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中的太阳病是什么意思

分页:&&&&&&&&&&&&&&&第5页&&&&&&&&&&&&&&&&&&&&&&&&&&&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茯苓甘草汤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为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g至15g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C75这一条论述太阳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太阳中风,寒热、头痛,六七日表不解,邪气随经入腑,以致经腑俱病,故称”有表里证”。口渴能饮,饮不解渴,即所谓消渴,是太阳蓄水见证之一。若口渴能饮,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则称为”水逆”。水逆即水邪上逆作吐之意。其临床表现特点是饮水即吐,进食却不吐,一般吐水而不吐食。病因非痰、非火、非食、非郁、非寒,而是由水邪上逆所致,故以”水逆”命名。由于此证为水蓄膀胱,气化不行,所以在渴饮的同时必见小便不利一证。此证水遏于下而气化不利,上迫于胃而胃气不降,故见吐水;津不上承,故见口渴不止,从而形成再饮再吐,而渴仍不解之证。吐水而饮不解,我们简称之谓”水吐”。&&&&&&&治疗用五苓散解表利水,俾小便利,则气化行,津液通达,胃气因和,而口渴自止,水逆自愈。&&&&&&&这一条提示我们: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当膀胱蓄水,小便不利,下窍不通之时,水邪也可犯于上而发生种种上逆的病证,是事物的特殊性。&&&&&&&水邪上逆,不但可形成水逆证,若影响肺气不降,也可见胸闷而喘;影响头目清阳之气不利,还可见眩晕。证候虽异,原因却同。《金匮要略》用五苓散所治之癫眩,就是水邪上逆,冒蔽清阳所致。&&&&&&&我曾治河北晋县一王姓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则苏醒。小便频数,但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我辨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冒蔽清阳之证,以利水通阳,温养心肾之法治疗。方用泽泻18g、茯苓12g、猪苓10g、白术”lOg、肉桂3g、桂枝lOg。连服九剂,癫痫发作竞得以控制。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阳虚水泛型的癫痫病,还可用真武汤治疗,或以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使用,皆有良好的疗效。&&&&&&&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C76这一条论述重发汗以致心肾阳虚的证候。&&&&&&&“病人叉手自冒心”,以双手护持于心前区。凡有所冒,必有所苦,提示有心悸一证。然而,心悸有虚、实之异,实证者必自护而拒按,虚证者则喜按而使悸动减缓。医生让病人咳嗽,若病人毫无反应,说明病人”两耳聋无闻”。&&&&&&&由于两耳聋无闻发生于重发汗之后,故属虚证无疑。汗出太多。伤及心阳,则心悸而”叉手自冒心”;伤及肾气,肾开窍于耳,则”必两耳聋无闻也”。&&&&&&&76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C77这一条论述误用饮冷或水疗致喘。&&&&&&&“以水灌之”,”灌”当”洗”讲,就是洗澡。这一条说洗澡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日常活动,人有了病以后,尤其是发了汗以后,觉得浑身粘腻不爽,就以水洗澡。其二,汉朝有一种水疗法,属于物理疗法。以后还要讲到的一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病在阳就是病在太阳,应当用汗法,”反以冷水潠之”,反而用冷水往身上喷洒,就像淋浴一样,降低体温,就是典型的水疗法。&&&&&&&发汗以后,正气尚虚,如果以水灌之,就容易伤肺气,”形寒饮冷则伤肺”。”以水灌之,亦喘”是形寒,形寒就会毛窍不通而肺气不利;”饮水多,必喘”是饮冷,饮冷就会肺经不通而肺气不利。肺气不利就会发生喘。因此,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发汗后饮水要”少少与饮之”,这是有预防意义的,带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C78这一条论述发汗以后因损伤胃阳致水药不得入口。&&&&&&&发汗以后,也有损伤了胃阳之气的,导致水和药都不得入口,就是水药不得下咽,这就是治疗之逆了。”若更发汗”,再给他发汗,就会”吐下不止”。脾胃虚寒更重,胃有寒则吐,脾有寒则泻下。&&&&&&&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C79栀子豉汤方气死六条栀子豉 汗下虚烦心懊憹十四枚栀四合豉 先煮栀子豉后熬呕者再加五两姜 少气二两炙甘草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76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C80栀子甘草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栀子生姜豉汤方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这一条是论述火证的证治。