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掐静脉在人体颈部枕静脉直径哪个部

&>&&>&&>&&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手少阴心经)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21:18:02&穴位密码网&阿牛哥&文章浏览:(331494)次
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人体穴位图
认识中医就从了解人体穴位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穴位,是养生、保健、治疗的先决条件。人体穴位由十二经络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组成,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穴位(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穴位(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穴位(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位、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穴位片包括督脉、任脉穴位。
人体穴位是什么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输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中医讲究的人体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jué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手少阴心经按摩作用与方法
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 & & & & & & & & & & & & & & & & & & & &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高清版
心脏在中医医学中是属于五脏之一:位于肺之下,横隔膜之上,状如莲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心脏机能大致相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组织。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处压看看,会感觉到似乎有硬块。心经的穴位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九个穴位。心经发生异常时,身体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请刺激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能减轻了。
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极泉穴&2青灵穴&3少海穴&4灵道穴&5通里穴&6阴郄穴&7神门穴&8少府穴&9少冲穴。
1、极泉穴HT1 Jí&quán
【极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极泉穴位的位置】
极泉穴的位置: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腋窝最深处)
取穴方法: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穴位解剖: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腔内除大量的脂肪(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外,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而针经臂丛内侧,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
【穴名解说】
极泉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归属:手少阴心经第一穴。
穴名释义:高及甚为极,水之始出曰泉。心经经穴中,本穴最高,又为首穴。手少阴脉气由此而出,故名极泉。
【按摩极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弹拨、揉按此穴位:能够有效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绞痛、冠心病、心悸、心痛等;
2、长期按揉此穴位,对肩臂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臂肘冷寒、肩关节炎、肋间神经痛、黄疽、腋臭、息病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和保健作用;
3、按揉此穴位,能够缓解上肢麻痛、颈淋巴结核等;
极泉穴位配伍
心痛干呕烦满:配侠白穴(《针灸资生经》)。
腋窝痛:配日月穴、肩贞穴、少海穴、内关穴、阳辅穴、丘墟穴(《针灸学手册》)。
四肢不收:配日月穴、脾俞穴(《针灸资生经》)。
咽干咽喉肿痛:配太渊穴、偏历穴、太冲穴、天突穴(出处同上)。
心悸、冠心病:配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肘臂冷痛:配侠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铜人》: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
《大成》:主目黄,胁下满痛,悲愁不乐。
《循经》:肩膊不举,马刀侠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极泉穴时,用力要均匀和缓。开始时可适当轻缓,后来再慢慢加大力量,以手臂上产生酸麻感为佳。按摩的同时,患者最好能配合深呼吸。
沿着上臂内侧后缘,用拇指一次按揉下来,拇指放到腋窝下,从腋窝极泉穴开始,依次往下,一直弹拨到肘关节中间线上一般感到疲劳、不舒服、病情加重时,随时随地可以按摩,轻度按摩可以保健,重度按摩可以急救。
针刺方法: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本穴一般不炙。
(2)避开腋动脉:以一手按住搏动的动脉,在动脉的内后缘进针。
(3)不宜大幅度提插:因为腋腔内组织疏松,且腋静脉与深筋膜愈着,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中血管,会造成血肿。避免刺伤腋窝部血管,引起腋内出血。意外及处理形成血肿应立即退针,先冷敷后热敷,以促进血肿消散。
2、青灵穴HT2 Qīng líng
【青灵穴位位置图】
【图解青灵穴位的位置】
【青灵穴的位置】位于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穴位解剖】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等结构。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等结构。
【穴名解说】
【青灵穴】经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作青灵泉。属手少阴心经。别名:青灵泉。
【穴位含义】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运化心血。
【按摩青灵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腋下肿痛、肩臂不举等。
