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治湿疹吗治耳道湿疹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外耳湿疹医院推荐
联系电话:9
1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
1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
0条患者评价
您可以在全国最大的医患咨询平台咨询健康问题,还可以分享您身边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经验。
外耳湿疹药品
季节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对症治疗以及非鼻部症状结膜...
参考价格:¥33
1. 伴有真菌感染或有真菌感染倾向的皮炎﹑湿疹。
参考价格:¥26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你知道几种?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你知道几种?
小编导读即或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很多皮肤病依旧不依不饶地纠缠着人们,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阻碍与困扰,譬如湿疹,持久的瘙痒令人心烦意乱,甚至让人脾气变得急躁,给生活带来不少的负面反应,要如何治疗湿疹呢?兵书上有三十六计,治湿疹也有36种中药,你都知晓?古代医家以湿疹与风、湿、热邪有关为理论基础,根据湿为发病根本,湿邪郁久可化热,又常挟风邪,总结出,治疗湿疹的主要原则为祛湿、清热。而湿性黏腻,湿热毒邪蕴久可损脾、耗血、伤阴,甚则化燥生风,所以,又以健脾、养血、滋阴、祛风、化瘀药经常用于湿疹病后期及慢性湿疹治疗。一、祛风类药1.防风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2.刺蒺藜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3.全蝎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4.僵蚕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二、祛湿类药1.苍术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2.厚朴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3.茯苓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4.薏苡仁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5.车前子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6.茵陈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7.萆薢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8.藿香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三、清热类药1.黄芩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2.黄连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3.黄柏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4.龙胆草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5.苦参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6.玄参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7.白鲜皮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9.青黛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土茯苓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11.马齿苋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12.地肤子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四、理血类药1.生地黄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2.当归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3.赤芍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4.紫草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5.丹参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6.白茅根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7.莪术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五、补益类药1.白术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2.党参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3.熟地黄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5.何首乌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常见病百家百方丛书:湿疹百家百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宋坪,温长路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原创投稿!)⊙◆⊙◆⊙新媒体编辑:王丹
发表评论:
馆藏&1793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李凡成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10其他耳病