水证和火证,前后衔接,是本着连贯性、联系性的目的来写的。&&&&&&&我们归纳一下第C79条以前的太阳病。一类是太阳表证,不是麻黄汤证就是桂枝汤证,治疗以汗法为主。一类是邪气传里,传到阳明可形成白虎汤证,传到少阳可形成小柴胡汤证,本经传本腑可形成五苓散证。&&&&&&&栀子豉汤证不是传经,而是通过另一种途径传变,是邪气由表传到胸或上脘。”邪气传里必先胸”,太阳之气受气于胸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桂枝去芍药汤证条已经讲过。&&&&&&&虚烦是证候名,是由太阳表邪传变而来的。太阳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也不外乎汗吐下法而已,如果邪气已解,这个病就好了。如果在表的邪气没解,反而由表郁于心胸并化热了,就会形成栀子豉汤证。为什么叫做”虚烦”?”烦”有两种意义:其一,强调是热邪为患,”烦者热也”;其二,证候以烦为主。”虚”是和”实”做对比的。邪气发烦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表热郁于胸部,如果再和有形之物相凝结,就叫实烦,譬如大结胸证;如果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叫虚烦。”虚”字有鉴别诊断的意义。也有注家认为,这个病发生于汗吐下以后,正气乍虚,热邪未解,故称虚烦。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很贴切。&&&&&&&热郁胸膈证以”虚烦不得眠”为主症,严重的还会出现”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不得眠”和”反复颠倒”意思相近,但是后者强调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程度更重,其原因就是”心中懊憹”。”懊憹”念ào nǎo,念ào nóng也对。心里懊憹,愦愦然而有无可奈何之状。刘河间的《伤寒直格》把这种感觉形容为像巴豆或者草乌头中毒一样,难受在里。&&&&&&&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清热除烦,用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苦寒,能导心火以下行;体轻,又能寓宣于清。也就是说,栀子既能清内热,还能解火郁。豆豉解表宣热,降利胃气。相比而言,方中栀子主降,豆豉主宣,栀子降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得其阴阳寒热升降的作用,才能散郁开结。也有注家认为,栀子色红,豆豉色黑,取象比类,故栀子导火以下行,豆豉引阴气以上升。同时,栀子体轻,有宣有透,清利湿热的效果是很好的,如茵陈蒿汤中就用栀子利小便。&&&&&&&后世医家继承了《伤寒论》的用法,在治疗心烦时用栀子而不用黄连、黄芩。例如,”逍遥利脾而清肝,血虚骨蒸寒热烦”,如果出现心烦,要加栀子和牡丹皮。再如,”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针对火郁用栀子。&&&&&&&方后注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如果理解成服后必吐,那么栀子豉汤就成吐剂了。根据我的临床体会,服这个方有时候吐,有时侯不吐,得看具体情况。我治过一位王姓男子,20多岁,感冒发热几天后出现了心中懊憹,心烦,坐卧不宁。我去看的时候,他烦得厉害,脉很数,舌头也很红,还略有黄苔。我开了一个栀子豉汤,他服后当晚就吐了,然后就安然睡着了,脉象也不数了。这种吐就是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如果是在肠胃,往往是由大便泻下而解,”虽暴烦下利,日数十行,必自止。所以然者,以腐秽当去故也”。如果也是烦郁,邪的势力还比较轻,有的时候就不吐。&&&&&&&“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热邪胸中,必然伤气,就会出现”少气”。少气和短气不同,少气是呼吸微弱,自觉气不够用;短气是呼吸促迫,又有所阻隔。因此,少气为虚,短气为实。由于有火郁,故不能用人参、黄芪以补之,只能加甘草以缓之,兼能益气,又不助烦热。&&&&&&&“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郁热迫胃,胃气上逆,就会作”呕”。《医宗金鉴》说过热能迫胃饮而上逆。由于有火郁,故不能用燥烈之半夏,只能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兼散胃中的水饮。生姜与栀子相配,既能散火郁,散水饮,还能和胃健胃。&&&&&&&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C81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C82这两条分别论述火郁影响气分和血分的证治。&&&&&&&“发汗,若下之”,是病的来路。”烦热”,既可指心烦而身热,又可指心烦特甚,二说皆通;”胸中窒”,窒者塞也,胸中气窒塞不快。第C81条的重点在于新增的胸中窒,提示只影响了气分,还没影响到血分,因此胸中窒而不痛。&&&&&&&热结于气分,症状虽异,病机却没变化,因此仍以”栀子豉汤主之”,不必加枳壳之类的利气药。&&&&&&&“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是病的来路。”身热不去”,身热还不解;”心中结痛者”,”心中是狭义的,不要当胸字理解,就是心里。火郁进一步加重,影响了心主血脉的功能,不通则痛,就会出现疼痛,所以说”未欲解也”。