【作用功效】青灵穴,运化心血、理气止痛,宽胸宁心。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腋下淋巴结合等。
【穴位配伍】青灵穴配曲池穴、肩髃穴治肩臂痛。
【相关论述】
《铜人针灸经》:“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针灸大成》:“主目黄头痛。”
《类经图翼》:“振寒胁痛,肩臂不举。”
【治疗文献】
(1)主肩不举,不能带衣也(《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头痛振寒,目黄胁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主肩痛不举,腋痛,目黄,目系痛,振寒(《针方六集》)。
(4)主肩臂红肿,腋下痛,目黄,马刀(《循经考穴编》)。
(5)头痛,目黄,胸胁痛,肩臂不举(1版《针灸学讲义》)。
(6)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2版、6版《针灸学讲义》)。
(7)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痛(4版《针灸学讲义》)。
(8)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5版《针灸学讲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青灵穴,直刺或向上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及腋部放散。
【艾灸方法】青灵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1-3壮。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抬起右臂和肩平,肘弯屈,小臂向上,左手五指并拢,把小指放置在手臂内侧肘横纹处,拇指按压所在之处有酸痛感:
(2)除拇指以外,其余四指放于臂下,轻托手臂,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揉按穴位。
(3)每日早晨和晚上左右穴位各按揉一回,每回大约按揉1至3分钟。
3、少海穴HT3 Shào hǎi
【少海穴位位置图】
【图解少海穴位的位置】
【少海穴的位置】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该静脉接受前臂正中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的注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前方,穿前臂深筋膜,深进旋前圆肌,继穿正中神经(或其内侧)及其深方的肱肌。
【穴名解说】
【少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合(水)穴。别名:曲节穴。
【穴义】心经经水在此汇合。
(1)少海:少,阴也,水也。海,大也,百川所归之处也。该穴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少海穴。本穴。本穴物质为青灵穴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之血汇合而成,汇合的地部水液宽深如海,故名。
(2)曲节:曲,稳秘也。节,树之分叉处也。曲节名意指汇合于本穴的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合而成,经水在本穴汇合为本穴气血的主要运动变化。但因本穴的经水温度较高,水液亦同时进行气化,经血的气化如树枝分化但又不易察觉,故名曲节。
(3)心经合:本穴物质中,它不光有地部汇合的经水,它还有自少冲穴等穴上行汇合于此的水湿云气,为心经水、气二物的共同汇合之处,故为心经合穴。
(4)本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与天部的云气汇合之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缩合冷降,穴内气血总体特性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之血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之血循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少海穴又名曲节穴,为针灸穴位,手少阴心经合穴。海为诸川之汇,深阔无量。在人身以少阴为六经之最里。又本穴治症,极为夏杂,牵及多经之病,有如众症来归者,故曰“少海”。所谓少者,指少阴经言也。其所治症为表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七情志意等病,如癫狂、吐涎、项强、臂痛、齿痛、目眩、头风、气逆、瘰疬等等,即“海”之含意也。
【按摩少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炎,尺神经麻痹。
(2)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胸膜炎;
(3)运动系统疾病:落枕,前臂麻木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肘臂挛痛,下肢痿痹。
(4)其它:心绞痛,淋巴结炎,疔疮,瘰疬,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肋间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少海穴,降浊升清、理气通络、益心安神。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少海穴配内关穴、神门穴、大陵穴治癔病;少海穴配合谷、内庭,有清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牙痛,牙龈肿痛;配后溪,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手颤,肘臂疼痛;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文献摘要】
《百症赋》:“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胜玉歌》:“瘰历少海,天井边。”
《甲乙经》:“少海主风眩头痛。”
《外台秘要》:“少海主寒热,齿龋痛、狂。”
《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
《铜人》:“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
《针灸大成》:“主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少海穴,直刺或向上刺0.5-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放散。
【艾灸方法】少海穴,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按压少海穴位,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按压5分钟,每天按压2次。我们在日常保健过程中可以用少海穴提高保健养生的综合性。对于在心火较旺的时候每天可以按摩3-4次,每次1-2分钟就可以了。这个穴还可以治疗出汗、心痛心烦等病症。
【研究进展】
(1)结肠炎:配外陵等,对痉挛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缓解结肠痉挛的作用。
(2)调整心率:实验表明,针刺少海、神门穴,可使注射肾上腺素造成动物心率减慢者,有迅速恢复心率的作用。
(3)治疗牙通:指掐少海穴:用拇指指尖放于对侧少海穴(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内侧与肱骨内上踝连线的中点处),适当用力掐1分钟。功效:可通络止痛。
(4)治疗高血压:少海穴透曲池穴治疗高血压。
