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母细胞瘤寿命人类最长寿命者

1岁宝宝患肾癌左腹长一斤多大肿瘤_健康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1岁宝宝患肾癌左腹长一斤多大肿瘤
  楚天金报讯 (记者于丽娟 通讯员李锐)汉阳一名1岁多的宝宝患上了肾母细胞瘤!近日,医生通过手术,从孩子身体内取出了500多克的肿瘤。
  今年40岁的唐先生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后来又喜得贵子。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儿子浩浩(化名)越长越可爱。
  不料,4月26日,唐先生妻子给浩浩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孩子左腹长出一包块。后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就诊,确认是一个肿瘤。5月8日,浩浩接受了左肾肿瘤切除术,成功摘除了长约10厘米、重达500多克的巨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
  1岁宝宝得了肾癌,不仅是唐先生夫妇,医护人员也觉得很吃惊。据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章必成称,肾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约75%的病例发生于5岁以内,最多见的是3岁以下的儿童。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患儿绝大多数是无意中被发现腹部肿块而就诊。
  章主任提醒,准爸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怀孕期间,特别是怀孕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感染,不要乱用抗生素,避免接触放射线。另外,还要做一个有心父母,孩子出生后,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如果孩子不明原因发烧持续一周以上、淋巴结肿大,突然生长变慢或是消瘦、精神不好、不哭不闹、发现身上有包块等,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于男人阴茎最长的专题
其实很多男人都弄不明白到底是否有处女情结,如果爱上一个非处女怎么办。今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男人的&处女&情结。男人都喜欢处女爱,就要爱一个处女。女人总是喜欢问男人...
男人阴茎最长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第七章&三四五节
第三节&&ω一3的溶解脑血栓功能
大脑是人体中结构最复杂、最为精密的器官,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担负着感觉外部世界、控制各种生命活动和指导人体有关行动的职责。人体的所有生理活动均受大脑指挥,当人的眼、耳、鼻、嘴、皮肤、血管及肌肉等组织内的感觉器官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后,会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然后经大脑的处理,向各器官下达指令,使人开口说话、张口吃饭及控制自己的行为情感和产生记忆。因而将大脑视为人体最高的司令部是恰如其分的。不过大脑的热量消耗和氧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虽然脑细胞的全部重量仅占人体体重的2%左右,而氧的消耗量却占到全部的25%左右,葡萄糖的消耗量占到全部的20%。但是脑细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既不能制造,也不能储存任何营养物质。大脑细胞所需的那么多营养物质,全靠血液一刻不停地输送。一旦营养物质的输送线发生故障或造成栓塞,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轻的会出现指挥失灵,重则会出现意识消失,甚至在短短几分钟内死亡。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致死、致残患者比比皆是。应该说,如能有效抑制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那么不仅可以大大延长人的生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质量。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实际上与人类平时的饮食习惯,特别是错误的脂肪摄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人们在脂肪摄入时稍作一些改进,科学地摄入脂肪,那么用不着借助药物的功能,人的寿命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延长。
一、脑血管病知多少
令人恐惧的脑血管病,根据其患病部位和病理过程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无论哪一种脑血管疾病均会对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如果能掌握这些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那么人们完全有可能远离这些可怕的疾病。
在六大脑血管疾病中,要数脑梗死最为常见,发病率也最高。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管闭塞或堵塞引起的部分脑组织血流减少和中断,从而发生脑组织软化和坏死。脑梗死通常在人不知不觉中发病,进展一般比较缓慢.患者往往在大脑缺血、缺氧的环境中慢慢地出现半侧肢体活动障碍,但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不过此时如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的问题得不到缓解,会使脑组织软化、坏死,致使人出现瘫痪、失语、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因此脑梗死的致残率十分高,好多患者往往尚在中年,其他器官尚还没有衰老的迹象,但却因脑梗死而致残,余生只得与病榻、轮椅打交道,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2.腔隙性脑梗死
如果说脑梗死是粥样硬化侵犯较大和中等动脉结果的话,那么腔隙性脑梗死则是粥样硬化侵犯微小动脉的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特点是,病灶多而小,往往病变部位有几个,甚至十数个,病灶一般在0.5--2毫米,最大的不会超过20毫米。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症状不明显,即使发病了,患者也很难感觉到,因此极易导致病情的渐渐发展。如果脑深部的小动脉阻塞并多次反复发作,那么病情会呈阶梯式递进,脑细胞缺氧、缺血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垴血管病性痴呆。
小卒中,又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小卒中来得很快,一般从无病到出现感觉得到的症状往往不会超过5分钟,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从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最长的不会超过24小时。因此,小卒中的特点就是一过性、缺血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小卒中的发作频率因人而异,有的仅1次或2次,高的可反复发作数十次。
小卒中的形成,主要是血液黏稠、血流不畅,导致微栓子堵塞血管而致。不过当微栓子脱落及栓子因血管扩张而移向远端时,这种一过程的脑缺血可得射缓解。当脑细胞获得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后,这种局部性缺血将会得到改善,患者的症状便会大为改善。
小卒中以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为常见,患者的症状主要以—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阻、麻木为主,也会出现言语不清、视力模糊、构音困难、吞咽障碍等症状。
小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虽然属较轻的一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任病情反复发作,那么疾病的程度会加剧,后果同样是严重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六种脑血管疾病中来势最为凶险、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脑溢血即大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从血管中溢出。当血液从血管中溢出后,形成占位性和压迫性的脑血肿。脑血肿由于侵占了大脑组织的空间,因而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脑溢血之所以最为凶险,一是发病急;二是来势猛;三是侵害者大都为中年人;四是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脑溢血的主要症状有:剧烈头痛、频频呕吐、语育不清、昏睡昏迷、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
