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本网站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任何透过本网站网页连接而得到的资讯、产品及服务,本网站概不负责,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本网站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本网站的意见。
&&3、本站注明&来源:XXX(非) &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4、凡本站注明“来源:”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严禁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本站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5、在本站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逾期恕不受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邮箱:。
Copyright&五五、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秘方(14首)
五五、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秘方(14首)
五五、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秘方(14首)
55.1疏肝和胃饮
【来源】谭日强,《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薤白、法半夏各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用法】上药每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温服;第二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温服。
【功用】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方解】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肝胃不和的胃痛范畴。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削弱了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因素,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导致自我消化形成溃疡。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诱发因素多与饮食失宜、气候失调、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有关。主要表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有节律性。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消失;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在餐后3至4小时发作,进餐后可渐减轻或缓解。本方用当归、柴胡、白芍养血疏肝;枳实、瓜蒌、薤白理气止痛;法半夏、陈皮降逆和胃;煅瓦楞、蒲公英制酸消痈;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主治】消化性溃疡。
【加减】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代赫石(布包煎)各10克;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淡豆豉各10克;痛引胁肋者,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乌贼骨各10克。
【疗效】屡用屡效,奏效甚捷。
55.2健中调胃汤
【来源】李寿山,《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陈皮各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健中调胃、敛疡止痛之功,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痛、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的效果。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暧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或弦。
【加减】偏阳虚寒盛者,冷痛较重,加高良姜、毕澄茄;兼气郁不畅者,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加佛手、香橼皮;兼停饮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统血、大便色黑或呕血,倍党参,加炮姜、三七粉。
【疗效】屡用效佳。
55.3加味乌贝芨甘散
【来源】袁家玑,《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白芨、黄连、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川楝肉、佛手各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服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功用】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方解】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加减】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附记】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5.4和胃散
【来源】陈树森,《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乌贼骨粉85克,浙贝母粉15克,甘草50克,曼陀罗花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3~6克,日3次,饭前服用。
【功用】制酸止痛。
