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友谊县贴吧在那献血

正在加载...
百度知识图谱友谊县介绍_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地名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友谊县面积1800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邮编:155800。代码:230522。区号:0467。拼音:Youyi Xian。行政区划   友谊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友谊镇、兴隆镇、龙山镇、风岗镇、兴盛乡、东建乡、庆丰乡、建设乡、友邻乡、新镇,,友谊县行政区划,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行政区划,友谊县">
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
地名:友谊县隶属:行政代码:230522代码前6位:230522长途区号:0469 邮政编码:155100车牌号码:黑J行政级别:县人口数量:约13万人人口密度:72人/km2辖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 友谊县相关网站:??????????????
  友谊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福前线铁路由镇内通过。为友谊县城和友谊农场场部。  友谊镇名源于友谊农场场名。“一五”期间,国家接受苏联援建……
  兴隆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西与集贤县毗邻。福前铁路经此设站。镇0驻地距县城18公里。  兴隆镇名源于驻地地名。清末始有二三户人家于此居……
  龙山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边界处,南、西与双鸭山市相连,西北与集贤县接壤。镇0驻地距县城32公里。  龙山镇,因居于老龙山脚下而得名。原……
109.3km2  凤岗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属农垦城镇,是友谊农场七分场场部驻地。镇0驻地距县城8公里。
  凤岗镇,原名“三道岗”。原属富锦县第……
126.7km2  兴盛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西部,南与双鸭山市七星镇为邻,北与集贤县毗连,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三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城12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一分场……
150.7km2  东建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东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相邻,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四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城9公里。原为友谊农场四分场,建于1……
126.7km2  庆丰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南与宝清县以七星河分界,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五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城7.5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五分场,建于19……
126.2km2  建设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富锦市毗邻,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二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城5公里。原为友谊农场二分场,建于1955年。1960……
650km2  友邻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北部,东、西、北三面与富锦市毗连,为农场乡。友谊农场九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城25公里。原为富锦县第二区管辖的柳大林……
380km2  新镇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与富锦市毗邻,东以七星河与宝清县隔河相望,西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接壤,为农场乡。友谊农场十分场场部所在地。乡……
86.8km2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东南隔七星河与宝清县相望,东北与装后农场(部队农场)毗邻,为农场乡,是友谊农场六分场场部驻地。乡0驻地距县……
   红兴隆分局局直
123 红兴隆分局局直虚拟生活区
   友谊农场
123 友谊场直
123 友谊农场第一管理区
  友谊县面积1800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邮编:155800。代码:230522。区号:0467。拼音:Youyi Xian。
  行政区划
    友谊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友谊镇、兴隆镇、龙山镇、风岗镇、兴盛乡、东建乡、庆丰乡、建设乡、友邻乡、新镇乡、成富朝鲜族满族乡。境内有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
  历史沿革
    友谊县,以国营友谊农场得名。因其是国家“一五”期间由苏联政府援建的机械化农场,为纪念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今友谊县境,中华民国初年隶属富锦县管辖。1917年开始部分垦殖,人烟渐增。东北沦陷后,在三道岗、兴隆镇建立三道岗村和兴隆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54年国务院决定接受苏联政府的援助,在集贤县东部三道岗地区建设大型谷物农场,受国家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同年12月,在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选定总场场址,1955年开荒建场。1958年秋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先后将靠近农场附近或有插花地的集贤县三道岗、兴隆、友邻、七星等4个乡并入友谊农场,组成“友谊人民公社”,实行“场、社合一”。1 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集贤县,以原集贤县东部的友谊农场管辖范围设置友谊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友谊镇(友谊农场场部驻地),隶属合江专区;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划归双鸭山市。