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无禁区的突破的禁区是哪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小编
  7月20日,2015年第200天,1035例完美手术,当小编从心胸血管外科获悉这个数字的时候,是心疼并欣喜着,心疼的是同事们没有休息日的辛苦付出,欣喜是又有1035个患者再获新生。今天早上7:15小编走进心胸血管外科病房,副院长、胸外科主任陈鑫,副主任徐明等很多医护人员都已经在病房忙碌起来,其实1035数字的后面是无私奉献和辛劳付出,小编深深被同事们敬业精神所感动。
  心胸血管外科早交班
  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
  重症心脏病患者换心手术、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大牛心脏缩心手术、瓣膜置换手术等等,这一例例心脏禁区的高难度手术被我院心脏专家攻克的时候,也是患者及家属最开心、最欣慰的时候。截止2015年7月20日,2015年第200天,我院成功完成了今年心胸血管外科的第1035例心脏手术,让1035名患者再获新生。
  专家们早查房
  ?手术台上他们与与死神赛跑。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内膜层破裂与中层分离,血液通过破口进入动脉壁内,使动脉壁撕裂形成夹层,是目前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瘤破裂即使到医院其死亡率也高达85%,有的病人根本来不及到医院就死于出血性休克。所以主动脉瘤又称人体"定时炸弹",对人体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我院心血管外科已经完成各种主动脉外科手术1000余例,近几年急症抢救手术治疗致命性的急性主动脉夹层近400 例,将手术死亡率从国际上的20%左右降低到6%左右,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今年元旦凌晨,溧阳44岁的工人韩军(化名),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被送到我院,心胸外科专家团队“跨年手术”将他从鬼门关中救了回来,手术包括“主动脉根部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和支架象鼻”,手术一直进行到夜里12点才结束,历时6小时,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度过新年。3个小时后,韩军就苏醒了,很快脱离了呼吸机。一周后,病人恢复情况良好,顺利出院。省内、外多家媒体参与报道,平面媒体均大篇幅宣传。中央电视台12套《平安365》播出2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我院心外科跨年抢救主动脉夹层患者。
  ?妙手仁术还您一颗健康的心。
  上半年,常规开展手术治疗各种风湿性和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联合手术治疗重症瓣膜病、巨大左室病人的心脏瓣膜置换;常规开展心脏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成型和多种修复手术,免去了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的远期并发症。
  今年27岁的小伙张尧(化名),从5岁开始就因为心包膜增厚而备受折磨。医生发现,由于22年的增厚累积,张尧整个心脏的四分之三几乎都被厚厚的心包膜给“捆压”起来,最厚的地方达到1厘米,而普通人的心包膜不足1毫米厚。心胸外科医生将这堵厚厚的“墙”敲碎后,心包膜将不再生长变厚,心脏彻底摆脱了原本厚重的“大山”。虽然还不能恢复到跟常人无异,但心脏跳动的幅度明显比以前要大很多,张尧平时呼吸、吃饭,也会轻松许多。
  一例例手术鉴证了无数奇迹的诞生,像上述这样的成功病例不胜枚举,而患者笑容的背后是心胸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心胸血管外科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来,科室技术突飞猛进,处于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领先水平,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同时受到国内外心胸外科学术界同行的密切关注,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成功的典型。
  相关链接
  心胸血管外科设有2个病区,床位120 张,该中心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41例,(包括二次原位心脏移植一例),创全国该领域4项技术突破;有良好的远期生存率,其中5例心脏移植病人已经正常存活10年以上,最长的病人已经生存15年。近年来,尽管复杂和重症病人不断增加,但手术实际死亡率一直保持在低于1.5%,比美国STS 危险评分预测死亡率下降35%--55%。今年上半年完成手术925例。已经连续四年心血管外科手术量超过每年1000例。去年,我院心血管外科完成各类心血管手术1452台,居全省领先。
  刘春兴 章琛 张子青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团...巧“搭桥”心脏不停跳 闯禁区为生命“开路”