脑溢血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24人首次发生脑溢血,也就是说每年我国有300万人患致命的脑溢血。由此可见,脑溢血的威胁之大。
5.蛛网膜下隙出血
人的大脑结构极为复杂,光脑组织的表面就有三层组织,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其中处于硬、软脑膜中间的是一层薄如蝉翼的蛛网膜,蛛网膜由于膜内遍布密如蛛网的血管而得名。在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有一层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如果脑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就会流入蛛网膜下隙,形成血块,压迫软脑膜,从而形成脑血管疾病中的蛛网膜下隙出血。
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后果同样是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偏瘫及脑神经功能障碍。
脑栓塞也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l/5。脑栓塞并非是脑血管病理性变化的结果,而是脑外动脉中的血栓脱落后,被血液带入脑部血管所致。
脑栓塞发病往往十分突然,患者在一分钟前还好好的,但是却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眼斜嘴歪、半身不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含糊不清、口流涎水、昏迷不醒。症状通常在数小时或三四天后达到高峰。不过急性期过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可能得到康复,但是会留下后遗症。脑栓塞是一种复发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大约有50%患者在康复后会再次复发。
二、脑血管疾病的六大诱因
尽管脑血管病的诱因有许多,但概括起来主要的有六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吸烟及精神紧张。
1.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第一诱因
据流行病学统计,几乎脑血管病患者均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4倍。高血压之所以成为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原因是动脉血管壁需要承受高于正常水平的压力,容易引起动脉血管内膜的损伤,而当血小板在修复受损的内膜时,会留下凹凸不平的瘢痕,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令人头痛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一旦硬化,不仅失去了弹性,而且还会导致血栓的发生,使部分脑细胞出现缺血、缺氧,从而促使脑血管病的发生。&&&
据专家研究,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可以大大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即便是高血压病患者,如果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仍有可能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40%以上。由此可见,只要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将会大大降低可怕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糖尿病是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诱因
可能有人对糖尿病被列为脑血管病的第二大诱因不大理解。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糖尿病是人体无法控制自身血糖的平衡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与脑血管疾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糖尿病真的与脑血管病没有内在关系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两者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十分密切。原来,血糖过高会损伤动脉血管璧,受损的动脉血管壁为被氧化的脂质沉积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于是引来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结果这些物质互相缠绕,导致血管变窄,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又反过来损害血管,特别是小血管,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当这种障碍发生在大脑血管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脑血管病。此外,糖尿病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
3.高胆固醇血症会诱发脑血管病
胆固醇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人的细胞膜就是由胆固醇参与组建的。但是人体从理论上来说是不会缺乏胆固醇的,因为胆固醇不仅可以从植物中摄取,也可以由人体自行合成。因此,如果食物摄入不科学,很容易使人体中胆固醇过剩。正常情况下,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后被运送到人体各组织的细胞中去,作为组织细胞代谢之用。但是如果胆固醇过剩,组织细胞消耗不了,便会滞留在血液中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并黏附在动脉血管壁上,再加上血小板的聚集,使局部形成血凝块。当血块脱落,被血液送入脑血管中时,造成脑内动脉栓塞,引发脑血管疾病。
4.心脏病也会诱发脑血管病
也许有人会感到不可思议,心脏病怎么也会引发脑血管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心脏内膜常常由于高血压、心内膜炎、风湿性瓣膜炎、高胆固醇而出现损伤,造成异物在心内膜沉积,最后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凝块在正常情况下,不太会脱落。但是,心脏一旦出现不规律的节奏跳动,特别是心房颤动时,心脏内膜上的血凝块极有可能脱落。脱落的血凝块如果流入大脑,就会引发脑血管病。
5.吸烟也是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
吸烟的危害之大,莫过于对脑血管的破坏。据临床统计,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纤维蛋白含量增高、血管壁含氧量不足、血脂异常及促使血小板黏附性增加,这些不利因素均会造成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因此,吸烟者特别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据流行病学调查,如果吸烟者同时又是高血压患者,那么患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将大为增加,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比正常血压的吸烟者高5倍,比正常血压且不吸烟者高20倍。有研究证明,吸烟者戒烟后,卒中的危险会有明显的下降。
6.精神紧张会引起脑血管病
人在危机面前的本能反应称为应激反应,也是通常所说的的精神紧张。难道精神紧张也会导致脑血管病?&一点也不错,因为人在精神紧张时,血压会升高,代谢会加快,对人体有害的过氧化物质也会增加。这一系列应激反应所出现的现象,均是引发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专家作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比正常人患脑血管病的概率增加l倍。由此可见,精神紧张也会引起脑血管病。
三、ω一3可减缓脑疾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虽然有的看似来势凶猛,给人一种突然降临的感觉。其实,脑血管病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患者平时无法感觉到的过程,一种脑血管病的形成往往可能会历经几年,甚至几十年。