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恢复集贤县,以合并于双鸭山市的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和原友谊县辖区为集贤县的行政区域。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在“友谊地区进行政企合一试点”。同年10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恢复友谊县建制,县、场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县址设于友谊镇,隶属合江专区。12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恢复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地区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1973年8月 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并入集贤县。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县的行政区域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由合江地区管辖。1985年1月,合江地区正式撤销,友谊县划归佳木斯市领导。日,由佳木斯市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92年,友谊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北、东北与富锦市毗邻,东南与宝清县以七星河为界,西南与双鸭山市接壤,西与集贤县相连。是以友谊农场经营范围设置的农场县。全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6.4%。县政府驻地友谊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号)设立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县行政区域为友谊县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1]4号)将佳木斯市的宝清县、友谊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000年,友谊县辖4个镇、7个乡:友谊镇、兴隆镇、凤岗镇、龙山镇、兴盛乡、东建乡、庆丰乡、友邻乡、新镇乡、成富朝鲜族满族乡、建设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00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友谊镇 26464 兴隆镇 13902 凤岗镇 8732 龙山镇 2529 建设乡 7251 兴盛乡 6470 东建乡 5730 庆丰乡 6006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 5128 友邻乡 6187 新镇乡 3830 红兴隆农垦分局虚拟镇 17804 
以下地名与友谊县面积相当:
友谊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友谊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5楼 网友103.244.252.99于 12:57:14发表:黑龙江友谊农场慢性病包括哪些疾病 怎么办理报帐
4楼 网友103.244.252.99于 12:56:15发表:友谊县就业局工人为啥工资开1700多我们卫生队干的活又脏又累咋开1000啊你们是亲妈养的啊我们仨国有企业工人干了好几十年还开不过你们上面-都是瞎逼啊现在都同工同酬了住黑龙江巡视组你们都干啥了为环卫工人干点好事我们还要养家户口那我们要吃不上饭了黑龙江友谊农场慢性病包括哪些疾病怎么报帐
3楼 网友221.210.194.236于 7:54:28发表:友谊县那个-为我们做个好事啊都0的往自己兜里装我们夏天晒冬天冷工具和卫生保健费十来年都不给友谊还城西两个环卫队城西他们开1800我们城东开1000小小友谊县两个环卫队你们都拉尿都自己吃了不都是环卫工人干的吗你们都没长0啊数王八的啊你友谊机关事业单位-和县里-你们都是0你们管吃不拉尿你们不得 好死报应啊
2楼 网友221.210.194.236于 7:38:53发表:友谊县就业局工人为啥工资开1700多我们卫生队干的活又脏又累咋开1000啊你们是亲妈养的啊我们仨国有企业工人干了好几十年还开不过你们上面-都是瞎逼啊现在都同工同酬了住黑龙江巡视组你们都干啥了为环卫工人干点好事我们还要养家户口那我们要吃不上饭了
1楼 网友220.181.51.40于 16:35:27发表:哈哈-太多!庄贵臣就是一个!一个棍子!靠着岳父也能-!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双鸭山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友谊镇介绍_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友谊镇地名网
黑龙江双鸭山友谊县友谊镇
地名:友谊镇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230522长途区号:0469
邮政编码:155100车牌号码:黑J行政级别:镇人口数量:约2.4万人 友谊镇相关网站:??????????????
  友谊镇隶属友谊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福前线铁路由镇内通过。为友谊县城和友谊农场场部。  友谊镇名源于友谊农场场名。“一五”期间,国家接受苏联援建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11月,对农场进行勘测设计,并于同年12月,选定在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作为总场场址,1955年5月全面开发建设,遂形成农垦小城镇。1960年4月,设置友谊县,于总场部设置友谊镇,成为友谊县城。1962年10月,撤销友谊县,隶属集贤县。1964年10月,复归新恢复的友谊县管辖。1968年6月,友谊镇为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团部。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仍为友谊农场总场部。翌年8月,撤销友谊县,仍隶集贤县。日,恢复友谊县建制,县0仍驻友谊镇。友谊农场所属工商企业主要集中于镇内。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8%。镇0驻于镇内。
   121 繁荣社区
   121 百兴社区
   121 康乐社区
   121 富强社区
   121 学府社区
还有1个地名与友谊镇同名:
友谊镇区划 121 繁荣社区
122 百兴社区
122 康乐社区
122 富强社区
122 学府社区
友谊镇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友谊镇怎么看? ---说两句吧!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
友谊县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友谊县网站
友谊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总面积188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境内有耕地180余万亩,粮食年产量85万吨,是一个土地广阔、人口稀少、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友谊是挹娄文化的发祥地。在境内发现距今1,700年..