(5)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曲肘80~90度,紧靠肘关节骨边缘取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3寸长的毫针,直刺双侧曲池穴,根据体质胖瘦,向少海穴透刺1.5~3寸深,运针得气后,用捻转提插手法,使针感上传至肩,下行于腕,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度。1分钟后停止运针,每5分钟行手法1分钟,30分钟后每10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1小时即可出针。针刺前休息30分钟和拔针后分别作血压测量,并详细记录针前针后所测血压。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6)疗效:针前针后测量血压,发现每次针刺后均有即刻降压的效果。随着针刺次数的增加,即刻降压的幅度减少,而血压反跳的程度也减轻,经1个疗程后,达到较明显的降压效果。同时对改善临床症状也有帮助。
(7)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高血压、癫狂等;少海属手少阴心经合穴,主治心痛、肘痛、挛痛、瘰疬、头颈痛、腋胁痛等。曲池透少海可平肝泻火,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4、灵道穴HT4 Líng dào
【灵道穴位位置图】
【图解灵道穴位的位置】
【灵道穴的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穴位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名解说】
【灵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经(金)穴:经穴,属金。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通过并气化。
(1)灵道。灵,与鬼怪相对,神灵也,指穴内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道,道路。该穴名意指心经经水在此气化。本穴物质为少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处为气化散热,气化之气循心经气血通道而上行,故名。
(2)心经经。经,经过也。本穴为心经地部经水运行的通道,经水在地部无散失,故为心经经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是蒸发化气,所化之气与心经气血相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血)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心经下行,气化之气循心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
【按摩灵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作用功效】灵道穴,生发心气。
【主治病症】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1)循环系统疾病:心痛,心悸,心内膜炎,心绞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失眠,精神分裂症,失语,肘关节神经麻痹或疼痛,手指麻木。
(3)其它: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暴喑。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失音、腕臂痛。
【穴位配伍】
(1)灵道穴配心俞穴治心痛。配内关、巨阙、中冲治心绞痛。
(2)配人中、合谷、巨阙治癔病;配天突、天窗治暴瘖;配尺泽、少海治肘挛。
(3)灵道配外关,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臂痛,指麻,关节炎。
(4)灵道配廉泉,有利舌启闭的作用,主治舌强,暴喑,癔病。
(5)灵道配郄门,有安神宁心,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心悸,怔忡,心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灵道穴,直刺或向上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前臂及手指放散。针刺时避开尺动、静脉。
【艾灸方法】灵道穴,艾条灸10-15分钟,灵道穴,艾炷灸3-5壮。
冠心病犯病时,可用拇指先轻揉灵道穴1分钟,然后重压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分钟,每天上下午各揉1次,10天为一疗程,间歇2~3天,可进行下一疗程。经观察,揉按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亦有改善。
5、通里穴HT5 Tōng lǐ
【通里穴位位置图】
【图解通里穴位的位置】
【通里穴的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取穴方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当神门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在尺侧腕曲肌与指浅曲肌之间,深层为指伸曲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名解说】
【通里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千金要方》作通里。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络穴。通,通往。里,内里。心经络脉由此穴分出,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而相通。
【穴义】心经经水由此交于少阴肾经。
(1)通里。通,通道也。里,内部也。该穴名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通道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灵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通于地之地部,经水即从本穴的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心经络。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心经的体内经脉,有联络心经内外经脉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心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经血)。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即由心经交于肾经)。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按摩通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作用功效】沟通心肾。通里穴,手太阴心经之络穴。还有宁心安神,和营熄风,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之功效。对头昏目眩,心痛,心悸怔仲,失眠,咽喉肿痛,爆喑,舌强不语,腕臂痛,遗尿,月经过多,崩漏等。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内侧痛、肘及前臂疼痛、头痛、目眩、面赤热、遗尿、月经过多、狂症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2)循环系统疾病:心悸,怔忡,心绞痛,心动过缓。