以往不到45岁的人得脑血管病极为罕见,而现在40岁左右的人患脑血管病却十分普遍。脑血管病患者年轻化,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这种致命疾病的发生,将大大影响人的生命和生命质量。
要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对自己的食物摄入来一次比较大的调整。因为现代的高脂、高糖、高盐的摄入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坏脂肪的过多摄入,ω一3在饮食中的含量微乎其微,这是导致脑血管源头疾病的最根本的原因。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ω一3和ω一6虽然同属于人体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两者在人体中的作用却截然不同,ω一6如果摄入过多,会与人体中的饱和酶和碳链延长酶结合,演变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是一种前炎性物质,它会与人体中的环氧化合酶结合形成前列腺素E2&(PG E2),与脂肪氧合酶结合产生白细胞三烯B4(LT B4)。PC
E2和LT B4均是致炎因子,会引发动脉血管炎症,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发生,最后引发脑血管病。ω一3的作用却与ω一6的过多摄入相反,当它进入人体后,会与ω一6竞争饱和酶及碳链延长酶的结合,生成EPA和DHA,使花生四烯酸合成受阻。由于EPA可以轻而易举地争夺到与环氧化合酶和脂肪氧合酶的结合,不仅阻止了致炎因子PC E2和LT
B4的产生,面且还会产生前列腺素E3(PG E3)和白细胞三烯B5(LT
B5)。PG E3和LT
B5是强烈的抑制炎症因子,能成功地抵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促使脑血管病的源头疾病。
国际权威的专家经长期研究认为,ω一3与ω一6的摄入比例至少应该为1∶&4,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摄入的不饱和脂肪中,ω一3占1份,ω一6占4份,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将会大大减少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
然而,人们现在所使用的植物油中,ω一3的含量微乎其微,ω一6的含量普遍畸高,两者的比例一般为1∶20,有的达到1∶40,有的甚至高达1∶120。ω一3和ω一6两者如此悬殊的比例,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慢性自杀,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之所以跃居为人类第一“杀手”的原因。
要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首先得从脂肪的摄入着手,不仅要选对摄入的脂肪,而且要正确地平衡ω一3和ω一6的摄入比例。只有这样,各种致命的心脑血管病才会不再滋扰人类,人类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而且生命质量也将大为提高。
脑血管病的预防,除了要吃对脂肪之外,还要减少盐的摄入、绝对禁烟、不酗酒、稳定情绪和动静结合。
第四节&&ω一3的抗慢性炎症功能
人们往往认为,受伤之后皮肤发生肿胀、喉咙红肿引起的疼痛、胃肠不适出现的呕吐、腹泻是炎症。其实炎症的范围要比以上的那些症状宽泛得多,以上的那些炎症通常是人体某个器官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所引发的炎症,当机体修复受损组织后,或病原体被击退后,这些炎症的症状便会立即消失。但是另一种炎症,即慢性炎症,它的来势可以说是悄然无声的,进展也是非常缓慢的,在患者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在机体中潜伏下来,慢慢地演变成各种疾病。
医学界最新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在人体中的持续存在,它会不断吞食和损伤人的正常的神经细胞、组织及血管,导致相关的器官发生病变,因此,慢性炎症被视为百病之源。研究还表明,慢性炎症的形成,与人们长期摄入植物油有关。因为人体中对立地存在着炎症和抗炎症激素,通常这两种激素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而人的健康状况也较好。然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炎症激素占据上风的话,慢性炎症就会慢慢地在机体中滋长、发展,最后形成致命的疾病。而打破这种激素平衡的竟是人们平时十分信赖的植物油。权威的专家指出,如能及时调整植物用油,减少ω一6的摄入,增加摄入能抑制炎症激素形成的ω一3,那么远离慢性炎症、远离致命疾病并非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一、慢性炎症的由来
炎症其实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当细菌和病毒等病源体入侵人体时,机体中的免疫系统便会自动开启,释放出大量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对来犯的病原体进行围歼,这样才能确保机体安然无恙。
根据临床上的症状,炎症可分成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急性炎症是免疫细胞释放活性氧攻击病原体的剧烈反应,因此急性炎症会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的感觉。假如人体某一部位出现以上的症状时,那么就意味着炎症发生了。
机体中的炎症机制好比是一辆汽车,汽车依靠剎车和油门来控制速度。而炎症则由炎症性二十酸和抗炎症性二十酸来控制。炎症性二十酸好比是汽车的油门,如果机体中炎症性二十酸过多,那么炎症的反应便会十分强烈。抗炎症二十酸则好比是汽车的刹车,它控制着炎症的进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炎性二十酸和抗炎性二十酸是相对平衡的,当急性炎症被抑制住之后,抗炎性二十酸及时踩下了“刹车”,机体中就不会出现慢性炎症。
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当病原体被击退,急性炎症反应平复后,炎症的进程并没有马上停止,免疫细胞释放出的活性氧并没有停止攻击,但它们的攻击对象已换成了机体中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脂质及DNA基因。机体中的这些物质在活性氧的攻击下,慢慢地被氧化,并以一种十分轻微的态势长期持续下去,最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由此可见,炎症性二十酸是推进整个炎症进程的加速器,它可以提高血管的通透性,并将称之为炎症性细胞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战场。此外,炎症性二十酸还可以促使免疫系统细胞释放炎症物质,从而加剧了炎症的发生力度,迅速攻击病原体以及受病原体所侵害的组织。另一方面,相当于汽车刹车装置的抗炎症性二十酸则承担起了受侵害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功能。如果这两种功能迥异的二十酸在人体内保持一定的平衡,那么炎症的攻击力就会大为下降,慢性炎症发生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反之,这种平衡被打破后,慢性疾病就会即刻产生。
二、慢性炎症的危害
大家可能已有所了解,当炎症将病原体击退之后,炎症性二十酸的释放必须完全中止,否则轻微程度的炎症还会不断地产生,最后发展成慢性炎症。此刻,慢性炎症的攻击对象已不是病原体,丽是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血管。当人体中的这些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的状态下时,就会向疾病转化,有的还会导致致命疾病的发生。
1.心脏病是慢性炎症引发的结果
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冠心病的产生是胆固醇增高之故。确实,高胆固醇血脂会增加动脉血管上异物的沉积,使血管变窄、变硬,造成心脏动脉血管堵塞,致使前端心肌组织坏死,最后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有50%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并不高,由此可见,高胆固醇水平并非是引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国际上最新的权威研究揭开了这个谜底,慢性炎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元凶,因为当急性炎症被平息后,患者所摄入植物油中的ω一6含量如果居高不下的话,就会形成能致炎症的炎症性二十酸。如果炎症性二十酸对动脉血管发起攻击的话,会损伤动脉的内膜。于是游动在血液中的血小板等会向受损处聚集修复受损血管,血小板的反复凝集后就会形成粥样斑块。而藏身于斑块中的炎症性二十酸,会在斑块内部引发炎症,并致使斑块发生破裂。结果又会引来能粘合伤口的胶原物质及能修复破损血管的血小板,形成血栓。当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管之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因此,最新的研究成果明确地指出,心脏病的发生归根结底的诱因是慢性炎症。