【方解】方中乌贼骨与浙贝母同用,名曰乌贝散,实验证明,有明显地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因而能够保护溃疡面;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补脾益气;曼陀罗花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本方以乌贝散为主,加入甘草和曼陀罗花,增强了止痛作用,且甘草能解曼陀罗花之毒,宜长服。食前服,胃中食物尚少,有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
【主治】胃酸过多,胃脘疼痛。可用于消化道溃疡。
【疗效】临床屡用,止痛效果甚捷。
【附记】验之临床,确有“药到痛止”之良效。
55.5健脾汤
【来源】张羹梅,《上海名老中医经验》
【组成】吴茱萸3克,黄连4.5克,党参、茯苓各9克,白术12克,半夏5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甘草4.5克,瓦楞子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脾、降逆止呕、缓急止痛。
【方解】方中吴茱萸、黄连合用,名“左金丸”,善于降逆止呕;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同舟,名“六君子汤”,最能益气健脾;白芍、甘草协力,名“芍药甘草汤”,可以缓急止痛。三方共融于一炉,再加上制酸缓痛的瓦楞子,有青胜于蓝之妙。用于由脾胃虚弱而至中脘疼痛、呕恶泛酸、神疲乏力、纳食减少等症,疗效显著。
【主治】胃脘痛,可用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偏于脾胃虚寒者,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55.6养胃汤
【来源】张羹梅,《临症偶拾》
【组成】川石斛13克(先煎)、生地、川连各9克,吴茱萸0.9克,白芍18克,金铃子、延胡索、炙甘草、潞党参各9克,炙黄芪12克,当归9克,煅瓦楞、海贝粉(分3次服)各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养阴清热、制酸敛疡、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由左金丸、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方用石斛、生地滋阴养胃;黄芪、党参补气;吴茱萸、黄连降逆止呕;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瓦楞子、海贝粉制酸缓痛;当归配生地活血凉血止血。金铃子散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制酸敛疡、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胃脘痛、泛酸、嗳气,或呕吐、黑血,可用于热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
【加减】无呕血,本方去生地、黄芪、当归;有呕血,则去川楝子、元胡。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与健脾汤都用黄连、吴茱萸和芍药、甘草。寒证重用吴茱萸,热证重用黄连。均重用芍药至18克,缓急止痛作用良效。
55.7脘腹蠲痛汤
【来源】何任,《浙江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延胡索、白芍、川楝子、生甘草、海螵蛸、制香附各9克,蒲公英19克,沉香曲12克,乌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研末为散,每次服9克,每日2次。
【功用】调理气血、缓急止痛。
【方解】脘腹疼痛多因气血郁滞所致。故方中用延胡索、乌药、沉香曲、香附行气止痛;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脘腹疼痛又以寒热错杂为多见,故方中既有性偏寒凉的川楝子、蒲公英、以纠其热,又用了性温的乌药、沉香曲,以祛其寒,寒热并用,专理气血。故适应证也较广泛。蒲公英味甘性寒,是难得的养阴护胃佳品。凡胃脘痛属于热者,可加大剂量使用,常能取得良效。本方适用较广,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脘腹疼痛,疗效显著,能够经得起重复验证,且无不良反应。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引起的脘腹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55.8加减一贯煎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2克,石斛15克,川楝子、元胡各9克,枸杞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养胃阴、补肾柔肝。
【方解】溃疡病由于热伤胃阴者占绝大多数,故此方应用比较广泛。一贯煎为清。魏玉璜得意之方,原有当归,惟当归性温,对阴虚有热者不宜,故去之。加元胡、石斛以增加育阴止痛之力。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阴柔濡润、生胃阴而增加胃液,胃液充足则溃疡面可受到保护。川楝子、元胡行气柔肝以止痛;枸杞子滋肾水以涵濡肝木,则肝火渐熄而痛可止。共奏滋养胃阴、补肾柔肝之功。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火犯胃型),症见空腹时疼痛较重,胃有灼热感、口干、嘈杂、吞酸、纳少、手足烦热、大便燥,舌质红,脉细数。
【加减】吞酸,加海螵蛸12克,吴茱萸1克,黄连5克;有灼热感,加黄连5克,栀子9克;嗳气,加旋覆花、赭石、清半夏各9克;痛串两胁,加柴胡、青皮各5克;大便燥,壮人加大黄、元明粉;虚人加火麻仁12克或郁李仁9克;大便潜血,加地榆炭12克,阿胶10克或加五倍子、降香、乌药各9克,三七、白芨各3克(均冲服);气滞痞满,加砂仁5克,乌药9克;痛如针刺,加五灵脂、蒲黄各9克;痛不止,加杭白芍12克,甘草5克。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一般连服15剂左右即可痊愈。
55.9清柔和中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30克,白蒺藜、川郁金、乌药各10克,厚朴5克,旋覆花、代赭石、沉香曲各10克,大腹皮、枳实、黄连各5克,吴茱萸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柔肝和中。
【方解】肝木乘土、肝胃不和而证偏肝郁不畅者,治宜柔肝和中,故方用石决明、白蒺藜清热柔肝;郁金、乌药、沉香曲、厚朴解郁行气、止痛消痞;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吴茱萸平肝和胃;大腹皮、枳实以消胀满。合之故治肝火犯胃型而偏于肝郁不畅者有效。
【主治】消化性溃疡(肝郁不畅),症见胃脘疼痛、痞闷、不欲饮食、脉两关弦盛。