  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团队正在实施心脏搭桥手术。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刘云芳  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外科手术室里,医生正从周先生的小腿内取下一段静脉血管,以其做“桥”,架在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间,使动脉血通过“血管桥”绕过梗阻部位,犹如一条桥梁让车流避开山河阻拦,从而解决心脏缺氧、缺血状态,改善心功能,这就是冠状动脉搭桥术。  两天后,周先生转回了普通病房,来自马来西亚的他患有多年冠心病,心脏三支血管几乎全堵,病情凶险。术前,周先生特地让律师从马来西亚赶来,立下了遗嘱。成功手术后,他高兴地说,“这下可用不着了。”  医生提醒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让医生十分担心的是,有些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冠心病,看似若无其事地走路爬楼梯,说着“没事没事,疼的话深吸一口气就好”,殊不知危机暗藏。  70多岁的赵大爷就是如此。经常胸闷、心口疼的他从未联想到冠心病,还自己摸索了一套应对“方法”――难受了就喝些温开水,感觉就能好点。邱风解释道,“心绞痛发作时血管是收缩的,温水经食道将热度传递到心脏血管,在初期多少能起到暂时舒张血管、缓解疼痛的作用。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病根没解除,血管只会愈加狭窄,随时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终究有忍不了的时候。”  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多,当来势汹汹的心绞痛又一次袭来时,赵大爷倒下了,入院后生命危在旦夕。心外科团队当即为他做了抢救性的搭桥手术。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团队的精心护理下,与死神战斗了半个多月的赵大爷终于转回普通病房,“以后可不敢再硬撑了。”他提起此事不禁感到后怕。  “正因为身体的警告信号常常被忽略,连右冠状动脉都已经完全堵了却不自知的患者并不少见。”对此,邱风强调,不要总以为时不时喘不上气、胸口疼是小事,还以为像感冒一样,这一阵过了就抛之脑后,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三类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疾病的患者,更应认真对待,早发现早治疗。  冠脉“搭桥” 没想象的那么可怕  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搭桥手术已不鲜见  对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最大的顾虑之一就是对开胸的恐惧,“一听是搭桥手术,要开胸,有的患者都打了退堂鼓,转身就想走。”这是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副主任邱风最经常看到的情景,“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经不起耽误。我们可以把冠状动脉比作心脏上的公路,冠心病就像公路上发生了交通阻塞,使心脏血运不通。如果不治疗,随时可能猝死。”  他还介绍说,“心脏搭桥手术和内科的支架植入术一样,都是救治急性心梗的重要手段,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心脏专家团队会严格评估患者情况,给出最优的治疗方案,这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来自漳浦的患者张大叔,经严密评估需做搭桥手术,但因为害怕,他拒绝住院,说要回家考虑考虑。结果这一熬就是三个月,尽管坚持药物治疗,但随着病情恶化,病情发作愈加频繁,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到最后走几步路就喘大气,伴随而来的濒死感让张大叔忍无可忍,无奈之下他才下定决心来医院手术。  可时间不等人,病情严重延误的张大叔就在手术的前一天夜晚,因过于紧张和病情突发变症,最终抢救无效离世,令人扼腕。类似的惨痛教训仍在不断上演。邱风说,如果张大叔一开始就接受手术治疗,情况将大不相同。  “心脏搭桥术并不可怕,如今7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搭桥手术已不鲜见,我院搭桥手术的最高龄受益者是位84岁的老大爷,他前些天来复查,还高兴地告诉我说他抱上曾孙了。”邱风说。  心脏不停跳  照样能“搭桥”  预计心脏跳动的幅度和频率,精准操作  据了解,自2005年独立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来,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迄今已完成了近千例该类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刚过去的2015年,市心血管病医院一年施行了120余例,手术难度和数量均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常规的冠脉搭桥术,需借助体外循环系统维持患者全身血液供应,医生在停止跳动的心脏上做手术。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迅速提升,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已常规开展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多年,屡次成功挑战“心脏手术禁区”,有力推动了厦门市心外科冠脉搭桥技术的发展。  不停跳搭桥术无需体外循环,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一些并发症,还可减少输血量,保障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术后恢复快。但在跳动的心脏上手术,难度可想而知,需要医生具备很高的操作技巧,对整个心外团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心要定、眼要准、手要稳,团队要靠谱。”市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主任杨谦这样总结。