2.糖尿病是慢性炎症引发的结果
在几十年前,糖尿病还属十分罕见的疾病,而如今糖尿病犹如决堤的洪水,在全球四处泛滥。根据以往的理论,约占糖尿病总数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因为机体为了降低过高的血糖值,就会迫使胰脏持续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胰脏如果长期超负荷地工作,也会消极怠工,致使胰岛素分泌变得艰难起来。一旦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困难,那么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进入细胞,致使血糖居高不下,最后导致糖尿病的形成。那么胰岛素抵抗是如何形成的呢?最新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始于血管内皮细胞处的慢性炎症。当内皮细胞因慢性炎症而导致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透过内皮细胞并无法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结合,使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受阻,形成高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的高血糖,一般经过8年时间的演变会形成2型的糖尿病。为此,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拜通·拉巫吉教授做过一项长达12周的试验,在12名40--70岁的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者的早餐中加入了属于ω一3系脂肪酸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结果有70%的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有了显著的改善。显然,DHA的摄入增加了抗炎症性二十酸的形成,使血管上的慢性炎症得到了抑制,使胰岛素得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血糖得以顺利地进入细胞,从根本上降低了居高不下的血糖。区此,专家得出结论,要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最佳的方法就是大量摄入ω一3(亚麻酸)和ω一9(橄榄油),尽可能降低ω一6的摄入。
3.老年痴呆是慢性炎症引发的结果
发现老年痴呆与慢性炎症的因果关系的是美国专家,他们曾对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弗莱明戈姆地区的居民展开长期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血液中ω一3含量偏低的人,罹患老年痴呆的概率要比ω一3含量正常的人高出数倍。专家还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大脑中有一种含量很高的“白细胞介素一IB”前炎性物质。而当服用了抗炎药物之后,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证实了老年痴呆是一种由慢性炎症引发的疾病。专家认为,老年痴呆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防止慢性炎症的发生,而要防止慢性炎症的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摄入足量的ω一3,减少ω一6的摄入,因为ω一3能阻止慢性炎症的发生。
4.癌症是慢性炎症引发的结果
美国有一家癌症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实验,对一组移植了癌变组织的动物喂以大量的、能够加剧炎症发生的ω一6,结果癌症死亡率迅速升高,实验动物在短期内接二连三地死去。而另一组移植了癌变组织的动物则喂食富含ω一3的食物,结果奇迹出现了,被移植的癌变组织不仅迅速地缩小,而且寿命也明显得以延长。专家在人群中的试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凡服抗炎药物次数越多的人,患癌症的概率就越小。由此可见,癌症是由慢性炎症演变过来的一种致命的疾病。
慢性炎症是如何演变成癌症的呢?原来,当慢性炎症攻击DNA时,DNA会遭到破坏,会引起基因的突变,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会突变成癌细胞。据研究,慢性炎症患者的体内每天会产生许多癌细胞,不过这些癌细胞并不代表着癌肿,因为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将癌细胞“绳之于法”。癌细胞要发展成为肿瘤首先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因此绝大部分慢性炎症患者是不会癌变的。
不过要预防癌症的发生,应该从癌症发生的源头抓起,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而要减少慢性炎症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摄人ω一6含量高的植物油,改食用含ω—3和ω一9的植物油脂。
三、抗炎“英雄”&ω一3
大家知道,人体出现发红、灼烧、疼痛及肿胀,这些都是炎性反应的症状。一般炎症反应是指细菌感染部位附近的免疫细胞释放出一种叫做组胺的物质,组胺的功能是松弛小血管,增加流向感染部位的血流量。当血管扩张时,它们的渗透性就加强了。于是血液中的白细胞被允许透过血管壁,进入感染区域。这些进入感染区域的白细胞会不断地吞噬细菌,直至自己被胀爆。当细菌被源源不断赶来的白细胞征服后,人体中的炎症也就消除了。可是,白细胞完成任务之后,却仍然沉浸在征服细菌的兴奋之中,后续部队依然源源不断地赶到原炎症的部位,从而造成慢性炎症的发生。
那么多的白细胞在完成任务之后仍汹涌而来,关键是它得到了白细胞三烯B4(LT B4)的支援。换言之,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白细胞三烯B4,就不会出现慢性炎症了。白细胞三烯B4生成的关键物质是致炎因子——花生四烯酸,而花生四烯酸则是ω一6与人体中某些酶的代谢产物。也就是说,ω一6是致炎症性物质,摄入ω一6越多,产生慢性炎症的概率也越高。
如果说ω一6的过量摄入促进炎症性二十酸释放,导致慢性炎症发生的话,那么ω一3的功能则与ω一6完全相反。ω一3进入人体后,会演变成EPA。EPA有着近似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类固醇药物的功能,会与人体中的某些酶合成能阻止慢性炎症发生的白细胞三烯B5和前列腺索E3。当人体中的白细胞三烯B5和前列腺素E3占上风时,白细胞三烯B4和前列腺素E2的合成便会受阻。人体中当致炎物质大大降低,而抑制炎症的物质又大为增加时,人体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很少会有炎症发生,更谈不上发生慢性炎症了。因而,在医学上,专家称ω一6是致炎性物质,ω一3则是名副其实的“抗炎英雄"。
1.ω一3可大为改善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是十分折磨人的,它可伤及人体的结缔组织和骨骼,尤其对关节的危害更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往往是全身性的,患者通常全身疲乏、关节酸痛、手指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最后形成关节强直、变形。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物是非类固醇类的消炎药,但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造成胃溃疡等疾病。然而,专家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既然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如果像类固醇药物一样能切断致炎因子——花生四烯酸的通路,减缓炎症性物质的合成,会不会有效果呢?大量的临床试验令人欢欣鼓舞,当医生为患者制定减少ω一6的摄入,大量补充ω一3的方案后,结果正像专家预料的那样,患者的症状普遍减轻,效果比使用药物治疗还好,而且还没有不良反应。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将补充ω一3的摄入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治疗,前景十分喜人。
2.ω一3对克罗恩病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克罗恩病,又称阶段性回肠病、局限性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治疗手段十分缺乏的难缠疾病。克罗恩病通常出现在20~40岁的人群中,病变主要涉及回肠末端、结肠、回肠近端、空肠等处。克罗恩病的症状主要有腹痛(绞痛、触痛)、体重明显减轻、身体无力、精神沮丧、恶心、发热、出血、腹泻等。克罗恩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服用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免疫抑制药,严重的只能作部分肠切除,但手术的复发率非常高。