&&&领导信箱
(已受理)
(已受理)
(已受理)
(已受理)
(已受理)
(已受理)
&&&建言政策
【已处理】
【已处理】
【已处理】
【已处理】
【已处理】
您当前所在位置:
各连队温州知青简况
六营五十二连知青概况
  五十二连温州知青共42人,其中市区32人(大部分为五马公社辖区青年),10名为永嘉县青年。男18人、女24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5岁;&老三届&高中毕业生4人、初中毕业生29人,其余为六九、七○届的应届毕业生。温州知青于一九七○年五月二十日、六月九日分两批到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八团六营五十二连,被分到农工二排、三排和食堂参加劳动。
&&&&五十二连位于六营的东南方,南与宝清县七星河乡为邻,东临一望无际的大草甸沼泽地,西与五十三连接壤。其前身是友谊农场六分场一队,再追溯之前,这里是一个名叫&德勋屯&的老自然屯(村)。老职工大部分是解放前从山东、河北&闯关东&到此定居的农民和一些五八年从部队复转的官兵;还有一些因历史、政治等问题劳改释放后就地安置的人员;再就是六八、六九年下乡的哈尔滨知青了。五十二连是一个纯农业连队,有土地一万亩,除按规定必须上缴的粮食外,居民口粮和农副产品基本处于自给状态。
&&&&五月份正值&北大荒&的春播时节,温州知青到连队后未经休整和学习就投入到农田劳动中,从此经历了各种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的考验。温州知青以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闯过了生活关和劳动关,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五谷不分、草苗不识的城市青年,锻炼成掌握了一定农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北大荒&的建设者。有许多温州知青加入了共青团组织、被评为五好战士和青年标兵。二排的九位温州女青年还被评为&铁姑娘&。
&&&&温州知青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为当年封闭落后的连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春风:修建蓝球场、组建女子蓝球队并多次代表连队参加营里的比赛夺得冠军;成立以温州知青为主的演出队,每逢重大节日和活动便排练节目在连队和周边地区演出,使当地老乡第一次在家门口也能观看到新颖的文艺节目;有一技之长的温州青年还为当地人无偿服务,如:邵家钤的摄影、柳鸿飞的修表等。此外,温州人爱清洁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当地的青年人,使之效仿。
&&&&七○年中苏对峙,为保卫边疆九月底营部组建武装连。温州青年陈柏林、邵家钤、张新林、徐建林、刘荣华、王永铭等被编入武装一排待命,七一年春整编后,陈柏林等被派到五十九连,王永铭则前往珍宝岛驻防。
&&&&七一年初,柳鸿飞、邵家钤因有技术特长相继被调到营部服务连工作。王寿松、陈云兰、陈珊珊等三位是当年五十二连温州知青中学历最高的,也于同年被调到六营第二中学从事教学工作。
&&&&七二年,林耐冬、陈跃虹调到营百货商店工作;林耐心调到营卫生院工作;&邵依林调到十八团团部宣传队工作;同年五月陈小琦、叶大建、石力凤、郑小平等调往二十团搞基建。
七三年九月,张玲玲、王寿松分别被五十二连、营第二中学推荐并通过文化考试进入了大中专院校学习。
七四年九月,石历凤在二十团也被推荐重进校门。
&北大荒&恶劣的气候和繁重的劳动使一些温州知青体力不支而得病,从七二年开始相继有许文彬、周美珍、吴和平、陈跃虹、朱新雄等办理了病退手续返回了温州。粉碎&四人帮&后国家调整了知青政策,五十二连的温州知青除林耐心已与当地朝鲜族青年结婚留下外,其余的都通过各种途径返回温州,林耐心全家也与1992年迁回温州落户。三十年后的今天,五十二连的温州知青除朱新雄因病早逝、王寿松在外地工作外,均在温州工作、生活。有十几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大学学历;有的担任着领导职务;有的通过奋力拼博现已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家;现在大多数人仍辛勤地工作在党政机关、金融保险、卫生医疗、工矿企业等行业的岗位上。5547520
六营五十三连知青概况
五十三连温州知青除1人为市中公社辖区青年外,其余均由五马公社辖区青年组成,共32人,男女各16人。由于1名男知青因5.16出发时家人发生意外事故未赴程,实际到达31人。其中年龄最大23岁,最小18岁,除2人为69届初中毕业生外,其余均系&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
1970年5月16日清晨,这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市人民广场乘坐汽车出发,绕城一周后,离开了可爱的故乡。在金华换乘火车,经过4天4夜的长途跋涉,分别于5月20是中午与晚上达目的地(其中一批人因在天津掉队,晚上才到)。