【加减】不思食,加谷稻芽各10克;大便炼结,加郁李仁10克;口干苦,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呕吐,加竹茹20克;烦躁忧郁,加合欢皮12克。
【疗效】屡用效佳。
55.10溃疡散
【来源】巫君玉,《中医杂志》(3)1989年
【组成】黄芪、党参、白芍、元胡索各3克,白芨2克,三七1.5克,煅瓦楞子、川楝子、象贝母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箩混和备用。每次服6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将药末放入胶囊吞服。
【功用】养胃止痛,生肌医疡。
【方解】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甘草、川楝、元胡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芨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此方主要用于溃疡病疼痛,吐酸基本控制或缓解后,解决患者常服煎药之不便,以及溃疡愈合非短期所能奏效之矛盾。且散剂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疗效】治疗观察16例,并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后,经X线摄片复查,其中愈合者10例,溃疡缩小者3例,控制症状者2例。
55.11舒肝和胃汤
【来源】邢子亨,《中医杂志》(3)1989年
【组成】当归、炒白芍各12克,乌贼骨15克,生苡仁24克,五灵脂12克,佛手15克,白檀香9克(后下)、川楝子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肝和胃,化瘀止痛。
【方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症属肝胃不和者,运用疏肝和胃法可以取效。方用当归、白芍养血和肝;川楝子、佛手、檀香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化瘀镇痛;苡仁利湿和中;乌贼骨制酸护膜,共奏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之效。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嗳腐吞酸、嘈杂、消化不良,严重者消瘦体弱,大便有潜血等。
【加减】胃寒呕吐,加干姜6克,砂仁9克(后下);大便干结,加冬瓜子20克,郁李仁15克(二味均捣碎);病久气血虚弱、身体消瘦,加黄芪15克,鹿茸5克,白芨9克(二味研末,分2次冲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加陈皮9克,焦山楂6克,六神曲、炒麦芽各9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附记】对于此类病的调理,应禁忌饮酒,勿食生冷瓜果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5.12肝胃百合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黄芩各10克,百合、丹参各15克,乌药、川楝子、广郁金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方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湿,喜燥恶湿。胃气主降,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而脾胃要完成其正常功能,又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脾胃得肝之疏泄,其升降才能正常,功能方可健旺。肝还能为脾散精,疏泄胆汁助消化,条达情志,以舒畅气机等。脾、胃、肝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又无不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致肝亦病。
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连。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进食因素两个方面。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失其和降,以致胃脘胀痛。若迁延不愈,可出现肝郁化火犯胃,耗伤胃阴而口干苦,饥而不欲食;灼伤胃络而呕血、黑便;久痛伤及脉络,气滞瘀结,故痛有定处而拒按,甚则脉络破伤而出血;以上均涉及到肝,同时涉及到脾。
从上分析,本病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治疗胃脘痛,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其方法显然欠于周全。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氏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
余既往治疗胃脘痛时,曾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也注重了治肝,而疗效却不明显。经临床反复揣摩体验“用药须避刚燥”乃第二心得。前贤夏应堂氏云:“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但治肝应知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若一味刚燥理气,则肝木愈横,胃更伤矣。”清代医家陈修园在谈治胃脘痛方“百合汤”时指出:“久病原来郁气凝,若投辛热痛频增”,余拟“肝胃百合汤”乃是取“百合汤”、“丹参饮”、“小柴胡汤”、“金铃子散”,“颠倒木金散”方意,筛选化裁而成。方取丹参饮而不用檀香砂仁;选“小柴胡汤”而去法半夏;取“颠倒木金散”而不用木香,盖檀香、砂仁、法夏、木香均属辛温香燥之品,虽能收到暂时止痛之效,但久用则症状反而加重,对治疗本病是不利的。
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子、微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寒性降之川楝子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
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本方在归经上,或入脾胃,或走肝经。合而为之,不燥不腻,能取得多方协调,标本兼顾,疏理调补,相配得当的作用。不仅缓解病情较快,而且宜于久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故本方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加减】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瘀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颇著。