克罗恩病以突然发作并且间隙复发为特点,是一种非常难缠,又令人十分痛苦的疾病。专家认为,克罗恩病归根结底属慢性炎症,既然ω一3有着那么好的抑制炎症的功能,自然对克罗恩病也会有一定的效果。美国专家率先将ω一3用于克罗恩病的辅助治疗,他们让处于克罗恩病闻歇期但复发可能性很高的患者服用高浓度的ω一3补充剂,并停止服用一切药物。一年后结果出来了,有69%的患者在闻歇期没发作,而且病灶有了明显的萎缩,有的甚至消失。其余的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没有发展。这一试验结果,对于克罗恩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3.ω一3能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似乎与克罗恩病有些类似,其实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造成肠穿孔,引起整个黢腔感染,甚至死亡。同时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患者往往一日大便数次,甚至数十次。溃疡性结肠炎还有癌变的可能。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休息、营养加上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有柳氮磺胺吡啶(SASP)、激素、抗生素、硫唑嘌呤等,但疗效并不理想。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炎症的特征,美国圣路易斯医院率先尝试用抑制炎症相当有效的ω一3进行治疗。他们让两组活跃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服用ω一3补充剂或安慰剂。结果令人十分兴奋,服用ω一3的那组患者尽管类固醇药物的用量减少了一半,但溃疡症状明显好转。而服用安慰剂的那组患者,虽然类固醇药物用量增加了,但不少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由此可见,ω一3对抑制炎症发展,治疗溃疡结肠炎有着明显的效果。
4.ω一3可减轻IgA肾病的痛苦
IgA肾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它却是一个发病率不低,而且还会危及到人生命的一种肾病。
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体内免疫球蛋白IgA聚集增多,随着血流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而发病的。IgA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间歇发作血尿,少数也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
IgA肾病通常在40岁之后发病,有高血压的人特别容易患IgA肾病。IgA肾病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通常在被确诊5年之后,会有20%~40%的患者死亡。目前,对IgA肾病尚未有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固醇类药物、抗凝血剂、抗血小球药物在内的药物治疗,但是疗效均不理想。
美国梅奥肾病诊疗中心的专家在药物治疗IgA肾病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利用ω一3所具有的特殊的抗凝血功效,对60名IgA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因为服用高浓度ω一3补充剂的那组IgA肾病患者,在4年后只有10%的患者死亡或恶化为晚期肾病,其余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另一组参与试验的60名患者,只服用安慰剂。但4年后,患者的死亡率及恶化率却高达40%。
ω一3之所以对IgA肾病有如此的疗效,这是与它所具有的抗炎症功能分不开的。因为IgA本身是一种炎症,ω一3能演化成为EPA,EPA则能抑制炎症的发展。此外,ω一3还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当IgA肾病患者服用ω一3之后,血黏度大幅度下降,使通过肾脏的血流量增加,从而减少了肾脏中血管的栓塞,使免疫球蛋白不易在肾小球中沉积下来,从而缓解了症状,使病情得到改善。
5.ω一3可阻止齿龈炎的发生
齿龈炎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第三大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它的症状主要有红肿、出血、齿龈与牙齿分离。如果炎症扩大,就会发展成牙周炎,有可能让人失去整副牙齿。
齿龈炎在民间认为是虫牙所致,其实它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鉴于ω一3对任何炎症均有很强的预防和减缓作用,法国的研究人员在齿龈炎的预防上也作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试验。研究人员将37名健康的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志愿者服用其他安慰剂,另一组志愿者则服用高浓度ω一3补充剂。开始时要求两个小组的志愿者均进行为期两周的深度口腔清洁工作。三个星期之后,让他们停止刷牙,使他们的牙齿处于一种齿龈炎前的环境中。结果服用ω一3补充剂的那组志愿者没有出现齿龈炎,而服用安慰剂的那组则全部出现了齿龈炎。实验结果表明,平时摄入足量的ω一3脂肪酸,可以有效地预防齿龈炎等牙齿疾病的发生。
6.ω一3对痛经疗效明显
不少女性有痛经的经历,每当月经来潮前或来潮期间,会出现下腹疼痛、腰痛,甚至恶心、呕吐。痛经可分为继发性痛经和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大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疾病,而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未婚女青年。痛经发作时会有剧烈的腹痛,呈阵发性,严重时会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使人昏倒。此外,痛经还伴有腹痛、头痛、乏力、乳胀、尿频等症状。痛经的起因大致有三种,精神因素、体质因素和子宫因素。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子宫位置不正,造成经血流出受阻所致。因此,中医治疗痛经一般是活血化瘀,但是,不少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后仍得不到彻底的改善。
痛经之所以久治不愈,国外的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女性发生痛经时,是与人体内有一种叫前列腺素E2(又称,PG
E2)的炎性物质过量有关。换言之,痛经是一种炎症。如果能去除前列腺素E2这种炎性物质,那么痛经患者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研究人员自然想到了对抗炎症十分有效的ω一3,于是让痛经患者服用ω一3补充剂,结果患者的症状大为改善,数月后再也没有出现痛经症状。原因何在?&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前列腺素E2几乎查不到了,原来ω一3能有效地阻止前列腺素E2的生成。当前列腺素E2减少了,作为炎症的痛经症状自然也得到了缓解。
7.ω一3可阻止银屑病病灶的发展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炎性疾病,破损处的皮肤泛红、粗糙,呈鳞皮状,并可能出现疼痛、瘙痒及情绪上的不适。银屑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皮肤细胞的生长因子失去控制。正常皮肤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8天,而银屑病的皮肤细胞从分裂到上移皮肤表层仅需4天时间。由于这些皮肤细胞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出现了杂乱无章的排列,使皮肤表层挤满了重叠、互相挤压的细胞,从而形成了粗糙不堪的鳞片状的表层皮肤。又因银屑病皮肤有着难熬的瘙痒感,患者常常被自己抓得鲜血淋漓。正因为银屑病是一种炎性的皮肤病,因而用ω一3减缓患者症状的方案自然被提了出来。试验结果同样令人满意,当患者摄入ω一3后,很快在体内形成EPA,EPA与人体内的酶迅速结合,形成炎性较低的物质PGE3和LT
B5。这两种物质能阻止银屑病皮损处炎症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减轻了病情。而ω一6则恰恰相反,大量摄入则会加剧银屑病症状的发展。
8.ω一3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十分有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占全部颈椎病的50%~70%。主要原因是增生的颈椎骨赘长期刺激神经根及周围的软组织,致使神经根发炎、水肿、粘连,造成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障碍.