五十三连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内,离集贤县城(福利屯)约80公里。蜿蜒的七星河在连队的东南面流过,东面与52连接壤,西南面、西北面分别于54连、55连相邻,北面是营部所在地。越过七星河30余公里处既为宝清县城。五十三连前身为北满的&套河屯&。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北大荒拓荒创建友谊农场,扩充时&套河屯&并入农场,编为六分场二队。七十年代,农场转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改称为三师十八团六营五十三连。共有老职工约200余人,其中先期到达的天津、哈尔滨知青约20人,另有十余人为中苏边境紧张时兴凯湖劳改农场留场的疏散人员。该屯解放前系伪满洲国警察署所在地,伪满留用人员较多,宗族关系根深蒂固,阶级成分错综复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温州知青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难历程。
到达驻地后,温州知青分别分配到三个农工排,同当地老职工一起,夏天顶烈日、冒酷暑,冬天抗严寒、斗冰雪,开始了春耕、播种、锄草、收割、屯粮、打柴、烧荒、刨冻土、修水利、清茅房、冬季送肥等艰苦劳动。此外还担负着一项特殊的战略任务,作为兵团的战略基地之一为国家医药事业的需要种植罂粟。温州知青怀着一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赤诚红心,战胜了水土不服、气倏恶劣、体力不足等严重困难,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平凡而又壮丽的创业篇章。半年后,由于工作需要,部分知青分别调入机务排、食堂&、学校、加工连工作,有人还担任了连队的管理工作。第二次珍宝岛事件爆发时,为加强边境武装力量,二位温州知青奉命调到武装连队,赴珍宝岛地区,在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接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赢得了广大职工的赞誉。几年来温州知青中,有一人被评为兵团师级&学毛选&&标兵、二人提拔到领导岗位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二人分别被推荐到浙江大学和双鸭山矿务局师范学校学习。在艰苦的岁月中,知青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同甘苦、共患难,31名温州知青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有的男女知青彼此之间互生爱慕之心并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在&北大荒&的峥嵘岁月里,五十三连温州知青胸怀壮志,屯垦戌边,战天斗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边疆的建设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1974年后,随着&病退&、&边迁农&和&顶替父母回城工作&政策的逐步出台,温州知青陆续返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奋斗。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人生历程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当我们回想起昔日那不平凡的种种经历,便感慨万分。&天欲造就人,必先磨难之&,当年这些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成长为各自单位的领导骨干、中坚力量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现在除一人在杭州工作,四人出国外,在温州的26人,分别在教育、财税、建筑、粮食、商贸、工矿企业等各条战线上工作着,大家一道,继续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故乡经济的再次腾飞竭尽全力。
六营五十八连知青概况
58连有温州知青30人,主要来自当时的东风公社,少数来自五马、朔门、大南、小南公社,其中男23人,女7人。真正属于&三届生&的只有1名高中生和几个初中生,大多是文革中的初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只有16岁。
我们于一九七○年六月五日晨在市人民广场集中出发,经四天四夜的不休止跋涉(在火车上过的端午节),于六月九日晨到达集贤县福利屯,然后换坐货运大卡车,于当日中午到达连队。和我们一起被分配到达的还有7位浙江金华知青。经过二天休整后,我们分别被安排到从事农田劳动的二排、三排及从事制砖基建的四排。在我们之前的1-2年,连队已接纳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的知青近四十人,在五十八连的240多个劳力中,知青占四分之一,温州知青占八分之一。