(3)呼吸系统疾病:扁桃腺炎,咳嗽,哮喘。
(4)其它:急性舌骨肌麻痹,胃出血,子宫内膜炎;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5)本穴出现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可作为心动过缓的定性诊断。总是丢三落四,捡了这个忘了那个,这就是心经的气血不足造成的。通里穴就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我们开心窍,通心神,长心眼。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动过缓、中风失语、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等。
【穴位配伍】通里穴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绞痛、心律不齐、心悸、怔仲等;通里穴配廉泉穴、哑门穴治不语。配廉泉、涌泉主治舌强、暴喑。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通里穴,直刺或向上刺0.3-0.5寸,局部酸胀,针感可下行传到无名指或小指,或循心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个别可走向胸部。
【艾灸方法】通里穴,艾条灸10-15分钟,通里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相对,捏拿患者左右侧通里穴各36次为一遍,一般捏拿3-5遍,即可心舒神安.
对于上班族来说,如果感觉工作累的时候,在办公室腾出几分钟的时间,握拳立起,将手的小鱼际放在桌子边缘上,从手腕内侧开始,沿着桌子边向上推,一直推到手肘部位,这样反复推个30~50次,大脑得到了休息的同时,可以疏通心经,增长智慧。
6、阴郄穴HT6 Yīn xì
【阴郄穴位位置图】
【图解阴郄穴位的位置】
【阴郄穴的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穴位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名解说】
【阴郄穴】经穴名。出《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郄。《外台秘要》作少阴郄。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郄穴。别名:手少阴郄,石宫,少阴郄。
【穴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1)阴郄。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2)手少阴郄、少阴郄。手,手部。少阴,心经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经水循地部孔隙回流地之深部。理同阴郄名解。郄穴之意与本名解同。
(3)石宫。石,肾之所主也,水也。宫,宫殿也,出入的门户小而内部宽大也。石宫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深部的巨大场所。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是从地之天部流入肾骨所处的地之地部,孔隙中流下的细小水流汇入了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名石宫。【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气血特征】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交汇处则如人体末端的井穴,因此地表的经水是向内注,地表下部的气态物是向上升。以通里、阴郄二穴论,它则如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沟通孔隙,它位于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中部区域,因此,地面河道的河水在河道的中部即会循孔隙注入地下河道之中,此即如心经体表经水的运行。
【功能作用】沟通心肾。
【按摩阴郄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作用功效】阴郄穴,沟通心肾。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区痛、盗汗、胃出血、子宫内膜炎。
【穴位配伍】
(1)阴郄穴配大椎穴治阴虚盗汗;阴郄穴配巨阙穴、心俞穴治心痛。
(2)阴郄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百劳、肺俞、定喘治肺结核;配后溪治盗汗。
(3)阴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4)阴郄配尺泽、鱼际,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5)阴郄配后溪、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阴郄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阴郄穴,艾条灸10-15分钟,阴郄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方法】用手指指腹按压阴郄穴位,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温馨提示】每日经常按摩阴郄穴位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小儿抽筋等。
【阴郄穴】在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延长线到神门穴,上五分的地方就是阴郄。“郄”为急救的意思。按摩手法:反复的按揉200次到300次,或用皮肤针敲打。
《治疗心绞痛的穴位》中的膻中穴、内关穴、郄门穴、阴郄穴位治疗心绞痛,一般都是用在于急性期。慢性缓解期或说间歇期的心绞痛除了以上几个穴位外,再两个预防治疗的穴位:心俞穴、厥阴俞。心俞穴就是跟心相对应的背部穴,厥阴就是心包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心包的别名)
7、神门穴HT7 Shén mén
【神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神门穴位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即: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取穴时,应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
穴位解剖图解: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穴名解说】
神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别名兑中、中都、锐中。是手少阴心经腧穴,所注为”输“(五行属土),因手少阴心经五行属火,故为心经子穴,或称心经原穴;心经实证,可在此穴泻之。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穴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穴。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神门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神门脉: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按摩神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2、辅助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晕车等心与神志病证;