&神经根型颈椎病令患者十分痛苦,主要表现就是颈、肩、臂疼痛。手肢麻木或无力,严重的侧上肢肌肉萎缩,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是非常严重的那种,既有钝痛、刺痛,又有放射痛,严重者会痛得彻夜难眠。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采用保守疗法,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患者只能长期服用止痛药和消炎药。且不说长期服用止痛药和消炎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就是止痛效果也十分有限。有专家认为,ω—3有着很好的消炎、镇痛效果,那么会不会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也有效呢?&专家对一组患者进行了试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服用ω一3数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大部分患者不仅疼痛全部消失,而且连萎缩下去的手臂肌肉也重新长了出来,头颈部的活动也变自如了。为什么ω一3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原来ω一3进入人体后,会向基因发出信息,减慢被称为白细胞介素一1的信号蛋白的产生,过量的白细胞介素一1是许多炎症疾病的始作俑者,当白细胞介素一1信号蛋白被ω一3抑制住了,那么人体中炎症部位便会受到控制,同样神经根发炎、水肿和粘连状况也会大为改善,颈椎病患者自然没有了疼痛的折磨。
9.ω一3可预防慢性气管炎的发生
肺气肿患者上气不接下气的痛苦,可能不少人早有所见。那么肺气肿是如何形成的昵?肺气肿是一个病理形态学的名称,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持久性扩大。也就是说引起肺气肿的主要原因是支气管的慢性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慢性炎症破坏了小气管管壁的结构,使其失去了支架的作用,吸气时支气管舒张,气体尚能进入肺泡,但呼气时支气管过度缩小、陷闭、阻碍气体排出,致使肺泡内积累了多量的气体,使肺泡明显膨胀。此时肺部的慢性炎症又使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所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使多个肺泡融合成大泡和气肿。此外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也可造成肺泡壁弹性减弱,从而形成肺气肿。肺气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致命的疾病。因此,如果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肺气肿,一般就没有治疗意义了,关键是要防止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据研究,人体中任何部位的炎症的发生,均与人们平时脂肪酸的摄入不科学、比例不合理有关。大量的ω一6摄入,会产生大量的致炎物质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又会演变成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三烯B4这两种致炎因子,导致支气管等部位组织的慢性炎症发生,最后形成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摄入足量的ω一3补充剂则可阻止致炎因子的生成,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10.ω一3能阻止哮喘症状的复发和发展
哮喘已成为人类全球性的严重健康问题,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增高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哮喘病患者l亿多人,光美国一年死于哮喘的患者就超过5 000人。我国哮喘病患病率也居高不下,至少有千万人之多。
哮喘病是一种十分难治的疾病,患者会不断地反复发作,而药物治疗往往仅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在药物对哮喘治疗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专家意外发现食用鱼油的孩子不容易发生哮喘。原来是鱼油中的ω一3在起作用,因为哮喘说到底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在哮喘发作时,体内产生的炎性物质白细胞三烯B4的数量是平时的3倍,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和脱落,平滑肌增生、肥大,基底膜增厚,支气管腔内黏稠分泌物栓塞,微血管渗出增多,并出现气道壁和黏膜性水肿等。虽然哮喘这种气道性的慢性炎症药物治疗效果甚微,但ω一3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疗效,哮喘患者只要坚持摄入高浓度的ω一3补充剂,便能有效地抑制哮喘的复发和发展。原来,ω一3进入人体后,会演变成EPA,EPA与人体内的酶相结合,转化成白细胞三烯B5。白细胞三烯B5和白组胞三烯B4,虽然仅—个数字之差,但功能截然不同。白细胞三烯B5是一种抑制炎症的因子,在人体中能与白细胞三烯B4相抗衡,大大减少炎症物质对哮喘的影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哮喘辅助治疗方法。
11.ω一3可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人类第三大“杀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糖尿病患者6 000万人之多,高居世界第一位。糖最病的发生有两大因素,一是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影响,二是高ω一6脂肪酸的摄入。而这两种因素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最为突出。碳水化含囊的过多摄入容易引发糖尿病还比较好理解,那么ω一6过多摄入为什么也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昵?原来ω一6过多摄入后,会在人体内形成慢性炎症,炎症会侵蚀细胞膜,会导致细胞膜表面胰岛素的受体受到破坏,细胞对胰岛素表现得十分不敏感,造成胰岛素抵抗。人体长期处于胰岛素抵抗时,血糖会居高不下,久而久之就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而ω一3的功能与ω一6则恰恰相反,原来ω一3拥有6个双键的DHA,是目前已知的最不饱和脂肪酸。当人体摄入足量的ω一3后,抑制了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会使细胞膜的活性增强,而活性强的细胞膜形成了胰岛素的受体数量也多,因而对胰岛素表现得十分敏感,从而能加大血糖的消耗及将血糖转化为糖原,使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第五节&ω—3的抗恶性肿瘤功能
恶性肿瘤,俗称癌症,是一种以细胞过度增生、生长紊乱直接或简接侵犯人体正常器官而致其功能失常,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恶性疾病。
恶性肿瘤在20世纪50年代还尚未对人类构成严重的生命威胁,其发病率、死亡率仅排在所有疾病的第9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飙升到了第2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每25年恶性肿瘤的患者人数要翻上一番。恶性肿瘤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痛苦。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之所以不断飙升,原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但主要是与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恶性肿瘤是十分致命的,但并不是不能战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三个1/3防癌、抗癌概念,即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
恶性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平衡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增加ω一3脂肪酸的摄入,可起到预防细胞基因突变,预防癌细胞生成及转移。这样人类将大大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一、癌症发生的病因
癌症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内源性致癌因素,如机体细胞的DNA改变、遗传特性、免疫功能、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又有外源性致癌因素,如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等环境致癌因素。据流行病学分析,两者相比较,外源性的致癌因素占大多数,为70%~80%。