五十八连是农业生产连队。有土地近万亩,位于营部西面约五里地。由于水利条件好,除以种植小麦为主外,还有较大面积的水稻、玉米、大豆,同时也种植少量的高梁、谷子(小米)。五十八连的原名叫&老菜营&,生产的菜类品种和产量是六营最出名的,除自给外,还供应营部或其他连队。
4月至10月是农业生产繁忙季节。间苗、锄草、施肥、耘田、喷药等田间劳动和打场是要过的第一&关&。三江平原的夏天,早晨2点多钟天就亮了,我们经常在3点钟下地,先干上2个小时,这在当时称作是:&跃进&、&为人类多做贡献&,回来后再刷牙、洗脸、吃早餐,学习毛主席语录,然后下地开始正常上班劳动。起初,我们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吃、住和紧张的劳动,曾有人叹气或小哭、大哭,但大伙没有因此被外地老知青和老农工&拉下&。70年10月初,兵团掀起水利大会战大部分温州知青参加了三十团的兴修水渠的大会战。我们挥镐砸冻土,肩挑手提,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提前完成分配的地段任务。71年8月,又参加了营部组织的56连水利会战。五十八连温州知青,用鲜血和汗水,不断谱写光辉的劳动篇章,为连队、为温州争得荣誉。
温州知青的参与,给五十八连注入了新的活力,连队在70年秋天兴建知青宿舍与球场,温州知青事事当先,加班加点制砖、烧砖、挖地基、砌墙、粉墙,披星载月、不辞辛劳。72年春节前,一座有8间宿舍的新砖房终于落成了。并在新宿舍与连部用房之间,开壁了一个近800平方米的蓝球场为主的活动场地,全部男女知青迁入新宿舍,使知青的居住、活动条件大为改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后,各级领导开始重视温州知青的能力与作用,有3人调营武装连,开赴珍宝岛防御地区,有1人调62连当木匠;有1人任连队管理员;有2人调畜物排;有2人调机务排;有1人调食堂,后又有1人任连卫生员&&。许多人先后加入共青团,评为&五好战士&,有的列为入党培养对象。
72年四月,潘祝平受选调,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学习,成为十八团第一个上大学的温州知青。
在71年至73年,我连温州知青中还发生了几件事:一是历益文患肺结核住院,其父亲来连队探望,后病退回温州;二是肖湘琪的父亲因公出差之便,来连探望;三是缪洪宝在食堂被炊事员殴打昏迷,温州知青送医院抢救、献血;四是王贤丰摔伤,腰椎骨折,大家在医院护理;五是几位知青与一位哈尔滨知青斗殴。几年风雨,几度艰辛,几经磨练,几多思索,五十八连温州知青不仅在体魄上得到锻炼,而且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在品德上不断升华,对人生的意义增加了认识,意志也更加坚强。大家在劳动、生活等方面互相关心帮助,如集资买来理发工具,增进了理解与友谊。一些男女之间的友谊虽没有发展成爱情、组成家庭,但仍被传为佳话。许多人还与外地知青、当地青年和老职工结成朋友,至今互有联系。
1972年初,返城风悄然而起,兵团和连队也因连年亏损,开始放手知青返城,我连也由温州知青首开先河。黄洁民第一个迁返温州,接着有手续的走,没有手续的请假走,直至78年,58连温州知青全部返温。其中有的是&边迁农&,有的是父母退休顶替返城,最后一个返温的是潘光荣。
短短的几年支边生涯,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是一个驿站,但这个有特殊历史背景的驿站给予我们的真是太多了。它磨练了我们意志,给予我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经验。返温后,各位在求职、成家、立业等人生征程中,发扬着&北大荒&的精神,善于克服挫折,不怕吃苦、勇于进取,现许多人已颇有建树,除历益文因病早逝外,现侨居国外2人,在温州工作生活27人。有的自己兴办企业或经商,并有一定规模;有的在电业、学校、海关、检察、人大等企事业与党政机关工作或担任领导职务;有的经过努力学习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虽因原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而内退、下岗,但在北大荒练就的&功底&,成为他们在后半生的征途上继续奋斗的精神食粮与法宝。
老知青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几年相聚一次,互诉衷情,互相勉励,有回忆当年在北疆的艰辛与欢悦,更有谈论今后的希望与发展,每人都想再有机会去北国看看,到58连看看,都想在剩余不多的年华中为北大荒、为家乡、为祖国再作贡献。
六营六十连温州知青简况
六营六十连的温州支边青年主要来自温州市东风、五星等公社,共有32位知青组成。其中男性26人,女性6人,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14岁。除部分&三届生&(66、67、68年毕业的高、初中毕业学生)外,大多数是在校的初中、小学学生及社会青年。一九七一年,六十一连解体,一位温州女知青调入六十连;一九七九年因工作需要七营的一位温州知青调到六十连担任指导员,从而先后共有34位温州青年战斗生活在六十连。