55.13理脾愈疡汤
【来源】李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川厚朴、甘松各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生姜、元胡各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两汁混合,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2小时服用为宜。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方解】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主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55.14健脾舒肝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芩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共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半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芨、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另一法:临睡前取麦芽糖1汤匙、吞服,每日1次。效。
发表评论:
馆藏&10438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更多公众号:lianshiqiuyun传播健康理念,美容护理及咨询,无限极居家创业教练及咨询最新文章相关推荐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道疾病能否服用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无限极教你巧识肠胃病_美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7,860贴子:
无限极教你巧识肠胃病收藏
  肠胃病,堪称“时代都市病”,据统计,其发病率高达20%,即每5个人中,就有1人受到肠胃病的困扰。而且,肠胃病不像感冒那般,来去匆匆潇洒走一回,它反复发作,容易变成慢性病,甚至有转化为肿癌的危险。  肠胃病究竟为何物?无限极研究发现,肠胃病的发作与胃肠道的菌群失调所分泌的毒素,以及食物中的毒素进入肠胃道中,破坏胃肠的黏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不定时的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等行为,或者抑郁、愤怒的情绪,都会加剧这一过程的发生,而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肠胃病的典型症状。  然而,面对千头万绪的因素和症状,我们如何把握和认识肠胃病呢?无限极帮你巧妙识别肠胃道,以防止重大肠胃疾病的发生。  “冷热虚实”,四个字把握肠胃病  一般我们所说的“肠胃病”,常见的有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窦炎、胃溃疡、胃出血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自我感觉是胸口、胃和上腹部不适,如恶心呕吐、打嗝、胃痛、胃胀、泛酸、腹胀、腹痛、腹泻,以及大便异常,如便秘、便稀和便不成形等,总的来说,都归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范畴。  中医在纷繁的症状中找到了规律。金代有位大医,名叫李杲,他写了本名为《脾胃论》的专著,他认为:“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风、寒、暑、湿、燥”对身体的影响,不外乎四个字:寒热虚实。这为我们理解肠胃病提供了一个捷径--每天吃的食物,有寒有热,如果偏性太过,便会冲击肠胃。口渴,喜欢喝热水,或腹痛喜欢热敷的,是受了寒;口渴,喜欢喝凉水,或大便腹泻后肛门有灼热感的,是有积热;脾胃动力过强,病为实证;脾胃动力不足,病为虚证。慢性肠胃病的情况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纯的寒或热、虚或实,需要仔细分辨主次矛盾。  痛症与吐泻,快速鉴别肠胃急性病  1、痛症  上腹痛拒按,常是有食积;右肋腹痛兼有厌食油腻、便秘口苦等表现,大多是肝胆不疏;饭时或饭后中上腹痛,或伴有恶呕,一吃刺激性食物就发作的,要警惕胃溃疡(注意:饭后腹痛,伴有渐进性消瘦,中上腹能摸到硬块,需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胃癌的可能);终日腹痛,痛无定时,得温得揉缓解的,往往是肠胃虚寒,多见于慢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饭后立即腹泻,或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时呈水样,反复发作的,现代医学称为过敏性肠炎,中医来讲大多是脾虚生风,肠风内动;突发性腹痛伴腹泻、呕吐、怕冷发热的,要考虑霍乱、痢疾的可能。  2、呕吐  突发呕吐伴发热怕冷、头身疼痛的,是外邪犯胃,要小心食物中毒;呕吐物为清水痰涎,是胃寒不消化;呕吐物酸、苦、热、臭,伴有便秘、口渴的,多是肠胃受热;呕吐吞酸,嗳气胁胀的,则是肝气犯胃;反复性呕吐,时作时停,整个人感觉倦怠乏力的,脾胃多有气虚。  3、腹泻  定时在凌晨天亮之际发作的肠鸣腹泻,多因肾阳亏虚;腹泻时大便稀薄如水,常是肠胃受寒受湿;大便暴注,肛门灼热的,常有肠胃湿热;若因郁闷或愤怒而腹泻,腹泻前腹痛难忍,泻后疼痛缓解的,是肝气乘脾。  肠胃病,在我们身体表面有几大“直播间”:鼻子、口唇、牙龈。  鼻子  脸上有五岳,鼻子是中岳嵩山,对应中土,即脾胃。鼻头、鼻侧和鼻翼发红,有血丝,充血,说明胃肠有慢性积热;鼻子上长东西,又厚又肿,说明肠胃有湿热浊物没排干净;鼻子苍白,表示体内有虚寒;鼻子两侧有隐隐的青色(肝色),是肝木太乘,克制脾土的表现。有的人在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会有鼻尖冒汗的表现。  口唇  脾胃好的人,嘴唇粉红润泽,有光感。如果唇口苍白,是血气不足;嘴唇干裂,是胃阴不足,胃的消化力不足;嘴唇过于红热,是肠胃有积食。  牙龈  《望诊遵经》中记载了对牙龈的几个诊断:牙床红肿的,是阳明病,阳明,即胃与大肠;牙床溃烂也属于肠胃病,牙龈肿得像水泡的,是胃中有积热;牙龈间津津出血不止的,是阳明经有病;牙龈颜色发白的,是久病,脾胃化生的气血太少。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