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鸿业中医使者 新浪博客客目录

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居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相为表里。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故又有“大肠主津”之说。
  5.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6.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
  对于三焦的概念,历来有许多争论,直至目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医界尚未能取得一致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无形”与“有形”方面。对待三焦一腑,也应该象对待其他脏腑一样,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来认识,而不要把它看成是单一的形态器官。实质上,它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
  (1)三焦的功能
  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之通路。
  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指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但通过三焦而充沛布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是说全身的津液代谢,虽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因此,三焦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
  (2)上、中、下三焦的划分及各自的生理特性
  ①上焦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组织,主要为心、肺两脏。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②中焦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枢。
  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
  ③下焦
  下焦的部位是指脐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包括二阴。
  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下焦如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辩证施治
&经断前后诸证
妇女在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又称“经绝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双侧卵巢切除或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也随之而衰少,肾阴阳失调而发病,常见的分型有和。
2、1、肾阴虚型:经断前后,,腿软,烘热汗出,,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阴,潜肾阳。
方药:六味丸(《儿药证直诀》)加味。
熟地、、山茱萸、、丹皮、、龙骨、牡蛎。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者,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易惊,甚至情志失常,头晕健忘,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玄参、身、、、丹参、、五味子、、、酸枣仁、生地、、柏子仁
若肾阴亏,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者,症见头晕耳鸣,两胁胀痛,口苦吞酸,外阴瘙痒,舌红而干,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
沙参、、、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肾阴虚甚,以致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色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生赭石、生龙骨、生、生龟板、、玄参、、川栋子、生麦、芽茵、陈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郁化热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闷,口渴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
2、2、肾阳虚型: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痛女哳,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方药:右归丸。
若肾阳虚不能温运脾土,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腰膝酸痛,食少腹胀,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健固汤加补骨脂、仙灵脾、。
若肾阴阳俱虚者,症见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扶阳,滋肾养血,方用二仙汤(《中医临床方剂手册》)加生龟板、女贞子。
仙茅、仙灵脾、、巴戟、、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补肾扶阳;生龟板、女贞子、滋肾养血;、滋肾阴而泻相火。全方肾阴阳双补,使肾阴肾阳恢复平衡,经断前后诸证自能向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劳逸适度的养生保健
劳逸适度的养生保健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身体的劳逸结合
在人生过程中,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运行气虚,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有人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发现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另一方却安然无恙,这说明合理休息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大脑的劳逸结合
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根据生物进化论,用则进废则退,若过逸不劳,则气机不畅,人体的功能活动也就衰退,气机也就随之减弱,气机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也就停止。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
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常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头痛的辩证施治_中医解鸿业_新浪博客
头痛的辩证施治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不通则痛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西医学中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
1、1、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脉络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
1、2、情志郁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条达而头痛;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上亢,清阳受扰而头痛。
1、3、饮食劳伤脾胃,脾不运化痰湿内生,清窍为痰湿所蒙;痰瘀痹阻,气血不畅而头痛。
1、4、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外伤跌扑,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2、辩证施治
2、1、风寒证
主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
2、2、风热证
主证: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热而止头痛。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
2、3、风湿证
主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
2、4、肝阳证
主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临床应用时可再加龙骨、牡蛎以增强重镇潜阳之力
2、5、肾虚证
主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温里,表里兼治。
2、6、气血虚证
主证: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2、7、痰浊证
主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熄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若痰郁化热显著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2、8、瘀血证
主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枣一味甘缓扶正,防化瘀伤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通络。头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药以收逐风邪,活络止痛。久病气血不足,可加黄芪、当归以助活络化瘀之力。
治疗上述各证,均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引经药,能显著地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加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毒邪上冲,扰乱清窍所致,可用清震汤加薄荷、黄芩、黄连、板蓝根、僵蚕等以清宣升散、除湿解毒治之。
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
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中医解鸿业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2,420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华学中医新浪博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