一九七零年六月五日上午,我们与其他支边青年一道,告别亲朋好友乘汽车离开温州,从金华转乘火车,于九日清晨到达集贤县福利屯站,后换坐兵团卡车到达目的地&&黑龙江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六营六十连。
六十连是十八团团部到六营的门户,营部至团部的公路穿过连部。六十连是农业生产连队,它原是中苏友谊农场五分场四队。五分场是友谊农场的样板分场,是当时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连队。连队除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外,还种植水稻。
六十连共有五个排:一排为机务排,以操作和管理农机为主,有拖拉机、小型车(轮式拖拉机、康拜因(联合收割)及播种机具等;农二排以管理晒场及农田生产为主;农三排以管理水稻种植、砖瓦厂为主;农四排以农田生产为主;后勤排由食堂、畜牧场、科研组、车队(车、马车)等组成;另外还有家属排,以种植蔬菜、瓜果等为主;连部行政人员包括文书、财会、粮食和物资保管员等;连队战士以原农场职工为主,部分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知青。温州知青到来给连队增添了新的活力,温州知青用汗水为连队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温州知青到连队后稍事休息,就分别分配到农工二、三、四排投入到繁忙而紧张的劳动中,从此这批生在鱼米之乡、长在海边城市的青年在这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开始了漫长的屯垦戌边生活。
四月至十月是黑龙江农作物播种、管理和收割期,是农业连队最繁忙的季节,我们刚到连队时正是田间管理的春夏季节,地处祖国最东北的三江平原,早晨三点,太阳已照亮大地,连队的&跃进&、&会战&一个接一个,每天三点钟我们就得起来下地、锄草、间苗、松土&&
七○年十月末,我们参加劳动后的第一个果实&&水稻、玉米等粮食收割完毕,兵团就开展了水利大会战。连队大部分温州青年奔赴三十团参加兴修水利大会战,在冰天雪地里,我们抡镐刨冻土,挖土运泥长达一个月之后才班师回队.
七一年,二位温州青年调营武装连,开赴珍宝岛地区巡逻放哨。
七三年八月,一人被荐上大学深造。
七三年秋冬,为解决六营及连队木材的需要,部分温州知青被派遣至大兴安岭红星林场伐木。
通过在农工排繁重劳动的磨砺后,部分温州青年因表现良好被调离农工排,分别调到行政部门、机务排,科研、食堂、畜牧场等部门工作六十连的条件虽然好于兄弟连队,但艰苦的生活,紧张而繁重的劳动,还是锻炼了每位温州青年。有二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人加入青年团,不少温州青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我们学会了施肥、打草、扛麻袋、推小车、赶马车、开拖拉机、康拜因等各种劳动技能。六十连34位温州青年为开发北大荒吃大苦、流大汗战天斗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七三年开始,返城风吹到连队,温州知青开始通过&病退&、&边迁农&、&父母退休顶替&等各种途径返回温州,直至七九年,34位温州青年全部回到温州。
三十年后的今天,六十连温州老知青中除二人不幸英年早逝、二人侨居国外,其余分布在温州市区各行各业上,大家在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为自己的事业、为家乡的建设继续奉献自己的热和力。
六营六十一连温州知青简况
  六十一连有温州知青30人,主要来自当时的温州五马及小南公社(街道)。其中男16人,女14人,全部由&三届生&组成,高中生五人,其余都是初中生。
&&&&&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零年的五月十六日,我们离开了春暖花开的鹿城,来到了仍然寒意未消的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营六十一连。
六十一连位于六营营部这个大平原上微微隆起的小山包的北面。连部与营部办公楼、营部机关食堂仅三、四十米之隔。我们来到之后,原营部招待所就成了我们温州知青的男女宿舍,跨过营部办公楼前的公路,就是加工连和六十二连(基建连)。
六十一连是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连队,亦称畜牧连。连队规模不大,由二十来户当地人和五、六个哈尔滨知青、十几个上海知青、三十位温州知青组成。连队分两个排,一排为饲养排,养鸡、养猪、养马、养牛;二排为农工排,承担连队十来公顷的土地耕种任务,主要是种植牲畜饲料。还有一个种马站,负责全营的役马配种繁殖,一个铁匠铺一个豆腐房和一个小酒作坊。连队生产的畜牧业产品和副食品,除部分上调团部外,主要供应营部食堂&、医院等各营直机关。
六十一连由于紧靠营部,是营直属连队。四邻医院、供销社、机关食堂、学校,在生活条件各方面较一般农业生产连队颇显便利,但在劳动强度方面和生产连队不相上下。