本病多因过敏体质、脓液浸渍、化脓性感染等所致.以耳廓及其周围皮肤弥漫红肿,瘙痒,水泡糜烂流水,灼热肿痛, 或皮肤粗糙、皲裂、痒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多见,有急性慢之分.可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中医称旋耳疮.病机与胎热熏耳、风热湿邪犯耳、血燥耳窍失养等有关。【诊断要点】1.急性⑴病史:有外耳道流脓病史、家族过敏病史, 或有接触某种物质等诱因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等病史;或有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的现病史。⑵症程:急性起病,病程2~3周,可反复发作.⑶症状:外耳道口及周围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 出现多数粟粒样丘疹,并形成小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有浆液或脓液渗出的糜烂面,干后结痂.若继发感染则有轻度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部红肿及疼痛加重, 耳后淋巴结肿痛。2.慢性者&& ⑴病程:病程较长,皮损与症状时轻时重.&& ⑵症状:外耳道口周围或耳后沟皮肤粗糙,红斑、浸润,结痂、鳞屑,或裂隙、糜烂,并有瘙痒、不适感。【辨证论治】1.胎热熏耳证[主证]& 婴幼儿患者,面颊部及耳部搔痒难忍,夜间尤甚,局部灼热潮红,丘疹。指纹青紫。[治法]& 解毒燥湿,祛风止痒。[方药]& 桑菊饮[&& ] 加减。桑叶6g& 菊花6g& 银花6g& 连翘6g& 苦参6g& 薄荷3g& 黄柏3g 甘草4g& 徐长卿6g& 薏苡仁10g[加减]& 大结加大黄,渗液多加车前子清热利湿,干燥起屑而痒者,加沙参、麦冬滋养阴液。2.风热湿邪犯耳证[主证]& 耳部肌肤灼热痒痛,潮红肿胀,局部小水疱,或糜烂溢黄水.口微干,小便黄,舌质偏红,苔薄腻,脉浮数.[治法]& 疏风清热,除湿止痒.[方药]& 除湿汤[&& ]加减.连翘10g& 滑石15g& 车前10g& 枳壳10g& 黄连3g& 黄芩10g& 木通 6g& 甘草6g& 陈皮6g& 荆芥6g& 防风6g& 茯苓15g[加减]& 局部感染致红肿疼痛,加银花、连翘;伴烦躁易怒,舌质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者,加龙胆草、栀子、柴胡,大结加大黄.3.血燥耳窍失养证[主证]& 病程长,患处搔痒,皮肤粗糙、皲裂,表面或有鳞屑,症状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 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方药]& 四物消风汤[& ]加减.当归10g& 川芎10g& 防风6g& 荆芥穗6g& 赤芍15g& 生地30g白藓皮15g& 薏苡仁20g[加减]& 者加何首乌、火麻仁;倦怠乏力加黄芪、党参、黄精益气;局部灼热结血痂者加黄芩、丹皮。【西药治疗】1.抗感染:用于有感染者或预防感染.口服氨苄青霉素0.5g /次,2次/日;或复方新诺明2片/次,2次/日;或麦迪霉素200mg/次,4次/日.(这三类药物不是要求同时服用,而是考虑采用不同的选择)2.抗过敏⑴.盐酸苯海拉明25mg/次,3次/日;或扑尔敏4mg/次,2次/日,口服.⑵10%氯化钙或10%葡萄糖酸钙10ml/次(小儿减半),静脉缓慢注射.⑶维生素C200mg/次,3次/日,口服.⑷强的松(泼尼松) :小儿15mg,成人30-45mg/日,分为早上7时服三分之二总量,下午5时服三分之一总量,均为空腹服用,连续服用4天。.【外治】1.黄水淋漓、糜烂、溃疡者,可用:①用硼酸溶液或5%醋酸铝溶液湿敷.②防风15g& 苦参& 银花各30g& 煎水,加枯矾适量,清洗患处.③七叶一枝花15g& 黄连& 五倍子& 大黄& 苦参各10g& 煎水300ml ,去渣,加入溶于适量酒精的冰片3g,搅匀,过滤,放凉后清洗患处. 清洗患处后再用青黛散[&& ]、柏石散[&& ] ,或川贝母粉、黄连粉之类干掺患处.2.渗液少或无渗液者,可用1~2%龙胆紫、类固醇皮质激素类软膏、 氧化锌油剂或糊剂.3.结干痂或脓痂者,可用双氧水清洗患处,再涂药膏;或用野菊花、 蒲公英各60g煎水,清洗患处并湿敷0.5小时左右,然后用柏石散[&& ] 、 黄连粉之类麻油调涂疮面,或黄连膏涂疮面.4.干燥、皲裂、脱屑者,用碧玉散[&& ]或穿粉散[&& ],以麻油调涂患处,或紫连膏[&& ] 外涂,以滋润肌肤.5.皮肤增厚或皲裂者,可用10~15%硝酸银液涂擦患处.6.发作间歇期,用70%酒精清洁外耳道,保持其干燥.【针灸治疗】取翳风、合谷、曲池,针剌,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补法,每天1次.【预防护理】1.发现致病因素,应予消除或避免.2.保持局部清洁,勿搔抓患处,忌用热水或肥皂水清洗, 勿用刺激性药物涂患处.以免加重损伤或感染邪毒.3.忌食辛辣香燥和鱼、虾等发物.4.注意耳部卫生,经常观察和清洗小儿耳后折缝,勿使汗水、泪水浸渍.5.积极治疗能引起本病的原发病,如中耳炎、面部等.6.注意查明引起本病的各种刺激因素,力求避免之,如受热、寒冷、日光、丝织品、毛织品、动物羽毛、外用或内服药物、玩具、肥皂、眼镜架脚、塑料助听器、耳塞、耳环、衣服的高领,以及特别是油漆、染料、化妆品等.对小儿尤宜注意.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0:58
李凡成大夫的信息
李凡成大夫电话咨询
李凡成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李凡成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李凡成大夫提问
李凡成的咨询范围:
1、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3、急慢性鼻窦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嗅觉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5、干燥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6、反复性鼻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7、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与息肉、声带白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8、急慢性扁桃体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9、咽、喉囊肿的非手术中药治疗 10、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11、喉返神经麻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12、耳郭假性囊肿的中药治疗 13、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4、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5、突发性聋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6、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7、眩晕症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18、耳鼻咽喉肿瘤诊断及放化疗后的中医药康复治疗 19、灼口综合征、复发性口疮及其他口腔黏膜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0、小儿反复感冒、小儿各种鼻炎与鼻窦炎、小儿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鼾症)、儿童非化脓性中耳炎(耳聋),以及耳鼻喉科疾病时常伴随的小儿汗症(容易出汗多)、食欲减退、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
李凡成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热点问题推荐
耳鼻喉科好评科室推荐
耳鼻喉科相关标签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耳道湿疹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