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结构上与神经有关的结构和神经

局部解剖_上肢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局部解剖_上肢试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6.58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腋神经_桡神经与肱骨关系的应用解剖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腋神经_桡神经与肱骨关系的应用解剖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4|
上传日期: 16:41:2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腋神经_桡神经与肱骨关系的应用解剖
官方公共微信【组图、相关PPT】肱骨后侧入路中识别桡神经的浅层解剖标志
作者:zhanghaisen
在肱骨后路手术中为了确保桡神经完整性必须要识别出桡神经的位置。多项研究对桡神经走行的骨性解剖标志进行了报道,但在传统的肱骨后侧肱三头肌劈开入路中通过浅层标志识别桡神经的位置尚未见诸报道。最近,美国新泽西医学及齿科大学的Daniel A. Seigerman, MD等实施了一项尸体解剖学研究,对肱骨后侧入路中识别桡神经的浅层解剖标志进行了考察,其研究报告发表于最新一期的J Orthop Trauma上。 研究者将30具成年男性新鲜冻干尸体上肢(连接躯干)分为15对。去除标本皮肤及皮下组织。将每具尸体上肢取侧卧位置于手术台上以模拟术中定位(图1),肘部屈曲90°,用角度尺测量屈曲角度。
图1.将标本侧卧,患肢屈曲肘关节90°以模拟患者术中定位。该体位是标本数据测量的前提和基础。 解剖显露臂后侧的肱三头肌腱膜,找出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的肌肉隔膜,将该肌肉隔膜与肱三头肌腱膜之间的交叉点作为一个标志点(图2A)。在该标志点以近两横指水平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图2B)。在此水平分离肌肉组织确认桡神经沟内骨膜中的桡神经(图2C)。应用测量尺测量桡神经最远侧(与肱骨中轴线交叉处)与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图2D-E)。在每根肱骨的中轴线上测量自近端关节面到远端关节面之间的肱骨总长度。记录每一标本的测量数据后,采用配对t 检验和Student t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2.(A)标志点的确认,肱三头肌腱膜,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三者之间的交汇点。(B) 在该标志点以近两横指水平钝性分离肱三头肌。(C) 深层解剖分离肌肉组织确认桡神经的位置(箭头所指,桡神经在肱骨中轴后侧的走行)。(D) 测量桡神经与标志点之间的距离。(E)素描图示A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标志点到肱骨中轴处桡神经之间的距离。 测量结果显示,从标志点到桡神经之间的距离为39.0±2.1 mm(范围,36–44 见表1)。左侧和右侧的平均测量距离分别为38.9±1.86 mm 和39.1±2.4 mm,经配对t 检验,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9; 表1)。肱骨的平均长度为33.35±2.13 cm (范围, 29.8–36.0 cm)。 表1. 15对(30具)标本标志点到肱骨中轴处桡神经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作者指出,从标志点到桡神经之间的距离基本恒定,大约为标志点以近两横指水平。在实施肱骨后侧入路手术时,肱三头肌腱膜,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三者之间的交汇点可作为识别桡神经的标志点。
【手术入路PPT】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骨病相关文章
创伤骨科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王辉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臂丛神经的组成、位置和分支
1.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臂丛(plexus brachialis由第5~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臂丛自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行程中臂丛的五个根的纤维经过分离组合,最后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及后束。由此三束再分出若干长、短神经。在锁骨中点后方,臂丛各分支较集中,位置较浅,此点为进行臂丛阻滞麻醉的部位。
&2.臂丛的分支   (1) 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 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 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 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7.腋神经(n.radialis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1:12
王辉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王辉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王辉大夫提问
王辉的咨询范围:
手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外科(深静脉血栓,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管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元的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