一九七零年五月二十日,我们抵达连队后,分别被分配到畜牧排或农工排。稍事休整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农牧业生产劳动中。我们满腔热血,怀着&屯垦戌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赤诚忠心,克服气候恶劣、饮食不适、水土不服、体力不足及思乡恋亲的种种困难:夏天头顶烈日抗酷暑,冬天脚踏冰雪斗严寒。在北大荒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开始了艰难的人生征途。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地球,是光荣神圣的生活环境中开始了艰难的人生征途。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们的命运&。我们饲养牲畜、耕地、播种、间苗、锄草、收割、扬场、屯粮、打柴禾、修水利、盖房屋、筑公路、打井取水样样都干。在一系列艰苦的劳动磨砺中,我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闯过了一道道的劳动关和生活关,从而使我们这批生在祖国江南鱼米之乡,长在气候宜人的滨海城市的青年,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北大荒&建设者。
由于我们这批温州知青人数在连队占百分之三十,不光在生产上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并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人才济济。文艺、体育均很优秀,连队由温州知青组成的男子篮球队、足球队,几乎打遍全营无敌手,享有&知青作家&美誉的陈爱民早期作品即轰动十八团乃至全国。
&我们的到来给六十一连带来了勃勃生机。当时六十一连温州知青和全营温州知青保持最频繁的联系,在全营、全团都有较高的影响。
七一年营部对连队进行调整,畜牧连解并。邢秀琴、黄小琴分到服务连,沙小珍去了六十连,朱润芝、徐萍、陈洪林、徐小玲、王显真、编入武装连,邵荣驹、陈瑞兴、林乐儒去了五十四连,陈爱民调到团部文工团,陈丛民、潘教杰、郑光荣、王守成、张益泉、蔡定福、黄爱玉、杨烈荣、陈敏敏、郑淑兰、韩玉珍、邱菊芬、戴微微、周家荣、唐小珠、徐金星去了五十六连。
六十一连解体后,我们这批温州知青在新的连队、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边疆的农垦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得到了兵团领导的肯定。有三人调入营第二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有的成了连队秘书、统计、会计;有的成了电工、木匠、铁匠、酿酒师、机修工。先后有十人被评为&学毛选&标兵和&五好战士&,陈丛民还被评为团优秀青年标兵。一九七二年,国家在兵团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邢秀琴、潘教杰、陈丛民被推荐到高等院校学习。
&一九七四年&边迁农&和&父母退休顶替&政策出台,至一九七九年下半年六十一连的全部温州知青陆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温州,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旅途。
几年的支边生涯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是短暂的,但那些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给予我们的东西却是太多太多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六十一连温州知青中除了陈一允因病英年早逝、邢秀琴侨居海外,其余均在温州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上,发扬&北大荒&精神,不畏困难曲折,勇于进取,为祖国、为家乡、为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
六十一连有我们&贼多&的怀念,那里有我们&粘粘乎乎&的爱恋,那里有我们&老鼻子&的故事&&六十一连的温州知青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深深地怀念&北大荒&,因为那里是我们永远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每个人都想有机会再去北国看看,都想在剩余的年华中,为北大荒,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再作贡献。
六营六十二连温州知青简况
六十二连共有温州知青30人,来自温州市区东风、海坦、市中、城西公社辖区。其中男23人,女7人,年龄最大24岁,最小17岁,大多为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少部分是社会青年。
们于1970年6月5日早上7时乘专车离开温州,当日下午3时到达金华改乘火车专列,经过4天4夜的长途跋涉在6月9日早上5时到达黑龙江省集贤县福利屯站。在车站广场,兵团各连队派来的汽车早已一字排开等候我们,又经过几小时的颠簸,于9日中午到达目的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六营六十二连。