(一)外源性致癌因素
外源性致癌因素大致分为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三大类。
1.化学致癌因素
在三大致癌因素中,部分化学物质是主要的致癌因素,到目前已知的能诱发癌症的化学物质有1 000多种,其中既有自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真有点让人防不胜防。
&&在会诱发癌症的化学物质中,首推亚硝胺。亚硝胺在自然界数量虽然不多,但它可以通过细菌的作用在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的前身是亚硝酸盐和二级胺,亚硝酸盐和二级胺本身并不会致癌,但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成强烈的致癌物质——亚硝胺。亚硝胺在腌渍食品中含量相当高,长期过量摄入咸鱼、咸肉、火腿、肴肉、培根等亚硝胺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引发癌症。其实人体对亚硝酸盐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可将亚硝酸盐分解成氨,从而可减少胺类反应生成亚硝胺的数量。但人的这种解毒功能毕竟有限,当过多摄入含亚硝胺的食品后,除了少量被分解外,大多数的则在人体中储积起来,经过长期的累积,当亚硝胺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致癌的作用。
亚硝胺可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致癌变,特别以肝癌、胃癌、肾癌、食管癌、膀胱癌最为多见,这可能与亚硝胺在人体中的滞留,对器官造成的损害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是3,4—苯并芘。这是一种多环性碳氢化合物,有着强烈的致癌作用,在沥青、煤焦油、粗石蜡中含量较高,香烟中也含有大量的3,4—苯并芘。吸烟之所以容易患癌,除了尼古丁的毒性之外,3,4一苯并芘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真菌毒素也是强烈的致癌物质。真菌毒素是某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曲霉素。黄曲霉索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一般的烧煮高温和高压处理效果不大,只有加温到280℃时才开始裂解死亡。因此用一般的消毒和清洗方法很难去除花生、玉米、大米等食物中所含的黄曲霉素。花生、玉米、大米中的黄曲霉素基本上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贮藏不当,才导致黄曲霉素等真菌毒素的产生。
自然界的无机物砷、铬、镍、镉及其化合物也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如砷,说到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的化合物砒霜,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但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因摄入砒霜而急性中毒死亡。砷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反应在慢性中毒上,长期少量地接触砷,会抑钼脱氧核糖核酸损伤的修复,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导致皮肤癌、肺癌、结肠癌、膀胱癌的发生。虽然人类不会直接摄入砷造成慢性中毒,但是生物具有富集毒物的本领,在砷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含砷量普遍很高,生长在海洋中的贝类,富集砷的能力可达3 300倍,长期摄入这样的动植物,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性砷中毒,最后演变成癌症。此外,含砷的农药、食品添加剂、色素也有可能使人砷慢性中毒。
杂环胺是一种令人防不胜防的致癌化合物。杂环胺是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受热裂解后的一大类产物的总称,是一种带杂环的伯胺。杂环胺可分成四大类别:喹啉、喹喔啉、吡啶的衍生物和含氧化合物。以上的这些化合物均是在油炸、烧烤动物性蛋白质或加工火腿时产生的,特别是多次使用的老油中杂环胺的含量特别高。而非动物性蛋白质在油炸、烧烤时则不会出现这些物质。杂环胺虽然不会直接致癌,但进入人体后,会与人体中氧化酶结合,使它们的活性增高,诱发细胞的DNA损害,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单体交换、DNA断裂、非程序性DNA合成和原癌基因活化,从而致癌。由于这种致癌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因此长期摄入杂环胺含量高的油炸、烧烤食物极易引发肝癌、血管内皮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肾癌。
二噁英也是人类肯定的致癌化合物,其毒性相当于极毒的氰化钾的50~100倍。二噁英除了致癌,还能致胎儿畸形。它还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抑制激素的分泌,造成骨髓再生不良等。二噁英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垃圾焚烧所产生的,这些二噁英通过大气扩散,进入水源和草类植物中,于是鱼类和牛、羊等动物体内也含有了二噁英,而人类食用这些动植物则间接地摄入了二噁英。二是含氯化台物中含有二噁英,最常见的是作为杀虫剂的氯酚。三是抽烟也会吸二噁英。
2.生物致癌因素
生物致癌因素早已被人类所认识,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病毒致癌的机制已被揭示,主要是病毒的DNA嵌入了人体健康细胞的DNA中,导致正常细胞的DNA发生畸变,最后导致癌细胞的发生。目前科学家已找到了30多种150余株病毒可令人致癌,如C型RNA病毒有可能引发白血病;EB病毒是引发鼻咽癌的主要因素;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是子宫颈癌的诱因。
真菌也是生物致癌的因素之一。目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已筛选出10多种有可能致癌的真菌。其中最能致癌的真菌当数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毒素毒力特别强,需要在280℃的高温下才能被裂解破坏。黄曲霉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破损、皱皮及虫蛀的花生、大米、玉米、大豆、小麦、高粱、甘薯中,霉变的花生和玉米黄曲霉素的检出率最高。黄曲霉素可诱发肝、肾、肺、胃及皮下组织的肿瘤。花生、玉米等粮食作物毒变之后除了会生成黄曲霉索之外,还会产生杂色曲霉素、棒曲霉素、红色青霉素B、伏马菌素、赫曲霉素,这些真菌毒素同样也会致癌和促癌。
寄生虫也会致癌,这一结论已被动物实验所证实。在我国有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华枝睾吸虫。这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不仅会造成胆管阻塞、腹痛、腹泻、呕吐、胃肠道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之外,还会引发头痛、失眠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和肝组织增生、变性、萎缩、硬化等严重肝病。然而,华枝睾吸虫对人的最大的威胁是会致癌,原因就在于华枝睾吸虫在人体的肠道内会产生有毒的代谢物,刺激组织增生,诱发癌症。
3.物理致癌因素
可引起癌症的物理因素也有不少,主要有慢性机械刺激、紫外线刺激。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容易引起皮肤癌,这一物理致癌因素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因为紫外线会引起细胞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变等,此外紫外线还会抑制和破坏皮肤的免疫功能,使突变细胞很容易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形成皮肤鳞癌及皮肤基底细胞癌。
慢性刺激也会刺激癌症的发生,可能大多数人不为所知。不过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如义齿和龋病的长期反复的机械刺激,就有可能患上口腔癌和舌癌。而男性的阴茎癌则也是因为包皮过长,引起慢性刺激所致。女性的宫颈癌也是由慢性刺激造成的。
(二)内源性致癌因素
内源性致癌因素大致有内分泌紊乱因素、免疫系统因素、遗传因素及神经因素。
1.内分泌紊乱因素
人体中的激素在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动态的平衡,各种激索相互协同、相互制约。内分泌一旦发生紊乱,那么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导致激素作用敏感的相应组织器官的细胞发生增殖和癌变,如女性雌激素分泌过多的话,容易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同样,男性雄激素过多分泌的话,与其相应的器官容易引发癌症,即前列腺癌。
2.免疫系统因素