“我们每年都会派医护人员去国外进修,汲取最新的手术技巧与理念,更积极"引进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交流,组建国际化团队。”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据介绍,在不停跳搭桥术中,心外科术者要能预计心脏跳动的幅度和频率,并迅速准确地做出动作,还需要麻醉医师的精确配合,把血压等各项生理指标保持在相对合理的状态。  架起生命通道  不负生死相托  医生刀尖起舞,危重患者“搭桥”获救“救救我,不然我今晚是过不去了。”去年底的一个夜晚,一句微弱的呼救打破了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病区的平静。从东北来厦的詹老太太突发心梗,急诊入院后病情十分不稳定,心力几近衰竭。因为她的血管不适合置入支架,故立即转到心外科治疗。就在转入心外科的当晚,她咳出的痰已呈粉红色,几近绝望中,她紧紧拉着医生的手说出了这句话。  一场为生命架“桥”的战斗迅速在深夜打响。詹老太太不仅冠状动脉硬化,心脏三支血管均有梗塞,且梗塞路径长,血管过于纤细,手术风险极大。经周密讨论后,心外团队决定为其施行不停跳搭桥术。  待患者麻醉后,医生用特殊的器械将心脏局部控制住,使之“相对静止”,但血管仍会随着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同时心脏会产生血流,吻合难度大。在团队通力协作下,医生将血液临时分流,使吻合口处于相对无血状态进行手术。随后取下用以搭桥的血管,在短时间内,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线将各条直径仅1-2mm的血管相互仔细缝合,每一步操作都犹如在刀尖起舞,不可差之分毫。终于,近四个小时的一番夜战、苦战,换来了詹老太太的平安,十几天后,她在家人的陪同下登上了返家的飞机。
(责任编辑: 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图文】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2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手术禁区”的手术
“手术禁区”的手术
.cn 日07:56 天津日报
  ―――高难度生命中枢血管瘤切除术侧记蔡蒴
  一患者脑部X光片的中央,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直径约2厘米的阴影。而这个阴影所在的位置却是被视为不可能实施手术的禁区―――枕大孔区。要切除这个肿瘤,无异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挑战。
  日前,本市环湖医院的专家竟将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功切除了这颗要命的肿瘤。
  宣判死刑的检查报告
  25岁的刘辉(化名),前一段时间时常感到双上肢无力,头昏脑涨,甚至有时伴有呼吸困难。一次工作中,他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临床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一个良性血管瘤长在了刘辉大脑中最危险的地带―――枕大孔区。他四处求医的结果是连连碰壁,因为枕大孔区的位置非常特殊,它是生命中枢所在,血运非常丰富,被医学界公认为“手术禁区”,术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闪失都有可能使患者非死即残。
  这颗虽然属于良性的肿瘤,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死神,随时会来敲门。
  仅仅2厘米的手术空间
  刘辉的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了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环湖医院的焦德让主任身上。环湖医院紧急组织焦德让等有关专家,对其脑血管造影图进行细致地分析会诊。图像显示,该肿瘤的血运非常丰富,直径约2厘米的肿瘤位置紧贴着承担生命中枢的两根血管,血管与肿瘤的距离几乎为零。在这个距离上动刀子,一丝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造成患者脑干的血液循环障碍或出血。
  这意味着,焦德让手术的空间只有2厘米。要在这样的手术空间,丝毫不差地完整切掉整个血管瘤,几乎也就变成了一个神话。
  惊心动魄的7小时手术
  上午9时,手术开始。
  在麻醉科李恒林主任的配合下,焦德让打开了刘辉的头颅,手术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显微镜下的枕大孔区被放大了六七倍,枕大孔区地带周围的血管如同一个复杂的电路图,各式各样的线路交错在一起,而手术刀就要穿过这些线路,抵达核心,拆除“炸弹”。“红线?还是绿线?”拆弹专家们总有百分之五十的选择机会,而焦德让没有―――那些密密麻麻的神经、血管,他一条也不能碰。
  2厘米,手术刀只能在这2厘米中游刃,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显微镊子和剪刀刮去依附在枕大孔区上的肿瘤如同抽丝剥茧。植入刘辉心脏的心脏起搏器有规律地跳动着,如果手术出现意外,这个起搏器还可以代替刘辉的心脏,起到平稳过渡的作用。滴答、滴答……焦德让的耳朵里早已听不到时间滑过的声音,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他的每一刀都在为眼前的生命同死神较量。
  11点、12点、13点……下午4时,手术室外的红灯灭了。7个小时,这颗“雷”终于在毫米不差的精确度上圆满排除,枕大孔区的血管瘤被完整切除。
  术后第3天,记者在医院病房里看到了刘辉,他告诉记者,是环湖医院让他获得了新生。如今,刘辉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地生龙活虎。
  见习记者蔡蒴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支架手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