热结于血分,症状加重,病机依然没有变化,因此仍以”栀子豉汤主之”,不必加丹参、郁金之类的活血化瘀之药。&&&&&&&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C83栀子厚朴汤方朴须四两枳四枚 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 止烦泄满效兼该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一条论述虚烦兼腹满的证治。&&&&&&&伤寒误下以后,热邪内入,上到胸中,故见心烦,甚则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利,故见腹满。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我到湖北潜江县看过一位董姓妇女,37岁,主症就是心烦懊憹,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我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她服了以后就好了,也没发生吐。&&&&&&&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C84栀子干姜汤方八十伤寒医大下 身热不去而微烦二两干姜十四栀 清上温下利痛安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这一条论述虚烦兼中寒下利的证治。&&&&&&&“丸药”,就是汉朝流行的一些泻下丸药,一种是巴豆制剂,为热性泻下剂,另一种是甘遂制剂,为寒性泻下剂。&&&&&&&这两种泻下制剂的力量都很强烈,所以说”大下”之。&&&&&&&伤寒在表,大下徒伤中气。太阳之邪在表不解,故见”身热不去”;邪热已有入胸中之势,故见”微烦”;大下之后,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故当有续自下利之证。&&&&&&&针对这种情况,应当用”栀子干姜汤主之”。方中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止利。这是寒热并用的方法。&&&&&&&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C85这一条论述栀子豉汤的禁忌证。&&&&&&&“凡用栀子汤”,包括第C79条到第C85条,如果”病人旧微溏”,脾胃阳虚之人经常出现溏便,即使出现了烦热证,也不要用栀子鼓汤。这是因为中医治上者必顾下,治热者必远寒,栀子豉汤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肾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服用。我个人的体会,实在要用栀子豉汤,要注意两点:其一,量要小;其二,援栀子干姜汤例,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寒热并用。&&&&&&&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C86一枚附子二两术 芍苓三两生姜入汗出不解悸眩瞤 驱寒镇水用真武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阳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要和五苓散证联系起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太阳病应该发汗,”汗出不解”,如果汗出太多,会损伤少阴肾中阳气,病必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主水之脏,阳虚则主水无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振振就是振摇,欲擗(倒、仆之意)地就是站立不稳。以上就是水邪泛滥周身的典型证候。&&&&&&&关于”心下悸”,有的注家认为是心下(胃脘)悸动,有的注家认为是心悸。根据我个人临床的观察,这两种情况都有。水邪上逆,阴来搏阳,到了胃脘就会心下悸,到心脏就会心悸。陈慎吾老大夫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水气凌心的心悸,效果非常好。&&&&&&&阳虚水泛证不但会出现头目眩晕,还会出现头疼。我看过一个司机,主症是一到晚上就头疼,有时要把脑袋往墙上撞,或者用拳头打脑袋,才能缓解,屡治不效。我开过三四个方子,也都不见效。我就跟他细谈,病究竟是怎么得的?他说自己是司机,夏天上班喝不着水,下班以后很渴,就喝凉水,喝完觉得挺舒服,可是头疼了。我再一看这个人,脸色黧黑,脉沉,是典型的水证。我就又开了真武汤,服了以后就好了。&&&&&&&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扶阳。少阴阳气坐镇于下,镇伏下焦寒水。此方能扶少阴阳气以制水,故原名玄武汤。后来因避讳才改为真武汤。陈修园方歌说:&&&&&&&“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在这里就不讲真武汤的组方意义了,等讲少阴病篇的时候再介绍。