3、治疗高血压;
4、缓解胸胁痛、掌中热、便秘、食欲不振;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改善心悸,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神门穴位配伍:神门穴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神门穴配内关穴、三阴交穴治健忘、失眠。神门穴配支正穴主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穴、丰隆穴主治癫狂。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神门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此手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参考资料:1、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该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2、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穴、阴郄穴、通里穴、百会穴、大陵穴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8、少府穴HT8 Shào fǔ
【少府穴位位置图】
【图解少府穴位的位置】
【少府穴的位置】位于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布有来自尺神经的第四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动、静脉。
【快速取穴】半握拳,小指切压掌心第1横纹上,小指尖间所指处即是。
【取穴技巧】仰掌,在手掌面,握拳,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在小指尖下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
【穴位解剖】在第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皮肤→皮下组织→掌腱→环指的浅、深屈肌腱与小指的浅、深屈肌腱浅之间→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背侧肌。浅层有尺神经掌支分布。深层有掌侧总动静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分支)。
【穴名解说】
【少府穴】经穴名。属手少阴心经。出《针灸甲乙经》。荥(火)穴。
(1)“少府穴”。“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兑骨。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功能作用】发散心火。
【按摩少府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胸痛、心悸、心律不齐、小指拘挛、掌中热、皮肢瘙痒、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部瘙痒、月经过多等。
【功效疗法】少府穴,清心泻热、理气活络
【穴位配伍】少府穴配内关穴治心悸;少府穴配心俞穴,治阴肿、阴痒;少府穴配气海穴、关元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小儿遗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少府穴片刻、然后松开,反复10~15次,能改善失眠、健忘、手掌麻木。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少府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治小便不利。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掌根向指尖刮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心烦、阴痛等。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
9、少冲穴HT9 Shào chōng
【少冲穴位位置图】
【图解少冲穴位的位置】
【少冲穴的位置】位于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取穴技巧】俯掌伸指,在手小指指甲底部与小指桡侧缘引线(掌背交界线)的交点处。
【穴位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名解说】
【少冲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井(木穴)。别名:经始穴。
(1)“少冲穴”。“少”,阴也。“冲”,突也。少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冲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名“少冲”。
(2)“经始”。经始,即言本穴为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无它意。
(3)心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交通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是由地部井孔而出,故为心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出的高温水湿之气,其运行是由内向外、由下向上,因其水湿含量大,虽为上行但上行不高,只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心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
【穴位含义】心经内部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向外冲出。
【按摩少冲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中风、发热、昏迷、晕厥、心痛、心悸、胸痛、癫狂、喉炎、结膜炎、黄疸等。为急救穴之一。
【功能作用】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祛风止痉。
【少冲穴位配伍】少冲穴配太冲穴、中冲穴、大椎穴治热病、昏迷;少冲穴配水沟穴、百会穴、风池穴、十宣穴,治中风;少冲穴配阳陵泉穴、中封穴、期门穴,治黄疸。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点刺出血。
【按摩功效】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于醒脑提神。
【操作手法】要求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少冲穴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按。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少冲穴,可以治热病、昏厥。
【艾灸疗法】用艾柱直接灸少冲穴,每天一次,可以治昏厥。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手指近端向远端刮拭3~5分钟,每天3~5次,可以治发烧、心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下肢静脉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