众所周知,免疫力就是机体抗病和抗癌症的能力,当机体免疫力强的时候,致病微生物和癌症细胞就会被抑制。因此免疫力强的人,不仅很少得病,而且还不易患上癌症。如果人的免疫力不强,再加之同时又有致癌因素的侵蚀,那么两者一结合,便很容易癌变。
3.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癌症,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着比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即遗传倾向。遗传或遗传有关的疾病所具有的DNA染色体改变,从而增加了对病毒、化学致癌物质及物理性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同时也会影响DNA分子的正常修复。促进了癌症的形成。
4.神经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癌症形成也可由各种刺激因子长期过度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功能衰退,正常物质代谢失调,使致癌物质有机可乘,对正常细胞形成侵蚀,最后形成癌变。
二、癌症的产生机制
要说明癌症发生的机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癌症。癌症,又称肿瘤,是一种以细胞过度增生、生长紊乱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肿瘤又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问内肿瘤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界线分明,肿瘤的表面有一屡完整的包膜,用外力推时,肿瘤能活动,一般手术切除比较容易,手术后不会复发,也不会转移。
恶性肿瘤,就是机体组织在各种致癌因素长期的刺激下,正常的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并由原发部位向别的器官扩散,侵犯要害器官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恶性肿瘤除人体中的头发、牙齿和指(趾)甲之外,几乎可以在所有的器官和组织细胞中发生,人体可发生的肿瘤据统计有l 000种左右。
恶性肿瘤的发生主要是正常细胞发生突变、DNA遭到破坏,从而演变成癌细胞。那么正常细胞是如何发生突变的昵?谜底终于在1969年被美国科学家希普纳揭开了。原来人类的正常细胞内存有一种“癌基因”。“癌基因”平时是在“沉睡”的,一旦遇上致癌的因素,它就会被“惊醒”,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形成肿瘤。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细胞中均有“癌基因”,每个人都有患癌症的可能。那么绝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不会患癌症,而患癌症的人仅为人群中的极少数呢?&原来,“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当稳定的状态,一般不可能被“惊醒”,但是当人长期处于致癌环境中和遭到致癌因素长期刺激的话,加之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不足以抑制“癌基因”活动时,才有可能发展成癌。现在,希普纳的癌症起因之说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89年诺贝尔医学奖。
不难看出,癌症的发生是有先决条件的,只要科学地进食,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远离各种致癌因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那么“癌基因”是不会被“惊醒”,人是不会患上癌症的。
三、ω一3独特的癌症防治功能
癌症能不能防治,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癌症不仅能预防,而且还能治愈。关键有两大要素,一是要远离能激活“癌基因”的各种致癌因素,二是要全面提高机体的免受力。
随着对ω一3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ω一3不仅能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还能有效抑制癌症的扩散。因此,人们将ω一3称为“救命脂肪酸”。
1.ω一3具有抑制基因突变的能力
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的一小段,它是携带信息和控制某些遗传性状的单位。基因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控制生物体的发育和代谢;二是传递信息给下一代。虽然基因一个个排列在染色体的上面,但并不是钉死在木板上的钉子,基因不仅会“走”、会“跑”、会“跳”,而且还会接受外界的信息。人类日常摄入的脂肪对基因影响较大,会传递某些信息从而触动基因。专家研究发现,ω一6脂肪酸长期摄入过多之所以会引发癌症,主要是ω一6会向基因发出信息,生产出更多的促使癌症发生的蛋白质ras p21。当人体中这种蛋白质含量长期过高时,极有可能引发癌症。而足量的ω一3脂肪酸进入人体后,会向基因发出与ω一6相反的信息,生产出另一种能抑制癌变的蛋白质,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的脂肪酸摄入不仅数量超标,而且ω一6与ω一3的摄入比例极不合理,ω一6摄入明显过多,ω一3摄入则明显不足。因此,不平衡的脂肪酸摄入,为癌症的发生埋下了“杀机”。要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那么应从脂肪酸摄入的比例做起,ω一6与ω一3的摄入比例起码应做到4∶1,如果能做到1∶1,则更好,癌症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2.ω一3具有抗击癌症的能力
可能不少人对ω一3能抗击癌症的功效是半信半疑的,因为ω一3充其量是一种营养素。不过ω一3的抗癌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ω一3脂肪酸能降低癌细胞从血液中吸取ω一6的数量,ω一6是癌细胞最喜欢的营养物质,ω一3的出现可以有效降低ω一6在血液中的浓度,切断癌细胞的营养供应,从而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
第二,ω一3脂肪酸进入人体后,会与ω一6脂肪酸争夺一种特殊的酶,使这种酶失去活性.从而将癌症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
第三,ω一3脂肪酸会在细胞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细胞表面黏连分子的形成,而粘连分子是癌细胞侵蚀正常细胞的“抓钩”。细胞膜上没有了癌细胞的“抓钩”,细胞自然会安然无恙。专家还发现,即使癌细胞抓住了“抓钩”,黏附在细胞基底膜上,ω一3还有下一个绝招,它可以阻止溶解基底膜所必需的胶原酶的产生,使癌细胞无法渗入正常细胞中去。有权威的医疗机构在给患者服用高浓度ω一3的为期12个月的抗癌试验中,惊喜地发现癌症患者身上均没有新的息肉产生。由此可见,ω一3脂肪酸有着化学的预防功能。不过,摄入ω一3脂肪酸并不能治愈进行性癌症,一旦癌症真的发生了,就需要用更加积极的方法来治疗,但ω一3可以增进传统治癌疗法的疗效。
3.ω一3具有抑制癌细胞扩散的能力
ω一3在进入人体后,会转化成为DHA(ω一3脂肪酸中的一种)。DHA的作用太重要了,它不仅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它能抑制人类最凶险的敌人——癌症的发生。那么DHA是如何抑制癌细胞的呢?原来DHA能强烈抑制二十碳四烯酸的合成,而二十碳四烯酸是癌细胞的激活剂。除此之外,DHA还能将癌细胞控制起来,防止成长中的癌细胞转移到其他的血管壁上去,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4.ω一3具有降低化疗毒性的能力
化疗是癌症治疗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几乎每个癌症患者都要接受化疗。但是化疗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毒副作用,而且这种毒副作用一般常人是很难承受的。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帕尔迪尼教授在实验中发现,ω一3既能增加化疗效果,又能降低化疗的毒性。实验是在两组患癌老鼠中进行,他们让老鼠服用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癌得星)。在60天内,食用5%玉米油膳食的那组老鼠50%死于化疗药物的毒性,而食用加入ω一3补充剂的那组老鼠却没有一只死亡。原来化疗和某些放疗是通过自由基的爆发来攻击细胞的,当细胞膜受到足够的伤害时,癌细胞就会发生自毁作用。而ω一3脂肪酸会使癌细胞膜变得更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从而数十倍地增加化疗和放疗的功效。实验结果一经公布,令人大为振奋,人们看到了ω一3脂肪酸在患者化疗中的作用,使广大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
现在,国外的专家将补充高浓度ω一3作为癌症治疗的辅助疗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命最长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