&&&&&&&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加以鉴别:前者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主症是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后者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C87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C88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C89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C90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C91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C92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C93从第C87条到第C93条是不可发汗的示例。&&&&&&&太阳病的治疗是以汗法为主的。关于发汗的法则,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七条分别是”咽淋疮衄血汗寒”,重点论述虚人即使有邪气存在,也不可发汗的情况。&&&&&&&“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一条的体例和其他六条不一样,没有描述发汗后的坏证,故可能有阙文。咽喉是人身上的要地,喉通于肺,咽通于胃。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而咽喉则是”诸阴之所集也”,足少阴之脉更是贯于喉的。因为咽喉发声音,进饮食,通呼吸,所以必须有足量的阴液来充养它。咽喉之处出现干燥,说明不是一般的阴虚问题,而是少阴之阴、太阴之津液不足。即使有伤寒表证同时存在,也”不可发汗”,因为汗”生于阴”,发汗就会伤阴助阳,出现不良后果。&&&&&&&“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是小便不利,有时小便还疼痛。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叫做淋家。淋病一般都是膀胱有热,肾阴被伤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热要解,必然要影响所合的脏,就要伤少阴之阴。膀胱腑有热,少阴脏阴虚,因此不可发汗。强发少阴阴虚之汗就会动血,出现”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痓”,赵本作”痉”,是指经脉拘急,角弓反张。”疮家”,指久患疮疡,长期流脓流血之人。”虽身疼痛”,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长期流脓流血损伤营卫,不能充养肢体所致,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疮家又患了伤寒,寒邪束表所致。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误发虚人之汗,就会发生痉病。实际上,痉既属于外感,也属于内伤杂病。即使疮家不发汗,也有出现痉证的可能。因此,要是再误发其汗,就会促使痉病的出现。《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中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狗咬破风伤。”其中,”过汗后”就是发汗以后;”溃疮”,就是疮家。&&&&&&&“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iàn)”,”眴”,也有念huàn或xuàn,三个音都可以。&&&&&&&还有的版本作”直视不能瞬(shùn)”。”眴”,目摇也。”不能眴”,就是眼睛转动不灵。这一条有争论,除了原文的断句外,还有这样的断句:”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解释也不同。”额上陷”,有的注家认为是额上陷脉,急紧是在边上;”脉急紧”,有的注家认为是寸关尺的脉急紧。我对这两种解释是不同意的,认可”额上陷,脉急紧”。&&&&&&&“衄家”,久患鼻衄的人。鼻衄属于阳络出血,大便下血属于阴络出血。阳经有热就会出现鼻衄,出血就会伤阴耗血,反复发作就会形成阴虚内热之证。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阴虚之汗,就会伤阴助热。阴血受伤,额上的肌肉就会塌陷,头额的血脉就会急紧。诸脉皆系于目,而脉急紧,就会两目直枧,眼球转动不灵。阳盛阴虚,阴不涵阳,就会失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作失字讲,不是灭亡之意。凡分页:&&&&&&&&&&&&&&&第5页&&&&&&&&&&&&&&&&&&&&&&&&&&&
本站图书检索
电子书下载
各论&&&&&&&&&&&&&&&&&&&&&&&&&&&&&&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_百度百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是一篇中医作品,作者是罗明辉。
小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的&汗&
&&中医研究 &&2005年05期罗明辉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论及的&汗&的不同涵义,其意涉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证与证之间的鉴别点、用药后疗效指标及病情的愈后转归等.并认为只要仔细体会其涵义,对于的辨证论治及正确遣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病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