六十二连是营直单位,除原农场职工外,有北京、天津和哈尔滨等地知青。
&&连队的任务是担负营部的基本建设、制砖、打井取水等。在短短的几年里,我们和全连战士一起努力奋斗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营部医院、百货商店、砖瓦厂、青年宿舍等建筑,并在营部周围打出了十多口机井,为营部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1年下半年,由于营直单位人员精简,温州知青除1人病退回温外,有3人调到团武装连,其余全部下放到54连和56连两个农业连队,开始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我们不怕烈日、不畏严寒,边学边干,学会了播小麦、种玉米、锄草、收割、晒场等农业技能。特别是冬天,我们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里筑路、挖渠、修水利。经过几年的艰难磨炼个个成了生产骨干,有的成了农机手,有的成为技术能手,为边疆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3年,有几人重新抽调到营基建连(原砖瓦连),再次成为基建战线的排头兵。
1974年,温州知青开始以回家探亲、结婚、病假、事假等形式陆续返乡,在以后的&知青大返城&浪潮中温州知青全部回到故乡的怀抱,最后一个是1980年。
六营加工连温州知青简况
加工连有温州知青30人,主要由市区东风公社辖区青年组成,小部分来自其它公社。其中男19人,女11人,年龄最大22岁,最小16岁,文化程度基本上属初中毕业(包括69届,70届初中毕业生)。
1970年6月5日,30位温州知青满腔热血响应祖国号召,挥泪告别了家乡,到达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六营加工连驻地。
加工连位于六营营部机关所在地,约有130人左右,知青占80%,来自上海、天津、哈尔滨、北京等地的知青比我们早一年到连队。加工连由榨油车间、碾米车间、酱油房、晒场、武装值班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后勤保障供应,武装值班分队担任营部机关的保卫和治安,战备和应急任务等。
我们被分配到加工连各车间工作在当时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同其它农业连队相比,加工连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由于北大荒的生活、工作环境与城市不同特别是劳动强度和饮食方面,刚开始我们难以适应,怀念起家乡的亲人和城市生活,有时也后悔一时冲动到北大荒支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连队领导、各地老知青的开导,使我们对北大荒生活慢慢地适应了,连队经常组织学习和忆苦思甜等活动,也教育了我们这些知青,我们认识到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是兵团战士的光荣任务。开始投入到艰苦的劳动锻炼中。割草,我们割破了手;兴修水利,我们磨出了血泡;筹建酿酒车间,日晒虫咬。几年后,我们锻炼得个个象&黑铁塔&,&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北大荒留下了我们青春的热血和汗水。
温州知青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吃苦耐劳,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学习和工作,经常受到连队领导好评,在连队各地知青中有口皆碑。71年2位温州知青被光荣地评上了&五好战士&。5位温州知青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好几位温州知青担任班排长。72年温州女知青孔永芬被保送到国家外交部工作,更让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连温州女知青鲁爱华处处吃苦在先、工作在前,不幸因病早逝,她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神圣事业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北大荒的土地上,我们永远地怀念她。
岁月悠悠,往事如云烟。如今,加工连的温州知青中有2人在北京工作,1人侨居国外,3人英年早逝,其余24人在温州的工厂、银行、公安、宾馆、交通、商业、医院等单位工作,有的已成为各基层单位的领导,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有4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大荒精神培养了我们这一代知青,我们都以是知青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友谊县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